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整理诗经当中的教化思想论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在整理诗经当中的教化思想论述

【摘要】孔子的教化思想主要包括“以礼教化”、“以德教化”和“自律教化”。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孔子对《诗经》独有研究,许多思想都从《诗经》中研究和推敲出来,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加上其自身的想法,才演变出这些教化思想。时至今日,孔子的教化思想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更能给我们发展和建成真正的现代社会予极大启发。

【关键词】礼德中庸教化儒家诗经

所谓教化,指的是某一群人或某个人用自己的思想或自己承认的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教育和感化其他人,力求自己的或自己承认的这种思想普及化,并被社会所接受,同时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形成一定实践效果的过程。这种被用来教育、感化他人的思想有可能为统治者统治人民服务,也有可能被思想家们用来为自己传播自己的思想服务,还有可能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服务,或几者兼而有之等等。就孔子的教化思想而言,是以春秋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在实践中虽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但也对社会产生过极大影响,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具有不容被国人所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以礼教化

“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它与“仁”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主干。在孔子思想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孔子非常重视“礼”,他曾这样形容礼的重要性:“礼者,政之本也。”正因为“礼”如此重要,所以孔子主张用“礼”来教化人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有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它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是古代童蒙必读必背之书。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百姓称之为“诗教”,“诗教”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论述诗歌作用的著名言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再如《秦风·无衣》中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诗经传序》中把《诗经》的教化作用解释的更为清楚明白:“然则其《诗经》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所感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亩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

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朱熹的这段话告诉后人,因为《诗经》305首诗歌大都产生于周朝兴盛之时,那时圣君重视教化百姓,民风淳朴,而所选之诗歌又是经过乐官反复挑选加工,后来又经过大教育家孔子的删定,因此《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都具有“正”的特点,能对百姓起教化作用。

二、以德教化

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这些都体现着德以为教的思想特点。

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政治标准。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

《诗经》中传递给我们的是从自身出发,完成自身的道德修养,然而过度到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则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孔子继承发展了《诗经》中关于道德的思想,他把人的道德细分为许多种,相对于不同的人,道德的标准就有所不同,大致说来,孔子所谓的德是孝、是忠、是义、是礼、是道等等。

三、自律教化

所谓自律,即靠自己内心的约束,自己内心的意志力来完成既定行为目标的过程。强调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注重个体内心意志力在完成行为目标中的作用。孔子认为,人要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他指出:人们要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道德的目标要求(即“恭”,“宽”,“信”,“敏”,“惠”)和完成“礼”的目标要求。

《诗经》中,无论是描写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诗文,或者歌颂君王贤德的诗句,其中都有一定的约束。这种约束,是当时时代的束缚,是礼教之下观念的束缚,是君王强权的约束,也是被渐渐同化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这便是所谓的自律。通过别人的约束来逐步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从不完整、不正确的行为思想到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并且更正自我的能力。如《采薇》、《出车》、《六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