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87f8a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6.png)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道士塔》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2. 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和价值观。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小说《道士塔》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和价值观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小说《道士塔》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人物分析:学生合作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4. 象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道士塔”的象征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深层含义:学生自主思考小说的深层含义,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并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谈谈对小说中信仰和价值观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人物分析的准确性、象征手法的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化背景的认知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小说《道士塔》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0c9bd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e.png)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通过分析作品,掌握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道士塔》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
(2)分析作品主题,领悟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命运的担忧。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运用。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理解作品丰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分析作品主题。
(2)学生阐述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作品的主题及寓意。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讽刺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2. 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讨。
3.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8911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3.png)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e1222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8.png)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b20e2a2161479161128d0.png)
《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1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塔心竖一木桩。
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
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相关的视频资料。
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多媒体展示内容:王圆�的相关资料)(板书:王道士)(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
“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
(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
)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多媒体展示内容:外国列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ef27d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7.png)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4d98b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3.png)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2. 通过课文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3. 对传统文化、历史和人物客观评价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和思考。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道士塔》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道士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图片资料:道士塔的图片或其他相关图片4. 视频资料:关于道士塔的视频或其他相关视频5. 字典、辞典等参考资料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独立解决问题。
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主题和问题。
3. 情景教学: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源,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4.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4fb0a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2.png)
《道士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道士塔》是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以道士塔为线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历史的沧桑。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道士塔》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余秋雨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江城》等,以加深对作者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4878c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b.png)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能够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观察和描述其建筑特点;(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的理解;2.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道士塔的图片、资料和视频;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描述道士塔的外观特点。
2. 讲解:(1)教师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记录并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观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引导学生观察其建筑特点;(2)学生描述并记录道士塔的建筑特点。
4. 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总结:(1)教师总结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 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道士塔的文化价值;(2)学生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7. 作业:(1)学生完成道士塔的观察报告;(2)学生绘制道士塔的平面图。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道士塔知识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参观道士塔时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建筑特点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4. 学生自评和互评在保护和传承道士塔文化价值方面的建议。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https://img.taocdn.com/s3/m/4480bb0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7.png)
《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掌握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沧桑和人文精神;(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道士塔》是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道士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重点:(1)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道士塔》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作者余秋雨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对比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沧桑和人文精神的感悟;(2)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程度。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1e046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2.png)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概括和描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3)通过观察、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概括和描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概括和描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师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实践:(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4.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5. 作业布置:(2)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辩论或研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13b8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9.png)
《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2)认识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把握;(3)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把握;(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道士塔》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针对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7463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e.png)
《道士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提高历史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2. 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 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2. 作者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道士塔》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指导提高。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08954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7.png)
2024年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主旨。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道士塔》课文及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思考:道士塔是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2.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道士塔》,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课文阅读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道士塔’象征着什么?”“文中提到的‘古塔’,‘老塔’,和‘道士塔’有何区别和联系?”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小明,你觉得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花,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我们能否从文中找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何要以‘道士塔’为题,而不是其他事物?”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张道士是如何对待‘道士塔’的?这反映了他的哪种品质?”“其他人对‘道士塔’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又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理?”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同学们,‘道士塔’在你们心中代表了什么?它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塔吗?”“文中提到的‘塔影’,‘塔声’,是否让你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意义?”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阅读全文,你们认为作者对‘道士塔’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一致?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六、作业布置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大家对‘道士塔’有了自己的理解。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https://img.taocdn.com/s3/m/ae511a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3.png)
《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疑难点。
(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差异。
(3)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3)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掌握作品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
(2)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准备教学PPT。
(3)准备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作品基本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
(3)主动思考作品中的疑难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导入课堂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疑难点,分享解疑过程。
(2)对比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差异。
4. 教师讲解:(1)讲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深入剖析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
5. 实践训练:(1)学生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创作关于作品的小故事。
《道士塔》教案【6篇】
![《道士塔》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76a61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f.png)
《道士塔》教案【优秀6篇】介绍余秋雨篇一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拓展延伸篇二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道士塔》教案教案篇三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
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
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
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
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
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
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
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c7d2d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d.png)
《道士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练掌握《道士塔》中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知识;2.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2.熟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阅读,能够理解并描写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于小说中的意义的思考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互动探究法:通过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小说的世界;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创作小说部分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信息《道士塔》是一部神幻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华夏。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物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的历险,并通过小说向读者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
2. 人物介绍1)上官天晴上官天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
他具备强大的武功和挚爱的心,从而成为了这个故事中比较耀眼且特别的角色形象。
2)李飞云李飞云是上官天晴的好友,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物。
他和上官天晴对比很大,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物形象。
3)沈青刚沈青刚是意气风发的人物,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个性特点。
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一个好的朋友和强大的对手。
3.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的是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历险的故事。
这个塔是中原人民非常崇敬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象征。
在这个塔中,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挑战和任务,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4. 文学鉴赏《道士塔》是一个神幻小说,让人们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万千魅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精湛技艺和极佳想象力,可以接触到美丽的语言和形象,还能够充分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主旨。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听课评论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情况进行评估;2.要求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分析和评价的文章,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3.要求学生组织阅读报告会,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创意表达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情感价值: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
三、研析课文
1、整体把握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
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
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
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1)、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那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和一段历史的关系。
在课文中有作者的原话“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叙述表达作者无比沉痛的心情。
)
(2)、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作者想要突出的是什么呢?(作者特别写出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行为以及自己心中的历史沉重感,所以他要突出的是愚昧和痛心。
这“愚昧”显然不只是王道士的愚昧,如果是也不会如此痛心,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知道是为那个民族的愚昧,那段历史的愚昧而痛心!)
(3)、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突出屈辱和悔恨。
这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段文字读来都让人心痛,粉刷价值连城的壁画都让人觉得荒谬了,更不用说为了几个银钱大卖宝物。
其中对王道士品位的描写和王道士送客的描写十分精彩,冷静而客观,沉郁而无奈。
作者的情感也被推向了一个高潮,终于怒吼出了:我好恨!这种“恨”,不是对劫掠者的恨,而是对被劫掠者的恨;是民族的悔恨,是历史的悔恨。
作者的心是及其苍凉悲怆的。
)
(4)、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这是作者在“恨”之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余地。
虽然国际学术讨论会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结论,但中国专家们没有太大激动,只是默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我们的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几十年并不是为了一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结论,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的光彩。
所以光明背后仍是伤感与痛楚,耻辱与愤懑,作者只能用惜墨如金的一笔给人以无限思考。
)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注意一些关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的表达,只有用心去读去理解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深刻理解到文字背后的内涵。
四、反思
了解了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史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注意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起悲剧性,思考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
2、了解重要语句所蕴涵的意义,并注意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品味。
【教学过程】
—、思考谁之罪?
敦煌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却横遭抢劫大量流失。
这场悲剧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痛,在痛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是谁酿成了这出悲剧?请大家展开讨论。
﹙一﹚走进千古罪人——王道士
1、我们先来看看王道士的所作所为,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他的罪状
粉刷墙壁(第二节第三段)、砸碎塑像(第二节第4段)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道士你做何评价?
(愚昧、贪婪、无知、麻木、小丑、罪人……)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找同学起来读一读。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C、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请大家认真品味这几句话,多读几遍,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思考为什么说他只是一个小丑?
明确: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
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白什么是爱国,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比起卖国求荣的统治者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的怪胎,是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且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成了错步上前的小丑。
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去向谁声讨呢?
(二)、直面罪魁祸首——统治阶级(满清官员)
对王道士罪行的声讨与审判没有消解作者的愤怒,减轻作者的沉痛。
即使没有王道士,国宝的流失也是必然。
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遗留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于列强有机可乘,这才是酿成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品味精彩语句、语段
本文有较强的技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的传神的细节。
诵读、品味。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2.“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
品味:外国掠夺者掠走大量珍贵文物,老弱的民族被野蛮地宰割。
3.“王道士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
品味:王道士把这巨大辉煌的文物宝库当作了自己的农家小院,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认真”地毁坏珍贵文物,令人扼腕痛惜。
4.“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筹划。
”
品味:可悲!可叹!可恨!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寓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5.“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依然一片惨白。
”
品味:时空错位,作者竟闯入这历史悲剧的舞台,想拦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铁锤,甚至想向他跑求。
表达了作者极度痛惜之情。
6.“中国是穷——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
”
品味:有这样腐朽的政府,有这样腐败的官员,敦煌文物的遭遇可想而知。
作者痛恨、痛惜、痛心之情可见。
7.“王道士频频点头——两道深深的车辙。
”
品味:这两道深深的车辙,明明是两道深深的历史伤痕!
8.“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品味:反语,这是作者对当时政府极端失望后的激愤之辞。
9.“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品味:这话从外国学者口中说出,回击了前文外国掠夺者说中国人无法研究敦煌文物的借口,同时也证明中国人在屈辱中奋起,中国学者“越是屈辱越是加紧研究”,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决心研究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有很多的感触,下面请大家翻开我们《学习的艺术》的课前导航,认真阅读后再结合我们所学的课文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感。
(《谁是敦煌的罪人》《学者还是强盗》《主权回归与文物回归》《敦煌再辉煌》……标题仅供参考)
四、反思
增强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