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词义 解释
《狼》的词义 解释
狼之阳早格格创做1.一屠早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一个屠户天早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惟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逢到二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近.3.屠惧,投以骨.屠户害怕了,拿起(一齐)骨头扔往日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旧跟着.5.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拿起一齐骨头扔往日,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但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去.6.骨已尽矣,而二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二只狼像本去一般所有逃赶.7.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非常紧张危慢,恐怕前后所有受到狼的攻打.8.瞅家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户)瞅睹:仄坦的空天里有一个挨麦场,场仆人把柴草堆正在挨麦场里,覆盖遮蔽成小山似的.9.屠乃奔倚其下,张担持刀.屠户于是奔往日倚靠正在柴草堆底下,搁下担子拿起屠刀.二只狼皆不敢背前,瞪眼往着屠户1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女,一只狼径曲走启,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正在前里.12.暂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少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关上了,神情悠忙得很.13.屠暴起,以刀劈狼尾,又数刀毙之.屠户突然跳起去,用刀劈狼的头颅,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14.圆欲止,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进以攻其后也.屠户正要走启,转到柴草堆后里一瞅,只睹另一只狼正正在柴草堆里挨洞,念要钻往日从里前对付屠户举止攻打. 15.身已半进,止露尻尾.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惟有屁股战尾巴露正在表里.16.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从后里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杀死了它.1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那才明黑前里的那只狼假拆睡眠,本去是用去迷惘敌圆的.18.狼亦黠矣,而顷刻二毙,禽兽之变诈几许哉?止删笑耳.狼也是很调皮了,但是一会女二只狼皆被杀死,禽兽的捉弄脚法能有几呢?只不过给人们减少笑料而已.1、理浑情节2、相识文中狼的局里战屠户的性格生少变更:.“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二狼之并驱如故”表示狼.而“一狼径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对付于屠户,主要形貌他性格的生少变更:(1)的赋性,所以“投以骨”.(2)自己的伤害处境“前后受其敌”.于是,他觅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3)当狼以拆睡迷惘屠户时,屠户越收醉悟天认识了狼的赋.3、根据情节综合性格:屠妇:启初是退让,心存幻念,厥后是机警、怯敢、警觉、擅于斗争.狼:贪婪、凶狠、狡诈.4、本故事报告咱们的讲理是:。
狼文言文翻译文言现象
古之汉语,简练而深邃,文辞华美,韵味悠长。
然自汉以来,文言文逐渐演变为一种雅文学,其语法、词汇、句式等,皆与口语有异。
是以,后世学者欲通古文,必先精通文言文。
然而,文言文之中,亦多有现象,或为翻译之难点,或为学者研究之焦点。
今试论狼文言文翻译中之文言现象,以飨读者。
一、词义引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屡见不鲜。
以“狼”为例,古文中“狼”字,除指狼这种动物外,尚有引申义。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匹夫之勇,犹狼奔豕突”,此处的“狼”即比喻项羽勇猛如狼,形容其勇猛之态。
在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合适的词义进行翻译。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亦较为普遍。
如《战国策·齐策一》中“狼子野心”,其中“野心”一词,本为名词,在此处活用为动词,表示“怀有野心”。
翻译时,需注意词类活用,将名词、动词等活用为其他词类。
三、成语典故文言文中,成语典故繁多。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狼烟四起”,此成语源自战国时期,形容战乱频仍,烽烟四起。
在翻译时,需了解成语典故,将成语翻译得准确、生动。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如《诗经·小雅·车舝》中“狼烟四起,狐鸣狼嗥”,运用了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乱景象。
在翻译时,需注意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传神。
五、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句式特点鲜明。
如《论语·为政》中“狼烟四起,民不聊生”,此句采用倒装句式,强调“狼烟四起”这一现象。
在翻译时,需根据句式特点,调整译文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六、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
如《史记·陈涉世家》中“今为佣耕,不得尺寸之地,狼烟四起,何面目见人?”此句省略了主语“我”,翻译时需补充主语,使译文完整。
七、音韵协调文言文中,音韵协调,注重平仄、押韵等。
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狼烟四起,苍蝇成群”,此句押韵“起”与“群”,平仄协调。
蒲松龄《狼》中“假寐”词义辨正
F e b .2020V o l .40N o .1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0年2月第40卷第1期[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文教材经典篇目在课堂教学中的误读研究“(2019-Z D J H-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毋小利,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㊂蒲松龄‘狼“中 假寐 词义辨正ʻ毋小利(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摘 要] 根据假 的词义发展轨迹,可以判定:在 假寐 这一固定结构中, 假 义为 非正式 , 假寐 的本质意义即 非正式睡眠 ㊂这种 非正式 可以有多种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没有睡意㊁衣冠不除㊁时间短暂等㊂表示这些外在形式的意义是 假寐 的临时情境义,它只在特定情境中成立㊂将蒲松龄‘狼“中 假寐 一词解释为 假睡 或 小睡 都不合适,前者只是揭示了其某一临时情境义,后者连临时情境义也未能准确揭示㊂合适的做法,是将该词的本质意义和临时情境义结合起来进行解释㊂[关键词] 假寐; 非正式睡眠; 本质意义; 临时情境义[中图分类号]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0)01-0041-04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0.01.007一㊁对‘狼“一文中 假寐 词义的不同解读蒲松龄的‘狼“历来是中学语文经典名篇,深刻影响着一代代的读者㊂但对文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句中 假寐 一词词义,解读者却莫衷一是,存在较大分歧㊂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文本,意义重大㊂对该词词义的不同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为代表,将其解释为 假装睡觉㊂[1]1062.以吕传文老师为代表,将其解释为 打盹㊂[2]483.以祝鸿熹老师为代表,将其解释为 和衣打盹㊂[3]4.以何伟松老师为代表,将其解释为 暂时闭目休息㊂[4]1305.以贾禄娟老师为代表,将其解释为 小睡㊂[5]46以上五种观点,由于后四种基本相同,因此整合以后其实就是两种:一是 假睡 说,一是 小睡 说㊂ 假睡 说认为,前边那只狼实际上清醒得很,它根本就没有睡,而是在装睡,在伺机发动进攻; 小睡 说则主张,前边那只狼真的趁机打了一个盹儿,却不小心在小睡中丧了命㊂二㊁ 假寐 的真正含义那么,以上哪种观点是最合于学理和生活逻辑的呢?笔者认为,对 假寐 一词中的 假 有无准确㊁深刻的理解,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㊂假 本义为 借 ,表此义时读音有二,分别为上声(表 借入 义)和去声(表 借出义)㊂[6]52表 借出 义的 假 后来演变出 给义,即送给别人而不求归还㊂表 借入 义的假 后来演变出 凭借 假使 非正式 非原生 和 非血缘 义㊂齐援朝教授也阐释了该词的六种引申义,对 假 的词义发展轨迹给出了一个准确的描述㊂[7]57这个描述,和我们的以上观点基本相同㊂假 的引申义序号引申义例句出处1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㊂‘谭嗣同“2凭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㊂‘荀子㊃劝学“3假使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4非正式乃相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㊂‘史记㊃项羽本纪“5非血缘美阳女子告假子不孝㊂‘汉书㊃王尊传“6非原生事已历远,易生假冒㊂‘魏书㊃李安世传“ 可以断定,各种文献中 假寐 的 假 ,当为表 借入 义的 假 的引申义非正式㊂那么, 假寐 就是一种非正式的睡眠,和正式的睡眠过程(通常要有以下几个要素:有困意㊁在床上㊁去掉衣冠㊁盖上被子㊁灭掉灯火㊁闭上眼睛㊁持续较长时间㊁有睡着状态)有所不同㊂我们且看几个例子:到五更天,两人和衣躺下㊂痴珠不曾合眼,秋痕竟沉沉睡去㊂痴珠怕他着凉,将两边锦帐卸下,悄悄假寐㊂(清㊃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十二回:秋心院噩梦警新年 搴云楼华灯猜雅谜)这里痴珠的睡首先是 和衣 ,然后是因为有心事,故虽躺在床上却睡不踏实,并且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很短(天亮就不睡了),故称 假寐㊂是晚出营,伺候父亲,吃酒已完,谈论一刻,薛德礼醉得沉沉入睡,百花女也伏案假寐㊂忽见人影近前,喝声: 刺客! (清㊃李雨堂‘万花楼“第六十三回:杨宗保中锤丧命 飞山虎履险遭擒)这里百花女的睡,同样是和衣而睡,并且还是伏在案上㊂这种睡肯定是一种临时性的浅睡,所以当事人还非常警觉,能够及时发现刺客㊂一日,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旁假寐㊂(清㊃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贾珍等人虽然有了睡意,但拘于礼法,不能上床好好睡觉,只好将就着歇歇身子㊂良久,风息雨止,种㊁蠡坐而假寐,以待天明㊂(明㊃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诛芈胜叶公定楚 灭夫差越王称霸)由于形势紧急,天明了还有大事要做,所以文种㊁范蠡二人也只能是坐着歇一会儿,闭目养神而已㊂生惧图己,乃持刀门外,倚薪假寐㊂(宋㊃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一六:管辂)这位年轻人将就着歇息时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不仅手里握着刀,而且身子还要靠在柴草上,肯定不能好好地休息(果然,新情况马上就出现了)㊂又值其父昼寝,因共偷服散酒,其父时觉,且假寐以观之㊂(宋㊃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钟毓)这是说钟毓㊁钟会之父一觉睡醒,发现两个儿子在偷酒喝,因此,先不起床,故意躺在床上偷眼窥视两个儿子的举动㊂且说关公是日祭了 帅 字大旗,假寐于帐中㊂忽见一猪 霎然惊觉,乃是一梦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此处关公虽然睡的时间很短,但不仅睡着了,还在睡中做了一个梦㊂心之忧矣,不遑假寐㊂(‘诗经㊃小雅㊃小弁“)这是说抒情主人公忧心忡忡,连将就着小睡一会儿的时间也抽不出来,更别说上床好好睡个觉了㊂通过以上诗文例句,可以看出: 假寐 所指是一种睡眠,这种睡眠和正式的睡眠相比,要么是无困意㊁不必睡,要么是衣帽不除㊁不在床上,或者是睡得很轻㊁稍惊即醒,甚至根本就没有闭上眼睛㊂当然,有的 假寐 是缺失了一两个正式睡眠应有的要素,有的 假寐 则会同时缺失好几个正式睡眠应有的要素,而同时缺失正式睡眠所有要素的 假寐 几乎是不存在的㊂还可以看出:某一正式睡眠要素在某些 假寐 中是缺失的,而在另一些 假寐 中却是存在的㊂如,当事人 假寐 时可以睁着眼(如钟毓㊁钟会之父),也可以闭着眼(如百花女);可以在床上(如痴珠),也可以不在床上(如文种㊁范蠡);可以有睡着的时候(如关公),也可以根本就睡不着(如痴珠)㊂尽管 假寐 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这些外在形式一定拥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由于正式睡眠的要素部分缺失,导致 假寐 只能是一种非正式的睡眠㊂这个意义,我们称之为 假寐 的本质意义;指称 假寐 的任何一种具体的外在形式的意义,我们则称之为该词的临时情境义㊂本质意义,在任何 假寐 中都存在,临时情境义则不确定,此处有,彼处可能无㊂用本质意义和临时情境义两个术语来解释 假寐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一切形式的 假寐 ㊂三㊁‘狼“一文中 假寐 的临时情境义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假寐 是一种正式睡眠要素不完整的非正式睡眠,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下,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㊂那么,‘狼“一文中 假寐 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 假寐 一词在此处的临时情境义)是什么呢?首先,这只狼的 假寐 乃是无困意而睡,也就是说,它在不必睡的情形下做出小睡之态,不是为了休息,而是另有他图( 盖以诱敌 )㊂这一点,和钟毓㊁钟会之父的 假寐 相同:钟父之 假寐 同样不是为了休息,而是要借此偷窥俩儿子的举动㊂有时,描述此种 假寐 ,作者会视具体情况在必要时加一 佯 字(若不加 佯 字读者也能看出该处 假寐 是佯装出来的,则无需加)㊂如: 诸相皆佯假寐,唯李峤㊁韦巨源㊁杨再思遽出承制,攘袂于其间㊂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二:酷忍第二十七)㊂加上 佯 字,表明这种 假寐 和为解困而休息的 假寐 不同,是佯装出来的,同时更说明 假寐 之 假 本身并不含有 假装 的意思㊂否则,再加 佯 字就太烦琐了㊂和钟父㊁诸相的 假寐 一样,这只狼的 假寐 固然是假装出来的,但其中 假装 之义,是由具体故事情境临时赋予的, 假 或 假寐 本身并不必然含有此义,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 假寐 都是当事人假装出来的㊂正如‘花月痕“中痴珠的 假寐 ,其中 和衣 的意思也不是 假寐 一词本身所必然拥有的,并非所有人的 假寐 都是 和衣 的,脱衣躺在床上暂时闭目养神片刻同样是 假寐 ㊂又如 持刀门外,倚薪假寐 ,是说在 假寐 的时候还持着刀㊁倚着薪,这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 假寐 时都是如此㊂也就是说, 佯装 和衣 持刀 倚薪 ,都是 假寐 的不固定的临时情境义㊂此时有,彼时可能就无㊂话说回来,钟父㊁诸相㊁狼的佯装的 假寐 也好,痴珠㊁百花女㊁贾珍的真是为了解乏的 假寐 也好,因都符合 非正式睡眠 这一本质特征,故都能称为 假寐 ㊂其次,这只狼由于是狼而不是人,所以, 不在床上 不去衣帽 不盖被子 不灭灯火 等非正式睡眠常有的要素,这里都无须考虑㊂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有诱敌的心事,它的 假寐 时间绝对不会持续太长,更不可能有深度睡着的状态,甚至连小睡状态也不可能有,它是目睡而心未睡㊂最后,这只狼 假寐 时,没有像平常的正式睡眠一样采用卧姿,而是采用了坐姿,可能是出于方便随时进行攻守的考虑㊂总之,此处语境中, 假寐 的临时情境义包括:无困意而睡㊁有心事㊁闭上眼睛㊁持续时间不长㊁没有睡着状态㊁采用坐姿等㊂四、结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狼“一文中的 假寐 注解为 假装睡觉 ,是以 假寐 的上下文临时情境义为根据的㊂这样的注解法,显然未能揭示该词的本质所指㊂因为在此情境下的意义,到了彼情境,可能就不适用㊂将其注解为 小睡 暂时闭目休息 或 打盹 ,那就连 假寐 的临时情境义也未能准确揭示,更遑论本质意义了:这只狼当时绝对不是在休息,更没有打盹,它清醒得很,只是做出了打盹的样子而已㊂将其注解为 和衣打盹 就更离谱了,因为狼睡觉时根本就谈不上什么 和衣 与否㊂总之, 假寐 解释中的 装睡 说和 小睡 说,都没有正确揭示 假寐 的真正含义㊂前者只是说出了其临时情境义,后者则连临时情境义也没有说对㊂前者会误导学生只要看到 假寐 一词就会不加思考地将其一律解释为 假装睡觉 ,后者则将狼看得太笨了:狡黠的狼怎么会傻到如此程度,在那么一种条件下真的去小睡片刻呢?实际上,在和对手对抗中耐力极好的它甚至根本就无需休息,更遑论小睡㊂只是它对自己的战斗规划过于自信,没料到对手出手速度如此之快,所以尽管采用了坐姿,还是丢了自家性命㊂正确的注解,应该首先说明 假寐 乃是一种非正式睡眠,然后,要根据具体情境,分析其 非正式 究竟表现于何处㊂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随文教学,根据词语的上下文情境掌握词语的含义;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这个具体情境,还要跳出来这个情境让学生知道该词语所指本质究竟为何㊂否则,学生容易以偏概全,以为此情境下某词语的意义在所有情境下都适用㊂ʌ参考文献ɔ[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吕传文. 假寐 在古代文献中的意义[J].语文教学之友, 2017(4).[3]祝鸿熹. 假寐 并非躺下睡觉[N].语言文字周报,2015 -05-13(4).[4]何伟松.也谈 假寐 释义[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7).[5]贾禄娟.说 假寐 [J].学语文,2008(5).[6]陈祝琴. 假寐 释义辨析[J].语文建设,2008(11).[7]齐援朝. 假 伪 辨[J].长治学院学报,2007(1).T h e S e m a n t i c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o n t h eC h i n e s eT e r mJ i a m e i 假寐 i n t h e L a n g b y P uS o n g l i n gW uX i a o l i(A c a d e m y o fL i t e r a t u r e,P i n g d i n g s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P i n g d i n g s h a n,H e n a n,467000)A b s t r a c t: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e m a n t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a c ko f J i a(假),w e c a n j u d g e t h em e a n i n g o f J i a (假)i n t h eC h i n e s e t e r mJ i a m e i(假寐)i s i n f o r m a l,a n d t h e e s s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 o f J i a m e i(假寐)i s i n f o r-m a l s l e e p.T h e r e a r e a v a r i e t y o f c o n c r e t e f o r m s o f o u t w a r d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l,s u c h a s n o d r o w s i-n e s s,n o t a k i n g o f f c l o t h i n g a n ds h o r t t i m e.T h em e a n i n g s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e s eo u t w a r df o r m sc a nb ec a l l e d t e m p o r a r y s i t u a t i o n a lm e a n i n g s,w h i c ha r e e f f i c a c i o u s o n l y i n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a r t i c u l a r s i t u a t i o n s.I t i s i n-a p p r o p r i a t e t o e x p l a i n t h em e a n i n g o f J i a m e i(假寐)i n t h e L a n g b y P uS o n g l i n g a s p r e t e n d i n g t o s l e e p o r n a p.T h e f o r m e r i s o n l y a t e m p o r a r y s i t u a t i o n a lm e a n i n g o f J i a m e i(假寐),a n d t h e l a t t e r c a n n o t e x a c t l y u n v e i l e v e na n y t e m p o r a r y s i t u a t i o n a lm e a n i n g o f t h i s t e r m.W es h o u l dc o m b i n ee s s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 w i t h t e m p o r a r y s i t u a t i o n a lm e a n i n g sw h e ne x p l a i n i n g t h i s t e r m.K e y w o r d s:J i a m e i(假寐);i n f o r m a l s l e e p;e s s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t e m p o r a r y s i t u a t i o n a lm e a n i n g。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课本词义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课本词义知识点梳理一、课本词义: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1.〔积薪〕堆积柴草。
12.〔弛〕解除,卸下。
13.〔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注视的样子。
14.〔少(shǎo)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瞑(míng)〕闭上眼睛。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遂,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kāo)〕屁股。
24.〔假寐(mèi)〕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xiá)〕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古今异义:1.去(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2.少(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4.耳(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5.股(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6.盖(盖以诱敌)古义:原来是今义:遮蔽、覆盖7.弛(弛担持刀)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8.薪(场主积薪其中)古义:柴草今义:工资9.暴(屠暴起)古义:突然今义:强大三、一词多义:1.止:(1)通“只”,只、仅仅。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狼》
赏析一:写屠夫杀狼,表现屠夫的勇敢警觉。这是故事的 高潮和结局。
17
局部探究
赏析二:狼的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 到了极点,写出了狼的狡诈阴险,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直到狼“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赏析三:“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狼另有图谋并
牵制屠夫;“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表现出狼迂回包抄的狠毒; “数刀毙之”“亦毙之”充分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果断。
4.辨析词意: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5
整体感知
读顺句子
熟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不中断。 注意下面两个句子的读法: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6
整体感知
狼
7
局部探究
赏析句子 1.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 狼,缀行甚远。”
18
局部探究
狼
19
局部探究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 增笑耳。”
赏析一: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 赏析二:结尾仅20字,从实到虚,将主题升华到一个 新的高度,寓意丰富而深刻。
20
局部探究
赏析三: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狼一样
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
赏析三:“恐”“顾”“奔”“倚”“弛”“持”——一
连串的动词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 脑,设法与恶狼斗争。
15
局部探究
狼
16
局部探究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 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 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诫子书、穿井、杞人忧天》注释、翻译、默写、阅读
七年级上期中后文言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一)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理解性默写: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18课狼-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8课狼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1.诵读积累实词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知识点01 关于朗读。
【即学即练1】(一)、朗读有节奏。
参考示例: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参考示例: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
“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
其次,还目标导航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停顿划分技巧:(1)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示例:一狼/得骨/止;其一/犬坐于前。
(2)方法2 :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示例:顾/野有麦场;乃悟/前狼/假寐。
(3)方法3:连词前面可以停顿。
示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方法4 :发语词后面要停顿。
示例:盖/以诱敌。
(三)、分层诵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能够流畅地背诵。
狼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
狼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狼,又名狼藉,乃食肉兽也。
形似犬而大者,毛色多为灰黑,有时亦有白色者。
其身姿矫健,奔跑迅疾,善于捕猎,乃山林之中之王者也。
狼之性情凶猛,喜欢独行独猎,不善与人为伴。
然而,狼亦有家族之情,善于团结合作,以便更好地捕猎。
狼之生活多在山林之间,夜间出没,白昼隐匿。
其生活之地,多在洞穴之中,以便藏身避敌。
狼之食物以野兽为主,亦有时捕食家畜,故常被人所忌惮。
然狼亦有利于生态平衡,能够控制野兽数量,保护森林之生态环境。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所体现。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曾有“狼心狗肺”之称,形容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而在《西游记》中,狼魔王更是凶恶至极,为祸人间。
然而,在古代诗词中,狼之形象亦有所赞美。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中所描绘的狼,正是一幅生动的山林之景。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比喻人之品行。
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成语,皆源自狼之形象。
狼之形象亦常被用以比喻人之野心勃勃,凶猛无情。
然而,狼亦有其忠诚、勇敢之一面,故不可一概而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狼之形象常被用以描绘山林之景,表现出大自然之壮美。
如《庐山谣》中有“狼藉庐山秋”之句,描绘了庐山之秋景。
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其中有“狼烟大市”之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林之景。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比喻人之品行。
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成语,皆源自狼之形象。
狼之形象亦常被用以比喻人之野心勃勃,凶猛无情。
然而,狼亦有其忠诚、勇敢之一面,故不可一概而论。
狼之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描绘山林之景,表现出大自然之壮美。
如《庐山谣》中有“狼藉庐山秋”之句,描绘了庐山之秋景。
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其中有“狼烟大市”之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林之景。
总之,狼乃食肉兽也,形似犬而大者,性情凶猛,善于捕猎,乃山林之中之王者也。
第18课《狼》一句一译字字落实
《狼》一句一译字字落实一、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山东淄( zi )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清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热表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振一时。
但此后屡试不第,71岁才援例选为贡生,几年后去世。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自己家乡附近教书。
由于他自己是下层知识分子,所以熟悉民生疾苦,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与社会上各色人物的接触中,他收集了大量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摒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等,后人辑为《蒲松龄集》。
【解题】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又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种,《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
它借鉴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传奇而又有所发展,鲁迅先生称它"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狼三则》写了屠夫和狼斗争的三则故事。
第一则写一个晚上,狼尾随一位担肉的屠夫,屠夫害怕,便将肉吊在树上并拿空担子让狼看,于是狼停止了追踪。
第二天屠夫去取肉,看到狼竟像鱼吞食饵一样被吊死在树上。
第三则写狼追逐一个夜行的屠夫,屠夫躲进野外的一个小棚里。
狼从外面伸进爪子抓人,被屠夫抓住。
屠夫便用刀割破狼爪下的一块皮,从割皮的地方拼命吹气,使狼鼓胀如牛,最后将它背回家杀掉了。
本文所选的第二则,写得最出色。
二、原文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注释】1.一屠:一个屠户。
文言里往往不用量词,直接把数词加在名词前,以下"两狼"、"一狼"同。
2.晚:天晚,表时间的状语。
蒲松龄《狼》上课用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 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勇敢机智且细
狡猾
一会儿 结构助词,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 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假、欺骗 多少 罢了
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 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 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 加笑料罢了。
1、最后,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2、 这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屠夫,屠户
狼,缀行甚远。
通“只”, 仅仅。
在半路上
紧跟
很
有一个屠夫傍晚回家, 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只 有剩下的骨头。在半路上 பைடு நூலகம்到两只狼,狼紧跟着他 走了很远。
3、用两个 字概括情节。
遇狼
1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 哪些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时间:晚 地点:途中
四要素
人物:一屠;二狼
《聊斋志异》是我国 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 说集。作者通过谈狐 说鬼,讽刺当时社会 的黑暗,官场的腐败 和科举制度的腐朽。
蒲松龄,字 ,号柳泉居士, 世称 , 朝山东淄川人。 《 》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 斋”是他的 名,“志” 是 的意思,“异”指 的故事。这是一 部 集,共491篇。多数作品通 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 黑暗进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 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惧怕、厌恶、 憎恨„„
狼
蒲松龄
学习目标
1、掌握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有关文 学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 译课文。 3、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领悟作者 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 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蒲松龄,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清朝 山东人,著名的文学 家,代表作是短篇小 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 书房名,“志异”是 记载奇异传闻的意思。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余映潮教例评析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教例简述]预习要求:孰读课文,看注释教读这一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学生提问比赛。
(10分钟)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
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踊跃解答问题。
解答欠周全的,由教师补充。
若学生已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意暇甚”与“意将隧人”的两个“意”的词义是否相同等等。
二、学生分析比赛。
(15分钟)学生中有好、中、差三个层次。
设计三个问题供分析:1、《狼》故事情节(差等生)2、狼之黠(中等生)3、《狼》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为什么?(优等生)同学们自由选择,先笔写五分钟发言提纲,再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要鼓励、表扬勇于向难度大的问题“进攻”的差学生。
三、学生背诵比赛。
(10分钟)要求最多10分钟背完全文。
成绩差而背诵快的,得表扬。
四、学生做练习比赛。
(10分钟)练习形式:油印或者投影。
第一层次练习。
解释词义:①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②狼不敢前恐前后受其敌③一狼洞其中以攻其后第二层次练习。
①解释词义: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②指出加点词的含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顷刻两毙第三层次练习①写出含加点词的成语。
积薪其中()并驱如故()前狼假寐()弛担持刀()②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两狼之并驱如故要求:第一、二层次练习为必做题,第三层次练习为选做题,选得多而做得正确的,发小奖品。
[评析]这个教例很具创造性。
教者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语文差生,用分层次互相促进的方式让差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用激励、鼓动、表扬的手段让差生感受到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
教者也同样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对他们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好学生也因教学标高不同而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动力。
初中七年级语文《狼》(含古文词汇整合)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 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 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 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 成就。
生字注音
缀行 (zhuì)大窘 (jiǒng) 苫蔽 (shàn)弛担 (chí)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 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
西
胆苦 ,心
楚 霸 王
三人
千, 越天
项 羽
甲不
可负
吞,
吴卧
。薪
尝
舟有 ,志 百者 二, 秦事 关竟 终成 属, 楚破 ;釜
沉
二、《聊斋志异》的写作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 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了,
狼都被杀死,
兽之变诈 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假,欺骗 多少(能有 多少)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 少呢?
同“只”,只。
只不过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本文从体裁上来说属于小说, 它有三要素分别是 人物、环境、 情节。请大家各用一个词来概括 本文的故事情节。
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 故事情节。
屠 遇 狼惧 狼御 狼杀 狼 户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往旁边看 打麦子的场院
堆柴草(麦秸)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 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
苫蔽成丘。 场里,
覆盖 遮蔽
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乃 奔 倚 其下,弛担持刀。
于是 跑 倚靠 代词,
卸下
免费蒲松龄《狼》课件3
读准字音
缀行甚远 zhuì 屠大窘 jiǒng 积薪 xīn
苫蔽 shàn
奔倚 yǐ
弛担 chí
眈眈相向 dān 少时 shǎo 目似瞑 míng
意暇甚 xiá 隧入 suì 尻尾 kāo
假寐 mèi 狼亦黠矣 xiá 顷刻 qǐng
跟读从懂词再义,又 屠户 紧跟
很
通“只” 连词,表转 折,可是
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练习2、解释活用词 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助词,调整音
不译
节,不译
代词,它, 指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 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 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
7.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 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
8、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 狠毒。
狼心狗肺
.
9.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 形容为人残暴。
豺狼成性 10.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
刺
写
贪
鬼
刺
写
虐
妖
入
高
骨
人
三
一
分
等
蒲松龄
郭沫若写蒲松龄的对联
蒲松龄
形象塑造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 和凶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 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 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
“顾”“奔倚”“驰”“持”等,表现了屠户丢 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 智,
狼文言文翻译预习
狼,猛兽也,性狡猾,多智计。
古有《左传》载:“狼子野心,不可驯也。
”其意谓狼子之心,野心勃勃,不可驯服。
然狼亦具英勇之姿,勇猛无比。
今欲翻译古文之狼,需先预习其文,以明其意。
一、原文预习1. 狼子野心,不可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史记·淮阴侯列传》)3. 狼心狗肺,狼狈不堪。
(《战国策·齐策》)4. 狼烟袅袅,烽火熄灭。
(《后汉书·光武帝纪》)5. 狼烟四起,烽火不息。
(《晋书·石勒载记》)二、词义解释1. 狼子野心:狼子,狼之子,比喻心狠手辣的人;野心,野心勃勃,指野心勃勃的人。
整句意为:狼之子心狠手辣,野心勃勃,不可驯服。
2. 狼烟四起:狼烟,狼群奔跑时扬起的灰尘;四起,四处升起。
整句意为:狼群奔跑时,灰尘四处升起。
3. 狼心狗肺:狼心,狼之心,比喻心狠手辣;狗肺,狗之肺,比喻心地善良。
整句意为:心狠手辣,心地善良。
4. 狼烟袅袅:袅袅,轻轻上升的样子。
整句意为:狼群奔跑时,灰尘轻轻上升。
5. 狼烟四起,烽火不息: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不息,不停止。
整句意为:狼群四处奔跑,边防报警的烟火不断。
三、翻译技巧1. 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如“狼子野心”中的比喻,翻译时也要保留这种修辞手法。
2. 理解原文的语境:如“狼烟四起,烽火连天”这句话,翻译时要注意理解其语境,表达出战争的残酷。
3. 保留原文的韵律:如“狼心狗肺,狼狈不堪”这句话,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律。
四、翻译示例1. 狼子野心,不可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狼子野心,岂可驯服哉?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史记·淮阴侯列传》)狼烟四起,烽火连绵,战事惨烈。
3. 狼心狗肺,狼狈不堪。
(《战国策·齐策》)心狠如狼,肺善如狗,狼狈不堪。
4. 狼烟袅袅,烽火熄灭。
(《后汉书·光武帝纪》)狼烟袅袅,烽火熄灭,战争结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考点精析:一词多义、虚词
考点精析:一词多义、虚词
考点1.一词多义
【考点解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词多考点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考题:选出下列各组句子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A.旦辞爷娘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B.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
C.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
D.东市买骏马愿为市鞍马
【答案】B
【解析】A.辞别/推辞。
B.十二,表数量/十二,表数量。
C.文书/贴好。
D.市场/买。
考点2.虚词
【考点解析】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考题:例句“当余之从师也”中的“之”字与下列选项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也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答案】C
【解析】例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代五柳先生。
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宾语前置的标志。
18《狼》解读
18《狼》解读集民间奇闻异事。
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
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是一篇具有寓言性质的文言小说。
3.主旨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4.内容解读《狼》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狼》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本文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
5.结构分析全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按照先叙事,后议论的顺序,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叙事,写人狼相斗,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环环相扣,情节紧张曲折;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叙事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写遇狼,第二层写惧狼,第三层写御狼,第四层写杀狼。
杀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
“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
“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
“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
“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
“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6.写作特色(1)独特精巧的构思。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题突出。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注释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注释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狼》是一篇富有深意的散文,通过对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的描写,展现了狼的生存状态和对自然的依赖。
这篇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常常配有注释,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注释:
1.生词解释,对生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比如,“荒原”、“凛冽”、“悠悠”等词语的解释。
2.词语解析,对一些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比如,“狼崽”中的“崽”是指幼崽的意思。
3.文化背景解释,对一些涉及到文化、历史背景的内容进行解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所涉及到的文化内涵。
比如,对于狼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解释。
4.修辞手法解析,对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比如,对于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进行解释和举例。
5.语言点解析,对一些语言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比如,对于文章中使用的句式结构、修饰成分等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以上方面的注释,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狼》这篇文章,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3.屠惧,投以骨。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5.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7.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非常紧张危急,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8.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户)看见:平坦的空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遮
蔽成小山似的.
9.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10.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1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13.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1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走开,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15.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16.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杀死了它。
1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1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理清情节
2、了解文中狼的形象和屠户的性格发展变化:
如:“缀行甚远”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一狼径去,……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着力
对于屠户,主要描写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1)刚遇到狼时,是“惧”,没有认清狼的本性,所以“投以骨”。
(2)当“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窘”之后,头脑非常清醒,明确自己的危险处境“前后受其敌”。
于是,他寻找
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
(3)当他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后,当狼以装睡迷惑屠
了两狼。
3、根据情节概括性格:
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4、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