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ZY-2010.003版本号:第一版发放编号:受控状态:编制:审核:批准: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1日生效日期:2010年12月01日************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一.对《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介绍《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效果。
主要突出了工程验收中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的实际情况。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中墙体、幕墙、门窗、屋面、地面、采暖、通风与空调、采暖与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和附属设备及其管网、配电与照明、监测与控制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二. 检测术语、检测方案及检测流程2.1 检测术语2.1.1 进场验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和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及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并形成相应验收记录的活动。
2.1.2 进场复验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取试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检验的活动。
2.1.3 见证取样送检施工单位在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取试样,送至有见证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活动。
2.1.4 现场实体检验在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的见证下,对已经完成施工作业的分项或分部工程,按照有关规定在工程实体上抽取试样,在现场进行检验或送至有见证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称实体检验或现场检验。
2.1.5 质量证明文件随同进场材料、设备等一同提供的能够证明其质量状况的文件。
通常包括出厂合格证、中文说明书、型式检验报告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等。
进口产品应包括出入境商品检验合格证明。
建筑节能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实验室测量1.0 目的正确指导试验,保证试验全过程在相关规范指导下进行;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
2.0 适用范围建筑构件(维护结构)的总传热系数在实验室的测定。
3.0 试验仪器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测定装置,建筑温度与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热流计,热电偶。
4.0 本实验检验依据:《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92)5.0 技术要求5.1 热电偶、热流计板要用黄油或凡士林与建筑构件贴实,避免出现空气孔隙。
5.2 温度传感器误差应≤0.5℃。
5.3 冷、热箱的温度波幅≤±0.5℃。
5.4 热箱的空气相对湿度波幅≤5%。
6.0 检验方法6.1 取具有代表性的构件,其尺寸应符合箱体试件尺寸要求。
墙体应按照建筑物的构造形式现场砌筑在试件架上,为避免框周围的传热影响,间隙做密封处理。
6.2 干燥使试件湿度应达到正常使用情况的平均含湿率。
6.3 在热箱箱体各壁面的内、外表面至少设一对热流计和四个热电偶(采用黄油、凡士林固定),安装在其中心部分,各热流计的系数均应相同。
6.4冷、热箱的温度应尽可能与试件的使用温度一致,其温差宜保持在≧15℃。
6.5 利用建筑温度与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测定以下数据:试件热流计读数,冷箱和热箱的空气温度,试件两表面温度,保护箱及实验室内空气温度。
6.6 对冷、热箱分别进行降温和升温,当试件两表面温度及进入箱内功率出现无规律变化,而且其变化数值在4h内小于2%时,可认为已达到热稳定状态,然后连续测量72小时以上,各取20组以上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7.0 数据处理在稳态传热情况下,围护结构的传热公式为:q——热流强度,W/m2θi,θe——平壁内、外表面温度,Kk0=1/R0R0=Ri+R+ReRi——0.11(m2.K)/WRe——0.04(m2.K)/WK0——构件总传热系数,W/(m2.K)R0——总热阻,(m2.K)/W8.0 结论通过计算得出试件的总传热系数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实验室测量记录送检单位:仪器编号:检验编号:建筑构件大样图:检验结果:k0= W/(m2.K)检验人:复核人:技术负责:检验日期:年月日建筑构件总传热系数现场测量1.0 目的正确指导试验,保证试验全过程在相关规范指导下进行;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建筑节能概述 (3)1.1 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 (3)1.1.1 定义 (3)1.1.2 意义 (4)1.2 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指标 (4)1.2.1 建筑能耗分析 (4)1.2.2 节能指标 (4)第2章绿色建筑技术基本原理 (4)2.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4)2.2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5)2.3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5)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6)3.1 墙体保温隔热技术 (6)3.1.1 保温材料选择 (6)3.1.2 保温层构造设计 (6)3.1.3 保温层施工技术 (6)3.2 门窗节能技术 (6)3.2.1 门窗材料选择 (7)3.2.2 门窗构造设计 (7)3.2.3 门窗施工技术 (7)3.3 屋面与地面保温隔热技术 (7)3.3.1 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择 (7)3.3.2 屋面保温隔热构造设计 (7)3.3.3 地面保温隔热技术 (7)3.3.4 屋面与地面保温隔热施工技术 (8)第4章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 (8)4.1 供暖系统节能技术 (8)4.1.1 高效锅炉与热源设备 (8)4.1.2 分、集水器系统优化 (8)4.1.3 供暖末端设备节能 (8)4.2 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8)4.2.1 高效风机与空气处理设备 (8)4.2.2 变风量与变频技术 (8)4.2.3 热回收技术 (8)4.3 冷热源设备及其节能技术 (9)4.3.1 高效冷水机组与热泵 (9)4.3.2 蓄冷、蓄热技术 (9)4.3.3 冷热源设备优化组合 (9)4.3.4 冷热源系统智能控制 (9)第5章建筑电气与照明节能 (9)5.1 建筑电气系统节能技术 (9)5.1.2 变配电系统节能技术 (9)5.1.3 电气设备节能技术 (9)5.2 照明系统节能技术 (9)5.2.1 照明设计优化 (9)5.2.2 照明系统节能措施 (10)5.3 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10)5.3.1 楼宇自动化系统 (10)5.3.2 能源管理系统 (10)5.3.3 照明控制系统 (10)5.3.4 电力需求侧管理 (10)5.3.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0)第6章太阳能利用技术 (10)6.1 太阳能热水系统 (10)6.1.1 系统概述 (10)6.1.2 集热器选型与安装 (10)6.1.3 系统设计与优化 (11)6.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1)6.2.1 系统概述 (11)6.2.2 电池板选型与安装 (11)6.2.3 系统设计与优化 (11)6.3 太阳能供暖与制冷系统 (11)6.3.1 系统概述 (11)6.3.2 集热器与热泵选型 (11)6.3.3 系统设计与优化 (11)6.3.4 系统运行与维护 (11)第7章建筑雨水收集与利用 (11)7.1 雨水收集技术 (12)7.1.1 雨水收集系统的分类 (12)7.1.2 雨水收集设施的选型与设计 (12)7.1.3 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与安装 (12)7.2 雨水利用技术 (12)7.2.1 雨水利用途径 (12)7.2.2 雨水利用系统设计 (12)7.2.3 雨水利用案例分析 (12)7.3 雨水处理与回用设备 (12)7.3.1 雨水处理技术 (12)7.3.2 雨水回用设备 (12)7.3.3 雨水处理与回用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12)7.3.4 雨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优化与发展 (12)第8章建筑生态景观与绿化技术 (13)8.1 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3)8.1.1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13)8.1.2 因地制宜原则 (13)8.1.4 经济适用原则 (13)8.2 绿色植被配置技术 (13)8.2.1 植物种类选择 (13)8.2.2 植物配置方式 (13)8.2.3 植物立体绿化 (13)8.2.4 植物养护管理 (13)8.3 生态水体与湿地处理技术 (14)8.3.1 生态水体设计 (14)8.3.2 湿地处理技术 (14)8.3.3 生态浮岛技术 (14)8.3.4 水体景观营造 (14)8.3.5 水资源管理 (14)第9章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9.1 废弃物分类与回收体系 (14)9.1.1 废弃物分类 (14)9.1.2 回收体系 (14)9.2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9.2.1 土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9.2.2 金属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9.2.3 建筑装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9.2.4 建筑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9.2.5 其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9.3 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 (15)9.3.1 再生混凝土 (15)9.3.2 再生砖 (15)9.3.3 再生钢材 (15)9.3.4 木质复合材料 (15)9.3.5 其他再生产品 (15)第10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综合应用 (16)10.1 节能建筑案例解析 (16)10.1.1 案例一:某地区绿色低碳住宅项目 (16)10.1.2 案例二:某城市生态办公建筑 (16)10.2 绿色建筑案例解析 (16)10.2.1 案例三:某地区绿色医院建筑 (16)10.2.2 案例四:某城市绿色学校建筑 (16)10.3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1章建筑节能概述1.1 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1.1.1 定义建筑节能,指的是在建筑物设计、施工、运行及维护等阶段,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材料和管理措施,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建筑节能与环保材料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与环保材料作业指导书第1章建筑节能概述 (3)1.1 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 (3)1.1.1 定义 (3)1.1.2 意义 (4)1.2 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 (4)1.2.1 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 (4)1.2.2 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 (4)1.3 建筑节能标准与评价体系 (4)1.3.1 建筑节能标准 (4)1.3.2 建筑节能评价体系 (4)第2章建筑节能设计原理 (5)2.1 保温隔热设计原理 (5)2.1.1 保温隔热的重要性 (5)2.1.2 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 (5)2.1.3 保温隔热结构设计 (5)2.2 通风与采光设计原理 (5)2.2.1 通风设计原理 (5)2.2.2 采光设计原理 (5)2.3 建筑遮阳与隔热设计 (6)2.3.1 遮阳设计原理 (6)2.3.2 隔热设计原理 (6)第3章节能建筑材料 (6)3.1 节能墙体材料 (6)3.1.1 硅酸盐复合绝热材料 (6)3.1.2 聚氨酯泡沫材料 (6)3.1.3 纳米孔硅酸盐保温材料 (6)3.2 节能门窗材料 (7)3.2.1 断桥铝型材 (7)3.2.2 真空玻璃 (7)3.2.3 LowE镀膜玻璃 (7)3.3 节能屋面材料 (7)3.3.1 泡沫玻璃 (7)3.3.2 高分子防水卷材 (7)3.3.3 硅酸盐水泥发泡板 (7)第4章环保建筑材料 (7)4.1 环保墙体材料 (7)4.1.1 介绍 (7)4.1.2 环保黏土砖 (7)4.1.3 轻质隔墙板 (7)4.1.4 环保混凝土砌块 (8)4.2 环保地面材料 (8)4.2.1 介绍 (8)4.2.2 竹地板 (8)4.2.3 实木地板 (8)4.2.4 环保地砖 (8)4.3 环保装饰材料 (8)4.3.1 介绍 (8)4.3.2 环保涂料 (8)4.3.3 环保壁纸 (8)4.3.4 环保石材 (8)4.3.5 环保玻璃 (9)第5章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 (9)5.1 生态建筑概念与设计原则 (9)5.1.1 生态建筑概念 (9)5.1.2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9)5.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9)5.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 (9)5.2.2 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0)5.3 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0)5.3.1 案例一:某低碳生态住宅区 (10)5.3.2 案例二:某绿色办公建筑 (10)5.3.3 案例三:某绿色校园建筑 (10)第6章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10)6.1 保温隔热施工技术 (10)6.1.1 绝热材料施工 (10)6.1.2 保温层施工 (11)6.2 通风与采光施工技术 (11)6.2.1 通风施工技术 (11)6.2.2 采光施工技术 (11)6.3 建筑遮阳与隔热施工技术 (11)6.3.1 遮阳施工技术 (11)6.3.2 隔热施工技术 (11)第7章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 (12)7.1 建筑节能检测方法 (12)7.1.1 热工功能检测 (12)7.1.2 光环境检测 (12)7.1.3 空气质量检测 (12)7.1.4 节能设备功能检测 (12)7.2 建筑节能评估体系 (12)7.2.1 建筑节能评估标准 (12)7.2.2 建筑节能评估指标 (12)7.2.3 建筑节能评估方法 (12)7.3 建筑能耗分析与优化 (12)7.3.1 建筑能耗分析 (12)7.3.2 建筑能耗优化措施 (12)7.3.3 建筑能耗监测与调控 (13)第8章建筑环保功能评价 (13)8.1 环保建筑材料评价方法 (13)8.1.1 评价指标体系 (13)8.1.2 评价方法 (13)8.1.3 评价标准 (13)8.2 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3)8.2.1 废弃物分类 (13)8.2.2 废弃物处理方法 (13)8.2.3 废弃物利用 (13)8.3 建筑环保功能提升策略 (13)8.3.1 设计阶段 (13)8.3.2 施工阶段 (14)8.3.3 运维阶段 (14)8.3.4 政策与激励 (14)8.3.5 培训与宣传 (14)第9章建筑节能与环保示范工程 (14)9.1 示范工程概述 (14)9.2 节能环保示范工程案例 (14)9.2.1 案例一:某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14)9.2.2 案例二:某低碳生态城示范项目 (14)9.2.3 案例三: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 (15)9.3 示范工程推广与应用 (15)第10章建筑节能与环保发展趋势 (15)10.1 国内外建筑节能与环保政策动态 (15)10.1.1 国内政策动态 (15)10.1.2 国际政策动态 (15)10.2 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发展趋势 (16)10.2.1 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16)10.2.2 被动式节能技术 (16)10.2.3 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 (16)10.3 建筑节能与环保产业前景展望 (16)10.3.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16)10.3.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16)10.3.3 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剧 (16)10.3.4 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16)第1章建筑节能概述1.1 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1.1.1 定义建筑节能是指采用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
XXX机电工程建筑节能施工作业指导书

XXX机电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单位:XXX安装公司XXXXXX项目部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日期: 2020.7.12编制依据: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中,能源消耗加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
同时我国也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很多的资源需要大量的外购。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根本在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行业从推广节能建筑,推广使用节能材料等。
所以从各个方面开展建筑节能的工作,对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一项根本工作。
编制依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发》《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XXX西南角的丰台科技园地区,北临四环,西接总部基地和科技大道,东面XXX国际汽车博览中心。
本工程建筑面积395741m2,分地下四层,地上25层,其中1F~7F为商业,建筑高度42m;局部8F~25F为公寓,建筑高度为99.85m,变配电室位于地下二层,冷冻机房、锅炉房设于地下三层,水泵房设于地下四层,本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
1.1、基本情况1.2、各专业情况概述1.2.1、通风空调专业:调排烟及采暖工程概况1.2.2、给排水专业:1.2.3、电气专业:本工程电气专业所包含内容为从配电室低压柜出线开始的所有配送电系统、动力系统、照明系统、接地系统的所有工程。
低压配电系统通过地下二层分别设置中心变配电室(含10KV高压配电装置和A5变配电室)、A1地块变配电室、A2A3地块变配电室、A4地块变配电室和制冷机房中心变配电室(含10KV高压配电装置和制冷机房变配电室)、酒店变配电室。
本建筑物电力、照明系统采用380/220V配电系统。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对一般照明等非重要负荷采用树干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作业指导书

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建筑环境概述 (4)1.1 建筑环境的概念与组成 (4)1.1.1 自然环境 (4)1.1.2 人工环境 (4)1.1.3 社会环境 (4)1.2 建筑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1.2.1 空气质量 (4)1.2.2 温湿度 (4)1.2.3 照明 (4)1.2.4 噪声 (4)1.3 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5)1.3.1 实测法 (5)1.3.2 问卷调查法 (5)1.3.3 模拟分析法 (5)1.3.4 综合评价法 (5)第2章建筑节能基本原理 (5)2.1 能源与建筑节能 (5)2.1.1 能源概念 (5)2.1.2 建筑节能 (5)2.2 建筑能耗分析 (6)2.2.1 建筑能耗构成 (6)2.2.2 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6)2.2.3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6)2.3 节能建筑的设计原则 (6)2.3.1 合理选址和规划 (6)2.3.2 优化建筑形式和体型 (6)2.3.3 高功能建筑材料的应用 (6)2.3.4 高效能源设备和系统 (6)2.3.5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7)2.3.6 智能化控制系统 (7)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7)3.1 墙体保温隔热技术 (7)3.1.1 保温材料选择 (7)3.1.2 保温层厚度设计 (7)3.1.3 保温体系施工技术 (7)3.2 门窗节能技术 (7)3.2.1 门窗材料选择 (7)3.2.2 门窗设计及安装 (7)3.2.3 门窗遮阳及隔热措施 (8)3.3 屋面与地面保温隔热技术 (8)3.3.1 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择 (8)3.3.3 地面保温隔热技术 (8)3.3.4 保温隔热层施工技术 (8)第4章建筑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 (8)4.1 建筑通风节能技术 (8)4.1.1 自然通风设计 (8)4.1.2 机械通风优化 (9)4.1.3 通风系统运行管理 (9)4.2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9)4.2.1 空调系统类型及选型 (9)4.2.2 空调系统设计优化 (9)4.2.3 空调系统运行管理 (10)4.3 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10)4.3.1 热泵原理及类型 (10)4.3.2 热泵系统设计 (10)4.3.3 热泵系统运行管理 (10)第5章建筑照明与电气系统节能 (10)5.1 建筑照明节能技术 (10)5.1.1 照明设计优化 (10)5.1.2 照明控制系统 (11)5.1.3 高效光源和灯具 (11)5.2 电气系统节能技术 (11)5.2.1 电气设备选型 (11)5.2.2 电气设备运行优化 (11)5.2.3 电气设备维护与管理 (11)5.3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建筑中的应用 (11)5.3.1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11)5.3.2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 (11)5.3.3 光伏发电系统运行与维护 (11)第6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12)6.1 绿色建筑概述 (12)6.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2)6.3 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中的应用 (12)第7章建筑环境模拟与优化 (13)7.1 建筑环境模拟技术 (13)7.1.1 模拟目的与意义 (13)7.1.2 模拟方法 (13)7.1.3 模拟软件及应用 (13)7.2 建筑环境优化方法 (13)7.2.1 优化原则 (14)7.2.2 优化策略 (14)7.2.3 优化案例分析 (14)7.3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 (14)7.3.1 智能化技术概述 (14)7.3.3 优化算法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 (14)7.3.4 案例分析 (14)第8章建筑环境监测与评估 (14)8.1 建筑环境监测技术 (14)8.1.1 监测目的与意义 (14)8.1.2 监测参数 (14)8.1.3 监测方法 (15)8.2 建筑环境评估方法 (15)8.2.1 评估标准 (15)8.2.2 评估指标 (15)8.2.3 评估流程 (15)8.3 建筑环境监测与评估系统 (16)8.3.1 系统架构 (16)8.3.2 系统功能 (16)8.3.3 系统实施与优化 (16)第9章建筑环境与节能政策及法规 (16)9.1 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节能政策 (16)9.1.1 我国建筑环境与节能政策发展 (16)9.1.2 国际建筑环境与节能政策分析 (17)9.2 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与规范 (17)9.2.1 国家标准 (17)9.2.2 行业标准 (17)9.2.3 地方标准 (17)9.3 建筑环境与节能政策及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7)9.3.1 政策宣传与培训 (17)9.3.2 考核与奖惩 (17)9.3.3 监管体系 (17)第10章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18)10.1 低能耗建筑技术 (18)10.1.1 高功能外壳设计 (18)10.1.2 高效能源系统 (18)10.1.3 绿色建筑材料 (18)10.2 零能耗建筑技术 (18)10.2.1 高功能光伏发电技术 (18)10.2.2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18)10.2.3 被动式设计策略 (18)10.3 智能建筑与绿色城市发展趋势 (18)10.3.1 智能化系统集成 (19)10.3.2 绿色交通与城市规划 (19)10.3.3 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19)10.3.4 绿色生态技术 (19)10.3.5 可持续社区建设 (19)第1章建筑环境概述1.1 建筑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建筑环境是指建筑物内外部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建筑物及其使用者。
建筑节能作业指导书 (2)

建筑节能作业指导书批准人:批准日期:2016年03月20日受控状态:受控编号:YCJL-JN-2016持有人:目录建筑节能检测7.1 板类建筑材料37.1.1概述37.1.2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37.1.3建筑板材的试验方法67.2 外墙外保温系统聚合物砂浆材料137.2.1概述137.2.2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137.2.3试验方法157.3网格布207.3.1概念207.3.2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207.3.3试验方法22第2页建筑节能检测7.1 板类建筑材料7.1.1概述建筑板材是建设节能建筑的主要材料,其中包括EPS版、XPS版、硬质泡沫聚氨酯、保温装饰板和水泥基复合保温砂浆,这些材料能够很好地改善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从而减少建筑能耗。
7.1.2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1 常用标准名称及代号《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1-2002《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GB/T10801.2-2002《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T158-2013《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建筑保温砂浆》GB/T20473-2006《泡沫塑料与橡胶线性尺寸的测定》GB/T6342-1996《泡沫塑料及橡胶表观密度的测定》GB/T6343-2009《硬质泡沫塑料吸水率的测定》GB/T8810-2005《硬质泡沫塑料尺寸稳定性试验方法》GB/T8811-2008《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8813-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10294-2008《聚氨酯硬泡外墙外保温技术导则》建设部聚氨酯建筑节能应用推广工作组《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T50404-2007《建筑物隔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QB/T3806-19992 技术指标(1)EPS(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由可发聚苯乙烯珠粒经加热预发泡后,在模具中加热成型而制得、具有闭孔结构、使用温度不超过75℃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
第五册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武汉XXXX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第五册编制:审核:批准:受控编号:2015年10月1日发布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武汉XXXX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建筑材料检测作业指导书目录建筑材料检测作业指导书目录1、编制目的:为检验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的干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2、标准试验条件:环境温度(23±2)℃,相对湿度(60±15)%。
3、干表观密度3.1引用标准:JG/T 158-2013《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 3.2仪器设备(1)烘箱:灵敏度±2℃; (2)天平:精度为0.01g ;(3)干燥器:直径大于300mm ; (4)游标卡尺:(0~125)mm ;精度0.02mm ; (5)油灰刀、抹子; (6)试模:100mm×100mm×100mm 钢质有底三联试模。
(7)标准捣棒:直径10mm 、长350mm 的钢棒。
3.3试件制备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 在试模内壁涂刷脱模剂;b ) 将拌合好的胶粉聚苯颗粒浆料一次性住满试模并略高于其上表面,用标准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轻轻插捣25次,插捣时用力不应过大,尽量不破坏其轻骨料。
为防止留下孔洞,允许用油灰刀沿试模内壁插数次或用橡皮锤轻轻敲击试模四周,直至孔洞消失,最后将高出部分的胶粉聚苯颗粒浆料用抹子沿试模顶面刮去抹平。
应成型4个三联试模、12块试件;c ) 试件制作好后立即用聚乙烯薄膜封闭试模,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5d 后拆模,然后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继续用聚乙烯薄膜封闭试件2d ,去除聚乙烯薄膜后,再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21d ; d ) 养护结束后将试件在(65±2)℃温度下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备用。
恒重的判据为恒温3h 两次称重试件的质量变化率应小于0.2%。
3.4试验步骤从制备的试件中取出6块试件分别磨平并称其重量m ,精确至1g 。
房屋建筑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监理控制作业指导书

房屋建筑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监理控制作业指导书
1.总则:
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效果及节能工程监理技术水平,根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编制本指导。
2.施工准备阶段:
2.1控制及审查内容
2.1.1建筑节能相关施工单位资质审查。
执行中,目前国家尚未制定专门的节能工程施工资质。
如国家制定专门的节能工程施工资质,则应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2.1.2检查施工现场的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是否建立,并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
(指与施工有关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工艺标准、验收标准以及与工程有关的材料标准、检验标准等;不仅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也可以包括与工程有关的企业标准、施工方案及作业指导书等)。
2.1.3建筑节能设计审查:
·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审查建筑节能设计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查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结论是否为合格;
·审查建筑节能设计认定和备案情况(含设计变更审查和备案),其中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建筑节能效果,当设计变更涉及建筑节能效果时,还应经原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查;。
建筑节能设计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设计作业指导书一、简介建筑节能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合理利用能源,减少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目标。
本指导书旨在为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人员提供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建筑物能够在节能方面发挥最佳效果。
二、能源分析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全面的能源分析。
通过收集建筑物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结构、朝向、周围环境等,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能源消耗的综合评估。
根据能源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
1. 建筑结构分析评估建筑物的建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
可以考虑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改进,以降低能源消耗。
2. 建筑朝向分析合理的建筑朝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自然光等。
分析建筑物的朝向,确定合适的采光和采暖措施,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
3. 周围环境分析评估周围环境对建筑物能源消耗的影响,如气候条件、周围建筑物遮挡等。
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和外墙材料选择,减少能源消耗。
三、节能措施在能源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是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建筑外部结构选择合适的外墙材料,增加外墙绝缘层厚度,减少能量的传导和散失。
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外部形状,减少能源损耗。
2. 采用节能设备安装高效节能的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能源的消耗。
3. 合理利用自然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如安装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备等,实现建筑物能源的自给自足。
4. 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物能源消耗的精准控制和管理,提高节能效果。
5. 培养节能意识加强对建筑物使用者的节能意识培养,引导他们合理使用能源,减少浪费。
四、节能评估在建筑节能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节能评估,以验证节能效果并进行改进。
节能评估可以通过实际能源消耗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来实施。
1. 监测能源消耗安装能源监测设备,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节能作业指导书两篇

节能作业指导书两篇篇一:节能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批准人:颁布日期:实施日期:审核:编写:一、服从领导的统一安排,统一指挥。
二、爱岗敬业,积极热忱,恪尽职守,始终如一。
三、提高技能,持证上岗,无上岗证及不能胜任者不得独立操作报出数据。
四、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公正无私的作风对待检验工作。
五、不欺瞒客户,不得以不正确或无效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六、工作期间精力集中,不得漫不经心或擅自离岗。
七、不虚报、空报数据,以实测结果为准。
八、保质保量及时地完成检验工作。
九、有问必答,有惑必解,体现全方位高效优质服务。
十、衣帽整齐干净,室内环境清洁。
修改页职业道德规范目录第一章饰面砖粘结强度检测第二章保温层粘结强度检测第三章锚固件拉拔检测第四章附表1.1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工程外墙饰面砖粘结强度的检验。
1.2依据标准《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110-20XX1.3检验批1.3.1预置墙板复验应以每1000m2同类带饰面砖的预置墙板为一个检验批,不足1000m2应按1000 m2计,每批应取一组,每组应为三块,每块板应制取1个试样对饰面砖粘结强度进行检验。
1.2.3现场检验现场粘贴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应以1000 m2同类墙体饰面砖为一个检验批,不足1000 m2应按1000 m2计,每批应取一组三个试样,每相邻的三个楼层应至少取一组试样,试样应随机抽取,取样间距不得小于500mm。
1.4检验时间外墙饰面砖14d及以后进行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
粘贴后28d以内达不到标准或有争议时,应以28~60d内约定时间检验的粘结强度为准。
1.5检验仪器1.5.1多功能拉拔仪1.5.2钢直尺1.5.3标准块(95*45适用于除陶瓷锦砖以外的饰面砖试样40*40适用于陶瓷锦砖试样)1.5.4手持切割锯;1.5.5胶黏剂,粘结强度宜大于3.0Mpa;1.5.6胶带。
1.6检验方法1.6.1断缝应符合下列要求:1.6.1.1断缝应以饰面砖表面切割至混凝土墙体或砌体表面,深度应一致。
建筑节能监理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监理作业指导书(JKEC/C-2013-作业指导书-110)编写:冯永强、陈祥婷审核:批准:2013年9月1日发布2013年9月10日实施目录1目的 (1)2适用范围 (1)3支持性文件 (1)4职责 (1)5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2)6建筑节能监理质量控制关键点 (7)7记录 (9)1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管理要求,提高公司建筑节能监理工作质量和效益,规范项目部开展建筑节能监理工作,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承接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公共建筑工程、轨道交通车站等项目,其他市政专业工程可参照执行。
3支持性文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家主席令第77号)②《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0号)③《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3号)④《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建科[2006]231号)⑤《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的通知(建质[2008]19号)关于印发⑥《关于发布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的公告》(建设部公告第659号)建设部⑦《关于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公消[2012]350号)⑧《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0号)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⑩《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GJ08-113-20094职责4.1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主持编写包括建筑节能控制内容的监理规划,审批项目建筑节能监理实施细则,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并审核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的检验批、分项工程划分计划。
4.2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总监理工程师书面授权的内容负责编制建筑节能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开展对建筑节能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质量控制,实施节能工程隐蔽验收。
4.3监理员应根据岗位工作职责,在节能工程施工过程中,按规范、设计要求及监理规划做好建筑节能工程的巡视、旁站、见证、检查和验收工作,并留下书面的检查记录。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范本1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第1章建筑环境控制概述 (3)1.1 建筑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3)1.2 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 (3)1.3 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分类 (4)第2章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 (4)2.1 建筑能耗组成与评估 (4)2.1.1 建筑能耗组成 (4)2.1.2 建筑能耗评估方法 (5)2.2 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 (5)2.2.1 提高围护结构热工功能 (5)2.2.2 提高供暖、通风、空调系统效率 (5)2.2.3 提高照明和电器设备效率 (5)2.2.4 利用可再生能源 (5)2.3 建筑节能技术概述 (5)2.3.1 高效保温隔热技术 (5)2.3.2 高效供暖、通风、空调技术 (6)2.3.3 高效照明技术 (6)2.3.4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6)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3.1 墙体节能设计 (6)3.1.1 设计原则 (6)3.1.2 材料选择 (6)3.1.3 墙体构造设计 (6)3.1.4 节能计算 (6)3.2 门窗节能设计 (6)3.2.1 设计原则 (6)3.2.2 材料选择 (7)3.2.3 门窗构造设计 (7)3.2.4 节能计算 (7)3.3 屋面和地面节能设计 (7)3.3.1 设计原则 (7)3.3.2 材料选择 (7)3.3.3 构造设计 (7)3.3.4 节能计算 (7)第4章建筑通风与空气调节 (7)4.1 建筑通风原理与设计 (7)4.1.1 通风原理 (7)4.1.2 通风设计 (8)4.2 空调系统原理与分类 (8)4.2.1 空调系统原理 (8)4.2.2 空调系统分类 (8)4.3.1 高效制冷剂 (8)4.3.2 变频技术 (8)4.3.3 热回收技术 (8)4.3.4 智能控制系统 (8)4.3.5 通风与空调系统集成 (8)第5章建筑照明环境控制与节能 (9)5.1 建筑照明设计原则 (9)5.1.1 合理布局 (9)5.1.2 节能高效 (9)5.1.3 灵活调节 (9)5.1.4 绿色环保 (9)5.2 照明系统节能技术 (9)5.2.1 高效光源 (9)5.2.2 高效灯具 (9)5.2.3 智能调控 (9)5.2.4 自然光利用 (9)5.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9)5.3.1 系统组成 (9)5.3.2 控制策略 (10)5.3.3 系统优势 (10)5.3.4 应用案例 (10)第6章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 (10)6.1 太阳能热水系统 (10)6.1.1 系统概述 (10)6.1.2 系统类型 (10)6.1.3 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 (10)6.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0)6.2.1 系统概述 (10)6.2.2 系统类型 (11)6.2.3 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 (11)6.3 建筑一体化设计 (11)6.3.1 设计原则 (11)6.3.2 设计要点 (11)6.3.3 设计流程 (11)第7章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12)7.1 建筑环境监测技术 (12)7.1.1 监测参数与传感器选择 (12)7.1.2 监测系统布局与安装 (12)7.1.3 数据传输与处理 (12)7.2 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12)7.2.1 控制策略与算法 (12)7.2.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12)7.2.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2)7.3.1 智能控制技术 (12)7.3.2 集成控制系统 (13)7.3.3 远程监控与运维 (13)7.3.4 用户交互与个性化服务 (13)第8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13)8.1 绿色建筑概述 (13)8.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8.3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4)第9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案例分析 (14)9.1 国内案例分析 (14)9.1.1 案例一:某城市地标性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4)9.1.2 案例二:某绿色生态居住区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4)9.2 国外案例分析 (15)9.2.1 案例三:某发达国家绿色办公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5)9.2.2 案例四:某发达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5)9.3 案例总结与启示 (15)第10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实践 (15)10.1 作业实践目的与要求 (16)10.1.1 目的 (16)10.1.2 要求 (16)10.2 作业实践内容与步骤 (16)10.2.1 实践内容 (16)10.2.2 实践步骤 (16)10.3 作业实践评价与反馈 (16)10.3.1 评价 (16)10.3.2 反馈 (17)第1章建筑环境控制概述1.1 建筑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建筑环境控制是保证室内环境满足人类生理、心理需求及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健康的关键技术。
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作业指导书

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作业指导书第1章建筑环境设计概述 (3)1.1 建筑环境设计的定义与目标 (3)1.2 建筑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3)1.3 建筑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 (3)第2章建筑物理环境设计 (4)2.1 建筑日照与采光设计 (4)2.1.1 设计原则 (4)2.1.2 设计方法 (4)2.2 建筑通风与空调设计 (4)2.2.1 设计原则 (4)2.2.2 设计方法 (4)2.3 建筑隔声与降噪设计 (5)2.3.1 设计原则 (5)2.3.2 设计方法 (5)第3章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5)3.1 室内空气质量设计 (5)3.1.1 设计原则 (5)3.1.2 设计内容 (5)3.2 室内热环境设计 (5)3.2.1 设计原则 (5)3.2.2 设计内容 (5)3.3 室内光环境设计 (6)3.3.1 设计原则 (6)3.3.2 设计内容 (6)第4章建筑景观环境设计 (6)4.1 建筑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6)4.1.1 设计原则 (6)4.1.2 设计方法 (6)4.2 建筑室外空间设计 (7)4.2.1 空间布局 (7)4.2.2 景观元素设计 (7)4.3 绿色景观与生态修复 (7)4.3.1 绿色景观设计 (7)4.3.2 生态修复设计 (7)第5章建筑节能设计概述 (7)5.1 建筑节能的概念与意义 (7)5.2 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8)5.3 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8)第6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9)6.1 墙体节能设计 (9)6.1.1 设计原则 (9)6.2 门窗节能设计 (9)6.2.1 设计原则 (9)6.2.2 设计要点 (10)6.3 屋面与地面节能设计 (10)6.3.1 设计原则 (10)6.3.2 设计要点 (10)第7章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10)7.1 供暖系统节能设计 (10)7.1.1 设计原则 (10)7.1.2 节能措施 (10)7.2 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11)7.2.1 设计原则 (11)7.2.2 节能措施 (11)7.3 能源再生与利用 (11)7.3.1 设计原则 (11)7.3.2 节能措施 (11)第8章建筑电气与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11)8.1 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11)8.1.1 电气系统概述 (12)8.1.2 电气系统节能设计原则 (12)8.1.3 电气系统节能设计措施 (12)8.2 照明系统节能设计 (12)8.2.1 照明系统概述 (12)8.2.2 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原则 (12)8.2.3 照明系统节能设计措施 (12)8.3 智能控制系统在节能中的应用 (13)8.3.1 智能控制系统概述 (13)8.3.2 智能控制系统在节能中的应用 (13)第9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13)9.1 太阳能利用技术 (13)9.1.1 太阳能热水系统 (13)9.1.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3)9.1.3 被动式太阳房设计 (13)9.2 地热能利用技术 (13)9.2.1 地源热泵系统 (13)9.2.2 地热供暖技术 (14)9.2.3 地热发电技术 (14)9.3 风能利用技术 (14)9.3.1 建筑风力发电系统 (14)9.3.2 风能供暖和制冷技术 (14)9.3.3 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 (14)第10章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实例分析 (14)10.1 案例一:绿色办公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 (14)10.1.2 设计策略 (14)10.1.3 节能效果分析 (15)10.2 案例二:低碳居住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 (15)10.2.1 项目背景 (15)10.2.2 设计策略 (15)10.2.3 节能效果分析 (15)10.3 案例三:绿色公共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 (15)10.3.1 项目背景 (15)10.3.2 设计策略 (15)10.3.3 节能效果分析 (15)第1章建筑环境设计概述1.1 建筑环境设计的定义与目标建筑环境设计是指对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设计。
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作业指导书范本1

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作业指导书第1章建筑节能概述 (4)1.1 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 (4)1.2 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 (4)1.3 建筑节能标准与认证 (5)第2章建筑能耗分析与评价方法 (5)2.1 建筑能耗统计与预测 (5)2.1.1 能耗数据收集 (5)2.1.2 能耗数据分析 (6)2.1.3 能耗预测方法 (6)2.2 建筑能耗评价方法 (6)2.2.1 能耗指标 (6)2.2.2 建筑能耗基准 (6)2.2.3 建筑能耗评价体系 (6)2.3 能耗模拟软件应用 (6)2.3.1 能耗模拟软件概述 (6)2.3.2 软件操作流程 (6)2.3.3 模拟结果分析 (6)2.3.4 软件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案例 (6)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7)3.1 墙体保温隔热技术 (7)3.1.1 保温材料选择 (7)3.1.2 保温层厚度设计 (7)3.1.3 保温系统施工技术 (7)3.2 门窗节能技术 (7)3.2.1 门窗型材选择 (7)3.2.2 玻璃选用与制作 (7)3.2.3 门窗安装技术 (7)3.3 屋面与地面节能技术 (7)3.3.1 屋面保温隔热技术 (7)3.3.2 地面保温隔热技术 (8)3.3.3 屋面与地面防水技术 (8)第4章建筑通风与空气调节节能 (8)4.1 通风节能技术 (8)4.1.1 自然通风设计 (8)4.1.2 高效通风系统 (8)4.1.3 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 (8)4.2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8)4.2.1 变频空调技术 (8)4.2.2 空调系统优化设计 (8)4.2.3 空调系统智能控制 (9)4.3 冷热源设备节能技术 (9)4.3.2 空气源热泵技术 (9)4.3.3 冷热源设备优化运行 (9)4.3.4 蓄能技术 (9)第5章建筑电气与照明节能 (9)5.1 电气系统节能技术 (9)5.1.1 优化供电系统 (9)5.1.2 高效电气设备 (9)5.1.3 电气设备监控系统 (9)5.2 照明系统节能技术 (9)5.2.1 高效光源和灯具 (10)5.2.2 照明控制系统 (10)5.2.3 天然光照利用 (10)5.3 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 (10)5.3.1 能源管理系统 (10)5.3.2 智能化照明控制 (10)5.3.3 电力需求侧管理 (10)5.3.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0)第6章绿色建筑概述 (10)6.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10)6.1.1 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建筑节能检测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

附件1建筑节能检测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一、样品接收本次能力验证样品采用塑料袋密封,样品上均有样品标识,检测机构在接收样品时,应核查样品的状况,如有破损,请及时调换。
二、检测方法1、本次能力验证采用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和GB/T10801.1-2002《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统一规定测定平均温度为25±2℃下的导热系数。
2、任何对标准方法的更改和偏离,应在《能力验证结果报告单》中详细描述。
三、样品的使用1、样品领取后,应尽快安排试验,要求在样品领取后2天内完成试验;2、做导热系数试验前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校正,检测样品的厚度;3、建议检测时温差为20℃,可设冷板温度为15℃,热板温度为35℃;四、数据处理1、检测结果统一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有效数字;2、每个样品的检测结果为两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
五、提交的报告资料1、《能力验证结果报告单》;2、检测原始记录;3、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证书复印件,标准物质证书复印件。
建筑钢筋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一、样品接收本次能力验证样品用钢筋试件盒,样品盒上均有样品标识,检测机构在接收样品时,应核查样品的状况,如有损坏,请及时调换。
二、检测方法1、本次能力验证采用GB/T 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和GB 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2、任何对标准方法的更改和偏离,应在《能力验证结果报告单》中详细描述。
三、检测准备1、样品领取后,应尽快安排试验,要求在样品领取后1天内完成试验;2、做钢筋力学性能试验前,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检查样品的直径和重量偏差;3、试验前,应确保试验机和引伸计的准确性,检测软件的有效性。
四、检测1、请各检测机构按GB/T 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要求,控制好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屈服后的应力速率和位移速率;2、试验条件:推荐使用600kN~1000kN试验机;3、试验结果的处理,试验结果数据的处理请依据下面条件修约:1)屈服强度R eL、抗拉强度R m修约到1N/mm2;2)断后伸长率A修约到0.5%。
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ZY-2010.003版本号:第一版发放编号:受控状态:编制:审核:批准: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1日生效日期:2010年12月01日************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一。
对《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介绍《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效果。
主要突出了工程验收中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的实际情况。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中墙体、幕墙、门窗、屋面、地面、采暖、通风与空调、采暖与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和附属设备及其管网、配电与照明、监测与控制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二。
检测术语、检测方案及检测流程2.1 检测术语2。
1。
1 进场验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和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及质量证明文件核查并形成相应验收记录的活动.2。
1。
2 进场复验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在进场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取试样送至试验室进行部分或全部性能参数检验的活动。
2。
1.3 见证取样送检施工单位在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取试样,送至有见证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活动.2。
1.4 现场实体检验在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的见证下,对已经完成施工作业的分项或分部工程,按照有关规定在工程实体上抽取试样,在现场进行检验或送至有见证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称实体检验或现场检验。
2。
1.5 质量证明文件随同进场材料、设备等一同提供的能够证明其质量状况的文件。
通常包括出厂合格证、中文说明书、型式检验报告及相关性能检测报告等.进口产品应包括出入境商品检验合格证明.适用时,也可包括进场验收、进场复验、见证取样检验和现场实体检验等资料。
建筑节能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

建筑节能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1.1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措施1.1.1施工作业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风力应不大于5级,雨期施工时应做好防雨措施。
1.1.2严禁在已完工保温层上任意凿打孔洞,外墙面上的雨水管管卡、预埋铁件、设备穿墙套管等应提前预埋或安装,并预留出外保温厚度。
1.1.3门窗框与墙体连接处预留出保温层厚度,缝隙应分层堵塞严密,并做好门窗框成品保护。
1.1.4墙面、混凝土面应清理干净,无残渣、油渍、浮尘,墙面、混凝土面平整度超过规定的部分应剔凿、铲平或修补;若表面有抹灰层,应彻底清理面层的爆皮、空鼓、粉化、裂缝。
1.1.5采用颗粒状保温浆料进行保温施工时,应严格掌握控制保温层厚度及其配制的材料重量比;操作时不得随意加水或调整、缩短搅拌时间,每两遍间隔应在24h以上;首层建筑物外保温阳角处,应设置2m高度的金属护角。
1.1.6采用板块状锚固外保温施工时,应采用不锈钢或经表面防锈处理的金属螺钉锚固件,塑料套管和圆盘不得使用再生回收材料;上下保温板应错缝,板的拼缝不得留在门窗洞口转角处,整块墙面的边角处应使用不小于300mm 的板。
1.1.7建筑物外立面宜分层设分格缝,分块面积单边长度不大于15m;分格缝应采用现场成型法施工,对于颗粒状保温体系,是在颗粒保温浆料上直接弹线开分格缝槽。
13.1门窗、幕墙节能施工技术措施1.2.1门窗、幕墙应严格按照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选择玻璃品种。
1.2.2外窗气密性不得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7)规定的4级,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得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5)规定的3级。
1.2.3金属外门窗型材应有隔断热桥措施。
1.3通风与空调节能施工技术措施1.3.1建筑功能调整以及建筑二次装修设计,必须进行通风与空调节能设计。
1.3.2风管系统安装后,必须进行严密性检验。
1.3.3保温层拼接缝隙,应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管道阀门、法兰等部位不得遗漏保温绝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准人:批准日期:2016年03月20日受控状态:受控编号:YCJL-JN-2016持有人:第1页目录建筑节能检测7.1 板类建筑材料 37.1.1 概述 37.1.2 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 37.1.3 建筑板材的试验方法 6 7.2 外墙外保温系统聚合物砂浆材料137.2.1 概述137.2.2 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137.2.3 试验方法15 7.3 网格布207.3.1 概念207.3.2 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207.3.3 试验方法22第2页建筑节能检测7.1 板类建筑材料7.1.1 概述建筑板材是建设节能建筑的主要材料,其中包括E PS 版、XPS 版、硬质泡沫聚氨酯、保温装饰板和水泥基复合保温砂浆,这些材料能够很好地改善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从而减少建筑能耗。
7.1.2 检测依据及技术指标1 常用标准名称及代号《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2002《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GB/T 10801.2-2002《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 149-2003《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T158-2013《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2004《建筑保温砂浆》GB/T 20473-2006《泡沫塑料与橡胶线性尺寸的测定》GB/T 6342-1996《泡沫塑料及橡胶表观密度的测定》GB/T 6343-2009《硬质泡沫塑料吸水率的测定》GB/T 8810-2005《硬质泡沫塑料尺寸稳定性试验方法》GB/T 8811 -2008《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 8813 -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 10294 -2008《聚氨酯硬泡外墙外保温技术导则》建设部聚氨酯建筑节能应用推广工作组《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GB/T 50404-2007《建筑物隔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QB/T 3806-19992 技术指标(1)EPS(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由可发聚苯乙烯珠粒经加热预发泡后,在模具中加热成型而制得、具有闭孔结构、使用温度不超过75℃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
其主要性能见表7-1。
第3页EPS 板主要性能表7-1要成分,添加少量添加剂,通过加热挤出成型而制得、具有闭孔结构、使用温度不超过75℃的硬质泡沫塑料板材。
其主要性能见表7-2。
XPS 板主要性能表7-2第4页.. .(3)硬质泡沫聚氨酯以A组分料(由组合多元醇及发泡剂等添加剂组成的组合料,俗称白料)和B组分料(以异氰酸酯为主要成分的原材料,俗称黑料)混合反应形成的具有防水和保温隔热等功能的硬质泡沫塑料。
其主要性能见表7-3。
硬质聚氨酯泡沫主要性能检测项目计量单位QB/T 3806 《聚氨酯硬泡外墙保温工程技术导则》GB 50404ⅠⅡ喷涂法浇铸粘贴法喷涂聚聚氨酯A B A B 法或干挂氨酯板法厚度(﹤50mm)mm ±20~+1.5 ±1.5 表观密度㎏/m3 ≥30 ≥30 ≥38 ≥40 ≥35 检测项目计量单位QB/T 3806 《聚氨酯硬质泡外墙保温工程技术导则》GB 50404ⅠⅡ喷涂法浇铸法粘贴法或干挂喷涂聚氨酯聚氨酯板A B A B法尺寸稳定性%≤5≤2.0(80℃)≤1.5≤1.0(-30℃)抗拉强度MPa —≥0.10导热系数W/(m·.K) ≤0. ≤0.027 ≤0. ≤0.027 ≤0.(23±2℃)≤0.压缩强度kPa ≥100 ≥150 —≥150吸水率%≤4≤3≤4≤3燃烧性能氧指数≥26 (4)保温装饰板保温装饰板就是在工厂预制成型的板状材料,由保温材料与装饰材料复合而成,用于贴挂在建筑外墙面,具有保温和装饰功能,也称为保温装饰一体化成品板。
(5)保温砂浆由复合胶凝材料和具有一定粒径、级配的聚苯颗粒组成,并且聚苯颗粒的体积比不小于80%的干拌砂浆。
其主要性能见表7-4。
.. . 第5页.. .保温砂浆主要性能表7-41 取样方法(1)EPS 板按批进行检查试验,每批产品由同一规格的产品组成,数量不超过2000m³、尺寸偏差及外观任取12 块进行检查,从合格样品中抽取1 块.进行其他性能的测试。
(2)XPS 板按批进行检查试验,同一种类别、同一种规格的产品每300 m³组成一批,不足300 m³按一批计。
尺寸偏差和外观随机抽取6块样品进行检验,压缩强度取3块样品进行检验,绝热样品取2块样品进行检验,其余每项性能测试取1块样品进行检验。
(3)硬质泡沫聚氨酯按批进行检查试验,同一配方、同一工艺条件生产的产品不超过500 m³组成一批。
尺寸差别及外观抽检20 块,从合格样品中抽去2块样品进行其他性能的测试。
(4)保温砂浆分为粉状材料和液态剂类材料,粉状材料以同种产品、同一级别、同一规格每30t 为一批,不足30t 以一批计。
从每批任抽10 袋,从每袋中分别取试样不少于500g,混合均匀,按四分法缩取比试验所需量大1.5 倍的试样为检验样;液态剂类材料以同种产品、同一级别、同一规格每10t 为一批,不足10t以一批计,取样方法按G B3168 的规定进行。
2 环境要求(1)EPS 板所有试验样品去掉表皮,并自生产之日起在自然条件下放置28d 后进行测试。
所有试验按《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2918—1998 中23/50 二级环境条件下进行,样品在温度23±2℃,相对湿度45%—55%的条件下进行16h 状态调节。
.. . 第6页.. .(2)XPS 板导热系数试验用样品应将样品自生产之日起在环境条件下放置 90d 进行测试,其他物理机械性能应将样品自生产之日起在环境条件下放置 45d 后进行。
试验前进行状态调节,除试验方法中有特殊规定外,试验环境和试验状 态调节,按 G B/T2918—1998 中 23/50 二级环境条件下进行。
(3)硬质泡沫聚氨酯应在温度 23±2℃、相对湿度 45%—55%的环境中进行 至少 48h 状态调节;要求进行化的试验,48h 的状态调节期也可包含在 28d 的 化期中。
3 厚度测量测量的位置取决于试样的形状和尺寸,但至少取 5 个点;为了得到一个可靠 的平均值,测量点应尽可能分散些。
取每一点上三个读数的中值,并用 5 个或 5 个以上的中值计算平均值。
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时,应预先逐步地将游标卡尺调节至较小的尺寸,并 将其测量面对准试样;当游标尺的测量面恰好接触到试样表面而又不压缩或损伤 试样时,调节完成。
使用金属直尺或金属卷尺测量时,不应使泡沫材料变形或损伤。
4 表观密度(1)EPS 板、XPS 板、硬质泡沫聚氨酯的表观密度: (a )量具:精度为 0.1 的游标卡尺。
(b )试件尺寸:(100±1)mm ×(100±1)mm ×原厚,试样数量 3 个。
(c )对试样进行状态调节,测量试样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计算体积。
(d )称量试样质量,精确至 0.5%,单位为克(g )。
(e )计算结果ρa = m (kg / m 3 ) V 取平均值,结果精确至 0.1kg /m³。
(7—1)(f )对于密度低于 15kg/ m³闭孔型泡沫材料的表观密度可计算按下式进行: m m 0 ρa = (kg / m 3 ) V (7—2)式中 m 0---排出空气的质量,是指在常压和一定温度下的空气密度(g/mm ³) 乘以试样的体积(mm ³)。
空气密760mmHg ),温度为 23℃时,取 1.220×10-6 g/mm ³;.. . 第7页.. . 温度为 27℃时,取 1.1955×10-6 g /mm³。
(2)保温装饰板的表观密度是指面密度,即单位面积材料的质量。
(a )量具:为精度为 0.1 的游标卡尺。
(b )试件尺寸:(100±1)mm ×(100±1)mm ,试样数量 3 个。
(c )对试样进行状态调节,测量试样的长度和宽度,计算面积。
(d) 称量试样质量,精确至 0.5%。
(e )计算结果:ρa = m(kg / m 2 ) S 取平均值,结果精确至 0.1kg /m²。
(3)保温砂浆的干表观密度(a )仪器设备 烘箱:灵敏度±2℃; 天平:精度 0.01g ;干燥器:直径大于 300mm ;游标卡尺:精度 0.02mm ; 钢板尺:500mm,精度 1mm ;(7—3) 组合式无底金属试模:300mm ×300mm ×30 mm ; 玻璃板:400mm ×400mm ×(3~5)mm 。
(b )标准浆料的制备:按客户提供的比例和方法,在胶砂搅拌机中加入水和胶粉料,搅拌均匀后加入聚苯颗粒继续搅拌至均匀。
(c )试件制备:将 3 个组合式无底金属试模分别放在玻璃板上,用隔离剂 涂刷试模壁及玻璃板,用油灰刀将标准浆料逐层加满并略高出试模,为防止浆 料留下孔隙,用油灰刀沿模壁插数次,然后抹平,制成 3 个试件。
(d) 试件养护:试件成型后用聚乙烯膜覆盖,在试验室温度条件下养护 7d 后拆模,在标准条件(室温 23±2℃,相对湿度 50%±10%)下养护 21d ,然后将 试件放入 65±2℃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待用。
(e )称质量:将试件分别磨平并称量质量,精确至 1g 。
(f) 测量尺寸:按顺序用钢板尺在试件两端距边缘 20mm 处和中间位置分别 测量其长度和宽度,精确至 1mm ,取 3 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用游标尺在试件.. . 第8页.. . m 任一边的两端距边缘 20mm 处和中间位置分别测量厚度;在相对的另一边重复以 上测量,精确至 0.1mm,要求试件的厚度差小于 2%,否则重新打磨,直到达到要 求,取 6 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长×宽×厚),求得试件的体积。
(g)计算结果:干表观密度ρg = m (kg / m 3) V (7—4)试验结果取三个试件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 抗拉强度(1)仪器设备 拉力机,精度 1%; 直尺,精度 0.1mm;固定式样的金属平板及合适的胶粘剂。
(2)试样准备EPS 板、XPS 板、硬质泡沫聚氨酯:从保温板上切割 100mm ×100mm ×原厚 的试件 5 个,试样在试验环境下放置 6h 以上,然后将试样与试验用的金属板用 合适的胶粘剂粘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