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学案1

登泰山记学案1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文本学习1.听课文录音,正音。

济水( ) 子颍( ) 南麓( ) 砌石( )郦道元( ) 徂徕( ) 戊申晦( ) 须臾( )绛皓( ) 岱祠( ) 石罅( ) 瀑水( )汶水()石磴()樗蒱()绛皓()若偻()姚鼐()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 第1课时 学案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  第1课时  学案

第七单元 16。

2 登泰山记学案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相应实词、虚词.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预习新课伴随整个游程,贯串全文主要景物的是雪,起笔于“风雪",结笔于“冰雪",“雪”构成连贯全文的一条线索,是映衬全文的主要色彩,起着重要的对比和渲染作用。

“自京师乘风雪",为这次登临泰山之行抹上了一层浑茫苍莽的色彩,衬示出此行的非同寻常。

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苍的山岭蒙上一层厚雪,发出晶莹的白光,照亮了南天,照出了作者高阔的视野。

与高山雪光对照的则是“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展现出一幅高山雪霁,斜阳染丹,城郭山水历历可见的壮丽景象,一切都笼罩在明亮的雪光之中。

而“大风扬积雪击面”,风能扬积雪,说明风力之大,积雪能够击面,进一步强化风力劲急,积雪之多,日出前的气侯之寒。

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

文章末尾的“积雪与人膝齐”,再一次突出日观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一片晶莹的色彩融染始终,营造出一种高迥洁净的境界,而白雪的冰清玉洁,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明净,不同凡俗的崇高和磊落襟怀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二)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第七单元16《登泰山记》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6《登泰山记》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16《登泰山记》课时1(一)(1分钟)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钟)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座神秘的大山,就是古昆仑山。

它是一座众神居住的万神山。

我们的祖先就在那里繁衍生息;大约在四千七百年前,黄帝就活动在那一带,延续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庄子》记载:“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这座古昆仑山就是上古的“中岳”、如今的东岳泰山。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作为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从而使泰山文物荟萃,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人们常常把泰山当作崇高伟大的象征,因而泰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关于泰山的记游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25分钟)一、题目解说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二、层次结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三、文本研读(一)研读第1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其阴,济水东.流()②阳.谷皆入汶()③阴.谷皆入济()④当.其南北分者()明确:①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③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④当:介词,在(某处、某时)。

2.翻译句子。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3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3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篇1【教材定位】《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实词,及判断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

2.体会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写景方法。

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姚鼐(nài)(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旧时或称,安徽桐城人,清代家。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做过兵部主事、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辞官后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

曾受业于刘大櫆(kuí),为“”主要作家。

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并以阳刚、区别文章的风格;同时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

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文笔简洁雅正,讲究章法结构。

作品收在里。

他所编选的,是近代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2.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汶.()水石磴.()徂徕..()绛.皓()..()摴蒱若偻.()岱祠..()3.创作背景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而《登泰山记》也是姚鼐的代表名作。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4.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至于泰安(2)是月丁未(3)复循西谷(4)戊申晦(5)多平方(6)半山居.雾若带然(7)自京师乘.风雪(8)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9)极.天云一线异色4.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其级七千有余(2)多平方,少圜。

5.找出并下列句中的活用的实词,并解释活用意义及类型。

(1)汶水西.流 (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6.解释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当.其南北分者 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3)余所不至也4)其级七千有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 1)道.皆砌石为磴 2)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

《登泰山记》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导学案(学生版)【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姚鼐(nài)(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

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二、创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文化常识1.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

课前预习·自学检测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1)汶水()(2)济水()(3)磴()(4)徂徕()()(5)皓()(6)绛()(7)鼐()(8)罅()(9)樗蒱()()(10)岱祠()2.借助工具,翻译字词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课前自主预习一、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

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二、背景介绍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必备知识1.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为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2.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等。

4.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四、文本对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泰山之 阳,汶水 西流;其 阴,济水 东 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阳 谷 皆 入汶,阴 谷 皆入 济。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时(齐国所筑)的长城。

当其 南 北 分 者,古 长 城 也。

最高处是日观峰,在长城以南十五里处。

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 南 十五里。

中的水。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

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课前预习】一、资料链接1、“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泰山为“五岳”之首。

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

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2、作者简介:观新课程【课堂学习】一、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弄清第一段记述的顺序2、第二段记述登泰山的经过,说一说作者的登山路线。

3.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日出时景物的变化的?4、补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好处?二、本文写景十分优美,请赏析下列句子,这些文字美在何处?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绘的?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当堂巩固】一、翻译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4、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二、名句填充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登泰山记》学案(共5篇)

《登泰山记》学案(共5篇)

《登泰山记》学案(共5篇)第一篇:《登泰山记》学案《登泰山记》学案一、学习要点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阳、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烛,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学习材料一、泰山——五岳独尊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

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泰山为五岳之首。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泰山风景既秀美又壮丽。

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包含神奇,是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于是泰山便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二、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1阳与阴山南水北为阳:泰山之阳山北水南为阴:其阴2朔、晦、望与既望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3古代纪年月日法(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十、全文翻译 (10)一、学习目标《登泰山记》的学习目标,首要在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作者姚鼐笔下的泰山壮丽景色及其登山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要能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敬畏自然、热爱山川的情怀,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同时,我们还需学习作者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也应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

最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能够将这些学习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重难点《登泰山记》的学习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解并掌握文中描绘泰山景色的优美词句,体会作者通过细腻描绘所展现的泰山之雄伟与壮丽,这是文中的重点之一。

其次,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也是学习的重点,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并体会作者登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至于难点,主要在于把握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与表达技巧,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情感方面的巧妙运用。

此外,对于文中一些古代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重难点,通过反复研读、思考和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登泰山记》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清代著名的_______家。

2. 文章开头提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其中“越长城之限”指的是作者越过了_______的长城。

二、选择题1. 《登泰山记》中,作者登山的路线是()A. 中谷入,道有天门B.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溪水C. 循中谷入,复循西谷D. 沿南谷入,至日观峰2. 文中描述泰山日出的句子是()A.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B.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C.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D.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三、简答题1. 请简述《登泰山记》中作者登山的过程及所见所感。

《登泰山记》 导学案

《登泰山记》 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写景顺序和手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感悟泰山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按时间和空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理解文中对泰山景色描写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散文家。

他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代表人物,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2、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之为“桐城派”。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汶水()南麓()石磴()徂徕()绛皓()若偻()石罅()樗蒱()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3)越长城之限(4)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5)磴几不可登(6)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级七千有余(2)须臾成五采4、翻译下列句子。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五、文本研读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泰山景色的?请简要分析。

2、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何特点?3、文中是如何描写泰山日出的?请从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六、合作探究1、本文语言简洁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泰山作为中国的名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泰山文化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泰山的诗词、典故等,与同学交流分享。

《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艺术也逐渐成为高中学习的一门核心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现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其中,《登泰山记》作为吴晗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随笔散文,也是高中生学习的必修文学作品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带着导学案学习《登泰山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背景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发展是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

其中,《登泰山记》是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散文,为了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学习《登泰山记》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1.吴晗简介吴晗是一位出生在浙江宁波的现代散文作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其作品涉及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吴晗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塑造出了一系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成为了近代散文艺术的一位代表人物。

2.太行山、华山、泰山太行山位于山西省,是中国北部秀丽山岳中的代表。

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市华阴县,是中华五岳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3.登山文化登山与徒步健行日益受到年轻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人们了解自然的一种方式。

伴随着中国旅行业和户外运动的发展,登山文化逐渐被推广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

二、文章内容《登泰山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内容主要讲述了作者登泰山的经历。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看到的美景、感受到的情感以及一些历史的记忆。

它的主题是旅行中的感悟,是一篇表达“人所见所听所感”的随笔散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具启示性的探索文化精神的文章。

1.文学形式《登泰山记》采用的是散文的形式,从个人角度出发叙述作者的体验和见闻。

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写作方式,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曾经使用过这种写作方式,它是一种非常契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写作方式。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

第16课登泰山记(第一课时)(一)学测1.(一星)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②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③纵一苇之所如(往)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①④⑤ 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题型】选择题【知识点】字词解释【答案】C【解析】②溯:逆流而上;④稍:逐渐;⑤及:等到。

故选C。

2.(二星)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题型】选择题【知识点】通假字【答案】B【解析】A项,“冯”同“凭”,凭借;C项,“采”同“彩”,彩色;D项,“圜”同“圆”,圆形。

故选B。

3.(二星)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劝请)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B.倚歌而和之(和谐)自京师乘风雪(冒着)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题型】选择题【知识点】字音字形【答案】A【解析】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C项,适:享有;D项,相;互相。

故选A。

4.(二星)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一、作者和桐城派简介1、《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方苞(1668~1749)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

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

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

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

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

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

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

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重点字词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2、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3、理清文章思路: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3、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基础知识练习一、填空题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一字,________,室名________,其文集名因此而来。

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________和________,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这一段作者集中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________ 和的不同景色。

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4.山多石,__________。

石苍黑色,_________,__________。

少杂树,___________,生石罅,______________。

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三.阅读并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晦( ) 须臾( )绛皓( ) 偻(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多处侧面烘托了日观峰的高峻,请用标出。

(4)用“∥”标出本文写日出之景的层次。

登泰山记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2、进行拓展练习一、精彩片段分析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3、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例:(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同步达标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汶(wén)水济(jǐ)水南麓(lù)B.摴(chū)蒱山巅(diān)若偻(lóu)C.瀑(pù)水石磴(dèng) 石罅(xià)D.徂(zǔ)徕岱(dài)祠须臾(yú)2.下列短语中加线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极天云一线异色僻不当道者A.尽力偏僻B.尽偏僻C.尽力不在D.尽不在3.对下列句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世皆谓之天门云D.或曰:此东海也【创新能力训练】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教授: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

6.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B.岂其学不如彼邪?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不同。

B.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也相同。

C.两个“及”不同,两个“推”相同。

D.两个“及”不同,两个“推”也不同。

8.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羲之之书,晚乃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