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重点术语整理
名词解释重点 西方经济学
1、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3、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的函数。
4、机会成本:当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取得某种收入时,所必须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
5、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6、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7、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8、GDP: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9、消费函数:反映收入量与消费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函数。
10、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产品的持续增长。
11、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过程。
12、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自身特征,具有自动发挥作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财政政策被称为内在稳定器。
13、周期性失业:由于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1、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稀缺问题将最终消失(n)2、同一矿泉水具有相同的效用(n)3、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肯能相交(y)4、利润就是收益,因此利润最大化就是收益最大化(n)5、完全竞争厂商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时就不可能出现亏损(n)6、洛伦茨曲线是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y)7、所谓固定成本,是指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y)8、短期内厂商的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在生产的第二阶段(y)9、同商业银行一样,中央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将盈利作为其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n)10、在消费和投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政府应增加支出和鼓励出口(y)11、同财政政策不一样,货币政策没有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自动稳定器(y)12、均衡的国民收入必然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n)13、一国货币汇率贬值对本国有好处,而升值没有好处,因此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泰国等国的货币纷纷贬值(n)14、政府为现役军人发放的津贴同政府为公务员发放的福利一样,属于无偿性的政府转移支付(n)15、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资本因素是最重要的(n)16、经济周期的循环顺序一般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y)。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垄断市场: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或者:垄断市场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该商品的销售者仅仅只有一个,这个单一的销售者又是该行业内唯一的生产者,而且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这个单一的销售者和生产者(垄断者)控制了整个市场。
)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3、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它们是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其中,完全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垄断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4、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此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通称为均衡数量。
6、帕累托最优条件: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1、交换的最优条件;2、生产的最优条件;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
(1)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言1、经济学(P7)指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P7)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
3、微观经济学(P8)指采用个量的分析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单个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P12)指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P17)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6、规范经济学(P17)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1、需求(P33)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定理(P38)指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3、需求函数:A、线性需求函数:D=a-b*pB、非线性需求函数:D=a*p﹣a(是负a次方)4、替代效应(P38)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5、收入效应(P39)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6、供给(P41)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供应的商品量。
7、供给定理(P45)指在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8、供给函数(输入符号有困难,请去书上查找)9、均衡价格(P48)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10、支持价格(P59)指政府为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4、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5、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6、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7、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8、总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点时,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9、消费者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的线。
10、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1、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2、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13、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14、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西方经济学术语
1.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2.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3.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尔减少。
4.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6.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7.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个要素的投入数量。
8.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种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9.完全竞争市场: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1.同一行业种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
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
4.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10.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
11.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即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又称为经济效率。
12.生产可能性曲线:13.国民生产总值: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4.国民收入: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的报酬。
15.个人收入:16.个人可支配收入:17.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18.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绝对优势:一国生产一种产品比另一个国生产这种产品技术更先进或成本更低,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该产品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生产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3.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的产品。
4.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需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品。
5.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劳动,还需要资本、土地等要素。
(看书了解)6.规模经济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时,一国不生产所有商品,而生产一部分,以扩大规模,得到规模效应的效益。
7.最惠国待遇:一国对待所有缔国的待遇必须都想同8.国民待遇:一国给缔约国的企业和人民与本国公民、企业形同的经济待遇。
9.金本位制:各国泉币都与黄金挂钩的国际泉币体系。
10.国际贸易政策:各国当局通过补贴、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
11.汇率:也称汇价,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或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分为间接标价和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
12.倾销:在国外出售一种商品的价格比海内出售的价格低,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都构成倾销。
13.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XXX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4.浮动汇率制:一国XXX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
15.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固定,汇率波动仅限于一定幅度内。
16.法定贬值: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通货由官方行为二升高时,本币产生的贬值。
17.管理浮动:XXX干预外汇买卖,试图影响汇率。
18.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体系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一切经济交易、收支状况的报表。
采用复式计帐法,分为常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官方储备项目、误差与遗漏项目。
19.净投资收入:本国在外国货的的资产的利息利润减去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利息利润。
西方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2、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3、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价格弹性或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4、比较静态分析是静态经济模型所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升变量的不同数值。
5、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6、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7、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8、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9、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12、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13、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消费者放弃了一定数量某种商品,但又要维持效用不变,所以必须要增加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的情况下,后者增加量与前者减少量的比率。
14、总效用是代表消费者从某个市场篮子中所获得的满足水平的数字。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15、吉芬物品首先必须是劣等物品,并且是可以被替代的,在静态的价格需求曲线上,随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汇总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 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体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西方经济学名词及其解释:1. 供给与需求(Supply and Demand):供给和需求是指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2.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它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追求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3.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是指在自由市场机制下,由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等原因,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解决社会问题。
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进行矫正。
4.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5. 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外汇市场是国际货币的交易市场,用于买卖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金融市场之一,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通常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需求的增加引起,影响经济增长和个人消费能力。
7.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旨在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国内货币的目的。
8.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它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等不同阶段,对经济政策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西方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
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是有效需求。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
需求(供给)函数拥有负(正)斜率,形式为Qd=f(p)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5.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6.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8.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
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9.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
西方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言1、经济学(P7)指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P7)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
3、微观经济学(P8)指采用个量的分析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单个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学.4、宏观经济学(P12)指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P17)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6、规范经济学(P17)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1、需求(P33)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定理(P38)指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3、需求函数:A、线性需求函数:D=a-b*pB、非线性需求函数:D=a*p﹣a(是负a次方)4、替代效应(P38)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5、收入效应(P39)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6、供给(P41)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供应的商品量.7、供给定理(P45)指在假定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8、供给函数(输入符号有困难,请去书上查找)9、均衡价格(P48)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10、支持价格(P59)指政府为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西方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2、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3、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4、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5、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6、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7、4、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8、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9、-(Q1-Q2)(P1+P2)/(P1-P2)(Q1+Q2)10、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11、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12、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13、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14、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15、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16、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17、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18、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19、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20、10、投资的β(Beta)21、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22、11、债券收益(Bond yield)23、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24、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25、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
1. 价值观念(Value Theory)
价值观念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它是指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实现其价值追求时,通过消费来表达出所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需求货币价值,以及人们可以达到的价值水平。
它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是实践经济活动的基础。
2. 供求量(Supply and Demand)
供求量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之一,它通过描述价格与生产商品数量的关系来确定一个市场中价格的稳定水平。
通常情况下,当生产商品数量较多时,价格比较低,而生产商品的数量较少时,价格会比较高。
3. 价格系统(Price System)
价格系统是反映市场经济的“支点”,它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人们决定是否会出售而产生的价格变化,从而影响市场的供求状况。
价格系统定义了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它根据市场上的市场竞争状态,将资源分配给最有价值的用途,维持了市场的正常运作。
4. 产品市场(Product Market)
产品市场一般指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它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市场,其中消费者可以购买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者可以出售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它是一个多方交易
的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政策,旨在控制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健康发展。
它主要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流动性政策等方式影响经济,以达到政府政策目标。
整理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重点名词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5.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6.弹性: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比例的对比,即自变量变动率与因变量变动的对比.7.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1.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6、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 17、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18、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6、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西方经济学复习主要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主要知识点1.市场经济原理: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概念包括供求关系、自由竞争、价格机制等。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基本力量。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3.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满足需求时获得的满足感或实用性。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分配资源时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进行决策。
4.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益,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增加或减少的成本。
在决策中,人们会权衡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5.消费者行为和需求弹性: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需求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收入或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做出的反应。
需求弹性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6.企业行为和生产成本:企业行为研究企业的生产和决策过程。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企业会根据成本和市场价格来做出生产决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7.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竞争程度等特征。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等。
8.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包括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和方式,如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
9.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质的运行和宏观经济现象的变化。
主要关注国民经济总体规模和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政策等方面。
10.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机制。
其中包括劳动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上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西方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属于隐成本,不包括在经济利润中。
3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4自然失业率:无货币因素干扰,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它包括:自愿失业、摩擦失业、结构失业。
他与国民收入无关,与制度有关。
4%-6%为正常范围。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量和实际支付的总量的差额。
令反需求函数为Pd=f(Q),价格为P0时需求量为Q0,CS=∫ f(Q)dQ-P0Q06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总支付的差额。
7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8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
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9价格歧视:为获得更大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10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增量。
公式:MR(Q)= P+ dP/dQ*Q=P(1-1/ed)。
11.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用字母MU表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2.地租:专指土地供给为固定不变时,使用土地的服务价格。
13.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
14.通货膨胀:当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就形成了通货膨胀。
1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当其它投入要素的量保持不变时如果一种投入要素不断地等量增加则在超过某一点后其产品的增量会越来越小16.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17.内在稳定器:亦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重点术语整理一、吉芬物品什么是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指某种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吉芬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是低档物品,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上升;第二,它必须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占很大的比重,才能使得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
二、萨伊法则萨伊法则(Say's Law),或称萨伊定律、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Say)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createsitsown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Say'sLaw)。
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
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
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三、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基础概念,他们很多政策建议,都从这个概念引申而来。
菜单成本指调整价格时所花费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表的成本、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等。
有些机会成本也叫做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得名义价格水平有了粘性。
餐厅的菜单得花钱印刷,印好了就不会天天换。
大多数企业并不每天改变他们产品的价格。
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不变。
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调整价格。
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改变产量。
这样,总产量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动,经济中就会出现大的波动。
菜单成本论又叫成本的价格调整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中有一定垄断力的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医院的医药费是不常变化的,公共汽车和地铁的票价是长期稳定的,到超市里看看,不少商品,尤其是耐用品的标价非常稳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没有变化。
四、价格粘性价格粘性概述所谓价格粘性是指价格调整的过程长而缓慢,难以适应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
因为价格存在粘性,需求的变化能引起产出的调整。
价格粘性的分类价格粘性又有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之分1、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2、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价格粘性的现实合理性1、价格粘性符合拇指法则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是一种在判断或决策时走捷径的经验法则,指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策时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
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2、用损失规避解释价格粘性行为经济学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表明:人们强烈厌恶相对损失,一定金额的收益所引起的效用增加低于相同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效用减少。
阿克洛夫用这一损失规避(loss averse)规律来解释工资的向下粘性:工人反感相对损失而强烈抵制工资的减少,从而可以间接地解释向下的价格粘性(垄断竞争环境下名义工资的粘性导致名义价格的粘性)。
工资具有粘性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合同的长期性;交错工资调整:使工资并没有伴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作相同比例的上升,这种工资调滞后和不到位就使工资具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合同签订的批数越多,平均工资调整的速度就越慢,从而粘性就越大。
五、价格刚性什么是价格刚性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确定后就不易变动的现象,即价格缺乏弹性。
由于市场竞争被垄断所替代,出现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物品的价格是由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操纵的,因而形成了价格“刚性”,即价格在确定后不易下降,导致物价经常处于较高的指数上。
价格刚性的运用价格刚性主要被用来分析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现象,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同时存在引起了物价与工资轮番上涨。
工资是根据技术、工种、地位、年龄、性别等的差异而不同的,而且又分为许多个别市场。
市场间不易协调,造成失业与空位并存,即有些工作找不到人干,而社会上又存在失业,二者又不能替代。
失业时,工资刚性使工资不易下降,有空位时工资又上升,造成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价格刚性理论的发展价格刚性理论是针对均衡价格理论而言的。
按照均衡价格理论,市场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灵活的调整,但实际上,企业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供求的变化。
国外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就价格刚性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为此提出了许多模型加以解释,例如信息不对称模型、弯折需求曲线模型、存货模型、接近理性模型、错开定价模型、状态依存定价规则模型等。
价格刚性原因的解释,认同最多的因素是:交货滞后、服务与协作失败、成本加价、隐含契约、明确的名义契约和价格调整成本。
刚性价格理论说明了资源流动的障碍对价格受供求影响而变动的阻碍作用。
企业应对价格刚性的对策1、企业、经销商应当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流通链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2、企业应强化流通渠道建设;3、对产品流通链中的信息进行充分整合。
六、货币中性(一)什么是货币中性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二)货币中性理论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币的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面纱论”。
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
我们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
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个方程式却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即国民收入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数量关系。
假定k(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收入或实际国民收入的比例系数)或V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单位名义货币余额的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货币中性论的另一理论支柱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货币均衡的实现和利率的决定过程,同其他任何商品供求均衡及价格的决定过程是一样的,它的存在既无助于也不妨碍经济的全面均衡,货币对经济是“中性”的。
2、新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新古典学派认可货币中性完全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通过从理论上解释现实经济中的产出波动来证实其货币中性论的观点。
其中,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建立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
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冲击即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源,而货币供给的冲击之所以会引起经济波动,原因在于经济当事人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由此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
总之,按照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而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不能随时获得有关市场的充分信息。
以罗伯特·巴罗、基德兰德、爱得华·普雷斯科特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古典经济学家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他们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并非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
这些实际因素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如私人或政府需求或偏好的随机变化;也可能来自供给方面,如生产率的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函数的变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波动。
由于这一模型主要根据实际因素来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所以一般称之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显而易见,第二代新古典学派是通过完全撇开货币因素来论证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从而得出货币政策无效和货币中性的结论的。
3、哈耶克货币中性理论在哈耶克看来,货币数量变动后,不管一般物价水平是否变化,只要各种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
因此,只要货币能保持中立,就不会影响经济自动均衡的机制。
这种动态变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持货币中性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
这就是哈耶克货币中性理论。
哈耶克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是:(1)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货币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变动;(2)货币保持中立时对经济的影响最小,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最为有利;(3)保持货币中立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4)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志是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
坚持刚性的货币制度,稳定货币数量,是保持货币中立、维护经济均衡的首要条件。
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也就成为检验货币是否中立的主要标志。
(三)货币中性与货币幻觉“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本命题。
对货币中性的严格证明基于没有“货币幻觉”这种关键假设。
七、货币超中性什么是货币超中性所谓的货币超中性是指名义货币供给的调整速度,即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对经济当中的实际均衡没有产生影响。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改变无法影响实际利率(进而无法影响投资需求)等因素,经济系统的实际均衡无法产生持久移动。
无论是货币中性还是超中性,都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都是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关联方式的体现。
如果货币中性成立,那么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在规模上就将出现完全的脱节;如果货币超中性成立,那么任何货币供给的加速或者减速变化,只能形成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而实际产出的均衡状态仍然无法受到影响,此时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在活性上也没有长期关联。
货币超中性具有重要意义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有很强的政策意义。
如果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成立,货币政策在长期中将对宏观经济没有影响,那么货币政策就应当以稳定物价为唯一目标;如果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不成立,那么货币政策就可以选择经济增长为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