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设计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
关于放大镜的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教材、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好奇心、观察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放大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放大的物体。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实验结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是否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放大镜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和讨论的积极性。
2. 评价方法:观察、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七、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使用放大镜的实验,展示放大镜的其他用途。
2. 学生制作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安全注意事项1. 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或其他强光源看,以免损伤眼睛。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规则,教师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使用。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第2周:进行放大镜实验,观察放大镜放大的物体。
3. 第3周:学生分组讨论放大镜的原理和实验结果。
十、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放大镜的内容。
2. PPT:教师自制的教学PPT。
3. 实验器材:放大镜、物体等。
4. 网络资源:有关放大镜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小学科学《放大镜》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章《我们身边的工具》,具体内容为《放大镜》。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成像原理。
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白纸、尺子、图片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白纸、尺子、图片。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放大镜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探究新知(2)教师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成像过程。
3. 实践操作(1)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火焰,观察并描述火焰的形状。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中的细节。
4. 例题讲解(1)题目:用放大镜观察一支铅笔,观察并描述铅笔的形状和构造。
(2)答案:铅笔呈长条状,由木材和石墨组成。
5. 随堂练习(1)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中的图片,找出隐藏的图案。
(2)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描述指纹的形状和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家中的植物,描述叶片的形状和纹理。
2. 答案:叶片呈绿色,有清晰的叶脉纹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成像原理掌握较好,但在观察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细节描述不够准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尝试用放大镜观察其他物体,记录观察结果,并分享给同学。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探究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最新6篇)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前视频导入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
(预测-实测)(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
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
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世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为“放大镜”。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凸透镜成像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实验箱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实验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信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里面的内容,引出放大镜。
2. 讲解: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
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其他同学点评并给出建议。
5. 应用:展示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凸透镜成像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答案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说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和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章《光与影》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学会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重点: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幻灯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如蚂蚁、树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物体。
2. 探索放大镜原理(10分钟)介绍放大镜的构造,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学会使用放大镜(10分钟)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纠正错误。
4.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一些需要用放大镜观察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进行交流讨论。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放大镜的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观察物体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一种植物或昆虫,描述其特点。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如形状、颜色、纹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观察物体时的表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放大镜的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指导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基于光的折射。
《放大镜》教案(文本+表格式)2篇(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文本式+表格式(教学设计)2篇1.1 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知道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难点:自制放大镜并检验其放大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聚焦1.活动: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2.导入: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预设:放大镜、显微镜……)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放大镜)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不同的镜片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学生1: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它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和研究物体的细节。
在小学科学《放大镜》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放大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放大镜。
二、教学重点1.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内容,如:“你们平时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放大镜?”“你们都知道放大镜是什么吗?”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经验。
二、讲解(20分钟)1.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定义:“放大镜是一种能够放大物体图像的光学仪器。
”并解释放大镜的作用,即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的图像能够在眼睛与放大镜之间形成。
这样,我们就能够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2.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枚放大镜,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放大镜的结构。
指导学生观察放大镜是由一个中央凸透镜和两个小凸透镜组成的。
教师简要讲解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透镜的折射作用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的图像能够放大。
”教师可使用黑板上的图形和示意图,进一步解释光线聚焦和放大的过程。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正确使用放大镜教师向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指导学生握紧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距离和角度,使得目标物体的图像清晰可见。
鼓励学生亲自去尝试使用放大镜,提醒他们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角度。
2.观察放大效果教师提供一些小物体,如纸片、硬币等,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和比较。
鼓励学生发现使用放大镜后,物体的图像样貌有何变化,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讨论和分享(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使用放大镜后,物体的图像会变大?”“放大镜是如何将光线聚焦的?”“放大镜的使用有什么限制和注意事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放大镜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5.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语调的运用,合理分配时间,善于提问,设计有趣的实践情景。同时,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3.随堂练习:10分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5分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总结:5分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注意提问的时机,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情景导入
2.放大镜的原理:凸透镜成像。
3.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保持适当距离,调整角度。
4.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实像。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2)简述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答案:
(1)观察现象:物体放大、正立、实像。
(2)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4.作业设计中的观察现象和成像原理的描述。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内时,光线经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放大镜的核心原理,对于学生理解放大镜的用途和功能至关重要。
补充说明:
(1)教师应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的折射现象,如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为什么会向法线方向偏折。
三、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设计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
科学放大镜教案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放大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2、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放大镜教案篇2一、主题来源: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源于孩子们对手影、皮影等光射作用的好奇,对物体变化的好奇,因此,我们预设了《科学放大镜》主题活动,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和他们一起探索光、影、旋转、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2024鲜版
入射光线
当平行光线射向凸透镜时,它们会向 透镜中心汇聚。
折射光线
成像位置
折射后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相交 于一点,形成放大的虚像。这个点就 是物体的成像位置。
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会改变传播 方向,继续向前传播。
2024/3/28
10
03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024/3/28
11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放大镜
对于阅读爱好者来说,放大镜可 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发
现其中的细节和精妙之处。
在图书馆、书店等场所,放大镜 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阅读工具。
2024/3/28
16
辅助手工制作和维修
在手工制作领域,放大镜可以 帮助工匠更精确地观察材料的 细节,从而提高制作的精度和 质量。
2024/3/28
对于维修工作来说,放大镜可 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准确地定位 故障,提高维修的效率和准确 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和探索精神,激发对自然 世界的热爱。
5
教具准备和实验材料
教具准备
放大镜、投影仪、教学PPT等。
实验材料
各种不同类型的物体(如树叶、昆虫、布料等),用于学生观察和实践。
2024/3/28
6
02
放大镜的原理与结构
2024/3/28
7
凸透镜成像原理
2024/3/28
光线折射
小学科学《放大镜》 教案(精选)
2024/3/28
1
目 录
2024/3/28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放大镜的原理与结构 •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 实验:制作简易放大镜 • 课程总结与延伸思考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
科学活动:放大镜优秀6篇放大镜科学教案篇一一、设计意图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放大镜、望远镜等工具十分的感兴趣,还有得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地上照着什么。
但是,放大镜的用法并不如我所愿。
从幼儿的举动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幼儿乐意使用放大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被照的物体上,显然,幼儿只是认识放大镜而已,对其使用方法及具体功用却并不了解。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堂中班科学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二、目标预设1、了解和发现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在活动中,幼儿能自主探索和细心观察,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感受放大镜的神奇之处。
三、活动准备1、幼儿已有过玩放大镜的经验2、课件《放大镜的秘密》3、幼儿操作材料、实物放大镜人手一份,纸笔四、活动重难点重点:通过活动,发现放大镜里的秘密,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由于先前幼儿已经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过放大镜的秘密,也对这种工具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所以,我设计了“找找小瓢虫”的游戏,将红色的、很小的“小瓢虫”隐藏在“森林”图片中,请幼儿一一寻找出来,从而引出请放大镜来帮忙,这让幼儿切实地感受到放大镜的作用。
而随后的游戏“这些瓢虫一样吗”,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寻找相同的“小瓢虫”,鼓励幼儿在不断操作、尝试的过程中,了解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生活中的放大镜”则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放大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放大镜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工具,因此,我产生了设计集体学习活动的想法,希望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使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功用及使用方法,体会使用工具观察的乐趣。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篇二教学目标:#8194;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放大镜(教案)【引言】科学是一门充满奇妙的学科,它让我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放大镜被广泛使用,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微小的事物。
本篇教案将介绍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放大镜的概念,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 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理解放大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放大镜(教师和学生可各自准备一支)。
2. 不同大小的物体(如针、硬币、纸片等)。
3. 白纸和铅笔。
4. 大屏幕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实验和示范)。
5. 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和示范材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观察实物: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而难以辨认的物体,如纸片上的小字或细蚊子。
2. 引导思考:教师问学生是否有办法使其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
3. 概念引入:引导学生提出是否听说过放大镜,并简要介绍放大镜的作用。
二、讨论放大镜的概念(10分钟)1. 定义:请学生阅读或听教师简短介绍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
2. 讨论: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对观察微小事物的帮助。
三、放大镜的原理(15分钟)1. 示范实验:教师将一只放大镜放在桌上,使用一根铅笔在放大镜中间插入,引导学生观察铅笔看起来会有什么变化。
2. 学生实验:学生们将自己的放大镜也放在桌上,插入铅笔观察,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3. 思考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铅笔会变大。
四、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0分钟)1. 教师示范:教师向学生展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如正确握持、调整焦距等。
2. 学生实践:学生们模仿教师的示范,互相观察小物体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分享观察结果:随机选取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观察过程中的困惑和发现。
五、放大镜的应用(15分钟)1. 观察比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不同大小的物体,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物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观和作用。
然后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章《观察与发现》,具体内容为第一节《放大镜》。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作用,掌握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放大镜,了解其构造、使用方法,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显微镜、各种物体(如树叶、昆虫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各种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放大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1)教师展示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构造。
(2)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和若干物体。
(2)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脉络。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明确观察目标。
(3)学生动手操作,用放大镜观察树叶脉络。
5.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指定物体。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2. 观察物体细节3. 例题:观察树叶脉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观察结果。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物体,描述其细节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但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024年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2024年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章《观察与发现》,具体内容为《放大镜》。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掌握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尺子、图片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蜡烛、火柴、尺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3. 实践操作:a.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蜡烛火焰、尺子刻度等。
c. 讲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成像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运用放大镜观察一种植物,描述其特点,并画出观察到的图像。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成像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放大镜》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研究《放大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使用放大镜所看到的现象。
4. 掌握放大镜放大倍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一张二维图形放大的图片。
2. 若干个放大镜。
3. 一些小物体,如字母卡片、昆虫标本等。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展示一个放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清这张图片上细小的细节?这与我们眼睛的观察能力有关吗?
第二步:探究
1. 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自己使用放大镜观察小物体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放大镜能够看到更清晰的细节?
3. 学生围绕放大镜的原理展开讨论,并找出使用放大镜的一些注意事项。
第三步:实践
学生分组实践,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第四步:总结
1.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归纳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放大镜的作用和应用领域。
3. 学生根据实践结果,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率,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光学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2. 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观察更多的物体,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表的完成情况和观察现象的描述准确度。
2. 学生对放大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总结归纳是否准确。
3. 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共三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活动是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光的传播》单元中,针对放大镜的相关知识设计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用途,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构造;2.学会简单的放大镜使用方法;3.学会观察、实验并总结放大镜的物理性质;4.加强小组合作精神,掌握团队协作的技能;5.发扬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探究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物体图片、教具(如白纸、筷子、图钉等)。
2. 导入教学1.教师出示一张物体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看得清楚,并引出话题:如何才能看得清楚物体?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自己的座位上,哪些物品可以被利用来放大和观看物品?学生可能会提到放大镜等。
3. 知识讲解1.出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一下。
2.教师向学生讲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构造,介绍放大镜的两种基本类型:凸面放大镜和凹面放大镜,并解释两者的不同效果和用途。
3.模拟实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鼻梁上的毛孔或其他图片上的细节,并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的效果。
4. 实验探究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两个小组活动。
2.小组一: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张上的文字、图案、物体等,总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距离、角度等。
3.小组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品表面的凹凸不平、颜色、光感等特征,总结放大镜的物理性质和应用范围。
5. 小组总结教师指定一个小组,让其分享所学和体验心得,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
6. 拓展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放大镜在生活中实现更多有趣的功能,比如探究昆虫、红外线等。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掌握了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2.学生是否能运用放大镜观察物品,并总结出放大镜的物理性质和应用范围?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和探究放大镜的科学性质?4.小组分享中,学生是否归纳总结结论,并表达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望?五、教学改进1.教师可将放大镜的使用和探究应用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天文学、生物学等,以更大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
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
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经常使用放大镜,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
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在用肉眼和正确使用放大镜来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从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观察各种小动物时已经接触过放大镜。
蚂蚁非常小,看不清楚它的眼睛,怎样才能观察清楚?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放大镜这一工具。
接着提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表、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效果优越。
最后,教给学生规范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
通过对多种事物用肉眼和放大镜的对比观察,学生会体验到:通过放大镜,我们不仅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如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进一步的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各种纺织物(布、丝绸……)、圆柱形透明器皿、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蚂蚁的图片)
谈话: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眼睛什么样吗?
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只是整个轮廓,很难清楚地观察到细小部位。
谈话:那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楚呢?
学生发言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图片,板书:放大镜)
谈话:在我们科学课的学习中,哪些地方使用过放大镜?
学生发言
谈话:除了我们科学课上使用放大镜,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书上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交流。
讲述: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放大镜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放大镜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谈话: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呢?
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一: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教师指导、总结、示范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些物体,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出示课件:活动建议
1.观察不同的事物
科学课本上的照片
用钢笔在不同的纸上写字,观察留下的笔迹
各种纺织物的纤维
……
2.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
3.将你的发现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教师小结: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还能看到许多细节。
(板书: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3.认识放大镜的特点
谈话:你知道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学生分组观察放大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将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板书: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谈话:(教师出示圆柱形玻璃器皿)给器皿加满水,把书放到它的一侧,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器皿加满水后有放大的作用。
谈话:加满水后为什么能放大呢?
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片同样的透明、边缘薄而中央厚的结构,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可以给出几样具有放大功能的东西让学生体验,如玻璃片上的水滴,玻璃酒瓶底部或玻璃球等等)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器具也具有放大的作用。
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三、学习评价:
人们把放大镜又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器具具有放大作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