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

合集下载

东东方文学的定义

东东方文学的定义

东东方文学的定义
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是指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在世界文学中,东方文学是与西方文学(又称欧美文学,包括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文学)相对而言的,二者均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世界文学。

我们之所以建立东方文学学科,还因为目前在世界各国研究世界文学的学术领域里,作为世界文学之一部分的西方文学早已构成完整的体系,并且大有以这个体系取代世界文学体系的态势;而作为世界文学之另一部分的东方文学却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至少尚未为许多人所承认。

不言而喻,随着世界各国文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内的,并且给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以适当地位的世界文学体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以西方文学取代世界文学或以西方文学为主体而以东方文学为陪衬的世界文学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我们很有必要建立东方文学体系,很有必要建立东方文学学科,很有必要研究和学习东方文学。

第一讲东方文学概述.ppt

第一讲东方文学概述.ppt

二、世界文学发展脉络中的东方文学
1.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先导地位 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均为东方国家,古代东方地区也是世界文学 最早的发祥地。 古代埃及《亡灵书》是世界上最早编辑的诗 文集,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创作 的第一部史诗。
2.中古文学处于优先地位
西方文学正在神学的桎梏下裹足不前时,东 方却呈现了民族文学的繁荣。
3、泛道德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文以载道,劝善惩恶的文学观念。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讨论:宗教对文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和谐同一性和缘情表现性的审美特质
“天人合一”、“梵我同一”是主要东方民族 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 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 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3. 从各国文学交流的角度来看,历史悠久国家的宗 教流传到其他国家,不仅促进了后者宗教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后者文学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后进 国家的文学产生飞跃。
消极影响
1. 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经常限制作家的思想 甚至扭曲创作的内容,使文学作品产生消 极、悲观、宿命、遁世等不良倾向。
2. 宗教势力和宗教思想往往制约作家的艺术 创作才能,束缚作家的艺术创作力量,使 文学创作长期囿于狭小的、固定的框框之 内,缺乏创新,因循守旧,因而缩小了文 学前进的步伐,延缓了文学发展的速度。
古埃及湮灭古巴比伦印度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中国东亚文化圈古希伯来基督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欧美文化圈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古希腊罗马西方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宗教信仰地理位置接近种族和政治的联系与纠葛交流频繁文学的发展基本上呈现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态势

东方文学详解

东方文学详解

梵天(创造神) 毗湿奴(护持神)
2、史诗时期文学
罗 摩 衍 那
3、古典时期文学
• 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 首陀罗迦的戏剧《小泥车》 • 迦梨陀婆的抒情长诗《云使》和诗剧《沙恭
达罗》
《沙恭达罗》 剧照——
中古日本文学(公元7世纪中叶——1867年
明治维新前)
• 中古日本文学分为四个时期:奈良时期、 平安时期、镰仓室町时期和江户时期。
• 1、奈良时期(公元710—794)《万叶集》 • 2、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物语文学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源氏物语》 • 3、镰仓室町时期(1186—1336) • 4、江户时期(1603—1867)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一、情节结构
•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 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 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 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 君(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 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4 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 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
中古阿拉伯文学
• 蒙昧时期(475— 622):“悬诗”
• 伊斯兰时期(622— 750)
• 哈里发统治时期 (630—661): 《古兰经》
• 阿拔斯时期(750— 1258) :《一千零 一夜》 《卡里莱和 笛木乃》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 故事来源:一是波 斯和印度故事;二 是伊拉克,即以巴 格达为中心的阿拔 斯王朝时期流行的 故事;三是埃及麦 马立克王朝 (1250—1517)时 期流行的故事 。
情节结构
• 一、框架结构。出于艺术整体上的需要, 《一千零一夜》虚构了《国王山鲁亚尔及其 兄弟的故事》作为这部民间故事集的“楔 子”,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包孕结构。即框架 式结构,最早源于印度古代民间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所采用的“连串插入式”框架结 构。

第10讲 现当代东方文学

第10讲 现当代东方文学

"战后文学" 战后文学"
"战后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亚的日本 和韩国的"战后派"文学.日本战后派文 学的产生以1946年《现代文学》杂志创办 为开端,其后出现了野间宏(1915-1991) 的《脸上的红月亮》(1947),大冈升平 (1909- )的《俘虏记》(1948)等优秀 作品.韩国战后派文学代表了韩国战后文 学的主流.战后派又以"六二五"南北战 争为界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③1945年以后 1945年以后
三个走向: 三个走向: 《舞姬》(1950),《古都》(1961) 《千只鹤》(1951),《山音》(1954), 《湖》(1954),《睡美人》(1960), 《一只胳膊》(1963)等表现变态的情欲 和官能刺激的作品. 报告小说(或实录小说)《名人》 (1954).川端素以女性为主人公,他的 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气息,而《名人》完全 是写男性的世界,写男性灵魂的奔腾和力 量的美.
2,当代东方文学
由近代化文学时代的东西方文化 冲突转向东西方文化融合, 冲突转向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学观和 创作方法呈现为多元开放的新局面, 创作方法呈现为多元开放的新局面, 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得到进一步体 现.
①现实主义
当代东方各国的现实主义大致可分为: 历史文化派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通俗化,大众化的现实主义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
一个20岁的高中学生, 和一位14岁的卖艺舞女 薰子,在伊豆汤岛邂逅 相遇,结伴而行.两个 情窦初开的男女之间那 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 的爱情,犹如一曲悠扬 飘渺的乐曲,形成了如 诗如画的意境.
②30年代至1945年 30年代至1945年 年代至1945
"浅草物语",包括《浅草红团》(1929), 《浅草的姐妹》(1932),《浅草祭》 (1934)等,引发了一场"浅草热".另 外还有《温泉旅馆》(1930),《水晶幻 想》(1931),《抒情歌》,《致父母的 信》(1932),《禽兽》(1933),《花 的圆舞曲》(1936),《雪国》(1935- 1947),《母亲的初恋》等.

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

二战后的东方文学
川端康成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 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 《雪国》、《古都》、《千只鹤》等。1968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 杀身亡。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 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 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 成。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 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 时期,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 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 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 《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 于各种刊物上的,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从1937年以后 即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出版最 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随日本帝国侵略政 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 那样,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 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 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实际上是妓女)驹子和 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 动。
《随想集》节选: 云使(一)
相会的第一天竹笛奏了什么曲? 她吹奏道:“我那位远方的人,来到了我的身边.” 竹笛还唱述道:“要说保留,我在保留着无法保留的东西;要说获得,我可以 获得被抛弃的一切.” 那么,后来竹笛为什么在白天不吹奏乐曲了? 因为有一半含义被我忘却.我只记得她在我的身边,可是没有想到她远在千里. 爱情的一半是相会,这我见过,但爱情的另一半却是分离,这却是我没有 见过的.再 也看不到那遥远的永不满足的幽会;近在咫尺的屏障已经树起. 两个人之间,横亘着无限的天宇;在那里一片寂寞,在那里没有话语.只有用笛 声去填补那巨大的寂寞.如果没有辽阔天宇的掣隙,竹笛就不会奏起乐曲. 横在我们之间的那块天宇跨入了黑暗,在那里充满每天的劳作,话语,充满每 天的恐惧,贫穷,忧虑..

东方文学有哪些知名作家和作品?

东方文学有哪些知名作家和作品?

东方文学有哪些知名作家和作品?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可谓璀璨灿烂,为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知名作家和作品广受世人喜爱,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1. 贾谊贾谊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品《过秦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通过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治措施进行深刻评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影响深远。

2. 杜牧唐代文学家杜牧以其诗歌作品著称于世。

其诗风优美清丽,情感真挚动人,被誉为"江南诗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3. 苏轼宋代文学巨匠苏轼被誉为"宋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其文集庞大丰富,包括诗歌、散文、笔记等各类文学作品。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定风波》等,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二、日本现代文学日本现代文学在东方文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作家和作品多承袭了传统文学的精华,又展现出独特的现代风采。

1. 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品《我是猫》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风貌,深刻剖析了人性弱点,深受读者喜爱。

2.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作品中融合了幻想与现实主义,充满张力与张力。

代表作品有《鼻》、《河童》等,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引人深思。

三、韩国当代文学韩国当代文学在东方文学中也有着独特地位,其作家和作品多以批判现实、追求人性诚实为主题,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学风格。

1. 金庸金庸是中国著名作家,擅长武侠小说创作,其作品风靡一时,深受读者欢迎。

代表作品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这部作品以其精湛的笔墨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台湾当代文学台湾当代文学在东方文学中独具特色,其作家和作品多以探讨民族情感、生活现状为主题,展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第一讲 东方文学导论

第一讲 东方文学导论

作业
• 请同学们预习第一章上古东方文学概况、《吉尔伽美什》 和《亡灵书》的内容,并写预习笔记。
• 根据阅读过的一部东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论,在第六 周(10月8日)上课时上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论文。
谢 谢!
• 对西方的“东方学” 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
东方文学
• 研究亚洲、非洲的文学现象及其规律 • 中国的东方文学研究历程: 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周作人、谢六逸的日本文学研究 郑振铎的《文学大纲》 20世纪5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 列入高校教学大纲,开设东方文学课程 开始东方文学体系建构
90年代 较大发展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 高慧勤、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四大亚非文明发源地
东方文化统一性
• 政治上:东方君权制度 • 经济上:亚细亚生产方式
1、土地公有制 2、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3、以自然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大量地保留了原始公社的血缘关系制度、习 俗和风尚
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
东方学
研究范围: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 研究内容:历史、经济、语言、文学、艺
术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 兴起:萌芽于16世纪,确立于19世纪
东方学成果
16-18世纪
开设近东语言讲座 开创阿拉伯研究 出版一批根据东方资料编写的系统性著作 东方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开始进行东方语言比较研究 创办东方语言学校
19-20 世 纪
东方古代铭文解读成功 东方语言学发展成熟,东方语言工具书出 版 自称系统的语法著作出版 编写出东方通史 建立了东方学研究组织 召开东方学学术讨论会 大学里开设东方学研究机构 出版东方学研究期刊
东方学的局限性

东方文学资料

东方文学资料

东方文学东方文学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东方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它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被世人传颂至今。

东方文学包含了中国、印度、日本等众多东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作为东方文学的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成就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

从《诗经》、《楚辞》到白居易、李白、杜甫的唐诗,再到近现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中国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邃的人文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印度文学印度文学同样拥有灿烂的历史,印度古典文学的精髓体现在《摩奴经》、《罗摩衍那》等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宗教、哲学以及人生境界的思考,展现了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现代的印度文学作品也广受国际读者喜爱,如泰戈尔的《飞鸟集》、阿南德的《跟纺轮一起舞蹈》等,都展现了印度文学的独特魅力。

日本文学日本文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东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的日本文学作品如《古事记》、《日本书记》等,记录了日本古代的历史和传说。

而近现代的作家如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则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总的来说,东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每一部东方文学作品都是东方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愿东方文学永远绽放光芒,为世界文学增添独特的色彩。

感谢阅读!。

东方文学概述

东方文学概述

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 。 “西方”基本上有一个整体统一的文化历史 内涵:①整体性;②统一性(一致性)。 与此相反,“东方”世界看上去却是一个纷 纭芜杂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地理上相对分散 和阻隔,种族上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 同。
在东方,从中古开始形成了三大相对独立的
未曾中断过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文化 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体系。 尽管东方具有这样多元的、差异较大的文化, 但统一的东方文化还是存在的。

主要作品: 《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原始英雄叙事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印度两大 史诗) 《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沙恭达罗》(迦梨陀娑) 《旧约》(古希伯来文学经典,西方书面文学 的两大源头之一) 《古兰经》(伊斯兰教圣经,阿拉伯散文的里 程碑)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东方文学往往展示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 义精神和深邃宏大的哲理意识,讲究“情”、 “味”、“韵”,讲究和谐完美与清纯,讲 究幽玄古雅与隽永恬静,等等。
《源氏物语》
物语是日本特有的文学体裁;它介乎于故事
和小说之间,一般认为约形成于日本平安时 期(8-12世纪)。可分为传奇物语、和歌物 语、虚构物语、历史物语、战记物语、说话 物语等几类。《源氏物语》属于虚构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期物语文学的最
高典范,它和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一 道被誉为平安文学的“双璧”,《源氏物语》 是整个日本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紫 式部被誉为“大和民族之魂”。《源氏物语》 还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写实性长篇小说。 国际上有“源学”。

东方古代文学的特征

东方古代文学的特征

东方古代文学的特征
古代东方文学的特点:1、古代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民间文学是东方各民族文学产生的重要源泉;2、古代东方文学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文学成为宗教的代言人,宗教成为文学的载体;3、古代东方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劳动歌谣、神话传说,民族史诗,宗教颂歌,爱情诗歌,民间故事,寓言等;...
古代东方文学的特点:
1、古代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民间文学是东方各民族文学产生的重要源泉;
2、古代东方文学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文学成为宗教的代言人,宗教成为文学的载体;
3、古代东方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劳动歌谣、神话传说,民族史诗,宗教颂歌,爱情诗歌,民间故事,寓言等;
4.古代东方文学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后来的西欧文学影响深远。

东方文学的特点

东方文学的特点

东方文学的特点
东方文学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东方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和风格。

其中,中国文学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东方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重视文学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尤其擅长运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感受。

此外,东方文学中还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呈现出多样性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 1 -。

东方文学的特点

东方文学的特点

东方文学的特点
东方文学的特点是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积淀。

相较于西方文学的个人主义和逻辑性,东方文学更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东方文学中出现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如诗歌中的韵律美、小说中的传统故事结构和象征主义手法等。

此外,东方文学特别注重生命的延续和透过时间的流转而展现人生的意义。

总体来说,东方文学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精神,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古代东方文学

古代东方文学

古埃及神话

古代埃及神话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神话,是多 神信仰与主神信仰的神话,与古埃及宗教有极密切 的关系。有多少种图腾崇拜,也就有多少种神话,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一个或几个神管理,如太阳神 拉,水神努,尼罗河神、土地及丰收之神、繁殖之 神、冥王奥西里斯,恶神赛特,死神内布其司,地 神该伯(又名赛伯),牛神哈辟,落日之神拉台谟, 智慧与司书之神托司,爱情女神赫托尔,战神贺鲁 斯,还有永生凤凰、斯芬克斯等。拉和奥西里斯是 其中两大主神。
方文学的基本特征1多源发展相互交流2偏重表现追求主体内在的主观真3载道教化惩恶劝善的文学观念4民间文学具有突出地位5和谐温雅恬静的整体艺术风格东方文学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现代文学上古东方文学古代埃及文学古代巴比伦文学古代希伯来文学古代印度文学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

奥西里斯与伊西斯
(二)歌谣
劳动歌谣和爱情歌谣是古代埃及文学中最令人瞩目 的成就之一。最早的歌谣大约产生于公元前4000— 前3000年间。 劳动歌谣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16世纪(第18王朝) 刻在帕赫里墓壁上的3首短歌谣:《庄稼人的歌 谣》、《打谷人的歌谣》、《搬谷人的歌谣》。 情歌是古埃及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埃及爱情 歌谣都是用笛子和竖琴伴奏,可以歌唱的。歌中的 情侣往往以兄妹相称。

(四)神话剧
神话意识深深渗入埃及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
生活之中,每逢重大的喜庆节日,常常演出 由神话故事改编的戏剧,甚至国王和王后也 会兴致勃勃地亲自扮演剧中的神灵。这种神 话剧既有宗教或仪式的意味,又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
(五)箴言
古埃及每个时期都有训言、箴言之类的教谕
文学,它们大多出自统治者和奴隶主之手。 后世把教谕文学上溯到古王国时期。 《普塔霍蒂普箴言》就是古王国时期的箴言, 约产生于公元前2800年。据说在著名的所罗 门的《箴言》中可以看到古埃及大臣普塔霍 蒂普箴言的影响。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东方文学,作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就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在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在国际社会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的渗透与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东方文学如何深刻地形塑了西方文学,包括主题、风格、哲学思想等方面。

一、东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东方文学,指的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记录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四大名著、道家与佛教经典,日本的俳句与浮世绘,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均代表了东方文化的深厚积淀。

(1)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形式著称。

从《诗经》的简约到《红楼梦》的复杂情节,中国古代小说和诗词在叙事、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道教和佛教思想更是为后世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

(2)日本与印度文学日本的文学传统,如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通过其优雅细腻的描写技巧影响了西方对于叙述方式和人物构建的理解。

而印度以其神话和史诗为基础,展现出华丽而神秘的艺术风格,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影响因素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文化交流等。

1. 宗教信仰的传播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方宗教和其相关文学逐渐传入西方地区。

其中,中国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对欧洲启蒙时代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东亚文化采取了一种包容态度,探索基督教与佛教、道教等思想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心理促使了文化间互相借鉴,使得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东方精神。

2. 哲学思想的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观点以其深邃性吸引了许多西方思想家。

其中,儒家的“仁爱”与“和谐”的理念,被看作是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也在西方伦理学和社会学中得到广泛传播。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超越国界,对欧美哲学甚至心理学的发展给予启迪。

东方文学知识总结

东方文学知识总结

东方文学知识总结1. 介绍东方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文化圈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全球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东方文学进行总结,包括中国文学、日本文学和韩国文学。

2.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约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经典。

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西游记》,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2.1 古代文学古代中国文学主要包括诗、词、赋等形式。

其中,诗歌被认为是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一,代表作品包括《诗经》、《离骚》等。

而词是一种短小精致、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宋代的词人如李清照、苏轼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2.2 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主要创作形式包括小说、散文和戏剧。

在这个时期,李鸿章、鲁迅、韩愈等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作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莫言、余华等。

3. 日本文学日本文学源自古代的和歌和物语,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精神内涵,以其独特之处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3.1 和歌和歌是一种古代日本的诗歌形式,被誉为日本文学的开端。

和歌主要以表达情感、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其特点是音韵和节奏的和谐。

著名的和歌诗人有“万叶集”中的大友皇子、阿倍仲麻呂等。

3.2 物语物语指的是古代日本的文学故事,包括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平安时代的《竹取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物语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受到广泛赞誉。

3.3 现代文学日本现代文学自19世纪末开始兴起,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日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文学家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享誉国际。

现代日本小说的特点是深入探讨人性、关注社会问题和传统文化。

4. 韩国文学韩国文学起源于古代的记载和传说,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东方文学综述

东方文学综述

《亡灵书》(Book of the Dead),又叫《死人之书》,是古
埃及人为死者准备的地下王国的旅行指南,是古埃及第一部 诗歌总集,也是人类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内容主要是颂神 和咒魔,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表现了古埃及生活的各 个方面。 《亡灵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古埃及的一部小 型百科全书,为后人了解古埃及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形象而
亚伯拉罕“燔祭献子” 惑
雅各村口遇见小表妹
约瑟逃离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妻子的诱
谈谈对《约伯记》主题的理解 ①通过这个好人受难的故事,《约伯记》探索 了人生悲剧命运的根源,它显示了《圣经》 这部精心打造的神圣经典仍然无法彻底掩盖 上帝的乖谬和人本然的价值。“我是无辜的, 为什么受难?”正是约伯对全能者的诘问。
(2)史诗时期的文学(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 a 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被称作“历史”、“历史传说” 。 作者相
传是广博仙人(毗耶娑)。《摩诃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 罗多族”,是世界上最长的诗。核心情节是婆罗多王族的两 支后裔争夺天下的斗争。
《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的一部英雄史诗。被称作“大诗”、
“俳圣”松尾芭蕉画像
中译本《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书签
紫式部和《源氏物语》
小说通过皇室贵族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爱情
毁灭之后的悲伤和长恨,客观上反映了贵族 阶级的腐败堕落,展现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 趋势。 男主人公源氏——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皇室贵族的典型代表。具有理想和现实交织、 美好和丑陋并存的双重思想性格特征。光源 氏在内心经历了混世、厌世到出世的历程, 这体现了贵族阶级盛极而衰、直到精神崩溃 的发展过程。
《罗摩衍那》:神猴拜见罗摩

东方文学具体文本案例

东方文学具体文本案例

东方文学具体文本案例东方文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学,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的文学作品。

下面列举了十个东方文学的具体文本案例:1.《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虚伪堕落。

2.《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说融合了民间传说、佛教故事和道教神话,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经典形象,以及众多仙魔妖怪,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3.《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描绘了北宋末年108位梁山好汉的生活和抗击腐败官府的故事。

小说以英雄豪杰的形象塑造了宋江、晁盖、李逵等多个经典人物,展现了对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

4.《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书中包含了孔子的伦理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内容,强调仁德、孝悌、忠信等道德准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歌,涵盖了先秦时期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内容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赞美自然和生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6.《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对唐代诗歌的精选和总结,包括了杜甫、李白、王维等众多著名诗人的作品。

这些诗歌以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等多种题材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7.《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中国农村的一个家族中,通过三代人的生活和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

8.《围城》《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上海大学教授的婚姻生活和社会交往,反映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人们在围城中的迷茫和无奈。

关于东方文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东方文学的几点认识

关于东方文学的几点认识东方文学是指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较之古希腊罗马的海洋文化,东方各国是典型的内陆大河文化。

东方上古文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文学。

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诗歌总集,人类最早和最长的史诗等,相继在东方出现。

纵观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具有的一下特点:一、民间文学色彩民间口头创作占有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流传与整合;另外文人作品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1.“吠陀文学”——“吠陀”原意“知识”“学问”,后来演变为“经典”“圣经”之意。

“吠陀文学”是指以“吠陀”命名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四大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最古老、成就最高的诗集《梨俱吠陀》。

约在公元前15世纪编订,反映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和过渡时期,收入诗歌1028首,按内容可分成四类。

一是神话诗,二是风景诗,三是世俗诗,四是宗教诗。

其中世俗诗部分侧面描写社会生活,涉及社会习俗、男女爱情、生产活动和战争等,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2.《佛本生经》,其实质是一部民间寓言故事集。

指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

其思想内容包括四点:1、歌颂佛陀的智慧与神通,如《芦苇饮本生》2、主张平等、反对种姓歧视,如《芒果本生》3、讽刺鞭挞愚蠢迷信,如《妙生本生》4、宣扬经商发财,如《小商主本生》。

《佛本生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寓言故事集,是许多世界性故事的源头,如“猴子和乌龟”、“二妇争一子”。

3.《五卷书》《五卷书》是继《佛本生经》后印度又一部著名的民间寓言故事集。

由《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5部分组成。

思想内容——概括地讲:表现了市民阶级的聪明机智、勤劳能干,颂扬了他们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歌颂弱小战胜强暴;揭露讽刺当权者;歌颂智慧、抨击愚昧;讲授处世经验和人生哲学;蕴涵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

艺术特色——开创世界故事文学框架式艺术结构先河,散韵结合的文体独具一格。

东方文学名词解释

东方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包括西方(欧美)文学和东方(亚非)文学。

*我们应该先学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呢?以为应该先学东方文学!东方文学,首先它的产生较为早;其次,西方文学好些都是受了东方文学的影响的。

*定义: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成为亚非文学。

Asi ——Asia,是地理上的概念;Orient是历史上的概念。

东方学用英语表示应该是: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的图拉耶夫,首次提出“东方文学(Oriental Literature)”的概念。

其标志为图拉耶夫《东方文学论文集》的出版。

第一卷古代东方文学第一章总论一、历史背景原始氏族社会至努力社会的文学。

时间范围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

思想基础原始宗教神学。

——“东方的历史表现为各种宗教的历史”。

(马克思)二、基本特征1、古老性: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形成于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

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古埃及,最早的书面文学,最早的图文并茂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

2、多源性: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希腊明显不同。

*中国的历史,喜欢把神话和历史挂钩。

3、民间性: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神话是远古东方人对宇宙起源、万物生长以及主体自我认识的最初诠释,而东方原始时代的神话传说往往又与宗教密不可分,神话传说与其他文学形式成为相应的宗教教义的形象阐释者。

宗教同样为这些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母题和原型。

所以,古代东方文学就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章古代埃及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和文化简况古代埃及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丰饶的尼罗河孕育的以引水灌溉为主的农业文化,“金字塔”结构式的法老专制的政治形态,灵魂不朽死而复生的原始宗教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方&东方文化(一)东方的概念&东方的共性&东西方文化交集东方的概念:“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地理东方分为三个部分:①东半球指的是西经20°至东经160°之间的区域(欧洲位于该区域),②西方之东: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之东(非洲不属于该区域),③非西方:亚非拉(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拉美属于该区域)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C·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由波斯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中东文化圈。

东方文化共性:东方专制主义:皇权至上,缺乏「公民反骨」传统亚细亚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缺乏「资本主义精神」东方意识形态:由前两者催生的思维模式:皇权崇拜、官本位、权威崇拜、家长/祖先崇拜——人是「伦理」动物而非「政治」动物*东西方文化交集:埃及与希腊(影响&反哺)印度与印欧语系人群(系出同源与灵感渊薮)阿拉伯的世界与文艺复兴(保存文明火种)犹太文化与欧洲文化(两希文明源头之一)纪伯伦《先知》讲述清晨,带着一颗雀跃的心醒来,感谢又一个充满爱的日子;午休,沉思爱的心旷神怡;黄昏,带着感激之情回家;睡前,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

在你独居的岁月中,你观察过我们的生活;在你不眠的时刻,你倾听过我们梦中的哭泣与欢笑。

因此,请让我们有自知之明,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生与死之间的一切。

被称为“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这就是纪伯伦的《先知》。

在纪伯伦的所有散文诗中,《先知》被认为是“顶峰之作”,在这本书中,智者回答了人们提出的爱,婚姻,孩子,施予,饮食,工作,欢乐与悲哀,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谊,谈话,时光,善恶,祈祷,美,宗教,死,逸乐等26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生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反复比喻的手法,讲述了许多平易近人而又合情合理的道理,耐人寻味。

《大地之歌》马勒是一个终生没有可以归依和认同故乡的作曲家。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

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从某些角度来说,马勒在追随者眼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让他俨然成为现代音乐的海顿。

他的作曲风格对勋伯格、韦伯恩、与贝尔格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曾经与他共事,事业上受其助力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与奥托·克伦佩勒。

他们将马勒的音乐介绍至美国,更改变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做法。

他不只是个作曲家,更是提倡革新的指挥,他的理论、技巧至今仍使用。

他时常说:「传统只是伤感。

」,还要求大量排练曲目;即使这么做让公演品质比过去更为精进,终究导致马勒与乐团之间关系紧张。

*泰戈尔和纪伯伦的异同作家冰心将纪伯伦和泰戈尔放在一起评价说:“泰戈尔是贵族出身,家境优越,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语调明快,用辞华美。

格调也更天真,更欢畅,更富神秘色彩。

而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

”纪伯伦的小说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深刻的东方精神。

他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不描写复杂的人物纠葛,而着重表达人物的心理感受,抒发内心的丰富感情。

大段的倾诉如歌剧中的咏叹调,又如法庭上的辩护词,极富感染力。

作者往往以“我”作为主人公之一出现,直接介入故事,使叙述显得真实。

弥漫在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和批判意识,把哀怨和愤怒结合起来,更能引出对社会丑恶现实的痛恨与深思。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纪伯伦和泰戈尔比较1.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2. 纪伯伦诗集简介中:纪伯伦被认为是20世纪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

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也是洗涤东方的圣水。

他们内心深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幸福是他们苦斗的目标之一。

他们都有斐然的艺术成就,有大量卓尔不凡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了一种源于心灵和思想的深层动力。

3.代表作:纪伯伦:发表于纪伯伦生命后期的《先知》被公认为其代表作,是他“从少年时即开始酝酿,早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的“伟大成就”。

整部作品以先知的口吻用睿智的文字论述了爱、婚姻、生死、律法、善恶、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的重要问题,展示出作者善与美的内心世界,也是作者思想的总括。

《沙与沫》则语句精练隽永,折射出作者朝露般的哲思,是其哲理短诗的代表作。

泰戈尔: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

维尔弗德· 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

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4.生平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

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

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一个贵族,一个贫寒,无论背景如何,灵魂的洁净是不会被掩盖的。

5.爱国: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

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

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

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二)一切文化都是跨文化(举例)跨文化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二.神话&迷思时代&古典(贵族)(一)印度史诗*2:篇幅结构、内容、印式思维、意义(表层、深层)*吠陀吠陀文集:是古印度文学吠陀时代的著作,由古印度先民集体创造,主要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是印度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四大吠陀对印度的宗教、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过程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史诗中纳入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口头创作.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各阶级都想利用这两部巨著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对它们不断地加以增删,因此就形成这样一个显著特点:附加成分多,内容极为庞杂.如在《摩诃婆罗多》中,除加进不少插话外,还加上了“法典”性质的内容、颂神诗歌、神学以及哲学著作等,几乎要“喧宾夺主”,把史诗故事淹没掉.(注:参看金克木:《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楔子剖析》,《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3期.)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印度人民拥有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印度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汲取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如迦梨陀娑的名著《沙恭达罗》就是取材于《摩诃婆罗多》的.印度传统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历史传说”.上节提到的“往世书”是继承它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它们属于同一类型.《罗摩衍那》在印度则被称作“最初的诗”,成为后世诗歌的典范.两大史诗对于今天的读者仍有很大的认识意义,《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改写者甚至说过:“一个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要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这话并不夸张.此外,两大史诗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也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古典文学主要是从两大史诗汲取营养和素材而得以发展的.一、《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摩诃”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是印度古代王名)是一部篇幅庞大的叙事长诗.全诗共十八篇,约十万颂(颂是一种印度诗体,一颂两行诗,每行十六个音).相当于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八倍,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诗.《摩诃婆罗多》很可能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诗篇中虽然提到史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广博仙人),但从作品的巨大篇幅看来,它很难出于一个时期的一人之手.广博仙人在许多的诗人和歌手中,可能是一位奠基的诗人,目前在历史上很难确定实有其人,估计是一个传说人物.《摩诃婆罗多》的中心内容是写婆罗多的后代堂兄弟之间的内部斗争.作品以倒叙手法,先让歌人唱出原诗的内容,中间插入“蛇祭缘起”作楔子,然后正式开篇.故事的基本情节大致如下:婆罗多的后裔中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持国,是个瞎子,生有百子,族名叫俱卢族;弟名般度,生有五子,族名般度.持国和般度的父亲死后,般度继承了王位,但不久死去,由其兄持国继任国王.后来,般度的长子坚战长大了,王位应由他来继承,但持国的长子难敌企图霸占王位.于是,婆罗多族内部的纷争便由此开始了.首先,难敌企图纵火将般度五子及其母烧死,由于事先有人通风报信,般度一家得以逃出.在他们下到民间生活的这一期间,般度五子通过婚娶,有了共同的妻子黑公主,并拥有自己的盟国.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放火烧荒,开辟国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难敌只得同意分治王国,让般度族在西部荒凉地区称王.难敌见般度族日趋强盛,便再次耍弄阴谋,派人用假骰子与坚战赌博,坚战在输光所有一切之后,兄弟五人连同妻子沦为奴隶,流放森林十二年,第十三年还得隐姓埋名躲藏起来,若被发现就要重新流放十二年.十三年流放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坚持索还国土,他们在召集盟国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决定先派黑天为使者去与难敌谈判.但是,难敌一意孤行,致使和谈破裂.于是,双方各自联络盟国,在古称“俱卢之野”(今德里附近)展开了一场可怕的毁灭性大战,附近的许多国王也分别参加了双方的战斗,经过十八天的大血战,般度族五子得胜.后来持国的长子也死了,由般度长子继承王位.最后般度五子登雪山修道,四人先死,只有长子达到天堂.我国目前还只有从英文转译的诗体的和散文的故事提要,从这两本书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俱卢和般度两族大战的梗概,对史诗的全貌还缺乏了解.仅就作者对大战这一主要事件的态度看来,我们可以认为大史诗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阐明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战争观点,即战争未爆发之前,应遏止战争,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挑起战争,就坚决以“无畏的决心”斗争到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史诗热情地歌颂了般度族等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严厉地谴责了难敌等霸占他国领土、肆意发动战争的罪恶行径,并通过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象难敌那样的暴君最终得到可悲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之战必胜,不义之师必败,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大史诗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还表达了古印度人民热爱和平,终止不义之战的强烈愿望.作者对那场亲族间的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感到万分痛心,指责那是一场“可怕的”、“该死的”“无益的”战争.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妇女们在战后走向“伤心惨目”的战地,哭悼亲人的场面,呼吁人们应该坚决制止这种“亲戚屠杀亲戚”的战争.总之,大史诗的主要内容写的是政治斗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王国的纷争.当然,大史诗也有不少局限性,如宿命论观点、报应理论以及正法思想(注:正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按社会规定的地位尽自己的职责,首先是本“种姓”的职责.)等.如按正法规定武士阶层打仗和杀人是不受报应的,死后反而可以赢得武士的天堂.《摩诃婆罗多》汇集了印度古代相传的各种材料和各类知识,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时代矛盾以及各个哲学派别的一些主张.因此,对印度人民来说,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可说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两千多年来,大史诗对印度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各个领域影响很大.不仅如此,大史诗对于认识和研究印度古代社会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如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一妻多夫制等).特别要提到的是,作品中所插入的许多著名的小故事(如《那罗传》、《莎维德丽》等)也深受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广泛流传.二、《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意为《罗摩传》)全书都是诗体,约有两万颂.在这部史诗中,也提到作者的名字——音译“跋弥”,意译“蚁蛭”,但究竟有无其人,答案很分歧.统观全书,基础部分文体基本上是统一的,因此如果说有一个作者对全书加过工,也是可能的.《罗摩衍那》写的是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中间穿插了不少小故事,描写自然景色和打仗的场面又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很长.它的内容大致如下:在名为《童年篇》的第一篇里,提到蚁蛭仙人把自己创作的长诗教给两个学生(后来说是罗摩的双生子),让他们唱给罗摩听.而罗摩的故事则从这篇的第五章开始,由罗摩二子朗诵出来.内容以罗摩的出生和结婚为主,说罗摩是十年王经过祭祀天神后所生的长子,他因武艺超群,折断神弓而娶得邻国的公主悉多为妻.悉多是邻国的国王遮那竭耕地时在犁沟里被发现的(悉多即犁沟之意),她的母亲是大地,父亲就是遮那竭.第二篇《阿逾陀篇》主要讲十车王宫中的矛盾与罗摩的被流放.十年王年老后,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但他的小王妃吉迦伊却在驼背侍女的煽动下,以过去老王曾答应要给她两项恩赐为借口,胁迫老王流放罗摩十四年,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王.十年王痛苦地应允后,不久即死去.罗摩出走后,弟弟婆罗多在位期间,供奉着罗摩交给他的一双作为替身的鞋子执政十四年.第三篇到第六篇的主要内容是:罗摩夫妇和弟弟罗什曼那被流放到森林后,悉多不幸被十首罗刹王罗波那抢去,罗摩兄弟四处寻找未获.后来,罗摩帮助一个猴王夺回王位,并结成联盟.神猴哈奴曼侦察到悉多被囚禁魔宫后,猴子们立即为征讨罗刹国的罗摩大军造桥过海.罗摩大败十首摩王罗波那后,派人从魔宫接回悉多一并启程返国.罗摩回国登基后,他统治的时代出现了太平盛世,全诗到此本已结束.第七篇估计是后加的,在这一篇里,罗摩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变成了封建专制暴君.如其中谈到罗摩即位若干年后,听信了所谓人民的意见,怀疑悉多居魔宫不贞而将她遗弃;十几年后,悉多的不白之冤仍得不到昭雪,最终不得已求救于地母,让大地裂开,纵身跳了进去.作品的最后结局是全家在天堂重新相聚.《罗摩衍那》是一部巨大而又庞杂的史诗,最初只是由口头流传下来,经过长期增删写定后仍无定本.大家公认,七篇中第二篇至第六篇是全书较原始的部分,第一篇和第七篇晚出,可能是后加的.最早的部分估计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而最后写定是在公元后二世纪,也就是说全书形成的过程长达五、六百年.因此关于它的思想内容和反映的社会面貌众说不一.印度教徒把它看作是圣书,因为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西方有的学者认为悉多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垄沟象征着农业技术,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到南方的过程.有的学者则认为《罗摩衍那》是一部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歌颂罗摩为家族和好,政权安定而作出的自我牲,赞扬他支持正义战争,关心平民利益,在奴隶社会中站在平民的一边.他是原始公社制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氏族上层阶层的进步势力的代表.但也有学者指出,《罗摩衍那》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而是封建社会的.罗摩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以农业为主,而罗波那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从肤色和家谱等来看,罗摩是属本地的原始居民,而罗刹王罗波那实际上是婆罗门,是外来的靠游牧和吃肉为生的雅利安人(注:操印欧语,大约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从中亚高原南下,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下来.)的代表.因此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实质上是本地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与外来的从事掠夺的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罗摩终于战胜了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罗波那.另外还可以看到,书里宣扬的道德信条已相当系统,类似我国汉代的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似乎已属于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了.所以说,整个一部《罗摩衍那》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而且通过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妇女的贞节等来维护王位继承的纯洁性.(注:参看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1979年版.)以上各家说法各有根据,但差别却很大.这是因为这部史诗并非毕其功于一役.它最早可能源于原始公社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民间口头创作,后来经过奴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建立这一漫长的历史道路,才形成在这个样子.所以从思想内容上看,既有民间的可贵因素,又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思想.例如罗什曼那在批评罗摩相信命运时说的:那精力衰竭的胆小鬼,他才受命运的播弄.那些自尊自重的英雄汉,完全不把命运来纵容.还有一个名叫波厘的婆罗门对祭祀的看法:人们常举行阿湿吒迦祭,来祭自己的那些先祖,请看这粮食真倒了楣,死人哪能吃什么供物?这些具有无神论观点的话和看法都反映了民间进步的思想,是史诗中难得的精华.但在同一史诗中,也可以看到不少封建糟粕,就在主人公罗摩身上便有前后相矛盾的性格,即从一个品德崇高的被迫害的受难者一变而成为封建专制的暴君.特别是在第七篇里,糟粕更多,其中竟插进了这样一个故事:罗摩当政时,一个刚刚死去独生儿子的婆罗门,要求罗摩救活他的这个孩子.罗摩四出访求孩子死去的原因,发现是由于一个低等种姓的首陀罗模仿高等种姓的婆罗门修炼苦行所致,便残忍地把他杀死,从而换来孩子的复活,罗摩的这种行径竟得到天神们的一致称赞.作者插进这个故事的意图是很明显的,目的在于维护种姓制度,使低等种姓的广大群众永远处于贱民地位. 《罗摩衍那》在艺术上独具特色,有所创新.《摩诃婆罗多》虽然想象力丰富,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但古代印度只把它称为“历史传说”,只有《罗摩衍那》才被认为是“最初的诗”.首先,《罗摩衍那》更接近古典文学,它为此后的长篇叙事诗开辟了道路.作品对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与人之间、人神之间、人魔之间)、风景(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宫殿)等的描绘,其艺术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政治、爱情、战斗、风暴等在后世的古代印度长篇叙事诗中,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四种因素.其次,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形象,不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也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印象.作者在塑造罗摩这个形象时,主观愿望是想把他描绘成一个理想的君主、封建道德的典范;但事与愿违,由于作者不自觉地描述了当时统治者的真面目,结果使罗摩成了具有二重性的伪君子.如在对待流放这一问题上,罗摩表面上装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