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东北师大)

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东北师大)

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东北师大)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中古史笔记第一章人类的家园----地球一、浩渺宇宙中的一颗微粒【广阔无垠的宇宙】在我们人类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1个浩渺无垠的星星世界。

这个世界称为宇宙。

宇宙是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时空。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最早是从地球开始的,再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从银河系扩展到河外星系,再扩展到星系团、总星系。

【地球---渺小而非凡的行星】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只能算作1颗渺小的微粒。

但在太阳系的9大行星中,地球则是1颗极不平凡的星球。

地球上有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有奔腾咆哮的江河大海,还有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他行星所没有的。

【地球的年龄】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了。

地质学家发现,铺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1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史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

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

不论在陆地还是在水中,地层中堆积物的性质和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它代表着不同地质年代的自然地理状态。

因此,地层是记录地球发展状况的史书。

据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层已有40-45亿年历史。

据此估测,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

二、幸运的条件和最初的生物【地球的幸运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3个层次,地壳,地幔,地核,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地核物质主要由铁、镍等元素组成。

地球的非凡之处,不在于它的内部结构而在于它的外部圈层。

首先,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圈所包围,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正是由于大气中有氧和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上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

其次,地球拥有生命的摇篮---水圈。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如果把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就会形成1个厚度约2700米的水圈。

难怪有人说地球应该叫"水球"。

地球之所以能成为1颗非凡的星球,除了在大气圈内存在着氧、二氧化碳以及生命诞生所必需的水以外,还在于它在太阳系中处于十分幸运的位置。

地球知识-经纬网

地球知识-经纬网
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B )
(3)据经纬度找对趾点
对趾点:通过地心的直线与球面的两交点。
1、北京(40°N,116 °E)的对趾点的经纬度: (40°S,64 °W).
(4)、计算实际距离
①赤道上一个经度的水平距离约111千米。
其它纬度:111×cos (指纬度)
②任一经线上一个纬度的水平距离约111千米。
地球—经纬网—经度距的计算
极 半 径——6356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平均6371千米
球面上大圆周长:2π×6371千米≈ 40000千米 。 360 111千米/1。
地球—经纬网—经线
❖用途
1.判方向
2.划分地球—— 3.定距离——同一
20°W和160°E的 经线上一个纬度的
经线圈把地球分为 水平距离约111千
3、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更
自然方向
180°经线
日界线西侧
日界线东侧
时区 钟点
东十二区
相同
西十二区
日期变更 日期加一天
日期减一天
2007年1月1日9时20分
应用举例 2007年3月1日5时08分
2006年12月31日9时20分 2007年2月28日5时08分
【思考】下列两种情况可能出现吗? 为什么? ①小张在一年内过了两个“五一”节。 ②孪生兄弟俩,弟弟比哥哥先一年 出生。 [解析] ①小张先在日界线西侧过节,然后 过日界线到东侧的西12区继续过节。 ②哥哥在东12区的新年元旦出生后, 弟弟则在西12区出生,此时当地仍是 旧年的12月31日。因此弟弟的生日是 前一年的12月31日,而哥哥的生日是 后一年的元月1日。
(5))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
两地间过大圆的距离最短

地球的历史说课

地球的历史说课

本节课主要阐述地球的历史,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 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 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 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1 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2 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
3 教学重难点
4 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5 教学过程
6 板书设计
(一)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2、化石: (1)概念: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 遗体或遗迹; (2)分布规律:
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 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 简单的生物化石。
根据化石形成示意图,让学生探讨 化石的形成过程,学生活动能让他们参 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完成化石 的概念和分布特点讲解。
模块四: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侏罗纪公园》,《冰河世纪》等电影电视剧了解到 一些关于地球历史的零碎知识,并且在初中的生物学习中也获得了 一定的生物进化过程的知识,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已经掌握 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是肤浅、零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地理学科的核 心素养。他们现在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基于 学生现在的知识框架,选用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激 发学生对于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兴趣。
4.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
有关地层、化石等地球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 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模块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 我将本节课重点设 立为:描述地球的 演化历程。
教学难点
地质年代表的时 间单位。
地层和化石的形成
(一)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3节《地
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

第一章讲述宇宙中的地球。

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太阳的惠泽使它生机盎然。

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地球上诞生了生物,生物不断进化,并出现了人类;地球具有类似同心圈层的结构,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本章内容包括四节: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3节《地球的历史》和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课主要阐述地球的历史,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三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图表和案例分析阐述了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及重要地理意义。

最后教材以图片和探究活。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

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的原因:距离太阳 不远不近,自身体积和质量不大不小,容易形成适 合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太阳系有多颗行星,但只有地球成为人类的家 园。可以通过与其他行星的比较,了解地球的特殊 之处,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 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1.中国探索宇宙的顺序正确的是( C )
①“嫦娥五号”完成 月球采样任务
②“东方红一号”人 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③“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发射成功
④中国“天宫”空 间站全面建成
A.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B.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2.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止步,这有
利于( A )
①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②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③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
④占领太空,扩张本国领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年,国际空间 站正式建成
我国太空探索,自20世纪60年代起稳步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 与空间站建设、月球与火星探测、太空观测等领 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 了中国力量。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2003年,“神舟五号” 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 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在宇宙中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 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我们看到的星星,大 多都是恒星。太阳就是一 颗恒星。太阳吸引着行星、 小行星、彗星等围绕它运 行,组成太阳系。

《1人类的家园——地球》教案2

《1人类的家园——地球》教案2

《人类的家园——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自主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以进一步
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2、能够识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知道大洲
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搜集资料、筛选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广大,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无比热爱与探究欲望。

2、知道地球的常识。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4、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建立彼此间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学习“美丽的家园”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如果你乘座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看到的地
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5、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二、认识地球仪
活动一:认识地球仪。

首先出示一个大地球仪,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快速地在地球仪上指出方向。

通过引领学生熟练地准确地在地球仪上寻找方向,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接着让学生看一看地球仪上面有什么,摸一摸纵横交错的线,想一想这些线有什么用处.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说由浅入深地了解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并提问。

活动二:认识经纬线。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有关地球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础技能。

2、识记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

3、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概念,掌握经纬度和半球划分的方法。

4、学会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生通过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地理位置,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赖依生存的家园,那么我们就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节认识地球面貌师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文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文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这个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现在利用人造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

这根轴代表地轴。

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纬线和纬度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的纬度为00,是纬度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900。

人们规定,全球00~300为低纬度地区,300~600为中纬度地区,600~900为高纬度地区。

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0,是经度的起始线。

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0,称为东经和西经,分别用E和W表示。

东经和西经的180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称为1800经线。

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50°E
130°W
55°W 125°E
麦哲伦船队 的环球航行
西班牙
在菲律 宾遇难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 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船只向岸边驶来时,先是看船的 桅杆,最后才看见船身。
站的高,看得远
地球是一个 球体的证明
总结
1.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2. 月食
150°W120°W
90°W
经度的范围:由本
越向东度数越大
越向西度数越大
初子午线即0°经 线向东和向西各分
180°。
当我们沿经线切西瓜 的 时 候 ,2 用 _相__对条的 _______ 经 线 可 以 把 西 瓜切成相等的两半。
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 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 个半球。 方法:E+W=180°
知多少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这 个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说 一说,你对地球的了解多少?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在今天看来已经 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 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 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 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 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 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 空看做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 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 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3. 地球的照片
4. 站得高,看的远
5. 船只向岸边驶来时,先是看船的桅杆,最后才看见船身。
地球的大小
现在利用人造卫星不仅确 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 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 米约等于729亿个足球场的 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 7000平方米)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天圆地方——日月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类从卫星上拍摄。

2、用生活中的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1)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站在海边看驶来的轮船,先看见船帆,再看见船身;(3)月食影像。

3、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海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0000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也就是赤道的长度,也是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的长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人们假想的地球仪绕着转动的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两点——北极点和南极点。

对着北极星的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对的叫南极。

(2)、在地球仪上认识特殊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线、南回归线、南极圈线。

三、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四、小结——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线条形状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约2万千米。

约为赤道的一半。

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等长;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约4万千米。

向两极变短,最后成点——极点。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相互关系在极点相交相互平行小结——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度数起止点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向南向北各分为90˚(低、中、高纬)字母表示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半球划分西经20°W、东经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五、经纬网:1、(1)写出A、B、D经纬度。

2024-202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

2024-2025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

A 探测,体现了(

①大国担当精神 ②共同发展理念
③开放包容态度 ④共同富裕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稳定的光照: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使地球有稳 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Fra bibliotek演化一直没有中断。
3.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生命的产生 的产生和发展,也保证了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4.适宜的大气:地球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 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氧气。
伙伴参与其中。下图示意嫦娥六号的环月轨道方
B 向,嫦娥六号在环月道上的飞行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2024年6月2日至3日,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
智能快速采样。探测器还搭载了欧洲空间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
研设备,协同开展科学探测任务。探测器搭载多国科研设备,协同开展科学
我国太空探索历程成就
宇航员登月将面临哪些挑战?
(1)低重力环境: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低重力环境下对身体的肌 肉、骨骼、身体平衡度、运动控制等方面带来巨大影响。 (2)稀薄的大气、强烈的太空辐射:容易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
(3)极端的温度变化:月球大气稀薄,表面昼夜温差可达310℃,这对航 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和设备正常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 (4)将面临食物、水、氧气以及能源等生存必须资源的缺乏。 (5)心理压力:月球距离地球较远,长时间处于隔离、孤独的环境中容 易产生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此教案的难点来说,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经验:1.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以小见大”的原则。

2.通过先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更容易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3.在活动设计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展示结构的方法,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

4.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积累,将概念性的知识以细节、感性的方式展示给他们,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5.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吸收度。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

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在家做。

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七年级学生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并观察过一些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地球——我们的家园ppt课件

地球——我们的家园ppt课件

中国“天宫”空间站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 运行、可供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 载人航天器。我国于2021年4月 发射了天和核心舱,2022年7月 发射了问天实验舱,2022年10月 发射了梦天实验舱,对接完成后 组成“T”字构型组合体,中国 “天官”空间站建造完成。·
1 .人们对地球形状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
想一想
为什么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与太阳保持一定的距离,且 地球外部被大气层所包围,使得 地表温度维持在平均15℃左右, 很适宜生命活动。大气和液态水 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物质条件。 根据目前的科学发现,地球是唯 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04 人类实现了那些太空梦想
1957年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1961年
1961年4月12日,苏联将载有世界上第一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的 “东方1号”宇宙飞船送入太空。
1969年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在月球着陆。次日, 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特朗实现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
1970年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 发射。
目录 CONTENTS
01 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02 绕地球一圈,需要多久 03 为什么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04 人类实现了那些太空梦想
01 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古代印度人想象的地球
古代中国人想象的地球
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 由大象支撑在漂浮于海 洋的巨龟背上。
天空像是一个半球状的圆 盖,大地则像一块四方的 棋盘。
1971年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从此 载入太空飞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教案:第一课地球——人类的家园] 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教案

[教案:第一课地球——人类的家园] 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教案

[教案:第一课地球——人类的家园] 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教案第一课地球——人类的家园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居住环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使学生知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初步知道六种自然环境、景观特点,能在祖国地形图上指出相应的地形区。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推测地球形状的年代以及我国指南针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作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5.教育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培养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教具准备1. 地球的照片。

2. 祖国地形图。

3. 剪好能饶地球一周的小串纸人。

4. “高原”景观图。

四、教学时数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 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大致内容。

2. 继续学习社会课,带领学生粗略的浏览一下第三册的目录,了解学习内容。

(二)、新课1. 导言我们在第一、二册的学习中,大都是从我们居住的社区了解工业、农业的概况。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不到边的天空,望不到头的大地,很大的世界里。

这个是什么样子?有多大?你想知道吗?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问:请你们说说地球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简介:人们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和研究地球。

古时候的人由于交通工具落后,科技不发达,活动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周围地区的一小片地方,他们看到蓝蓝的天空像一个倒扣着的大锅,罩在平坦的大地上。

因此误认为大地是平的,并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由于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所以今天我们就看到很多的古物上面都有对这种看法的表示。

如古时的钱币,就是这样的。

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早在1900年前的一次月食时,看到地球的影子移过地球时是圆形的,就有大地是球形的想法。

多了不起呀!两千多年前,我国早发明了指南针。

有了它,人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就迷失不了方向了。

这样人们在地球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②太阳和月亮
地球与地球仪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部分
1519~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 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 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与地球仪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地球与地球仪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轴和两极
1、地轴:
北极
地球的自转轴
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的假想轴。
2、两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 个交点。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
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南极
பைடு நூலகம்
地球与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
(一)纬线
1、赤道: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 大圆圈。 在地球表面,与地轴垂 直的最大圆圈,长约4 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6378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与地球仪
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 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略 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与地球仪
感受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约相当于 平方米) 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
越 向赤 北道 度以 数北 越 大
赤道

0° 赤道
越 向赤 南道 度以 数南 越 大
30°S
60°S 90°S
地球与地球仪
4、高、中、低纬度:
90°N
高纬度
中纬度
60°N 30°N

第一章 地球(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章 地球(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章《地球》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为“地球”。

核心主题:本单元的核心主题是地球,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和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入手,涉及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紧接着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最后给学生介绍了地球的运动。

从知识的结构来看,知识点是层层深入的,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先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然后再讲解地球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

因此本单元的的讲解可以层层递进,让同学们深入对地球的了解。

二、目标与内容2.1课标要求和素养目标本单元一共涉及8条课标。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5.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6.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7.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8.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目标一:通过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目标二: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目标三: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目标四: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如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从而增加对太空探索活动的了解和认识;目标五: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一章)【原创】地球—人类的家园(第一章)(以纯自然的视角揭示地球母亲内心世界的奥秘)我是通过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阅读大量科普读物,借助网络、电视中播出的有关地球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社会实践和亲身感受而完成这篇“地球-人类的家园”的论著,也是我探索地球自然生命科学的一篇处女作。

说她是科普书籍,也很贴切,但内容又超出科普知识的局限性;归结到论文方面,她又没有权威性,属于非主流,并且是向主流派吹响挑战的号角。

如果你能够把这里面的部分章节咀嚼玩味,你很可能会被吸引,让你的心灵震撼!我认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动植物的天堂;地球是纯自然的,人类是超自然的,是科学的缔造者。

人类研究地球应当以纯自然的视角去理解、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去正视;人类目前对地球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但是,地球上许多未知的自然奥秘仍在苦苦地探索之中,就像一本“天书”,很多方面根本没有读懂;人类目前给予地球更多的是破坏,关爱和呵护给予的太少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更增强了人类生存的信心。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人类也必然大大提高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进一步认识。

人类及一切动植物是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地球有形有色,有静有动,有喜有怒;她似乎赋予了生命并以博大的个体存在与宇宙中间。

我们人类的生命应当是和地球的生命息息相关、依赖并存,也包括动植物。

但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而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没有这样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空间。

因此说,保护好地球也就等于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这里所论证的有关地球奥秘等诸多方面的猜想所阐述的学术观点仅代表我本人,或代表所有普通人,我也愿意把这些文章称其是一个普通人对地球奥秘的“猜想”,这样可能不会对本人或对学术界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

我很想找机会到地球表现“生命”活动频繁的地方进行较多的实地考察,了解某些活动的遗迹或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生命运动的变化过程,从而找出更近似科学理论的依据来,进一步论证某些观点或猜想的正确性,那样可能效果更好些。

如果广大读者能够把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或猜想简单地阅读或玩味,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提出批评意见,那才是我最大的收获,褒贬快言,轻重话语,理当真诚接受!——作者/张雨春2004.11.18日初稿我心目中的地球-母亲(第一章)论证有关地球和人类奥秘的某些学术观点,我认为不能以单一的现象存在而论,而应当从多方位、多学科相互贯通,以自然的科学的态度去分析、领悟,才能真正理论清楚。

有时可能只是非常简单平常的或是十分微小事物,但却能够证明很高深的理论。

刚上小学的时侯,我曾经追逐过日落西山的太阳,觉得太阳走得很慢,只要跑快些,就追得上,结果跑得没有了力气,太阳也躲进了山的那边了。

那时我也曾经追逐过雨过天晴后挂在天空中的七色彩虹,明明就是挂在眼前不远的地方,可是怎么也追赶不上……觉得事情真的很神奇,琢磨不透。

后来,在书本里学到一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是似懂非懂,直到参加了工作,真正学会了看书,爱上了科普书籍,开始涉猎天文和地理,咀嚼地球的奥秘,才有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地球的许多情感……遨游过太空中的宇航员们,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观看太空的景色。

看到的星星不是像在地面上看到闪闪烁烁的那副样子,看到的各个星座都很清楚,那是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遮挡。

他们喜欢观看日出日落,尤其是日落后发出的白光,别有一番景色。

观看月亮也很有趣味,白天看月亮呈浅蓝色,十分漂亮,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明亮得多。

但是,宇航员们最喜欢看的还是人类的家园——地球,因为那里有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那里有生养他们的父母双亲,那里有哺育他们长大的山川河流……那里才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太空中遨游过的宇航员们,都有这样的感叹:“地球漂亮极了”。

在太空中看地球,粗看是一个蓝色的球体,但仔仔细细地看起来,地球白天大部分是浅蓝色,唯一真正的绿色带就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一些高山湖泊很明亮,好象涂了一层橄榄绿色的染料,十分惹人眼目;撒哈拉大沙漠呈现很特别的褐色;象没有云层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它的地容地貌,深色的巍峨群峰,衬托着皑皑白雪,甚至可以看到那里的森林、湖泊及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有几栋房屋正从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

宇航员们在太空中可以轻易地分辨出自己正飞越哪个国家的上空,并清楚地看到地上的公路,河流中的船只,飞驰的列车……在太空中看地球上的闪电非常有趣和令人振奋,一阵阵雷电闪烁,好象是盛开的石竹花,闪电频繁连接时犹如一片火海。

如果是夜间看闪电,有时可一次看到五六处不同的云层的闪电把整个云层照亮,那情景十分动人。

在太空中看星球,要数地球最漂亮,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可见,我们人类是多么自豪、多么幸福呵,我们是居住在宇宙中最漂亮的星球上啊!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上也有这样的体会,也时也能感受到她的魅力无处不在。

浩瀚无际的海洋,汹涌澎湃的波浪,无不使人心胸开阔,令人遐想;秀美的山川峻岭,无不令人陶醉;江河浪涌,奔流不息,勇往直前,养育着两岸无数的生灵;湖泊秀水,使水鸟珍禽得以繁衍,更为地球上的陆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草原繁花织锦,绿菌如毯;森林苍翠,微风轻抚,涌起的松涛日夜呼号激荡,入夜安静的时分,只有虫鸣鸟吟……多美的地球啊!她的胸怀是那么宽阔,人类和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就是生活在她的怀抱里,代代相传,世世生息繁衍。

那么,最原始的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许多科学家认为:原始地球诞生之初,陆上地震频发、火山活动不断,从中喷发出大量的气体,包括水汽、甲烷(沼气)、氨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包围在地球周围形成一层原始大气。

这层原始大气里的成员在大量的太阳紫外线,闪电的电离辐射,火山喷射的高温高压及宇宙放射线等能源作用下,形成了新的物质——有机小分子,这就是化学演化的第一阶段,从无到有。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冷却,水蒸汽冷凝成水,从天而降,日积月累,在地球低洼处形成了湖泊形成了原始海洋,可以想像有机分子随水流入海洋中,形成了更复杂的有机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基础物质。

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物质只来源于星际空间的天外来客——陨石。

美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在美国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研究报告,推出地球生命源于外太空的最新证据。

他们在两颗几十亿年前曾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环绕太阳的陨星上发现了诸如糖之类的物质。

这两颗陨星数十亿年前坠落地球。

此前自然科学界已经普遍知道,外太空星体上带有诸如氨基酸之类的构成基本生命的物质。

新发现证明,除了氨基酸外,天外星体上还存在另一种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糖。

糖是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础,而生物细胞的组成又离不开脱氧核糖核酸。

没有氨基酸与脱氧核糖核酸,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存在。

由此可以证明,陨星上发现的糖分子是在外太空时就已经形成的。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排除地球上的糖在陨星坠地后进入陨星内部。

但是推出最新证据的科学家们表示,这次发现的陨星糖来自外太空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为这次发现的陨星糖的分子结构与地球上糖分子的结构有区别。

地球生命源于外太空的理论,自从40年前推出以来一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激烈争论。

最新发现虽然不能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至少使有关生命来自外星的理论多了一条论据.奇怪的是在这些石头中包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分子,也携带着一定数量的水分。

有一点可以肯定,生命的基础物质无论来源于海洋,还是茫茫太空,地球的生命首先诞生于海洋这个混合液体之中。

水是构成生命的源头,当原始生命诞生之后,刚刚诞生的原始生命慢慢演化为单细胞藻——蓝藻,能够制造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而另一支就发展成为靠自养生物来生活的异养的生物。

再经过十几亿年的漫长演化发展过程,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随着环境气候的变迁,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水生动植物去适应新的环境,从水生过渡到了陆地。

这就是生物演变进化的一般规律,也是“适者生存”生物进化繁衍的普遍规律,人类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进化而来的。

人类和动植物的不断进化以及地球的日渐完美,地球和人类似乎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使人类进化得如此发达,高度文明。

然而,正是我们高度文明的人类,居住在赖以生存的这样一个美丽的星球上,却做了很多破坏地球、破坏人类本身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的行为,而且破坏的程度简直是不可思议。

比如,过去很多的峻秀山川,如今却变得怪石林立,寸草不生,甚至是支离破碎,一片狼籍的模样;过去清澈见底的江河湖泊,如今日趋浑浊、毒化,水中生物日渐减少,甚至有的河道干枯,生物绝迹。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而且日趋频繁,水灾、雪灾、旱灾、风灾等等;空气污染加剧,患各种各样疾病的人口不断增加,还有农田使用巨毒农药等等,不仅危害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危害人类自己,这一切都说明了地球的环境不断地恶化。

同时,地球上的资源日趋枯竭的现状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障碍,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一些矿藏开采数量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灾害的程度愈来愈严重,人类自身的生存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的严重现实,生活在这样环境中人们越来越觉得缺乏安全感,不断觉醒,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为保护地球环境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奔走呼号,掀起了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保护运动”,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开展。

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社会名流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组织带领下,1万多所小学、2000多所高等学校以及全国各大团体共2000多万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等宣传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这项活动的影响迅速扩大到全球,这一天也成为了世界环境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地球日”。

“地球日”活动的发起人是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尼尔逊,1969年夏天,他提议在全美各大学的校园里举办环境问题演讲会,并成立组织,研究实施计划。

当时才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海斯立即响应。

他会见尼尔逊,并决定暂时休学,全身心地投入环保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