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崭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共产主义,经过了从1837年到1847年约十年左右的时间。

这是他们的生平事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也是人类认识史和社会主义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起点是哲学上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政治上的革命民主主义。

他们是以革命民主主义的风貌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和政治生涯的。

费尔达哈的哲学为马克思提供了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理论武器,架设了通往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桥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开辟了打破黑格尔哲学的体系、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

从参加《莱茵报》的工作起,他的世界观发生重大转变并寻求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标志他走向共产主义。

与此同时,恩格斯也开始了自己的转变。

恩格斯在英国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等文章,阐明了自己对革命形势和前途的观点。

在《伦敦来信》中表明了阶级斗争观点,说明恩格斯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认识到物质利益的作用。

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2年到1844年的革命活动和科学研究,充分说明了他们逐渐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并奠定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2 如何理解马、恩对工人阶级共同做出的伟大贡献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

真理只存在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问题,而不存在所谓过时的问题。

第二,从现实情况看,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

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它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必然使它随着时代、条件、国情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阅读篇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阅读篇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经典原著选读篇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1卷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经典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经典阅读

03
谈体会
THE PROFESSIONAL TEMPLAT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会一:
价值既有主体特性,也有客观基础。人 们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又 是按什么样的比例去交换?商品本身是没有 价值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它的价值关系形成依赖于人们的需要,同时 也依赖于人们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 化为现实的存在。当然,价值的主体性是以 价值的客观性为前提的。主体的存在和需要 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商品能否满足人 们的需要,并不是有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而是由商品的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01
读精华
THE PROFESSIONAL TEMPLATE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节选
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彼此当作价值发生关 系,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同种的人类劳动 的物质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劳动中使他们的 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 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 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因此,价值没有在 额上写明它是什么。不仅如此,价值还把每个劳 动产品转化为社会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竭力 要猜出这种象形文字的涵义,要了解他们自己的 社会产品的秘密,因为把使用物品规定为价值, 正像语言一样,是人们的社会产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节选
后来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 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一发 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但它绝没有消 除劳动的社会性质的物的外观。彼此独立的私人 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在于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 彼此相等,并且采取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 式——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生产形式才具有的这 种特点,对受商品生产关系束缚的人们来说,无 论在上述发现以前或以后,都是永远不变的,正 像空气形态在科学吧空气分解为各种元素之后, 仍然作为一种物理的物态继续存在一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部分篇目五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部分篇目五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部分篇目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部分篇目写读后感要求:1500字,手写,稿纸,12周上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部分篇目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网上有全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序言》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反杜林论》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网上有全文)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二篇: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马克思和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序言》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答、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法律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朴素和科学。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答: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命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其要点是:⑴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

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⑶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

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这就是所谓“两个决不会",是相对于“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来说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所有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3.3.17(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13年(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9.1(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7.8(6)《论粮食税》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1年(7)《论合作社》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3.1.4日和6日(8)《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时间:1847.12 -1848.1 (9)《改造我们的学习》作者:毛泽东写作时间:1941.5.19(1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0年1月到3月(1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84.6.22、23日(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78.12.13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著理解、若干填空)(1).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及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的贡献: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2)其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敌人:驱逐、诽谤、诅咒工人:尊敬、爱戴、悼念)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判断、填空)(1).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和继承的理论(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或者资本主义制度);是发展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一是唯物主义哲学;二是辩证法的哲学;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制度;核心理论:剩余价值论(定义: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二讲
恩格斯党务繁忙,疾病缠身,以坚忍不拔旳毅力、真挚 高尚旳友谊,完毕亡友《资本论》第2、3卷旳整顿出版工作。
14
二、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旳历程
1、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面临旳挑 战
19世纪末第2次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 过渡,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挑战。
22
10
3、马克思主义旳创建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旳时代旳物质和经济旳事实,是他们 创建科学世界观旳根源;
他们创建科学旳世界观,与他们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旳 憎恨和对劳动群众旳深厚感情分不开;
他们主动投身于无产阶级旳革命实践,一生从事艰苦卓 绝旳科学研究,才创建了科学理论。
11
马克思恩格斯求索真理旳基本特色:
4
产业革命加剧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矛盾,引起 了阶级关系旳新变化。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暴发旳 一系列工人运动,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旳序幕。
5
2、马克思主义产生旳理论前提是人们对时代课 题回答中旳成就和困惑
马克思主义产生旳三个时代课题: 一是人类历史向何处去? 二是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三是无产阶级向何处去?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版第33 页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旳发展作全方面旳历史旳了解, 把对于社会旳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 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旳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 义旳科学。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284页
3
一、马克思主义旳创建
1、马克思主义创建于欧洲资本主义高度 发展旳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欧洲15世纪,17世纪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才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

第一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第一节序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个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的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有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的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①《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提纲》共11条,每条都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提出来的,同时,又正面阐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其中,实践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横线,围绕实践观,《提纲》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认为,将唯物史观拓展到原始社会史研究领域,揭示原始社会的本质和规律,阐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是直接关系到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的重大课题。

具体说来,《起源》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进一步阐明了“两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他们指出,生命的生产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另一种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这两种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两种生产”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恩格斯看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社会演进的不同阶段上,这种关系的表现和作用也互不相同。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自身的生产在较大程度上支配着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各种新的社会成分日益发展起来。

这时,人自身的生产对社会制度的支配作用就越来越小,而各种新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制度的支配作用就日益明显。

恩格斯认为,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在阶级社会,物质生产都始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原始社会,血族关系之所以对社会制度起支配作用,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物质生产不发达的状况造成的。

(二)科学地阐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马克思一生的业绩:(1)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2)他参加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办报纸、参与各种工人组织中的工作、创立第一国际。

2、马克思如何继承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1)马克思坚决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2)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

(3)他加深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3、马克思如何创立了政治经济学?(1)他继承了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2)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社会再生产、经济危机理论。

(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4、马克思如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揭示的结论,并彻底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

(2)无产阶级革命要求推翻上层建筑。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内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6、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

7、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8、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 新世界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巴 黎 会 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全面制定新世界观 的,《手稿》是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 义的秘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正面阐述了历史 的发源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唯物 主义的发展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 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等重要 思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制定和概述了唯物史观。
2.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异化劳动理论是在《手稿》中提出的。 《手稿》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生涯的转折:针对副 本的批判转向针对正本的批判。 副本:哲学、法和宗教 正本:政治经济学 这一转折是从对哲学、法和宗教的批判进入到 “市民社会”、社会经济领域,重要的成果就是提 出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贯穿于《手稿》的各部分,是马 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限方法和理论武器。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和基本过程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 变世界
——马克思
(一)马克思的学术生涯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中学 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 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 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 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 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 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 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土学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前必读经典段落202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前必读经典段落2024

❖ 文献原文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71—74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
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
这里我们只举出几个我们用来与意识形态相对照 的抽象,并用历史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最初的历史关系
❖ 文献原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78-81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对立是社会 革命的基础
❖ 文献原文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 115--116 ❖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 ❖ 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
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 学生自学讲解篇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1995年 第2版)
唯物史观概要
❖ 文献原文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88-93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 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 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 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统治阶级和统治思想
❖ 文献原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98—101
❖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 ……这两种情况使得非统治阶级反对新统治阶 级的斗争在否定旧制度方面,又要比过去一切争得 统治的阶级所作的斗争更加坚决、更加彻底。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 1、文献原文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75-78
❖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 的事物。 ……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律师在她的视野之 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 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本次完全脱离的。这一点 从上面所 说的看来已经非常明显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第二部分是《提纲》的第二条,这一部分主 要是在认识论问题上来谈实践的出发点和条观点的继续,主要阐明新、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差别,或者说 就社会历史观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阐明新 唯物主义;
第四部分是《提纲》的第十一条,概括地说 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 务。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 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 》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 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 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 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 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 ,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 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 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 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
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
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 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 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 ,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 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 立的——人的个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第1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第1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读经典文献梳理(50篇)第1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1843底—1844.1(马恩选集1卷)本卷开篇部分选收的三篇文章,列宁认为《德法年鉴》时期的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初)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写在1843年 10月中-12月中的《导言》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中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思想。

背景:1.一方面,裂及使他感到“苦恼的问题”。

马对青黑“抽象的空论”深恶痛绝,开始深入思考哲学的现实意义。

他已意识到,在研究国家生活的过程中,不应用当事人的意志解释一切,而应去关。

2.另一方面,费尔巴哈炸开助于主词和宾词的颠倒,把现实的主体——人,变成了理念或精神的宾词,人变成了具有客体性的思维的产物,这是一种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的颠倒。

因此,要正确理解现实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就不能从思维出发,而应从现实的存在出发;不能从抽象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出发,而应从当下的、直接感性的存在出发,也就是从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自然界出发,从“感性对象性”出发,把理念看成是现实主体的宾词。

上述两方面的背景,促成了马克思写作《导言》。

意义: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书目”中说:马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结构:第一部分(1—7段):马认为由费完成的批判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并要求对宗教第二部分(8—34段):马指出,德国想完成反对以宗教为慰藉的现实世界的斗争,第三部分(35—49段):马从哲学层面创造性提出了“无产阶级”概念,并以其为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希望所在。

内容:1.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导治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是宗教、政治批判的理论提升,阶级批判是宗教、哲学、政治批判的归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 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 1872年9月13日)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启示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
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 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 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 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 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 》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 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 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
但是,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不仅同一切唯 心主义划清了界线,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 划清了界限,预示着新世界观的诞生。它的 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则是随后不久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主要内容概述
《提纲》共十一条,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 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理论方面: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1)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2)3、马克思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

(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4-5)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1-2)“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哲学”形成过程。

(3)“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增添了“辩证法”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的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4-5)“这种科学理论说明,······长出资本主义”“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它·····经济制度”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来源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经济制度(1)(2)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3-7)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参考书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4.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5.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9.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10.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1.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12. 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1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14.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节选)15.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16. 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1886年12月28日)17.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18.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2日)19. 恩格斯致弗·梅林(节选)(1893年7月14日)20.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21. 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22. 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23. 列宁怎么办?(节选)24.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25. 列宁社会主义和宗教26.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27.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经历发展中的几个特点28. 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29.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30.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31. 列宁国家和革命(节选)32.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33.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34.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35. 列宁论粮食税(节选)(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36.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37. 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38. 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39.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节选)40.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41.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2.毛泽东《实践论》导读43.毛泽东《矛盾论》导读4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导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第一节序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个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的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有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注意的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①《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提纲》共11条,每条都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提出来的,同时,又正面阐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其中,实践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横线,围绕实践观,《提纲》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旧唯物主义的错误;(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

第二节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例如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说:“思维和存在的真正关系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对存在、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却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有着重大的分歧。

正如恩格斯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在这里,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包括人在内的客观存在,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理解具有两个缺陷:第一、由于他没有从主体出发理解自然界,因而,他没有把自然看作是与主体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自然,没有看到自然界是打上了人的意志烙印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没有认识到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正在于它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更没有看到现实世界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第二、费尔巴哈没有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现实世界,因而,就没有把客观世界看作是改造的对象,而只是看作直观的、认识的对象,从而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认为,人和客观世界有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二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人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之上的,因此,如果没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不会有认识。

客观世界首先是作为改造的对象,然后才是认识的对象,为类认识的能动性也正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能动性。

但是唯物主义不这么看。

他们在观察事物、现实和感性时,把实践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排除出去,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单纯直观和认识的对象,而人则成了消极反映和进行直观的镜子。

(二)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唯心主义同样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不了解什么是现实的自然界,一句话,不了解实践。

因此,他们当然就不能从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个角度来看待认识的反作用,从而把认识的反作用提高到了不恰当的位置,认为意识可以离开实践和感性而独立发展。

例如,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唯一能动和真实的存在,它是宇宙的基础,存在的源泉,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都是它的能动创造的结果。

所以马克思说:“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三)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的理解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就是说费尔巴哈原先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他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活动或认识活动。

费尔巴哈说:“暂只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

”因此,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就过是一种为多数人所承认的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费尔巴哈虽然不能正确地了解实践,但他也提出过实践的观点,有时甚至给实践以很高的评价,并企图把实践包括到认识论中去,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他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所以应当承认费尔巴哈猜测到了某些类似的实践的观点。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就在于他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大缺陷,就在于它不能从容不迫实践出发理解物质世界,不能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认识和思维;马克思和恩格斯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则是从实践出发理解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就认识论来说,新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基础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与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真理性”是指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及其规律,因而可以通过实践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此岸性”则是借用了康德哲学的一个术语,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觉和表现,即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它可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对于人的无限认识能力来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此岸”世界。

二、新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基本思想和旧唯物主义在这方面的失误(一)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了解人同环境、教育的关系,因而,必定走向英雄创造历史的中华民族史观;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科学地解决了主观和客观、人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是指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如爱尔维修、霍尔巴哈)和继承这个学说的费尔巴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这种貌似正确的说法,必然导致如下两方面的错误:环境决定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

旧唯物主义既然承认环境、教育决定一切,那么,教育者是谁呢?决定社会环境的那个理发主体又是谁呢?当然只能是极少数英雄人物。

例如,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就是如此。

他认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所决定的环境是造成人们愚昧无知和一切罪恶的根源,只有用理性和正义造成的社会主义环境,才会产生出身心健康的人。

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人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就是说,环境改变的过程,也正是人的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

(二)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正确地理解宗教,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消除宗教的正确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消灭阶级和剥削。

对此,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从世俗的、即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的做法。

2、费尔巴哈的不足在于他没有进一步探讨宗教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这里所说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和矛盾,因为宗教说到底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产物,是人类对大自然力量崇拜和敬畏的结果,这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二是人与人的分裂和矛盾,因为宗教还阶级压迫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人民而创制出来的思想工具,这是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

3、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要克服和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次是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不复存在。

无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解决人与人的矛盾,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因此,马克思才认为必须“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三)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是由于他不懂得实践(四)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叫做人本主义哲学或人本学,他说:“真理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既不是生理学,也不是心理学;真理只是人本学。

”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实践来观察人、认识人,因此,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他不可避免地具有两个错误: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从实践入手,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因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一论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人的本质不是其自然存在中生而就胡的东西,而是后天形成的社会属性;(2)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着的。

(五)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从而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此,马克思从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实践。

首先,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