论汉字的同音现象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
1、形态2、量词3、同源词、语转词4汉语的形、音、义的关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浅谈汉语中词的同一性问题
浅谈汉语中词的同一性问题摘要:汉语中的词具有多义性、多功能性的特点,同时同音词多,词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因此划分汉语的词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老难题了。
判定同一性问题和划分词类的问题最终归属到设定标准的问题上,至今为止,通常使用的标准有三种:意义、功能、综合(功能兼意义)。
词的兼类现象与词的同一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汉语的词虽然有兼类现象,但是还应该承认,它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词的兼类现象与词类活用性质不同。
关键词:词类;同一性;兼类;词类活用前言汉语中的词除了有多义性之外,还有多功能性的特点,这些语法功能并没有在词本身固定下来、表达出来。
也即是说,它们还是统一在同一个词形之中,还没有分化为不同的词。
以汉语而言,词的音节结构形式较少、较短,造成同音词的机会就较多,同时汉语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和形态标志,词类和句法成分也没有一对一的关系,因此划分汉语的词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老难题了。
划分词类最重要的前提是设定一个恰当的标准,但每个语言学家都用不同的标准来划分词类,自然而然地划分出来的词类也就不一样。
汉语有词,有词肯定存在词类,这是词类划分的可能性,而词类划分是语法学的基础。
所以词的同一性问题是词类划分的关键问题,也是语法学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正文一、国内外关于“词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议概况关于词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议不是只出现在汉语文化中,国外语言学也早早地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其中,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描述的语言单位的“两难境地”说法是最早的。
“他提出了共时同一性的概念,一个词使用两次,如果说其间有什么联系,那不是在于物质上的同一性,也不是在于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而是在于一些亟待探讨的要素,这些要素将可以使我们接触到语言单位的真正本质。
”[1]一方面,从绝对意义上讲,一个词也不可能在两次使用中保持完全相同的特征和含义,这就让索绪尔觉得从纯粹语音或纯粹意义的角度来谈语言单位的同一性都带有某种主观性和不可靠性。
关于同音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同音字的研究报告同音字在汉语语音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指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
在语言学和字音学研究中,同音字一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从同音字的定义、成因、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探讨同音字的影响。
一、同音字的定义同音字指的是发音相同或相近,写法不同的汉字。
之所以会有同音字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汉字的发音和写法不一致。
在中国古代,汉字是通过口头传承而来的,汉字的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人的口音也各不相同,导致了同音字的出现。
同音字的成因可以从语音、书写、方言、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音:同音字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音的相似或相同。
汉字的发音是根据声、调、韵三个方面而形成的。
这三个方面可以分别解释成:声是声音发出的声源;调是声音音高的变化;韵是声音的共振部位。
因为中文的声调多样,相同的声调可能会让不同的汉字发出相同的音。
2. 书写:同音字的出现也因为汉字的书写不规范,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发音,可能会写出不同的字。
古代的书写工具和纸张也会影响同一个字的写法。
3. 方言:中国的方言非常多,不同地区和不同人所使用的发音会不同,因此可能会在同音字的出现上有所不同。
4. 演变:同音字的成因还包括语言的演变。
汉字是一个千年历史的产物,经过多个朝代的沉淀和演变,有些汉字的发音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对应的不同字的发音也会产生改变。
同音字可以根据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进行分类。
1. 声母相同的同音字:比如“d”和“t”、“zh”和“z”、“j”和“q”等,这些不同的发音在普通话里被认为是同一个声母,因此这些字被归为同一个声母的同音字。
3. 带声调的同音字:即发音相同但是声调不同的汉字,比如“mā”和“má”、“mǎ”和“mà”等。
同音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在语文和文学方面更是被广泛应用。
1. 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中会让学生学习同音字,学习不同同音字的差别,认识不同字的写法和意义,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ppt
同音字和同音词的由来
1、语音偶合 砖瓦和瓦特
2、历史音变 3、词义分化
华 }同音字和同音Fra bibliotek的类型1.同音异形 2.同音同形
小组讨论
举例说明同音现象在生活中
的妙用?
吉祥话、禁忌话、歇后语、广告成语 对联、诗歌
同音字词妙用——吉祥话、禁忌话
到 福倒 余 年年有鱼 煤 霉 钟 终
同音字词妙用——歇后语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此夜曲中闻折柳, 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丝——思 柳——留
同音字词的妙用—对联、诗歌 贾岛醉来非假到, 刘伶饮尽不留零。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何。
总结 同音现象在吉利话和歇后语、诗歌、对联
中的运用风趣幽默,充分表现了汉语特点
,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但是, 同音现象在
耳听为虚 ——同音字和同音词
读一读:
施氏食狮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 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 氏适市。氏视是十狮,自恃矢势,使是十狮 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氏石室。石室湿, 氏使侍拭石室。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 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思考:这段文字在语音上有什么特点?
同音字和同音词
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定义
同音字和同音词的由来 同音字和同音词的类型
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妙用
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定义
同音字: 汉语中的同音字,是指一音对多字的情况 ,即声韵调完全相同的一个音节对应形式和意义 不同的多个汉字。 例如,bù(不、布、部、步、簿、埠) 同音词:如果同音的字也是词,或者双音节词的两 个字都同音,通常称为同音词。 例如,视力——势力——事例
外甥打灯笼—— 照舅(旧) 空棺材出葬—— 木(目)中无人 二两棉花 —— 弹(谈)不上 瞎子背瞎子—— 盲(忙)上加盲(忙)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和尚打伞—— 无法(发)无天 和尚的住处—— 妙(庙) 给你麦芒—— 还当了针(真)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第3单元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
同学们,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在使用 着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我们中华民族通用的文字是 汉字。汉字的形体已经经历了三四千年的演变过程, 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 为典型。你一定想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吧!下面就让 我们一起进入汉字世界,遨游汉字王国,了解汉字文 化,并学会选择一个话题,来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汉字的谐音很有趣味,那么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了进一步了解汉字谐音现象,我决定进行一次调查。
二、研究方法
1.请教老师,了解汉字谐音现象指的是什么。 2.查阅书籍、报刊,了解歇后语、古诗、对联中 的汉字谐音现象。 3.上网查询,了解现代广告语中的汉字谐音现象。
三、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请教老师 汉字谐音现象的实质
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 而来的。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圆转, 粗细基本一致。
——选自《汉字字体的演变》 文字第一句介绍小篆的历史起源, 第二句介绍小篆的字体特征。用语精简, 意思明确。
多种渠道,搜集整理材料。 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 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研 究报告,不同于我们平时写人、 记事、状物的作文,更不同于 想象作文,它要求我们在充分
查阅书籍、歇后语、古诗、对联
报刊
中的谐音现象
上网查询
现代广告语中的谐音 现象
具体内容 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 本字引发联想或想象
孔夫子搬家——净是 输(书)等
骑乐无穷(某摩托车 广告语)等
四、研究结论
1.汉字谐音是常见现象,就是指利用文字上同音或近音 的关系引发联想或想象。在字谜、歇后语、古诗、对联、现 代广告中,谐音运用得比较广泛。
调查的基础上,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前提下, 以事实为依据,再来进行研究,最终形成自 己的研究结论。也就是说,写研究报告的根 本是调查和研究。同学们可以围绕自己感兴 趣的话题,通过上网查询、查阅书籍报刊、 到实地调查、到有关部门咨询、求助身边的 人等方法,广泛搜集与研究话题有密切关系
浅论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浅论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汉字形、音、义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作用,形成异体字、异读字、多义字、同音字等复杂多样的现象。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仅仅是书面表现形式,意义才是其内容。
形式是表层的要素,内容是底层的要素。
语词是语言最基本的自由运用的意义单位,因而字也就与词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音和形都是为表达意义而产生的形式。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决定了汉字的基本特点,一个字的形音义一般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统一体,这使文字具有了比语言更鲜明的稳固性、保守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
关于汉字谐音的研究报告的作文450字
关于汉字谐音的研究报告的作文45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很有趣的主题--"汉字谐音"。
你们知道吗?很多汉字听起来是相同或相似的发音,但是它们的字形和意思却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所谓的"同音字"或"谐音字"。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河"和"何"两个字混淆了,那将会造成多么大的笑话啊!"河马游在何里?"这句话是不是很好笑?我们再来看一组词语:"老虎咬了他的嘴巴"和"老虎咬了他的木瓜",你们听出区别了吗?这就是谐音词带来的有趣效果。
不过,光是欣赏谐音词的趣味性还不够,我们还要研究它们的来源和特点。
比如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谐音字存在呢?原来是因为汉字来源于不同的古代方言。
再比如,有些字是完全相同的谐音,有些则是近似的半谐音,这也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总之,汉字谐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需要我们仔细研究。
通过这个课题,我们不仅能欣赏汉字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个"谐音之谜"彻底破解吧!篇2哇!老师要我们做一个关于汉字谐音的研究报告,听起来好有意思哦!大家都知道,汉字听起来可能会有不同的读音,但是写出来看起来又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说"湘"和"香",它们读音不一样,但都是由口旁加上夕。
再比如"河"和"何",虽然它们都是三点水加个口,但读音完全不同。
还有"相"和"祥",前者是彳加木,后者是礻加羊,但读音又是一样的!所以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谐音字,看看这些汉字到底有什么奥妙!我先在网上搜索了很多资料,了解到谐音字主要分为三类:1.形声字的谐音比如"钻"和"赚",前者是"钅"加"员",后者是"赤"加"?"。
现代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分类,形成同音字、异体字、异读字等复杂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汉字学习中,了解汉字音形义特点以及关系对汉语学习者的重要性。
汉字是意音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
因此,要研究好汉语要将三者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研究其中某一个方面。
学好韩语,必须要清楚地了解汉字音、形、义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汉字音形义的特点(一)字音就现代汉语来说,汉字语音的特点有1音节结构简单、界限分明,表意明确。
汉语音节中,最少有一个音素,如“阿”(a),最多有四个音素,如“床”(chuang)。
汉字每一音节都由声、韵、调构成,同时这也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
其中,声调是音节的重要标志。
比较而言,外语的音节通常以元音为标志,两个元音就是两个音节,而汉语即使两个元音的复韵母如“歪”(wai)或三个元音“条”(tiao)也是一个音节。
2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n、m、l、r,没有复辅音。
辅音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者末尾。
虽然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但是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 元音是音节结构的核心。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有的字干脆直接由一个元音组成,如“饿、噢、熬、由”等。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现代汉语405个基本音节中,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231个,占一半以上;有的由元音和辅音n、ng组成闭音节如“安、莫、福”等,也具有一定乐音性。
所以汉语音节中乐音多,响亮悦耳。
4 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上、去三个声调中,但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
比如“孙子”中的“子”读轻声时,这个词代表的意思是“儿子的儿子”;若“子”读三声时则代表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在本节里,我们谈两个问题: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双声叠韵,有助於我们更好地了解古音通假的道理,因此我们先从双声叠韵谈起。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例如在现代汉语里,“珍珠”是双声,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叠韵,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在我们接触上古汉语的时候,问题比较复杂些,因为上古的语音系统和现代的语音系统不同。
我们必须对上古的语音系统有所了解,然后能认识上古的双声叠韵。
在上一节里,我们已经知道《诗经》用韵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还应该知道先秦的声母系统也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
这样才不至於把上古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混为一谈。
举例来说,“芣苢”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普通话念作fóuyǐ。
“知识”在今天是叠韵,上古却不是,“识”字属有韵尾-k的职部,“知”字却属没有韵尾-k的支部,今天的广州话仍然反映这种情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至於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三十六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一、谐音的概述(一)谐音的定义“和谐”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使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讲求音韵和谐,委婉含蓄。
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语言中的谐音正是反映这种文化现象。
谐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使语句表达出双层含义,也叫做双关。
(二)谐音产生的基础1.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数量很庞大,统计起来要有八万多个,汉语中音节与读音的比例大概为一比十,这就说明汉字中同音字大量存在。
例如,文学语言大师赵元任创作的那首《施氏石狮史》,全文87个字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只有一个读音“shi”,这就可以说明汉字同音字的大量存在,足以用一个读音来表达出一个故事。
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多这种特点就给文人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技巧,通过谐音的来抒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思想情感。
因此,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2.联想是谐音产生的心理活动基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因此联想成为人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看到哪个字哪些话,我们总会联想到生活中的阅历以及经验,这就是谐音产生的心理基础。
比如在中国传统中,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窗前的窗花图案上通常有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这就让人们联想到“喜上眉梢”。
寓意着新人今后的生活是欢欢喜喜的。
二、民俗文化中的谐音(一)民俗民俗是人们生活的风俗和习惯。
不同地方的人民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思想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崇拜,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随处可以看见谐音的存在。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人们要吃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外形像金元宝,是宋代钱币“交子”的形状,为了取吉祥之意,人们便将“交子”的谐音“饺子”这种食物作为新年里必须要吃的食物,也寓意着吉祥多福。
同样作为中国人民在节日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鱼”,人们都喜爱吃鱼或者在有喜日子的时候一定要摆上一道鱼,或在庭院里养几条金鱼,来自谐音“金玉满堂”,象征家庭美满,后代兴旺。
浅谈《现代汉语词典》对同形同音词的处理
版 次的《 现 代 汉语词 典 》 对 同形 同音 词 的处 理 来看 , 仍 然存在 较 多问题 , 特 剐是在 与 多义词 的 划分 上存 在较 多争议 。解决同形 同音词与 多义词之间的纠葛是现代汉语词汇学以及词典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 关键 词 : 《 现代 汉语 词典 》 ; 同形 同音词 ; 数 据统计 ; 多义词 作 为词 汇 的物 质外 壳 , 语 音 研究 是 词汇 学研 究 的重要 方面 。 汉语 词汇 音节数 量 少 以及 汉 语语音 在 古 今演 变 中大大 简化 等特 点 , 使 现代 汉 语 中存在 大
量 的同音词 。 然而 , 对于 同音词 性 质 的界 定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 同 同音词 。
( 二) 同形 同音词 同音 词 根 据 词形 的异 同可 分 为 同 形 同音 词 和 异形 同音 词两 类 。
1 . 异 形 同音词
音 词 与多 义词 的划分 等 问题 , 学 界一 直存 在较 多争
同。
由于 同音 词 是 从 词汇 的语 音 形式 方 面 划 分 出
来 的词 汇 类 聚 , 所 以界 定 同音 词 时 , 我 们应 立 足 于 语 音形 式 是 否 相 同这 一 标 准 , 在 此前 提 之 下 , 可 以 在词 汇 的形 体 、 意义 等方 面对 同音 词做 进一 步 的类 型 细分 。
个方面:
三者 完全 一致 。 读音 轻重 不 同 的词 ( 如“ 莲子 ” 和“ 帘 子” 、 “ 剥离” 和“ 玻璃” ) 、 儿化 有别 的词 ( 如“ 白面 ” 和 “ 白面 儿 ” 、 “ 变法” 和“ 变法儿” ) 以及 语 素顺 序 不 同 词( 如“ 感情” 和“ 情感” 、 “ 演讲” 和“ 讲演” ) 等都不是
常见不规范用字现象分类
常见不规范用字现象分类一、音同音近字(一)字音相同相近,字义毫不相干。
例如:1、(巴特尔)随后回到中国旅行他在中国队和北京鸭的义务。
2、原来解开这个疑团的关键性政局----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就在台湾。
3、由于事先未在相关路口设志“告示牌”,许多车辆驶入此处受阻。
4、高考后分两次填自愿。
(二)字音相同相近,字义相近易混。
例如:1、吃了山芋后闹肚子,这与炕山芋是用木炭还是焦碳作燃料没有关系。
2、位于广州东郊的广深高速、环城高速路交汇处。
3、这段时间的阴雨天气频繁……与江淮一带冷暖气团频繁交会有关。
4、初中二年级时,就因一次"负有正义感"的打架被学校开除了。
5、《财富》杂志最富盛名的排行榜包括两个。
(三)字音相同相近,字义不同甚至相反。
例如:1、昨天是入市后首次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期间的第一个双休日。
2、姜女士突然发现,自己订购的某品牌鲜牛奶上面飘着一层灰。
3、我市选手黄珠妹不孚众望,跻身"十佳"。
4、在自己禁区防守时,切记犯规。
二、形近字(一)字形相近,字音字义都不同。
例如:1、灸热的情感,温馨的陪护。
2、在随后的官子收束中,常昊弃得滴水不漏,没给曹薰铉一丝翻盘的机会。
3、“黑哨”的肆元忌惮,“黑药”的屡禁不止,给阳光灿烂的冬奥赛场抹上了重重阴影。
4、这家总部设在洛杉矾的中式快餐连锁店已经遍布美国的34个州。
5、斑驳的砖墙,倒圯的祠堂。
(二)字形字音皆近,字义不同。
例如:1、假日孩子不能"脱僵"。
2、吴明林铤身而出,带头向瘦贼追了过去。
3、提升面部轮廓,防止下垂松驰。
4、这种心态和做法都是与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竞争背道而弛的。
(三)字形字音皆近,字义相近易混。
例如:1、将《石头记》中240首诗词歌赋和21幅对联按章回顺序排列刻在了9块石块上。
2、在搏弈的对局中,"静"是相对而短暂的,"动"是绝对而永恒的。
3、今年33岁的她已当了10年市政协委员,有一串令人眩目的头衔。
汉语同音异形词浅析
汉语同音异形词浅析摘要:同音异形词是语言学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在汉语中又由于汉语不是音节书写的语言,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形词大都有着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意义,有些词组还有这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在生活中,应该正确辨析并掌握这些同音异形词,这样才可以游刃有余的使用并防止这些词语给我们的生活造成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麻烦。
同音异形词的正确辨析不仅是提高自身的汉语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增强自身法律素养,增强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现代汉语;同音异形词;异义一、同音异形字概况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异形现象非常明显,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同音异形词语是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与实用意义的,这也决定了在进行实际的使用时,应该进行的时仔细的区分与对比,这样才可以保证真正的正确使用。
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异形异义词语的数量大约在1000组左右,其中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大约800组。
这些词语的不同用法对我们实际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不论是在法律问题的实际使用意义上还是在文献作品的内涵理解与领悟上,都需要对这些同音异形词与进行全面正确的辨析与理解。
(一)同音异形词的出现与发展同音异形现象在不少的文字中都有出现,这与文字的长远变迁与发展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汉子也是不例外的。
汉字的同音异形异义现象在整个现代汉语中是非常众多且普遍的。
不少词语在出现之后,由于是经过口头的教授与传播,经过不短时间的流传就会出现不少的记录版本,而这时,汉语又有了长远的发展,汉语的意义与类别又变得更加丰富与严谨。
“对这些常用的词语再进行区分与辨析时就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是两种、甚至是更多的版本就会有更多的理解方法与实际赋予的意义,汉语的同音异形异义现象也就出现了”①。
这种情况经过长远的历史发展与经过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也就出现了①张博.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4).今天的这种同音异形异义现象。
幼儿园语言乐园:同音字启蒙认知教学案例
幼儿园语言乐园:同音字启蒙认知教学案例在幼儿园的语言启蒙教学中,同音字是一个重要的认知教学内容。
同音字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如“苹果”和“平坡”。
在幼儿期,培养幼儿对同音字的认识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共享一个同音字启蒙认知教学案例,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同音字的概念。
1. 初步了解同音字在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片和声音,让幼儿初步了解同音字的概念。
可以通过图片或手势让幼儿听到同音字的发音,并认识到它们的发音是相同的,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2. 举例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同音字。
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同音字,如“蜜蜂”和“密封”,让幼儿听到它们的读音,并通过与图片或实物的搭配来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的区别。
3. 拓展认知在幼儿对同音字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歌曲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拓展对同音字的认知。
可以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通过互动的方式加深对同音字的理解。
总结回顾:同音字的认知教学是幼儿园语言启蒙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从简到繁的教学方式,让幼儿从听、说、认知逐步学习同音字。
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观点: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同音字的认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启蒙阶段的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同音字的初步认知,为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和个人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同音字的启蒙认知教学,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文章总结:通过从简到繁的教学方式,幼儿可以逐步学习同音字。
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共享,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同音字的启蒙认知教学,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同音字的启蒙认知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音字的知识。
关于谐音字研究报告的结论
关于谐音字研究报告的结论
根据谐音字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谐音字是同音字的一种,即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发音。
谐音字的出现是一种偶然性现象,由于语言演变和发音变化而产生。
2. 谐音字在语言中起到增强幽默效果、增加韵律感和促进记忆等作用。
人们借助谐音的特点,创造了许多有趣的谜语、歌曲、诗句等用于传统文化和娱乐活动中。
3. 谐音字在汉字使用和书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同音字的存在,会增加歧义和误解的可能性。
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谐音字,以确保语言的准确和清晰。
4. 谐音字的研究对于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意义重大。
通过深入研究谐音字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为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总之,谐音字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现象,既有一定的文化与娱乐意义,又需要在书面表达中注意使用和避免潜在的歧义。
对于谐音字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于同音替代
关于同音替代
同音替代字概念:
同音替代是指在汉语书面语里用一个汉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字的字义,包括秦汉前的古音通假、历代口语作品中的同音替代、现代人写别字、汉字简化中同音归并四种情况。
从汉字考察,它是一个用字的问题,但同造字问题也有密切的联系。
在用字上它具有义移、音同、形破三个特点。
无本字的同音替代是造字的桥梁。
从语言上说,它可以反映有关语音音类上的某些特点,反映口语语汇,反映被汉字掩盖了的词义。
发生同音替代的原因是汉字的表意性。
同音替代对汉字表意性的缺欠方面是一种补充和调节,其缺点则是因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而使字的辨认发生困难。
需要结合汉字具体发展阶段和社会需要来考察同音替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简化字总表》所用的简化方法主要有简化偏旁、同音代替和草书楷化等,同音代替是汉字简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保证意义不混淆的前提下,用形体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繁体字,既减少了字数,又突出了表音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人们使用汉字的难度。
但有时这种一个简体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现象,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因为我们现在还在不断地同繁体字打交道。
阅读古籍需要认识繁体字,高校的古汉语教材一般是用繁体编排的,有时我们的论文也需要用繁体字来写,这时,人们就应该能区分
这类字的不同意义。
如“后”虽是“後”的简体,但“皇后”的“后”在古代却不能写作“先後”的“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调的起源,最初可能只是辅音或元音的分类区别。因为有了客观需要,才逐步发展起来。这样说有下列几点根据:
一、阴调和阳调的区别,是由清辅音和浊辅音演变而来。王力说:“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油是有对应关系的,清音平声字发展到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9】这就是说,辅音的清浊,转化为阴调和阳调。
二、大部分去声字,是由失落了-b,-d,-g,浊辅音韵尾的字变成的。【10】
我们这里并不是说汉字由一种读音变成另一种迥然不同的读音,而只是说,由于汉字读者可能产生掐头去尾、截长补短的变化,使汉语音节的音素结构改变了。也就是说,使汉语的音节趋向于单辅音结构(指多数音节中只有一个辅音)。这种简化音素结构的倾向,必然使汉语的音节总数减少,而使许多原来不同音的字可能变为同音字。为了区别新产生的同音字,于是又出现了这种情况:“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著鱼,虫属要作虫旁,草类皆从两草” 。【6】这些便是看起来明白,听起来难辨的同音字。
这样说,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北京从元代开始,就已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字有可能凭借政治力量,对北京话的语音施加影响。而元代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常也在北方。北方方言,被称为 “官话”,说明了它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二,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局面,特别是北方。他们的统治,有的长达好几个世纪。他们在掌握政权,取得统治地位以后,接受了中原文化,逐渐与汉族融合。而这种融合过程,主要的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的。他们之中,甚至出现过有影响的作家。如萨都拉,蒲松龄,纳兰性德,文康,老舍等。一个取得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通过汉字来接受汉族文化,必然会对汉字读音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常常是合并音节。这,我们可以从日语汉字音读上得到一个旁证。那就是很多原来不是同音字的汉字,在日语中却音读为同音字。日语汉字读音不超过250个音节。这种情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汉语音节会发生合并简化的现象。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声调是在不同的元音和辅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多辅音结构的消失,与声调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声调是多辅音结构消失过程中的一种转化和补偿,也是汉语音韵上的一种独特的创造。它使得汉语音韵变得富有音乐性,并使汉字同音字情况有所缓和。
(四)
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因此,语言文字中的变化,并不是自行发生的,而是与人类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汉语音节趋向单辅音结构不仅与汉字的特点有关,还与使用汉字的社会条件,历史条件有关。而且正是历史发展通过汉字发生作用的结果。
论汉字的同音现象
邱崇丙
(一)
同音字词的存在,并不是汉语所特有的现象,但是汉语中的同音字比较多,这的确是事实。现代国际上使用比较普遍的英语,也存在着一些词汇同音的现象。如:eye-I,for-fore-four,hear-here, in-inn,know-no,meet-meat,or-oar-ore,right-rite-write-wright,son-sun,等等。但它们在整个英语词汇中的份量,是微不足道的。汉语则不然。汉语共有四百多个音节,如果把声调的区别也作为不同的音节来看待,也只有一千三百多个,而汉字的总数在五万个以上。当然,这五万多个汉字,其中有四万多个在现代实际上已停止使用,可以不去考虑它们。如果以一般字典所收的八千字为计算对象,那么,平均每个音节也有六个同音字。而同音字的分布又是不平衡的,有一部分音节的同音字远远超出了这个平均数。虽说字并不等于词,但常用的多数汉字都是构成现代汉语多音节词的词根,而且可以独立当词使用的汉字数量仍然是相当大的。要研究汉语的特点,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但文字的系统一经形成,它又会给予语言以影响。王力说:“语音的演变,对文字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文字的形成对语音的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汉字的读音是由汉语所决定的,但汉字的特点显然对汉语语音也发生了某些影响,同音现象就是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汉语的同音字词较多,也不是固有的现象,而是历史的产物。
根据一部分学者对汉语的研究,我们得知汉语在上古时期音节中的辅音较多,因而可能构成较多的不同的音节。而那时的词汇总数又较现代为少,这样,同音字并不是很多的。高本汉认为古代汉字读音是有辅音群的。【3】王力说:“上古汉语的语音是很复杂的:声母、韵腹、韵尾,都比现代普通话丰富得多,和中古相比,也显得复杂些。”【4】
如果以汉语和日语来比较,那么,它们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而日语中的同音字词也比较多。其原因当然也并不是由于日语是“粘着语” 。那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为什么都存在着同音字较多的情况呢?那是因为汉语和日语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使用汉字。因此,可以认为,同音字较多这种情况与语言的发展水平无关,而与汉字的使用有关。
四、黄季刚曾考定“古无上去,惟有平入” 。【12】联系《公羊传》上的一段话,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上古字音可以分为两大类,而以元音长短为其标志。长元音归入平声类,短元音归入入声类。名为平入,实际上并不是声调的区别。
五、从平上去入,到阴阳上去,看起来是增加了一个声调,又减少了一个声调,实际上是汉字声调最终形成的标志。入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汉字失去一个声调,恰恰相反,它说明了汉字的读音,由元音长短来分类的原始形式,最终让位于声调。
西方语言学者曾经认为汉语是“孤立语”,是一种发展程度很低的语言;他们又认为英语是“屈折语”,是一种发展程度很高的语言。事实上,现代英语出现了某些接近汉语的现象,如;复合句中连接词that的省略,动词不定式前面to的省略等等。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曾指出,欧洲语言,特别是英语,都有向汉语特点发展的倾向,因而他认为汉语是一种高度进化的语言。【1】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带有典型性的历史阶段。人民在封建社会中,几乎被剥夺了掌握汉字的权利,而人民的口语,又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这样,汉字的读音就有可能不受口语的严格约束,而发生如前所述那种掐头去尾、截长补短的变化,形成一种与口语对立的文言。反过来,文言又通过政治、教育的途径,把这种变化带给口语。吕叔湘认为汉字是文言的物质基础。【13】这一性质,不可忽视。
这些情况表明,由于辅音的合并和失落,使原来不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显然,这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三) Βιβλιοθήκη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汉字是表义文字,它不能精确的表达汉语字词的读音,用北京土话来说,只是“大概齐”而已。这在古代就已如此。楚国有一位大臣的名字,《战国策》作“棼冒勃苏” ,《史记》作“申包胥” 。这两个名字韵母相同,声母中很可能有复辅音。古代的形声字,其音符有的取声同,有的取韵同,只是近似的读音。古代的假借字,其读音并不完全相同,用训诂家的话说,就是所谓“一音之转”。古代还有许多联绵字,同一字而有种种不同的写法,其读音也往往不一致。但是实际上却是同一个词。如:委佗,委蛇,萎移,逶迤,倚施,倭迟,郁夷,瓯臾,污邪,虚邪。这些都是汉字不能精确的反映口语读音的表现。为了使这些近似的读音不致相差太远,就必须保持某种 “公约数”,例如保持同一个辅音或元音,其结果就可能发生掐头去尾的变化。西方语言中也有类似的变化,可见这一现象带有普遍性。英语中以kn-,wr-,开头的词,k,w,不发音,以h-开头的词,也有一些词不发音,以-e结尾的开音节,几乎所有的-e都不发音。法语中这种现象更显著,甚至表示名词复数词尾的-s都不发音,单复数读音相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汉字自从隶变以后,从汉代开始,它就四四方方,不管笔画怎样繁简,在纸面上所占的面积,个个相等,整整齐齐,独立而不相连。读起来一字一停顿,便自然需要在时间上也个个相等。这么一来,就可能发生截长补短的变化。复辅音声母读起来不符合这一要求,一是发音时口形变化较大,二是读起来时间稍长,就慢慢的向单辅音转化。由于同一原因,跟元音结合得不紧的辅音尾就可能失去。并且入声读起来显得急促,需要延缓读音时间,也起了变化。这样,在多数情况下,音节就只由一个辅音和元音相拼,顶多再带上-n,-ng之类与元音结合得紧的鼻辅音尾。有时甚至没有辅音,全由元音构成。这就是罗常培所说的“修短揆均,字必单音” 。【5】
三、入声就其实质来说,不是语音的调值问题。王力说:“上古声调以元音长短为其特征。”又说:“严格地说,促是音质的问题,不是音高的问题,不应该认为声调的一种。”【11】《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所谓长言之即读长元音,短言之即读短元音。也就是说,入声与其它声调的区别,不在调值,而在于元音的长短。入声的元音读得短促,后面有辅音尾-p,-t,-k,形成了一个闭音节。这正如英语中i:和i,u:和u,的区别一样。同样,日语中的促音,也相当于汉字的入声。日语在音读汉字时,只区别入声,不区别具它声调,也可以说明这—点。
古代汉字的读音,塞音声母有四套t,t‘,d,d‘,即既有清浊之分,又有送气不送气之分。还有一些复辅音声母。如gl-,kl-,bl-,pl-。辅音韵尾有:-m,-n,-ng,-p,-t,-k,-b,-d,-g,但是声调并没有形成。《诗经》和《楚辞》中有韵脚,但并无可以构成平仄对仗的痕迹。
到了中古时期,复辅者声母分化为单辅音声母,浊辅音塞音声母开始消失,-b,-d,-g,这些浊辅音韵尾也逐渐失落,而声调却发展起来了。有了平上去入四声。入声字均以-p,-t,-k,这些清输音为韵尾。
多辅音结构(指音节中有辅音群,或元音前后都有辅音的情况,亦即有两个以上的辅音)的消失和单辅音结构的形成,是和汉字形体的整齐划一相联系的。字形上的整齐划一,引起语音结构的整齐划一。日语汉字训读没有遵守一字一音的原则。那是因为汉字与假名连用,不存在整齐划一的要求。不过,汉字读音这种单辅音结构,不仅使同音现象增多,而且读起来也显得单调。赵元任曾用63个同音shi字,写了一个《施氏食狮史》的故事,但这63个shi字,声调是不同的。【7】可以认为,汉语音节的单调,必然要在其它方面求得补偿和发展。王力说: “汉语语音简单化,并不意味着汉语的损失,它在别的方面得到了补偿。”【8】这一补偿,就是声调逐步形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