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浅谈城乡一体化下的小学教育
教育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教育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助于推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首先,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目标要明确。
要确保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以促进两种教育模式的并存和整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道德等方面取得同样的进步。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素质较低,教学手段落后。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让他们与城市地区的教育水平接轨。
要引导教师深入农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城乡教育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地区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再次,要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教育中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教育价值。
此外,要关注农村地区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长,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农村地区的学生与城市地区的学生相比,在思维方式、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
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意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鼓励。
同时,要加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
教育政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保障农村地区享有与城市地区同样的教育政策资源,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
此外,要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确保教育一体化进程顺利推进。
总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村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
农村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农村村级小学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村级小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对农村村级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
一、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足相对于城市小学,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单一,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很多教师只有基本的教学资格,缺乏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
其次是教学设施不足,农村小学的校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相对简陋,甚至有的农村小学还没有标准的教学设施。
教学资源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课本选用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准备不足。
2. 学生入学率低由于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孩子无法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导致农村村级小学的学生入学率相对较低。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很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选择让孩子早早地下地劳作,从小就放弃了上学的机会。
这些问题造成了农村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较少,学校规模小,缺乏活力。
3. 教育质量不高由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也普遍不高。
教师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无法与城市小学相提并论。
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难以有所提高。
学生在农村小学所受教育的质量也难以与城市小学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孩子的发展。
二、建议1. 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特别是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以便给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2. 完善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支持。
要建立健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一体化,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布时间:2022-05-24T08:20:49.978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21年12月总第200期作者:曾国健季茂旺[导读] 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进“优质均衡”。
——浙江省龙泉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实践侧记浙江省龙泉市教育局323700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龙泉市教育局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根本遵循,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表述,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进“优质均衡”。
一、查找制约龙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2020年户籍人口约29万。
全市现有中小学39所,中小学生30616人。
近年来,龙泉市先后通过了“两基”“两高普九”“教育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验收,还被确定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示范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龙泉市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农村人口锐减。
城乡发展格局发生剧变,由此带来了教育发展格局的剧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城乡生源比例结构失衡、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近年来,随着龙泉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生源比例结构失衡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据统计,2012年秋季,全市共有初中学生8976人,其中农村初中生1613人,仅占17.97%;全市小学生共17961人,其中农村小学生7435人,占41.39%;农村小学100人以下的有12所,其中50人以下的仅8所,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比严重倒挂,城区小学连续10年学位供给紧张。
2.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
城区小学部分教师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农村学校音、体、美等专业教师匮乏,如:农村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口达30人,丽水市学科带头人仅3人。
教育城乡一体化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项改革,以下是我对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意义教育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以下意义:1. 促进教育公平。
城乡教育一体化可以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提高教育质量。
城乡教育一体化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3.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4. 保障和改善民生。
教育是民生之基,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
例如,将城市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 加强师资培训。
针对农村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 推进教育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例如,开展远程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4. 创新教育模式。
结合农村实际,探索适合农村学生的教育模式。
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
5. 加强家校合作。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成果通过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1. 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农村学生升学率不断提高。
2. 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
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 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城乡一体化案例
学校教育城乡一体化案例——探究中国学校教育一体化的路径与成果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城乡差距也日益扩大。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让农村的孩子无法享受到城市同龄人的学习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许多地区开始实行学校教育一体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学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路程和实施情况,以及案例分析。
一、发展背景与意义学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城乡教育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差距逐渐增大,导致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味着将城市和农村学校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其意义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域间经济一体化。
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让农村地区的学生逐步了解城市化建设,并学习到城市中的先进教育模式和方法。
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一体化也带来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
二、实施路径与现状中国的学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路径是多种多样的。
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都在推进学校教育一体化。
其中,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投入增加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共性的发展方向。
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灵活的实施路径。
首先,基础设施改善是重要的一部分。
这涉及到学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以及学校周边环境的改善,例如运动场、食堂等。
其次,教育投入增加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对学校的资助力度,包括基本经费、教学经费和设备采购经费等。
这些资金的使用需要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包括招聘专业教师、提高教师职称并加强教育培训等。
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学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学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施需要让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
政府和学校需要共同合作,增加对教师的聘用、考核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分析在学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实践经验。
谈谈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
谈谈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认识发布时间:2021-07-05T15:12:17.477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8期作者:廖铖志[导读]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提出的廖铖志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民权学校摘要: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提出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这一道路的艰辛。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应该统筹管理整体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同时要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差距,从实际出发资源共享,改变乡村学校的现状,从而达到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城乡教育;一体化;现状;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
办学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一)财政投入不均衡,存在较大差异大规模学校生均费用为想,小学600元,初中900元,而乡镇小规模学校是按每年21万的标准作为低保户,并多年都没提高了。
加剧了城乡学校的不均衡。
(二)乡镇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矛盾乡镇学校教师存在着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
一方面,教师超编严重,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短缺,一些学校不仅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没有专职教师,甚至连英语学科人手也配置不齐。
(三)候鸟式教师流动制度的完善“人走关系留”的教师流动机制,不利于稳定发展农村学校师资队伍。
城镇学校在选派教师流动时,首先考虑本校教师结构的完整及高效,然后才考虑派到乡镇学校师去,所以城乡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只赋予形式上,没正真落到实处。
(四)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的优化《万盛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的意见》赋予了教育集团运行发展所需的经费保障、人事管理创新、考核评价等若干政策支持。
然而,学校校长在集团运行发展中,有着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管理职能,却不具备相应权限。
从集团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全面落实,到集团内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教师的评职竞岗问题得不到解决,让作为集团负责人的校长处于无奈状态。
城乡一体化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会
城乡一体化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会作者:刘一丹概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教育是否能够均衡发展也是被衡量的一个指标,必须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阶段就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因此就需要我们时刻准备着、未雨绸缪,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我们国家实行以政府办校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在教育经费方面,大部分地区主要实行以中央财政拨款,多种渠道筹义务教育经费的体制。
由于经费所用之处较多,对义务教育的分配,特别是对公共经费的支出是少之又少。
这就严重妨碍了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校规模及发展速度,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依然不足,2011年,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700元;普通初中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900元。
由此可见,教育经费的不均衡问题不容忽视。
1.城乡师资配置差距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在数量上呈现出教师资源的聚集与短缺的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首先从教师的量上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教师基本饱和甚至出现超编现象。
其次,从教师质的方面来看,教师资源分布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况。
此外在不同区域及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从事义务教育教师的收入差距很大。
例如,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很多教师的收入比白领都高,而在贫困落后地区,由于受当地政府财政的制约,教师工资水平不但很低,甚至有时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也不能及时全额发放到手中。
这就必然导致优质教师资源的单向流动,即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从而导致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2.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当前,城乡之间教学办学条件差距依然较大。
与城市相比,大部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
谈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谈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乡村小学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较为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凸显了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水平不达标的问题,亟待关注和改进。
农村小学承担着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使命,如何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将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制定对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1.2 问题阐述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影响了农村孩子的学习效果。
师资力量不足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薪酬待遇不高,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教学质量。
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也相对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进步,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2. 正文2.1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施条件较差,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农村小学存在教师素质低下、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农村小学生在教育条件和家庭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较差。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学生家庭无力支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农村小学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存在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而且,社会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关注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够,也是影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来解决。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 2 以构 建 无缝 隙对 接 农村 教 育 实 际的课
2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与当前 程 ,实 习体 系 为 保 障 等师 范 学校 , 通过“ 重组 、 合并、 兼并 、 扩建” 农 村 实 际基础 教育 现 状脱 节 的探析 坚持 “ 理 论实践 两条腿 走路 ” , 转 变 新
百年大计 , 教育为本 , 基 础 教 育 是 教 育 期 和 关 键 阶 段 , 一 旦 学 生 从 小 养 成 了 不 好 的起点和保 障 , 也 是 决 定 教 育 质 量 的 先 导 的 习 惯 , 则终生 受害 , 这是 教育的失败 , 也 因素 。 自2 0 世 纪9 0 年 代 中期 开 始 , 我 国 师 范 是 与 教 育 的 初 衷 相 违 背 的 。 教 育 历 经 了 由“ 三级 结 构 ” 向“ 二级结构” 的
2. 1 小 学专 业建 设 要将 当前 中国 农村 的特 思 路 , 要 坚 决 摒 弃 长 期 影 响 发 展 的 重 视 理 色 实 地 问题 纳 入 考 虑 范 围 论 忽 略 实 践 的 思想 和 侧 重知 识 记 忆 忽 略 实 政 策 要 有 针 对 性 和 实 效性 , 同样 , 人 才 地 应 用 的 旧 想 法 , 进 一 步 重 视 和 加 强 教 育 培 养 也 要 根 据 社 会 实 际 的需 求进 行 不 断改 教 学 实践 , 要 将 学 生 的教 学 实 际 和 社 会 调
科 教 动 态
n n o v a t : i o : : n = H e r础 教 育现 状 背 景 下 小 学 教 育 专 业 建 设
刘 奉刚’ 张振字 郭云卿。 ( 1 . 山东 省青州 市云门 山中心学校 山东青 州 2 6 2 5 0 0 ;2 .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 5 0 0 0 0 ;3 . 广西 师范学 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0 )
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促进小学教育的城乡一体发展
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促进小学教育的城乡一体发展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在城乡一体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种进展是得益于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它促使了城乡小学教育之间的平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方针在推动城乡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首先,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为城乡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鼓励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城乡小学教育能够更好地互补,共同发展。
其次,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推动了城乡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
为了提高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一体化,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师资的培训和支持。
通过这些培训和支持,城市和农村教师能够相互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此外,政府还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改善了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然而,在实践中,城乡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仍然存在。
即使教育方针推动了城乡小学教育的一体化,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对于教师的需求无法得到100%的满足,这导致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
最后,家长的观念和意识对于城乡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农村家长对于城市教育的认知和期望不足,这也对教育一体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此外,应优先招聘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激励政策,以提高农村小学师资力量。
此外,还可以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互访、交流活动等方式,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合作。
另外,加强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是提升城乡小学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推动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城乡教育一体化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推广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一体化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因此,本篇文章旨在通过阐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给出应对策略,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一定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满足城市和乡村居民的物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
通过科学的谋划和调整,集中资源使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缩小,促进城乡教育的融合和创新。
在新的平台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刮花和内涵建设,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本文希望借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1.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城乡环境和教学设施差异时代在进步,城市和乡村都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城市[1]。
城乡之间在物质方面依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物质条件的单一决定了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任教,同时物质条件也控制了乡村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落后。
这最终导致了乡村的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而且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上存在硬件差异。
由于乡村和城市的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乡村的学生辍学率显然是比城市学生的辍学率高。
这一情况更加重了城乡之间的学生教育水平差距。
1.教师资源差异城乡之间的教师数量不均衡。
当今时代,虽然每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都很高,但是他们的就业地点首先选择依然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算是普通的二三线城市,选择在城里的大学毕业生也偏多,而选择进入乡村将教师作为职业的也是寥寥无几[2]。
而且从教师的人员配比上来看,乡村教师往往要担负几门学科的教学,在这样的环境硬性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这也使城乡之间教师的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1.学生资源差异生源质量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也是极为不平等的,相比与乡村中的学生,城市中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很多丰富的知识,或者是从小就去各种地方旅游增长见闻。
教育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办学规范化程度逐年改善,整体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但在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城区和乡村不存在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师资力量不均衡我街道共有1处初中、7处小学,因街道位于城乡结合部,除初中和1处小学在城区外,其余6所小学都在村庄内,城区和乡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
城区1处小学有52名老师,村里的6处小学有88名老师,并且在学历、职称以及教学成绩方面,城区小学的老师都要稍高一些。
主要原因是城区小学的教育成绩主要和城区另外几所小学比较,在优胜劣汰的模式下,许多教学水平高、教学成绩好的教师逐年向城区流动,另外由于乡村学校离家较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等因素,缺乏对教师的吸引力,优质师资力量不断向县城集中,导致了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出现不均衡的现象。
二、配套设施不均衡近年来,操场、教室等硬件设施上,城乡学校差距已经不明显了,在人均面积上,乡村学校还要更多一些。
但是,在教学配套设施,如音体美设备、素质教育设施方面,乡村学校仍有差距。
或者有些设备虽然配备了,但是受限于师资力量,没有正常发挥作用,无法满足全面多样的教学要求,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差距。
三、入学生源不均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配套设施都有差距的情况下,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与乡村学校拉开的差距更大。
现在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是很多家长的迫切愿望。
为了能在城区上学,每年的新生入学季,村庄的学生家长都要想千方设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想让孩子到城区就读,而城区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了选择更优秀学生的主动权。
优秀生源推动了城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优秀生源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城区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乡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差,进一步推动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为消除因各种因素导致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建议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初探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初探作者:曾凡超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02期摘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经历了较大的转型。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为例,在对农村小学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自然村并校为切入点,对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小学教育探析一、农村小学教育变迁及现状21世纪初期以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每个自然村均有各自的校舍、设备和教育系统,尽管有部分小学生在外就读,但所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可以在本村完成小学教育。
从2005年开始,旗辖区内开始并校,自然村的小学纷纷被撤销,逐步并入乡镇中心小学。
截至2010年,80%的自然村小学被撤销,多数小学生开始外出就读。
尽管部分自然村依然争取重新开展小学低年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并未得到预想的效果。
当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外地就读,如去通辽市内小学就读;一部分到并校后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第三部分便是在乡间私立学校就读。
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吸纳的农村小学生占较大比重。
从经济角度看,在通辽市或科尔沁地区就读的学生开销较大,而在乡镇中心校和地方私立学校就读开销较小。
因此,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学生就学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城乡一体化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但固有的城乡二元格局限制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交流。
为了实现集约优势,合并自然村的教育资源也是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在转变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传统教育体系脱节并校后,大部分小学生在六七岁便外出就读,甚至在四五岁便外出接受学前教育。
该年龄段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学习传统道德的阶段。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2-04-03T03:39:50.946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2月作者:蒯练红[导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人民越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这充分反映我们党对教育公平这个问题的重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维度和基本表现。
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更是现代化国家价值的体现。
作为教育公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乡义务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建立了许多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法律法规,让城乡教育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未完全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
因此,研究城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措施,促进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对我市岳阳楼区和平江县两地的小学进行调研,研究了我市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和生源、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了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城乡教育公平化,促进我国教育一体化发展。
蒯练红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小学 414000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人民越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这充分反映我们党对教育公平这个问题的重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维度和基本表现。
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更是现代化国家价值的体现。
作为教育公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乡义务教育,目前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建立了许多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法律法规,让城乡教育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未完全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
因此,研究城乡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措施,促进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思考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解出发,论及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客观剖析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它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城乡一体化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现途径。
“《纲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随着中国整体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坚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等战略举措的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正向着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
但由于城乡教育差距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仍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它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顽症,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应该是指从城乡社会整体出发,通过整合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从制度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强调城乡师生具有相同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从空间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同一区域内不同空间位置上互动发展;从时间范围来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渐进地、不断缩小校际间差距,做到校际间均衡发展;从发展内涵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基础上,体现学校之间不同发展特色的多样化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城乡教育一样化,不是城乡教育同步化、齐步走,也不是要消灭农村教育,而是根据城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优化教育过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特色教育,打造教育品牌,提高办学效益的双向演进过程。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研究报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课题组根据XX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有诸多问题的背景提出的。
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研究重点,研究制定了各个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并积极推行、合作落实。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课题组及全校教师强化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意识、科研意识、家校合作意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内容拓宽了,探索出科学系统的养成教育策略与方法,建立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评价体系;校园内形成团结友善、和谐向上的氛围,逐步为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研究的背景与实践意义课题组通过参观交流与实际教育工作中发现位于城乡结合部的XX小学学生行为习惯方面与区内城市小学存在一定差距。
城市小学学生礼仪方面举止文明,言语礼貌;学习方面他们的听课习惯、预习习惯、作业习惯积极而有效;卫生方面他们个人与集体卫生整洁自觉;安全方面他们意识强范围全。
而这些方面在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不足亟待提高:(1)由于XX小学位于城乡结合区域,综合环境复杂,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大多家庭不重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方面,放松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却又是另一模样。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重要基础,所以当前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个案
通过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个案,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小学课堂 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为改进农村小学教育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个案的深入调查,分析城乡一 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 问题,探讨可能的改进策略,为提高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供实践经验。
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概述
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小学生的发展,难以满足城乡 一体化背景下对农村小学教育的需求。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需要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全 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理论依据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基于 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以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依 据。
实践基础
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 此需要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教育资源,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实践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城乡教育差距也有所缩小。
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不足、 教学资源配备不完善等。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完善教学资源配 备,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问题初探
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问题初探摘要: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拉近了城镇与乡村的距离,让城镇和乡村的很多方面慢慢趋向一致。
但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行却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教育问题。
城乡资源可以通过一则通告快速整合,但是人们的思想却很难改变。
农村小学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国家较为关注的方面,城乡一体化整合导致很多乡村学生和乡村教师很难跟随上城市的步伐,对城乡一体化深入开展造成困难。
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就要解决乡村小学教育发展和人员适应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小学;教育困境前言:在目前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落实中,出现了很多困难。
城乡资源容易整合,但人们观念很难统一。
其中农村小学的教育较为落后,无论是教师们的教学观念还是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很难与城镇教育水平相对比。
并且农村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也大有不同,种种原因让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在农村小学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对目前的农村小学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无论是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们都要进行一次思想转变和技能提升。
让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科学的对农村教育进行整合,缩短城市和农村之间本质的距离。
让学生们和教师们的思想趋向城市化,让人们在思想上靠近城市,才能彻底的实施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困境分析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家出台了大量优秀政策,努力促进城乡一体,让城乡一体化彻底的深入群众中。
但是经济上的整合可以通过硬性标准实现,但是人们思想观念很难克服,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在落实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可以说是一座必须跨越的大山。
(一)教师方面。
在农村小学中面临着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由于农村条件较差很多教师不愿到农村工作。
这就导致小学教师无法满足日常的教学任务,迫于无奈只能招聘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但是这种教师无法满足学生们的日常教学,也就大大的拉低了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但是学校内部还是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教师普遍年纪很大,他们的教学观念还是较为落后,日常教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需求但是无法适应当前社会。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个案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个案研究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也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作为农村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它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是值得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特征的描绘能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本文为了突出城乡一体化的背景,特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受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影响明显的城市近郊农村地区。
本研究意在通过对处于这一地域环境中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特征的描画来探寻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从而增强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学的关注,为农村教学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有效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研究主张解释主义的研究取向,主要使用了质的研究方法,对个案进行研究。
研究本着目的性取样的思路,选择一所城市近郊农村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及其任教班级作为研究的工具性个案。
对该教师在其班级所讲授的28节语文课进行了观察,并对学校领导、相关教师、个案教师、个案班级学生等37人进行了访谈。
对个案班级的27名学生单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用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一些现象的深入调查。
整体上,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新时期农村课堂改进的迹象,但这些改进也通常伴随着农村固有的不足,因此,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总体上表现为变革与沉疴交互的矛盾。
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及录像分析概括个案的课堂教学特征,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关系三个维度对28节语文课进行分析提炼,提取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特征,具体为: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处于由传统向革新的过渡阶段;教师教学语言与手段凸显农村地域特点;教师工作热情与个人责任意识及职业倦怠相关;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与习惯有待提高;师生互动机会多但效果不理想;农村小学升学压力小但教师对学生评价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乡一体化下的小学教育
一、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差距分析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
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
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
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
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
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
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
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 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
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
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
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
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
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
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
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
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
达11308.6人。
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
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
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
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
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 的仅有12所。
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
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
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
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
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
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
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
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
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
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
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
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
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
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
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
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
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
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
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三)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流动
根据惠民县农村教育的现状,实施城乡一体化教育,笔者经研究提出两种对策:第一,发挥名校辐射带动效应,城市重点示范学校(如滨州市区的重点小学)向县镇辐射,县镇重点学校向乡镇辐射,乡镇重点学校向乡村辐射,实现逐级示范带动。
?第二,完善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开展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和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统一教师调配制度,促进师资的优化配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各乡镇建设教师公寓、县城建设教师居住小区,校车由接送学生改为接送教师,创造条件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流动。
另外,当前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城区教师有显著差距。
因此,有必要设立乡村教师补贴,增加乡村教师的收入,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保护乡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