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君子之道》读后感

合集下载

《君子之道》读后感六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六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六篇《君子之道》读后感篇一□亲爱的各位领导:□你们好!小生暂对诸位提些好的建议,也乃群众之所望。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廉洁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廉洁模范人物:一代清官包公、海瑞,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一心为民,永远是他们的原则。

□中国历史上,周敦颐、程颖、程颐、朱熹等被分别谥为“元公”、“纯公”、“正公”、“文公”,并从祀孔子庙,荣耀至极。

这是对于廉洁的最高崇拜与信仰。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这些古训,说的就是廉洁的魅力。

廉洁是一种心灵的美丽、是一种精神的魅力。

人们的心灵因廉洁而变得淳厚朴实、纯洁无瑕,人们也因廉洁而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君子之道》读后感篇二:□所谓的君子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内心是完满富足的,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的力量。

君子的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内心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真君子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所以,君子不苛刻外界,而对自己的内心苛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上的君子做学问是为了充实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

而如今的人已把学习当作一种为自己谋福利的工具。

学习不应想着实用,而要想着自我的修炼。

□希望社会上到是一些君子,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之道》读后感篇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践深明这个道理。

用奖赏分明的方法激励每个老百姓,□自己也同时下田耕地,“栽稻与脂于舟以行”更为亲近老百姓。

使君贏得了民心,老百姓们□愿全心全意为越王孝力。

?□“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这正体现□出勾践“不俱小节,以大局为重”的难得精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是一本关于修身养性的书籍,通过对古代君子之道的阐述和解读,引导读者修身养性,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君子之道》中,余秋雨先生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君子之道的内涵和要义。

他提到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诚实守信、礼貌谦和、宽容大度、忠诚孝顺等。

这些品质不仅是古代君子所追求的,也是现代人应该努力追求的。

在当今社会,诚实守信的品质显得格外珍贵,而礼貌谦和、宽容大度更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通过对这些品质的深入剖析,余秋雨先生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行为举止,促使我们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此外,余秋雨先生还通过对古代君子的典故和故事的讲解,向读者展示了古代君子的风范和道德修养。

这些典故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书中的内容,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君子之道的内涵和要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他们在待人接物上的宽容和仁爱。

这些品质不仅是古代君子所追求的,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深入解读,余秋雨先生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处世之道,促使我们从古代君子的风范中汲取养分,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在读完《君子之道》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修养。

然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同样重要,它关乎一个人的人格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君子之道》,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处世之道,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总的来说,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古代君子之道的阐述和解读,他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行为举止,促使我们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

书中提到了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作为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

有了道德,才会是真正的人。

也就是说要以道德为本。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

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

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

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

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

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君子之道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追寻的最高人格规范。

它不仅是独处的文化,也是群处的文化。

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团队的历练。

君子之道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流畅,道法自然。

君子用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来引领着我们的前行,不断给我们传递着正能量。

《君子之道》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除了德还有很多,像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君子,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只要为人处世上谦恭有礼,大方得体,个人修养上不断进取,终生学习,能够独善其身之后,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在日常工作中,只要我们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怀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们的职业道路定会越走越宽。

君子之道余秋雨读后感(共10篇)

君子之道余秋雨读后感(共10篇)

君子之道余秋雨读后感(共10篇)君子之道余秋雨读后感第一篇《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君子之道》是余秋雨“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

其目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往往不是硬生生第劝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故事串起来,放到“台面”上让咱们自己去选择、去体会、去领悟。

比如在“岁月之味”里有一篇散文叫“一个俄国的故事”。

大意是一个离了婚的中年男子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已婚女子一见钟情,女子的丈夫是一个关在监狱里的醉鬼(俄国的监狱待遇不错),但迫于道德约束,两个人未能继续靠近。

这个故事平淡无奇,但余秋雨又加了一段:人类最喜欢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介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尴尬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搞清,怎么可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感情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

糟践这个词用的好啊!要不是出自余秋雨之口,我还以为说这种话说的人是个“文艺老流氓”,因为毛主席说过“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所以赞美初恋是一种强烈的社会需求,某种意义上也是政治需求。

在这个恋爱约等于“婚姻”的年代,谁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别人的初恋?作为一个快30岁了还没结婚的幼稚资深老愤青,我特别希望恋爱的两个人能始终忠于自己的另一半。

余秋雨是个很聪明的人,他非常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故事里的主人公该不该继续靠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假如有人厌倦了自己不幸的婚姻,设想一下故事里男女主人公将在道德约束下的悲惨生活,觉得对道德不恰当的坚守反而会成为枷锁。

所以在坚持道德的时候还要懂得变通,关键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去选择。

在这个连法律都允许离婚的年代,“君子”也可以成人之美嘛。

名人要离婚了,我们转过头,不要把目光对准他们,不要去评论他们,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去吧。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_描写作文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_描写作文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篇一说是初读,其实我才刚看了10几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并不是书写得不好,想当初我可是最喜欢这种类型的书了。

引经据典,述说着中国人的君子情怀,君子之德。

有了这本书为我引路,估计我又会想买一堆古文书籍在家里顶礼膜拜了。

可是,这是我想要的吗?所以我看了一个开头,就怕自己真的跌入这“君子之道”的陷阱里了。

如果不能真的做到君子,做个半吊子,或是有心无力,都让人困惑自责。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可是现如今,只有君子才会常戚戚了吧。

古人教我们修身养性,没错,这样或许真的会让你受到身边人的喜爱,可是如果是在工作中呢?不可能做到远小人,于是独善其身也是错的了。

我想自己太狭隘了,可能古人也有教我们怎么对付小人,怎么跟小人相处,只是我还没有读到他们的著作罢了。

谁不想当个君子,谁又愿意当什么小人,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什么君子小人,赢才是王道。

所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即使古人之道,儒家之道,君子之道再怎么经典,如今也不过是束之高阁,谁会将君子作为生活的目标,除非你甘心当个loser。

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弹冠相亲才是真正的1 / 7热闹。

如果你体会过了官官相护,汲汲营营,那样的团结和向上,难道还会想要做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在工作中,我也想要做到独善其身,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奈何老板的猜忌和同事的处处设套,当面背地地捅刀,明明不想惹事,都是非缠身。

可笑自己还要争取维护什么自己的利益,真真是可笑。

作为一个员工,一个合格的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会猜测老板的心思,明里背里的向老板靠拢。

顺便打探同事的各种消息和想法,汇报老板以表自己的忠心,这样的人,才是好员工。

所以,不会忍气吞声,两面三刀的我,就是职场的失败者。

自大学毕业后,甚至是在大学在读期间,我都只看过西方哲学,因为我觉得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更加契合。

因为西方的哲学思想是有逻辑的,他们将世界,情感,国家等等分解开来,让我可以清晰的,理性的看待身边的事,人,总总纷争。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君子之道》是一本关于修身立德的书籍,它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书。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君子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书中提到了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君子修身,首先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的行为举止也越来越随意。

而君子之道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君子修身齐家,首先要做到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是社会的基石,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同时,君子还要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君子之道。

最后,书中提到了君子修身的方法和途径。

君子修身,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修身之道。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很大,很多人都忽略了修身的重要性。

而君子之道告诉我们,要做到修身,首先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有正确的修身方法,要有正确的修身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君子之道。

通过阅读《君子之道》,我深刻领悟到了君子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修身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我将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修身立德,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会将《君子之道》中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总之,《君子之道》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书,它告诉我们君子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君子修身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君子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我将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修身立德,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君子之道》读后感1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

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

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

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

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

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

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

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

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

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

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

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

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

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

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

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

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6篇)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6篇)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6篇)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篇1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

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

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

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

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

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最新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3篇)

最新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3篇)

最新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3篇)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篇一此家喻户晓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

为何以此为标杆?在于它极好地概括了达到君子的几重境界。

晚明大儒顾宪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夫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这段话堪称将如何养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辟到位:修境即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确立志向、积极进取的过程;悟境即随着人生经验日益丰富,阅历的不断积淀,真正了解自身短长,领悟世界本质,走向成熟的状态;证境则是对人生顺逆已了然于胸,对世事无常已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杂的规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为“君子”?孔子身处时代,“君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指那些出身高贵、地位较高的统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的人。

故《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可知君子有其专门关注之事、用力之处,“本”即事情的根本之处。

换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

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

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

意义在于:首先,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其次,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再次,士人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

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对君子担道的重要性有过至论:道,人生之大道。

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

正因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

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若使朝闻道,夕死即不为枉活。

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这次阅读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整理的《君子之道》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君子之道》读后感1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那便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与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而中华民族在集体人格方面的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便是君子。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而做个君子,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

儒家用一种划界确定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

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如影相随。

它们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

每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

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

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

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

”这种博弈的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修身养性。

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

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最终让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尽善尽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

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

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

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

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

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

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

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君子之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君子之道读后感篇1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所理解的"君子"一词是指: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为国家服务的形象。

但从读了《君子之道》后,我所理解的君子只不过是正真意义上君子的一小部分。

君子不是杜甫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形象;不是李白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自信的形象;也不是陶渊明那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山水的形象。

正真意义上的君子包含:进取、育人、为政、交往、礼仁、为人、修养、孝悌八方面。

一个人做到其中一样,并达到完善为世人所称道已实属不易,何况八种呢?所以说他是有轻重的讲头的。

古代的一种选官方式叫做"举孝廉",当地父母官会选取孝顺父母的人去担任这个职位。

这从一定方面了一反映出,古人对于孝悌的重视。

李密的《陈情表》深刻的的表达了孝悌这种君子内涵。

在我看来,现代人最重视的是"做人",也就是君子之中所讲的为人。

从初中至今,老师苦口婆心常常讲到的不是学习,而是为人。

我认知的为人是:"行之端,做之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好,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应该做个怎样的人。

写到这里,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一个人——周恩来总理。

我相信他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信仰,他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无数青少年为之学习的动力。

周总理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极富使命感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极负责的人,一个极富人情味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连他敌人都尊重的人。

周总理的为人是我们榜样,他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呕心沥血,他的逝世,对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精选君子之道书籍读后心得体会五篇

精选君子之道书籍读后心得体会五篇

精选2019君子之道书籍读后心得体会五篇君子之道心得体会(一)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人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

其实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有人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论述很有意思,它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难道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吗?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

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

所以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

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

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有感(精选3篇)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有感(精选3篇)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有感(精选3篇)论语心得君子之道有感篇1孔子有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家喻户晓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

为何以此为标杆?在于它极好地概括了达到君子的几重境界。

晚明大儒顾宪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夫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这段话堪称将如何养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辟到位:修境即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确立志向、积极进取的过程;悟境即随着人生经验日益丰富,阅历的不断积淀,真正了解自身短长,领悟世界本质,走向成熟的状态;证境则是对人生顺逆已了然于胸,对世事无常已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杂的规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为“君子”?孔子身处时代,“君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指那些出身高贵、地位较高的统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的人。

故《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可知君子有其专门关注之事、用力之处,“本”即事情的根本之处。

换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

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

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

意义在于:首先,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其次,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再次,士人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

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对君子担道的重要性有过至论:道,人生之大道。

《君子之道》读后感400字优秀范文5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400字优秀范文5篇

《君子之道》读后感400字优秀范文5篇《君子之道》以君子的内心是完满富足的,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的力量。

君子的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内心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做到没有担忧没有恐。

那么君子之道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君子之道读后感4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一本期先来聊君子之道九项里的第一项。

老余这人,除了姿态上有些矫情,学问做的还是蛮扎实的,而且文采飞扬,他的《文化苦旅》,俺通读过至少两遍,大学时期在图书馆草读过一次,后来工作了就娶了正本回家,夜夜淫乐,受益匪浅。

闲言少叙,老余说第一道,就是君子怀德。

德是君子的品行,是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然后请出说这句话的原创天尊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和土为什么成了一个并列的概念?老余考究《礼记大学》说,君子心中的轻重关系分五个等级:第一是德,第二是人,第三是土,第四是财,第五是用。

然后老余生怕古文浅薄的平某看不懂,直接翻译说: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

有了道德,才会有真正的人呢;有了人,才会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土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有所享用。

因此,道德是本,财物是末。

他这么一通解释,平某才若有所悟,原来孔子还是注重递进的伦理关系的,原来,土是作为物的滋生者而出现的。

现在流行的把我们周边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称之为土豪,原来最早的出处也是这么来的。

又谈常见的,老子也说过的厚德载物一词,有了老余的白话,突然间也就更加明朗起来:培植德性,才能承载万物;只有以厚重稳固的道德为基座,才能承载万物。

可见人的德性是起点,原点,出发点。

我也经常听到一句话,说是在单位上班做事,忠诚要比能力重要,那忠诚的背后呢?其实就是德,当然这里的忠不是愚忠,不是忠诚于个人,成为谁谁谁的人,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而是忠诚于集体,忠诚于价值,忠诚于道义。

德性,就是自己的靠山和后台老板。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篇一:君子之道读后感】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

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

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

一个人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带上“伪”帽,不得解脱。

所以,千万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肯定,大愚若智,大智若愚。

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数,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君子之狱。

君子之狱的淬炼成果,可以在离开监狱时充分体现。

有的人萎靡不振,几十年来总是在申诉,总是在检讨,总是在生气,在自怨自艾;而另一些人则深知申诉和检讨没用,何不绕开那个恼人的原点,把身心放到别处,放到了“大处”,反而获得了安顿。

安顿的人生,绝不萎靡。

其实,只要换一个方位观察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情的“高墙”和“铁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监狱”。

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整天为小小的名利折腾的筋疲力尽,让名利成为捆押自己的缰绳和锁链,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即所谓的狱外之狱。

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百无聊赖、对身边人的嫉恨,都是为自己设置的牢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同样,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每人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

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

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更是君子,然做不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便皆为小人吗?未也。

孔子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终其一生,可以让人信赖的也只有“修身”一条。

这本是他计划的起点,却也变成了终点。

君子之道,只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即可,过程永远比终点重要。

读《君子之道》有感10篇

读《君子之道》有感10篇

读《君子之道》有感10篇【篇一】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

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

“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

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

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

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

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

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

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

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

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

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

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

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

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

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那便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与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而中华民族在集体人格方面的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便是君子。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而做个君子,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

儒家用一种划界确定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

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如影相随。

它们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

每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

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

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

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

”这种博弈的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修身养性。

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

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最终让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尽善尽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

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

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
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

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

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

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

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

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

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属性,符合教育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鼓励个性化的选择,搭建育人平台,最终帮助学生,成就学生。

这样的教师,我们才可以称为真君子。

最后,君子不器时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

君子不器简言之,君子不是器具。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尽量不要变成器物的奴隶,自己也不要变成器物。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年年岁岁人相同”,他们用完全一样地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材。

虽毅力称道,但未免太“器”了。

因为他们让多彩的生命变成了复制之器。

”教书到最终成了教书匠,匠气十足。

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鲜活的生命最终在教学生产线上变成了考试机器。

而课堂模式化,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赵校长在《我们
的教育追求》册子中说过,271教育不再提模式。

因为模式一词,容易束缚人的思维,让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将课堂环节化是简单粗暴的。

我们的课堂,不论是以前的讨论展示点评还是现在的三环节,一开始是为了引领老师有章可循。

但课堂的目的绝不是环节,而是放手学生让他们自由自主。

这一点,我感同身受。

二,不要把他人变成器物。

有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

对他而言,学生的大脑只是知识的容器。

一切的重复与练习只是让学生的高分。

育人等同于育分,认同了分数,却割裂了学生基本的人格属性,忽略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对教育的犯罪。

这种唯我试图,唯分数图的价值观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葬送的是学生的未来。

最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更成了扼杀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场所。

万玮在《向美国学教育》一书中写道,通过自己对西方教育的感性认知,会像大学时期的教育课是多么的可怕。

教育学老师用最不符合教育学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学的授课,那便是照本宣科。

那种课本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把学生看做一个个冷冰冰的客体。

照本宣科越多,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损耗就更厉害。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恢复其儿童的天性,就要从课堂变革。

总之,君子之道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追寻的最高人格规范。

它不仅是独处的文化,也是群处的文化。

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团队的历练。

君子之道如同水利万
物而不争,自然流畅,道法自然。

君子用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来引领着我们的前行,不断给我们传递这正能量。

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想的信念,怀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