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第23课隆中对班级:座号:姓名:(完成本作业用时:40分钟)一、基础优梳理1.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2)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3)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信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然谓为信然(……的样子)然志犹未已(可是)(5)用遂用猖獗(因此)贤能为之用(任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翻译句子:(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2)省略句:君与俱来。

您和他一起来吧。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二、探究新视点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前三段,完成1-4题。

1.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

在整部三国故事中,有一人与诸葛亮齐名,他是庞统,人称凤雏(凤雏先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3.针对诸葛亮的自比,当时的人们有何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为下文徐庶的推荐做铺垫。

4.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雄心有抱负,坚持不懈,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三、延伸提能力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

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

”刘备惋惜不已。

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

”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五篇范例)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五篇范例)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五篇范例)第一篇:隆中对阅读及答案《隆中对》复习资料解释重点词语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一词多义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因屏人曰()谓为信然()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4、古今异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5、重点字词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三.翻译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四.课文理解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2.诸葛亮分析与曹操不可争锋的主要原因的是:3.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②孙权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五、对比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 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23. * 隆中对一、累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遂诣亮()()屏人()度德量力()猖蹶()()挟天子()殆()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2.解说以下加点词语。

(1)隆中对 ________________(2)莫之许 ________________(3)可就见 ________________ ( 4)屈驾顾之________________(5)因屏人 ________________ ( 6)遂用猖蹶________________(7)挟天子 ________________ ( 8)利尽南海________________3.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非惟时节,抑亦人谋也B.欲信大义于天下C.故不错意也D.自董卓已来4.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C.箪食壶浆D.山行六七里5.《隆中对》节选自我国一部纪传体分国史《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________ 家________(人名)。

本书记录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三国的历史。

6.以下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三气周瑜B.三顾茅庐C.三打白骨精 D .桃园三结义7.写出三个包括“善”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好汉并起,跨州连郡者不计其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时节,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

孙权占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良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行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可以守,此殆天因此资将军,将军岂存心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隆中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对话,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时期?A. 三国时期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2.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哪些战略建议?A. 攻占荆州B. 夺取益州C. 联合孙权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的“天下有变”是指什么?A. 天下大乱B. 天气变化C. 社会动荡D. 政治变革答案:C二、填空题4. “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________”策略,是希望刘备能够利用地理优势,稳固发展。

答案:北抗曹操,东和孙权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刘备若想成就大业,必须先“________”。

答案:取得民心三、简答题6. 简述“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策略的意义。

答案: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方与各个少数民族建立和睦关系,在南方安抚当地的夷人和越人,以此来巩固蜀汉的边疆安全,减少外部的敌对势力,为刘备的长远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论述题7. 论述“隆中对”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影响。

答案: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一套完整的战略发展蓝图,这不仅为刘备后来的行动提供了指导,也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深远的规划,使得刘备能够在三国乱世中稳固发展,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对话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思考题8. 结合“隆中对”的内容,谈谈你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认识。

答案:(此题开放性较强,考生可以根据对“隆中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例如,可以从诸葛亮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对地理优势的利用、对人心的把握、对外交策略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完】。

《隆中对》练习(含答案

《隆中对》练习(含答案

隆中对一、基础识记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2、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3、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4、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练习 及答案

隆中对练习 及答案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2.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 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 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 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3.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司马光 主编的《 》一 书。(2分) 《资治通鉴》
(四)【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礻韦、允等 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 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4)、孤不度德量力 。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六)5.句子翻译。(3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 6.填空(3分)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 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 兵力\人才 优势;分析孙 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 民心 优势;分析刘 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 物产 优势,也指出 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 大计。

《隆中对》测试(含答案).

《隆中对》测试(含答案).

《隆中对》一、填空(7分)1.《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是晋代代著名史学家陈寿。

(人名)2.“凡三往,乃见”所指的历史典故是三顾茅庐;“然操遂能克绍”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官渡之战;与“南抚夷越”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七擒孟获。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9分)①谓为信然..:确实这样②自董卓已.来:通“以”③乃.见:才④因.之以成帝业:凭借⑤因.屏人曰:于是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⑦存恤..:爱抚、爱惜⑧情好日.密:一天天的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⑩箪.食壶.浆:用竹筐装着用壶盛着⑾然操遂.能克绍:最终,终于⑿志犹.未已:仍然,还⒀犹.鱼之有水也:好像⒁枉驾..顾之:屈尊⒂将军岂.愿见之乎:是否⒃遂用.猖蹶..:因此失败⒄抑.亦人谋也:而且三、解释句中加点词,并举出一个含有这个词的例句(10分)1.贤能为.之用被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跨有荆益如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士必怒若无兴德之言3.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后遂无问津者遂许先帝以驱驰遂用猖蹶四、解释加点词语,并根据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组成成语(4分)1.孤不度.德量力度:估计审时度势审己度人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亲自身临其境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五、翻译下列句子(30分)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当时的人没有承认这件事的。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是才智薄弱,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3.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当。

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和他争胜。

5.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隆中对》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隆中对》中考题集锦【一】2004·山西省(10分)【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1分)13、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身”的意思是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3分)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蜀相》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2分)1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二】2004·兰州市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28.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1分)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9.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2分)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0(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②诸戎、夷越:【三】 2005·黄冈市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 (4)利.尽南海 (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1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2)(3)12.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四】2005·荆门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3.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利:利用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 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5.句子翻译(3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文:6.填空(3分)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九上23《隆中对》检测 - 答案

九上23《隆中对》检测 - 答案

九上23《隆中对》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字词常识(10分)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6分,每空0.5分)2.给加点的字注音。

(4分,每空0.5分)躬耕陇.亩()汉室倾颓.()不知存恤.()因屏.人()遂用猖獗.()挟.天子()帝室之胄.()殆.()二、阅读(9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后答题:(34分)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3.解释加点的字词(20分,每空1分)先主器.之() 然志犹.未已.() () 奸臣窃命..()谓.为信然..()..()()此人可就.见()亮躬耕陇亩时人莫之许.也() 枉驾..顾.之() ()不可屈致.() 遂诣.亮() 汉室倾颓..( )因屏..人曰() () 计将安出.()欲信.大义()遂用猖蹶...()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10分,每句2分)(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5、问答题:(4分)(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目的?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2分)_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9、诸君勿复.言古:今:三、一字多义:1、好:好.为《梁父吟》()与亮情好.日密()外结好.孙权()2、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君谓计将.安出()3、谓: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谓.为信然()4、国:用武之国.()国.险而民附()5、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秦王怫然.怒()6、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7、已:然志犹未已.()已.历三世()壮士不死即已.()已.拥百万之众()自董卓已.来()8、欲:欲.信大义于天下()从民欲.也()9、隧: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然操遂.能克绍()10、为: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11、而:而.智术浅短()国险而.民附()而.不可图()而.其主不能守()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12、之:时人莫之.许()先主器之.()岂愿见之.乎()已拥百万之.众()孤之.有孔明()贤能为之用()因之.以成帝业()天府之.土()帝室之.胄()将军宜枉驾顾之.()13、于:自比于.管仲()欲信大义于.天下()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4、以: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以.迎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5、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长八尺()16、比:每自比.于管仲()曹操比.于袁绍()17、善: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18、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9、用: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20、犹:然志犹.未已()犹.鱼之有水也()21、许:时人莫之许.()高可二黍许.()22、诚:诚.如是()此诚.不可与争锋()四、词性活用:1、与亮情好日.密()2、所以资.将军()3、西.和诸戎,南.抚夷越()()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5、不箪.食壶.浆()()6、不可屈.致也()7、贤能为之用()17、君.谓计.将安出.()()()18、非惟天时()19、抑.亦人谋()20、挟.天子()21、不可与争锋()22、利尽..南海()()23、民殷.国富()2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5、不知存恤()26、总揽.英雄()()27、保其岩阻()28、内修政理()29、身.率益州之众()30、情好日.密()31、遂用.猖蹶()()32、箪食壶浆()()33、国险而民附.()34、屯.新野()35、豪杰并.起()36、然志犹.未已.()()六、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隆中对》练习答案

《隆中对》练习答案

.孤(古代往侯的自称)不度.(衡量)德量力.遂用個此)猖蹶.(失败)(计策)将安.(怎样)岀.(产生)? ” .则名微而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惟(不仅)天时,抑.(而且)亦人谋也 •此诚(的确)不可与争锋 (争强,争胜)隆中对(一)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 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一.解释加点的词1 •亮躬(亲自)耕陇亩.(田地)2 .好为《梁父吟》(喜欢)3 •时人莫之.(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承认、同意)也 4. 惟博陵崔州平(只有) 5 .谓(说)为信.然(确实这样) 6. 时先主屯.新野(驻扎)7.先主器(器重,重视)之.(他,指代徐庶)8•谓先主曰(对……说)9.君与俱来(一起)10 .此人可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也(招致) 11.将军宜(应当)枉驾.(屈尊,枉,委屈)顾.(拜访)之(他,代诸葛亮) 二 .翻译句子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

2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元直和诸葛亮交往甚好,说是确实这样。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儿拜访他,不可以委屈他来。

将军应该自去拜访他。

三.理解课文1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写诸葛亮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其结构上的作用是为 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

2. 写崔州平、徐元直的目的是:侧_________3. 第二段的内容: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4.文段采用写诸葛亮采用的的写法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隆中对练习与答案

隆中对练习与答案

隆中对一、基础训练1.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志》是部史书,共65卷,人们把它和、、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作者陈寿是朝人,学家。

“隆中对”的“对”是的意思。

2.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有一幅彩页插图《古隆中》,图中有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联讲的是的故事,下联讲的是——的事情。

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用诗句称赞说:“。

”3.对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D.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申诉。

)4.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二、课时达标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方针是:根据是:7.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两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8.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隆中对》中考题汇编及答案

《隆中对》中考题汇编及答案

《隆中对》中考题汇编及答案1.(泸州市·2011)【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羽、飞乃止。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屏(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4)愿.诸君勿复言愿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D. 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分)翻译:(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翻译: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答案:4.(共4分)屏:命人退避信:(通“伸”)伸张日:一天天愿:希望(一词1分)5.(3分)A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的连词。

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

D项分别为“同”、“在”。

)6.(共6分)(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3分,就见1分,枉驾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3分,“出于秦川”1分,“箪食壶浆”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7.(3分)A(应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2.(衢州市·2011)“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及答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及答案:隆中对

《隆中对》习题精选基础知识:1.给黑体字注音。

① 陇亩()②倾颓()③ 乐毅()④ 殆天()2.讲解以下句中黑体的词。

①先主器之(③欲信大义于天下()③ 因屏人曰())④将军既帝室之胄()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4.《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题目是后加的。

作者_______ , _______朝人, _______ 家,所著《 _______》记录三国时期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国的历史。

“对”的意思是_______。

课内阅读:亮答曰: " 自董卓已来,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能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能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够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5.讲解以下黑体的字词跨州连郡者不能胜数 ()国险而民附 ( ) ( )非惟节气,抑亦人谋 (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6.以下 " 以 " 字意义和用法不同样于其他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节气,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大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7.翻译以下句子并讲解加点字①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能与争锋。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同步训练1.给红色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 lǒng )(2)汉室倾颓(tuí)(3)不知存恤( xù)(4)遂用猖獗(jué)(5)挟天子( xié)(6)帝室之胄( zhòu )(7)枉驾顾之(wǎng)(8)南抚夷越( y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5.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6.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7.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8.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9.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10.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1.本文第一句揭示哪些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同意这些论点吗?12.有许多人认为本文虽仅四句话,却起承转合俱备,一气贯注。

所谓“转”就是转换论证角度。

想一想,哪一句是“转”,是转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13.在作者王安石的心目中,“士”是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1.(1)lǒng(2)tuí(3)xù(4)jué(5)xié(6)zhòu(7)wǎng(8)yí2.(1)承认、同意(2)器重、重视(3)接近、趋向(4)拜访(5)总共(6)通“伸”,伸张(7)尽(8)亲自3.(1)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

(3)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

(4)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5)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6)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4.“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

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5.不行。

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6.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7.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8.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

9.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11.第一句共揭示了三点:a、孟尝君能得士;b、士以故归之;c、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可以言得士”。

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1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一句是“转”。

这一句是“转”而从真正得士的角度来论证的13.“士”是有本事治国的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要有雄才大略。

翻译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古文考前复习判断题1、“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则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2、陈胜利用百姓不知扶苏、项燕二人存亡的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表现他蛊惑民心。

3、“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实际是陈胜假借鬼神的名义来号召戍卒,是为了恐吓士兵。

4、陈胜是个有远大抱负,敢于反抗,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的农民领袖。

5、本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6、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再现了陈胜这位农民运动领袖陈胜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

7、选文详略得当,详写了起义场面和作战过程,而略写了起义的筹划过程。

8、“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说明了他具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9、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用计杀死两尉;然后陈胜站出来揭露秦的苛政,以商量口吻做起义动员;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

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分显示了陈胜蔑视王侯将相,敢于冲破帝王将相“神圣”统治的大无畏精神。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陈胜瞧不起一起干活的穷人们,认为他们是目光短浅的人。

12、诸君县纷纷响应起义的事实,从侧面衬托了秦国的统治已经让人民失去了信心。

13、第二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二层叙述了陈胜分析天下形势。

1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15、“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乎”语气强烈,含有征询的意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16、“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语气表达方式完全相同。

17、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

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写的是陈胜的谋划,其余的如大泽乡遇雨、为坛而盟等都写的比较简略。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表现陈胜非凡才略。

18、翻译下列重要句子: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隆中对》1、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凡三往,乃见”可见刘备思贤若渴,诸葛亮清高自许、谨慎持重。

B对策是先夺取荆州、益州,因为它们是天然粮仓和地势险要的地方。

然后结好少数民族,再处理好内政外交。

最后形势有变时,兵分两路进军。

C文章详略分明。

略写刘备三顾茅庐和问对策,详写诸葛亮的回答,表现诸葛亮的才华和远见。

D诸葛亮勾画的政治蓝图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选正确一项()A隆中对前,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诸葛亮的非凡智慧。

B《隆中对》的“对”和《陈涉世家》的“世家”一样,都是一种文体。

C诸葛亮的对策先说“可争”“可图”,次论“不可争”“不可图”,最后指出怎样“争”“图”层层深入。

D文章结构严谨,始终围绕刘备兴复汉室这个中心,围绕三顾茅庐进行叙写。

3、不正确的一项()A诸葛亮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刘备对他的重要性。

B第一段按照史书体例,正面描写了诸葛亮年轻时的不凡抱负C徐庶的推荐,关羽、张飞的妒忌及刘备的“鱼之有水”的比喻都是侧面描写。

D文章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

用了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

《鱼我所欲也》1、正确的一项A第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第二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B文章使用设喻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以“鱼”比喻“义”,以“熊掌”喻“生”C作者赞扬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行为是见利忘义。

D在生和义不可兼得时,应该权衡利弊,不要随意舍弃生命。

2、正确的一项()A文中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不义”,“甚于死者”指“义”,作者认为人人都喜爱大义。

B文章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进行对比,指出“一箪食”“一豆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C孟子认为人们喜欢的东西没有生命重要,那么首先要保住生命。

D第一段提出论点后,接着先从反面假设,再从正面论述,最后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先反后正举了两个例子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说理透辟。

3、不正确的一项()A 文章主要用了比喻修辞,以“鱼”和“熊掌”,象征抽象的“生”和“义”,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B文章说理,使用大量排比句,气势充沛,笔墨酣畅。

C本文共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三种论证方法D“嗟来之食”是正面举例,证明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

“受万钟”是反面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