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 导学案
22《虽有嘉肴》导学案
主备人:张剑副备人:姜乃榕审核人:于莉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对比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相促进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礼记》,至间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撰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弗.食()自强.()兑.命()教学相长.()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教然后知困.自反教学相长学学半:学.学半4、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翻译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事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三、归纳本文主旨。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主备人:张剑副备人:姜乃榕审核人:于莉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对比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相促进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矜.()选贤与.能()男有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贤能与讲信修睦修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有所终有所用矜: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外户而不闭外户3、翻译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二、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虽有嘉肴 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审核冯光强成为经典,成为十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素材积累《礼记》名句积累(l)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2)贤者钾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人手。
课堂导学【导学探究】问题一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你能否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问题二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探究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不)B.弗学,不知其善也(益处,好处)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清)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立,自强)2.下列哪句中没有通假字()A.《兑命》曰:“学学半。
20虽有佳肴导学案
20、《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课前学习导航:1、文常填空。
节选自(《礼记集解》)。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礼记》和合称“三礼”。
2、给加线红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不知其旨()教学相长()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嘉肴()旨()至道()是故()知困()自反()自强()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4、练习一背诵课文。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5、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
(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和的关系。
(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①②③④⑤二、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划分节奏: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四、学习探究:1、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五、课堂训练:1、解释加点的字词:(1) 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 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 教然后知困.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学学半(10)教学相长2、古今异义(1)然后古义:今义(2)困古义:今义(3)强古义:今义(4)旨古义:今义六、拓展延伸,启迪智慧:1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2、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有关资料1、有关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礼记》与《学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虽有嘉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虽有嘉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袁枚的作品,袁枚(1716-1797),字伯村,号东篱,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袁枚是清代闻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而著称。
《虽有嘉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虽有嘉肴》是袁枚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一场宴会上的场景,通过对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理解。
三、主题和中心思想《虽有嘉肴》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宴会上,人们尽情享受美食和美酒,但作者却感到心里的空虚和孤独。
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四、基本内容和结构《虽有嘉肴》以一场宴会为背景,描写了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
文章通过对宴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食和美酒的追求和享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逐渐展现了作者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导学问题:1. 《虽有嘉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文学家?2. 《虽有嘉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3. 《虽有嘉肴》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以宴会为背景?4. 你对《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什么理解?拓展阅读:1. 你还知道哪些袁枚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2. 你认为《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导学活动:1. 阅读《虽有嘉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感慨。
2. 分组讨论《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虽有嘉肴》的看法和感受,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0-04-26《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资料小引(寄语:占有资料,实际上是壮大自己)《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们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
阅读以上资料,用列举关键词的方法,筛选出有关《礼记》的'重点信息。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教学相长()2、弗食,不知其旨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兑命》曰:“学学半”。
()()()三、根据课下注释,运用知识积累迁移的方法,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寄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教然后知困。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学学半。
()四、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标出,课堂上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
(寄语:自主、合作、交流是我们学业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当堂达标测试设计者:汪培一、课内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导学案附答案
20 虽有嘉肴导学案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想”。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虽有嘉肴 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预习导学)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2、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请在课文或者注释中勾画出来)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4.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试》20课《虽有嘉肴》“优效预习”部分(见《同步解析与测评》p49)三.互学·导学(一).检查预习.1.交流预习导学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结合教材P105注释①和预习提示内容明确强调。
)2.检查预习导学第3题正确认读字音。
指导学生读读。
(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结合教材P106“研讨与练习一”划分全文节奏。
)方法指导:简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全文节奏划分】(3)、诵读展示。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对着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培养学生敢于放声读的能力,及仔细听别人朗读的习惯)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结合书本注解,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虽有嘉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虽有嘉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探讨《虽有嘉肴》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虽有嘉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宴会上的丰盛食物,以食物为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2.文本赏析《虽有嘉肴》开头写道:“虽有嘉肴,不如早回。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认为回归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接着描述了宴会上的各种美味佳肴,但诗人却感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人生追求的是心里的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最后以“何时是归期”作结,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3.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虽有嘉肴》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鸡肋”、“脍细”等,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抒发心里的情感。
同时,他还借助食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深意。
4.启迪与思考《虽有嘉肴》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虚荣与空洞,呼唤人们回归心里的深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诗中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三、导学方法:1.朗读诗文,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诗作的理解;3.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于诗作的感悟;4.结合诗文背景,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部分诗句;2.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诗作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4.钻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虽有嘉肴》的进修,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虚荣的反思,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于诗作的赏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两套(2)
年级语文20 虽有嘉肴【预习导学】(自习15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自主积累:将重点文言词汇摘抄至摘抄本上并加以记忆。
自我感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疏通文意,积累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并尝试理解文章的内容。
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
【探究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兑、虽、旨、困”等。
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文句,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激情参与,阳光展示。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资料助读】《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预习检测】(课件展示)【整体感知】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自研自探导学】一1、通假字《兑命》曰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B、不能知其旨也C、教然后知困D、教学相长也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B、不知其善也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学学半其其此之谓乎不知其旨也5、文言句式其此之谓乎?二、.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三、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当堂检测】(课件展示)【日清过关】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预习导学】信息驿站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作者:————————————————————————————————日期:ﻩ20《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有关作品;3、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地诵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文常填空。
节选自 (《礼记集解》)。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礼记》,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礼记》和合称“三礼”。
2、给加线红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不知其旨() 教学相长(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嘉肴( ) 旨()至道( ) 是故()知困( ) 自反()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 教学相长( )4、练习一背诵课文。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5、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
(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和的关系。
(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①②③④⑤二、创设情境,文常导入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默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本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一论点的?(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听读、诵读课文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一)疏通文意虽.()有嘉.(好、美)肴,弗食.(),不知其旨.(甘美)也;译文:虽有至.(达到极点)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依据你掌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解说。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准则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首要叙述教育准则,教育内容和办法,论说了教育相长、按部就班、长善救失等教育经历。
全文尽管只要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经历做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开展发生过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阅价值,值得认真地研讨和学习。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协作评论法。
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齐吟诵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区分朗诵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掌握节奏。
(1)、读准字音教育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也(fú)(zhǐ)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xúe)(2)、掌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主备人:吕峰参备人:侯志文张明辉审批人:授课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难点】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法指导】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知识链接】信息驿站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预习导航】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二、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1 重点实词(1) 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教然后知困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故曰(9)教学相长 (10)学学半2 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2)学学学半弗学,不知其善也(3)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然后知不足3 通假字《兑命》曰4 古今异义(1)然后 (2)困(3)强 (4)旨5 文言虚词(1)不知其旨也 (2)是故(3)教学相长也【课堂探究】一、预习反馈1 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一题,正确认读字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20课《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人教版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识记重点文言词意思,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4.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重点聚焦】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难点突破】课文怎样运用类比和引用论证的?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走进作者】《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拓展链接】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板书设计】虽有嘉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和学学——→知不足教——→知困互相促进自反自强结论:教学相长【自主学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嘉肴..(jiāyáo) ②弗.食(fú) ③旨.(zhǐ)④自强.(qiǎng) ⑤兑.命(yuè) ⑥学.学半(xiào)2.通假字《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虽有嘉肴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本文2.小组合作,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3.当堂训练,积累掌握文中重点词句。
【知识链接】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第一环节】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作品补充《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
与《》《》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第二环节】务实基础,能力提升1.自由朗读,听读,划出停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文章疏通。
(方法: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3、重点词语的掌握: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不知其善.也()是故..()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第三环节】精讲点拨,能力提升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第四环节】过关检测,巩固提升《礼记·学记》①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①第2节选自《学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 ) ( )弗食( )旨( )
自强( )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
2、二读课文,读出节奏感,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边自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翻译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
4、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展示评价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嘉肴()()自强()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
善()困()
是故()自强()
自反()故曰:教学相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填空。
①《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课后
反思
②文章运用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告诉我们的道理。
5、课下收集《礼记》中的名句并抄下来与大家分享。(三条)
五、小结(谈收获)
资料补充: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一、导入新课(读下面的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共49篇。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西戌中学导学案
年级:七科目:语文节次;
课题
名称
虽有嘉肴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薛水平
导
学法
三环六步
教具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识记重点文言词意思,翻译课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导学过程
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