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
从文化转向视角看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单机游戏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古剑奇谭三》备受玩家关注。
作为一款充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古剑奇谭三》的字幕翻译对于传达游戏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文化转向视角来探讨字幕中文化词语的翻译问题,并以《古剑奇谭三》为例进行分析和谈论。
起首,文化转向视角是指在字幕翻译中,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与译文所面对的文化相对应,以满足观众的理解需求。
在游戏《古剑奇谭三》中,充斥着大量的古代中国文化词语和典故,如“封印”、“九黎”、“玄女”等,这些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奇特的内涵。
在翻译这些文化词语时,需要重视恰当的传达其意义和情感。
在字幕翻译中,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存在一些常用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和删译等。
直译一词,即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直接翻译成译文中的相应文化词语。
例如在游戏中,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九黎”翻译成了“Nine Li”,以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让玩家能够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意义。
意译则是将原文中的文化词语转化为译文中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观众接受。
而删译则是在翻译过程中,依据详尽上下文和情境,将某些词语删除或缩减其出现次数,以确保字幕流畅自然。
然而,对于字幕翻译而言,要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思量观众对文化词语的理解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翻译文化词语时,译者应该多方面沉思,以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例如,《古剑奇谭三》中还有一些特定地区文化的表达,如“汐月”,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称。
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但对于外国玩家来说可能会不太理解。
在翻译这样的文化词语时,译者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帮助性的说明,以援助观众更好地理解。
此外,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词语也需要依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来进行适当的转译。
例如,在游戏中出现的“不才”一词,原本指的是自谦之词。
依据不同语境的需要,翻译可能会选择将其转译成“talentless”或“nothing special”,以更好地传达文化内涵。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引言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理论,历来众说纷纭。
最近,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了顺应理论。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的语用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
本文将从维索尔伦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出发,探讨顺应文化语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理论概述:顺应论与文化语境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
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4)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
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故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
文化语境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Samovar et al.(1998:36)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
二、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研究王东风(1997)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的交际活动。
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本人有关目标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
本文将从文化语境顺应对具体词义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顺应文化语境与词义的选择1.文化语境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
因此,译者在选择正确的词义时必须顺应文化语境。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语言中的词语往往富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第七单元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洛(luò) 乾(qián) 焉(yān)卒(zú) 剖(pōu) 屡(lǚ) 混(hùn) 械(xiè)遣(qiǎn)(2)难写的字壶:下边偏旁是“业”,注意不要写成“亚”。
雁:里面是两个“亻”,不要写成一个“亻”或写成“彳”。
乾:右偏旁是“乞”,不要多写一横写成“气”。
囊:写紧凑些,注意下面不要丢掉“丿”。
恭:下边偏旁不是“小”,竖钩右边是两个“丶”。
贫:下边偏旁是“贝”,不要写成“见”。
窿:“隆”右下部“生”字上面不要丢掉“一”。
(3)多音字单{cℎán (单于)d ān (单独) 要{y ào (不要)y āo (要求) 盛{cℎéng (盛满)sℎèng (茂盛)数{sℎù(数量)sℎǔ(数落) 卒{z ú(卒业)c ù(卒卒) 估{ɡū(估计)ɡù(估衣铺)弹{d àn (枪弹)t án (弹琴)2.词(1)必须掌握的词行驶凌晨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岗位主宰调遣穿梭惊慌失措(2)近义词平明~黎明逐~追痕~印乾坤~天地倦~困博学~博识贫~穷以夜继日~夜以继日弃~舍逢~遇欲~想卒业~毕业照例~照样笔直~径直混乱~杂乱嘈杂~吵闹汹涌~澎湃违抗~抗拒争执~争论屹立~耸立调遣~派遣阴森森~冷飕飕失魂落魄~魂不守舍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惊慌失措~手足无措镇定自若~镇定自如纹丝不动~稳如泰山激烈~猛烈战役~战斗持续~继续凶猛~凶狠屡次~再三摧毁~捣毁愤怒~恼怒光荣~自豪艰巨~艰辛胜利~获胜顽强~坚强喷射~喷发惊天动地~石破天惊(3)反义词平明➝傍晚勤➝懒博学➝无知贫➝富笔直➝弯曲混乱➝井然嘈杂➝清静简短➝冗长违抗➝服从伟大➝渺小悲壮➝欢喜井然有序➝杂乱无章惊慌失措➝泰然自若镇定自若➝手忙脚乱激烈➝平和持续➝中断凶猛➝温顺摧毁➝修建愤怒➝高兴坚定➝动摇光荣➝耻辱艰巨➝轻易胜利➝失败顽强➝懦弱惊天动地➝万籁俱寂(4)词语归类①ABB式词语:阴森森类似的词语:眼睁睁恶狠狠水灵灵湿淋淋慢腾腾乌溜溜②ABCC式词语:小心翼翼类似的词语:威风凛凛书声琅琅白发苍苍来势汹汹言之凿凿③表示学习勤奋刻苦的词语:以夜继日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类似的词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昼耕夜诵④表示非常害怕的词语:惊恐万状惊慌失措类似的词语:不寒而栗心有余悸望而生畏骇人听闻毛骨悚然⑤表示水流很急的词语: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类似的词语:惊涛骇浪奔流不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一泻千里⑥同时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词语:你推我搡类似的词语:大惊小怪东奔西走冷嘲热讽南腔北调南辕北辙⑦表示优良品质的词语: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类似的词语:乐于助人两袖清风大义凛然克己奉公大公无私⑧量词:一艘轮船一片漆黑一枚黑点一个幽灵一座山峰一片浪花一个窟窿一名服务员一名乘客一片混乱一段对话一个灵魂一次壮举一次阵地战一个火力点一发照明弹⑨动词:驾驶“诺曼底号”进入梦乡剖开窟窿解开绳索维持秩序违抗意志放下救生艇搭救人员下达命令听从调遣接到命令夺下高地占领山头摧毁火力点完成任务用尽力气张开双臂堵住枪口消灭敌人⑩修饰词:阴森森的船头你推我搡的势头猝然而至的变故威严的声音简短有力的对话伟大的灵魂可卑的利己主义惊慌失措的众人阴惨惨的薄雾英雄的壮举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激烈的阵地战凶猛地射击顽强地爬小心翼翼地驾驶愤怒地注视坚定地说心安理得地享受进行得井然有序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为例
按 照文化翻译 的观 点 ,保 留其文化特色 ,译 为 “ 中 国德语 ” 。 该 提法是笔者从 葛传槊先生在 1 9 8 0年首次提 出 “ 中国英语” ( C h i n a E n g l i s h)这一概念转用而来 。为了更好地在外宣 翻译 中保留 中国文化信 息 ,政治文化专有项 的德译 同样可 以采取 英译 界的观点 。以规 范德 语为核心 ,大胆使用 “ 中 国德语 ” , 采 用音译 、译借等 翻译 策略 ,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 的词汇 ,从 而更好 地实现对外宣传 的 目的。
一
三 、 中国 特 色 政 治 文 化 专 有 项 的 文 化 翻 译
以下将 以政府 工作报告的德译版为例 , 分析在意识形态 、 惯用法两方 面与 目的语 产生差异的 中国政治文化专有项 的德
译 ,借此体现文化翻译观在外宣翻译 中的导 向作用 。 ( 一 )体现 意识 形态差异的政 治文化 专有项 本 文根据 艾克西拉 对于文化专 有项定义 中 “ 意识形 态” 的提法 , 结合 “ 意识形态”于哲 学认识论 范畴的中性定 义 , 即 : “ 意识形 态” 为观念性活 动总称 , 是一种观念体系与价值体系。 那么不 同民族 的文化差异亦是意识形态差异 的一种表现 。 例: “ 米袋子 ” 、“ 菜篮子 ”
外宣 翻译运用 目的语为语言介质 翻译外 宣材料 ,使源语 国家信 息在 目的语 国家得 到传播 ,从而达到源语 宣传主体 的 意 图。政治文献 的翻译作 为我国外宣 翻译 的客体之一 ,其 中 的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 项是外宣翻译 的难点所 在 。在 当今 各 国文化交流亦更加 频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 专有项 中所蕴含 的丰 富文化特征应得到更 多的展示 。本文将 从 文化 翻译观 的视角 出发 ,结合 中国特色政治 文化专有项 的 外宣德 语翻译实例 ,阐释文化翻译观对政治文 化专有项翻译 的重要 指导作用 。
从文化传播视角看翻译策略
Vo 1 - 3 5 No . 7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d u c a t i o n
2 0 1 5年 7月 2 0日
J u 1 . 2 0 2 0 1 5
使 外 语 文 本 符 合 译 入 语 的文 的文 化影 响 力却 不 尽 人 意 。为 改 变我 国文 化 的弱 势 取 民族 中 心 主 义态 度 , 地位 , 国家 已将对 外文 化输 出提 到 发展 的战 略高度 。
化价值 , 把原作带人译入语文化。” 归化翻译能使译
翻译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 , 是 文 化 传 播 文显得 自然 、 流畅 , 满足 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和接受心 但 原 文 中的一些 民族特 色 和文化 特征 可 能会被 淡 的有 效 途 径 。翻译 质 量 的高 低 决 定 中 国文 化 在世 界 理 , 上 能 走 多远 。翻译 是 一 种 特殊 的跨 文化 交 际活 动 , 是 将 一种 语 言 文 化转 换 为 另 一种 语 言 文化 的过 程 。
化或 忽视 扰作 者 , 让读 者 向
翻 译 参 与 者 除原 文 、 译 者外 , 还 有译 文 和读 者 , 当读 作者 靠 拢 ”,“ 要 以原 语 文 化 为归 宿 , 译 文 偏 离 本 土
者在译 文中获得的信息与译者在原文中获得的信息 主流价值观 , 保 留原语 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 把读者带 相 同时 , 跨文化交际活动才得 以完成 。实现对外文 入到外 国情景 。” 异化策 略有利 于保 留原文异域 民 化 传播 , 翻译 时必 须 逾越 中西 文化 差异 障碍 , 生 动得 族 特 征 和 语 言 风 格 特 色 , 给读者一种 “ 别 样 的 阅 读 体地 阐释 中国故事 , 彰显 中 国特色 。如果 “ 传而不 体验”, 让 目标语文化见证不 同的价值观。但 “ 不流 通 ”, 或 效果 不 佳 , 就失 去 了对外 文 化传 播 的意 义 。 畅 ”的译 文风 格 可 能会 让读 者 产 生一 种 “ 陌生 感 ” 或 为此 , 本 文 尝试 从 异化 和 归化 两 种 视 角研 究 跨 文 化 “ 疏离感”。 交 际 中 的 翻译 策 略 , 以更 好 地 促 进 中 国文 化 的对 外 目前 , 翻译 界关 于 归化 和异 化 的争 论仍 在 继续 ,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作者:王魏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2年第06期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自新时期以来有回归之势。
本文在文化语境下,从媒介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文化翻译创造性叛逆文化因素我国从清末民初开始大量介绍海外小说,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进入21世纪的今天,曾多次掀起文学翻译高潮。
毋庸置疑,文学翻译对新文化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现当代文学输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本拟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对原著文化的创造性叛逆,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信息的异化处理,及其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转变,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个说法源自意大利语,在意文中,“译者”(traduttore)和“叛逆者”(traditore)的发音接近,因此“译者”常被误指为“叛逆者”。
这个诙谐的说法恰好指明了翻译的本质。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一旦一部作品进入了跨越时代、地理、民族、语言的传播时,其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不言而喻的。
这时的创造性叛逆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接受的范畴,它反应的是文学翻译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可分为媒介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还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一书中,将媒介者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概括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与编译,但其中又有交叉。
本文仅就个性化翻译和有意识的误译展开讨论。
从文化交融的视角看翻译异化
20 年 5 09 月
Ma 0 9 v2 o
●外 语 综 论
从 文 化 交 融 的 视 角 看 翻 译 异 化
M u gS NJ _ a Y 一 ,U e hI i l
(ntueo 0 ec ,h il G nsagU i ri , a lu3 0 1 ,hn ; Istt f mm r z iag o ghn nv sy H n l 1o 2 C i i C e j I e t o a
[ 中图分类号] 35 H l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8— 68 2o ) 3 10一 4 1o 2 3 (09 0 —03 o
FOr i I z tO i Tr I l tO r m he An l f CuIur lBlnd n eg l a in n a l a i n f o t g e O i s t a e i g
o r n lt n c n ta se 0e g e t rs a d t i o o e sn t e c h r n t sa g o a o g i e p isg tit te n i t sai a rn frfr in fau e n r t t n ’ ai u u e a d i ’ 0 d w y t an a d e n ih n o 0h r n a o as v c k rs a d as D d w y t rm0e clu a ln g T e e0e, a n h a c l r n k ut r l x h n e mo e c n e . u u e n l a g 0 a 0 p 0 t l t r l e 出n . h r fr i c n e c ut e a d ma e c l 丑 c a g r 0 v n o l b t u u e in r I _ o e t e t I mo℃fe u n . ad r
浅谈文化视角中的翻译
58浅谈文化视角中的翻译■贡保才让/西南民族大学摘 要:翻译不仅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而且是不同文化和语言沟通的理解方式。
将一种语言和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就是翻译的实质。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而语言的内容则是文化,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是相互依存的的一个整体。
关键词:翻译 文化 语言一、翻译与文化(一)翻译的定义首先,翻译是一种技能。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必然作为一种技能或技巧;其次,翻译是一种科学。
翻译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与各种不同的学科有着密切、有意义的联系。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 ·奈达(Eugene A.Nida )指出“翻译是一门科学,是需要用客观原则,来加以规范和描述的,翻译的活动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或规则,接收一定的制约。
”再次,翻译还是一门艺术,林语堂在1937年编写的《论翻译》一文中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中国学者张今,他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当做任务,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我们引用熟知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翻译”的——“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
”我国的翻译家黄龙先生认为:“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定义主要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即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准确的表达出来。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
06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中国成熟作品的现有外译进行翻译批评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对等的重要工具。
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来看,《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语言、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交互,翻译时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言受众的理解背景,以确保在使用目标语言传达原文的社会文化信息时更得当,关注和处理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词汇和概念的方式可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理论;小说翻译;翻译批评;社会文化负载词;《第七天》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潘若兰 何均洪一、引言文化因素极为深刻地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展示中华文化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通过向全球推介卓越文艺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这一呼吁下,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迎来了多语言翻译的高潮,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在其中,余华小说的译本虽不是最广泛的,却是最成功的范例。
二、文化翻译理论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精准地传递原始文化的内涵,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翻译专注于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转换与接受,以文化为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
通过对特定文化“含义”的阐释,文化翻译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文化翻译理论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传统翻译学对语言和功能对等的限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拓展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挑战了既有的概念框架,还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方向。
随着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翻译研究的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英国翻译家巴斯奈特对文化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强调语言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能存在,文化也只存在于拥有自然结构的语言之中,从而凸显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勒菲维尔(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勒菲维尔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以勒菲维尔的论述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事物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文中则是“お茶”。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选择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表达方式。
否则,翻译结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失去原本的意义。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有很大区别,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因素,盲目地进行语言转换,就会导致原著的风格和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忠实度产生影响。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
译者需要在语言准确性和文化贴近度之间寻找平衡,保证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从文化视角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偿策略
周刊214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本文讨论了汉英不可译性问题,包括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语音、汉字结构和修辞格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这就导致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但是不可译性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理解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共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补偿的方法,以达到补偿的目的,减少翻译障碍,促进语言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不可译性;补偿方法引言不可译性是一种文本或一种语言中的任何话语的一种属性,对等的文本或话语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
著名的语言学翻译学者J.C.Catford 在1965年提出了翻译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的差异造成的,而许多翻译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如今,一、语言不可译性刘米清教授在他的现代翻译理论中写道:“语言的结构通1. 语音的不可译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语音系统,是其他语言所不能2.汉字结构的不可译性中文词是由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的,而英文词是由没有意义3. 修辞的不可译性大多数语言都有自己的修辞。
正是因为有了修辞的存在才让语言变得生动有趣。
在翻译实践中,如果目标语言不能正确地显示源语言中的修辞,则是对源语言的思想、风格和内容的不忠实。
虽然意思是相似的,但它将弱化源语言的语言影响。
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当他们表达相同内容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英语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文化的不可译性根据J.C.Catford 的观点,不可译性的例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文化。
奈达还提到,词语只有在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语言。
这是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包括并影响语言,是语言生长和发展的基础,所有语言都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产物。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中文化负载词汇的汉译英
性 。2 佐 良先生 早就 指 出 :“ 了解 语言 当 中的社 _王 不
会文 化 ,谁也 无法 真正 掌握语 言 。” 由于地 理 位 置 、 自然 环境 、种 族 渊 源 、 史变 迁 、宗 教信 仰 、经 济 历 发展 水平 等 的 差 异 ,各 个 民族 都 形 成 了 自 己 的文 化 , 个社会 集 团也都 形 成 了 自己的 次 文化 ,这种 各
家 索罗金 等人 在论 述话语 及 其 民族 文化 特点 时提 出
一
翻译语 言 , 并通 过 翻译语 言 来 传递 文 化 , 者 密 不 二 可分 ,只有如 此 ,才能 最 大 限度 地传 达 语 言载 体 所
承 载 的全部 信 息 ,即让译 文读 者接 受 和理 解译 文语 言 内容 , 洞悉和 了解译 文语 言 中所 浸 含 的文化 信 又 息 。因此 , 若要 胜 任 翻译 工 作 , 提 是 要具 有 扎 实 前 和渊博 的英汉 语言 文化 、社 会背 景 知识 。一 位 成功 的译者 或优 秀 的译 评 专 家 , 往是 充 满 两 种 文 化 意 往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9年第 3期
・3 l5・
“ 白” 空 概念描述 语言 的文化伴 随意 义结 构 , 除要 向 读者传 达 内容 外 , 还要 传达作 品所反 映 的异 域文化 , 采取各 种补偿 手段填 补 这些 空 白 ,只有 这 样 ,才 能
民族生 活在 独特 的地理 环境 中 , 着 自己独 特 的历 有
史 ,建立并 发 展着 自己独特 的文化 。世 界 上没 有 两 种文化 是完 全相 同 的。文 化有 鲜 明 的民族 性 与特 殊
文化视角中的翻译研究
文化视角中的翻译研究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它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要使它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谙悉两种文化,还必须以正确的翻译理论作指导。
几千年来,随着翻译实践的增多,人们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理论家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语言学、文艺学、符号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对翻译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并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发展、开放的翻译理论体系。
一、文化翻译是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向从人类开始翻译实践直到十九世纪,中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仅限于对翻译操作的经验总结,主要探讨了翻译的标准、原则、直译和意译、风格的可译性等问题。
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是清末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①。
西方翻译学界也有相似的理论。
1790年,英国的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
从二十世纪开始,特别是50—70年代,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突飞猛进,新的理论相继问世。
一方面,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该理论将语言视为可以通过成分切分从结构上加以剖析的“可认识的客体”②(knowable object)的观点,受到翻译理论家们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这一认识上的飞跃推动翻译理论家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地研究“语言”本身,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从而形成了以“对等”为核心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另一方面,还有部分翻译理论家把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列入艺术范畴,用美学理论加以研究,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必须进行“创造性叛逆”,从而形成了翻译的文艺学派。
语言学派始终执着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机械属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特征和社会属性。
而文艺学派始终坚持美学观点。
由于这两种理论各自大行其道,结果导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翻译理论家们或是紧抓住词法、句法及语法,或是紧抓住文辞的“信”与“美”问题来谈翻译,对文化问题却重视不够。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英语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英语翻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随着英语成为全球语言之一,英语翻译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英语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首先,英语翻译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方式,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
例如,在中国,礼貌和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因此,当中国人交流时,他们经常使用敬语来表达这种态度。
然而,在英语中,并没有像中文那样明确的敬语体系。
因此,当一名翻译把中文的“您好,请问您需要帮忙吗?”翻译成英语时,如何保持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英语翻译需要寻找适当的文化转换策略。
例如,在保持尊敬表达方式的同时,可以使用英语中的形式,例如加入“sir”或“madam”这样的词汇。
此外,翻译还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以便使用适当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其次,英语翻译还需要面对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虽然英语和中文都是语法结构完整的语言,但它们的句式相差较大。
中文喜欢使用主语-谓语结构,而英语则更喜欢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结构。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不仅在书面语言中表现出来,也在口语中表现出来。
因此,在进行口译时,翻译需要注意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
为了应对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翻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
同时,翻译还需要善于运用一些转换技巧,例如把一个长句子分成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子,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第三,英语翻译还需要考虑语言的语境。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中国,当别人问你“你吃饭了吗?”时,它不仅仅是一个询问是否已经吃过饭的问题,而是一个问候和关心的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情境中,语言的词汇选择和语气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跨文化视角转换是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技巧。
本文将介绍跨文化视角转换的概念、重要性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翻译技巧,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进行英语翻译。
跨文化视角转换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从自己的文化视角出发,理解并适应对方的文化视角,以达到双方交流的目的。
在英语翻译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跨文化视角转换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只有理解对方的文化视角,才能准确传达信息,避免文化误解。
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举例而言,英语中有很多词汇是具有主观色彩和文化背景的,如“freedom”、“democracy”等。
这些词汇在表达时往往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人员必须理解并应用正确的文化视角,才能准确传达信息。
1. 理解文化差异: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对方文化中所使用的习惯用语、传统礼仪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2. 文化亲和性:翻译人员需要从对方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尽可能地增加自己与对方的文化亲和性。
3. 多语言技能:翻译人员需要具备多种语言的翻译能力,以便更加灵活地应对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4. 文字转换能力:翻译人员需要具备将特定文化下的词汇、用语翻译成另一种文化下的对应词汇、用语的转换能力,尽可能地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总之,跨文化视角转换是英语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巧,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传达信息,避免文化误解。
翻译人员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和翻译,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完成英语翻译工作。
浅析文化视角中的英语翻译
217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学 术 论 坛1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不同,不同国家形成了显著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
这种显著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里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1自然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每个民族都生还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而这种不同而特定的自然环境会影响各个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进而会赋予词语特定的含义。
例如,英国属于岛屿国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喜欢航海;而中国位于大陆内部,自古以农立国,因此在比喻花钱浪费时,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1.2风俗习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风俗习惯涉及各个领域,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首先体现在称呼方面。
英语中的称谓很少,也就dad, mum, grandpa, aunt,uncle等几种,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常直呼其名。
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称呼方面区分的十分严格,有时一个称谓有多种叫法。
如“妻子”在汉语中另有“老婆”“爱人”等多种称呼,但在英语中只有wife一种叫法。
在通过下面一个例子来看英汉称谓的差异:我的外祖父去世了,而外祖母、祖父、祖母却活到了80岁以上。
My maternalgrand father died, but my other three grandparents all lived to be over eighty.此外,因社交礼仪的差异,针对同一问题,中西的回答也有着显著的差异,西方人喜欢实话实说,而中国人则喜欢讲客套话。
如接受礼物时,西方人通常会坦然地接受礼物,并说Thank you! I like it very much.而中国人则会说“何必破费”之类的客套话;在听到夸奖时,西方人常欣然接受,并会说Thank you,而中国人则会说“哪里哪里”等谦虚的话。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本质.docx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本质翻译的本质是什么?自从人类有译事以来,翻译界就对此争论不休,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
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涉及面较广,错综复杂。
正如索绪尔指出:“一部翻译理论史实际上相当于对‘翻译’这个词的多意性的一场漫长的论战。
”因此,弄清翻译的本质是研究翻译的首要任务。
1翻译定义综述什么是翻译?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的定义。
皮特-;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照原作所意想的方式移译成另一种文字或语言;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的过程;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王克非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蔡毅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吕俊认为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张今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Z、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影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以上是国内外学者对翻译的定义或解释,概括起来就是: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从事翻译活动的译者实际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
所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翻译与语言文化的关系2.1翻译与语言沃尔夫拉姆-;威尔斯说: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
从这点来看,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活动。
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起点是原文文本,终点是译文文本。
可见,翻译始于语言,终于语言,因此,语言是翻译活动的中心。
(Eugene,1983:48)当然,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而翻译是促进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佛经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口语化的进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也离不开翻译,汉语中现存的许多外来词汇都是通过翻译引进来的,如由音译而来的sof(a沙发),意译而来的international(国际的),直译或字字对译的coo(l 酷)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论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英 汉 两 种语 言历 史悠 久 ,包 含着 大量 的习 语, 它们或含蓄、 幽默 , 或严肃、 典雅, 不仅言简意
勒(i  ̄ M H 指出, 把文本从 负载一种文化 的语言 e “ 译成负载另一种文化的语言是可能的”[ 1。 2 1 但  ̄2 )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常常出现错误表 达、 遗漏信息、 扭曲信息等 , 不能真实表达原文环 境中的特定的内涵信息 ,造成原文的信息失真。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 , 试图借助异化归化翻译 理论 , 英汉 习语 的翻译 问题作一 些探索 。 对 二、 英汉 习语 中所体 现的文化 差异
汪建球
( 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 , 安徽 合肥 20 3) 30 9
摘 要: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 , 传达着社会文化发展 的信息。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 习语 表达 法 的差 异。翻译 是语 言的转换 , 更是文化 信息的传递 。本 文着重从 文化差异 的角度探 讨
了习语 翻译 中的异 化与 归化 问题 , 并借助 异化 归化翻译理论 的灵活运用 , 出了英 汉 习语 的 提
角 ”、“ 沉 大 海 ”、 沧 海一 粟 ”、“ 如 烟 海 ” 石 “ 浩
方面的, 比如英汉中动物、 植物 、 颜色等方面所体 现的差异 ,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英汉 中动物词 的
文化 差异 。众所 周知 , 英语 国家 把狗视 为 “ n ma ’
等。 同时 , 国 自古 以来 就是 农业 大 国 , 我 土地在 中 国文化 中 占有特 殊 的地位 , 与土地 有着 不可 分 人 割 的联 系 。 因此 , 汉语 中就 产生 了许 多与 土地 有 关 的 习语 , : 生土 长 、 兴土木 、 土重来 、 如 土 大 卷 脸
(i ) Nd 曾经说过 :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a “ 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书评【摘要】文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和梳理《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这部着重介绍文化与翻译关系的书,通过对翻译定义的介绍引入对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阐释,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接着从微观上分析了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最后特别阐明了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在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文化差异不仅构成了翻译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了翻译界的一个主要话题。
而且,当今社会对于用现代翻译理论尤其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和对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翻译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应运而生。
本书由王恩科、李昕和奉霞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本书共十二章,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言等宏观层面下延到长难句翻译、段落衔接等微观层面,既通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处理疑难问题。
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语言与文化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五、六章则从微观层面看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结构差异与翻译及动植物名称和颜色词的中西内涵比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详细地从文学名著、历史典故与翻译策略,比喻与翻译,长难句是翻译,段落与篇章翻译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正如书中所列举的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及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 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1该定义中的D-E translation指dynamic-equivalence translation,即“动态对等翻译”,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做到对源语信息的对等,其次是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最后是信息和语言风格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
笔者认为,虽然奈达的定义不是最精确最完美的,但是在他的定义中提到了很重要的方面,即翻译对译文的自然程度和语言风格的要求。
而这便涉及到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据本书介绍,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
在第二章翻译与文化中,本书作者分别从文化的有机整体性、民族性、可习得性和兼容性四个特征,文化间的不平等性导致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对话及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向读者们介绍了文化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笔者对于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所讲到的文化民族性与翻译甚是赞同。
文中举例讲到由于中英文化对谦虚与张扬的不同态度引发的尴尬以及化解尴尬的方法,而这些尴尬,其实都源于文化差异,也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必须凭借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寻找解决途径,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笔者认为书中第三章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也颇为精彩。
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讲到:“翻译的社会性,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社会性,应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译文不得与当下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相抗衡;而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则涉及政治意图、文化心态、接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表面看似平等友好的交流实际上往往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
”2例如,苏俄译品在建国初期一枝独秀,而欧美现代作品却芳踪难寻也反映
1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2页
了政治取向能够有力操控翻译选材的事实。
所以,赏析一部作品的翻译,不仅要结合语言、文化因素,还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此,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对文化、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等有所了解。
二、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
词汇意义方面,从宏观上看,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和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较大;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和精确,词义独立性较大。
也许我们会疑惑如此相反的两种文字如何相互翻译,但正如奈达所坚持的:“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3从微观上,该书将英汉语义之间的关系分为对应式、涵盖式、交叉式、替代式和冲突式。
针对英汉词义的特点,本书作者也为读者们归纳了几种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移植法、意译法、借用法、注释法、省略法、功能替代法等,方便读者们进行英汉的翻译。
笔者认为,读者们首先还是要对英国文化有所了解并熟悉英文词语的特点,方可真正灵活运用对这些方法。
词汇结构方面,汉语是意合语言,以字为基础,而英语是形合语言,以词为基础,所以英语遣词造句时注重形式连接而且连接手段和形式十分丰富。
本书作者分别从主谓结构与话题主语、逻辑主轴与意念主轴和逗号的使用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做了比较。
其中,笔者认为由于我们汉语注重意念主轴忽视逻辑主轴,所以我们的逻辑思维较差,而对于中英翻译工作而言,我们需要加强逻辑思维的锻炼以更精准地翻译。
三、文学翻译
文学大家茅盾先生说过:“文学翻译是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4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语言。
关于文学翻译,罗新璋先生有“译事三非”之创说,即“外译中,非外译外;文学翻译,非文字翻译;精确,非精彩之谓。
”5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外来的语言进行处理和美化,即使用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等方法以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美。
在文学翻译中,又分为文学名著和历史典故的翻译。
书中对于英汉历史典故的翻译策略的讲解较为精湛,他们在借鉴了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的基础上归结出了关于典故翻译比较实用的五个方法:直译加解释法、直译联想法、意译改造法、对联增字法及等值互借法。
笔者认为该书对于这五种方法的归纳既系统又简练,同时书中对于这五种方法的介绍十分到位,既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适用之处,也举例说明,更为清晰简明。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从文化视角看翻译实践,由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由表及里,由大及小地探讨了文化各个要素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并且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用现代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使读者既能透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处理疑难问题。
通过阅读本书,笔者认为笔者的翻译理论知识得到了扩充,翻译水平有所提高,推荐广大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各界翻译爱好者以及对中西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览该书。
【参考文献】
3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64页
4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90页
王恩科、李昕、奉霞著,《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