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高中历史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高中历史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与教师交流,了解到教师考虑较多的是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师们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是普遍接受的,但如何进行实践操作却感到十分茫然。所以,谈到新课程实施,首先在于帮助其成功完成教学设计。

一、研读课程标准——建构教学目标

“怎么教”是以明确“教什么”为前提的,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明晰课程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课标建构每一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即“三维”目标)。

如要确定人民版教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可进行如下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分析。

再如人民版教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例;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主要表现和作用);认识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探究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秦朝“兵马俑”等历史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通过秦朝始创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当前历史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尚存在下列问题:

1.受“大纲时代”教学惯性的影响,不少教师仍习惯于脱离“课标”,直接依据教材和教参进行教学设计。还没有真正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穿新鞋走老路的还较为普遍。

2.面对课标那寥寥数语,有很多教师不知教学如何选点,无法控制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突出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

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也未呈整合态。很少有教师能对每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称职的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大多是干干巴巴的几条,表述雷同,不见深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不少教师没有认真关注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诸如了解、知道、列举、说出……理解水平的,认识、说明、简述、概述、理解、概括、比较、分析、探讨……应用水平的,收集、编辑、调查、制作、讨论、展览、总结、评价……结果教学目标设计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过高,导致教学难度过大,背离了课标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1](p.283),是教材系统中最为主要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如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各种教材涉及的内容都非常全面,而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故教师围绕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的重点应放在提炼“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作用的史实”,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突出时代背景)、《天朝田亩制度》(新水平)和《资政新篇》(新特点)、抗击外国侵略军(新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局限性的史实。”如太平天国毁坏偶像和非儒删书、天京变乱等。

再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特别难处理,第一,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日本侵华的罪行太多了,应如何向学生介绍呢?我们的处理原则是面的展开、点的聚焦。在教学中先是依据教材概述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①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酷的暴行。②疯狂的经济掠夺。③推行奴化教育。④扶植傀儡政权奴役中国人民。(依据人教版、人民版教材)然后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野蛮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对解放区军民的残酷扫荡等。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其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结合人教版教材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市陈刚老师设计了如下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体现对学生学史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和考查。

问题一漫画“冷战”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动手创作能力等。情景设置

基本素材包括:三个人、一个喊话筒、一支消防水枪、一把雨伞。

基本要求

(1)必须要在画面中显示出与“冷战”相关的主要内容:丘吉尔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反击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组织。

(2)情景的设计必须要体现出美苏冷战过程中的对峙状况。

(3)人物的描述或设计要明确的体现出个性特征,让人一目了然。

(4)可以根据需要自主添加素材,但情景设置中提供的素材必须要使用。

(5)建议自由组合成3至5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创作。

(6)作业形式可以是详细、准确的文字描述,也可以绘制成一幅漫画(建议有一定绘画能力的同学可尝试)

作业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专题学习档案。

问题二模拟会场

材料一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9)

材料二我们有决心紧急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相互依靠、共同利益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而不问其经济和政治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且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要的会议发言稿,包括中心议题,议题的具体内涵及其成因,会议的意义。(不得超过350字)

问题三我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基本要求

(1)内容可以从一个欧洲人的梦想、一个日本人的梦想、一个俄罗斯人的梦想、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一个非洲人的梦想中任选一个。

(2)站在自己扮演角色的立场发表个人见解,不必受到传统观点的约束。

(3)形式:一篇不超过5分钟的短小精悍的演说辞。

提示角度

欧洲人的梦想可以是对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支持,也可以是反对;日本人的梦想可以是对美国说“不”,也可以是对过去罪行的认识和道歉,还可以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军国主义的赞扬;俄罗斯人的梦想可以是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可以是对民族冲突、恐怖灾难的忧虑;中国人的梦想可以是民族振兴的自尊和自豪感;非洲人的梦想可以是对贫困、疾病、干旱、落后和战争的悲痛和控诉,也可以是对民族和国家富强的期盼。

评价方法

(1)评估结果记入专题学习档案。

(2)挑选比较优秀的演说辞,由学生在课前即兴演讲。

另外,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教师一直找不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是强调教师借助于新教材丰富的历史图片来进行尝试,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古代文物的精湛工艺、书画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生花的妙笔也无法准确传递只有感官才能欣赏到的美。因此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时教师都会自觉地让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去联想、去体悟、去感受那艺术的美。当我们看到学生被那一件件艺术作品深深吸引,惊叹不已,并因此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时,我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影响教材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的教材,它的体系设计必然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教材编写中,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徐州市实行的是分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有两套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案。如人民版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我市教师设计的两套方案是:

方案一完全依据教材的教学方案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秦朝疆域的扩大

(1)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攻占阴山地区等军事要地,修筑长城。

(2)南方:征岭南、开灵渠。

(3)西南:在西南夷地区开道路,任官吏。

3.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关于郡县与分封的争议

2.郡县等基层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3.郡县制设置的意义

三、秦汉王朝的官僚机构

1.“皇帝”的由来

2.三公九卿

3.“朝议”

四、挟书律

1.焚书坑儒

2.“挟书律”

方案二依据课标和教材创生的提高方案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权的至高无上

(1)皇帝的由来

(2)皇权的至高无上

(3)皇帝制度的影响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1)“三公”和“九卿”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影响

3.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1)郡县设置的历史溯源

(2)秦朝广置郡县

(3)郡县在历史上的演变

(4)郡县制度的历史影响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和认识

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奠定“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2.政治制度建设影响后世。

郡县制度的建立文物法度的统一

驰道御道的开辟兵器险阻的消除

传统思想的控制万里长城的修筑

南北边疆的开拓

3.民族融合加速,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格局。

三、课程内容教学化——追求真实的课堂效果

课程内容的教学化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教学设计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贴近教学实际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内容教学化设计应是一种学案式设计,教师应注意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材内容教学化设计,应有学生“预习”方案的设计,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应有教师讲解重点的设计,教师的讲解应把握好“四个三”,一是“三度”(深度、广度、密度),二是“三性”(基础性、实用性、时代性),三是“三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科),四是“三易”(易混、易错、易忽视)。学生训练试题的设计,这些试题应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达成和能力的培养。

如人教版专题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进行如下的教学化设计:

片断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激疑: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皇帝”二字,提问学生面对这两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也许会想到故宫、秦始皇、电视剧《戏说乾隆》、电影《火烧圆明园》等。)你知道“皇帝”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吗?

探究:教师提供材料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问题:

(1)秦统一后参与议帝号的主要有哪些人?

(2)“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秦始皇急于确定名号的目的何在?

(3)在这次议帝号的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哪些决定?

(4)你能谈谈皇帝这一名号的确立对后世有何影响吗?

片断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激疑: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统一管理全国的政府。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那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

探究:教师提供材料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问题:

(1)据材料指出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主要官员“三公”的名称及其职责。

(2)你能说出中央这些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吗?

(3)有人认为秦代这些宰相和辅弼大臣的设置和运用,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宰辅制度,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能说出秦朝宰辅制度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吗?

片断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激疑:县、乡仍是今天的基层行政组织,你希望知道它的来例吗?你希望了解当时县、乡都有哪些干部编制吗?你想知道当时的县太爷都有哪些权力吗?

探究教师提供资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东汉)班固《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问题:

(1)秦统一之初,秦始皇为什么围绕地方行政制度设置展开一场讨论?秦始皇为“求其宁息”最终同意在地方设置什么行政机构?这一机构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秦朝在郡县设置的主要官员有哪些?各负何责?在县以下设置的主要行政机构有哪些?

(3)从社会稳定与制度建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作者简介】陈伟国(1963-),男,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

【责任编辑:蔡世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转引自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4).

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5712-86 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

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人教社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高中历史i-iii (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1.3 文艺复兴(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 1.城市政权: 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其临地中海,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所以它的城市最为发达。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政治上形成了相当强大的城市国家(城邦),其中相当有名的是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等。12、13世纪时这些城市逐渐占领周围地区,建立起相当广大的统治范围,成为城市国家。其政权形式则受罗马传统及公社的影响,采取共和制,为选举产生的市议会等所掌握。 起初,把持共和国统治权的是一些富裕商人和转向工商业活动的贵族,他们共同组成城市贵族集团,但这个集团无法阻止别的家族同样获得财富并在政治上强大起来,到13世纪,后起的由一些商人、企业家和银行家组成的新的富裕市民阶层夺取许多城市的政权,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到14、15世纪,在许多城邦中开始流行独裁制度。 城邦的独裁者与旧的封建君主不同,他们的统治不是基于血缘和传统地位之上,没有任何神圣色彩,他们是现实社会中的新兴人物,较少受封建传统束缚,比较注意保护本城市的工商业发展,也不完全扼杀一定程度上的市民自由和压制私生活中的不同旨趣。 2.社会生活 经济的发展,财富的迅速流动,城市政权的多次更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为巨额财富所包围的上层市民沉迷于奢侈的生活与世俗享乐之中,剩余资本使城市政府、经济团体、特别是一些有权势的个人得以赞助学者、诗人和艺术家,使之美化和丰富公共和私人的生活,增加城市、商号和个人的声望。 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城市中不仅形成了比较开放自由的文化气氛,而且产生了欧洲中世纪以来最早的世俗知识分子阶层,专门从事文化创造活动。这个阶层的思想感情基本上是上层市民的,他们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资产阶级成员。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又有一定程度上独特的趣味和追求,因而往往能够超出资产阶级纯粹对利润和实用价值的关心,而对真知和美有所向往。 城邦独裁统治者的宫廷对意大利社会风气和文化发展也起了一种独特的影响。在这些宫廷中,要比一般市民社会中更讲究文明的礼仪、优雅的风度,以及各种文化修养。朝臣们可以不是贵族,但必须受过良好教育,风度翩翩,趣味不凡。与此相应,一方面,对文化教养的追求和世俗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推动;另一方面,也为普通市民中有才能的人得到较高社会地位打开了一扇大门。 如此生气勃勃的意大利城市社会生活中与中世纪长期居支配地位的种种价值观是相矛盾的。在这样一个富裕、多变、更加讲求实际的社会中,大商人、银行家、独裁者以及文人和艺术家远比中世纪城市中的小市民或封建贵族更公开地、理直气壮地追求人间利益和世俗乐趣,这与教会宣场的禁欲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活跃的城市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种新事物和新兴趣,也大大冲淡了他们对来世、对灵魂的关心。随着事业上的成功与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日益增加。与此相应,中世纪消极、保守、重传统、宗教色彩很浓的精神生活方式也开始为一种积极、自由、较重理性,带有更强世俗性的精神生活方式所取代,一场新思想文化运动在这种历史背景中产生了。 ——摘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马克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二、如何正确认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与宗教的关系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与宗教之间不是简单的对抗关系,与人文主义者尖锐批评教会同样明显的事实是:人文主义者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同教会划清界限,反过来,教会也没有视人文主义者为自己的敌人,反而出现了不少人文主义教皇。因此,不能笼统地、简单地强调人文主义的反宗教性,而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主义宗教观念的复杂性。人文主义者虽然反对中世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 必修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

对高中历史备课的几点认识.doc

的故事则是广义备课和狭义备课结合的经典案例。这也是我们备课的一个理想境界、 应然追求。 我认为,高中历史备课,教师要经历“点”“线”“面”的认识过程。 刚参加工作时,说起备课,我们会拿着教材、教参,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看看现成的教学设计,将课堂教学环节梳理一遍,确保一堂课能上下来,再把这个教学流程写在备课笔记上,这是“点”的境界。如教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教师关键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通过汉代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及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进行教学。“点”的备课境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有很大不同,这与教师是否善于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一段时间摸索,教师备课应向“线”的境界转化。教师要能看到每一单元前后课的联系,能对整册乃至整个高中历史教材在头脑中形成体系,串点成线,并能融会贯通。例如备《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就可以把这一课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六国》联系起来,会对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又如备《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先师孔子》进行备课。要理解各章节的内在联系,知道历代统治者实际推行的是外儒内法、崇儒尚法。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教师要对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开放、中国近现代史的改革开放及世界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开放有比较全面的地了解。教师能从“线”的境界备课,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备课要进入“面”的境界 ,就要学会关注生活,从当下的生活中寻找历史的影子,挖掘历史教学资源,使得历史备课增加了一个维度。(论文范文

高中历史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与教师交流,了解到教师考虑较多的是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师们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是普遍接受的,但如何进行实践操作却感到十分茫然。所以,谈到新课程实施,首先在于帮助其成功完成教学设计。 一、研读课程标准——建构教学目标 “怎么教”是以明确“教什么”为前提的,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明晰课程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课标建构每一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即“三维”目标)。 如要确定人民版教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可进行如下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分析。 再如人民版教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例;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主要表现和作用);认识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探究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秦朝“兵马俑”等历史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通过秦朝始创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当前历史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尚存在下列问题: 1.受“大纲时代”教学惯性的影响,不少教师仍习惯于脱离“课标”,直接依据教材和教参进行教学设计。还没有真正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穿新鞋走老路的还较为普遍。 2.面对课标那寥寥数语,有很多教师不知教学如何选点,无法控制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突出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

高中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中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High school history lesson preparation group work plan template

高中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 【篇一】高中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 一、指导思想 20xx年高二历史备课组以教育教学新理念和相关教育教学法规为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引进“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全面推行主体合作性的教学新模式,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全面提高,为学校创四高中、为今后的学测和高考作好充分的准备,争取考出优异的成绩。 二、年级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目前共有四个文科班,八个理科班,xx历史教师,除

xxx老师外其他老师都教过多届学测和高三毕业班,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历史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但学风较正,有积极向上的要求。 三、工作目标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必修III、选修Ⅰ和选修Ⅳ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按照学测大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教学任务及学测的一轮复习工作,争取在期末市统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四、常规教学 1、备课: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教材的处理必须合理,这样才会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针对教材的特点,做出取舍与整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每次备课都要有中心发言人,详细解说本单元甚至于某一课的重点、难点、疑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指导,提高备课组教学质量。宏观上以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人文主义 学习理论为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关注、关怀、帮助、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备课组工作的重点。 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 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 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 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 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 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 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 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 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一)教师基本情况: 高一年级组有历史教师共四位:袁序球丁方毅李振贤郑永红他们 均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些还长期执教于高三,可以说是汉寿历史学科的带头人和汉寿一中的历史学科的把关老师。 因此这是一支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 3.对学科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 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 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

2018-2019高一历史备课组下学期教学计划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2018-2019高一历史备课组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2018-2019高一历史备课组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历史基础不平衡,经过一学期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大为增强,学习风气较好。80%以上的同学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复习和研究课本,参与探求和讨论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在逐步形成。相信经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将会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与现实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2 页共6 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个人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三、教学措施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

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联合国

第22课联合国 一、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1、地位: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2、创建历程 ⑴提出设想:1941年,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 ⑵名称由来:1942年,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⑶公开宣告:1943年,美英中苏签署《普遍安全宣言》; ⑷签署宪章:1945年,51个国家在美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⑸正式成立: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3、概况 ①宗旨 A.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 和平等。 ②原则 A.会员国主权平等; B.善意履行宪章义务; C.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D.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③主要机构 A.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拥有一票表决权。重要议案需2/3多数 通过。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B.安理会: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它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 11个成员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有中、法、英、美、苏(1991年以后是俄罗斯联邦)五国。拥有“否决权”,实行“五大国一致”原则。 ④意义 A.是二次大战后建立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B.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C.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和智慧的结晶,是反法西 斯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D.这一做法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⑤局限性:它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机构,而是国家间的协调机构,有时协调冲突是 无能为力。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领导小组的宏观部署下,在教务处、教科室和高一年级组的统筹下,以提 高学科教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对教学各个层面的要求: 1.教学进度。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包括:必修二和必修三第1、2专题。 2.集体备课。本学期的高一历史备课要做到既有结合又有个性发挥,新老合作,取 长补短。本备课组共同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做到资源高度共享。每人在讲授新课前认真 钻研教学内容,并于备课组会上作教材分析发言,同时要将教学该内容期间提供所有材料 供本备课组成员参考。杜绝不加修改的使用别人教案或直接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教案,要求 做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处理。 3.教学要求。本学期所有班级的教学都要以“立足课本、狠抓基础、培养习惯”为教 学指导思想,做到“起点要低,讲解要透,因人施教”。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积极思维、自主学习等行为习惯。坚持抓学生基本素质的积累。另外,在强化班和 普通班教学方面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的实施、目标方面要有一定的区别。 三、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教 育理论,不断更教育观念,真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教师;努力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到 灵活驾御教材,联系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予以补充完善;研究“十七”大报告和十一 届人大会议精神、内涵;结合本科特点,适时补充时政内容,增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关 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自觉性,以形成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不停留在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一定程 度的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东西,实际生活中能碰到的情况,时事新闻等,引入到教学中,达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书本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 学生更好的理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取得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相近的知识点;注意从 已有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完整版)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历史集体备课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 (2010.3.10) 主讲人:曾红丽 一.本期计划: 1.进度安排:期中考试前第四单元结束。本期完成必修二。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思想上认为 它是副科,普遍存在偏科现象。由于开课较少,学科内容多,老师也存在必须赶进度的状况,因而难以顾及课堂的生动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想法要读文科,因此很认真。 3.想法对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量拓展教材知 识,注重和现实的结合,力求课堂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抓住课堂45分钟,向课堂要质量,尽量在课堂完成巩固练习。充分利用好期中考试的机会,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二.关于必修二第一第二课的集体备课: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建议教师利用十二生肖中与农业有关的动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进行本课学习。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教材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教学建议:利用【历史纵横】中的材料以及我们今天的食物结构,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设计探究性问题,突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0-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2020-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工 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江苏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 1、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 2、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忔吕,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期末试卷讲评;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4周: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展 第5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周:讲评练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7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讲评练习 第8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教案

秦朝统治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作者: 网络转载发布日期: 无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

关于高中历史备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备课的几点思考 所谓备课,就是指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做的准备,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还要将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下去。可以说,备课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备课环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1.教师要增加历史专业知识的储备 历史知识虽然是相对固定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原地踏步,知识不更新,那么,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历史水平。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前沿历史知识,增加历史专业知识的储备,提高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轻松应对,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都

出现了一系列的革新。因此,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以便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历史课堂。 二、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精心构思教学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全面考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现实教学中的具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问题与教学大纲的规定可能会有一些出入,教师绝对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盲目地照搬教学大纲的要求,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味地追求教学的规范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2.精心构思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课堂几十分钟的教学过程既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所以,需要教师精心构思,充分准备,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保证。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面对在一堂课中要讲哪些内容,要占用多少时间,哪个细讲,哪个要粗略带过,哪个要让学生讨论等问题,教师必须要有一个细致、周密的计划,既要保证传授给学生大量、必要的历史知识,又要解决好知识量大与时间有限的矛盾,同时要让学生能够理解、领悟、融会贯通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细化课标,精

2020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2020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新学期,新气象,高一历史备课组在2018年将本着团结奋进的 精神,顺序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提高高一学生历史成绩为己任。 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加强校本教研,大力推进有效教学”的精神,在学校“一个也不能少”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务处和高一级组的领导下, 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 考察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历史基础 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 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学以致用,特别注重知识结 构的梳理。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本届高中生源质量整体不高,对于历史的学习还 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分析问题的水平不高,对历史学科非常不 重视。 2、教材分析:高一第二学期学习历史必修2“经济文明发展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 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 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事件及重要 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 经验教训。 三、集体备课的基本思路 本学期的高一历史备课要做到既有合作又有个性发挥,新老结合,取长补短。本备课组共同承担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并做到资源高度共享。具体分工是:周春保老师主要负责网上资源的收集(包括课件、

试题练习)整合,同时总管全局,对平常课件制作及测试题把关。唐 晓燕老师负责教学资源整合,单元练习、考试题目的编制。 每人在讲授新课前认真钻研所担负的内容,并于备课组会上作教材分析发言,同时要在教学该内容期间提供所有材料(教案、课件) 供本备课组成员参考。要求做到教学资源优化处理。课件主要是为 了突破难点而作,应参考一些优秀的资料,借鉴其中认为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述、材料或例子,再参考多种版本的课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补充一些实际有效的东西。 四、具体措施: 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工作常规要求,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课后辅导、评价及课后笔记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具体措 施如下: 1、充分讨论、精心安排,制订出科学周密的教学工作计划,并 指导学生依据自己实际,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2、团结协作,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做到统一思想、 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 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学 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集体备课 时间:周三上午第二节课教学楼204室) 3、坚持相互之间多听课、评课,相互切磋、共同探究和提高。 4、着眼新课改,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强 新课改理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改变传统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课堂,用新的思想塑造新 的教师,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一、指导思想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全面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教学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 为指针,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并重为基本教学原则,

高中历史备课教学计划范文2020

高中历史备课教学计划范文2020 历史教师要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备课教学计划,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中历史备课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及课程基本情况高一只有本人一位历史教师,中学历史一级教师,9年教龄,负责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兼任班主任,平均每班每周2节课,每周坐班2晚共6节晚自习。课时相对每班不多,但是教师的整体课时量不少,所以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额外增加教学时间。 2、教材分析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历史(岳麓版)必修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发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相对初中历史而言,学生比较适应编年体的教材,当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化设置,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针对性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2、细心组织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教学安排: 针对学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及必修一前几模块知识比较重要的的特点现在考虑给予前几模块相对较多的教学课时,最后几个模块适当加快速度,做到有重有轻,合理安排。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备课讲稿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