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
《教育的目的》读书摘抄
摘抄:1.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感受。
2.如何避免思想上的僵化:(1)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2)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
3.凡是被证明的东西都应该加以利用,凡是被利用的东西都应该加以证明。
4.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路,往往通向一个糟糕的结局。
5.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的事例做出预见——所有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单靠一张考试科目表中所体现的几条既定规则就能传授的。
7.风格,按其最美好的意义,就是最终获得有教养的心智,风格是最有用的东西,它无处不在,有风格的管理员讨厌浪费,有风格的工程师尽量节约原料,有风格的工匠更喜欢创造精美的作品,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
8.所谓教育的节奏,指的是一个为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并在实际中要用的原则。
9.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10.从本质上来说,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教育。
11.文学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表达和扩展我们生活的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表达和扩展我们内心所存在的那个王国。
12.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13.想象力不是脱离事实,而是阐明事实的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方式。
14.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15.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
16.不能让知识僵化,而是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17.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
18.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19.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罗素论教育
罗素论教育(节选)2008-10-06 19:50——节选自《罗素自选文集》通常,教育是站在现存事物一方的最强大的力量,它反对根本性的变革。
遭到变革所威胁的社会制度依然是强有力的,它一家独掌着教育机器,在孩子们可塑的心灵中灌输观念,使他们尊重社会习俗的精华。
主张变革者则起而反击,力图把对手从优越的地位上撵下去。
但双方都没有考虑孩子的自身需要,而是只把他们当作单纯的一堆物质材料,以便为这支部队或那个军团补充新的兵源。
如果考虑到孩子们的需要,教育就不应把争夺儿童当作宗旨,而应培养孩子的能力,使他们在双方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目标。
教育应当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培养他们按照老师所想的那样去想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权利,那么教育就不再是一种政治武器。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权利,我们就应当视教育为向儿童赠予知识和精神习惯,因为只有掌握这些东西才能形成独立的观念。
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教育却竭力把习惯的形成和知识的限定纳入特定的轨道,目的是建立一套让人必须接受的观念体系。
……越是不容回避权威性,就越是需要尊重他人。
一个人只要想做到教育有方,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才干的重要人物,他就必须彻彻底底地充满了尊重精神。
那些提倡“机械化生产铸铁体系”的人们——改革者和保守分子——试图把人类精神强行注入军国主义、资本主义、费边科学社,以及其他一切牢笼之中。
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对他人的尊重。
在教育领域中充斥着政府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庞大的班级、一成不变的课程、不堪重负的老师,以及一定要生产出水平完全一致的能说会道的庸才。
凡此种种,唯独缺少对于孩子的尊重,这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尊重他人是需要想像力和必要的热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取得了些微实际成就和有权力的人来说,尊重他人就更需要想像力了。
孩子是弱者,而且有些肤浅愚笨;而教师是强者,并且在各方面都比孩子更聪明。
由于儿童外在的弱势,不尊重人的教师和不尊重人的官僚,动辄就会蔑视孩子。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罗素及其教育观点的重要性
2.罗素对教育的看法
3.罗素对读书的看法
4.总结:罗素教育观点的现实意义
正文
罗素是 20 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教育观点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罗素对教育的看法非常鲜明。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千人一面”的人。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兴趣和爱好,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强烈反对填鸭式的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罗素对读书的看法也非常独特。
他认为,读书应该以兴趣为主,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利。
他提倡广泛阅读,认为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拓宽人的视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他反对只读某一类书,认为这样会使人的思维僵化。
他认为,只有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罗素的教育观点对当今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罗素的教育观点虽然发表于几十年前,但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目的》摘录
《教育的目的》摘录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
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而这种发展往往发生在16岁到30岁之间。
大学存有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实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就教育来说,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但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每一次对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一种反抗。
但是,因为对人类心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
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教授大量的科目,却仅仅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
教育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是有用的,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
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情感、情趣、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的理解是一种对现在的理解。
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
现在包括一切。
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因为它包含过去,又孕育着未来。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一个200年前的时代与一个2000年前的时代同样古老。
不要被形式上的年代所蒙蔽。
先贤们的思想交流是启发灵智的盛会,但聚会只可能有一个殿堂,这就是现在;任何先贤来到这个殿堂所经历的时间没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在科学训练中,对一个概念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证明它,即证明其价值。
如果体现某一思想概念的主题不真实,那么这个思想概念就没有多少价值。
所以,对某一思想概念的证明,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证明或在逻辑上证明其主题的真实性。
但证明主题的真实性并不构成最初采用这个概念的必要条件。
罗素名言
罗素名言1、一部分儿童有思考的习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
——罗素名言2、从每天上学的时间看,中国儿童最有思想。
3、必要的道德教育最好在婴儿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开始,因为这样开始就不会因太多的期望而失望。
4、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智慧来。
5、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6、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付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7、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
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
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8、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种爱主要地在于感觉儿童是一种目的。
9、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10、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
11、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12、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经由教育而获得。
13、植物藉栽培而生育,人类藉教育而成人。
14、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
一条"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
15、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16、我们不能从使每个人具有诗人的气质的观点来制订我们的教育,但是有些特性是普温需要的,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智慧。
17、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规律是绝对的,凡是不重视有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18、知识是自然势力和破坏性激情的王国的解放者,没有知识,我们希望的世界不能建立起来。
19、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是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是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
20、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需的,也是他的学生所应获得的。
《教育的目的》原文摘抄
《教育的目的》原文摘抄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教育的目的》这本书。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启迪。
”这句话是不是特别有感觉?就好像在说,别光想着让孩子死记硬背,得让他们心里亮堂起来。
还有这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活跃思维的人,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可不是嘛,学了一堆东西,不会用,那不白学啦?“我们不能让知识僵化,而应该让它像活水一样在学生的头脑中流淌。
”哎呀呀,想想那些枯燥的课堂,知识都变成了石头,多可怕!“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主动去追求真理。
”可不是嘛,要是都等着老师喂,那能学好才怪呢!“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
”太对啦,有的孩子擅长这个,有的孩子擅长那个,不能都按一个模子来。
呀,这本书里好多话都让我觉得,教育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得用心去琢磨,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受益。
稿子二:嘿,伙伴们!今天跟你们唠唠《教育的目的》里的一些精彩语句。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记住答案。
”你看,光知道答案有啥用,得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行。
“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头脑,比灌输一堆知识重要得多。
”可不是嘛,创造力那可是宝贝,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不要让教育成为束缚孩子个性发展的枷锁,而要成为放飞梦想的翅膀。
”说得多好呀,不能把孩子框住,得让他们自由飞翔。
“教育应该是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旅程,而不是痛苦的煎熬。
”想想咱们小时候,要是学习都能像玩一样开心,那得多棒!“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们会理解得更深刻。
”确实啊,光听老师讲,哪有自己动手来得明白。
教育的目的第三章摘抄及解读
教育的目的第三章摘抄及解读一、摘抄内容在《教育的目的》第三章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教育的深层目的。
以下是从这一章中摘抄的部分重要内容:1.“教育不应只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引导。
它应该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2.“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3.“教育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情感、价值观和社交能力。
它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品格的人。
”4.“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潜力。
”5.“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二、解读这些摘抄内容揭示了教育的深层目的和教育价值的取向。
具体来说:1.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学生潜力、兴趣和天赋的引导和激发。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2.教育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为目标。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而是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
3.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品德、情感、价值观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这是因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4.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这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5.教育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三、总结这些摘抄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的目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愉快的学习体验。
这要求教育者转变观念,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教育的目的摘抄及解读
教育的目的摘抄及解读教育是一个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完善。
以下是对教育目的的摘抄及解读,旨在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
” –乔治·桑道尔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体素质的提升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智慧,学会正确思考和判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道德善良、聪明有智慧的人。
2. “教育的目的是释放人的潜能。
” –费舍尔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体潜能的开发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才能,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体发掘和发展这些潜能。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素质和能力。
” –约翰·杜威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建设和公民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贡献社会的能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宪法和法律、社会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公民行为。
4. “教育的目的是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 –爱因斯坦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适应和创新。
5.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 –柏拉图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真善美的感知和追求。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人文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追求真善美的价值。
总结起来,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旨在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提高社会素质和创造力,培养公民行为和责任感,以及培养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教育类书籍,作者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价值等问题。
在书中,罗素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还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在教育原则方面,罗素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学科。
他还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罗素还探讨了教育方法和教师的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制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罗素还谈到了教育的价值。
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他还指出,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总的来说,《罗素论教育》是一本非常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教育类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反思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下面是罗素在《论教育》一书中的一些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1.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 (原文出自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2. "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学科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
" (原文出自第二章:德育与学科教育)
3. "学校应该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接受不同观点的挑战。
" (原文出自第三章:学校和教学)
4.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标准答案。
" (原文出自第四章:教学方法和学习技巧)
5. "教师应该充当指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不是仅仅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 (原文出自第五章:教师的角色)
6. "教育应该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学术成就或者职业成功。
" (原文出自第六章:教育的效果评估)
这些摘抄展示了罗素在《论教育》一书中对教育的观点和理念的一些关键论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摘要:
1.罗素论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性
2.罗素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3.罗素的教育理念: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4.罗素对阅读的看法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
5.总结:罗素论教育的现实意义
正文:
1.罗素论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性
伯特兰·罗素是20 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他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罗素论教育》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在罗素看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方面。
2.罗素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罗素对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个体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盲目崇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罗素的教育理念: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罗素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为核心。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罗素看来,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人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立足。
4.罗素对阅读的看法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
罗素非常重视阅读在教育中的地位。
他认为,阅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此外,阅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总结:罗素论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罗素的教育观念仍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人才。
罗素名言英文版
罗素名言英文版导读:本文是关于罗素名言英文版,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
In all the moral qualities of the world, the nature of goodness is most needed.2、我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逐渐学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外界的事物上。
I gradually learn to be indifferent to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nd gradually learn to focus more on the outside world of things.3、宇宙可能是有个目的,即使如此,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也不能说明它的目的和我们的目的有任何相似之处。
The universe may be a purpose, even so, all we know is not to show that it has any resemblance to what we have.4、我们面临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那就是教育已经成为智慧和自由思想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We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that edu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stacles to wisdom and free thought.5、那种寻求麻醉的人,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除了希望遗忘,再无别的希望。
The kind of people who seek anesthesia, no matter what form, in addition to want to forget, and no other hope.6、真正的预料是不可言说的,而可以被语言表达的则参与了推理。
The real expected is unspeakable, bu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reasoning of language expression.7、婚姻就像金色的鸟笼,在外面的想进去,在里面的却想出来。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摘要:一、罗素的教育观点1.教育的目的2.知识与技能的培养3.自由与纪律的平衡二、罗素论教育的意义1.个人发展2.社会进步3.世界和平三、罗素对现代教育的批判1.过度重视知识传授2.忽略个体差异3.功利主义倾向四、罗素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1.以人为本的教育2.培养创新思维3.强调道德教育正文: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在《罗素论教育》一文中,他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
首先,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情感和道德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罗素认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他强调,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此外,他还主张将技能培训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
在自由与纪律的平衡方面,罗素认为教育应该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罗素认为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提升自己。
对于社会来说,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此外,罗素还强调,教育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罗素对现代教育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现代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趣和痛苦,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
此外,罗素还指出,现代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使教育变得愈发狭隘和短视。
在现实应用中,我们可以借鉴罗素的教育理念,改进现有的教育制度。
首先,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摘要:1.引言2.罗素的观点a.教育目的b.教育方法c.课程设置d.师生关系3.对罗素观点的反思a.实际应用的困难b.对我国教育的启示4.结论正文: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 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在他的著作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将结合罗素的观点,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罗素的观点1.教育目的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教育应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关注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判断力的人才。
2.教育方法罗素提倡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方法,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
此外,他还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课程设置罗素认为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
除了传统的学科,还应包括哲学、心理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科学,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4.师生关系罗素主张师生之间应保持平等和尊重。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对罗素观点的反思1.实际应用的困难尽管罗素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
例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等,都可能影响到教育改革的实施。
2.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罗素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人才。
总之,罗素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1. 引言罗素,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对于教育和知识的探讨尤为精彩。
在其著作中,他对教育和读书的观点颇具独到见解,笔者将结合其原文摘抄,深入探讨罗素的观点,并进行个人观点的分析和总结。
2. 教育的本质罗素在其著作中提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这一观点与现今教育理念中的“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3. 读书的意义与方法在罗素看来,读书是获取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通过广泛阅读,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思维。
然而,罗素也提到,读书并非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书中获取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观点与当下“精读”的概念不谋而合,提醒人们要注重阅读质量而非数量。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罗素论教育和读书的观点颇为深刻。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读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而且,我认为,读书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批判性思考,擅于分辨真伪,这样才能真正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和智慧。
5. 总结通过对罗素论教育和读书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读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要注重精读而非泛读,注重获取真理而非数量。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和阅读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思考。
以上便是我根据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撰写的解读与观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罗素对教育和读书的观点的确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
他所强调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之一。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原文摘抄
【实用版】
目录
一、罗素论教育的重要性
二、罗素对教育目的的看法
三、罗素论教育的方法
四、罗素论教育的成果
正文
一、罗素论教育的重要性
罗素认为,教育是提高人类文明水平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而使个体和社会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罗素对教育目的的看法
罗素主张教育应以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为目的。
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而不是盲从权威。
此外,罗素认为教育还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出一种理性而又充满爱心的人生态度。
三、罗素论教育的方法
罗素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成长。
此外,罗素还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罗素论教育的成果
罗素认为,教育的成果不应仅仅以学生的学术成绩来衡量,而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贡献。
他强调,教育成功的标志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社会和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罗素论教育读书笔记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罗素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2.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罗素认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一种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
3. 对于学科知识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罗素认为,学生应该被启发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被灌输记忆和接受现成答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4.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罗素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学生应该被鼓励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和观点,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 教育应该注重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罗素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观点的地方。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辩论,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罗素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
维能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同时提供一个自由和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观点。
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
(英)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它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
在特定的时期内,许多被称作知识的东西或多或少被可能是一种谬误,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细心检查和勤奋钻研,纠正这些错误。
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建立在信念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应当对细微的错谬之处保持特别的警觉,不然,小错就可能导致大祸。
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先确定信念,然后再采取行动。
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文化,一方面又需要不会衰减的热情;而要保持这样的心境实属不易。
但是尽管有困难,我们还是有可能获得这种心境;事实上,这就是科学的心境。
知识正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虽然难得,但并非不可获得。
教条主义者忘记了获取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怀疑论者则否认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这两种态度都有是错误的;当这种谬误码率被推而广之以后,就会导致社会性的灾难。
智慧/同情心/善良/想像力/……学校培养出的人材应当精力充沛,社交有方,身体强壮,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出常人的正派品质,并且确信,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在我看来,构成理想品质的因素有四:活力/勇气/敏感/智能; 我并不认为只要有这四个要素就足够了.但是,这些要素养却可以把我们带上成材之路.而且,我还确信,通过在身体上/感情上/智力上对孩子们加以辅导关照,他们就可以普遍获得上述四种品质.……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素质;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就可以说是活力永存.…不管周围环境有无令人特别兴奋之处,只要活力存在,生命就会让人感到充满欢乐.活力可以增进快乐,消除痛苦.活力可以使人对周围出现的一切事物发生兴趣,由此而增进认识的客观性,而客观地认知事物是心智健全的本质因素.人类倾向于自我陶醉,以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无法对他们身外的现象真正发生兴趣.对于人类来说,这乃是大不幸,因为这样做轻则会带来烦恼; 重则会招致忧郁症; 况且,除也极个别的情况外,这对于有益的实际行动来说,还是一个致命的障碍.活力可以增进人们对于外在世界的兴趣; 它还能够提高人们从事艰苦勤工作的能力.进而言之,活力可以抵御嫉妒心,因为它能使人感到存在的快乐.…活力是人类的一个极重要的优点。
罗素论教育
《罗素论教育》本书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教育的理想、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很多的差别。
父母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旧的观念认为,儿童绝不可能“情愿”学习,用一些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
这种观念完全是因为缺乏教育技巧所致。
现代教育则把孩子放在随意发挥的位置,让她们自己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现代的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通过新的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习,自觉接受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品行教育也是有必要的。
人生的第一年接受教育也是必须的,事实上,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这一年为以后奠定了基础,新生儿缺乏习惯,反复重演的经历使他们模仿的对象,在此之间的教育只能是纯物质的手段,因为他们的快乐就是建立在物质上的。
在第二年到第六年之间要注重道德教育,在这期间他们有很多恐惧,比如怕黑、怕过马路......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疑惑,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父母不能因此过度迁就孩子,要帮助他们但也要适可而止。
平时可以多鼓励他们,这样只要他们能做到的,他们一定会努力去做。
因为恐惧,他们要具备必须的勇气,不仅是肉体上的勇气,还有对神秘物的恐惧。
对后者这种恐惧是本能的,也是很重要的。
只要可能,凡是孩子恐惧或感兴趣的事情,父母都应为孩子解释清楚。
可能你也会害怕一些事,你不能把你的恐惧传染给你的孩子,你的恐惧要尽量隐藏,不要被孩子发现。
这样做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帮助的。
针对孩子的教育,游戏的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孩子们爱幻想,游戏的世界能带给他们很多快乐和学习的兴趣,虽然在游戏中一切都是梦幻的,他们不会视梦幻的东西为现实的替代品。
相反呢,他们会热切希望的把梦幻变为现实。
同时培养诚实的习惯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不诚实也是一种恐惧的表现。
要让孩子诚实,父母对孩子的诚实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定要对孩子说真话,不能靠惩罚来达到父母的目的。
如果对孩子始终以诚相待,孩子体验到你的真实,就会很信赖你,就会尊重你,不会像传统教育那样子女和父母就像仇敌......好的品质可以称为智力的美德,这些品质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
论教育之目的
论教育之目的------罗素在考虑如何施教之前,最好还是先弄清楚我们想获得什么样的结果。
阿诺德博士(Dr. Arnold)想得到“谦恭的心灵”(humbleness of mind),这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高尚者”并不具备的品质。
尼采理想中的人物恰与基督徒的理想人物相左。
当基督徒享受爱情的欢娱时,康德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康德认为,以爱情为动机的行为绝不是真正的美德。
即使有些人赞赏良好的品行,但他们却对这些品行的重要性评价不一。
有些人看重的是勇气,有些人强调的是学问,有些人侧重于善良,也有些人主张正直。
像布鲁图(Brutus)那样的人,会把为国尽忠放在首位,而把承担家庭责任置于其次的地位,但像孔夫子那样的人,则会把“齐家”放在“治国”之前。
所有这些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教育。
在我们评价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之前,必须先对于我们期望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有一个大略的概念。
为人师者如果造就的是与其初衷相左的产物,那么他当然就是个愚蠢的先生。
尤拉•赫伯(Uriah Heep)是查里特学院培养的谦卑之士;这所学院产生的作用往往同它的初衷大相径庭。
但是从总体来说,那些教育有方的人通常都能取得成功。
例如中国的儒生,当代的日本人,耶稣会成员,阿诺德博士,以及美国公立学校执掌教规的人们。
所有这些人物尽管施教的方式各自不同,但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们都能达到各自的目的。
也许我们应当先花些时间去讨论一下这些各不相同的教育体系,然后再来确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就某些方面而言,传统的中国教育很像鼎盛时期的雅典教育。
雅典的孩子们必须用心通背荷马(Homer)的著作,而中国的孩子们也必须一丝不苟地研习孔夫子的经书。
雅典的先生教育孩子必须懂得尊敬众神,但是,尽管尊敬众神的做法构成了世俗间的繁文缛节,但是这并不会对自由的思想和心灵的怀疑产生任何障碍。
同样,中国人所受的教育要他们遵循祖先崇尚的某些礼仪,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必须相信这套礼仪所包含的各种信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它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
在特定的时期内,许多被称作知识的东西或多或少被可能是一种谬误,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细心检查和勤奋钻研,纠正这些错误。
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建立在信念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应当对细微的错谬之处保持特别的警觉,不然,小错就可能导致大祸。
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先确定信念,然后再采取行动。
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文化,一方面又需要不会衰减的热情;而要保持这样的心境实属不易。
但是尽管有困难,我们还是有可能获得这种心境;事实上,这就是科学的心境。
知识正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虽然难得,但并非不可获得。
教条主义者忘记了获取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怀疑论者则否认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这两种态度都有是错误的;当这种谬误码率被推而广之以后,就会导致社会性的灾难。
智慧/同情心/善良/想像力/……学校培养出的人材应当精力充沛,社交有方,身体强壮,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出常人的正派品质,并且确信,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在我看来,构成理想品质的因素有四:活力/勇气/敏感/智能; 我并不认为只要有这四个要素就足够了.但是,这些要素养却可以把我们带上成材之路.而且,我还确信,通过在身体上/感情上/智力上对孩子们加以辅导关照,他们就可以普遍获得上述四种品质.……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素质;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就可以说是活力永存.…不管周围环境有无令人特别兴奋之处,只要活力存在,生命就会让人感到充满欢乐.活力可以增进快乐,消除痛苦.活力可以使人对周围出现的一切事物发生兴趣,由此而增进认识的客观性,而客观地认知事物是心智健全的本质因素.人类倾向于自我陶醉,以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无法对他们身外的现象真正发生兴趣.对于人类来说,这乃是大不幸,因为这样做轻则会带来烦恼; 重则会招致忧郁症; 况且,除也极个别的情况外,这对于有益的实际行动来说,还是一个致命的障碍.活力可以增进人们对于外在世界的兴趣; 它还能够提高人们从事艰苦勤工作的能力.进而言之,活力可以抵御嫉妒心,因为它能使人感到存在的快乐.…活力是人类的一个极重要的优点。
…勇气具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种形式都各具复杂性。
没有畏惧是一回事,而有力量战胜恐惧又是另一回事。
当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却无所畏惧,这是一回事;而当没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表现得无所畏惧,则又是另一回事。
不存在无来由的恐惧感,这纯粹是件好事;同样,有力量战胜恐惧感也完全是个优点。
…从心理心和生理学的角度着眼,恐惧与是很相似的两种情绪:愤怒的人其实并不具有真正的勇气。
…我相信,通过教育,有可能把普通男女培养成为无所畏惧的人,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对待生活。
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英雄、贤人才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而其它的人如果能够得到先贤的昭示,也同样有可能学会像他们一样对待生活。
那种不受压抑的勇气必须是由一系列共同构成的。
首先,对于最恭顺的人来说,健康与活力是极为有益的因素,尽管它们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危机环境中,最需要的是行动和技能。
但是,当我们考虑的并不是上述两方面的勇气,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勇气时,需要的就是某些更具本质性的因素了。
我们所需要的是由自尊心和无我的生活观共同构成的因素。
先说自尊心:一些人是在自省中生活,而另一些人则纯粹是一面镜子,他们的生活无时不反映着周围人对他们的感受与评价。
后一种人从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勇气――他们离不开别人的称赞,总是担心失去别人的赞扬。
教人学会“谦卑”的做法,虽然总被认为是件好事,但它却会产生谦卑相反的另一种恶行。
“谦卑”可以压抑自尊心,但是却无法压制要求别人尊敬自己的渴望;它仅仅使自我谦虚变为一种手段,以便获取别人的信任。
因此,它会造成伪善本能上的弄虚作假。
人们从小就教育孩子不问缘由地听大人的话,当他们长大以后,随之也就会同样苛求下一代;据说,只有学会服从的人才懂得如何别人。
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学习如何服从别人,同时任何人也不应企图命令别人。
自然,我并不是指在大公司中不应有领导者;但是,领导者的权威应当与足球队长的权威相似。
人们之所以容忍权威,乃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应当建立在我们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而不应是由外部权威强加给我们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硬把自己的目标强加于人。
这就是我说“任何人都不应服从别人”,以及“任何人都不应命令别人”的本意。
最高层次的勇气需要的是另一种素质,即我所说的“无我的生活观”。
把个人的希望与恐惧全部集中于自己身上的人,很难处之泰然地面对死亡,因为它毁灭了人的全部感情世界。
在这里,传统再一次要求我们捡起简陋、廉价的压抑自我的方法:道德高尚的人必须学会放弃“自我”,必须禁欲,必须摒绝本能的快乐。
虽然我们可以做到,但其后果却很糟糕。
…而嫉妒可以使人相信:折磨人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变得高尚完美;因此,遭受折磨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了。
于是,价值观就被完全颠倒了:善被看成是恶,而恶却被当成了善。
一切灾难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之所以获得了美好的生活,及是因为他们听从了否定性的指令,而不是因为扩展了本能的欲望。
人性中存在的某些因素可以使我们无需费力就能够超越“自我”。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爱情,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爱母爱是如此之普遍,以至于全人类概莫能外。
另一种因素是知识。
…再一个因素是艺术。
但实际上,对于自身之外的事物怀有的任何一种兴趣,都可能使一个人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忘我无私。
因此,兴趣广泛且精深细致的人比起可悲的“疑病症”患者来说,更不介意抛弃生命;因为前者的兴趣使其忘我,而后者的兴趣被疑神疑鬼的心境所束缚,其实他患的不过是小毛病。
所以,兴趣广泛的人具有真正的勇气,因为他虽然“感知”到自我,却认为自我只不是世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他并不轻视自我,而是对于自身之外的事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只有在本能上自由自在、智力上积极活跃的时候,真正的勇气才可能出现。
无拘无束的本能和积极活跃的智力相结合,会产生博大宽广的生活观。
无论是骄奢淫逸的人,还是禁欲的苦行僧,都不会懂得这种人生观。
在这一生活观看来,人的死亡不过是件琐碎小事。
这样的勇气是积极、自然的,而不是消极、压抑的。
正是这种积极意义上的勇气,才是我所认为的优秀品质的重要构成因素。
我们所说的第三个因素是敏感。
…学会可以掌握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本质性内容。
人的认识能力源于智慧的头脑;而从本质上讲,人的敏锐感觉却属于激情。
对于敏感所下的纯理论定义可以表述为:当许多刺激因素使人产生了内在激情时,这个人就会变得敏感起来。
但是,从这么广泛的意义上考察敏感,它就不再是好的品质了。
如果要使敏感成为一种良好的素质,情绪的反应就一定得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得“恰到好外”,这时,需要的就不再只是激情的强烈程度了。
我所说的这种素质是一种愉快或紧张的心境;许多事情,包括一些正当的事情,都可以引起这样的情绪反应。
…因此很自然,鼓励人们做好事的激情和制止人们干坏事的克制,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接下来,需要发展的是敏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同情。
人类中存在着一种纯粹生理意义上的同情:当哥哥哭泣的时候,婴儿也会跟着哭喊。
…应该在两方面扩展同情心:首先,当蒙受不幸的人即便不是我们特别关照的对象时,也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其次,当我们仅仅知道不幸正在发生,而我们却不在现场时,也会产生侧隐之心。
同情心的后一种扩展形式主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只有当不幸被人生动感人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例如像上乘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人们才会产生这种同情心。
但是另一个方面,有时在统计数字面前,这种同情心也会使人动感情。
然而,这种在抽象条件下也会动情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因而也就更具重要性。
…对此你并不介意,因为你从来没有亲眼见到干苦工的童工们,而抽象的刺激又对你不起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大工业如此残酷的一个基本原因,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被压迫民族能够逆来顺受。
通过教育的作用使人对抽象刺激也能产生敏感的反应,这就可以使上述现象不再出现。
认识上的敏感性也属于同一范畴,在实践中,它同观察事物的习惯有着相同之处,自然也就更被认为是同智力相联系的一种能力。
美学上的敏感性引起的一系列题目,我在此并不想论及。
…四种素质上的最后一个,即智力。
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它一直低估了智力的作用。
…我所说的智力,包括真正的知识和求知两个方面。
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
无知的成年人可谓不堪教也;例如在类似卫生学和饮食学这样的问题上,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科学的解释。
只要一个人没有被灌输过教条主义的信念,那么,他学过的东西越多,也就越容易学到更多的知识。
人们从不强迫无知的人改变其精神习惯,因而他们总是固守着永不变更的态度。
当应该引起怀疑的时候,他们总是轻信;而在应当接受知识的时候,他们反倒怀疑。
毫无疑问,“智力”智力这个词严格说来表示的是寻求知识的一种能力,而不是指已经得到的知识。
但是我并不认为不靠练习就能获得这种能力。
智力的获得并不比钢琴家和杂技演员的能力更难得。
当然,用不着采取训练智力的方式,也可以传递信息;这样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很简便,人们也是经常这样做的。
但是我认为,不通过传递信息,就不可能训练智力,甚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形成人们所寻求的知识。
没有智力,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就无法延续,更不用说进一步发展了。
因此,我认为培养智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宗旨。
…企图向人们灌输似乎是正确的观念,使得教育工作者们对于培养智力的问题漠然视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智力作出更详尽的定义,进而揭示出智力所需要的精神习惯是什么。
为此我只想讨论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涉及有关智力定义中所应当包括的实际知识。
好奇心是精神生活中具有本质意义的一种本能,…智力需要警觉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应当具有一定的档次。
…真称得上好奇心的欲,则是在对知识真诚热爱的鼓励下产生的。
…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足以令聪明的成年人感到羞愧。
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冲动将随之衰减,直到有一天,任何陌生的东西都会让人感到厌恶,一点也激不起探究的愿望。
到了这一步,人们就会说“国家堕落了”,“今不如昔了”。
多年以前的事物发生了变化,这可以使演讲者找到有的话题。
然而,我们不难想像,随着好奇心的泯灭,活跃的智力也就一起消逝了。
但是,尽管好奇心的强度和广度在人到成年以后会逐步减弱,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它的质量却能够得以改善。
对于逻辑学中各种广义命题的好奇心,显示了高水平的智力,其深度远远超过了对于一般事实的好奇心。
广义地说,对于普遍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它所需要的智力也就越伟大。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过于拘泥于这个法则。
)与个人私利无关的好奇心体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高度超过了与找饭吃(举例而言)相联系着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