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叶嘉莹《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叶嘉莹《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是言志的,是显意识的,像杜甫《咏怀五百字》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份深厚博大的感情令人读起来心里一阵发热,那是诗的好处。

但词更微妙,它常常在表面所说的情事以外给读者很丰富的联想。

所以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词之所以形成这种微妙的作用,是由于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的“双性人格”,这是从《花间集》就开始了的。

花间词用女性形象和女性语言来描写女子的感情,但其作者都是男性。

如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因为屈原也曾以女子自比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而且,当男子求取科第仕宦而不得的时候,其感情与女子那种“弃妇”的悲哀也有暗合之处。

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双重的语境”。

早期文人词产生于西蜀与南唐,相对于五代乱世的中原而言,西蜀与南唐的小环境是安乐的,是可以听歌看舞的;但从大环境来看,北方对他们这些小国有强大的威胁,其前途很不乐观。

冯延巳《蝶恋花》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饶宗颐先生说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南唐是一个必亡的国家,作为宰相的冯延巳,内心有沉重的负担,朝廷中又有主战主和的纷争,他有许多抑郁和痛苦是无法对别人说的,而这些无法说清的东西居然就在写美女和爱情的词里无心地流露出来了,这正是词微妙的作用。

词的这种作用又是从何而来呢?有的时候,它来自“语码”的作用。

所谓“语码”,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语言的符码,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媒介。

如“蛾眉”这个词,常常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众女嫉余之蛾眉”。

有的时候,它来自“显微结构”的作用。

南唐中主李璟的诗句“菡萏香消翠叶残”如果改成“荷花凋零荷叶残”行不行?从表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区别。

但后者的“荷花”“荷叶”完全是写实的,不给人以言外的联想;而前者就不同了。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阅读答案]叶嘉莹答案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阅读答案]叶嘉莹答案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阅读答案]叶嘉莹答案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阅读答案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阅读答案《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阅读材料夜凉如水,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内荷花早已残败,湖畔的主楼报告厅里却传出咏“莲”之声。

吟诵诗词的正是90岁高龄的诗者叶嘉莹先生。

南开大学百余名学子济济一堂,将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一睹叶先生的风采。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这为叶嘉莹终生结缘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7岁时考入辅仁大学,她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恩师的赏识。

顾随先生也成了叶嘉莹一生所敬仰的偶像。

顾先生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而叶嘉莹做到了。

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个才女,除了她自己。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

尤其这些莫名其妙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我对于这样的女子并不欣赏。

” 叶嘉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

她说她从来没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因为“那是最无聊的事情”,而幽闺自怜更是肤浅,“我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我不需要”。

用她女儿的话说:“我的母亲跟古典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

” 叶嘉莹的一生多磨难,“我平生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

”她如是说。

17岁时,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跟家里中断了联系。

同年,她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

随后她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

在沦陷区,生活艰苦。

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上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北平。

不久就因国内形势变化,随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

1949 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

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人狱。

所幸不久即获释,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下边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边就是一首诗“我一世,70 年从事教课,我感觉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

假如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旧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

她满头华发,却发散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醒,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消极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莲实居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

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

三四岁时,父亲母亲便教她背诵诗词。

旧学涵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

现在大家听叶嘉莹授课,常常感觉她的吟诵最具特点。

却不知,现在年青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世命运多舛。

“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公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止绝音讯; 17 岁时再罹丧母之痛。

带着两个弟弟在恶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心里的创痛。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倅委泥尘” 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世诗词创作的初步。

1941 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喜悦的弟子。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倘若苦水(顾随别名)有法可传,则截止今天,凡全部法,足下已尽得之。

”他希望叶嘉莹不单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 世纪 40 年月末,叶嘉莹走开故乡,开始了一世的流浪。

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惟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

“我一世一世都喜爱古典诗词。

”叶嘉莹如是说。

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先人说的‘去的只管去了,来的只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如何的匆匆?’”回顾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世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隔离。

” 70 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

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解中品尝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沉。

2023年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议论文阅读

2023年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议论文阅读

2022-2023学年度北京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议论文阅读汇编大兴区(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2~24题。

(共7分)求学贵在知不足①《南史》记载,南朝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时称“江郎”。

后来他不思进取,到了晚年诗文再无佳句可出,时人谓之才尽。

成语“江郎才尽”由此而来。

鲁迅年少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挂在身上炫耀,而是卖了奖章,买了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夜里读书寒冷难耐时,他就吃一颗辣椒来驱寒,然后继续埋头苦读,最终获得了成功。

他的求学经历,印证了他的那句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可见,求学不能自满,必须有知不足精神。

②知不足,需要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

他曾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不足的方法。

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处,在他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各种不足的思考。

知不足者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因此,我们要虚怀若谷,厚积薄发。

③。

齐白石晚年时发现自己画功不如年轻时候,便每天勤于描红到深夜。

面对孩子“已负盛名,为何描红”的疑惑,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懈怠,特别是在享有盛名时能有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此,我们要三省吾身,正视不足。

④知不足,需要树立自我革新的理念。

《韩非子·喻老》中所言的“目不见睫”,指出了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就很难改变自己。

秋瑾目睹民不聊生和清政府的腐败。

她意识到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必须要转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新文化。

于是在1904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从此,她积极参加革命,为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我们要吐故纳新,谋求提升。

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阅读答案

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阅读答案

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阅读答案叶嘉莹,1924生。

华裔加拿大学者。

号迦陵。

北京人。

幼承家学,喜宋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叶嘉莹一辈子和谈恋爱》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阅读原文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中国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中国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名师讲题】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

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

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

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

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

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

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

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是住房,而是有点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

她说,这回终于就要有自己的“家”了。

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整整四十年的情感。

13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3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8年暮春,叶嘉莹向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

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

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

因为过敏的缘故,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

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

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

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21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

【现代文阅读】《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附答案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试题答案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有清才若此”,到得中,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自立门派,而她将西方理论引入古典诗词研究的大胆尝试,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

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

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

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

”“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

”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

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

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肇东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阿法狗大胜,人类该怎么办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一向是智者的运动。

其变化多端以及对大局观和战略观的高度要求常常被人称道,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棋类运动。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最近的人机大战中,电脑阿法狗(AlphaGo)以4:1的总比分将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挑落下马。

这不仅是世界围棋史上的大事,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

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

在唐朝年间,两国棋手有过不少切磋。

进入16世纪,日本围棋开始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

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国力贫弱,围棋水平不升反降。

围棋名手吴清源甚至不惜在抗战期间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以此来维系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运兴,棋运兴。

日本棋手横行棋坛的时代正是日本国势强盛的时代;韩国棋手称雄棋坛的十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十年;而中国棋手统治棋坛的那一年,中国的C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然而,正当人们对世界围棋格局的中国王朝进行展望时,一位‚棋手‛横空出世,‚他‛不是中日韩棋手,甚至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棋手——阿法狗。

2016年1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文章称,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阿法围棋2015年10月份以5比0的战绩完胜欧洲冠军,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人工智能(AI)第一次在公平比赛中战胜职业围棋手。

2016年3月,人机大战开始升级:阿法狗的对手换成了韩国名将,世界冠军的获得者李世石九段。

2016年3月9日,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打响,最终比分定格为1比4。

阿法狗之所以获胜,在其具备的三个巨大优势:第一,学习能力。

阿法狗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方法,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而是它通过大量棋谱和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的。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检测试卷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难题检测试卷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难题检测试卷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

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

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

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

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总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

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

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 - 21小题。

与叶嘉莹①的对话记者:叶先生,今天就“诗歌的前途”这个话题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旧体诗的写作在现代还有意义吗?叶嘉莹:这要看情况了。

你如果不会写旧体诗,还拼命要凑一首旧体诗,那就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你本身有很深厚的旧体诗修养,你的生命和感情就是结合那个形式跑出来的,你写出来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

你的诗就有存在的价值。

记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旧体诗的写作形式,有这个修养的人越来越少。

会不会因为这样的缘故,将来旧体诗的写作就会消失呢?叶嘉莹:那不一定。

你看现雀报刊杂志上的旧体诗不少,中华诗词协会,北京除外,各省市、各县区,诗词协会的人可多了。

就我这里,好诗坏诗,成千上百的,整天有人拿来。

我说写不好就不要写,可是他还挺喜欢写。

记者:会不会写作旧体诗的人年龄都偏大L叶嘉莹:是。

写旧体诗的人年岁是偏大。

记者:现实中旧体诗写作的训练一代比一代薄弱,将来这种文体会消失吗?叶嘉莹:我没有这种预言的能力。

以我接触的人来看,我有个学生,在学校里也没人教他这个形式,他只是自己喜欢,熟悉这个形式,就写出诗来了,而且写得很好。

也有的学生,我拼命教他,他就是写不好。

旧体诗不是勉强可以得来的,一定要爱好旧体诗,不止是外表的爱好,要背诵很多以后,很熟悉旧体诗的语言,旧体诗所用的词汇,有什么感情时,张口出来就合乎格律,就很典雅,就是有生命和感情的。

这就是诗词修养。

记者: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旧体诗生存的基础吗?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旧体诗吗?叶嘉莹:这不是旧体诗问题,是整个诗的生命都没有了。

现代人都追求物欲、表面化、速成,人心都向往物欲了,不愿意读诗了,这样的环境就是不利于诗歌的环境,整个社会没有诗的生存环境。

记者:既然社会抛弃了诗歌,我们又不喜欢写诗歌,“诗歌与其这么尴尬地活着,还不如让它死掉”,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叶嘉莹:诗歌活着不活着,不是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论述类文本叶嘉莹《诗显而词隐》阅读练习及答案(新疆昌吉2022届高三下二诊)

论述类文本叶嘉莹《诗显而词隐》阅读练习及答案(新疆昌吉2022届高三下二诊)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议论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

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②先讲“比”“兴”二字。

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

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③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

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

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

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④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

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7-9 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

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讶“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是获取文史大家缪钺“实高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 岁时已经判定“截止今天,凡全部法,足下已尽得之”鼓舞叶嘉莹自立门派;特别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勇敢试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辟”。

其成就之高,在此刻是出类拔萃的。

叶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课研究与普及,倡议以吟诵为主、对小孩进行古诗教课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要点,她为小孩编写古诗读本,亲身读诵吟唱,以致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要点在于选入教材的是否是精髓之作,老师能不可以把此中的精髓解说清楚。

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

选的是精髓,老师能把精髓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

”“好的老师应当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人。

”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成详细,使今人也能领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少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常常认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间者难解此中况味,以致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

但叶嘉莹认为,不可以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显的诗歌,“要选择真实好的作品,只需老师讲的理解,他们相同会理解,相同能背下来。

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其实不适合,这不可以算一首好诗,不过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存心义。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职业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课外小说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黄昏萨特(法国)(1)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

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

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2)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

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

(3)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

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

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4)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

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5)“看来您心情不好啊。

”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

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6)“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7)“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8)“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

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

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

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

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飘零人生诗词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飘零人生诗词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飘零人生诗词路阅读练习及答案“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

”叶嘉莹先生清音平缓,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

“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

‘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有人问,您少年时读《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甚明了“道”是什么,现在能总结出来么?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

”不知不觉,回到大陆教书已经30年了。

去年12月,她在南开大学小礼堂开了4次关于古典诗词的大讲。

讲到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她转过身,望着台下莘莘学子说:“古诗词这么美好的一份珍宝,我多么希望你们能看见。

”有人说,叶嘉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

然而,这首诗却因内含着苦难挫折的创伤内涵。

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

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入狱。

所幸不久即获释出,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后又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

她的先生被关了3年,直到1952年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

次年叶嘉莹生下了小女儿言慧,那时她长女不过五岁,家务负担很重。

有一年她同时兼了四个班的国文课,加上作业批改,自然极为疲累。

兼之那时她染上了气喘病,一呼一息间胸腔都隐隐作痛,感情上亦不顺遂,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动辄暴怒,精神上的压抑一直是她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最痛苦时,叶嘉莹想过用煤气结束生命。

但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

现实渐渐磨掉她创作和读诗词的心力,此后近10年时间她的创作量微乎其微。

”那时我终于被逼出一个自求脱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杀死,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强活下去的惟一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家国往事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从启蒙到“能自建树”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

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

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

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弱德之美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

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

“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

”熊烨说。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

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
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

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

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

“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

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

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

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

“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

”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

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

”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

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

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

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

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

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

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0日第3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B.因为叶嘉莹既精通英语,又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加之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所以她能“信、达、雅”地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向西方世界。

C.可以说,叶嘉莹是一位诗人、美学家、哲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她一直在努力践行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弱德之美”,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一种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隐曲姿态的美,其外形虽“弱”,却内蕴“德”之坚强。

E.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2)文章末尾说叶嘉莹“早已找到答案”。

她找到了什么“答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3)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4)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1)CD(C项3分,D项2分,B项1分)
(2)①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被关警察局、走廊打地铺,学会了淡然达观面对生活困苦烦忧,从而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并不十分在意。

②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弱德之美”的学说,整理出版《顾随文集》,录下戴先生的诗歌吟诵并在内地推广,献身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每点3分)
(3)①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

②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

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

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讲课非常生动。

(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
(4)①家庭熏陶。

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②教育引领。

受到了辅仁大学顾随先生悉心教导与激励。

③志趣高雅。

热爱中华文化,主动钻研西方文学理论,搭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④经历坎坷。

“文章憎命达”,她历经磨难,阅历丰富,拥有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

⑤品格坚毅。

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

年过八旬,依然在国内外奔走讲学。

(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