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
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
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拜访中医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
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
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
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
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
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
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
生物系统中微观与宏观相互作用的研究
生物系统中微观与宏观相互作用的研究生命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存在,生物体内存在着无数的微观和宏观结构,它们在不断地相互作用着,从而完成了生物体内的所有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生物系统的微观与宏观相互作用,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结构之间的联系,探索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来支撑整个生命体系的。
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的关系微观结构指的是生物体内的最小单元,包括分子、细胞和组织等;而宏观功能则是指这些微观结构所组成的更大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在生物学中,微观结构和宏观功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于生命体系本质的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观结构和宏观功能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在生命体系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着。
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它内部的微观结构包括细胞膜、胞质、核等等。
这些微观结构所完成的各种生命活动,构成了生命体系宏观上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更大的组织和器官,这些组织和器官通过协作和相互调节,最终构成了整个生命体系。
微观结构的研究微观结构的研究是目前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科学家们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探针等等手段,对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探究。
其中,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技术尤其受到了生物学家的青睐。
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科学家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分子、细胞等微观结构,还可以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例如,科学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地研究出了水蛭唾液中含有的一种抗血凝酶分子的三维结构。
这种分子可以在水蛭吸血时,将被吸血口的血液变为不凝固的状态,从而方便水蛭吸食血液。
这项研究结果不仅为生物医学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还可以对于抗血栓病的药物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宏观功能的研究宏观功能的研究也是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这个领域中,科学家们需要对各种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进行深入探究,了解它们的协作机制,并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征。
第六讲队列研究
在研究某职业与死亡率的关系时,多数将工作
满 5 年作为对象的纳入标准,这种标准意味着 在工作的头 5 年没有死亡,这段时间被称为无 死亡人时。在分析这种资料时,应排除每名工
人工作的前 5 年。
处理时,从分母中删除,否则会导致偏性。
㈣ 确定样本大小
计算样本量时要考虑的问题 1、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 对照组的样本量不能少于暴露组 2、失访率 设计时要估计失访率,以适当扩大样本 量。 3、抽样方法 不同的抽样方法有不同的 样本量估计 公式法、查表法(略)
比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 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和血液研究所进 行的著名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自 1948年开始启动以来,至今已经历了半 个多世纪,成为世界上针对心血管疾病 开展的大规模队列研究的先驱,其成果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于冠心病的预防水 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等近 年来相继启动了“最后的队列研 究”(the Last Cohort)计划和“国家儿童研究” 计划,以期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 阐明癌症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环境对儿童健康 和成长的影响。挪威、英国、德国等国也都设 立了国家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计划。国际上大 规模队列研究发展的总趋势是多学科和多中心 的协作项目,多个疾病及多种因素的共同研究, 基础、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全面观察。
1600-1500 观察人年数=1500+ +1600 2 1600-1560 1620-1560 + + 1560+ 2 2
=4760 3)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2、率的计算 累计发病率 cumulative incidence 发病密度 incidence density (人时发病率) 标化死亡比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详解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学科,从对疾病观察研究的差异、到解决问题思路上的区别、再到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哲学文化)的不同,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但是中医系统下的哲学思维在研究疾病对象时所思考的并不只是从人的角度,还联系到整个宇宙,关注的是人与整个宇宙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从这样的“天人合一”、“天人互感”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宏观性的特征,进而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角度来看又具有生态性的特征。
相对于中医,西医则更倾向于将人体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再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将器官组织层层抽离、细化到微观的细胞分子的层面上来,这和中医的“整体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再从西医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是由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构建起来,并且这些学科都是从更小更细微的角度来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精准的描述和研究,对比中医的“宏观性”的特点西医则更倾向于“微观性”,并且从基础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也更偏向于“生物性”。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易》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但是相比与这一“仰”一“俯”,在这里我们需要从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来“观”,依据中西医对人体和宇宙的物质性、对不同状态下能量表现特点以及对时间空间定义的不同描述,下面我们将从物质维、能量维和时空维这三点来进行我们所谓的“观”。
1.物质维首先从“物质维”的角度来思考。
中医无论在辨证论治,还是组方遣药,都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其研究对象是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就如《周易》的“易”的含义一样,中医中很多哲学理念就源自于《周易》,所以和《周易》一样,是在宏观上把人设定在宇宙(自然)这个条件下去观察思考的,人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形成一个“生态圈”;并且人也遵循着宇宙的规律,自身也可以形成一种“生态圈”,有循环节律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中医用药于人体是起“调节”阴阳,纠正偏盛偏衰,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而西医的本质就在于“对抗”疾病,研究对象是疾病(病源),把人当作疾病的载体,不论是模型还是实验,都是将人体看做可拆分的机器去观察思考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抗”,这种“对抗”的思维模式就是比较微观的模式,在西医的分析还原思维驱使下,看到的人就是一个“生物体”,一个个组织器官或者细胞,治疗就是找到病源病因,然后像对待敌人一样要消灭殆尽,而这样往往也会损伤到人体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就像现代的癌症治疗一样。
创立中国新医学doc
《创立中国新医学》凌国枢著内容提要:“中医”和“西医”,二者都能治病,缺一不可,结合则两利。
1956年毛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祖国新医药学”。
面对这个巨系统复杂课题,经历半个世纪研究,西医从“临床医学”着手,采用“还原论”的局部可实验研究方法,始终找不到“结合点”,无法完成结合。
而中医从“基础医学”着手,采用“系统论”研究方法,适应临床实践需要,变革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确立“八脏八腑学说”,找到了沟通中西医学关键的“结合点“—“脏腑解剖学”,架起沟通结合桥梁。
終于完成了“宏观医学”(中医)与“微观医学”(西医)相互结合的历史重任,创造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模式。
结合方案就刋载在09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的新书《创立中国新医学》上。
这一科研成果,符合我国伟大科学家、两院院士錢学森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等专家们的论证与裁判,结合方案将被公认,推广实施,为国效劳。
并将发展成世界医学一个创新模式,大大造福于全球人民。
作者简介:凌国枢,男,1937年1月生于广州中医世家,祖籍广西北海。
1965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六年本科。
从医四十多年,曾任北海市中医院院长,中医学会会长,广西中医学院教授。
擅长攻克肝腹水、脑中风、不孕症等重症。
1993年荣获北海市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发表“论中西医结合如何完成”等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三本:《实用中医学》、《新编医古文注释》、《中国名医名方》。
前年出版专著《创立中国新医学》,成为我国完成中西医结合重任的缔造者。
成果内容简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為完成中西医结合的历史重任,对国家大课题:“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药学。
”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展科研,釆用结合临床开展“系统论”研究方式。
科研构思分两步走:第一步,艰难寻找隐秘的“结合点”。
为适应现代指导临床实践的需要,古代中医学基本理论必须尽快向现代中医学发展;要达到高速发展,必须进行创新变革。
学习体会(西学中 中医妇科)
西学中学习体会历时3年的西学中终于迎来了考核,疫情挡住了大家出行的步伐,但没有减少我对中医的热情,从刚开始每周克服万难奔赴南京,后改为线上,又远赴浙江学习实践,师从苏州中医医院宋青霞教授,克服繁重的业务抽空去跟师学习,从西医的角度去进一步了解学习中医,做到中西医结合应用在临床,感触很深。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
两种医学体系对于人类的健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
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
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等等。
虽然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病人,因此我们在诊疗行为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是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吗?现在有很多人片面强调西医的技术而忽视中医的优势,或者一味强调中医传统而抵触西医办法,我觉得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性的。
应更多地汲取生命科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手段,提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水平。
强调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
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妇科治疗在中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在学习中医妇科学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知识不仅为我带来了理论上的收获,还为我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体会。
一、提高思维的协调性和判断力在中医妇科学的探索中,需要充分发挥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症状的辨识和治疗方案的设计,我意识到,治疗方法需要充分的论证和判断。
比如,对于孕妇的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上需要格外谨慎,同时,对方剂的效果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区分一般的症状和复杂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医学的定义
一、医学的定义医学(medicin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现在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
医学的科学性在于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的验证,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中医学及中医技能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
虽然东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顺序不同,但在不远的将来中西医实践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人类医学二、医学的分类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的西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多种医学体系。
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一些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
印度传统医学系统也被认为很发达。
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基础医学包括:医学生物数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物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组织学,人体胚胎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病毒学,人体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医学信息学,急救学,护病学,新中心法则。
临床医学包括: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 放射诊断学+ 超声诊断学+ 核医诊断学* 临床治疗学职能治疗学化学治疗学生物治疗学血液治疗学组织器官治疗学饮食治疗学物理治疗学语言治疗学心理治疗学内科学外科学泌尿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传染病学皮肤医学神经医学精神病学肿瘤医学急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家庭医学性医学临终关怀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听力学。
宏观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
宏观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宏观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生物现象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下面将从宏观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方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它们。
宏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从肉眼可见的生物体到生态系统等宏观尺度的生物现象。
宏观生物学广泛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子学科,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宏观生物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植物学家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等;动物学家研究动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行为习性等;生态学家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宏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实验室观察、数据统计和模型推演等。
其中,实地考察是宏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生物体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获取大量的研究数据。
标本采集是宏观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采集植物标本或动物标本,可以进行形态结构的观察、生理功能的测定等。
实验室观察是宏观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特定环境条件,观察生物体的生理反应和行为特征。
数据统计和模型推演是宏观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生物体的分布规律、种群动态等。
宏观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生态保护等领域。
比如,农业科学家通过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医学科学家通过研究人类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指导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微观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微观生物学广泛涉及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多个子学科,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微观模拟和宏观模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微观模拟和宏观模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地进化。
其中,微观模拟和宏观模拟方法成为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有效工具,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微观模拟和宏观模拟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微观模拟方法微观模拟方法是指通过对单个分子或粒子进行建模和计算,来模拟和预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行为。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直接揭示物质和能量的微观特性,如原子的位置、速度、能量等。
而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物质的结构、形态、属性等。
微观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牛顿力学或量子力学,主要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Monte Carlo模拟和量子化学模拟等。
1、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MD)是一种数值求解在给定势能函数下的分子运动方程的方法,从而得到分子的时间演化轨迹。
借助MD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原子、分子等微观系统的结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粒子被视为质点,并受到不同的势场影响,其运动状态可以通过分子的动量和位置来描述。
分子的势能函数可以由点电荷模型、力场模型等来描述,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
2、Monte Carlo模拟Monte Carlo模拟是一种基于随机过程的统计模拟方法,主要依靠大量的随机数来模拟物理过程的统计规律。
在Monte Carlo模拟中,我们将粒子的系统看作是一个随机过程,其中每个状态的概率是已知的。
通过随机漫步的方式,我们可以获得系统在各个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从而预测物理系统的性质和行为。
Monte Carlo模拟在计算热力学性质、相变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3、量子化学模拟量子化学模拟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的模拟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原子、分子的结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量化性质。
量子化学模拟主要包括从头算、半经验和经验三种方法。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正确认识中医(zhōngyī)和西医正确认识中医(zhōngyī)和西医中医、西医,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文化范畴(fànchóu),各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哲学根底(gēndǐ)不同,医学(yīxué)模式不同。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如果从中医学的《黄帝内经》的作者,和西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算起,中医和西医都有2500年的历史了,都诞生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产生了黄河内陆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和产生在爱情海周围海洋文化背景下的西医药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开展和完善,其各自体系的完整程度,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
中医是宏观医学,从宏观出发,注重整体,把病人放在天地间去观察去研究,重视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强调内环境的平衡,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人体精神状态,特别注重对于五脏六腑器官功能的调节。
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医着重治病,中医着重治人,中医学是把病人放在首位的,可以说,中医学的模式应是天人相应观的模式,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个体中,去进行健康保健、预防和诊断治疗的观察研究。
西医是微观医学,从细胞到分子、基因。
越来越细,它从微观出发,以实验科学为根底,诊治疾病注重局部病变的定位定性,擅于注重微观分析,一般针对性较强。
西医学的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科学大概经历了如下三个时代和五种模式。
三个时代是;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医学时代;五种模式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尘物、社会、生态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传统的中医和西医,根本上都是在上述五种模式的前四种中运转过来的。
它们的成果与奉献,也主要集中在那里。
总之,中医与西医有以下不同。
1、文化不同中医是世界上唯一有5000年连续历史的,独立于西方医学的医学,中医根植于中国的道家文化,时时处处表达了道家的“天人相应〞观、整体观,强调主观意向及中庸,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是整体的、动态的、宏观的和模糊的,例如“阴阳五行〞和“表里虚实〞等。
生物动力学的微观和宏观描述
生物动力学的微观和宏观描述生物动力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研究生物体的运动和力学特性。
生物动力学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微观层面研究微小结构,比如细胞、分子或者元器件类似的物体,宏观层面则是在整体上研究生物动态和运动机理。
一、微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生物动力学主要是研究微小结构的物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性。
这些物体可能是分子、蛋白质或遗传物质。
在这些物体中,分子和蛋白质是最具代表性的。
微观层面的生物动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运动学:分子是生物体内最小的可独立运动的结构单元,因此它们的运动特性受到了广泛研究。
分子的运动学研究主要是关注分子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状态,且通过研究分子的运动,人们可以了解分子在生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机理。
2. protein 动力学与结构分析: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常见的大分子化合物,因此蛋白质的运动和结构分析是微观层面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protein 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研究蛋白质的运动和稳态,蛋白质的动态变化与结构信息融合等。
同时,结构分析方法是理解蛋白质结构和其所扮演的生物学功能的关键。
3.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力:生物分子与分子或离子之间相互作用是生物体内高效能催化、调控和自我组织性的基础。
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同时还能通过研究这些相互作用推动新药物的设计和发展。
二、宏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生物动力学是研究生物整体机械性质和宏观运动规律的学科。
宏观层面的生物动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物运动学:动物运动学是研究动物运动的学科,由于动物从事各种活动而产生了广泛的运动样式和方式,研究这些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 生物材料力学:生物材料力学研究主要关注生物组织内力学和机械性质的特征,以前人们一直对各种类型的材料进行强度和变形特征的评估,现在,可以通过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本质力学材料。
宏观与微观
宏观与微观——中医辨证的新思路(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首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医各代医家所推崇。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西医在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出现相互碰撞与结合,在互相学习中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已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和欠缺之处。
尤其在诊断方面其不足之处更加显现,已成为制约中医进一步发展的突出弊端。
笔者认为如何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新思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辨证方法的不足,使之更好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传统中医的辨证方法,主要依靠望、闻、问、切来收集辨证资料,运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其认识方法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和“视其外应,测知其内”的判断原理。
这种辨证方法虽然强调了机体内外的联系,在临床上得以验证,但许多临床病例表明内在的病变并不一定都能在体表征象上反映出来。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这一矛盾在临床治疗上日益显露出来,造成中医的误诊率相应上升,西医对中医的偏见有所加深,尤其对于“无症可辨”的患者西医的诊断治疗就占有主导地位,中医却往往无从下手。
例如许多乙型肝炎患者往往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血液检查发现“三阳”及肝功能指标异常改变,还有一些脂肪肝患者在B超体检时得以发现而本人并无症状。
临床上常见不少“胃脘痛”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西医胃镜检查仍有阳性病理表现存在。
再如有的慢性肾炎患者中医治疗后浮肿、腰痛等症状消失,但尿常规化验仍有尿蛋白存在,说明内在的病理改变并未真正恢复正常。
因此,在中医辨证素材的收集过程中要认识到必须引进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发挥其能够微观地认识机体结构、代谢和功能的优势,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疾病的内在病理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正确的方案。
近年来,我们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辨证方法诊断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对其认识中医概括为“温热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烦渴、局部炎症、神昏谵语、出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
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医形态学
和重 量 的描 述并 不确 切 ,
的 , 就 是 希 腊 哲 学 家 发 明 的 形 式 逻 辑 体 系 以 及 通 过 系 统 的 那
实 验 发 现 有 可 能找 出 因 果 关 系 。在 笔 者 看 来 , 中国 的贤 哲 没 有 走 上 这 两 步 , 是 不 用 惊 奇 的 , 人 惊 奇 的倒 是 这 些 发 现 在 那 令 中 国全 都 做 出 来 了 。
的信任 , 但在 阐述 结 果 的原 因与 西 医好 像 有 距 离 感 , 医微 观 西 辨 证 与 中 医宏 观 辨 证 并 存 于世 很 长 时 间 , 有 其 优 势 , 医 学 各 从
伦 理 学 角度 来 讲 , 医 的先 哲 孙 思 邈 的 大 医精 诚 论 与 西 医 之 中 父 希波 克 拉 底 的誓 言 , 个 更 具 医 德 规 范 呢? 其 实 宏 观 辨 证 哪 与 微 观辨 证 并 不 存 在 谁 比谁 领 先 的问 题 , 者 具 有 很 好 的 互 两 补 与协 作 性 , 只有 把 宏 观 辨 证 与 微 观辨 证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 建 立 具有 中 医特 色 的形 态 学 , 而 建 立 具 有 中医 特 色 的 生 理 及 从 病 理模 型并 应 用 于 临 床 与科 研 , 更具 科 学 化 。 才
试论医院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改善 卫 生 投资 的宏观 调
在宏 观管 理 上 要 牢 固树 立 以
。
加 强对 资金 使 用方 向的 监督 , 改革 卫 加 速 农村卫 生 人 员的培 养 等办法
。
下观 点
1
生 技术 干 部的 分配 制度 , 改 革 医学教 育制 为解放 生 产力 服务 的观 点
,
.
医院 为四
。
,
,
逐
,
的宗 旨是 防病 治病 化建 设服 务 能
。
对 医 疗保 健的 需求随之 增长
.
我 国现
0多
有5
8
5 万 余所 乡
(镇 ) 卫生 院
。
,
只 有1 0
、
又
万卫 生 人员 在这 些单位工 作 亿 农民 的医 疗
〔4 〕
。
、
他 们担 负着 计划
,
需要
保 健及 农村卫 生
据调 查
,
有 步骤 地配套进
医 院的 改革
生 育等 任务 元 〔幻
,
全 国农 民 中 每
。
医
城 乡兼 顾
、
农村 第 一 的观 点
。
我 我
疗 保 健制度 和卫 生管理 体 制上的 缺陷 等 因 素 医 疗费用还 有 日益 增高的 趋势 美 国人均 每年 医 疗保 健费 用 为 1 而 我 国到 2 0 0 0 年 才
80
, , ,
们 的 目标是 2 0 0 0 年人人 享 有卫生 保健 国是 十亿 人 口 八亿农 民的大 国
,
并 加强
,
在 生 产资 料公 有制 的 基 础 上
, ,
在 执行
防疫 投 资
中医辩证体系的特点
中医辩证体系的特点
中医辩证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辩证论治时需全面考虑患者身体状况、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2.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注重宏观的观察和辨析,同时也重视微观的病理变化。
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宏观观察,以及对病变部位、病因、性质等微观方面的辨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4. 经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医在保持传统医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成果,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5. 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医认为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辩证论治的过程中,会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中医辩证体系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经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等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宏观微观广义狭义医学伦理决策
宏观微观广义狭义医学伦理决策
1、医学伦理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
2、医学伦理学决策是普通规范伦理学原理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即运用普通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解决医学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团体与社会之间道德关系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属于应用规范伦理学。
3、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
4、“特别是其中的”大医精诚论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5、《希波克拉底誓言》成为西方医学道德的规范,其中提到不伤害原则、为病人利益原则、保密原则已成为西方医德传统的核心。
6、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道德现象又是道德关系的反映。
因此,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关系的一门学科。
具体地说,它主要研究以下几种医学道德关系。
7、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务人员与患者(包括患者的家属)的关系;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宏观与微观辩证论治的临床运用
宏观与微观辩证论治的临床运用
李瑞琛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10(031)020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医(宏观)辩证论治与西医(微观)辩病论治相结合诊治病症.作者通过列举临床诊治几种疾病为例,证实这种先进模式是成功之举.并要改革部份中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选择特效优质中(草)药,以新型高效稳定的中药针剂等作为突破口,对部分内科急重病症采用静脉点滴或肌注直接给药.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李瑞琛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白县人民法院,广东电白,52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宏观与微观结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血瘀证 [J], 张理;黄发盛
2.结节性红斑的宏观和微观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J], 王见宾;黄静;张毅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论治IgA肾病临床与病理研究 [J], 张铎;戴军有;张莉;高云霞;高进
4.宏观与微观辩证论治的临床运用 [J], 李瑞琛
5.尺短寸长各有所宗——谈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 [J], 张存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学科,从对疾病观察研究的差异、到解决问题思路上的区别、再到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哲学文化)的不同,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但是中医系统下的哲学思维在研究疾病对象时所思考的并不只是从人的角度,还联系到整个宇宙,关注的是人与整个宇宙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从这样的“天人合一”、“天人互感”的思想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宏观性的特征,进而从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角度来看又具有生态性的特征。
相对于中医,西医则更倾向于将人体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再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将器官组织层层抽离、细化到微观的细胞分子的层面上来,这和中医的“整体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再从西医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是由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等构建起来,并且这些学科都是从更小更细微的角度来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精准的描述和研究,对比中医的“宏观性”的特点西医则更倾向于“微观性”,并且从基础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也更偏向于“生物性”。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易》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但是相比与这一“仰”一“俯”,在这里我们需要从更立体更全面的角度来“观”,依据中西医对人体和宇宙的物质性、对不同状态下能量表现特点以及对时间空间定义的不同描述,下面我们将从物质维、能量维和时空维这三点来进行我们所谓的“观”。
1.物质维首先从“物质维”的角度来思考。
中医无论在辨证论治,还是组方遣药,都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其研究对象是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就如《周易》的“易”的含义一样,中医中很多哲学理念就源自于《周易》,所以和《周易》一样,是在宏观上把人设定在宇宙(自然)这个条件下去观察思考的,人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形成一个“生态圈”;并且人也遵循着宇宙的规律,自身也可以形成一种“生态圈”,有循环节律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中医用药于人体是起“调节”阴阳,纠正偏盛偏衰,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而西医的本质就在于“对抗”疾病,研究对象是疾病(病源),把人当作疾病的载体,不论是模型还是实验,都是将人体看做可拆分的机器去观察思考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抗”,这种“对抗”的思维模式就是比较微观的模式,在西医的分析还原思维驱使下,看到的人就是一个“生物体”,一个个组织器官或者细胞,治疗就是找到病源病因,然后像对待敌人一样要消灭殆尽,而这样往往也会损伤到人体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就像现代的癌症治疗一样。
再比如曼陀罗花在中西方的应用发展,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中西医在对物质的认识和特性把握上的区别。
大家可能都知道华佗的麻沸散,在此方中,就有关于曼陀罗的记载。
中医的理论中对曼陀罗这个物质的分析是味苦性温的,可平喘祛风止咳,其毒性大,是毒是药,就看剂量地把握了,一般很少单用,所以中医在使用曼陀罗的时候,多和其他药一起组合成方,一来可以减少毒性的成分,二来可以突出所需要的药效。
而在西方,最令人难忘的是它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作中的记载,即朱丽叶用来“假死”的催眠剂。
在最初,曼陀罗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对它的认识是一样的,多被用来缓解疼痛、使人精神错乱等。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根据不同需求,曼陀罗在东方常被用于制成蒙汗药等,而在美洲土著同印度和锡兰的医生那里,曼陀罗的提取物则被用来治疗哮喘,可以对抗支气管痉挛等疾病。
不过当西方医生发现曼陀罗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可控制的方面后,开始谨慎小心地使用,并对其进行微观的研究,进而发现了其中分离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又名颠茄碱、天仙子碱或东莨菪碱,其化学成分,也就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阿托品,被用于急救是挽救生命的良药。
另外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对很多药物的使用并不是单纯地只重视药性,而更多地会去结合这个药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会将药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到一起的,因为这种文化,这种社会价值更能深入人心,更能从精神上去引导。
比如中药中的艾草,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会在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悬挂艾草,意在辟邪,祛除毒气,诗经《王风·采葛》中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在中医里,我们对艾草最主要的应用是“艾灸”,这个“艾”讲究“三年艾”,长得越久越好,如《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这个“三年”之说,一方面可能就是来自诗经里的“如三岁兮”,一方面也和“三年艾”确实药效更强有关,所以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的谚语。
又例如在西方,因为曼陀罗的使用,多伴有死亡和使人丧失理智,于是它多被视为是和魔鬼联系在一起的植物,是危险的象征。
所以当从宏观上,看到这个药的优势时,中医是好的坏的放到一起用,并在使用时会重视其整体的价值;而西医则选择安全性高和使用价值高的方面,偏向对有利成分的使用,这就是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在物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时明显的不同。
2.能量维我们也可以从“能量维”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的宏观与微观的特性上的不同。
提到“能量”的概念,在中医理论里我们可以用“气”来描述。
而提到“气”,在中医理论中,最典型的就是经络和气功。
研究表明,现代高能的红外热象仪可测见气功功能态(有别于觉醒、睡眠、催眠等的人体意识状态),在此功能态下,人体运气所到经络的部位的温度,就会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另外通过脑电波的测试,发现在气功功能态下,生物电电波幅会增高并更趋于同步,使得大脑对信息的感知更加灵敏。
大多数时候能量的转变和信息的传递时相伴的,这类似于西医的中枢神经系统里面的对神经递质的描述,可以理解为人体通过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像是一种自我的“内视”和“联系”,它发生于脏腑之间、经络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也就是一种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接收。
但是中医的“气”的理论是要糅合古代哲学思想来理解的,物质上来说“气”是万物本原,但同时“气”是无形的,弥散的,运动的,所以中医里“气”的概念是很宏观的,不仅类似于西医分子生物学中的量子场和ATP生物能,还可以把“气”这个概念理解成气场间的相互感应,人和宇宙的感应,就是这种类似于气场之间的相互感应,在这种感应中人和宇宙之间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还有人与人之间也是有气场感应的,就好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一样,就好像是有相同“气场”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人也好,物也好,当气场相互交感,协调后会使人际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就像是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一个道理。
而“人以群分”就是这个“和”的结果。
另外中医里的“气”不是孤立存在的,还需要“精”来养,“神”来调控,所以我们每个人形成的气场,除了所有人体之精气,还有就是和“神”有关的德性之气,由什么样的“神”来调控精气,就取决于我们如何修炼我们的德性之气。
这一层含义正是要求内外兼修的中医哲学理论所特有的。
德性之气投之于天地,就是可以生万物,投之于人,就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如初生婴儿般,不争求和。
不过中医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比如古人认为,人必须“与天地合其德”才能保存人体正气以御邪,正如《易经》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种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所形成的气场在古人看来,是邪气所无法侵入的。
中医在能量方面的理解,除了气的概念,还有就是阴阳五行。
其实中医用阴阳的对立制约来描述能量的转化,就是在通过宏观的角度来描述人体能量的动态变化,而五行理论的提出,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体的能量的性质。
当然追根究底,还是在说“气化”,即“气”的功能性概念。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描述的:“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意思是不论是地气、天气,还是清阳、浊阴,都可分为阴阳之气,且不论是天气变化,还是脏腑的生理病理,都可以归结为是气化的结果和能量的转变。
像“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典型的对能量的转化的描述。
而在西医理论中,提到能量首先就要提到ATP(三磷酸腺苷,化学式:A-P~P~P)和线粒体(细胞动力工厂)。
虽然说糖、脂肪、蛋白质才是供能物质,但是在细胞内发生氧化磷酸化时,这些功能物质都会被转化成Co2、H2O和ATP。
当ATP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然后离腺苷(A)最远端的高能磷酸键(~P)发生断裂形成ADP时,就会释放出能量。
虽然ATP是生物化学里的概念,但是西医认为人体具有生物性的特性,于是从微观的角度,发现人体细胞中,线粒体就是一个能量供给体,而这个供给体又是合成ATP的主要场所,所以结合ATP的能量产生机制,就能解释人体甚至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了。
线粒体除了为细胞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的分化,细胞的信息传递,自身还携带着遗传物质——DNA链,所以线粒体在提供能量的同时,还控制着细胞的分化和凋亡周期。
于是现代西医利用对线粒体的了解,也发现了当人体发生病变时,线粒体也会发生改变,包括大小、结构、数量等,而这些改变,以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已经可以通过高科技的仪器来检测。
此外也发现线粒体和人体的衰老有关。
这些认识和结论,可以说是基于西医的微观生物性的特征才得出的。
不过,相比于中医,西医在能量的认识和运用上,更加多面和灵活。
如超声刀的应用,利用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去切割人体内部组织,同时高能超声波还能转化成热能,现在多应用于肿瘤细胞的切割,并通过计算机来定位肿瘤细胞,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这种热能疗法,创伤小,可监测,副作用小。
但是这种治疗在现阶段医学技术水平下,相对于化疗放疗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判定,现阶段技术还不成熟,而且人体本身自带癌症基因,就算无创切除肿瘤细胞,只要致癌因素还存在就还会再长出新的肿瘤细胞,这样看来超声刀也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有待更新的技术和理论来解决肿瘤的问题。
3.时空维从时空这个维度来审视中西医宏观和微观的差别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之前说的周易的“俯仰观”。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较为独特的一点就是象数思维,是一种医和易的融合,是通过图像、符号或数字按一定的理论推演来揭示事物间的规律,并做出预测。
其选取的对象多数是直观的,可以感知的,运用的其实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如《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的理论思想,就是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和人体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阐释。
所谓“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五方之气的运动,“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
然后五运以纪年的十天干、六气以纪年的十二地支来推演。
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