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虽有佳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公开课)
七年级语文《虽有嘉肴》导学案编制: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2015-12-720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通过注解和查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并能从中获益。
【学习重点】1、归纳背诵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有关作品;•3、诵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默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一、预习检测——读读写写记记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下列加点的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自强.()兑.()命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四
二十《虽有嘉肴》(礼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能学会根据课文下面注释,翻译关键句子。
4、能按照“意义”划分句子的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的节奏。
【设计评估】:①通过自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文下面注释,让每个学生能够正确翻译课文。
③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自己先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写好,再由小组长指导统一订正)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先自己完成,再由小组长指导统一订正)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4、【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其中所阐述的一些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二、全班齐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三、学习研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自读,后小组读,然后全班大声一起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音节和语调。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二)速读课文,根据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0《虽有佳肴》学生导学案
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重点:快速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要字词词义。
难点: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资料链接:《礼记》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弗.食()2、熟读课文三遍以上,力求能背诵全文。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含义虽.有佳肴..虽: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食:知: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至道: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强:故曰:教学相长.也故:长: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二、合作探究4、按照已经学过的七种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并在书上做好重点字词笔记。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⑤《兑命》曰:“学学半。
”⑥其此之谓乎?5、按照已学过的方法给全文划分朗读节奏,并有感情进行朗读。
(完成在4题)三、达标检测(100分)姓名:得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个5分)虽.有佳肴..虽: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食:知: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至道: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强:故曰:教学相长.也故:长: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7、翻译下列句子(每句5分,错译、漏译一个扣1分)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 虽有佳肴 导学案(人教版)
《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课堂检测】【课外延伸】: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虽有嘉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虽有嘉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袁枚的作品,袁枚(1716-1797),字伯村,号东篱,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袁枚是清代闻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而著称。
《虽有嘉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虽有嘉肴》是袁枚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一场宴会上的场景,通过对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理解。
三、主题和中心思想《虽有嘉肴》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宴会上,人们尽情享受美食和美酒,但作者却感到心里的空虚和孤独。
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四、基本内容和结构《虽有嘉肴》以一场宴会为背景,描写了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
文章通过对宴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食和美酒的追求和享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逐渐展现了作者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导学问题:1. 《虽有嘉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文学家?2. 《虽有嘉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3. 《虽有嘉肴》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以宴会为背景?4. 你对《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什么理解?拓展阅读:1. 你还知道哪些袁枚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2. 你认为《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导学活动:1. 阅读《虽有嘉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感慨。
2. 分组讨论《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虽有嘉肴》的看法和感受,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虽有嘉肴》导学案
20 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了解《学记》相关知识,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重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准确翻译课文,背默全文。
学习难点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导读一读课文【要求】自由读,正字音。
(批注在词语旁边)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把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批注在文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学.学半( )二读课文【要求】试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通课文。
三读课文【要求】朗读。
达到顺畅流利,读出感情。
四读资料【要求】自由读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结合课本课下注释1,识记、批注划线部分内容)作品介绍:《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任务验收】1、组长检查字词、读书效果、批注情况。
2、教师巡视检查。
导学一、整体感知(一)翻译全文1、自由读,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逐句疏通,不懂的词句作批注,打问号。
2、同桌互译互听互纠。
3、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互通文意。
(二)反馈检测(老师验收)1、准确翻译下面加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也。
《兑命》曰:"学学..能自反..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半."。
其此之谓乎?2、准确翻译全文(三)理解内容,梳理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1、用文中原话回答。
文章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这句话,类比引出学习重要性的句子是:;接着引出“学”与“教”相互承接的句子是:,,;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 虽有嘉肴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想”。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0-04-26《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资料小引(寄语:占有资料,实际上是壮大自己)《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们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
阅读以上资料,用列举关键词的方法,筛选出有关《礼记》的'重点信息。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教学相长()2、弗食,不知其旨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兑命》曰:“学学半”。
()()()三、根据课下注释,运用知识积累迁移的方法,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寄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教然后知困。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学学半。
()四、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标出,课堂上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
(寄语:自主、合作、交流是我们学业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当堂达标测试设计者:汪培一、课内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预习导学】信息驿站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虽有嘉肴 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预习导学)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2、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请在课文或者注释中勾画出来)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4.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试》20课《虽有嘉肴》“优效预习”部分(见《同步解析与测评》p49)三.互学·导学(一).检查预习.1.交流预习导学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结合教材P105注释①和预习提示内容明确强调。
)2.检查预习导学第3题正确认读字音。
指导学生读读。
(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结合教材P106“研讨与练习一”划分全文节奏。
)方法指导:简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全文节奏划分】(3)、诵读展示。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对着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培养学生敢于放声读的能力,及仔细听别人朗读的习惯)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结合书本注解,疏通文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嘉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自主学习】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然后能自强学学半其此之谓乎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虽有嘉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虽有嘉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探讨《虽有嘉肴》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虽有嘉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宴会上的丰盛食物,以食物为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2.文本赏析《虽有嘉肴》开头写道:“虽有嘉肴,不如早回。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认为回归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接着描述了宴会上的各种美味佳肴,但诗人却感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人生追求的是心里的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最后以“何时是归期”作结,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3.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虽有嘉肴》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鸡肋”、“脍细”等,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抒发心里的情感。
同时,他还借助食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深意。
4.启迪与思考《虽有嘉肴》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虚荣与空洞,呼唤人们回归心里的深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诗中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三、导学方法:1.朗读诗文,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诗作的理解;3.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于诗作的感悟;4.结合诗文背景,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部分诗句;2.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诗作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4.钻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虽有嘉肴》的进修,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虚荣的反思,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于诗作的赏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佳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设计人
授课人
学生姓名
课题
《虽有嘉肴》
班级
审核人
课题学
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法概述
朗读法、交流法
学段
学习内容
达成目标
建议使用的
学习方法
学习
时间
巩固练习
学段测评
自我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听读。(注重语气、节奏)。4、学生 自由朗读课文1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借助反复诵读,感知、理解、体悟其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积累 文言词语,学习理解式、重点词语贯穿式诵读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以至背诵,理解、体悟,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成体验,化为自身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本 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体验,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发言交流中,进一步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结合自身经历,思考教与学的关系。
20分钟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字注音
佳肴(yao)兑命(yue)学学半(xiao)自强 (qiang)教学相长(zhang)
三、翻译句子。
(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导学案8-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
2、填空。
“四书”、“五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那么“四书”“五经”分别指哪几部典籍呢?
四书:__ __ __ __
五经:__ __ __ __ __
【学习笔记栏】
【合作探究】
(对学、群学)
1、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知识链接】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其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等。
【自主学习】
B.不知其善也(代词,指“道理”)
C.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
D.然后能自强也(句末语气词)
2、《礼记·学记》中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你如何理解这段话(这段话讲述了哪些道理)?
【收获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点、道理、启示等)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班级:七年级 学习小组: 学生姓名:
课题
虽有嘉肴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理解“虽有……”、“其……乎?”的句式;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教和学的关系,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重点)
3、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难点)
(2)翻译句子
《兑命》曰:“兑:
学:xiào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作者:————————————————————————————————日期:ﻩ20《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有关作品;3、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地诵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文常填空。
节选自 (《礼记集解》)。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礼记》和合称“三礼”。
2、给加线红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不知其旨() 教学相长(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嘉肴( ) 旨()至道( ) 是故()知困( ) 自反()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教学相长( )4、练习一背诵课文。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5、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
(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和的关系。
(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①②③④⑤二、创设情境,文常导入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默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一论点的?(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听读、诵读课文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一)疏通文意虽.()有嘉.(好、美)肴,弗食.(),不知其旨.(甘美)也;译文:虽有至.(达到极点)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
3.注意课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
【学习难点】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知识链接】【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
【自主学习】一.熟读课文,读准生字,理解词义,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依据你掌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解说。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准则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首要叙述教育准则,教育内容和办法,论说了教育相长、按部就班、长善救失等教育经历。
全文尽管只要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经历做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开展发生过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阅价值,值得认真地研讨和学习。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协作评论法。
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齐吟诵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区分朗诵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掌握节奏。
(1)、读准字音教育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也(fú)(zhǐ)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xúe)(2)、掌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佳肴导学案
虽有佳肴导学案第二十课虽有佳肴导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初步学会用串译整合法翻译全文。
自主预习一、字词积累1.重点实词(l)弗食,不知其旨也(动词,吃)(2)虽有至道(达到极点)(3)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连词,所以)(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8)故曰(连词,所以)(9)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0)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2.一词多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学然后知不足(这样以后)3.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4.古今异义(l)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2)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3)强:古义:勉励;今义:与“弱”相对。
(4)旨:古义:甘美;今义:目的,故意,意旨。
二、文化常识作家作品《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成为十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素材积累《礼记》名句积累(l)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学会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3分钟)
(一)自学指导
1.结合注释和材料连接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时勾画做好笔记。
2.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用红笔圈出你不认识的字词;读完课文后,借助工具书解决。
3.二读课文,读准停顿,尝试用“/”标出句子的停顿,并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方法指导:1.此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流畅地朗读课文,前提是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三读课文,读懂文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译读短文,标记出不懂的词句,以备请教同学。
3.再读课文,读出韵味。
(二)自学检测
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给加点字注音
嘉肴()弗食()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3.请试用“/”将短文划分节奏,并朗读给大家听。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4.解释加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
..也然后能自强
..也教学相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其此之谓乎?
(三)我的疑惑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2.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虽有佳肴”写起?
3. 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当堂训练(8分钟)
过渡语:请你按照要求,认真规范完成题目。
1.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2.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兑命》曰: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教学相长.古义:今义:
5.该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五、自我反思(1分钟)
通过学习《虽有佳肴》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困惑呢?请你整理下来。
1.学习本文的收获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
我的收获:。
2.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3分钟完成。
我的易错点:。
【资料链接】
1.文学常识
关于《学记》: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内容有:发虑宪、玉不琢,不成器、虽有佳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善学者和记问之学。
关于《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2.拓展阅读
(1)名句积累
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2)《礼记·学记》①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③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选自《学礼》。
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3)《礼记·学记》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
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
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