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课《虽有嘉肴》导学案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学习难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学法、研讨法。
学习准备:了解初中议论文中的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中的类比认证和比喻认证。
学习课时:1-2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记得学《〈论语〉十二章》时老师给你们提过的四书是指哪些书籍吗?请同学们回忆出来。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二. 走进新课1.请你介绍《学记》《礼记》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嘉肴.(yáo )弗.(fú)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学习课文(一)读(1)听录音,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朗读:练-试—评。
(二)译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味道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自..(因此)(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我反省)(7)自强..(自我勉励)(8)教学相长.(促进)(9)学.学半(教学)②准确翻译课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研讨1、你觉得课文哪句话是在下结论?(你能否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句?)故曰:教学相长也。
专题《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3)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于古代饮食文化、礼仪等方面的了解相对匮乏,这是教学难点。
举例:文中提到的“嘉肴”在古代的具体含义,以及古代饮食礼仪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专题《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围绕文言文知识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虽有嘉肴》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虽有嘉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中,而有的同学则显得较为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导致部分同学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总体良好,但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存在依赖心理,个别同学并未积极参与。为了提高全体同学的参与度,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同学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考方向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将重新设计问题,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导学案
《虽有佳肴》导学案(教师用)课型:精读主备人:吴小平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难点)【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一、自主学习(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qiǎng) 】【《兑(yuè) 命》】【学(xiào) 学半】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虽有嘉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诗歌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练背诵全文。
(2)生字词的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3)诗句意义的理解: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虽有嘉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比如,妈妈做的菜不仅仅是食物,还包含了爱和关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虽有嘉肴》的奥秘。
(3)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准确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道德观念的传达。
(4)跨文化理解:如何让学生将古代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举例:诗句“乐只君子,万舞洋洋”,诗人通过描绘君子的快乐和盛大的舞蹈场面,讽刺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忽视国家安危,沉溺于享乐。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讽刺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道德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虽有嘉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美食与道德的关系。
第22课《礼记两则-虽有嘉肴》导学案1-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和重要的文言词语。
2、借助工具书、课下注解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法课前预习——知识储备一、字词积累(结合课下注解、同步、配套进行整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二、《礼记》有关文学常识三、借助工具书、课下注解,解释加点词语、疏通文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解词:翻译: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词:翻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词:翻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解词:翻译: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词:翻译: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词:翻译:《兑命》曰:“学.学半。
”解词:翻译:其.此之./谓.乎?解词:翻译:课内学习——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字词积累和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律美试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研读赏析1、这篇小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文言现象归纳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知识迁移——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善学者,师逸①而功②倍,又从而庸③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④之。
善问者如攻⑤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⑥,及⑦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⑧,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虽有嘉肴
部编版8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虽有嘉肴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时建议】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7.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1 虽有佳肴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正确划分《虽有嘉肴》一文的句子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划分句子节奏,背诵课文导学难点。
学习难点: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品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其中一些篇章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写作背景《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三、常考文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1.学学.学半(同“敩”,教导)学学.半(学习)(二)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乏)3.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三)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四)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教导)(五)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四、导读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教学相长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明确: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学相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较为深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举例: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古代礼仪文化的现实应用:将古代礼仪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举例:教师可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礼仪行为,如见面行礼、宴请礼仪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讲解文章主题思想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理念,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此外,关于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拓展延伸:了解《礼记》的其他篇目,感受古代礼仪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佳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章的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2、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有关资料1、有关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礼记》与《学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姓名:班级: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二、划出朗读节奏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字词归纳:通假字:兑.命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2)、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3)、然后能自强.。
古义:;今义: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弗学,不知其.善也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学学学.半“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1)留:即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补: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如:“可以为师矣”(3)删:即删削法。
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4)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如:“岁征民间”(《促织》)(5)调:即调整法。
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虽有嘉肴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编写者:陈顺英第一课时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熟读并背诵课文。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了解背景《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文体常识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其旨()嘉()肴()自强()教学相长()学()学半兑()命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至道()自反()善()困()是故()自强()旨()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然后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导航】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如主谓间需稍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转折连词前稍停顿;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你能否试着翻译课文?把翻译不清楚的句子写下来,全班讨论。
【导航】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0-04-26《虽有嘉肴》导学案一、资料小引(寄语:占有资料,实际上是壮大自己)《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他们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
阅读以上资料,用列举关键词的方法,筛选出有关《礼记》的'重点信息。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寄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教学相长()2、弗食,不知其旨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兑命》曰:“学学半”。
()()()三、根据课下注释,运用知识积累迁移的方法,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寄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教然后知困。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学学半。
()四、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标出,课堂上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
(寄语:自主、合作、交流是我们学业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当堂达标测试设计者:汪培一、课内阅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部编版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课题
虽有嘉肴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周广平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理解文章的类比写作手法、品味对偶的句式特点
《兑命》曰:“ _____。 ”___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虽有嘉肴》节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相传为__ ___时期__ ___编纂的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⑵《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环节二】精读积累,赏析语言
1.借助关联词,读出层次(找出关联词,给文章划分层次)
借助关联词等标志性词语,可以分清文章层次。根据“是故”这个词,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二层。根据“故”(因此的意思)将文章分开二三层。
2.读出美感,注意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故曰” 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特立独行 先人后己 心不在焉 移风易俗 谨言慎行
美轮美奂 温文尔雅 一成不变 明辨是非 瑕不掩瑜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1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22.1课《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4)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策略:为增强本节课的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九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问题导入,直接点题,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
这样问题导入,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课前预习检测,目的是扫清生字词障碍。
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
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
其具体步骤是:第一遍:学生自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
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
第二遍:个别学生展示朗读。
第三遍:男、女生分别朗读。
并互评,看哪一组读得最清楚、流利。
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这其间教师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探讨相关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词语: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如“嘉肴”、“旨酒”、“弗食”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活动。学生模拟辩论文章中的观点,体验论证的过程。
3.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虽有嘉肴》中论述的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含义。
4.文章分析:探讨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作者观点等,理解作者借助嘉肴喻道,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5.文化背景: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第22课《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虽有嘉肴》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词语解析: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等,如“嘉肴”、“旨酒”等。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辩论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虽有嘉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虽有嘉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探讨《虽有嘉肴》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虽有嘉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宴会上的丰盛食物,以食物为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2.文本赏析《虽有嘉肴》开头写道:“虽有嘉肴,不如早回。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认为回归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接着描述了宴会上的各种美味佳肴,但诗人却感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人生追求的是心里的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最后以“何时是归期”作结,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3.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虽有嘉肴》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鸡肋”、“脍细”等,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抒发心里的情感。
同时,他还借助食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深意。
4.启迪与思考《虽有嘉肴》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虚荣与空洞,呼唤人们回归心里的深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诗中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三、导学方法:1.朗读诗文,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诗作的理解;3.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于诗作的感悟;4.结合诗文背景,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部分诗句;2.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诗作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4.钻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虽有嘉肴》的进修,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虚荣的反思,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于诗作的赏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预习导学】信息驿站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
3.注意课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4.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意义。
【学习难点】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体会本课文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知识链接】【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
【自主学习】一.熟读课文,读准生字,理解词义,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23
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
3.培养实践精神及终身学习的精神。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并用铅笔试着在书上划分朗读节奏。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不知其旨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1)虽有嘉肴虽()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食()其()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教学相长()(7)其此之谓乎?其()之()【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理学家将它与《诗》《书》《易》《春秋》合称《五经》。
【学习过程】∙检查预习二.学习研讨∙1、小声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扩三拆四增五删六调。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扩(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拆(文言文中有连着用上两个单音词,如:“可以”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
可:可以。
以:凭借。
)∙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3、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并背诵课文。
2、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进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有关资料1、有关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礼记》与《学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预习设计1、请把李白的《渡远荆门外》一诗补写完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按课文填空⑴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⑵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⑶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不预则废。
⑸博学之、审问之、________、明辨之、________。
⑹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答案:⑴温故而知新⑵博学而笃志⑶孤陋而寡闻⑷凡事预则立⑸慎思之笃行之。
⑹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根据提示填空⑴《论语》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北冥有鱼中》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从认知规律的角度对庄子的话提出了质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⑶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⑷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文学常识填空⑴孔子,名____,字______ ,______末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创始人。
⑵“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____”,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____”或“____”,《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________》的文章选集,是一部____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_______编撰,又叫《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⑷《虽有嘉肴》节选自《______》。
《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答案:⑴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儒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⑶经传记仪礼儒戴圣小戴礼记周礼仪礼⑷礼记•学记学记教育学5、给加点字注音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答案: yáo fú qiáng zhǎng yuè xiào四、朗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的音。
2、把握朗读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换字练习。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⑷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⑸故()曰:教学相长()也。
⑹《兑()命》曰:“学()学()半。
”⑺其()此之()谓()乎?答案:⑴即使美味的菜不味美⑵最好的道理好处,益处⑶所以、因此这样以后困惑⑷自我反思自我勉励⑸所以促进⑹同“说”,傅说教导学习⑺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说2、翻译下列句子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⑶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⑷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⑸《兑命》曰:“学学半。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⑹其此之谓乎?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参考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六、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⑴《兑命》曰“兑”同“说”,傅说⑵学学半“学”同“敩”,教导2、古今异义⑴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古义:最好;今义:到。
⑵不能知其旨也旨,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⑶教然后知困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关联词。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⑷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⑴不知其旨也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⑵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4、一词多义⑴其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③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大概)⑵学①教学.相长(学习)②学.学半(同“敩”,教导)5、特殊句式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⑵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
翻译: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七、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⑴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⑵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这篇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几层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第二层是说在学习实践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道理:教与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
这就叫作“教学相长”。
6、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色?⑴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⑵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7、主题归纳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八、拓展探究1、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提示:从教学的不同角度分析⑴教者的角度:(体会1):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⑵学者的角度:(体会2):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体会3):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体会4):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⑴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⑵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⑶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⑷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九、课堂检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学常识填空《虽有嘉肴》节选自《_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__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