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夜行人——浅析戴望舒诗歌中的寂寞者形象
诗人寂寞灵魂的象征——戴望舒《寂寞》审美意象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人 一开始 并没 有直 言“ 寂寞 ” . 而是 引入 了“ 寂 寞” 这一意 象 , 勾 勒 了 一幅 “ 园 中野 草渐 离 离 ” 的境 界。 诗 人 望 着 园 中 的 离 离青 草 . 忆 起 他 旧 时在 园 中 “ 星下 盘 桓” 的情景 . 可以想象 的出园中遍布诗人 的足迹 . 而 如
今. “ 野草” 却 从 旧时 的足 迹 中 长 出来 . 诗 人 旧 时 的足 迹 已被 野 草 遮掩 住 了 。 直 到 第三 段 “ 寂寞” 两 字 才出现 . “ 日子过 去 . 寂 寞 永
存, 寄 魂 于 离 离 的野草 ” 。看 到 此 . 我 们 才感 到 诗 人 是 怀
着一 种寂 寞感 在 园 中的 “ 星 下盘 桓 ” . 尽 管诗 人 现 在 已 不 再到 园 中徘 徊 . 但 那 时 的寂 寞 并 没 有 消 减 . 而 是 随着 野 草 的滋 长寄 托 其中 了 。寂 寞 “ 寄魂 于野 草 ” . 而野 草 却 “ 像 那 些可怜 的灵 魂 , 长 得 如 我一 般高 ” 。这种 回环 往 复 的句 式。 构成了“ 寂 寞 的灵 魂 ” 与“ 野草” 之 间 的 一 对 同构 关
怨春歇” 。“ 醉听箫鼓 . 吟 赏烟 霞 ” , 多 么 惬 意 的情 趣 . 多 么 高雅 的乐 事 !好 一 派 太 平 盛 世 、 国泰 民 安 之 景 啊 ! 好景 无限 , 丽 词 有 加 。可吟 可 咏 , 可诵可歌 , 无不 叫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摘要:
1.戴望舒诗歌的意象特点
2.戴望舒诗歌的情感表达
3.戴望舒诗歌的独特魅力
正文: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戴望舒诗歌的意象与诗情进行解读,以揭示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首先,戴望舒诗歌的意象特点显著。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雨、夜、梦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更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
如《雨巷》中的“雨”,象征着生活的无奈与沉重;《夜行》中的“夜”,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孤独;《梦》中的“梦”,则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戴望舒诗歌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热烈。
他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既有对生活的无奈与沉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他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如《寻梦者》中对个体命运的探寻,《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也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生活、理解自我、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
总的来说,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生活、理解自我、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5《寂寞》诗歌赏析
语文
把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事物(“蝈蝈”)与现代文明 (“夜明表”)、生与死组织成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整体。不同 时空、不同层面的经验和感受被组织在一起,概括了主人 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还不曾休止”,看似一种客观、冷静的陈述,像一种事实报 告,冷静到了极点,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对人的心 灵的冲击是如此强烈!这样不动声色的陈述,不仅加倍写 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
高效上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 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语文
《寂寞》诗歌赏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1.《寂寞》中的意象有哪些?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寂寞》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
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而“蝈蝈”“夜明表”等意 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卞之琳以他特有 的风格,克制诗人自己的主观抒情,只让人物、事件和细 节在一种冷静的叙述中陆续出场,让事物本身呈现、演出 他们自己。诗一开始的“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 只蝈蝈”,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却又写出了孩子的天真 和寂寞,十分感人;而结尾的“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
提示: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 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 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返每天回学
语文
3.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就有一种以“动”衬“静”的 传统。《寂寞》结尾两句中“不曾休止”的仍滴答行走的 夜明表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寂寞夜行人——浅析戴望舒诗歌中的寂寞者形象
漠视 ;后写 大 会 堂 的辉 煌使 得 星 空黯 然 无色 ,则 是极 力歌 颂
出 与 哀 愁 相 联 系 的 一 系 列 形 象 , 如 “ 梦 者 ” 、 “ 恋 里 泄露 1 寻 单 3己底 潜 意识 ,在 诗作 里 泄露 隐秘 的灵魂 ,然 而也 只 者 ” 、 “ 乡 病 者 ”等 , 其 诗 歌 中一 个 更 大 的 形 象 可 以 概 能 像梦 一 般艨 胧 的 。 ”l感情 和 生 活 中的 种种 挫 折 与痛 苦 , 怀 1 括 ,那 就 是一 个 愁绪 满 怀 ,欲 表 达却 又止 于表 达 的寂 寞者 形
出之 后 ,我 压 了很 久 ,八月 再 改 ,十 月 又大 改 ,我 对一 、二
样 ,诗 歌在 抑 扬之 间 ,虚实 参 照 ,用 人 间 的杰 作否 定 了星
的壮 美 ,也 用 属 于 “ 我 ” 的时代 历 史 思潮 ,批 判 了个体 的 段 异常 偏 爱 ,不 忍割 舍 。 ”…不 忍割 舍 ,又不 能 停 留在 人 与 大 “ ”进入 天 人对 话 情 景而 产 生 的 “ 无主 义 ”,完 成 了对 宇 宙 对 话 的情 景 中续 写 ( 代 语 境 不 允 许 ,毕 竟 是 在 写 颂 我 虚 时 人 民力 量 、人 类意 志 的 最终 肯 定 。 “ ”似 乎 也 找到 了完 成 歌 ) ,诗人 只 得 急转 直 下 ,难 免 于仓 促和 慌 张 ( 人 已经 感 我 诗
只 不过 这 种寂 寞 ,有 了质 的 不 同 。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600字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同学们,我最近读了戴望舒的诗,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感受。
戴望舒的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
比如《雨巷》,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慢慢地走着。
那画面,美得让人心醉。
他的诗里,有好多好多的情感。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我能感受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那种情感,就像一团火,在我的心里燃烧。
戴望舒的诗,语言也特别美。
简单的几个字,就能把一种心情、一个场景描绘得那么生动。
就像“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这一句,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心里特别舒畅。
读他的诗,让我好像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美和情感的世界。
我觉得,诗歌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能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看不到的风景,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情感。
以后,我还要读更多戴望舒的诗,去感受更多的美好。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小朋友们,我跟你们说,读戴望舒的诗可太有意思啦!他的诗啊,有的像轻柔的风,吹得人心痒痒的。
就像《寻梦者》,让人心里充满了对梦想的渴望。
有的诗呢,又像悲伤的歌。
比如《寂寞》,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变得很孤单,心里酸酸的。
我特别喜欢他写的那些自然的景色。
在《在郊原》里,那金黄的稻束,安静的树,就像真的在我眼前一样。
戴望舒的诗,文字好像会跳舞。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让我的心情跟着起起伏伏。
读他的诗,就像在一个神秘的花园里散步,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我想,我以后会经常翻开他的诗集,去寻找更多的美好和感动。
《戴望舒诗选读后感》同学们,戴望舒的诗可真是让我着迷!他的诗,有时候像夜晚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充满了神秘。
比如《印象》,那些跳跃的诗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
有时候又像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像《我的恋人》,那种甜蜜的感觉,就好像吃了一大口糖果。
戴望舒还能把很复杂的心情,用很简单的话写出来。
《烦忧》里的“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种又愁又想的心情。
戴望舒诗歌孤独者系列意象解读
3 压卷之作《 乐园鸟 寻梦者》 接近 , 在诗集 《 望舒草》 中堪 称压 卷之作 此时, 孤独者意象 已进入第三个层次 . 诗人终于连 梦想 都没有 了。 华 羽的乐园鸟 , 在“ 春、 夏、 秋、 冬” 无尽 的时间里 . 昼夜不休 地飞着 , “ 这是幸福 的云游 呢 , 还是 永恒的苦役?” 不知 道。乐 园鸟只是 在“ 茫茫 的青 空中” 飞翔 着 . 孤独地飞翔着 戴望舒 的好友杜衡 曾说《 乐园鸟》 最 深切地 体现出戴望舒的悲观 . 的确如此 “ 是从乐 园里来 的呢 . 还是到 乐 园里 去的?……华羽的乐园鸟 . 自从亚 当、 夏娃 被逐后 . 那天 上的化 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 0 这样的问题又有谁能真正 回答 呢? 如果 , 天上的 花 园也 已经一 片荒 芜了 . 那 里就并不值 得去 : 而痛苦 的人 间更不 是幸 福 的栖 息地 无论 是天上还是人间都没有 了归依 之处 . 这是何 等的悲 凉和绝 望啊 ! 在作 为孤独者意象系列开端的《 对于天 的怀 乡病》 中, 诗人 只是说 他“ 有一张有些忧郁 的脸 , 一颗悲哀 的心 ” ⑤ . 但仍 渴望 回到“ 那个 如此 青 的天 ” 。 而到了《 乐园鸟》 , 他连曾经无 比怀念和 向往 的“ 天” 都 开始怀 疑了. 可 以想见 . 诗人此时无论是外表还是 内心都 已经更 加阴郁了 写 诗一直 以来都 是他灵魂休憩和净化的方式 ,是他 从现实逃避 的途 径 : “ 我是 比天风更轻 . 更轻 . 是你永远追随不到 的。” 他想象 自己超脱于 尘世罗网 , 而借此忘记痛苦 . 聊 以 自慰 但 到了此时 . 写诗 似乎 也不能 再带来 太多的慰藉 , 看来他是真 的感到绝望 了。 孤独者意 象系列分层 次地展 现了戴望舒 一方面 执着于对 理想 的 追求 . 一方面又不断陷入 自我怀疑和悲观绝望 的心路历程 我们可 以 对诗 人流露出来的消极颓丧 的情调表示遗憾 . 但 我们却无法对 诗人从 内心喷 涌出来 的忧伤 和困惑加 以责难 杜衡说 : “ 望舒 从 1 9 2 7年到 1 9 3 2年去法 国为止 的这整整五年之 间 ‘ 奔走 、 挣扎 ’ . 当然尽是 些徒劳 的奔走和挣扎 . 只替他换来一颗空洞 的心 ” ⑦ 诗人 的美好 理想 与身处 的黑暗现实相脱 节而产生 的悲剧感 . 化为沉郁 、 悲怆 的音调渗 透到他 这一 阶段的创作中 . 形成 了独特 的艺术风格
卞之琳与戴望舒的同题诗《寂寞》解读
卞之琳与戴望舒的同题诗《寂寞》解读
史新玉
【期刊名称】《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21)006
【摘要】卞之琳和戴望舒曾在20世纪30年代各自写过一首题目同为“寂寞”的诗,虽然都是现代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且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但无论内容、风格还是表现形式都各具特点,在处理主客体关系上也不尽相同.卞之琳的诗主“智”,作品中很少出现直抒胸臆的语汇,在《寂寞》中,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讲故事,表达了一种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世界空间里处处弥漫着的寂寞气息;戴望舒的诗主“情”,且更注重形式,继承中国传统格律诗音韵特点的同时,用心灵烛照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惆怅.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史新玉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6
【相关文献】
1.戴望舒、卞之琳、废名、何其芳、金克木诗歌导读 [J], 吴投文
2.这无边的寂寞何曾休止——卞之琳《寂寞》细读 [J], 潘庆玉
3.凝视的虚像:戴望舒《雨巷》与卞之琳《断章》比较一则 [J], 赵崇璧
4.诗人寂寞灵魂的象征--戴望舒《寂寞》审美意象分析 [J], 魏彦平
5.寂寞夜行人——浅析戴望舒诗歌中的寂寞者形象 [J], 龚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
论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
张爱玲曾经说:“戴望舒的诗歌充满忧郁,就像沉浸在漆黑的夜晚,失落的心灵满溢出来。
”戴望舒的诗歌有着苍凉的情感,肃穆的文字,
沉痛的情思,他用诗歌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忧郁,但也有一丝细小的希望,暗藏在每一行诗句之中。
他的忧郁是他一生搬来搬去的离愁,也
是他文学创作中前所未有的节奏,狂野激越的灵魂。
戴望舒在诗中流露出无处安放的苦寂情感,一句诗句里蕴含着无尽孤寂:“我杳杳无人处,天涯一剑断”,是对自身不能安放的仓皇之痛,
他纵情于江山美景,但更加依恋婉转的间奏,在他的诗里,忧郁的情
愁流露出难以挽留的凄美。
“一夜长风急,千山月犹圆”,意象如此绝美,正引导着他内心深处将起伏的情绪。
戴望舒的诗歌中有着不绝的忧郁,但他却可以把极大的忧伤融入到美
梦中,阐述出一股浓厚的闲情,穿越深山】的风景,让读者充满心灵
的感激,感受浩瀚的自然美景。
也许,这就是读他诗歌的人们深爱他
的原因,因为在他的写作中,忧郁也孕育出不可思议的绝美之力。
《寂寞》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寂寞》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思索的世界。
他的诗作《寂寞》,更是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人生的体悟。
我们先来欣赏《寂寞》的原文: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孤寂的氛围。
诗的开头,“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诗人将目光投向园中渐长渐茂的野草,那些野草仿佛依托着自己过去留下的脚印生长。
这里的“野草”或许象征着诗人曾经的记忆和经历,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生长。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赋予野草青春的彩衣,然而曾经在星下的徘徊却已消失不见,暗示着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留下的是淡淡的惆怅。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日子一天天过去,寂寞却始终存在,它寄身于茂盛的野草之中。
诗人将寂寞具象化,使其如同那些野草一般,与自己一同生长,愈发强烈。
这种寂寞仿佛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灵魂,紧紧缠绕着诗人。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诗人不再前往那充满回忆的园子,然而寂寞却已经长得和自己一样高。
这里通过形象的比喻,突出了寂寞的深重和无法逃避。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在日夜的交替中,诗人倾听着风与雨,思考着自然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从月的阴晴圆缺、天的衰老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首先,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以野草象征着寂寞和过往的记忆,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其次,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用朴素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者,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戴望舒雨巷赏析
原文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放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
“乐园鸟”寂寞而执著的追寻----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情感内容摘要摘要:初读戴望舒,觉得他太感伤太悒郁甚而颓废,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他后,才读懂了一点他感伤悒郁里的意味和蕴藉,读出了他苦闷忧伤里的一份执著。
戴望舒的执著情结一直是透露在他的诗歌里的,他的执著精神也一直贯穿于他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摸索和探求。
本文将戴望舒后期的诗歌创作理解为一个历史强加的结果,这种理解乃是基于戴望舒始终是一位具有高度艺术自觉、不断寻求自我超越的诗人。
从“纯粹艺术论”到现实主义的强行植入,从“雨巷”中缠绵惆怅的历史“记忆”到“我用残损的手掌”题写的炽烈情怀,戴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伸越中完成了与历史现实的本质性合作,最终在逼仄的人生境遇和广阔的文化想象之间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戴望舒执著的追求忧郁苦闷人生的价值韵律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一、苦闷忧伤的诗歌,蕴含执著情绪的思想情感戴望舒从二十年代便开始写诗。
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社会像一潭污水,日甚一日地腐烂和发臭,甚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
然而,“在苦难和不幸底中间,望舒始终没有抛下的,就是写诗这件事情,这差不多是他灵魂底苏息,净化。
○1”他把写诗当作排遣苦闷的“杜康”。
他的成名作《雨巷》就是作于这一时期,当时他因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被孙传芳拘留,“四、一二”后又受到国民政府通辑,他不得不隐居杭州暂避江苏,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2”,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被称作“中国象征派的抒情诗的范例○3”――《雨巷》诞生了,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誉。
(一)、最甜美的诗歌就是最忧伤的思想《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戴望舒诗歌孤独者系列意象解读
戴望舒诗歌孤独者系列意象解读作者:崔冽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11期【摘要】意象是诗的基本元素。
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营造出独具个性的意象序列。
本文主要介绍了戴望舒诗歌中以“单恋者”、“夜行人”、“寻梦者”等为代表的孤独者系列意象。
这一系列意象是诗人自身的投影,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戴望舒独特的精神世界,探索诗人寻梦与幻灭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意象;孤独者孤独的夜行人、忧郁的单恋者,是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一类意象。
有时,他踯躅在黑暗的街头;有时,他穿行在清冷的夜中。
他总是和孤独作伴,只愿与忧郁交谈。
我们知道,诗人生活的年代正是一批诚实和敏感的诗人普遍感到幻灭的年代。
然而,对戴望舒个人而言,创作出一首首哀婉悲伤基调的诗歌,除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有着更多自身情感体验的投射。
戴望舒的诗经常会表现人对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的追求。
那些苦苦追寻的孤独者形象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其特点正是对注定无望的理想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和情感。
这一系列意象包括“怀乡病者”、“单恋者”、“游子”、“夜行者”、“寻梦者”以及这类意象的变异体如“秋蝇”、“乐园鸟”等等。
孤独者系列意象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由三个层次所组成:1 《对于天的怀乡病》和《单恋者》《对于天的怀乡病》和《单恋者》为第一层次,创作于1929-1930年。
在这个阶段,诗人虽然已表现出对现实环境和理想爱情的悲观失望,但仍对生活怀抱着希望和热情。
“我觉得我是在单恋着,但是我不知道是恋着谁……而我的心悸动着,像在初恋中。
”{1}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怀抱着一颗初恋般的心,寻觅着美好情感寄托的对象。
诗句中的意象:国土、落花、丽人就是诗人苦恋着的对象吗?国土沦陷在迷茫的烟水中;花儿零落在凄冷的静默中;而那位陌路丽人,诗人也根本记不起她的面容。
一系列不可捉摸的虚幻形象,反映了诗人彷徨、迷惘的内心状态,细细品味,还能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心中渗透出的悲凉无望。
戴望舒《寂寞》赏析
戴望舒《寂寞》赏析首先,诗歌的主题是“寂寞”。
寂寞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于孤独、无助或被遗弃等因素所引起的心理状态。
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人在寂寞中的内心世界,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意义,反思着自己的孤独和脆弱。
其次,诗歌的结构简洁明了,共有四个四行诗章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诗歌轻盈而流畅,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集中和深刻。
每一句话都充满力量,让读者一字一句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呐喊和绝望。
诗歌的开篇便道出了主题:“寂寞而已/却不是一个人”,隐含着“一个人”即是寂寞的源头。
接着,诗人写道:“寂寞不是谁能承受/每一次怀念,/都在笑声里兜兜转转。
”通过诗中的这几句话,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孤独和渴望得到慰藉的心情。
每一次怀念,都在笑声里兜兜转转,既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懊恼和矛盾的描写,也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寂寞和迷茫。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写道:“直到落泪无声,/将空灭到底。
”这里的“将空灭到底”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无助和绝望,他试图通过落泪来宣泄内心的哀伤和痛苦,但最终仍然只能“无声”落泪,这种无力感和无助感更加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写道:“我,从何处而来?/又将去向何方?”这里的“我”不仅指代诗人本人,也可以代表所有人类。
通过这两个问题,诗人表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这种深刻思考和反省,也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整首诗歌以问句收尾,给人留下了沉思和回味的空间,让读者深入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孤独。
总的来说,《寂寞》这首诗歌深刻描绘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寂寞带来的苦楚和无助,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呐喊和绝望。
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探索,诗人试图通过诗歌来找到一种解脱和慰藉。
这首诗歌不仅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也让人们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价值。
浅析戴望舒诗歌
浅析戴望舒诗歌那掩藏不住的忧郁情怀——浅析戴望舒的诗歌情调【摘要】淡淡的忧伤——似乎总是以一种无形的角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演绎着。
戴望舒诗歌的忧郁之情,有五四以后知识分子觉醒后的忧郁;有个人不幸遭遇的烦恼;有大革命失败之后直面人生的惨淡。
戴望舒的诗歌整体上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哀愁情调,充满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息。
透过他诗歌中的忧郁情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份字面上的哀愁,更是一份对诗人内心的解读。
【关键字】当时社会,人生经历,忧郁,象征,颓废气息,光明一人生经历之于忧郁情怀正如记忆忠实于诗人一样,戴望舒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他的诗歌就是他心灵的自白。
而诗人的心灵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息息相关,无法割裂。
因此,要探析戴望舒的艺术世界,探析他忧郁情怀的源头,还必须得把握他的人生经历。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戴望舒的前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学习深造的阶段,然在后期的工作中,屡次被捕,并在狱中受尽各种毒刑拷打,当胜利的曙光终于来临,他却在建国后的第二年病逝了。
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投影到他的创作上。
诗人曾一度为游离于斗争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而鸣唱,故此时的创作多以爱情为契机,多愁善感。
为逃避现实的黑暗与丑恶,诗人曾一度隐居乡下,但尘世的烦恼又使他难以解脱,追求美好而不可得,逃避现实又使诗人走向了更深的抑郁伤感,所以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种种类似深秋晚暮、残叶凋零的意象,无聊寂寞、伤感苦闷的情调充斥在其中。
此外,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西化思潮的影响。
书店的倒闭被封、爱情的破灭失望、事业的波折受挫,一件件残酷的事情如一发发炮弹轰击着诗人原本脆弱的心,使他陷入了难以排遣的忧虑痛苦中。
而此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兴起,其中的迷离情绪,悲愁感觉,进一步强化了戴望舒的忧愁。
戴望舒诗歌中的多愁善感的情绪吟诵,不仅仅由其自身的悲剧性的生活与心理所铸成,更与当时时代的挤压是无法孤立开来的。
浅议戴望舒诗歌语言的忧郁基调及情感
浅议戴望舒诗歌语言的忧郁基调及情感摘要: “雨巷诗人”戴望舒曾用笔,确切地讲是用心,感动过无数孤独的灵魂。
本文认为戴望舒诗歌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基调,与其人生经历尤其情感生活的不幸密切相关,并进而影响到他的诗歌语言基调,最终形成其感伤凄清、蒙眬婉曲的风格。
关键词: 戴望舒情感生活语言基调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上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倍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纵观戴望舒的诗作,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大都亲切、柔美,长于抒情,富于感情。
诚挚而忧伤——这正是戴诗的魅力所在。
戴望舒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
正如戴望舒在其《诗论零札》中所言: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
戴诗主要的情绪和感情就是忧郁,“诗言志”,这种情绪的根祉是其不幸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
一、戴望舒的生理缺陷奠定了其诗歌的忧郁基调戴望舒幼年得过天花,愈后脸上留有疤痕,长了一脸麻子,戴望舒本来是一个特别爱美的人,为此他感到很自卑。
这种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这也给他的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1931年12月,戴望舒的中学同学张天翼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猪肠子的悲哀》的小说,小说素材之一就是戴望舒的生理缺陷。
可以说,戴望舒是在讥讽与嘲笑中生活着的人。
因此,“他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感到一种无法排遣的压抑和苦闷,有唱不完的忧郁之歌,与此大概也不无关系”。
他的诗歌风格感伤凄清、蒙眬婉曲,多用象征手法,以能含蓄而深切地触及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忧思和悸动为特色,《雨巷》就是典型代表。
《寂寞》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寂寞》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细腻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著称。
《寂寞》这首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如下: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这首诗以“寂寞”为主题,贯穿始终。
诗的开篇描绘了园中野草的生长,它们依托于诗人旧时的脚印,仿佛是过去时光的见证。
诗人赋予野草青春的彩衣,然而曾经在星下的盘桓却已消逝。
这里的野草不仅是自然的植物,更象征着诗人心中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和情感。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无奈和感慨。
时间不断流逝,但寂寞的感觉却始终萦绕心头,无法消散。
而将寂寞寄魂于野草,更突出了寂寞的持久和深沉,如同野草一般顽强生长。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这一句极具形象感,将寂寞具象化,仿佛寂寞是一个有形的存在,与诗人并肩而立。
这种独特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深重。
诗的结尾,“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倾听和感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沉思。
听风听雨的举动,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忧愁和思考。
而对月缺天老的领悟,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深深叹息。
从整体上看,《寂寞》这首诗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
戴望舒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寂寞情感具象化,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同时,诗中的节奏和韵律也十分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人生的迷茫、对时光的无奈以及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孤独。
它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层次分明,逐步递进。
从野草的生长到寂寞的永存,再到寂寞的具象化,最后到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逻辑清晰,过渡自然。
悲情的民国诗人戴望舒,一生都走不出心中那条悠长又寂寞的雨巷
悲情的民国诗人戴望舒,一生都走不出心中那条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民国之际的文坛上,派别有很多,但其中有个“新月派”的名声很是响亮,因为这里面的诗人都大名鼎鼎,如徐志摩、闻一多、卞之琳和戴望舒等。
不过,戴望舒是否属于“新月派”,还是有些争议的,有人将其归于“现代诗派”,或者叫做“新感觉派”,这个说来就复杂了,是个很难说清楚的大课题,因此,我还是一直称戴望舒为雨巷诗人。
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得太好了,我从小在扬州长大,这里有许多幽深的小巷,一到雨天,自然就飘着许多的油纸伞,所以,对我来说,小巷,旗袍和油纸伞,是展示女性美的标配,当然,还应该有那优美身姿中散发的丁香。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我实在是太喜欢这首诗了,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但是,雨中的一柄油纸伞,以及那丁香姑娘,将所有的凄清和阴郁扫除,即使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地从身边飘过去,无影无踪,却是留给世人心中永远的美好和希望。
不过,在欣赏这首诗时,人们总爱把这首诗同当时的形势联系起来,将其定位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有着浓郁的象征色,反映了诗人心中的苦闷云云,其实,这是想多了。
诗人当时正在追求他的同学,后来我国著名文学家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可那美人并不喜欢他,所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同革命不革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诗人在求之不得中而产生苦闷,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将诗人誉为彷徨的孤独者,因革命理想的破灭而情绪低迷地臆测,这绝对是自作多情的胡猜乱想,为女人而写女人,为自己而写自己,这没有什么可遮掩的。
戴望舒,杭州人,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名字来源于《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也就是梦想自己是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真是个好名字。
对戴望舒而言,除了知道这首《雨巷》外,想必其他人同我一样,对其知之甚少,虽然他是一位有着极强爱国心的热血青年,也在文艺界为革命做出过努力,但关键是活的时间太短了,他的生命的生命是定格在45岁的刻度上。
雨巷诗人戴望舒:他的情诗很美,但他在爱情里的姿态却极苦、极丑
雨巷诗人戴望舒:他的情诗很美,但他在爱情里的姿态却极苦、极丑《名人病了》第1章:诗人戴望舒的人生底色和他的童年创伤有的生来是享福的,有的人生来则是受苦的,写下过《雨巷》等著名现代诗的诗人戴望舒属于后者。
戴望舒的“苦”,更多的是来自“情”字,他的一生几乎可以被概括为“不断历情劫的一生”。
因为情劫,戴望舒曾几度自杀,最终也是因着这“情”字他才早早离开了人世。
戴望舒的“情劫”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雨巷》开端。
很多人只知这首情诗描写的是诗人对“丁香一般结着仇怨姑娘”的向往,却鲜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悲伤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22岁的戴望舒不得不迁居到了松江县的施蛰存家中避难。
正是在这里,戴望舒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她正是后来戴望舒诗歌《雨巷》的主人公。
施绛年面容姣好,她较戴望舒小五岁,与《雨巷》中“仇怨基调”不同的是,她受过良好教育且活泼开朗,看起像清晨的日光。
这样的女子自然是无数男子争相追逐的对象,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众多的适婚男子,戴望舒仅仅是其中之一。
昔日沈从文追求女神妻子张兆和时,曾被她排到了“青蛙十三号”,估计在施绛年这儿,脸上因天花留下印子并且气质忧郁的戴望舒也被排到了“十多号”。
然而,毕竟戴望舒和沈从文一样才华卓越且会写情诗。
再有了,相关恋爱专家说了:如果你能拼命去追一个女孩,那多半是要成功的,戴望舒后来追到女神的事实充分论证了恋爱专家的话。
铁定心思非女神不娶的戴望舒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为她写下了无数情诗,《雨巷》正是他爱上施绛年这年写下的。
见诗歌无法叩开女神的心门,戴望舒最后为了示爱竟以跳楼相逼。
女神施绛年见状,为了避免闹出人命只得赶紧同意了戴望舒的追求。
1931年,戴望舒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他与施绛年订了婚。
可就在他沉浸在即将来临的新婚生活时,施绛年竟爱上了别人。
真正的爱情从来是没有根由的,它的没有根由可循注定它经常无法被社会的规则、道德完全约束。
爱上其他男子的施绛年近乎发了疯,她一方面想和戴望舒退婚,一方面又害怕他因此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