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弹塑性力学 李同林 第四章

合集下载

应用弹塑性力学李同林第四章

应用弹塑性力学李同林第四章

应用弹塑性力学李同林第四章这是变形理论。

这个理论首先由亨斯基提出,然后由前苏联的伊留申进一步完善。

问题提出得更清楚了,并且给出了使用条件。

因此,这个理论也被称为亨奇-伊柳辛理论。

伊柳欣的变形理论应该满足几个条件:(1)外载荷(包括体力)成比例增加,变形体处于主动变形过程中(即应力强度无中间卸载);(2)材料所用体积不可压缩,采用泊松比μ = 1/2进行计算;(3)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幂强化形式,即或者;在变形过程中(4)满足小弹塑性变形的各种条件,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大小相同。

满足上述条件后,变形理论将给出正确的结果。

如果负载没有成比例地增加,则外部负载成比例地增加是简单负载的必要条件。

这样不仅不能保证物体内部的简单加载状态,而且物体表面也不能满足简单加载条件。

体积不可压缩性和泊松比μ=1/2的假设不仅简化了具体计算,而且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变形理论的物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应力挠度和应变挠度之间的关系,这是令人满意的。

法律。

使用幂强化模型可以避免区分弹性区和塑性区,但实际上该模型对不同材料的限制很小,因为各种材料都可以通过选择公式中常数a的指数m来拟合拉伸曲线。

采用小变形条件是因为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是在小变形条件下推导出来的,物理关系也是小变形条件下的关系。

伊柳辛不仅明确规定了亨奇变形理论的适用条件,而且证明了简单加载定理。

他提出,在小的弹塑性变形条件下,总应变与应力挠度成正比,即:如果使用主应力,有等效应变的表达式为:从这里因此,Hench-Ilyushin理论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写成如下:展开等式(4-84):根据胡克定律(4-33),弹性应变为:因为塑性应变是总应变和弹性应变之间的差,所以它由方程(4-85)和(1)获得:公式(4-86)可以缩写为:实施例4-3众所周知,具有封闭端的薄壁圆筒的平均半径为R,平均直径为D,壁厚为T,圆筒长度为L,并且承受内压P以产生塑性变形。

材料是各向同性的。

应用弹塑性力学 李同林 第四章

应用弹塑性力学 李同林 第四章

应用弹塑性力学李同林第四章应用弹塑性力学李同林第四章第四章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本构方程当我们要确定物体变形时其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时,单从静力平衡条件去研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因此,弹塑性力学研究的问题大多是静不定问题。

要使静不定问题得到解答,就必须从静力平衡、几何变形和物性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考虑这三个方面,就可以构成三类方程,即力学方程、几何方程和物性方程。

综合求解这三类方程,同时再满足具体问题的边界条件,从理论上讲就可使问题得到解答。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我们从静力学和几何学两个方面研究了受力物体应满足的各种方程,即平衡微分方程(2-44)和几何方程(3-2)。

因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物体的物理性质,即物体变形时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在力学中,应力应变关系通常被称为本构关系或本构方程。

本章将介绍物体变形时的弹性和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大量实验证实,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应力就会有应变,而有应变就会有应力。

对于每一种具体的固体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应力和应变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材料客观固有的特性。

下面我们以在材料力学所熟知的典型塑性金属材料低碳钢轴向拉伸试验所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4-1所示)为例来说明和总结固体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特点,并由此说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比弹性应力应变关系要复杂的多。

在图4-1中,OA段是一个成比例的变形阶段。

在这个阶段,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可以用胡克定律来表示:ζ=eε(4-1)其中e是弹性模量,e是弹性变形期间的常数。

对应于a点的应力称为比例极限,并记录为ζp。

从a点到B点,它不再由线性关系表示,但变形仍然是弹性的。

对应于点B的应力称为弹性极限,并记录为ζr。

对于许多材料,从点a到点B的距离非常小,即ζP和ζ,r的值非常接近,通常不区分,但在ζr中表示,当应力小于ζr时,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满足方程(4-1)。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x

y
)
2019/7/26
36
§4-3 各向同性材料弹性常数

yz

2(1 )
E
yz

xy

2(1
E
)

xy

zx

2(1
E
)
zx
采用指标
符号表示:
ij

1 E
(1 ) ij
ij kk
ij

E
1
ij
1 2
ij kk
2G
0 0 0

2G
0
0
0


2G 0 0 0

2G 0
0



2G 0



2G
2019/7/26
31
§4-3 各向同性材料弹性常数
3.1 本构关系用、G表示
采用指标符号表示:
ij 2Gij ij kk 2Gij iⅠj
2019/7/26
16
§4-2 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2.1 各向异性材料 Eijkl 减少为66=36个独立系数,用矩阵 表示本构关系
{}=[c]{}
11
22
33
23
31
T 12
11
22
33
23
31
T 12
x3 弹性主轴
材料主轴,并取另一坐标
系x’i ,且x’1 = x1,x’2=x2,
x2
x’3=-x3。在两个坐标下,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

弹塑性力学部分讲义

弹塑性力学引言一、固体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工程中的各种机械都是用固体材料制造而成的、各种结构物也都是用固体材料建造的。

为了使机械结构正常使用、实现其设计的功能,首先要保证它们在工作载荷与环境作用下不发生材料的破坏或影响使用的过大的变形,即保证它们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要求实现的功能,对于设计的机械结构的形式按强度要求确定其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所需选择的材料。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要解决如下基本问题:在给定形状尺寸与材料的机械结构在设计规定载荷与环境(如温度)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与应力。

对于柔性结构,如细长梁、薄板、薄壳,以及它们的组合结构,还要分析其是否会丧失稳定性。

这些都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机械结构所受载荷或环境的作用是随时间变化的,那么,它们的振动特性也对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在设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模态分析,求出影响最大的各个低阶固有频率与相应的振型,以确保不会与主要的激振载荷产生共振,导致过大的交变应力与变形,影响强度和舒适性。

有些情况下还要考虑它们在瞬态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

这些也是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

此外、许多机械零件和结构元件在制造工程中,采用各种成型工艺,材料要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如何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形状准确性、减少残余应力、避免产生裂纹、皱曲等缺陷?如何设计加工用的各种模具,加工的压力,以及整个工艺流程,这里也都有固体力学问题。

正因为工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固体力学问题,有时还有流体力学问题,在19世纪产生了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才导致力学逐渐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

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工程力学,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而工程力学的发展则大大推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此,力学是许多工程部门设计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力学发展概况力学曾经是物理学的一个部分,最初也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

第四章 结构弹塑性分析

第四章 结构弹塑性分析

(4.26)
(4.27)
当截面全部成为塑性区时,变形可无限制地流动 → 塑性铰,结构变为机构(破坏) 。此时 设极限荷载为 q0 ,跨中极限弯矩(全部塑性 ξ = 0 )为:
M max
所以:
1 2 bh 2 = q0 l = σs 2 4
(4.28)
bσ q0 = s 2
⎛⎞ ⎜ ⎟ ⎝l⎠
2
(4.29)
李遇春编
如图 4.5,X 方向上配筋所产生的抵抗(分布)弯矩为 M ux (这个弯矩可根据钢筋混凝土 结构理论确定) ,在长度 L sin θ 上的总抵抗弯矩为 M ux L sin θ ,这个弯矩在屈服线上的分量为:
M u1 = ( M x L sin θ ) ⋅ sin θ = M x L sin 2 θ
图462屈服线计算理论i屈服线上的抵抗弯矩图47如图47x方向上配筋所产生的抵抗分布弯矩为ux这个弯矩可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确定在长度sin上的总抵抗弯矩为uxsinsin443同理y方向上的配筋抵抗弯矩在屈服线上的分量为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第四章 结构弹塑性分析
1、弹塑性力学边值问题的提法 (1)全量理论边值问题
(ⅳ)边界条件: 在应力边界 sσ 上:
dσ ij l j = dPi
(4.13) (4.14) (4.15)
(4.16)
在位移边界 su 上: dui = dui
(4.17)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2、 梁的弹塑性弯曲
图 4.2 如图 4.2 的简支梁,梁的变形满足平截面假设。根据材料力学(弹性力学) ,梁内的应力 状态为: σ x = σ (≠ 0) , σ y ≈ 0 (与其它量比,可忽略不计) , τ xy = τ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有图)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有图)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殷绥域李同林编!)~中国地质大学·力学教研室二○○三年九月》目录弹塑性力学习题 (1)第二章应力理论.应变理论 (1);第三章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6)第四章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的建立及基本解法 (8)第五章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 (9)第六章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 (11)第七章柱体的扭转 (13)]第八章弹性力学问题一般解.空间轴对称问题 (14)第九章* 加载曲面.材料稳定性假设.塑性势能理论 (15)第十章弹性力学变分法及近似解法 (16)第十一章* 塑性力学极限分析定理与塑性分析 (18)第十二章* 平面应变问题的滑移线场理论解 (19)`附录一张量概念及其基本运算.下标记号法.求和约定 (21)习题参考答案及解题提示 (22)>前言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它与许多工程技术问题都有着十分密切地联系。

应用这门课程的知识,能较真实地反映出物体受载时其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规律,能为工程结构和构件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因而受到工程类各专业的重视。

·《弹塑性力学习题集》是专为《弹塑性力学》(中国地质大学李同林、殷绥域编,研究生教学用书。

)教材的教学使用而编写的配套教材。

本习题集紧扣教材内容,选编了170余道习题。

作者期望通过不同类型习题的训练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弹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弹塑性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解题困难等特点,本书对所编习题均给出了参考答案,并对难度较大的习题给出了解题提示或解答。

本习题集的编写基本取材于殷绥域老师编写的弹塑性力学习题集,由李同林老师重新修编,进一步充实而成。

书中大部分内容都经过了多届教学使用。

为保证教学基本内容的学习,习题中带“*”号的题目可酌情选做。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妥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2003年9月@弹塑性力学习题"第二章 应力理论·应变理论2—1 试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直径为1cm 的圆杆,在轴向拉力P = 10KN 的作用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σ及与横截面夹角︒=30α的斜截面上的总应力αP 、正应力ασ和剪应力ατ,并按弹塑性力学应力符号规则说明其不同点。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y c21 x c22 y c23 z z c31 x c32 y c33 z
x 对 x 的影响应与 y 对 y 及 z 对 z 的影响相同,即 c11 c22 c33
y , z 对 x 的影响应相同,即 同理,
因而有:
c12 c13
c11 c22 c33 a c12 c21 c13 c31 c23 c23 b
对于应变主轴,弹性常数只有两个。
广义胡克定律
各向异性弹性体独立的常数有21个。 系数矩阵对称 Cmn Cnm 广 西 工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各向异性弹性体的独立常数有13个。 学 院
广义胡克定律
x x , y y , z z , xy xy , yz yz , xz xz
广 西 工 学 院 汽 车 工 程 系
x x , y y , z z , xy xy , yz yz , xz xz
广 西 工 学 院
x 汽 x 车 工 2 2 2 x l11 y l12 z l13 2 xy l11l12 yz l12l13 xz l11l13 x x 程 系 ,
y y z z
z
y
y
z
ij liil jj ij
车 工 程 系
弹性对称面:如果物体内存在这样一个平面,和该平面对称的 汽 两个方向都具有相同的弹性,则该面称为物体的弹性对称面。 弹性主方向:垂直于弹性对称面的方向 具有三个弹性对称面的各向异性弹性体(正交各向异性)的 独立常数有9个。
广义胡克定律
证明:正交各向异性弹性体的独立常数有9个。 证明:取弹性主轴为三个坐标轴,将z轴旋转180度

应用弹塑性力学习题解答

应用弹塑性力学习题解答

应用弹塑性力学习题解答张宏编写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目录第二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习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习题答案设某点应力张量ijσ的分量值已知,求作用在过此点平面ax by cz d ++=上的应力矢量(,,)n nx ny nz p p p p ,并求该应力矢量的法向分量n σ。

解 该平面的法线方向的方向余弦为l a d m b d n c d d ====,,,而应力矢量的三个分量满足关系nx x xy xz ny xy y yz nz xz yz z p l m n p l m n p l m nστττστττσ⎧=++⎪=++⎨⎪=++⎩ 而法向分量n σ满足关系n nx ny nx p l p m p n σ=++最后结果为()()()()22222222222nx x xy xz ny xy y yz nx xz yz z n x y z xy yz zx p a b c d p a b c a p a b c da b c ab bc ca d d a b c στττστττσσσσστττ=++=++=++=+++++=++利用上题结果求应力分量为0,2,1,1,2,0x y z xy xz yz σσστττ======时,过平面31x y z ++=处的应力矢量n p ,及该矢量的法向分量n σ及切向分量n τ。

解求出l m n ===,,nx ny nz p p p 及n σ,再利用关系222222n nx ny nz n np p p p στ=++=+可求得n τ。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5弹塑性_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5弹塑性_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一、线性弹性理论适定问题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对于在空间占有体积域V 的线弹性体在外加恒定载荷和固定几何约束条件下引起的小变形问题,若以, ,u εσ作为求解变量,则可以建立如下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 几何方程()1,,2ij i j j i u u ε=+ ()12∇+∇u u ε= (1a)广义胡克定律 ij ijkl kl E σε= :E σ=ε(1b)平衡方程 ,0ij j i f σ+= ∇⋅+=f 0σ V∀∈x (1c)以上方程均要求在域内各点均满足。

边界条件 u u i i = ∀∈x S ui (2a)n t j ji i σ= ∀∈x S ti(2b)对于适定问题,即不仅要求保证解存在唯一,而且有较好的稳定性。

当载荷或边界条件给定值有微小摄动时,应能保证问题解的变化也是微小的。

对于边界条件的提法就有严格的要求。

即要求:S S S S S ui ti ui ti U I ==∅(2c)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其广义胡克定律可具体写成 σλεδεij kk ij ij G =+2 ()tr 2G λ+I σ=εε (3a)()11ij ij kk ij E ενσνσδ⎡⎤=+−⎣⎦ ()()1tr Eνν=⎡⎤⎣⎦I ε1+σ−σ (3b)以上就域内方程来说,一共是对于u ,,σ ε的15个独立分量u i ij ij ,, σε的15个方程。

对于边界条件来说,三维问题每点有三个边界条件,而且是在三个正交方向上每个方向有一个边界条件,这个边界条件或者给定位移、或者给定面力。

这三个正交第四章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与解法方向可以是整体笛卡儿坐标系的三个方向,也可以是边界自然坐标系的三个方向(即法向和两个切向)。

从更一般来说,除去给定位移或面力外,还有另一种线性的边界条件t K u c i ij j i +=(4)这是一种弹性约束条件。

用这个条件可以取代给定位移或给定面力的条件。

弹塑性力学-04

弹塑性力学-04

x E y
其中E为弹性常数,这就是熟知的 胡克定律。
在三维应力状态下,描绘一点处的 应力状态需要9个应力分量,与之 相应的应变状态也要用9个应力分 量来表示。在线弹性阶段,应力与 应变间仍有线性关系存在,但在一 般情况下,任一应变分量要受9个 应力分量 制约。
3
由于应力张量与应变张量的对称性
10
x e 2 x , xy xy
y e 2 y , yz yz z e 2 z , zx zx
x x ( y z ) (3 2 ) 2 (3 2 )
正交各向异性的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可根据任一坐标轴 反转时弹性常数保持不变的要求
c12 x c22 y c23 z c11 , c22 , c33 , c12 , c13 , c23 , c44 , c55 , c66 c13 x c23 y c33 z c44 xy 共9个弹性常数 c55 yz c66 zx
1 x ( x v y ) E 1 y ( y v z ) E v z ( x y ) E 1 xy xy G
如用应变分量表示应力分量
14
对于平面应变问题
z yz zx 0
E x [(1 v) x v y ] (1 v)(1 2v) E y [v x (1 v) y ] (1 v)(1 2v) vE z ( x y ) (1 v)(1 2v) xy G xy
c 41 x c 42 y c 43 z c 44 xy c 45 yz c 46 zx c51 x c52 y c53 z c54 xy c55 yz c56 zx c61 x c62 y c63 z c64 xy c65 yz c66 zx

弹塑性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弹塑性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I-4) (I-5)
★ 关于求和标号,即哑标有:
◆ 求和标号可任意变换字母表示。
◆ 求和约定只适用于字母标号,不适用于数字标号。 ◆ 在运算中,括号内的求和标号应在进行其它运算前
优先求和。例:
aii2a121a222a323
(I-12)
(ai) i2(a 1 1a22 a3)3 2 (I-13)
aibjk cijk
(I-21)
◆ 张量乘法不服从交换律,但张量乘法服从分配
律和结合律。例如:
( a i j b i) c j k a i c k j b i c k j; 或 ( a i b k j ) c m a i( b j k c m )
(I-22)
C、张量函数的求导:
◆ 一个张量是坐标函数,则该张量的每个分量都
◆ 绝对标量只需一个量就可确定,而绝对矢量则需
三个分量来确定。
◆ 若我们以r表示维度,以n表示幂次,则关于三维
空间,描述一切物理恒量的分量数目可统一地表 示成:
Mrn (Ⅰ—1)
◆ 现令n为这些物理量的阶次,并统一称这些物
理量为张量。
当n=0时,零阶张量,M=1,标量; 当n=1时,一阶张量,M=3,矢量;
(I-25 )
4.张量的分解
张量一般是非对称的。若张量 aij的分量满足
aij a ji
(I-27)
则 aij 称为对称张量。 如果 的分aij量满足
aij aji
(I-28)
则称为反对称张量。显然反对称张量中标号重复的
分量(也即主对角元素)为零,即 a11a22。a330
第二章 应力理论
七应变莫尔圆4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特点塑性力学的附加假设42常用简化力学模型43弹性本构方程弹性应变能函数44屈服函数主应力空间常用屈服条件47塑性本构方程简介静不定问题的解答1静力平衡分析平衡微分方程2几何变形分析几何方程3物理关系分析物理方程表明固体材料产生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以及应力率与应变率之间关系的物性方程称为本构方程关系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四章应力应变关系

弹塑性力学讲义 第四章应力应变关系

A 中有体积分和面积分,利用柯西公式和散度定理将面积分换成
体积分。
S Fiui dS S ( ijui )n j dS V ( jiui ), j dV
上式代入外力功增量
A ( fi ji, j )ui dV jiui, j dV ijijdV WdVU
弹性主轴
x3 为弹性主轴或材料主轴, 并取另一坐标系 x’i
, 且 x’1
= x1, x’2=x2, x’3=-x3。
4
在两个坐标下,弹性关系保持不变,则[C]中元素减少为 13 个独立系数。
Qi’j
x’1 = x1 x’2=x2 x’3=-x3
代入
x1
1 0 0 1
x2
0 0 0 -1
x3
0
i ' j ' Qi ' k Q j 'l kl
2
i ' j ' Qi ' k Q j 'l kl

x ' x1 , x ' x 2
1
3 1

x ' x3
3

x ' x ' x1 x 2
1 2
x ' x ' x3 x1 , x ' x ' x3 x 2
3 2
应变分量具有相同关系式。
[C]
为对称矩阵
[C]= [C]T。
最后 Eijkl 的独立系数为 21 个——材料为各向异性线弹性材料。 *对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可见,剪应变引起正应力,正应变也产生 剪应力。 弹性材料性质一般都具有某些对称性,利用对称可简化 [C] 中系数。 2.2 具有一个弹性对称面的材料 若物体内各点都有这样一个平面, 对此平面对称方向其弹性性质相同,则 称此平面为弹性对称面,垂直弹性对称面 的方向称为弹性主轴。 如取弹性对称面为 x1 —x2 面, x1 x3’ x2 x3

应用弹塑性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应用弹塑性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附录Ⅱ习题解答提示与参考答案第二章应力理论2-1 ζn=ζ1l2+ζ2m2,;式中l、m、n为斜截面外法线的方向余弦。

2-2 p=111.5A;ζn=26A;ηn=108.5A2-3 提示:平面Ax+By+C z+D=0的外法线的方向余弦为:(式中i=1,2,3或A,B,C)答案:2-4 略2-5 (a)ζ1=738.5;ζ2=600;ζ3=-338.5;ηmax=538.5;应力单位为MPa。

(b)ζ1=700;ζ2=600;ζ3=-600;ηmax=650;应力单位为MPa。

2-6 ζ1=3.732η0;ζ2=-0.268η0;α=15º。

2-7 (材料力学解) 应力单位为MPa。

(弹塑性力学解) 应力单位为MPa。

2-8 ζ1=107.3a;ζ2=44.1a;ζ3=-91.4a;ζ1主方向:(±0.314,0.900,0.305);ζ2主方向:(±0.948,±0.282,±0.146);ζ3主方向:(0.048,±0.337,0.940)。

2-9;ζ2=0;ζ3=-ζ1。

2-10、2-11 略2-12 (1)略;(2)ζ8=ζm=5.333MPa;η8=8.654MPa。

2-13 p8=59.5;ζ8=25.0a;η8=54.1a。

2-14上式中S为静矩。

材料力学解不满足平衡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

2-15,Q为梁横截面上的剪力。

提示:利用平衡微分方程求解。

2-16 ζ1=17.083×103Pa;ζ2=4.917×103Pa;ζ3=0,∂=40º16′。

2-17 略2-18 2。

2-19 提示:将三个主方向的三组方向余弦分别两两一组代人式(2-12)证之。

2-20 。

2-21 在AA′上:ζx=-γy,ηxy=0;在AB上:ηxy=0,ζy=-γh;在BB′上:l1=cosα,l2=-sinα,l3=0;则应力分量满足关系式:2-22 。

弹塑性力学能量原理及其应用

弹塑性力学能量原理及其应用

第八章 能量原理及其应用弹塑性力学问题实质上是边值问题,即求解满足一定边界条件的偏微分方程组。

然而只有对一些特殊的结构在特定加载条件下才能找到精确解,而对于一般的力学问题,如空间问题,泛定方程为含有15个未知量的6个偏微分方程,在给定边界条件时.求解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往往足小对能的。

因此,为了解决具体的工程结构力学问题,目前都广泛应用数值方法,如有限元法、无限元法、边界元法、无网格化法及样条元法等等。

这些解法的依据都是能量原理。

本章将讨论利用能量原理和极值原理求解弹塑性力学问题的近似解法。

本章共讨论五个能量原理。

首先是虚位移原理,由虚位移原理推导出最小势能原理,其次介绍虚应力原理,和由虚应力原理推导出最小余能原理。

另外,还简单介绍最大耗散能原理。

本章还讲述了根据上述的能量原理建立的有关弹性力学问题的数值解法。

8.1 基本概念1.1 物体变形的热力学过程由第四章知,物体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变形过程,严格来说都是一个热力学过程。

因此研究物体的状态,不仅要知道物体的变形状态,而且还要知道物体中每一点的温度。

如果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各点的温度与其周围介质的温度保持平衡,则称这一过程为等温过程;若在变形过程中,物体的温度没有改变,即既没有热量损失也没有热量增加,则称这一过程为绝热过程。

物体的瞬态高频振动,高速变形过程都可视为绝热过程。

令物体在变形过程中的动能为E ,应变能为U ,则在微小的t δ时间间隔内,物体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总能量的变化为 Q W U E δδδδ+=+ (a) 其中,W δ为作用于物体上的体力和面力所完成的功;Q δ是物体由其周围介质所吸收(或向外发散)的热量,并以等量的功度量。

假定弹性变形过程是绝热的,则对于静力平衡问题有00==Q ,E δδ (b)将式(b)代入式(a),则有W U δδ= (8.1-1)1.2 应变能由第四章的式(4.1-5b)知,在线弹性情况下,单位体积的应变能为ik ij ij ij ij d U εσεσε2100==⎰ (8.1-2)对于一维应力状态,在x x εσ-平面内,则0U 实际上就是应力应变曲线与x ε轴和'xx εε=所 围成的面积(图8.1),即⎰='0Xx x d U εεσ (8.1-3)其中'x ε是物体变形过程某一指定时刻的应变,应 图8.1 应变能与应变余能变能0U 表示物体在变形过程中所储存的能量。

弹塑性力学-第4章_本构方程

弹塑性力学-第4章_本构方程

第四章本构方程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建立了变形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和几何方程,分别是从静力学方面和从几何学方面考察了变形体的受力和变形。

但是只有这些方程还不足以解决变形体内的应力和变形问题。

对于变形体,未知变量包括6个应力分量,6个应变分量和3个位移分量,一共有15个未知函数,而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一共是9个,未知函数的个数多于方程数。

因此还必须研究物体的物理性质,即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通常称这种关系为变形体的本构方程,或称为物性方程。

塑性本构包括三个方面:1、屈服条件,2、流动法则,3、硬化关系;其中屈服条件:判断何时达到屈服,流动法则:屈服后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也即各分量的比值,硬化规律:决定给定的应力增量引起的塑性应变增量大小。

以上构成塑性本构关系。

4.1弹性应变能函数变形固体的平衡问题不仅需要运动微分方程、应变—位移方程(即变形几何方程)还需要将应变分量和应力张量分量联系起来,方能给定物体的材料抵抗各种形式变形的规律。

该规律的理论解释需要对分子间力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该分子力力图使固体粒子间保持—定的距离,也就是需要对固体中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有深入的认识。

这种作用机理在非常接近稳定状态的气体中己弄清楚,但对于弹性体情况,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不能解决这一难题。

如要通过实验探求物体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则总是从一些量的测量来推理得到,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量并非应力或应变的分量(例如平均应变、体积压缩、物体表面一线元的伸长等等).因此,在现时应力与应变关系主要是通过直接实验建立。

然而该关系中的某些固有的一般特性可以在理沦上加以说朋,如能量守恒定律为应力-应变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1.1应变能密度假设变形的过程是绝热的,也就是在变形过程中系统没有热的损失,而且假设物体中任意无穷小单元改变其体积和形状所消耗的功与其从未变形状态到最终变形状态的转换方式无关。

这个条件是弹性的另一种定义。

换句话说,就是假设物体粒子互相作用过程中的耗散(非保守)力的作用与保守力的作用相比是可以忽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理想线性强化弹塑性力学模型当材料有显著强化率,而屈服流动不明显时,可不考虑材料的塑性
流动,而采用如图4-4所示线性强化弹塑性力学模型。图中有两条直线,其解析表达式为:
式中E及E1分别表示线段OA及AB的斜率。具有这种应力应变关系的材料,称为弹塑性线性强化材料。由于OA和AB是两条直线,故有时也称之为双线性强化模型。显然,这种模型和理想弹塑性力学模型虽然相差不大,但具体计算却要复杂得多。
在第二、三两章中,我们已经分别从静力学和几何学两方面研究了受力物体所应满足的各种方程,即平衡微分方程式(2-44)和几何方程式(3-2)等。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必须考虑物体的物性,也即考虑物体变形时应力和应变间的关系。应力应变关系在力学中常称之为本构关系或本构方程。本章将介绍物体产生变形时的弹性和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1)理想弹塑性力学模型当材料进行塑性状态后,具有明显的屈服流动阶段,而强化程度较小。若不考虑材料的强化性质,则可得到如图4-3所示理想弹塑性模型,又称为弹性完全塑性模型。在图4-3中,线段OA表示材料处于弹性阶段,线段AB表示材料处于塑性阶段,应力可用如下公式求出:
由于公式(4-2)只包括了材料常数E和εs,故不能描述应力应变曲线的全部特征,又由于在ε=εs处解析式有变化,故给具体计算带来一定困难。这一力学模型抓住了韧性材料的主要特征,因而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
在图4-1中,OA段为比例变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即可用虎克定律来表示:
σ=Eε(4-1)
式中E为弹性模量,在弹性变形过程中,E为常数。A点对应的应力称为比例极限,记作σP。由A点到B点,已经不能用线性关系来表示,但变形仍是弹性的。B点对应的应力称为弹性极限,记作σr。对于许多材料,A点到B点的间距很小,也即σP与σr数值非常接近,通常并不加以区分,而均以σr表示,并认为当应力小于σr时,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满足式(4-1)。在当应力小于σr时,逐渐卸去载荷,随着应力的减小,应变也渐渐消失,最终物体变形完全得以恢复。若重新加载则应力应变关系将沿由O到B的原路径重现。BF段称为屈服阶段。C点和D点对应的应力分别称为材料的上屈服极限和下屈服极限。应力到达D点时,材料开始屈服。一般来说,上屈服极限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如试件截面形状、大小、加载速率等,都对它有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采用下屈服极限作为材料的屈服极限,并记作σs。有些材料的屈服流动阶段是很长的,应变值可以达到0.01。由E点开始,材料出现了强化现象,即试件只有在应力增加时,应变才能增加。如果在材料的屈服阶段或强化阶段内卸去载荷,则应力应变不会顺原路径返回,而是沿着一条平行于OA线的MO'''(或HO'、KO'')路径返回。这说明材料虽然产生了塑性变形,但它的弹性性质却并没有变化。如果在点O'''(或O'、O'')重新再加载,则应力应变曲线仍将沿着O'''MFG(或O'HEFG、O''KFG)变化,在M点(或H点、K点)材料重新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显然,这就相当于提高了材料的屈服极限。经过卸载又加载,使材料的屈服极限升高,塑性降低,增加了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现象,称为强化(或硬化)。显然,我们注意到材料变形一旦进人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就不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F点之前,试件处于均匀应变状态,到达F点后,试件往往开始出现颈缩现象。如果再继续加载则变形将主要集中于颈缩区进行,F点对应的应力是材料强化阶段的最大应力,称为强度极限,用Qa表示。由于颈缩区的截面逐渐缩小,所以试件很快受拉被剪断。试件在断裂之前。一般产生有较大的塑性变形。韧性较好的低碳钢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所反映的变形特征既典型又具有代表性。这也为大量固体材料的力学试验结果所证实。综上所述.并对大量固体材料力学试验资料综合分析知,固体材料弹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
(3)当受力固体产生塑性变形时,将同时存在有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区域和产生塑性变形的塑性区域。并且随着载荷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
但判断物体中某一点是否由弹性状态转变到塑性状态,必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或判据),这一条件就称为屈服条件。在分析物体的塑性变形时,材料的屈服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式(详见§4-4)。
第四章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当我们要确定物体变形时其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时,单从静力平衡条件去研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弹塑性力学研究的问题大多是静不定问题。要使静不定问题得到解答,就必须从静力平衡、几何变形和物性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考虑这三个方面,就可以构成三类方程,即力学方程、几何方程和物性方程。综合求解这三类方程,同时再满足具体问题的边界条件,从理论上讲就可使问题得到解答。
大量实验证实,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应力就会有应变,而有应变就会有应力。对于每一种具体的固体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应力和应变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材料客观固有的特性。下面我们以在材料力学所熟知的典型塑性金属材料低碳钢轴向拉伸试验所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4-1所示)为例来说明和总结固体材料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特点,并由此说明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比弹性应力应变关系要复杂的多。
此外,若对材料加载,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卸去载荷,然后再反向加载(即由轴向拉伸改为压缩),则这时产生的新的屈服极限将有所降低,如图4-2所示,σs''<σs'且σs''<σs。这种具有强化性质的材料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屈服极限在一个方向上提高,而在相反方向上降低的效应,是德国的包辛格(J. Bauschinger)首先发现的,故称之为包辛格效应。包辛格效应使材料具有各向异性性质。由于这一效应的数学描述比较复杂,一般塑性理论(在本教程)中都忽略它的影响。
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尽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对于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应用领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变形体模型。在确定力学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使所选取的力学模型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结果反映结构或构件中的真实应力及应力状态。另一方面要注意所选取的力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应足够简单,以便在求解具体问题时,不出现过大的数学上的困难。关于弹塑性力学中常用的简化力学模型分析如下:
而固体材料的塑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
(l)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所以外力功不可逆。塑性变形的产生过程,必定要消耗能量(称耗散能或形变功)。
(2)在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不能应用叠加原理。又因为加载与卸载的规律不同,应力与应变也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即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不能唯一地确定,而应当考虑到加载的路径(即加载历史)。
在加载过程中,变形体的外力和内力都要作功。在小变形条件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理,则可认为这一过程中的外力功和内力功(用Wi表示)之和为零,也即:
于是有:
因为内力是由于材料对应变的抵抗而产生的,所以在静力加载过程中,内力与变形方向反,内力功取负值。
(2)偏斜应力引起了全部畸变,而不包括体变,塑性变形仅是由应力偏量引起的。因此,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其有不可压缩性(即体积应变为零)。
(3)不考虑时间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即认为材料是非粘性的。
此外必须指出,上述附加假设的前两条对于一般岩土类材料是不适用的。有关岩土类材料的讨论请见§4-5。
§4-2 弹塑性力学中常用的简化力学模型
无疑,在弹性区,材料在加载或卸载的过程中都服从应力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即广义虎克定律(详见§4-3)。但在塑性区,加载过程服从塑性规律,而在卸载过程中则服从弹性的虎克定律。为了考虑材料的变形历史、应研究应力和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力和应变增量关系的积分,就可以得到全量理论的应力和应变关系。增量形式的应力与应变增量的关系和全量形式的应力应变关系都是非线性的关系式,它们就是塑性变形的应力应变关系(详见§4-7)。
综上所述可知,塑性力学要比弹性力学的理论复杂得多。为研究塑性力学的需要,这里我们在第一章绪论中对固体材料所做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再提出以下附加假设,这些附加假设都是建立在一些金属材料的实验基础上的,它们是:
(1)球应力引起了全部体变(即体积改变量),而不包含畸变(即形状改变量),体变是弹性的。因此,球应力不影响屈服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广义虎克定律中的36个弹性常数是否都彼此无关?如果不是,那么在各种情况(如在各向同性体情况等)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对各种各向异性材料,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引入弹性应变能的概念,并给出在普遍情况下应变能的计算公式。
4-3-2 弹性应变能函数
现设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在物体产生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外力沿其作用线方向的位移上作了功。若对于静载作用下的物体产生弹性变形过程中可以不计能量(包括动能与热量)的损失。于是,根据功能原理可以认为:产生此变形的外力在加载过程中所作的功将以一种能的形式被积累在物体内,此能量称为弹性应变能,或称弹性变形能,并且物体的弹性应变能在数值上等于外力功。这就是变形能原理。若弹性应变能用U表示,外力功用We,表示,则有:
(5)幂强化力学模型为了避免在ε=εs处的变化,有时可以采用幂强化力学模型,即取:
式中n为幕强化系数,介于0与1之间。式(4-6)所代表的曲线(如图4-7所示)在ε=0处与σ轴相切,而且有:
式(4-7)的第一式代表理想弹性模型,若将式中
的A用弹性模量E代替,则为虎克定律式(4-1);
第二式若将A用σs代替,则为理想塑性(或称理想
在许多实际工程问题中,弹性应变比塑性应变小得多,因而可以忽略弹性应变。于是上述两种力学模型又可简化为理想刚塑性力学模型。
(3)理想刚塑性力学模型如图4-5所示,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