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健脾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
益气活血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益气活血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bed5d01f0b4e767f5acfcea7.png)
[ 摘要 】 目的
静, 杜秦 川
研究益气活血法对 高血 压脑 出血患者血 肿 、 水肿 和神经 功能 的影 响。方法 治疗 组 3 , 0例
对照组 3 , O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脑 出血 的治疗方法 ( 水、 脱 降颅压 、 防止并发症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 础上 ,
加用 益气 活血 汤 , 观察中药在脑 出血后对血肿 、 水肿 体积的影 响及神经功能 的改善情况 。同时检测 炎性因子 、 出凝 血时间及纤维 蛋白原 的变化 。结果 治 疗组 与对照组 比较 , 血肿 和水肿 体积 明显缩小 , 神经 功能 明显改 善 ( P< 0 0 ) 中药治疗后 C一反应蛋 白、 .5 , 白介素 一6 纤维蛋 白原 明显 降低 。出凝血时间治疗 前后无 明显变化 。结 论 及 早期使用益气活血汤对缩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及 血肿周 围水 肿体积 , 促进神 经功能恢 复有积极 的作用 , 此
健脾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手足肿胀120例临床观察
![健脾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手足肿胀120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7ee5d421bd64783e09122b4a.png)
[ y r s H a g i ih w eot n Di e c erp ty Ciia Kewo d ] u n q z i Gu Wu ud cci ; a t uo ah ; l cl o b in n
1 资料与方法 1 . 1病例选择 :以全 国高等学校教材 《 经病 学》第六版诊 断 神 标准为参考 。选取我 院 2 0 0 6年 5月 ̄2 1 0 0年 5月 门诊及住 院 4 O例诊 断为糖尿 病周围神经病患者 。男性 2 4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3 2岁~7 0岁 ,平均 4 . 。均诊断为 2型糖尿病 ,伴有 05岁 四肢末端感觉异常 ,麻木 、痛温觉减退 ,或肢体远端疼痛 ,烧 灼感 ,针刺感等表现 。
对 中风瘫侧手足肿胀 ,现在 医学研究证 明【,偏瘫病人肢 “
体 关 节 不 能活 动 或 运 动 减 少 ,淋 巴回流 不 畅 ,血 供 减 少 ,血 液
运行不 畅,局部组织缺学缺 氧,无氧代谢增多 ,酸性代谢产物 增多 ,损伤血管壁 ,导致血管壁 的通透性增强 ,进 而导致血管 内外液体交换 失去平衡 ,造成局部肿胀 ,严重 影响了患者的生 存质 量,因此应早期 治疗 。中医认为:“ 湿肿满 皆属于脾 , 诸 故其本在 肾,其末在肺 ,皆聚水也。 ”朱丹溪 日:“ 因脾虚不 能
为血之 帅) ,运化水 液功能正常则水湿无以停 。而 活血利水 治
疗 的提 出则是 由于瘫侧手足肿胀是 由于瘫侧气血运行不畅,血 脉瘀滞所 引起 的。内经早 已明确将瘀 血作为水肿的一个 成因提 出,《 灵枢 ・ 万物始生篇 》日:“ 湿气 不行 ,凝血蕴里 ,津液 渗 涩 ,著而不去 ,而积成矣” 。医圣张仲 景也指出:“ 血不利则为 水” 。同时也将水肿分为水分 ,
脑出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及其理论依据
![脑出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案及其理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24dc5edf76a20029bd642d6f.png)
中图分类号 : R 2 4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2 9 ( 2 0 1 3) 0 6 — 0 3 5 2 — 0 3
T h e Th e r a p e u t i c Me t h o d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E v i d e n c e o f B l o o d — - a c t i v a t i n g a n d S t a s i s - r e mo v i n g T h e r a p y o f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H e mo r r h a g e
Th e ma i n d i s e a s e me c h a n i s m i n c l u d e s t h e f oH o wi n g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t he b l e e d i ng f r o m b r a i n v e s s e l s l e a d s t o t h e b l o c k a g e
A b s t r a c t : B l o o d s t a s i s i s t h e b a s i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T C M) p a t h o l o g y f o r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h e mo r r h a g e .
b r a i n i n j u r i e d b y t o x i c e v i l p r o d u c e d f r o m p a t h o g e n i c f a c t o r s . T h e c o m mo n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 s c o n s i s t o f b l o o d s t a s s i p a t t e n r
王子福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水肿三部曲
![王子福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水肿三部曲](https://img.taocdn.com/s3/m/6657cd2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e.png)
王子福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水肿三部曲
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水肿三步曲:
1、第一步益气活血强心肾:根据水肿的形成原理以强心肾为主要目的,采用中医益气活血的方法,加强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增强肾脏排水功能,最短的时间打通水液通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增加患者治愈信心。
2、第二步健脾胃宣肺养肝: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专病专方,针对水肿的病因,健脾胃以补充人体元气;宣肺养肝以调整水液通路。
全方位整体调理身体脏腑功能以达到全面消除水肿的目的。
3、第三步巩固治疗防止反复:全面调理脏腑功能,疏通全身水液通路,巩固治疗效果,防止水肿复发,从根本上解决水肿产生的潜在因素,达到治愈目的。
预防体内水液重新瘀积,防止水肿复发。
如果您对治疗水肿还有什么疑问,可随时联系我们,或在评论区留言表达您的想法。
祝您身体健康!。
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水肿期研究进展
![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水肿期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db9dd85cc22bcd126ff0c58.png)
2 实 验 研 究
近 年 随 着 对 脑 出血 后 病 理 生 理 变 化 的 深 入 研 究 , 现 脑 出 发
血 后 不 仅 存 在 脑 水 肿 的 病 理 生 理 改 变 , 时 在 血 肿 周 围 、 邻 部 同 相
位 , 至远 隔 区域 还 现 广 泛 的局 部脑 血 流 量 下 降 , 而 引 起 持 甚 从 续 的 脑 缺 血 性 损 害 。 中 医 认 为 “ 经 之 血 即 为 瘀 血 ” 之 相 吻 离 与
药 杂 志 ,0 5 3 ( ) 6 5 3 . 2 0 , 4 8 : 3 —6 6
[ 3 陈 洁 .药 物 经 济 学 E .四 … : 都 科 技 大学 出版 社 ,0 0 6 9 M] 成 2 0 :9 .
[0 任虹, 1] 张锡 成 .冠 心 病 心 绞 痛 3组 治 疗 方 案 的 成 本 效 果 分 析 [] J.
活 血利 水 法 是 以 活 血 祛瘀 的 手 段 而 达 到 利 水 目的 的一 种 治 疗 方 法 。此 法 源 远 流 长 , 今 医 家 深 予 重 视 ,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古 并 验 。近 年 来 随着 对 瘀 血 机 制 的 深 入 探 讨 , 血 利 水 法 已在 临 床 活 各 科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笔 者 依 据 中 医 理 论 、 验 研 究 和 临 床 研 究 实 结 果 认 为 脑 出血 后 致 脑 水 肿 病 机关 键 为 脑 中蓄 血 和 脑 内 蓄 水 , 治 疗 宜 温 阳化 气 、 利水 行 瘀 。
E 2 孔 晓 东.药 物 经 济 学 概 念 、 法 和应 用 L3 13 方 J .国外 医学 : 学 分 册 , 药
1 9 2 ( ) 1 . 9 4, 1 1 : 31
对老年脑出血患者采用活血利水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对老年脑出血患者采用活血利水法的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97dd019b6648d7c1c746a9.png)
对老年脑出血患者采用活血利水法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活血利水法对脑出血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老年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中心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仅接受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则接受西药联合活血利水法治疗,对比2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
结果:实验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2.86%),P<0.05。
同时,实验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水肿吸收率、血肿液化吸收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效果较好,可以减少患者的脑水肿情况,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关键词:活血利水;脑出血;临床疗效脑出血为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其包括基底节区、小脑、脑桥、脑叶等部位出血,其发病机制是高血压、高血压所致小动脉硬化等,在老年患者中多发。
从中医范畴看属中风,临床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效果显著[1],基于此,我院探讨了活血利水法对脑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老年患者70例,均经头颅MRI和CT确诊为脑出血,其中男女患者例数为39、31例。
出血位置:丘:22例、颞叶8例、基底节区23例、额叶16例、脑干1例。
年龄61-83岁,平均年纪(69.23±3.71)岁;出血平均量(45.69±2.38)毫升。
按照中心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患者。
对比2组老年脑出血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显著(P>0.05)。
1.2方法对照组老年脑出血患者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
实验组老年脑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活血利水药物进行治疗,在脑出血患者停止出血24小时之后为患者实施治疗,具体的治疗药物为15克泽兰、3克-6克三七、30克-50克白茅根、6克-15克大黄、15克-30克川牛膝、6克-12克水蛭、12克泽泻、15克-30克益母草、30克葛根、15克-30克丹参,将以上药物进行水煎,每天服用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https://img.taocdn.com/s3/m/12cc1bbb7cd184254a353595.png)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病患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病患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2e892c0242a8956bece4dc.png)
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病患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究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效果以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脑出血患者64例做研究,随机分2组/32例,对照组--常规西药,观察组--常规西药联合活血利水法,相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分值。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神经功能缺损分值为(10.52±5.42)分,相比对照组优势大(P <0.05)。
结论活血利水法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非常显著。
标签:脑出血;活血利水法;疗效;神经功能脑出血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患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
脑出血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
本文为了研究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供临床参考,内容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6年9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64例进行研究。
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按随机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13±4.62)岁;平均病程(11.70±2.91)d;平均出血量(27.62±6.15)ml。
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71.49±4.78)岁;平均病程(10.89±2.95)d;平均出血量(28.01±6.12)ml。
2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使用活血利水法治疗。
待患者脑出血停止24 h 后实施治疗。
活血利水药物包括:泽兰15 g,三七3至5 g,白茅根30至50 g,大黄6至15 g,川牛膝15至30 g,水蛭6至12 g,泽泻12 g,益母草15至30 g,葛根30 g,丹参15至30 g,将上述药物混合后进行水煎,1剂/天,2次/1剂,分早、晚服用。
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https://img.taocdn.com/s3/m/c5281a3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1.png)
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例】某男,46岁。
【初诊】1981年5月26日。
主诉:外伤后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四月。
患者于1981年1月下旬因乘车被人推倒,半月后又因骑车跌仆,头部两次震伤,以后即出现头晕头胀、目糊、耳鸣等症状,在外院服中西药无效。
同年5月2日作CT检查,诊断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5月26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后,收入该院病房。
检查: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扩张,伴出血。
颅超中线波左向右移0.4厘米。
舌苔薄质紫体胖,脉弦细。
【辨证】颅脑震挫,由外及内,气血凝滞,恶血瘀内,久郁伤气而致气虚血伤。
【治则】益气行气,补血活血【处方】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
每日1剂,共服28剂。
用药一周后,症状即逐渐减轻,视乳头水肿开始消退,颅超中线波移位减少;用药四周后,症状全部消失,颅超及眼底检查均正常。
1981年7月5日CT复查,证实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已全部消失,疾病痊愈。
【说明】施氏认为外伤必然导致内损,使气血失和,运行不畅。
《灵枢·贼风篇》曰:“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
”《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
”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伤科头部的范畴,见证多系气虚血瘀、神萎肢软,头目晕眩而痛,胸闷纳呆,便秘或溏,舌象多为苔薄白质紫而胖,舌边有齿纹,脉弦细或滑,以往治疗该病,多用手术消除血肿,加中药益气化瘀法内服治疗,也常使用中药内服治疗。
其常用处方是根据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而成,并遵王氏原旨,重用黄芪120克,其用量为其他活血药的20~40倍。
动物实验中发现,运用足量黄芪可使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用黄芪、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等活血药后,其吞噬率再略有提高。
故重用黄芪仍是改处方用药中的特点。
中医护理在保守治疗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医护理在保守治疗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da341e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2.png)
中医护理在保守治疗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需要进行保守治疗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
在这一过程中,中医护理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中医护理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平衡阴阳等手段,可以对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痛,促进康复。
本文将从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在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采用针灸、汤药、按摩、气功、饮食调理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观念,重视个体的气质、体质、情志等因素,强调“因势利导”,倡导通治兼施的治疗原则。
在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中医护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调畅才能保证人体各个器官与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
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往往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等症状,中医护理可以通过针灸、汤药等手段,调理气血,改善病情。
2. 舒筋活络中医认为“筋者,血管也”,“筋者横行,行则有方”。
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往往出现脑部血管痉挛、扭曲等症状,中医护理可以通过按摩、气功等手段,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病痛。
3. 平衡阴阳中医认为阴阳是生命活动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阴阳失衡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往往阳盛阴衰,中医护理可以通过饮食调理、保持情志舒畅等手段,平衡阴阳,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1. 缓解症状中医护理可以通过温和的针灸、汤药等手段,缓解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促进康复中医护理可以通过舒筋活络、平衡阴阳等手段,促进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1.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要注重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位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特点、体质情况、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邵念方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经验
![邵念方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de274630b1c59eef8c7b4d5.png)
老中医经验邵念方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经验骆 丰3主题词 中风(中医)/中药疗法 活血 利湿 @邵念方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邵念方,数十年来潜心于中风病的防治研究,笔者有幸从师学习,深受启迪。
现将邵教授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Ξ1 活血利水法对中风病的治疗意义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概括归纳可分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此六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错杂多变的病理过程。
但无论何种因素占主导,其基本的病理转归都将导致瘀血形成,闭阻脑脉,而出现中风病诸症。
缺血性中风为血阻脉络而瘀塞;出血性中风则为血溢脉外,滞留成瘀。
中风病主症,即昏仆不遂、口歪语謇等,皆与脑脉瘀血、经络阻滞相关。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楼英在《医学纲目・风证辨异》中云:“中风皆因脉道不利,气血闭塞也”。
近年通过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瘀血机制在发病中的作用更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肯定,随之理气活血、通腑活血、化痰活血、益气活血、滋阴活血等治法在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
邵教授对急性中风病机的认识,集众家之长,独有见地,指出中风发病后脑脉瘀血进而导致脑窍淤水的病理变化必须重视。
津血同源,津渗于脉,与血同行,相济周流。
若血脉瘀阻,可致津液循行障碍,化为水饮之邪。
如张仲景所云:“血不利则为水”。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中风发病后,脑脉血瘀,营津不行,外渗而淤积。
瘀血与水饮互结脑内,窍隧淤闭,神机失运则诸症丛生。
其规律是脑脉瘀血愈重,脑窍淤水就愈甚,病情亦愈危。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后,病灶区氧和能量物质迅速耗尽,出现无氧代谢酸中毒,局部血管扩张,血流瘀滞,血脑屏障损害,血液成分漏出,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水肿。
出血性中风时可直接形成颅内血肿及周围脑组织水肿肿胀。
脑水肿是中风后产生神经症状的重要原因。
传统中医学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虽早已认识到血脉循环与津液代谢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提出“血水相关”之说,但为科技条件所限,对中风病瘀水互结机制认识不深,故在其治疗中对利水法的应用重视不足。
王宝亮教授运用益气活血利水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经验
![王宝亮教授运用益气活血利水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ad4fe2d0722192e4536f6cb.png)
清 代唐荣 川在《 血证 论》 中云 : 既是 离 经 之血 , “ 虽清血 、 鲜血亦 是瘀血 。 “ 血既久 , 为痰 水 ” 瘀 ”瘀 化 ,
血滞于 脉外 , 响水液运 行 , 津外 溢 , 积脑府 , 影 水 停 则
度 , 了 出急 性 脑 出 血 微 创 术 后 气 虚 、 瘀 、 肿 三 提 血 水
扰 , 血逆 乱 ; 因 头颅 外 伤 , 气 或 内生 脑 瘤 , 脑 络 破 使
损 , 溢 于 脑 。 出血 性 中 风 急 性 期 以 表 实 为 主 , 阳 血 风
痰 火是各种 致病 因素作用 于机体 引起脏腑 功能 失调 形 成的病理状 态 , 时又 是诱 发 出血 性 中风始 终 因 同 素, 而脑 脉破 裂 , 血溢 脉 外 , 血 内停 , 瘀 水瘀 互 结 , 损
・
名 师 高 徒
-
王 宝亮 教 授 运 用益 气 活 血 利水 汤 治疗 急性 脑 出血 微 创 术后 经 验
董 喜敏 , 韩艳 丽 , 亚楠 岳
( 南 中 医学 院 2 0 河 0 8级 硕 士研 究 生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5 0 8
关键词 : 气活 血利水 汤 益 脑 出 血 微 创 术 后 王 宝 亮 中 医 师
已 成 为 迅 速 清 除 血 肿 最 有 效 的 途 径 。 但 是 , 内 血 颅 肿 微 创 清 除 术 对 血 肿 清 除 不 够 彻 底 , 留 的 血 肿 仍 残 然 对 周 围 脑 组 织 产 生 压 迫 ; 肿 清 除 也 不 能 阻 止 血 血 肿 周 围组 织 水 肿 的 发 生 。 除 此 之 外 , 出血 发 生 脑
活血化瘀法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活血化瘀法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d7b32f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b.png)
临床经验94脑出血一般是指脑内出血,它是由脑内损伤引发的出血症状。
它具有起病急、变化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容易再次出血的特点,因而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抢救。
脑出血会引起脑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病变,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的缺损,继而引发脑疝甚至是死亡。
脑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人数较多,在世界范围内,每10万之中有60-80人患上脑出血。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由脑出血导致死亡的人数占全部脑卒的20% -30%,在急性期,这一数据还会上升至30%-40%[1]。
对脑出血的治疗方法,目前运用较多且成效较好的是活血化瘀法。
文章在接下来将探讨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急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1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及活血化瘀法的治疗原理脑出血患者会伴随着头晕、头痛的症状,这与中医的“中风”症状相吻合。
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脏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记载。
到了元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直到清代的王清任,他认识到了脑在身体机能中发挥的作用,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指出脑为人体之中枢,管理思维、动作、语言等一切行为。
清代的张山雷也认为肝火过于旺盛会导致人的晕厥,“木旺生风而气升火升痰升,冲激脑神经,导致顷刻瞥乱,神志迷蒙,或失知觉。
”这是最早的血冲脑的由来[2]。
总的来说,脑出血是由于人体的腑脏功能失调,导致体内的气血紊乱从而导致颅内血管受损,出现血溢脉外的现象,从而形成瘀血。
瘀血既形成了脑出血,也伴随着脑出血的产生而出现,因此中医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所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病理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脑出血的认识更为深刻,对活血化瘀法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陈洪霞吉林省农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吉林省农安县 130200【摘 要】脑出血是一种危急重症,急性期的有效救治更是能够极大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我国传统的中医认为脑出血是血瘀所致,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配方[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配方[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8615181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c.png)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21C N 104288549A (21)申请号 201410503088.9(22)申请日 2014.09.26A61K 36/899(2006.01)A61P 7/04(2006.01)(71)申请人朱晓岩地址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路4号(72)发明人朱晓岩 修晓光 侯荣耀(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代理人龚燮英(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配方(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豨莶草12-15份、穿破石10-13份、钩藤9-12份、竹茹12-18份、铁筷子10-12份、茺蔚子8-12份、独角莲10-13份、泽泻10-12份、金叶子12-18份、茯苓14-17份、三加皮13-16份、黄芪6-8份、白茅8-12份、生地6-12份、当归8-10份、党参11-13份、桂枝6-9份、桑枝10-13份和牛膝7-10份,本发明的中药配方,补气益精,益气活血,止血散瘀,清热豁痰,降低颅内压,缩小脑内血肿之效,从而达到有效治疗脑出血的目的,标本兼治,疗效好,见效快。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4288549 A1.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豨莶草12-15份、穿破石10-13份、钩藤9-12份、竹茹12-18份、铁筷子10-12份、茺蔚子8-12份、独角莲10-13份、泽泻10-12份、金叶子3-5份、茯苓14-17份、三加皮13-16份、黄芪6-8份、白茅8-12份、生地6-12份、当归8-10份、党参11-13份、桂枝6-9份、甘草12-15份、桑枝10-13份和牛膝7-10份。
卫生系统初级中药师习题
![卫生系统初级中药师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9f52d18647d27284b7351b5.png)
初级中药师习题11.确定药物归经的理论基础是CA.药性理论B.阴阳学说C.脏腑经络学说D.整体观念E.药味理论2.以下药味,具有发散作用的是BA.甘B.辛C.咸D.酸E.苦3.以下药物,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是EA.牛蒡子B.蝉蜕C.桑叶D.菊花E.薄荷4.既能解表散寒,通窍止痛,又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中药是 DA.细辛B.荆芥C.川芎D.白芷E.羌活5.能够治疗梅毒,肢体拘挛,解汞毒的是 AA.土茯苓B.败酱草C.鱼腥草D.贯众E.射干6.下列关于青蒿说法不正确的是BA.能退虚热,退骨蒸B.煎服,6~10g,宜先煎C.能解暑,截虐D.主入肝胆经E.为治疗疟疾要药7.以下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的药物归类是DA.温里药B.补益药C.峻下逐水药D.润下药E.攻下药8.既能祛风止痛,又能消骨鲠的是CA.独活B.川乌C.威灵仙D.五加皮E.豨签草9.下列药物,哪项具有的功效是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AA.木瓜B.威灵仙C.五加皮D.独活E.秦艽10.秦艽的功效是CA.祛风湿,通经络,解表B.祛风湿,止痹痛,止痉C.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D.祛风湿,止痹痛,治骨鲠E.祛风湿,止痹痛,安胎11.既能燥湿,又能行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要药的是BA.砂仁B.厚朴C.苍术D.佩兰E.藿香12.能治疗水火烫伤,痈肿疮毒以及毒蛇咬伤的是BA.垂盆草B.虎杖C.金钱草D.茵陈E.萹蓄13.猪苓的功效是CA.芳香化湿B.利水消肿C.利水渗湿D.祛风胜湿E.清热燥湿14.治疗血淋,首选的中药是 BA.车前子B.石韦C.侧柏叶D.萆藓E.篇蓄15.吴茱萸的功效是 EA.温中回阳,散寒止痛,纳气平喘B.祛寒止痛,理气和胃,温肺化饮C.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D.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E.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16.以下关于使君子说法正确的是CA.煎服,6~9gB.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日1~1.5粒,1日总量不超过15粒,空腹服用,每日1次,连服3天C.大剂量服用可引起呃逆、眩晕等不良反应D.可与热茶同服E.本品甘温,既能驱虫,又能疗癣17.具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功效的药是 BA.小蓟B.三七C.白及D.蒲黄E.地榆18.用于治疗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痹证的药物是 E A.三七 B.白及 C.艾叶 D.侧柏叶 E.茜草19.下列哪项不是小蓟的主治病证 C A.疮痈 B.尿血 C.便秘 D.血淋 E.热毒20.既能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又能清心除烦的是 D A.五灵脂 B.乳香 C.红花 D.丹参 E.桃仁21.马钱子入丸散剂的剂量是 D A.0.15~0.3g B.0.05~0.1g C.0.03~0.06g D.0.3~0.6g E.1~3g22.下列关于乳香、没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没药功用主治与乳香相似,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B.没药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症多用C.没药偏于散血行瘀,治疗血瘀气滞之胃痛多用D.可外用E.胃弱者慎用,孕妇忌用23.善于治疗咳喘痰多、肠燥便秘的是 B A.苦杏仁 B.紫苏子 C.白附子 D.胖大海 E.桑白皮24.温化寒痰药的功效是 D A.利水渗湿,温肺化饮 B.清热燥湿,化痰止咳 C.泻热通便,止咳平喘 D.燥湿化痰,温肺祛寒 E.润燥化痰,软坚散结2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瓜蒌的功能主治 B A.润肠通便 B.宣肺祛痰 C.清热化痰 D.宽胸散结 E.肺痈肠痈26.天麻与钩藤共同的功效是 AA.息风平肝B.祛风通络C.攻毒散结D.散血解毒E.软坚散结27.代赭石的功效是AA.降逆止血B.化痰平喘C.收敛固涩D.镇惊安神E.清肝明日28.既清热解毒,又化痰开窍的是BA.射干B.牛黄C.浙贝母D.瓜蒌E.竹茹29.治疗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皆可选用的药物是BA.远志B.麝香C.牛黄D.石菖蒲E.苏合香30.既开窍醒神,又清热止痛的药是AA.冰片B.樟脑C.牛黄D.麝香E.苏合香31.下列不具补气生津作用的是 BA.西洋参B.北沙参C.党参D.人参E.南沙参32.治疗精血亏虚,肠燥便秘,宜选用AA.何首乌B.菟丝子C.补骨脂D.益智仁E.续断33.人参用于抢救虚脱,常用入煎剂的剂量是CA.1~5gB.5~10gC.15~30gD.10~15gE.15~20g34.下列为平补阴阳之要药的是AA.山茱萸B.海螵蛸C.桑螵蛸D.覆盆子E.莲子35.下列各法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 CA.下法,补法B.汗法,和法C.宣法,通法D.吐法,消法E.清法,温法36.治疗肢体酸痛较剧者,应对九味羌活汤做如何加减化裁AA.倍用羌活B.去苍术、细辛C.去生地,加枳壳,厚朴D.酌情裁减生地、黄芩E.加石膏、知母37.属于“辛凉重剂”的方是 BA.银翘散B.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C.小青龙汤D.九味羌活汤E.桂枝汤38.以下各项,哪项是在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化饮的作用EA.芍药、五味子B.桂枝、麻黄C.半夏、炙甘草D.麻黄、细辛E.干姜、细辛39.由芫花、甘遂、大戟组成的泻下剂是EA.麻子仁丸B.黄龙汤C.温脾汤D.济川煎E.十枣汤40.以下方剂配伍用药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是 AA.芍药汤B.白头翁汤C.葛根芩连汤D.清胃散E.普济消毒饮41.以下哪项是小柴胡汤的主治症状 AA.寒热往来B.日晡潮热C.夜热早凉D.寒轻热重E.入暮潮热42.下列哪个方剂中方药配伍寓有“辛开苦降”之意 EA.桂枝汤B.麻子仁丸C.痛泻药方D.四逆散E.半夏泻心汤43.前人称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的是DA.清营汤B.白虎汤C.黄连解毒汤D.仙方活命饮E.清胃散44.可用于治疗黄疸的方剂是 DA.当归四逆汤B.犀角地黄汤C.蒿芩清胆汤D.黄连解毒汤E.仙方活命饮45.六一散中滑石与甘草的比例是 AA.6:1B.2:1C.5:1D.3:1E.1:146.清暑益气汤中含有的是 EA.连翘、竹叶B.知母、党参C.天冬、党参D.人参、麦冬E.荷梗、黄连47.患者肾阴不足,阴虚阳亢,头昏目眩,应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 E A.砂仁、陈皮B.五味子、麦冬C.五味子D.白术、砂仁E.石决明、龟甲48.当归四逆汤中通草的作用是 AA.通利血脉B.利水渗湿C.活血利水D.温经散寒E.散寒通络49.以下药物哪项是小建中汤的君药 EA.桂枝B.生姜C.大枣D.白芍E.饴糖50.以下哪项是生脉散的功用 AA.益气生津,养阴敛汗B.益气养阴,通阳复脉C.补脾疏肝,化湿止带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E.益气补血,健脾养心51.四逆汤的组成是 DA.柴胡、白芍、枳实、甘草B.桂枝、附子、细辛、甘草C.肉桂、附子、细辛、甘草D.附子、干姜、甘草E.附子、肉桂、干姜52.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配伍比例是 CA.1:1B.1:2C.1:5D.2:1E.5:153.金锁固精丸的佐药是 CA.芡实、莲须B.芡实、莲子C.龙骨、牡蛎D.莲须、沙苑蒺藜E.龙骨、莲子54.炙甘草汤中与生地黄、火麻仁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的是 AA.阿胶、麦冬B.人参、大枣C.桂枝、生姜D.甘草、桂枝E.麦冬、地黄55.六味地黄丸组方中不含有的药物是 EA.山萸肉B.山药C.泽泻D.牡丹皮E.生地黄56.诃子在真人养脏汤中的作用是 DA.下气消痰B.清肺利咽C.温肾暖脾D.涩肠止泻E.补气健脾57.以下关于固涩剂的使用注意描述错误的是 EA.有时需配伍补益药B.有实邪者不宜使用固涩剂C.固涩剂有“闭门留寇”之弊D.固涩药一般用于治标E.元气大虚,亡阳欲脱者,可单用固涩剂奏效58.安神剂不适用于 EA.健忘B.怔忡C.惊狂D.癫痫E.神昏59.患者心悸怔忡,烦躁失眠,健忘,梦遗,不耐思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选用的方剂是 DA.当归四逆汤B.朱砂安神丸C.六味地黄丸D.天王补心丹E.酸枣仁汤60.以下关于开窍剂使用注意,描述不正确的是BA.不宜久服B.多加热煎煮C.辨明闭证脱证D.辨明病性属寒属热E.中病即止61.具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功能的方剂是 EA.越鞠丸B.旋覆代赭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D.麻杏石甘汤E.定喘汤62.下列不属于半夏厚朴汤的主治症候是 EA.咽中如有物梗B.或咳或呕C.胸胁满闷D.苔白润E.脉细数63.下列符合血府逐瘀汤证的发热特征的是 EA.身热夜甚B.日晡潮热C.夜热早凉D.寒热往来E.入暮潮热64.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的方剂是 C A.川芎茶调散B.牵正散C.消风散D.天麻钩藤饮E.大定风珠65.茵陈、川楝子、生麦芽在镇肝熄风汤中的主要用意是 EA.健脾化滞B.消食和中C.和胃调中D.疏肝和胃E.清泻肝阳66.“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学的 BA.治病求本原则B.辨证论治原则C.因人制宜原则D.因时制宜原则E.整体观念67.夏季易患暑病,这反映的是 AA.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观B.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C.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68.“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BA.相互转化B.相互制约C.互根互用D.相互促进E.消长平衡69.阴阳是 D A.古代的两点论 B.矛盾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D.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E.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70.五行中说明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滋生作用的为 A A.相生关系 B.相克关系 C.相乘关系 D.相侮关系 E.不正常的相克关系71.五行相克的规律是 B A.木→火→土→金→水→木 B.木→土→水→火→金→木 C.金→木→水→火→土→金 D.水→火→土→金→木→水 E.木→土→金→水→火→木72.上焦如 A A.雾 B.雨 C.雪D.沤E.渎73.胆排泄胆汁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A A.肝的疏泄功能 B.心的主神志功能 C.脾的运化功能 D.肺的主一身之气功能 E.肾的藏精功能74.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B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C.调节精神活动 D.藏而不泄 E.满而不能实75.主持统摄血液的脏是 D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76.与牙齿生长脱落关系最密切的脏是E A.脾 B.肝 C.肺 D.心 E.肾77.人的视觉功能异常主要与哪个脏腑功能有关AA.肝B.心C.脾D.肺E.肾78.与肺相表里的脏腑为 BA.胆B.大肠C.膀胱D.小肠E.胃79.受盛之官是 AA.小肠B.脑C.大肠D.胆E.三焦80.男子精液正常的排泄依赖于哪两个脏器的合作 CA.肝肺B.心肺C.肝肾D.肝脾E.脾肾81.“乙癸同源”体现的是哪两个脏之间的关系 C A.肝肺B.肝胃C.肝肾D.肾心E.心肺82.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不包括 EA.水谷精微B.精髓C.营气D.清气E.津液83.卫气行于 CA.肾中B.脉内C.脉外D.膻中E.以上均不是84.在治疗血行失常病证时,常配以行气、补气药,其理论根据是 DA.气能摄血B.气能生血C.血能化气D.气能行血E.血能载气8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EA.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表里B.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C.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表里D.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表里E.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少阳三焦经为表里86.较大和主要的脉络是 BA.阳维脉B.别络C.浮络D.阳跷脉E.孙络87.饮食太多会出现 DA.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等肾精过度耗泄之症B.食少乏力,体弱神倦,痰湿内停等脾胃之气呆滞,心肺气虚等症C.吐泻、腹痛和下痢脓血等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D.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的病症E.口渴、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等肠胃积热之症88.瘀血引起的症状是 AA.固定不移,拒按B.咽干咽痛,干咳少痰C.病位游移,行无定处D.下肢沉重疼痛E.生痰、化热89.传染性强的外感病邪是 BA.六淫B.疫气C.七情D.饮食失宜E.痰饮90.火邪具有的致病特点包括 AA.易致肿疡B.易伤肺C.善行而数变D.多挟湿E.易伤阳气9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E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转化性E.多重性92.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病邪是 BA.风邪B.燥邪C.暑邪D.寒邪E.湿邪93.发病形式不包括 CA.感而即发B.伏而后发C.突发D.继发E.复发94.人体发病的内在根据是 DA.气血失常B.阳偏盛C.阴偏胜D.正气不足E.邪气入侵95.脏腑功能活动减退的证候为 AA.气虚B.气滞C.气陷D.气逆E.气脱96.阳气虚损,机能减退,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是 AA.阳偏衰B.阴损及阳C.阳损及阴D.阴盛格阳E.阳盛格阴97.以下哪项是真热假寒证的病机 AA.阳盛格阴B.阴盛格阳C.阴盛则寒D.阴阳互损E.阳虚则寒98.下列关于疼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缓为冷痛,常见于阴气偏盛的寒证B.疼痛隐隐,绵绵不断,称为重痛C.疼痛剧烈如刀绞,称为绞痛D.由火邪窜络,或阴虚热盛所引起的热证疼痛,多为灼痛E.刺痛即疼痛如针刺状,特点是痛处固定而拒99.泻下黄水,肛门有灼烧感者,为 EA.痛泄B.伤食泄泻C.脾虚泄泻D.五更泻E.湿热泄泻100.以下关于脉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BA.浮脉浮而细软B.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C.迟脉时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D.滑脉往来不畅,应指艰涩如轻刀刮竹E.涩脉端直以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10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A.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B.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所致C.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吁或短叹的声,称为郑声D.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属于肺肾两虚所致E.发作急骤,气粗升高,唯以呼出为快,多属肺有实热102.阳证少见下列哪种脉象 CA.数B.滑C.沉D.实E.洪103.属于表证特点的是 BA.恶寒不发热B.苔薄、脉浮C.尿少色黄或清长D.鼻流黄涕E.起病急、病程长104.对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症,治疗时应 CA.扶正B.祛邪C.先扶正后祛邪D.先祛邪后扶正E.祛邪扶正兼顾105.标病与本病并重时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DA.正治与反治B.急则治其标C.缓则治其本D.标本兼治E.扶正祛邪106.药事管理的依据是 CA.行业约定B.市场管理C.宪法、法律和法规D.药品生产特点E.药品质量特点107.执业药师执业类别包括 CA.西药学类B.传统药学类C.药学类和中药学类D.处方药类和非处方药类E.现代药类和传统药类108.不属于我国国家药品标准的是 E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B.药品新辅料标准C.药品卫生标准D.中药饮片炮制规范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09.药品质量理解正确的是 DA.药品包装材料不会影响药品质量B.药品活性成分含量越高,药品质量越好C.药品标签,说明书等与药品质量无关D.药品内包装的化学特性也会影响药品质量及稳定性E.药品的活性成分合格,药品的质量一定合格110.可以在中药材市场交易的是 EA.中成药B.医疗器械C.罂粟壳D.中药饮片E.中药材111.禁止采猎的一级野生药材物种是 AA.羚羊角B.黄芩C.天麻D.丹参E.天冬112.经过批准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有多少家 DA.15家B.14家C.18家D.17家E.16家113.运输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运输证明有效期为 CA.3年B.5年C.1年D.2年E.4年114.我国生产及使用的第二类精神药品有 AA.咖啡因B.可待因C.福尔可定D.哌替啶E.蒂巴因115.《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规定,毒性药品处方应 BA.保存1年备查B.保存2年备查C.保存3年备查D.保存5年备查E.保存至有效期后1年备查116.生产毒性药品,每次配料时需复核人员 BA.车间领导B.2人以上C.3人以上D.5人以上E.全车间人员117.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几年调整一次 DA.2B.5C.1D.3E.4118.患者可按处方和医嘱自行用药,社会药店可零售的处方药 CA.一类精神药品B.麻醉药品C.口服抗生素D.注射用药的处方药E.堕胎药119.处方药的警示语为 CA.凭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B.凭医师处方销售和使用C.凭医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D.凭医师处方销售和购买E.凭药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120.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的根据是 BA.药品的品种、规格B.药品的安全性C.药品的质量标准D.药品的价格E.药品的适应证121.不得作为医疗机构制剂申报的品种不包括EA.市场上已有供应的品种B.中药注射剂C.中药、化学药组成的复方制剂D.麻醉药品E.所有的生物制品122.不在处方正文中书写的是 AA.医师的签名B.药品的名称C.药品的规格D.药品的数量E.药品的用法用量123.按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急诊处方保存 AA.1年B.2年C.3年D.4年E.5年124.每张应用到麻醉药品片剂、酊剂、糖浆剂的处方,连续使用不得超过 EA.1日B.2日C.3日D.5日E.7日125.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 BA.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B.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C.药事管理委员会D.药物治疗学委员会E.药学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126.医疗机构对收集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报告,应 CA.每个月报告二次B.每两个月报告一次C.每季度报告一次D.每半年报告一次E.每年报告一次127.药品不良反应是指 EA.合格药品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B.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C.合格药品在正常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D.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反应E.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在我国的定义)128.以下哪项是药品批准文号的格式 DA.H(Z、S)+4位年号+4位顺序号B.H(Z、S)C+4位年号+4位顺序号C.国药证字H(Z、S)+4位年号+4位顺序号D.国药准字H(Z、S、J)+4位年号+4位顺序号E.国药准字H(Z、S)+4位年号+4位顺序号129.企业购进药品要做到票、账、货相符,购进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几年 BA.1B.2C.5D.3E.4130.药品批发企业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仓库。
脑出血从源头治,这个古方做到了!
![脑出血从源头治,这个古方做到了!](https://img.taocdn.com/s3/m/567b556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6.png)
脑出血从源头治,这个古方做到了!建瓴汤,来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为清代名医张锡纯撰。
张锡纯对于病的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剂。
建瓴汤就是其中一味。
组成:生怀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轧细) 生龙骨18克(捣细) 生牡蛎18克(捣细) 生怀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烦躁不宁,舌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脉弦硬而长等症。
以上症状涵盖了肝阳上亢的两种表现:肝肾阴虚与肝风内动。
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烦躁不宁,主要与肝肾阴虚有关。
是因郁怒焦虑,气郁化火,耗伤阴血,阴不制阳而成。
舌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均和肝风内动有关。
是肝肾阴虚,阴不涵阳,以致肝阳升动太过导致。
由上呈现,可见肝风内动是果,肝肾阴虚是桥梁,源头是郁怒焦虑,气郁化火,耗伤肝肾阴血。
生怀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生杭芍入肝经以生肝血,治心肝血虚引起的心悸不宁,头晕耳鸣,筋脉挛急,四肢挛痛等。
白芍和怀山药,一个柔肝养肝血,一个补脾胃之气。
民间一直有肝经火旺脾气大的说法,脾气肝气得养,首先人的性情便平和,可斩断郁怒焦虑这个患病的源头。
心情好是治一切病的先行官,是药引子。
在这里又一次得到验证。
其余药材,熄风法清热、滋阴、养血、解筋骨肌肉麻弊全用上,可使肝脏的功能恢复正常,筋脉得到阴血的充分濡养,从而平肝熄风,治肝风内动这个终极病情。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肾燥。
治惊悸失眠,除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等。
生龙骨与生牡蛎,都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的功效。
生龙骨潜阳安神,用于阴虚阳亢,烦躁易怒,心悸、头晕目眩等。
生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等。
生怀地黄,清热生津滋阴,养血,散心肝郁气。
赭石平肝潜阳,治眩晕耳鸣,噫气等。
怀牛膝补肝肾,不仅引药下行,还酸苦收涩补肝肾阴虚,治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并能散瘀血,治四肢拘挛,软弱无力等。
脑出血,还有脾气虚的因素(肖春宏老师)
![脑出血,还有脾气虚的因素(肖春宏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a85258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3.png)
脑出血,还有脾气虚的因素(肖春宏老师)
脑出血,还有脾气虚的因素。
脾统血是指脾有防止血跑到血管外去之作用,即防止血离经判道。
脾怎么防呢?脾使血管柔韧,牢不可破。
脾气虚时,则不维护血管柔韧,久了则脆。
当突遇肝怒,气血并走于上,咣的一下就暴裂了。
木克土,肝病了就得考虑保护脾,是这个道理吧。
两层含义,一是防肝病传脾,一是脾虚是肝郁病因。
肝随脾升,脾不升则肝郁。
因此“实脾”。
我经常见过一些,补脾清肝疗法的方子,香砂六君加决明子,菊花,鸡血藤等说是治疗肥胖,高血脂的。
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如果脾阳虚用理中汤,如果脾气虚用四君子汤,等等……,脾是生痰之源,肾是生痰之根,看以谁为主。
还要考虑瘀,总之,从痰瘀入手论治。
中气下陷,看肚脐,中气下陷则肚脐外形下拉,呈倒三角形。
胆胃气逆则肚脐外形向上拉,呈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气活血健脾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R285.5;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120-02脑出血是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的一种常见病,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出血性中风”范畴。
本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发病较危重,预后不良等特点,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急性期血肿伴随周围水肿是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使用开颅手术及传统脱水药得治疗方法,干预手段的类别较少。
近年来,随着对脑出血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及中西医治疗办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对既往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和临床转化,我科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应用益气活血健脾利水法治疗脑出血有良好的效果,中药方的主要组成为: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猪苓10g、大黄5g与炙甘草5g。
现将中药方治疗脑出血的理论基础探讨如下。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气血生化同源,均是由后天机体的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的水谷精微后化生而成,因而在中医理论中,早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认识。
对于气血之间的关系认知,中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气为血之帅”,认为正气充足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
血液中携带的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可以随着血液的循环供应于全身,向内灌注于五脏六腑,向外荣达于四肢百骸,满足机体的需要。
脉是约束血液运行,防止血液外溢的通路,血液在脉路中可以沿着固定的方向不断的运行;而随着气的推动,血液运行有序且运行流畅,因此气的充足才可以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故而又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说法,若机体发生气虚,那么对血液的运行则推动无力,使机体出现血液运行不畅或阻滞的情况,最终可形成瘀血;若机体发生肝郁气滞,则气机瘀滞不利,血液运行停滞,亦会出现瘀血情况,故而又有“气滞血瘀”的说法。
其次是血为气之母,认为血液是正气充足的基础,是保证气的功能正常的物质保障,气的正常功能与血液的运行有必然联系,血液包含的水谷精微可以给气的功能提供能量,若机体中血液充盛,则正气充盈,反之则气虚,血液衰竭则气随血脱,血液瘀滞则气随血滞,人体的正气附着于血液中,并随着血液的运行灌注于全身的脏腑与器官,因此血液可以载气运行。
最后,临床基于气血的关系常有补气活血、行气活血、活血行气与养血补气的方法进行瘀血的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把握气血的关系,使机体的阴阳相随,血气互为依存,因而在治疗气证时可多注意血的调节,治疗血证时注意气机的通畅,达到气血同治的目的,对临床气证与血证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1]。
祖国医学对中风脑出血的认识是“离经之血便是瘀”。
早在清代医家唐容川所著的《血症论》中便对此多有描述,认为“既是离经之血,亦是瘀血。
”“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而脑出血证属中医血证,常因机体的气血运行逆乱、脉络损伤、血液溢出于脉络所致,属于脑中的“离经之血”,由此可知,本病发生发展之始终均有瘀血贯穿[2]。
而停滞于脑脉之外的瘀血可以作为有形实邪压迫脑髓,脑为机体的清灵之腑,具有喜静恶扰,不能容忍邪气的存在,若有邪气侵犯必然会发生疾病。
脑部出血停留在局部的脑髓处,一来对脑髓有压迫性,能导致脑髓“司运动,统感官,主明辨"功能失调,最终发生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蹇的症状;另外也可以对周边的脑络有压迫的作用,使脑部周围气血运行受到阻碍,影响脑髓的气血荣养,阻碍患者的脑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停滞于脉络外的瘀血对脑髓造成压力并形成脑出血急性期的最初期病机,若在这个阶段可以及时清除脑部的瘀血或者减少瘀血量,则有望恢复脑髓的正常功能,若在发病早期瘀血量较多且并未及时给予治疗,那么患者的病发症状较重且会压迫神机致使窍闭神匿[3]。
以上所述病机与中医学中的“离经之血,便是瘀”观点十分相符,因此在治疗时,应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而根据中医理论中的气血关系,以益气活血药物治疗效果最佳。
瘀血压迫脑髓后亦会发生痰水形成的病理现象,当患者发生脑出血后,一来血瘀停滞于脉络之外,致使脉道不利,津液不断渗出,最终形成痰浊,严重者会因痰浊化生形成肿胀,对脑髓的气血灌溉造成妨碍;其次瘀血经常停滞于脑窍中,日久不散,正如清代医家唐容川所言:“血积日久,亦能化为痰水”。
因此瘀血的不断生成停滞伴随痰湿的不断产生,可以对血液循环形成恶性循环的阻碍作用,使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3]。
《血证论》中便对此提出: “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
认为这个阶段的痰浊病邪是脑出血患者的主要病机,影响疾病的发展与治疗后的预后情况。
故而对脑出血疾病的病机进行综合叙述,应是首先因血液溢出脉外,在脑络处形成瘀滞,阻碍脑窍的正常功能,初步形成血肿,后又因瘀血积滞生成痰浊病邪导致脑水肿发生。
本病的发生以血瘀为本,水饮实邪为标,治疗时应标本兼治,从本截源,利用益气活血、利水健脾的药物进行治疗。
脾胃为后天之本,亦称为气血化生之源,可以化生水谷,输布精微,为机体的后天活动提供生命之源。
中医学中,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因脾统管机体中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经脾消化吸收后的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并通过脾的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归于肺,并通过肺脏散布于全身,达到对五脏六腑与组织器官的营养作用。
若脾脏功能受损,健运失司,则会使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转输作用发生失常,使患者出现进食减少、腹胀纳呆与日渐消瘦的症状发生。
脾主升清多指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的内脏处于恒定的位置不至于下垂,若脾气升清的功能受到阻碍,会影响机体输布水谷精微,使气血化生出现障碍,并伴随头晕乏力、身疲泄泻等症状的发生,严重者会出现脱肛甚至脏器下垂的症状。
脾主运化同样适用于水液的吸收与输布,经过脾的运化后,食物中水谷精微的多余水分转输与肺与肾,并由肺、肾共同气化,化为汗液与尿液排出体外。
若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会使机体内的水液较长时间的停滞,最终生成痰饮与水肿等病理产物。
其次脾有统血的功能,可以将血液统摄与脉管中运行,防止血液的溢出,统血功能是借助气摄血的功能实现的,当脾健运失司,机体气虚不能摄血,使患者的皮下发生出血现象,或有便血、尿血与崩漏等情况发生。
因此在治疗时添加具有健脾功效的药物,一来可以对正气进行补益,从而促进活血的功效;二来可以增加血液的化生,提供机体所需的必要营养物质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再次可以增强脾统血的作用,避免再次发生出血性疾病;最后利于患者的消肿,减轻水液停滞对机体的影响。
二、现代医学理论基础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可知,脑出血患者主要存在颅内血肿和脑水肿两种病理改变,其中血肿对临近的脑组织有压迫作用,妨碍脑部的供血,逐渐形成脑水肿,升高颅内压,给脑组织处的血液循环与血液供应,造成机体的缺血缺氧并发生脑部功能障碍等病理改变。
若不及时清除脑内血肿,会导致局部的神经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或坏死,因此在治疗时应及时将血肿清除,通过血肿的吸收或液化,缓解脑内血肿对临近脑组织的压迫作用,其次应当注意对血肿周围组织形成的水肿等病理产物的消除,缓解脑神经组织的缺血与缺氧状态,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脑水肿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
因此,是否能够及时且有效的清除脑内血肿,是治疗脑出血疾病的关键部分[4]。
而脑出血造成的血肿对脑组织及神经的占位效应与脑水肿现象是脑出血患者中常见的病理现象,血肿附近因肿块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常会形成缺血性水肿区域,而这部分区域的血流量明显减少,使葡萄糖发生无氧酵解,发生局部的酸中毒,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加重脑水肿的疾病症状[5]。
根据大量的临床论文可知,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对脑缺血半暗区的血流量有增加作用,并对局部的微循环起到改善效果,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加大机体对血肿周围缺血水肿区域的氧气供应量,清除酸代谢产物与氧自由基,恢复病变脑组织处的生理功能[6]。
除此之外,活血化瘀药可以增强机体的吞噬细胞与胶质细胞的作用,能够促进血肿的吸收,控制脑水肿的发生程度,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起到一定的脑损伤情况减轻效果[7]。
临床引发脑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便是高血压,因改变脑内小动脉变性并生成动脉瘤,使患者因血压的急剧上升发生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最终形成局部的血肿,因此本病的发病与凝血机制的障碍并无必然联系,而多因血管壁的生理状态改变发生。
在脑出血发生后,大部分的破裂血管会在凝血机制的作用下发生闭塞,因此在病发后2-5h内基本不会再发生活动性出血。
活血化瘀类的中药药理作用与血管扩张剂及抗凝剂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6],多是通过改变患者机体的吞噬细胞与胶质细胞的作用,从而促进脑出血造成的局部脑损伤程度的缓解[7]。
根据现代药理的研究结果可知,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可以起到确切的疗效,首先是因为此类中药可以缓解脑局部损伤部位的血管痉挛状态,增加脑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缺氧状态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并促进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小脑血肿面积;其次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对机体的止血与纤溶过程进行调整,缓解局部的伤害;再次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节脑部出血局部的微循环状态,加快颅内血肿的吸収速度;第四可以改变病变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组织液的渗出,降低颅内压与脑组织的含水量;第五可以改变血流动力学,防止血液高黏状态的发生;第六可以促进机对微量元素的吸收,降低中风病变发生的可能性,改善颅内的应激状态;最后可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环境的耐受度,抑制脑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和酶源性一氧化氮生成[8]。
3讨论结合中医学的气血理论、现代医学研究以及临床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去研究,急性发生脑出血并伴随脑水肿的患者发病时以血瘀为致病之本,因血瘀生成痰浊实邪的病理产物为标,在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兼治,以治本为基础,使用具有益气活血或利水健脾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促进脑部出血处的肿块吸收,缓解炎症症状的发生,消除水肿等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问题。
前期学者研究发现活血利水中药能够改善微循环,健全机体的免疫反应,缓解脑水肿的症状[9]。
研究进程中为了可以研究药物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将方药中的几味重要药物进行有效物质的提取,并根据不同药物的不同主治与功效,将药物分别组成活血方与利水方,经研究结果可知,活血方与利水方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模型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以活血方的效果尤为优异;说明二者可以有效抑制出血后脑组织的水肿。
临床常用的脱水剂主要包括甘露醇、速尿等,应用过程中极易造成机体血容量的改变,诱发水与电解质的紊乱,并加大心肾的负担。
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毒副作用比西医药物治疗更加轻微,因此应用中药治疗脑出血后患者的脑水肿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