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细菌耐药性检测

合集下载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SOP文件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i,MRS)MRS是引起临床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同时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耐药特点是耐受甲氧西林的同时,还对临床广泛应用的多种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因而该菌所致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

(一)MRS测定方法1、纸片扩散法接种物:直接悬液法从非选择琼脂平皿上挑取少许单个菌落至无菌生理盐水调至浓度0.5 McFarland,具体操作同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

苯唑西林纸片,1μg/片,检测MRS平板应置于35℃(而不是37℃)孵育24h(而不是16~18h)。

结果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S:≥13mm;I:11~12mm;R:≤10mm。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18mm;R≤17mm。

对于苯唑西林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内有任何小菌落或稀薄“菌膜”生长都应列为MRS。

2、琼脂筛选法:如果纸片试验结果中介时,可做琼脂筛选法,培养基为MH琼脂+6μg/ml苯唑西林+4%NaCl,调整菌液浓度0.5McFarland,于35℃孵育24h,凡有任何生长即使一个菌落均报MRS。

(二)MRS监测意义对于MRS,应报告对所有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酶类耐药,喹喏酮类药物,除氟哌酸外,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有较好抗菌活性(耐药率10~23%之间),利福平敏感率在90%以上,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但已有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HLAR)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一)药敏测定方法1、常规测定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头孢菌素不用做(均为耐药),氨苄,庆大霉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一定要做。

2、高水平氨基糖甙类耐药性测定:⑴高含量纸片扩散法:通常测定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高度耐药性,具体操作如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

药敏纸片:庆大霉素:120μg/片;链霉素300μg/片结果判断:R:≤6mm;I:7~9mm;S:≥10mm⑵含单一高浓度抗生素琼脂平皿法:稀释法:庆大霉素:R:≥500μg/ml;链霉素:R:2000μg/ml3、万古霉素耐药性测定:纸片扩散法,具体操作如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万古霉素纸片为:30μg/片,检测平皿置35℃24h(而不是16~18h),并注意抑菌圈内有无小菌落或薄膜生长。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耐药性监测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耐药性监测

案例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监测与评价
总结词
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了有效监测和 评价,优化了抗菌药物使用。
VS
详细描述
某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了监测和 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抗菌药物使用 的不合理之处,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了抗 菌药物的使用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 少了耐药性的产生。
案例三
总结词
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确保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 药物分为不同级别,按级别管理。
抗菌药物处方审核与点评
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核和点评,确保用药合理,及时发现并纠正 不合理的用药情况。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
微生物药敏试验包括纸片扩散法、稀 释法和自动化仪器法等,其中自动化 仪器法具有快速、准确和可重复性高 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微生物基因序列的变化,确定其耐药性的产生机 制和传播途径。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耐药基因,为临 床治疗提供及时的指导。
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监测数据的收集包括收集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信息,以及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情 况等。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微生物耐药性的发生情况、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 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04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耐 药性预防与控制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定期开展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监测医院环境卫生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卫生问题。
建立医院环境卫生责任制

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七章-细菌耐药性检测一教学大纲要求1.临床常用抗菌药物2.抗菌药物敏感试验3.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4.细菌的耐药性检查5.厌氧菌、真菌及分支杆菌体外药敏试验二教材内容精要㈠、抗菌药物1.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具有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种类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美西林等。

2. 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对革兰阳性细菌(包括青霉素敏感或耐受的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强。

常用品种包括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硫咪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细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

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主要包括头孢克洛、头孢夫辛、头孢夫辛酯、头孢孟多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不如第一、二代,对革兰阴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菌也较敏感。

但是其抗革兰阳性细菌的活性仍然较弱。

对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稳定,组织穿透力较弱,半衰期较长。

主要包括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妥伦匹酯、头孢唑肟、头孢地嗪、头孢他美酯、头孢美唑、头孢泊肟酯、头孢克肟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与第三代相比,抗菌谱更广泛。

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增强,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

因此,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仍然较强。

主要包括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3. 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为一组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超广谱高效能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细菌、阴性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

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等。

4.头霉素类cephamycins包括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米诺等。

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厌氧菌及需氧菌均有较强的活性,对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

细菌耐药实验报告

细菌耐药实验报告

为了研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本实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探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并分析其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2. 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4. 仪器设备: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仪、微量稀释器、恒温培养箱、移液器、离心机等三、实验方法1. 菌株活化: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恒温培养18-24小时,待菌液浓度达到1×10^8 CFU/mL时,用于后续实验。

2. MB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无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BC。

3. MI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

4. 耐药性分析: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多步体外诱导试验,观察其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作用下耐药性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MBC和MIC测定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MBC为16μg/mL,MIC为8μg/mL。

2. 耐药性分析结果:经过34天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明显增强,MBC值是标准菌株MBC值的32倍。

1. 本实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这可能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关。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导致药物失活,从而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细菌耐药性及其监测。细菌耐药性是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能力, 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影响。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抵抗力,使其在治疗时无法有效消除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
公共卫生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帮助制 定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预 防细菌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挑战和困境
新的耐药机制
细菌不断进化,产生新的耐药 机制,挑战现有的监测方法和 治疗策略。
数据收集和分析
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一 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跨学科的 合作和高效的数据管理。
多样性和流动性
细菌耐药性具有多样性和流动 性,跨越国界和领域,需要全 球合作应对。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基因测序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快速识别细菌耐药性基因,实现快速监测和定位。
2
大数据分析
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大规模的耐药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监 测效率。
3
新型抗生素研发
加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推广,应对不断变化的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和意义
指导治疗
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
临床治疗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指导临 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 疗细菌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开发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为研发 新的抗生素和药物提供数据 支持,应对不断变化的细菌 耐药性。
常见的细菌耐药性监测方法
1 药敏试验
通过培养细菌和敏感试验 药物,确定细菌对抗生素 的敏感度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医院医疗质量,有效监测和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各级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员。

2.各科室依据本制度的要求,订立符合本科室特点的相关管理方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条定义1.细菌耐药性: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抗药物性。

2.监测: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系统、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3.防控:指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采取各种措施,包含防备、监测、隔离、教育、培训等。

第二章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第四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目的1.确定医院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和趋势。

2.发现和监测细菌的变异和新显现的耐药性。

3.评估细菌耐药性对患者治疗和医院感染掌控的影响。

第五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内容1.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软组织等科室常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

2.对每一批次进货的抗生素进行抽样检测。

3.对医院内患者的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第六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方法1.手记标本:依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手记。

2.分别培养:对手记的标本进行细菌分别和培养,并进行鉴定。

3.药敏试验: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4.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第三章细菌耐药性防控第七条医院细菌耐药性防控的原则1.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掌控和手卫生意识。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过度使用。

3.定期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提高细菌耐药性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开交叉感染。

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废物的正确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第九条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需进行手卫生。

细菌耐药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公共卫生,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以及临床研究单位。

第三条细菌耐药性监测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人群中的耐药性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的工作。

第四条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变动趋势,为合理使用抗生素、订立感染掌控措施和改进治疗供应科学依据。

第二章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对象第五条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对象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类细菌:1.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等;2.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克雷伯菌等;3.难以培养的非典型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等。

第三章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内容与方法第六条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细菌的种类和数量;2.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3.细菌耐药性的变动趋势;4.细菌耐药性相关的流行病学特征。

第七条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方法包含以下几种:1.手记标本:依据不同疾病和临床需要,手记相应的标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2.细菌培养与分别:将标本作无菌处理后,进行培养分别,得到纯种细菌菌株;3.抗生素敏感试验:对不同细菌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获得耐药性数据;4.统计分析与报告:对细菌耐药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监测报告,及时通报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

第四章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管理第八条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责任主体为医院感染掌控科。

第九条医院感染掌控科的职责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负责组织和实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2.统筹协调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合作,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3.订立和修订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保证工作的质量和规范;4.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供应科学依据和建议,引导临床用药和感染掌控工作;5.定期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及时通报紧要的细菌耐药性情况。

第十条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职责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搭配医院感染掌控科的工作,按要求进行标本手记和数据录入;2.及时向医院感染掌控科报告细菌耐药性相关信息,如感染病例、抗生素使用情况等;3.搭配医院感染掌控科的要求,参加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并接受相关建议。

第七章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验

第七章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验


• • • •
3、菌量 待检菌液的浓度、接种量,取决于麦氏 比浊标准管的配制、保存和正确使用4、操作方 法 5、培养条件、温度和时间控制 6、抑菌环测量工具的精度及测量方法 7、质控标准菌株本身的药敏特性是否合格
谢谢!
一般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做药敏试验分首选次选等层次首选药是针对不同种类病原菌的最佳选择次选药只在病原菌对首选药物不敏感或病人对首选药过敏的情况下选用kkbb一原理一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己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借其分子扩散力不断向周围区域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被检菌的生长受抑制形成无菌透明的抑菌圈
二、实验材料
• 1.药敏纸片 • 2.培养基 • 3.菌液 • 1)药敏试验标准比浊管的制备:0.048m0l/L(1.175%) 氯化钡0.5m1加0.18m0l/L(1%)硫酸溶液99.5ml充分混 匀,其浊度为0.5麦氏比浊标准,分装试管,置室温下 暗处保存。使用前应充分混匀,每半年重配一次。 • 2)被检菌液的制备:用接种环挑取已分纯的被检菌菌落 4-5个,接种于3-5mlMH肉汤,35C培养4小时。链球 菌属和嗜血杆菌属需在5%羊血MH肉汤中培养过夜, 淋病奈瑟菌需在5%-7%C02条件下培养。用生理盐水 或肉汤校正菌液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校正后的菌 液应在15分钟内接种。
三、药敏试验的常用方法
1、 纸片扩散法 2、稀释法 稀释法包括宏量肉汤稀释法(macrodilution test)、微 量肉汤稀释法(microdilution test)、琼脂稀释法(agar dilution test)。 3、E-test法
1.扩散法
• 1)方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纸片(药敏纸片) 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抗菌药物在琼脂 内向四周扩散,其浓度逐渐递减,使纸片周围 的敏感细菌在一定距离内的生长受到抑制,形 成抑菌圈,再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来判定待检菌 对被测药物的敏感程度。 2)其优点:是方法简单易行、价格便宜、药物 选择性灵活,适用对生长快的细菌进行药敏试 验。 3)缺点:是该方法操作时影响因素较多,需注 意控制。

预防医学实验报告

预防医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细菌耐药性检测二、实验日期2024年3月15日三、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耐药性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抗生素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耐药性的操作步骤。

3. 分析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四、实验原理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通过抗生素纸片扩散法,可以检测细菌对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

该方法基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在纸片周围形成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了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五、主要仪器与试剂1. 仪器:细菌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电子天平、镊子、无菌棉签、酒精灯、显微镜等。

2. 试剂: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大肠杆菌标准菌株、抗生素纸片(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营养琼脂平板、生理盐水、无菌水等。

六、实验步骤1.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和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 在无菌操作台上,用无菌镊子将抗生素纸片贴于平板表面,注意不要重叠。

3. 将平板倒置,37℃培养24小时,观察抑菌圈的大小。

4. 记录不同抗生素纸片的抑菌圈直径,并与标准菌株的敏感度进行比较。

5. 重复上述步骤,对其他实验菌株进行耐药性检测。

七、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mm、10mm、8mm,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对头孢菌素和红霉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2. 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mm、20mm、15mm,表明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均敏感。

八、讨论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细菌耐药性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抗生素纸片扩散法的操作步骤。

2. 实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对头孢菌素和红霉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均敏感。

3.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耐药性监测、开发新型抗生素等措施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预期成果
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加速抗菌药物的研发进程;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多种渠道,普 及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开展专题讲座和 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 使用的意识和技能。
预警与应对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出 预警,采取应对措施,控 制耐药性的传播。
04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策略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
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
医生应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抗生素,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
医疗机构应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及 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的使用。
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
医疗机构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指 导医生合理选用抗生素。
提供科普资料
制作和发放科普资料,帮助公众了 解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识。
05
案例分析
某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案例
监测目的
了解医院内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 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控制耐药菌传播。
监测方法
收集医院内分离的病原菌,进行 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病原
菌的耐药特点。
结果与结论
该医院主要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常见抗菌 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 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
用和耐药性监测。
某地区细菌耐药性流行病学调查案例
01
调查目的
了解该地区不同人群中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布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
用的风险。
02
调查方法
采集该地区不同人群的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耐药性检测

4
琼脂扩散法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在MH琼脂上快速生长的需氧或兼性厌氧细菌
经改良后也适用于 –链球菌-添加5%羊血 –嗜血杆菌属-使用HTM培养基 –淋病奈瑟菌-使用GC培养基
抗生素在琼脂平板中的扩散方式
含药纸片 含药小杯 含药小孔
琼脂扩散法材料
含药纸片 MH培养基 菌株 标准比浊管
琼脂扩散法操作示意图
酮 、口服用头孢克肟、头孢布坦 、头孢迪尼、头孢泊肟 ):产 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
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罗、头孢匹美):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及抗菌谱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美唑):革兰阳性菌、厌氧菌
氧头孢烯类
产β-内酰胺酶阴性菌、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时的活性等于两种单独抗菌活性之和
无关作用:FIC指数1.0-2.0
两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活性等于其单独活性
拮抗作用:FIC指数>2.0
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低于单独抗菌活性
FIC=联合用药时甲药MIC/单独应用甲药时MIC+联合 应用乙药时MIC/单独应用乙药时MIC
联合药敏试验的结果图示
§1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概述
定义
抗菌药物(agents):系指具杀菌或 抑菌活性的各种药物。
分类
抗生素 ---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化学疗剂 ---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化学合成药物。 消毒杀菌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以ug/mL或U/mL表示。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Minimal Bactericida Concentration,MBC) 抗菌药物能够杀死细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以 ug/mL或U/mL表示。

《监测细菌耐药》课件

《监测细菌耐药》课件

03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及时发现新的抗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
多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监测细菌耐药性的意义
保障公众健康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通 过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耐药菌感染,有 效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促进抗菌药物的研发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可以发现新的抗菌药物 靶点,为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抗菌 药物的研发进程。
推广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测技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细菌耐药性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误差。
加强耐药性监测标准化的建设
制定统一的耐药性监测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开展耐药性监测的培训和交流
举办培训班和交流会,提高细菌耐药性监测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促进监测水平的提升。
THANKS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使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极 大的困难。
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细菌感 染的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无效;二是使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 用受到限制;三是增加患者治疗成本和时间;四是增加患者 死亡率。
针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措施, 以减缓其传播和扩散。
感谢观看
02
CATALOGUE
监测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性
监测细菌耐药性的目的
01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和趋势
通过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了解当前细菌耐药性的状况,以及耐药性发
展的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02
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病种的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1、细菌耐药表型检测: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根据NCCLS标准,通过测量纸片扩散法、肉汤稀释法和E试验的抑菌圈直径、MIC值和IC值获得。

也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测:(1)耐药筛选试验:以单一药物的单一浓度检测细菌的耐药性被称为耐药筛选试验,临床上常用于筛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万古霉素中介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及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等。

(2)折点敏感试验:仅用特定的抗菌药物浓度(敏感、中介或耐药折点MIC),而不使用测定MIC时所用的系列对倍稀释抗生素浓度测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称为折点敏感试验. (3)双纸片协同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是主要用于筛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纸片琼脂扩散试验。

若指示药敏纸片在朝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方向有抑菌圈扩大现象(协同),说明测试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4)药敏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如:Vitek—2、BD-Pheonix、Microscan等运用折点敏感试验的原理可半定量测定抗菌药物的MIC值。

2.β—内酰胺酶检测:主要有碘淀粉测定法(iodometric test)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nitrocefin test).临床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β—内酰胺酶试验可快速检测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卡他莫拉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如β—内酰胺酶阳性,表示上述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表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包括氨基、羧基和脲基青霉素)耐药。

3.耐药基因检测:临床可检测的耐药基因主要有:葡萄球菌与甲氧西林耐药有关的MecA 基因,大肠埃希菌与β-内酰胺类耐药有关的blaTEM、blaSHV、blaOXA基因,肠球菌与万古霉素耐药有关的vanA、vanB、vanC、vanD基因.检测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方法主要有:PCR扩增、PCR-RFLP分析、PCR—SSCP 分析、PCR-线性探针分析、生物芯片技术、自动DNA测序4.特殊耐药菌检测(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对1ц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0㎜,或其MIC≥4ц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对1ц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7㎜,或MIC≥0。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耐受性的能力,这给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带来明显的挑战。

为了及时监测和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制定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700字的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

一、监测指标:1. 细菌耐药性程度:监测各种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水平,包括耐受性、中介耐受性和敏感性。

2. 耐药基因检测:监测常见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包括β-内酰胺酶、甲氧西林酶等。

二、监测对象:1. 临床分离菌株:定期从临床医院和医疗机构收集不同类型的细菌分离株,包括耐药菌株和非耐药菌株。

2. 环境样本:定期从医院、群众居住区、水源等采集环境样本,监测细菌在环境中的耐药性传播情况。

三、监测方法: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或纸片扩散法,对细菌菌株进行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确定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水平。

2. PCR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细菌菌株中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确定其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

四、监测频率:1. 定期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细菌耐药性监测,包括对不同种类细菌的敏感性测试和耐药基因检测。

2. 需求性监测:发现疫情暴发或多发感染事件时,立即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以加强对疫情的监控和控制。

五、预警机制:1. 数据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分析不同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和分布情况。

2. 预警标准:根据历史数据和国际标准,建立细菌耐药性的预警标准,当某个细菌耐药性超过预警标准时,即发出预警信号。

3. 预警通知:一旦细菌耐药性超过预警标准,立即向相关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发出预警通知,提醒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细菌耐药性监测预警方案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定期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耐药细菌的传播和扩散,从而减少耐药性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细菌的耐药性及检测

细菌的耐药性及检测

细菌的耐药性及检测: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方法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新的耐药机制和耐药菌株不断被发现,如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以及β内酰胺酶中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等。

临床抗生素的选择使用非常困难。

因此必须开展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了解细菌耐药谱,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进行预测,对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通过耐药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为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制订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新药的抗菌特性研究。

临床细菌学实验室应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一)药敏试验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抗菌药物药敏试验中测试药物种类的选择,应依据各医院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临床医师、药剂人员及微生物学检验医师等相互协商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选用的抗菌药物应具备一组或一群代表性及预示性,如具有共同的耐药机制,或对某类菌株具有特定的意义等。

2.有助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与流行病学的调查。

3.应充分考虑分离菌株的来源部位,如从脑脊液分离的菌株,应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等。

4.根据细菌种类或来源,通常选择6~16种不同抗菌药物。

(二)选择方案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可以参照美国CLSI推荐的各菌种抗菌药物的分组选择。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选用方案。

1.肠杆菌科细菌抗菌药物药敏试验抗菌药物选择方案(1)首选试验和报告的抗菌药物: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奠西林/克拉维酸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中任一种;头孢唑林或头孢噻吩、头孢呋辛或头孢孟多、头孢西丁或头孢替坦、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中任选二种;头孢吡肟或头孢匹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或培氟沙星任选1~2种;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

(2)次选试验和报告的抗菌药物:呋喃妥因、氯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氨曲南、奈替米星、四环素、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细菌耐药性检测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细菌耐药性检测
• 种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 环内酰胺类(monobactams)、碳青霉烯类抗菌 药物(carbapenems)、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020/11/12
11
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s binding proteins,
PBPs)
• 存在于所有细菌细胞膜的表面,在细菌细胞 壁合成中主要起各种细胞壁合成酶(转糖基 酶、转肽酶、D-羧肽酶、内肽酶等)的作用, 均是-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潜在的靶标。
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不动杆
头孢泊肟(cefpodoxime)
菌无抗菌活性 。
2020/11/12
21
Cephalosporins种类及抗菌活性
4th generation
药名
头孢匹罗(cefpirome) 头孢吡肟(cefepime) 头孢噻利(cefoselis) 等
作用菌
对葡萄球菌抗菌活性强, 对产ESBL和AmpC酶的 革兰阴性菌效果好。
2020/11/12
7
抗菌药物发现史 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 1959年,Batchelor和1961年Abraham等分 别分离出青霉素母核6-APA(6-氨基青霉烷 酸)和头孢菌素母核7-ACA(7-氨基头孢烷 酸),开创了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的新时代。
• 1973年,应用微生物筛选和青霉素结构改 造获得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效地控制了 产酶菌引起的感染。
13
Penicillins种类和抗菌活性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青霉素V(不稳定)
作用于不产青霉素酶的革兰阳性球菌、革兰
阴性菌和厌氧性细菌。
•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苯唑西林 oxacillin 氯唑西林 cloxacillin等

细菌耐药性检测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检测PPT课件

细菌遗传变异
二、靶位结构改变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使抗生素不易
与之结合。
如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
当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
细菌遗传变异
主要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氨基糖苷类-核糖体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核糖体50S亚基 氟喹诺酮类-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拓 扑异构酶Ⅳ 糖肽类D-丙氨酰D-丙氨酸 四环素类-核糖体50S亚基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一、水解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二、靶位结构改变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四、主动外排功能增强(泵出机制) 五、细菌菌膜形成细菌遗传异一、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可以打开β-内酰胺类药物分 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 活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 酶、MLS(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 素类)抗菌药物钝化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 合到抗生素上,使之失活。
绿脓杆菌
肠球菌
阴沟、产气、 费氏柠檬酸杆菌
部份假单胞菌 嗜麦芽单胞菌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沙雷菌 洋葱伯克 粘质沙雷、 斯氏普罗威登
呋喃妥因、四环素类、多粘菌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多粘菌素、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氨苄西林、阿莫西林、I 代头孢菌素 氨基糖甙类、青霉素 多粘菌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I代头孢、头孢呋辛
细菌遗传变异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生素不易进入菌
体,如某些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等有天
然屏障作用;还有些细菌可通过细胞壁水孔
或细胞外膜通道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试验(Epsilometer test)
是一种结合了稀释法和扩散法的原理和 特点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的定 量技术。 原理:E试条是一种宽5mm、长50mm的商 品化塑料试条,一面固定有干化、稳定 的、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分布的抗菌药 物,另一面有药物的浓度刻度读数 (μ g/ml)。抗菌药物梯度范围一般为 15-20个自然对数。

(一) 原理
– 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测试菌的琼脂
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 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 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可抑菌浓度范围内 测定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 透明圈即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 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 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 越大,MIC越小。
细菌学效果
– (一)病原菌清除的测定
– (二)细菌耐药性
The end Thank you
(一)β -内酰胺类
1. 青霉素类 2. 头孢菌素类 3. 单环类 4.头霉素类 5. 碳青霉烯类 6.β -内酰胺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二)糖肽类 (三)氯霉素 (四)氨基糖苷类 (五)大环内酯类 (六)四环素类 (七)氟喹诺酮类 (八)磺胺类

(九)利福霉素类 (十)林可酰胺类 (十一)恶唑烷酮类 (十二)链阳菌素类 (十三)抗分枝杆菌药物

二、抗厌氧菌药物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 (Metronidazole) 替硝唑 (Tinidazole) 奥硝唑 (ornidazole)

(一) (二) (三) (四)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一、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二、β -内酰胺酶检测

– 碘淀粉测定法(iodometric test)
– 头孢色原菌素纸片法(nitrocefin test)

三、 耐药基因检测
第五节 厌氧菌和结核分枝杆菌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二、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试验
AST
实验室 临床 评价
S
R
成功
失败
正确的预测
正确的预测 错误的预测
S(FS?) 失败
AST
体外R≈体内R,对R的结果可以相信 体外S≠体内S,对S的结果应持怀疑态度
定义:AST 是一个检测细菌耐药性的 体外抑菌试验(ART)
重要性
如果没有细菌耐药性检测



治疗过度:用药不当,过度使用高档抗生素 治疗错误:用药错误,危重患者丧失抢救时机 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 增加不必要的费用 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
Medical choice Bacteriological choice
(一)常规药敏试验
(一)
肉汤稀释法
– 用MH肉汤将抗菌药物作不同浓度的稀释后,再接种
待测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待测细菌的 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

(二)
琼脂稀释法
– 将不同浓度抗菌药物分别混匀于琼脂培养基中,配

从左到右依次为常见菌、苛养菌、厌氧菌、酵母菌和其他霉菌的 E 试验结果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意义 联合抑菌试验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左起第四管为药物最低浓度而肉眼无细菌生长,即待测菌的 MIC 为 16mg/L
抗菌药物是指具
有杀菌或抑菌活 性的抗生素和化 学合成药物。
抗菌素抑菌杀菌作用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生 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1.核糖体靶位酶亲和力的改变导致对四环素、红 霉素、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甲氧嘧啶、磺胺 类抗生素耐药 。 2.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 素类抗生素耐药 。 3. DNA螺旋酶的改变是对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的 重要机制 。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第五节 厌氧菌和结核分枝杆菌体外抗菌 药物敏感试验 第六节 抗菌药物治疗效果观察

研究细菌耐药性的目的
1、指导医生及有关专业人员合理用药

细胞质
Ⅱ Ⅲ
染色体 细胞壁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一、抗细菌药物 二、 抗厌氧菌药物

第二节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一 .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NCCLS) 二.K-B纸片琼脂扩散法 三.稀释法 四.E 试验 五、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定义 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一)NCCLS关于临床实验室进行结核分枝
杆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指征 – (二)体外药敏试验抗分枝杆菌药物的选择 – (三) 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 比例法,绝对浓度法和耐药率法
第六节 抗菌药物治疗效果观察

一、
临床效果
– (一)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 – (二)患者实验室检查

二、
缩短投药间隔, 尽量延长血药浓度 超过MIC的时间 提高血药浓度, 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时间依赖性 β-内酰胺类 (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 青霉素类、第1、2、3代 关系不大,无PAE或很短) 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 浓度依赖性 (杀菌作用与血药峰浓度 有关系,有较好PAE) 介于二者之间 (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 有一定PAE)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β-内酰胺酶的分类及特征
结构分类 功能分类 名称 来源 (Ambler) ( Bush) 丝氨酸-Lam C 1 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 A 2a 青霉素酶 质粒 2b 广谱酶 质粒 2be 超广谱酶(ESBLs) 质粒 2∽6 2br 耐酶抑制剂广谱酶(IRTs) 质粒 2c 羧苄酶 质粒 2e 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 2f 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染色体 D 2d 氯唑西林酶 质粒 4 青霉素酶 染色体 Zinc-Lam B 3 金属酶 染色体 代表酶 AmpC PC1 TEM-1,2 、 SHV-1 TEM-3∽29, SHVTEM30-41,TRC-1 PSE-1、 CARB-3 Cxase IMI-1,NMC-A、Sme-1 OXA-1,PSE-2

1959年,英国科学家Chain利用大肠杆菌酰 胺酶,从青霉素制备中间体6APA获得成功, 开创了半合成抗生素的新时代。 1973年,应用超敏感菌筛选模型获得β-内酰 胺酶抑制剂,有效地控制了耐药菌引起的 感染。

不同抗菌药物的三种作用模式
类型 抗菌模式 抑菌 (bacteriostatic) 杀菌 (bactericidal) 溶菌 (bacteriolytic) 作用靶位 作用机制 可逆性抑制: 1) 转录 2) 转译 3)细胞代谢 不可逆地阻遏 基因复制 使细胞溶解
制出含各种浓度药物的平板,使用微量多头接种仪 接种细菌,孵育后观察细菌在含不同浓度药物的平 板上的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平板所含的药 物浓度测得最低抑菌浓度(MIC)。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抗菌药物纸片 培养基 细菌接种 结果分析与报告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对革兰阴性菌而言,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 出菌体至关重要。亲水性的药物通道蛋白为 OmpF 、OmpC 和PhoE。抗生素可以直接扩散进 入膜内并到达菌体内相应作用部位 。疏水性越强 的抗生素 、带负电荷越多的抗生素分子 、较大的 药物分子也不易通过 。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细 菌耐药性的发生 。 细菌的外膜上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 使菌体内 的药物浓度不足导致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上 有一种蛋白OprK,泵出多种抗生素 ,是产生耐药 的重要机制 。
.
青霉素溶解其附近的葡萄球菌菌落
抗菌药物发现史 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32年,德国药物学家Domagk发现百浪多 息—第一个磺胺类药物,使现代医学进入 化疗新时代。 1942年,美国科学家Waksman发现链霉素, 奠定了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抗生素的 基础,造就了抗生素发展的黄金时代。

抗菌药物发现史 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生物膜形成
生物膜基质是细菌分泌的多聚物质、吸收的 营养物、代谢产物、细胞溶解产物和当时周围 环境中的微粒材料和碎石组成的复合体。 生物膜基质中的胞外多聚物可与抗菌药物作用, 通过阻止药物进入生物膜的屏障作用或吸附抗 菌药物有效减少药物浓度,从而保护生物膜内 的细菌。 另外,生物膜内相互靠近的细菌,通过耐药质 粒的转移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缩短投药间隔
(time above MIC %) =血药浓度高于MIC90的维持时间(h) /给药间隔时间(h)
time>MIC=40~50%
60~70%

good
very good
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日剂量1次应用
时间与浓度依赖抗生素的区分
特点与分类 代表药物 建议投药方法
AST
耐药性统计和分析
100 80 60 40 20 0 东部 西部 北部
WHONET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建立本院、本地区和本国的细菌耐药性 监测数据库和网络
AST
小结
药敏试验
ASTART,用体外试验预测体内结果 未经解释、就事论事的报告经过解释、全面的报告 表型的检测耐药机制的检测、耐药流行病学分析 临床用药
AST
方法
(1)手工试验 1.纸片扩散法(S,I,R) 2.稀释法(MIC) 3.E test(MIC) Vitek,Microscan, Phoenix PCR直接检测mecA基因 Nitrocefin、ESBL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