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3篇
![《实践论》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bc6c1feefdc8d376ee32c6.png)
《实践论》读后感3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
写成于1937年7月。
是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着的特点。
该着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中国抗日战争有自己的显着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我进,敌小国我大国,敌少助我多助。
根据这些特点,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结成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在当时,由于王明迷信共产国际的决议,迷信书本,使得中国共产党思维方式时时刻刻停留在表面,放弃了面向实际的态度,成了机械化、教条化的傀儡,经验主义者仍在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看不见革命的全局,盲目辛苦地在工作,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没起任何作用,而且还阻碍了其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就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而1935年的遵义会议就是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基本上结束了王明等教条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在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下,1935年12月,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到1937年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979d4bcaaedd3383c4d33f.png)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实践论》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的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实践论的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一:由于个人偏好哲学,所以看到作业选题的那一刹那我便决定了要写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的《实践论》的读后感。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
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
![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42d8a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0.png)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论读后感篇1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实践论》。
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
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
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
这是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
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
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318f9d0242a8956bece484.png)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一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我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我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贴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此刻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教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先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我。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所以,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景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构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并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我,并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所以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本事到达必须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实践论读后感(15篇)
![实践论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d774416c175f0e7cd137ae.png)
实践论读后感(15篇)实践论读后感第1篇:《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
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
在中国共产党内,以往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异常是教条主义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异常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
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bea4c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b.png)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通用6篇)《实践论》读后感篇1《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
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读不懂,因为感觉有些哲学的思想。
读着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来越近,让我渐渐明白了知与行的道理。
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3篇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86582a90c69ec3d5bb756e.png)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3篇篇一: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
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
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
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
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
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
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
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
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
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
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
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5a7f7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2.png)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实践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由毛泽东所撰写。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阅读《实践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实践是人们的认识的来源,并且后来离了实践而去认识或者离了实践而去确定认识的东西是没有的。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通过实践去认识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
因此,实践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实践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入了解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充分了解和了解问题的实质,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
只有通过调查和研究实际情况,我们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实践论》的观点对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对待问题、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创新的角度看,《实践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检验出一个观点或理论的正确与否。
在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进而推动我们不断创新。
因此,《实践论》对于我们在创新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方法和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实践论》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了解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思考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https://img.taocdn.com/s3/m/704dac4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6.png)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篇一实践论读后感读了《实践论》,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咱先说说啥是实践吧。
实践,不就是咱实实在在去做事情嘛。
就像我学骑自行车,光看别人骑得那叫一个顺溜,心里想着“这有啥难的”,可真到自己上车,摔得那叫一个惨!这就是不实践不知道其中的难处。
书里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觉得太对啦!我以前觉得数学题看着挺简单,可一上手做,才发现到处是坑。
这不就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重难点嘛。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们都不去实践,光靠想象,那世界还不得乱套啦?也许有人会说,“我想想就行了,干嘛要动手”。
可你不动手,怎么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呢?实践出真知,这话说得真是一点没错。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不过,实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
就像我做手工,失败了好几次,但每次失败不也让我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嘛。
我觉得我们不能害怕实践,要大胆地去尝试。
不然,怎么能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呢?篇二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说真的,一开始看这书,我都有点懵,什么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觉好深奥。
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那么难理解。
就好比我学做饭,一开始看着菜谱,觉得挺简单,“不就是切切菜,放放调料嘛”。
可真做起来,不是盐放多了,就是菜炒糊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光有理论不行,得实践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真是太对了!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减肥要少吃多运动,可你不去做,能瘦下来吗?我觉得肯定不能。
也许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只要实践,不要理论呢?”当然不是啦!理论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但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我曾经有个梦想,想成为画家。
光想着以后出名了怎么样怎么样,可就是不动笔去画。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没有实践,梦想不就是空谈嘛!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错,会失败。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35a0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5.png)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实践论读后感作为一位读者,本人有幸阅读了《实践论》一书,这是一部探究实践之本质、作用和关系的经典著作。
作者毛泽东是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以鲜明的主义风格和直观的语言阐述了实践的特点和价值,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学习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实践的意义和意义。
在作者看来,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这和我以往对实践的理解有所不同,我曾经认为实践只是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操作,而不是认识和思考的一部分。
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实践的更深层意义,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在实践中的角色和责任。
其次,书籍中提及的实践理论在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例如,在处理问题时,我有时只看表象而不注重内在的本质,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但是在阅读本书后,我更加重视实践的思辨和探索部分,注重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同时,在实践中,我也更加注重发掘和利用经验,并将其融入到实践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实践的思考和遐想。
例如,今天的网络社交和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普及,许多人的生活和社交也离不开这些平台。
但这种社交方式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呢?是不是也存在着被替代和欺骗的风险?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实践的定义和界限,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实践探索和丰富生活。
总之,经过本次阅读,《实践论》一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经历。
不仅让我更加理解实践的真谛和意义,更在日常实践中为我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书中关于实践思考的部分也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省。
相信这本书也能对更多的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激励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实践的力量。
实践论读后感800字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拓展,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研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技术创新则是研发的核心。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8e41e3195f312b3169a5cd.png)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1):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这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正因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正因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最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他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个性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个性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
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世界革命个性是东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正如国际共运史所证明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个性是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带给现成的公式和答案。
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构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能够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
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女孩个性签名的主要代表,能够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ccc140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8.png)
实践论读后感•相关推荐实践论读后感(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论读后感篇1《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论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
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
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
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
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
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3篇13页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3篇13页](https://img.taocdn.com/s3/m/1951263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0.png)
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3篇13页第一篇:《实践论》读后感毛泽东《实践论》是一部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读这本书,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实践论》阐明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的认识是空洞的,没有认识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是测试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对认识进行修正和深化。
毛泽东指出:“只有实践了的真理才是完全的真理”。
实践中的群众是革命的动力。
毛泽东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强调领导力与群众的关系。
群众利益是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人民群众中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利益和需求是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毛泽东讲到,“领导必须相信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指出了群众的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
必须把权力交给群众,以便更好地发掘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群众参与到实践中来。
只有靠群众、依靠群众,才能避免领导者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实践论》中也强调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就要解决,有困难就要克服。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断地试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对问题进行分析,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在实践中,要勤于观察、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地加以解决并不断完善。
只有不断向前,才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总之,《实践论》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优秀著作,为我们指明了实践中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让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践论》是毛泽东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曾经有人说过:“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正是通过经验来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对自己的认识和方法进行修正和升华。
《实践论》中阐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在进行任何行动之前,应该先通过实践来检验其真伪。
只有实践出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认识事物。
“实践中间间谍悬一科的”这句话,更是让我深刻领会到科学和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我的启示还不仅仅限于理论方面,毛泽东的实践经验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https://img.taocdn.com/s3/m/826dcb9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1.png)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篇一实践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感觉,就像是在混沌中突然被点亮了一盏明灯,也许说“明灯”有点夸张哈,但真的让我有了很多深刻的想法。
我觉得吧,这实践论告诉我们,光是在脑子里空想,那可不行!得真正去动手做,才能知道事情到底是咋回事。
就像我以前,总想着自己能做出超级美味的蛋糕,脑海里各种想象,觉得肯定没问题。
结果真正动手做的时候,哎呀妈呀,不是面糊调得太稀,就是烤箱温度没掌握好,简直是一场“灾难”。
这让我深深明白了,实践出真知啊!也许有人会说,那理论知识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啦!但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不就像是纸上谈兵?可能你能说得头头是道,可一到实际操作,就抓瞎了。
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有这种体会,老师讲的定理公式我都懂,但是一做题,就懵圈了,为啥?就是因为缺乏实际运用的练习呀!咱们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比如说找工作,你可能觉得自己具备了所有的能力和知识,可真正到了面试和工作中,才发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说得太对啦!我在想,以后我可得多去实践,不能光说不练。
毕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然,光靠想象,能成功才怪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实践论读后感哎呀,读了《实践论》之后,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翻腾啊!你说,咱们平常老是觉得自己懂得可多了,可真到事儿上,咋就不行了呢?我觉得吧,就像这书里说的,那是因为咱们实践得太少啦!比如说,我一直想学会骑自行车,天天在那琢磨怎么保持平衡,怎么控制方向,想了一堆。
结果呢?一上车,摔得那叫一个惨!这时候我才明白,光想有啥用,得实实在在地去骑,去摔几次,才能找到感觉。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那也得先有理论指导啊,不然瞎实践不是白费力气?”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可仔细想想,要是没有实践,你咋知道那理论对不对,适不适合你呢?就像做一道菜,菜谱上写得再详细,你不自己动手做几次,能掌握好火候和调味吗?我之前参加过一个志愿者活动,本来以为自己准备得挺充分,各种计划都想得好好的。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68f726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a.png)
《实践论》800字读后感《实践论》800字读后感(篇1)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
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
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而言,仍然是实践。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
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后感篇一:读书心得读书心得体会标题:姓名:谢成露班级:金融三班学号:1501131076心得体会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用来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次在读完全文之后,我对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文题虽为“实践”,但是其论述过程中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的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毛泽东在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文章阐述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标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对认识论的相关的多个问题进行了重新阐述,并且对“知”和“行”的辩证关系进行重新的考察,有力的抨击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且对传统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理论的超越。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认识的目的不是本身,而是运用于实践,服务自己。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懂得把握学习的技巧与规律,将其运用到真正的学习当中,方可事半功倍,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你的认识,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相互促进。
“知”与“行”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再者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加强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机会降临之时,抓住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获得进一步的胜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给我们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真理。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在不断实验中不管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全面的了解事物,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人们总是在一次次跌倒爬起的过程中学会掌握方向,学会屹立不倒。
科学也总是在一次次探索之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实践出真知,这是需要我们一直铭记在心里的话。
作为现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脚踏实地,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搞空想主义。
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真正的知行一致。
而以旁观者的姿态是学习不到真正的知识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展开工作最后只能以失败结束。
知行一致是送给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忠告。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篇二:读后感读后感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阻碍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
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对“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这句话给出了正确的阐释。
他认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人在实践过程中,刚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的结论。
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在是片面的,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不论在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
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因此,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花说得非常的正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甚至有人还说出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
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
国家实行市场经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最后不也取得了成功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对某一客观过程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验证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
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认识也会出现错误,例如,思想落后于实际,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也有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把幻想看作真理,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应此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尽量控制这两种错误认识的出现,要做的认识和实际情况相吻合。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篇三:读书心得题目:读书心得学校: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心得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
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
同时,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