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导学案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珍惜美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

2. 相关注释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会深层含义。

(2)教师解析课文中的寓意,教育学生珍惜美食,节约粮食。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会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3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3篇

第3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虽有嘉肴》(第课时)学案2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虽有嘉肴》(第课时)学案2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20 虽有嘉肴【预习导学】〔自习15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自主积累:将重点文言词汇摘抄至摘抄本上并加以记忆。

自我感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疏通文意,积累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并尝试理解文章的内容。

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那么。

【探究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兑、虽、旨、困〞等。

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文句,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激情参与,阳光展示。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资料助读】《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预习检测】1、本文节选自〔〕《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

相传为〔〕编撰。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以下字词。

虽.有嘉.肴.虽:嘉: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故曰:教学相长.也长:【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自研自探导学】一1、通假字《兑命》曰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B、不能知其旨也C、教然后知困D、教学相长也三、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虽有嘉肴》优质教案《虽有嘉肴》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姓名:班级: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二、划出朗读节奏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字词归纳:通假字:兑.命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2)、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3)、然后能自强.。

古义:;今义: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弗学,不知其.善也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学学学.半“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1)留:即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补: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如:“可以为师矣”(3)删:即删削法。

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4)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如:“岁征民间”(《促织》)(5)调:即调整法。

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虽有嘉肴》预习学案

《虽有嘉肴》预习学案

22《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将自己积累的字、词工整地书写在下面)3、读课文4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用铅笔划在书上)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一、整体感知1、《礼记》又叫《______》。

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______编撰。

《学记》选自《_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____________的论著。

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嘉肴()弗()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二、翻译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虽有至道()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6、教然后知困()7、然后能自反也() 8、教学相长也()三、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曰:教学相长也。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五、主旨理解。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三、初步探究,把握内容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2、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我的疑难】:122《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虽有嘉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虽有嘉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袁枚的作品,袁枚(1716-1797),字伯村,号东篱,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袁枚是清代闻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而著称。

《虽有嘉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虽有嘉肴》是袁枚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一场宴会上的场景,通过对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理解。

三、主题和中心思想《虽有嘉肴》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宴会上,人们尽情享受美食和美酒,但作者却感到心里的空虚和孤独。

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四、基本内容和结构《虽有嘉肴》以一场宴会为背景,描写了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

文章通过对宴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食和美酒的追求和享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逐渐展现了作者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导学问题:1. 《虽有嘉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文学家?2. 《虽有嘉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3. 《虽有嘉肴》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以宴会为背景?4. 你对《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什么理解?拓展阅读:1. 你还知道哪些袁枚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2. 你认为《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导学活动:1. 阅读《虽有嘉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感慨。

2. 分组讨论《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虽有嘉肴》的看法和感受,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虽有嘉肴》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虽有嘉肴》

五校联片“三自”学习模式语文导学案
学校:班级: 姓名:
课题:《虽有嘉肴》
- 1 -
【当堂训练】
【课堂检测】
一、《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

与《》《》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二、(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
6、然后能自.反.也
7、然后能自强..也
8、教学相长....也
9、学学.半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三、能力提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学.学半: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 1 -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 1 -。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虽有嘉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虽有嘉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探讨《虽有嘉肴》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虽有嘉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宴会上的丰盛食物,以食物为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2.文本赏析《虽有嘉肴》开头写道:“虽有嘉肴,不如早回。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认为回归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接着描述了宴会上的各种美味佳肴,但诗人却感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人生追求的是心里的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最后以“何时是归期”作结,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3.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虽有嘉肴》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鸡肋”、“脍细”等,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抒发心里的情感。

同时,他还借助食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深意。

4.启迪与思考《虽有嘉肴》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虚荣与空洞,呼唤人们回归心里的深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诗中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三、导学方法:1.朗读诗文,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诗作的理解;3.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于诗作的感悟;4.结合诗文背景,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部分诗句;2.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诗作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4.钻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虽有嘉肴》的进修,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虚荣的反思,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于诗作的赏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预习导学】信息驿站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

3.注意课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

【学习难点】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知识链接】【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

【自主学习】一.熟读课文,读准生字,理解词义,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依据你掌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解说。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准则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首要叙述教育准则,教育内容和办法,论说了教育相长、按部就班、长善救失等教育经历。

全文尽管只要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经历做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开展发生过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阅价值,值得认真地研讨和学习。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协作评论法。

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齐吟诵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区分朗诵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掌握节奏。

(1)、读准字音教育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也(fú)(zhǐ)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xúe)(2)、掌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虽有嘉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类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话。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虽有嘉肴》,就和学习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虽有嘉肴”中“虽”,即使。

(2)“弗食,不知其旨也”中“旨”,甘美。

(3)“教然后知困”中“困”,不通,理解不了。

(4)“然后能自反也”中“反”,反省。

3、学生再次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四)深入探究1、文章开头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为喻,有什么作用?明确: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述浅显易懂。

2、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明确:文章先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强调只有“知不足”“知困”,才能“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3、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这一道理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大意,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本文2.小组合作,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3.当堂训练,积累掌握文中重点词句。

【知识链接】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第一环节】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作品补充《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

与《》《》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第二环节】务实基础,能力提升1.自由朗读,听读,划出停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文章疏通。

(方法: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3、重点词语的掌握: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不知其善.也()是故..()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第三环节】精讲点拨,能力提升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第四环节】过关检测,巩固提升《礼记·学记》①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释】①第2节选自《学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精彩开篇词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自强.() 兑.命() 学.学半()
2.作品链接
《》,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
旨:
至道:
善:
自反:
是故:
教学相长:
兑: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2)然后能自强.(古义:;今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宾语“”前置了,原顺序应为“”。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2. 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3.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二)深层探究
1.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2.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3.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