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三、各家综述 1.日本学者中同意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或



民主主义思想理解的:波多野鼎、小泉信三、米田 庄太郎、平材初之辅、岛中雄三、汤川和夫等。 2.较多的注重社会间的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 善哉)波多野鼎、程逸樵、钟兆麟。 3.注意社会生活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善哉、加 田哲二、本田喜代治、孙本文、王守礼、龙冠海等。 4.有人注重社会行动,如高岛善哉、徐逸樵、钟兆 麟等; 5.注重社会理想(乌托邦)的有施存统和郭真等。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 2.阶级的看法
3.逻辑的看法
二、技术性方法 1.国别法 2.阶段法 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 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三、礼治思想的原则 礼乐的核心思想——即宗法文化:“亲亲”、“尊尊” 1.亲亲 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 礼乱,国必乱。它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 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2.尊尊 尊其所尊,上下有序,安分守己,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稳定,缓和社会冲突。

四、礼与刑
西周礼治主要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礼不下庶人”。对于被
统治阶级主要用于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刑不上大夫”。但 也不是滥用刑罚,他们也注意“保民”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重 要。
巫觋主要通过强制的方式,就是通过“巫”
施咒语制服自然界的小鬼小神。 祭祀主要是通过讨好、顺应自然力,使其为 人类服务,是一种比较柔和的、理性的方式, 标志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 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 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 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 是何 。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 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 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 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 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 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 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 《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 画殷商史事。 • 这里也显示了神权思想和 敬德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商时期社会思潮总结
• 1、神权和专制思想
• (1)神权思想 •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 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有如父亲,下面的王是儿子, 众民更在其下,所以要听从上天,听于神示。王则自有天命。 • (2)王有专制的权力 • “予告汝训汝”, “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下民的言论权受到钳
2、《尚书》中《盘庚》
•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 “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 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 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従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 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 绥四方。” 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 “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王 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従 康。”……
盘庚迁都

殷墟宫殿复原图
大禾方鼎

续 2、《尚书》中《盘庚》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 奖励耕战:鼓励农耕的三条措施:粟爵、贵粮和抑商;以 军功任官授爵和二十等爵位制度,是影响深远的基本制度。 特别是理论上论证耕战的相互促进关系,最终是富国强兵。
• 轻赏重罚:首先是“立法明分”,注意法与“分”与“礼” 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分不仅是等级,甚至主要不是等级, 更是职责义务是行为规范;其次是“一刑”,强调“刑无 等级”;最后是赏与罚的关系,以罚为主。
• 因此,政治、国家治理的重心不是“鼓励人们成善,而在 于使人不得做恶”,只能是以“法”治国。进而认为儒家 的仁义道德学说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 因此,实效突出和刻薄寡恩、专任法术,同时成为特征。
五、“法、术、势”相结合
• 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就表现于对法家“法、术、势”思想 的重新阐释和整合上。
• “法”是制度是根本,论证“重刑”是“相忍”是利民, 而“仁”是“相怜”是陷阱。“重刑”之外还强调“厚 赏”,强调厚赏的劝民功能。
• “术”是措施是工具,重视吏治“循名责实”。同样是刑 赏并重,特别阐释各种权术的运用。继承发扬申不害学说 风格。
• “势”是尊君任法的保证,强调君权的绝对权威,并充分 运用这种权威以保证法术的顺利实施。提出“抱法处势” 的原则。
四、“计算社会”论
• 韩非思想的基础是“人性恶”,但是,“欲利”只是本能 是生存需要是合理存在。
• 功利的利益交换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仅经济领 域里的主庸关系如此;政治领域里的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 也是如此;连家庭亲属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也都是如此。
• 因此,社会行为的评判不能是“善”“恶”等道德伦理标 准,只能是有利无利、利多利少等功利标准。因此社会的 本质是以“计算之心相待”。
• 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变法,是秦国强大的标志;李斯辅助秦 始皇完成统一大业,韩非思想被认为是指导。同时,秦始 皇的暴政,特别是秦末六国贵族们的号召,汉初的“拨乱 反正”,使 太史公曰:商君欺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 挟持浮说,非其质也。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一、西周(一)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人物简介:周公,即姬旦。

姬发之弟,周成王的叔父,辅佐成王。

■政绩:“吐哺”纳贤,制“礼”作“乐”;安置殷商遗民,平复武庚叛乱;实行诸侯分封制,平息三叔等诸侯的叛乱;营建“洛”。

■思想✔周公宣扬周王“受命于天”。

✔周人的神是二元的,不同于殷人一元神,只强调“受命于天”不提及是天帝的嫡系后代。

✔以“德”邀“天”宠是敬天,以“德”缓民怨是“保民”。

敬天、敬德、保民有着密切关系。

●“敬德”1、提出夏商开国君主夏禹和成汤同样“受命于天”,为何百年后到了夏桀和商纣就灭亡了?原因就在于“德”:天命不是固定的,有德的才能统治长久。

(天命无常,我道惟宁王德延;王其疾敬德,勤用明德,才能子子孙孙永保民。

)2、阐释周公的“德”:指人用以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规范的修养或行为。

“德”可用来软化奴隶的反抗,让他们服从统治,也可以用来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稳定秩序。

可见“德”的作用就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评价“德”与“天命”相结合的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较之于商代凡事问卜、只敬天命,有了进步。

●“保民”1、提出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殷军阵前倒戈,让周统治者意识到“保民”的重要性。

2、阐释✔“保民”:指保住民心,不造反。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公充实了武王的“保民”思想: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3、评价其“保民”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除此之外,强调关注社会下层疾苦,注意调整下层社会关系,注重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

(二)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宗法制度1、社会继替:代际传递的过程。

具体而言,既任何社会的特定的继替机构,按照一定的原则,使社会职位和所担任的工作,在规定和公认的方式中,一代代的传递下去,使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条不紊的进行。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前人对于“社会思想”的定义简介●一、社会思想是什么?●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人论及社会的思想。

●波多野鼎:(1)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对象的一切思想;(2)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一、对象: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和社会模式。

●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社会模式的观点、设想。

第四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一、指导性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2.阶级的看法●3.逻辑的看法●二、技术性方法●1.国别法●2.阶段法●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 6.7.8.9.第二节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一、宗法制背景●二、宗法制度●1.西周政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父死子继●2.周代宗法制的内容及社会学意义?●“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

“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具体的来说,宗法制度中,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天子之位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之位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别子另封,别子爵位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别子另封,每一个梯次对其上都是大宗,对其下都是小宗,这样从天子以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宗法系统。

西周的“礼治”思想礼治与宗法思想的内在联系1.宗法思想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2.礼治思想为调解各种内部关系服务,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礼治思想的原则礼乐的核心思想——即宗法文化:“亲亲”、“尊尊”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它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2.尊尊尊其所尊,上下有序,安分守己,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稳定,缓和社会冲突。

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在礼制衰落趋向崩溃的同时,道德的作用却在加强,一方面,礼制不再是宗法等级制度,而转化为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礼仪,孝也转向孝顺父母而不仅是维护宗法等级,另外仁义忠信智勇等思想也相继出现。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
人的社会化:管仲的社区教育观
» 管仲一方面认为四民定居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有助 于青少年社会化,因为社区中阶层相同,文化模式一致,可以互 相暗示,模仿,不致发生行为失范。
» 如士在同一社区,“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 农在同一社区可互相探讨学习种田技艺,也可以互相传授经验, 商谈讨作买卖.
---
人性论 :孟子的性善论
» (1)关于人性的主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性。
» (2)人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自然属性人与动物都有,而社会属性如仁义礼智之类 则只有人才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无论士农工商,子弟则同处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少而习焉,其心 安焉,不见异物之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 不劳而能。”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流动,保持稳定。
---
人的社会化:孔子的学校教育观
» (1)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 (2)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
天命观神学论商代以德配天因为天命无常作事无愧于人周代至周公天民皆重一方面认为周王受命于天必须敬天而且必须有德行敬德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民的重要性牧野之战认为牧民如子顺应民心让人民顺从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知已疾苦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简答(6);材料(1):是否同意,如何评论;论述(2)4、5、6、7重点第四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命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改制考》——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儒学与东亚崛起——尊孔祭孔思考:如何看待孔子形象的变迁?一、孔子简介1、身世:孔子(Confucius,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先是宋国宗室,后逃难到鲁国。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职业: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看牛羊的小吏;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因不得志而去职讲学。

晚年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卒年73岁。

2、地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二、“礼治”与“正名”思想1.“礼治”思想(1)“礼”的重要性礼:政治原则,社会制度,社会规范。

礼崩乐坏,克己复礼。

(2)“礼治”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3)“无讼”追求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费孝通:无讼——“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维持礼俗的理想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4)以礼树人颜渊回忆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孔子教子“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2.“正名”思想何为“正名”:“正”谓正定,“名”谓名分。

明确社会分工,规定社会角色。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正名的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一:社会思想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社会的构成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又包括横向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民族,社区,群体;还有纵向社会机构,即阶级进行统治的机器—国家。

社会控制,社会化,社会变迁理论在社会学有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提高学习者个人文化素质2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自身特点3有利于为新时期人类共存共荣提供有世界意义的思路4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有利于破除中国社会学一味照搬西方之弊,在学术上推陈出新。

第一讲:孔子的社会思想一:复礼与正名社会背景: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失范,认同危机。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1复礼(1)何谓礼?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礼的作用?1是实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维持社会秩序的措施2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维持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

3礼是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手段4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形式,是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保证。

2正名(1)正名含义:确定名分,明确个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级,然后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享受物质等方面的待遇(2)正名的具体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仁1仁的社会学内涵(1)仁即做人的道理,能尽人道即是仁。

人是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仁,人离不开社会这一共领域。

(2)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要求是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1 对社会思想的界定社会思想是关于社会的实体、结构、结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运行规则和理想模式的思想定义:广义:历史上所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史;狭义: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的思想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维史。

宏观;: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思考、思维史;微观:对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具体问题的思考、思维史。

宏观与微观皆有广狭二义2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扩展和提升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是建立中国式社会学的前提3 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说史社会思想专门史的关系。

1包容与被包容:社会思想史应包涵社会学学说史,社会学学说史被包涵于社会思想史之中2研究的问题的专门性:社会思想史应全面吸收现代社会学学说理论4 周公是怎样论证周灭商天命转移的合法性。

什么理论。

天命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即“天命转移”;受天命的根据在于“德”,君主的德性则体现于民情民意,知民情民意就是知天命,顺民情民意就是顺天意,就是有德5 敬德与保民的内容。

个人德性和政治德政,“敬德”即敬慎于德,通过实行德政,祈求上天延长自己王朝的统治命运,“敬德”的目标是“保民”,而得民心;民对维持国运的决定性作用,所以重民,内容是:不图享受,为民表率。

体察民情。

慎罚宽刑。

天定王,王定民,民定天。

首先是要敬德,敬德(手段)才能保民(目的),保民才能永命(目标)。

6 易书诗的思想易:人文精神(人的能动性),“天人合一”的古典社会结构模式思想萌芽(自然——人的自然形态(男女)——人的社会形态(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人和社会的理论形态(礼))。

书:“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更具人文精神,整体来说是强调人事诗:承认天命的力量,但十分强调圣明统治者对天命的理解、配合,从而获得人事的成功,重视人努力和能动性的作用第二章孔子7 德化政治(道德感化来感化民众,使民众归服,社会安定,维护统治)任何有利于社会秩序安定的活动(大多带有道德性),都是变相的政治活动。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简答:1.孔子复礼周礼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

孔子认为只有全面恢复西周时的这种“礼”,才能使社会重新获得一种秩序,对于统治者来说,“礼”应是治理社会的主要统治手段,对于个人来说,“礼”应是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但孔子的“复礼”,不是恢复周礼的仪文形式,更主要的是恢复周礼的精神实质。

2.仁和礼关系在孔子思想中,仁是礼的内在实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纹饰修饰,二者是相互体现,相互依托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当仁和礼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时候,孔子还是看重仁3.“仁”社会学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人在社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它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发端于对亲近之人的爱人的真实情感,但这种情感不止于亲近的人,他还一层层推及全社会所有的人。

4.孟子“仁政王道”内容:推恩;保民、民本;井田制仁政就是王道,王道相对与霸道就是以德行仁之道,行仁政的理由:1.行仁政是得天下的根本,因为行仁政可以得民心,可以仁者无敌;2.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3.人民若久苦于暴政而期盼仁政仁政具体内容:仁政的基本方式是推恩;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物质条件是井田制5.荀子明分使群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人要能群,必须明分,分首先是职业的分工,其次分也是社会角色的分别,包括等级的差别人伦关系的差别。

明分就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名分明确,从而各安本分,达到定分6.有治人不治法有可以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单独就治理好国家的法,因为法是有限的,必须由君子在实际情况中恰当执行,而且没有君子仅有法人们也会努力钻空子,有君子不使用法,大部分人也会安分守己,所以君子是本法是末。

7.道法自然“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效法的对象,它的重要属性是:道是自然而然的,并且不强制万物,顺仞万物的自然而然,因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所以万物和人也应效仿道的自然而然,也应顺仞它物和他人的自然而然8.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无论动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要无为,无不为是无谓的目的和效果,是一种天下大治的状态,无为而无不为是说,通过无为可以实现无不为,无为在老子这里,是一种合乎道的治天下的方法,不是绝对的无为。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1.古典思想:古典思想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的道家、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后世称之为“易经思想”的深厚思想积淀。

从生活服务上来说,四书五经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纳入一体,完美地展示了当时的整体文化及哲学思想理念,是当时辩证立法的理论基础。

2. 秦汉思想:秦汉思想是从秦朝到汉代的思想流派,表现出了秦汉时期社会思想变革的特征,是西汉学者为了适应新生秩序思考和创立的思想主流,对演变中国历史上宗教和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

3. 南北朝思想:公元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文化非常辉煌的时期。

南北朝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道教思想、释教思想、佛教思想等。

在东汉结束后,以宋朝、唐朝、晋朝、南朝等味占江南的新朝代实现了从秦汉以来独立的政治秩序的演变。

此时期的思想流派也因此而极为发展,而且影响甚久。

二、中国中古思想史1. 隋唐思想:隋唐思想是指公元581— 907年道家、儒家、佛宗、思想等传入或出现或演变的思想流派,是一种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及萌生和发展的其它思想统称的总称。

在隋唐时期,以实用主旨为着眼点的思想活动,逐渐形成了一般性的社会思想。

思想家如韩愈、柳宗元,建立了以列子经、史籍为探讨依据的政令思想。

2. 宋元思想:宋元思想是指宋朝和元朝时期思想观念的总称,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它包括宋朝和元朝思想、文学、国学、宗教思想等多种学科。

思想家比如苗发、苏轼、王安石、张溥、郑光祖等,他们的思想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和学术借鉴。

3. 清代思想:清代面临着重大的文化变迁,思想变化十分瞩目。

从经世近用到提倡知行合一,追求和谐与伦理,推崇自然界中无私的道德原则,构建起一套整体的社会宗教思想体系。

思想家如姚纲、郑和、僧宽、黄宗羲等,他们以和谐智慧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在理论上有深刻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礼治” 孔子力倡“礼治”。孔子的礼: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以周礼为源 头与榜样。 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同等级的人都按自己的权利、义务办事,谁也不要“僭越”,才是 “天下有道”,才能使社会井然有序。“不学礼,不以立”。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鬼;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不知礼,“是可忍,孰不 可忍?”孔子“克已多礼”。 2.“正名(分)” 要想恢复与维护周礼,就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明确社 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论语》:“名不在,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则乐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的“正名”解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社会秩序 不乱) [评价]


所有封国的国君总称“诸侯”。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的情况如 下: 等级 爵位 法定面积 举例 一 公国 50平方公里 齐、鲁 二 侯国 35平方公里 晋 三 伯国 35平方公里 申 四 子国 25平方公里 黄、罗、祝、邾 五 男国 25平方公里 许 六 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 萧 由上可知,西周初期的诸侯国领土很小,不少封国只是一个城。 东周开始,各诸侯互相吞并,疆城才逐渐膨胀,各诸侯大国才建 都,并成为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
农具,牛耕。井田制破坏,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赋税制改革,前
594年初税亩,独立的手工业者与商人出现。国人暴动,奴隶起
义,地主阶级弃权。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家 庭内部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由周代 形成一套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属于 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支系,大宗就是始 祖之下的嫡长子及嫡长子系,嫡长子又称宗子,在同一代中, 其余的诸子又称庶子,在小宗中也有大宗小宗之分. 宗法制主要用于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族内部 确立地位、财产的继承权,大宗在家族内部因有财产的继承 权,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的“尊祖敬宗”,进入大 一统社会后,虽然早期宗法制已崩溃,但嫡长子继承制仍沿 袭,王权的传世也因此长期进行。 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 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周初封国地位平等,直属中央管辖, 但国君的爵位各有高低,故封国的面积也大小不一。周王朝 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 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附庸国的面积更小,附属于附近 较大的封国。这五级爵位的产生,系根据宗法制的嫡、庶关 系而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如图:


明(1368-1644),清(1614-1911);
中华民国(1912-1945)
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的特征
农业社会
封闭社会
相对循环发展社会
专制社会
礼治社会
二元社会
一些讨论和澄清
第二章 先秦史概述:夏商周
170万年前元谋人,70万年前兰田人,50万年前北京人,1.8万
(一)“仁”与“礼”的关系:以仁释礼 (二)仁的内涵 刘泽华:复礼、克己、孝悌、爱人——忠恕、 尊五美、屏四恶

1.仁的目的是复礼
克己复礼:修己,自戒,自讼,自省,自责,慎言,
慎行,无争
二、孔子的社会哲学:仁学
2.孝悌是仁的基本内容
孝悌的最高精神是无违
3.把仁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即推己及人
一、孔子的理想国:以礼治国的有 道社会

(一)什么是“礼”
刘泽华: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
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 李泽厚: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 以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 的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一、孔子的理想国:以礼治国的有道社会

(二)什么是“有道”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宗大宗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国王国王国王国王国王国王国王 小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 庶子嫡子嫡子嫡子嫡子嫡子 公爵公爵公爵公爵公爵公爵 小宗大宗大宗大宗大宗 庶子嫡子嫡子嫡子嫡子 侯爵侯爵侯爵侯爵侯爵 小宗大宗大宗大宗 庶子嫡子嫡子嫡子 伯爵伯爵伯爵伯爵 小宗大宗大宗 庶子嫡子嫡子 子爵子爵子爵 小宗大宗 庶子嫡子 男爵男爵 小宗 庶子 平民

将中国社会思想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编 封建社会的崩溃与平民观念的兴起——西周 至战国 第二编 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巩固与瓦解——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编 大一统王朝的重建与完善——隋至明末 第四编 近代变法思想的兴起——鸦片战争以后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文献 比较 田野
四、中庸的政治平衡术
(一)中庸 (二)避免过与不及 (三)不可则止 (四)无可无不可

第三章: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思想
思考题 1、孔子礼人并重的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为什么他总是失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3、孔子仁的社会学意涵? 4、自孔子以降道统的形成真的成为限制君权的一种社会性力 量了吗?
中国社会思想史
蒋平 jilljiang2002@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什么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参考书
教学计划与几点要求
1、重点章节及课时安排:a先秦(12课时); b两汉(6课时);c魏晋(6课时);d宋明 (8课时); 2、几点要求:a课外阅读;b课堂讨论;c课后作业 d结课论文 3、成绩评定:
1. 维护贵贱的从属体系 核心是父子、君臣关系 2. 器、名君主独操(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3. 以礼作为言行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二、孔子的社会哲学核心:仁学

第三章 孔子的社会思想


生平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年。享年73 岁。曾做过委吏、乘田、司寇等 官。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影响 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李泽厚以 为参与塑造中国人形象。为中国 20世纪三次被批判的文化传统 的最大代表,在世界文化史上, 与穆罕默德、牛顿、柏拉图等媲 美。生在“礼崩乐坏”、“天下 无道”的时代。
宗教职能削弱,军队,刑罚,礼乐。农业生产,全属农具,手工
业生产,青铜器。敬天保民,《周易》。内部矛盾,周边矛盾,
人民反抗,周厉王,武王至幽王,厉王,280余年。
先秦史概述:春秋
710年,周平王迁都络邑,建东周,分春秋,战国(前476年),
周室衰弱。大国争霸(齐,晋,楚,吴,越)。生产力发展,铁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作为社会学学生,系统学习学科知识。我们所学的知识都可以说是社会 学史知识,但社会学还有史前史。

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起了文化热,作为学社会学的,不应只听史学界, 哲学界的,还应该有自己的东西,用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的中国化。费孝通、应星、李亦鹏
血缘基础 心理原则
人道主义
个体人格
兴礼乐,重教化,为政以德,重德轻刑。
三、孔子的治国方略

(一)人治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二)举贤才 (三)富民足君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四)先德后刑
在经济与政治上,先富而后教 在惠与使的关系上,先惠而后使 在教与杀的关系上,以直正枉,先教而后杀
敬畏天帝 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 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第三章: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思想
孔丘,字仲尼(551BC-479BC)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孔子的主要贡献

教育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论焉。” 整理传统思想 六经 提出系统理论 《论语》
年前山顶洞人,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村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英
雄时代的禅让制,炎黄蚩尤战争,三皇五帝,尧舜禹。
先秦史概述:夏
启于前21世纪建夏,定都阳城(河南),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
建立国家,包括各级官吏,军队,监狱,贡赋,城郭等。二里头
文化,各种石器,陶器,玉器,青铜,酿酒,车辆,建筑,贝币,
夏小正,日食记录。从禹到桀,共历经14代,17王,500年,前
16世纪灭亡。
先秦史概述:商代
一、商代文明概况:商汤灭夏,建都毫,盘庚迁都。王位袭制,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国家机构扩大,司陡,司马,司空,司寇 等。百僚,多尹,小臣,军队和刑法加强,军队宠大,刑法残酷, 宗教占卜。农业发展,牛耕,作物多,青铜工艺,手工业发展, 百工。奴隶名目繁多,人殉人祭。从汤至纣,共17代,30王,

参考书目

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 谢遐龄,《中国社会思想史》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 钱穆,《国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历史概述

夏 ( 21-16 ) , 商 ( 16-11 ) , 西 周 ( 11-771 ) , 春 秋 ( 770476); 战国(475-221),秦(221-206),西汉(206-8),新(825),东汉(25-220); 三国(220-280),西晋(280-316),东晋(317-419),南朝 (420-589),北朝(386-581); 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60); 辽(907-1125),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79),西 夏(1032-1227),金(1115-1234),元(1271-13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