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偶像
美国偶像
“美国偶像”的商业运作
电视版权和广告:对一个电视节目来说,版权和广告仍是最 大的“金蛋”。仅福克斯电视台一家,就为“美国偶像” 掏出了超过7500万美元的版权费用。
音乐CD和演唱会 :出唱片是“美国偶像”衍生商业链上不 可或缺的一环。去年,10位“偶像”歌手的CD销售总额 接近1亿美元。 品牌授权产品:据FremantleMedia估计,美国消费者去年 在“美国偶像”的授权产品上花去了2.15亿美元,涵盖了 玩具、糖果、商业卡、电子游戏、杂志和图书等35个大类。 “无孔不入”是“美国偶像”营销的核心理念,只要是想 得到的领域,富勒和他的合作伙伴就会抢先一步延伸拓展。
美国偶像
简介
《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是福斯广播公司从 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 歌手选秀赛,英国电视节 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美国版。人气非 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 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 视节目榜首。 《美国偶像》的制作方是 FremantleMedia,隶属 于德国的贝塔斯曼公司; 经纪方是19 Entertainment。
“美国偶像”与“超女”
赛制 美:首先是海选,8个城市左右,有时候会请嘉宾评 为,评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直接给出通行证,没有给 出即被淘汰 ,大约180个左右进入好莱坞周。好莱坞周分 为有伴唱钢琴伴奏唱指定歌 、小组唱和无伴唱伴奏清唱, 最后选出冠军。节目评审方式只评论,不打分 ,整个晋 级过程直至“偶像”产生,都是由观众通过投票等方式直 接参与制造的。男女不限,只能个人参赛。有严格的年龄 限制。只有冠军。评委大都是好莱坞巨星及王牌制作人、 音乐人等。 超:分为海选复赛、晋级赛和年度总决选,增加了大 众评审和选手PK机制。仅限女生参加,个人或组合不限。 只有最低年龄限制。有10强、5强、三甲等名头。专业评 委影响力相对不足。
[观《美国偶像》和《快乐女声》有感]美国偶像
《[观《美国偶像》和《快乐女声》有感]美国偶像》摘要:同时,按“尊卑”来论,评委处于尊位,选手处于卑位,所以即使评审有错误,评价过于尖刻,选手也不会当面指出,即使指出媒体也不会公布,这是媒体的力量,也是文化的顾忌,胡先缙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金耀基用“面子”统称胡氏的“脸”和“面子”,将“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早从上世纪末英国娱乐节目Pop Idol走红以来,全球便掀起了一股平民选秀热潮,诞生了一批批“草根偶像”。
近年来,中国大陆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不少平民偶像脱颖而出,选秀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些中国独有文化。
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现在人们也可以同时观看到美国的娱乐节目。
此文中笔者将要对中美两国最热的两个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和《美国偶像》(American Ido1)进行比较,试图从面子文化角度得出一些启示。
一、节目简介(一)《快乐女声》是中国湖南卫视主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现今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
它引起极高的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专家评委一般由华语流行乐坛歌手、资深电视人或其他明星担任,在海选中,他们给选手打分,并可现场颁发通过卡,允许选手参加下一轮比赛。
在晋级赛中,他们要提名选手参加PK赛,并且能直接让选手晋级。
在媒体上能听到对选手评价最多的声音来自评委,他们对比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选手有深刻的影响。
(二)《美国偶像》是美国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真人秀节目。
该节目开播八年来一直是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
四位评判Simon Cowell,Randy Jackson II,Paul Abdul和Kara DioGuardi在全美寻找未来美国偶像。
在这个节目中,评委意见至关重要,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判,同时其极富特色的点评也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因此薪酬极高。
美国偶像历届冠军
美国偶像历届冠军第一季冠军:凯莉·克莱森出生日期:1982年4月24日出生地:德克萨斯州,沃思堡市所获奖项:2006年第48届格莱美“最受欢迎女歌手”奖和“最受欢迎成人现代音乐艺人”奖在成为歌手之前,凯莉·克莱森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她上7年级的时候,其歌唱天赋被学校合唱队领队发现,于是Kelly 就加入了学校的唱诗班,高中时她把大部分的时光都花在了唱歌上,在音乐剧《Brigadoon》中的演出,令凯莉成为州立唱诗班一员。
之后她经历了一些挫折和打击,这些都令她的精神和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都一蹶不振。
终于,在好友杰西卡的鼓励下,凯莉参加了《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大赛并一跃成为总冠军。
随后她的事业发展顺利。
2003年4月15日首张专辑《Thankful》发行,第一周即登顶排行榜冠军,并且创下了双白金的销量。
2004年11月30日,凯莉的第二张专辑《Breakaway》成功发行,全球总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连续五度夺得MTV音乐台TRL排行榜冠军,风光地抱走四座美国音乐大奖、三座美国MTV音乐大奖、11座美国公告牌音乐奖和美国著作权协会(ASCAP) 两座奖项。
她最新的专辑是2007年6月发行的《My December》。
第二季冠军:鲁本·史坦德出生日期:1978年9月12日出生地: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尽管鲁本·史坦德是个外型肥硕的黑人小伙,但他憨厚的笑容和平静从容的台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那标志性的205运动衫。
凭借着自身细腻的嗓音特点,鲁本被苛刻挑剔的评委们亲切地称为“天鹅绒般的泰迪熊(Velvet Teddy Bear)”,并成为第一位赢得《美国偶像》冠军的黑人歌手,因此登上了《滚石》杂志封面。
他擅长于演绎R&B和黑人灵歌风格的音乐,迄今为止已发行了《Souful》、《I Need An Angel》、《The Return》等多张专辑。
美国偶像
制作背景
• 《美国偶像》的制作源于英国电视台2001年的选秀节目 《流行偶像(Pop Idol)》。《流行偶像》首届落幕便挖掘 出了三名歌坛优质偶像:威尔-扬(Will Young)、葛瑞-盖斯 (Gareth Gates)和达拉斯(DariusDanesh),一时间偶像旋 风席卷全球。2002年,福克斯电视台独具慧眼以7000多 万美元买下节目版权改编成《美国偶像》,并起用《流行 偶像》创始人之一的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担任广受 争议的“毒舌评委”,《美偶》就此一炮而红,连续六年 高踞收视率榜首,成为ABC、NBC等其他电视台唯恐避之 而不及的收视大鳄,除了CBS电视台还能凭借两部经典罪 案剧《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和《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与之抗衡外,其他电视台纷纷调整节目时段躲开 《美国偶像》的播出时间,《美国偶像》的王者风范就此 可见一斑。
商业运作
• 《美国偶像》由英国金牌经理人富勒旗下的19娱乐公司和 德国媒体巨头贝塔斯曼下属的FremantleMedia北美公司联 合制作。从2002年起在福克斯电视台连播4季,不仅成为 当今美国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而且铸就了一套“赚钱如 流水”的商业模式。 • 《今日美国》估计,《美国偶像》4年来在电视广告、 唱片发行、授权纪念品和演唱会门票等各方面,创下了超 过9亿美元全球总收入的惊人业绩。按照富勒的话说: “我们要赚尽娱乐产业链上的每一分钱。” • 电视版权和广告 • 对一个电视节目来说,版权和广告仍是最大的“金 蛋”。仅福克斯电视台一家,就为“美国偶像”掏出了超 过7500万美元的版权费用。而从2001年开始,制作方在 全球33个国家制作了同类型节目,包括“印度偶像”、 “加拿大偶像”。
第八季新的评委 Kara Dioguardi
电视节目评委的语言分寸
类型决定分寸,电视节目评委的分寸在于与观众的约定。电视节目的类型表征了一类节目共同的内容特点和结构方式,同时也与观众约定了一种欣赏模式和互动关系。不同类型的节目间分寸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所以这里仅缩小至娱乐节目——这个评委语言分寸拥有最大浮动范围的节目类型,而《美国偶像》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而当移植到中国以后,观众变了,出镜客群体变了,但评委们却多少在模仿或坚守这类型节目的灵魂因素,场面就会别扭和脆弱很多了。虽然内地的评委的发言已然温和许多,但选手们的紧张和不知所措使这场游戏演变了强者孤独的狂欢,评委们在言行和心理上都占据了优势,明显的不平衡感使善良的观众们自然的偏向了处于低位的选手一边,而李咏等略显骄傲的明星则陷入了十面埋伏之中。不妨回想一下《星空舞状元》里的菊花姐姐、《超级女声》里的红衣教主,她们的表现恰恰有几分美国偶像自我展示的风范,他们的表现已经在不经意间机智幽默的把球踢回了评委,这样的回合才是此类节目的妙处所在,可惜的是,孔威廉在美国可以出唱片,而菊花姐姐只能长存于网络流传的视频之中了。如是观之,中国的选秀节目还需要在“作揖”和“做秀”之间再试深浅。
不对等玩耍让评委并不显得和蔼和可爱,而整个节目也难以产生效果了;而对等玩耍却充满了冲突与碰撞,娱乐的跷跷板保持着悦目的平衡。在这样的互动之中,分寸不再是一个呆板的刻度,而是一个亟待被超越的跨栏,在一次次成功的超越中,娱乐节目才最终重构了分寸,建立了个性。
程式化的表演降低了超越分寸的危险。在《美国偶像》这样一个运作及其成熟的节目中,三位评委的刻板印象已经成功的深入人心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亦是基本成型,这些模式化的因素直接减轻了他们超越分寸的危险,因为一切已经驾轻就熟了。
《美国偶像》的节目要素中,三位评委无疑是一个重头戏,因此才被我们归于出镜主群体,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观众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都被评委的言行所吸引着,那么随着选秀的进行,受众与主群体之间的约定和默契得到不断强化,进而成为了整个节目传播效果的基本保证。而《美国偶像》的约定正好在于——评委不永远温情,明星就是这样炼成的,所以观众才可以准确无误的接受到娱乐、消遣、放松、欢笑等信息,而不是群起而攻击评委的水准与教养,当然也有必要保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但如此之高的收视率已然昭示了这个节目广泛的被接受与被爱戴。
浅析美国偶像
浅析美国偶像经久不衰的原因It sounded like cats jumping off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听上去像一只猫从帝国大厦跳下来。
)That was extraordinary. Unfortunately, extraordinary bad!(你的表演很特别。
不幸的是,特别地差劲。
)这是看完《美国偶像》,麻辣犀利的评委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俩句话。
美国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是一款全民娱乐的电视选秀节目,是美国福克斯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的。
这个节目的参赛者必须是美国的公民,年龄必须在16岁到24岁。
到了2006年,参赛年龄的限制才被放宽到28岁。
2010年,参赛年龄下限被降低到15岁。
《美国偶像》这一风靡全美、延续了7年收视神话的腕级节目,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其中原因何在呢?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需要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而《美国偶像》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节目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加上成功的商业运作,铸就了这个成功的案例。
电视节目自身的独特风格首先,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电视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保持外部形态的稳定性是长寿秘诀之一。
它坚持了开办之初的价值旨归,摒弃了油滑和奢华之气,保持了本真的特点,仅此一点足以在漫天飞舞的电视节目里独领风骚。
从标识、片头、片花、赛程设计到主持人(主角)和剪辑风格,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属于游戏节目的“真人秀”来说,还需要有一个稳定不变的游戏规则。
这是在尽最大努力照顾观众的观赏习惯,让观众在做出收看选择之前就已经对节目有了一个基本的预期,知道自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节目,也容易理解其中的细节。
第二,坚持平民大众的狂欢。
它拥有几乎不设门槛的全民参与性,只要你够自信,只要你敢秀,舞台就是你的。
麻雀变凤凰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
尤其对于无数做着好莱坞梦的年轻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在全国观众眼前展示自己歌唱和表演才华的好机会。
浅析我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
浅析我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赵文平【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越发的丰富多彩,对娱乐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音乐类选秀节目等霸占荧屏,其中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深受大众的喜爱.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国内外迅速地发展,掀起了一大片狂潮,大家对音乐类选秀节目越来越关注,收视率也在急剧增长.随着国内外各种选秀节目的争相出现,它们的发展趋势呈现了十分拥挤的状态,有些节目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利用恶意炒作,弄虚作假,以十分低俗的内容博取大众的眼球.扭曲了当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其中对大学生的影响颇大.【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15【总页数】3页(P162-164)【关键词】现状与发展;音乐选秀;国内外选秀【作者】赵文平【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9我国当前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是伴随着受众的唾骂与追捧、质疑与欢呼、批评与表扬的冰火两重天境遇,在大众媒体积极参与和行业管理机构重重规范引导的夹缝中滋长。
在我国当下电视选秀节目遍地开花之际,劲歌、街舞、饶舌音乐、哈日哈韩服饰、复古或者粗犷背景等在电视内外随处可见。
《中国新歌声》(原《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奥运真男孩》《梦想红楼》等选秀节目均点燃了未成年学生人群与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吸引并激发了大规模成年受众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中,电视选秀节目在我国很多电视台相继播出,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国内的各个地区,成为了很多电视台提高自身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经济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带动了某些地区的发展。
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于2003年,它当时以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在开播后就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率。
在这个高消费、快节奏的社会,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大众的真人秀节目,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休息之余能体会到身心放松和精神方面的放松,它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份子。
美国偶像和国内选秀
美国偶像和国内选秀美国偶像和国内的超女快男快女一类的选秀节目虽然都模仿了英国的电视节目《流行偶像》,但是从形式和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从整体看,美国偶像的内容形式都比较丰富,并且参赛的选手整体文艺素质比较高。
是有真材实料,而在快男快女的海选赛上,有一部分完全是凑热闹,为出名而表演各种雷人才艺哗众取宠。
在比赛的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度不够,模仿的痕迹很容易看出来没有自身风格。
从播出时间来看,美国偶像是2002年开始而超女在2004才开始,快男快女则更在后几年才兴起。
从主持上来说,美国偶像的主持风格符合了美国人的特点,具有一点美式幽默,但让人感觉最强烈的就是主持人与参赛者之间的零距离亲切,让大众感受到了这是贫民舞台减少参赛者的紧张感,以最佳的状态进行比赛。
而快男快女的主持带有浓重的春晚主持色彩,介绍人物,介绍参赛曲目然后开唱,像白开水一样的流程难免有些乏味,这样的流程也让参赛者们心理产生了比赛第一参与第二的思想,并且这样贫民舞台也就失去了意义,站在舞台上就是纯粹的争夺奖项的比赛。
从评委阵容上看,美国偶像的评委阵容每一届都有着固定的形式,歌手,演员和演艺公司的行政官。
美国偶像当中的评委大都是好莱坞巨星及王牌制作人、音乐人等,如宝拉阿布杜尔、兰迪杰克逊、塞门克威尔等。
最重要的区别是美国偶像没有大众评委一说。
这些阵容从几个方面涵盖了选择优胜者的优势,美国偶像,顾名思义的是可以从各个方面来选择优胜者,无论是唱歌还是表演,无疑都有最专业的眼光来评价参赛者。
因此,美国偶像的优胜者可以是歌手也可以是演员。
快男快女的评委阵容,主要以歌手为主,经纪人为辅。
虽然超级女声的也有不少专业评委,但影响力没有美国偶像的评委影响力大。
并且快男快女中的大众评委凭借个人主观喜好选择选手去留,这已经有着明显的不公平现象。
而且快乐男声女声也从节目名称上定义为这是唱歌比赛。
因此,削掉了更多想登上贫民舞台的人。
只有唱歌的才能参加,能歌善舞者更好。
浅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浅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电影产业的翘楚,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在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塑造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
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在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形象,更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文化中对于自由、正义和拯救的向往和追求。
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核心特征在于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最终完成了一系列的壮举和使命的完成,成为了众人的榜样和楷模。
在好莱坞电影中,这种英雄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和弘扬。
好莱坞电影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置,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灌输到了观众的心中。
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主人公弗罗多·巴金斯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形象,他在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最终带领同伴完成了毁灭魔戒的壮举。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使他们对于正义和自由的渴望达到了顶峰。
好莱坞电影呈现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还在价值理念和世界观上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铁达尼号》中,主人公杰克·道森就是一个充满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气质的角色,他在面对灾难的时候,表现出了坚毅和勇气,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许多人。
这种英雄主义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使他们更加相信正义的力量,更加珍视生命的宝贵。
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还在文化输出和全球价值观传播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复仇者联盟》系列还是《蝙蝠侠》系列,这些电影都以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为核心,向全世界传递了关于勇气、正义和拯救的积极价值观。
这些电影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更使观众对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评论人士指出,过度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可能会造成对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忽视,甚至导致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盲目崇拜。
美国偶像
《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是福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歌手选秀赛,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美国版。
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榜首。
《美国偶像》的制作方是FremantleMedia,隶属于德国的贝塔斯曼公司;经纪方是19 Entertainment。
《美国偶像》是发掘新一代美国歌手的比赛,同是亦是歌手迅速成名的好机会。
简介―美国偶像‖的原型都是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
《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公司在《流行偶像》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于2002年推出的真人秀,目标为寻找美国流行音乐天王天后。
参赛者首先在指定的城市参加初选,被评判和嘉宾(都是当时流行音乐界的大腕)选中的参赛者可到好莱坞参加下一轮比赛。
然后在选出24名选手(12男12女)参加半决赛。
半决赛时选手在电视上向全国观众演唱,有观众打电话投票,得票最低者被淘汰。
前三周每周淘汰2男2女,其后每周淘汰一人,最后胜出者就是―美国偶像‖,奖品是唱片公司的一纸合约。
起源和背景这要从《美国偶像》的鼻祖-《流行偶像》(Pop Idol)介绍起,2001年英国电视台推出了选秀节目《流行偶像》,首届落幕便挖掘出了三名歌坛优质偶像:威尔-扬(Will Young)、葛瑞-盖斯(Gareth Gates)和达拉斯(Darius Danesh),一时间偶像旋风席卷全球。
2002年,福克斯电视台独具慧眼以7000多万美元买下节目版权改编成《美国偶像》,并起用《流行偶像》创始人之一的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担任广受争议的―毒舌评委‖,《美偶》就此一炮而红,连续六年高踞收视率榜首,成为ABC、NBC等其他电视台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收视大鳄,除了CBS电视台还能凭借两部经典罪案剧《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和《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与之抗衡外,其他电视台纷纷调整节目时段躲开《美国偶像》的播出时间,《美国偶像》的王者风范就此可见一斑。
浅析-中国梦之声
广告花费以快消品为主、交通类花费也不容小觑
《中国梦之声》各品类花费
3.2%
食品 饮料
交通 化妆品/浴室用品
《中国好声音》各品类花费
饮料 化妆品/浴室用品 食品
邮电通讯 酒精类饮品 电脑及办公自动化产品
21.2%
个人用品 邮电通讯
8.5%
9.8% 10.4% 17.2%
药品 电脑及办公自动化产品
37.5%
节目定位: 就是要寻找有梦想的“偶像”
《中国梦之声》 负责人表示,《中国 梦之声》的关键词就 是“偶像”:“既不 是单纯地选择好声音, 也不是纯粹的草根选 秀,就是有着音乐梦 想的年轻人追梦的舞 台。”因此,舞台的 主角必须是有偶像气 质的选手。
“声音”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承袭第一季“正宗 好声音”的节目定位,以音乐取胜,用实力 说话。
北上广三地各年龄段观众集中度(%)
4-14 岁 300 250 200 55-64岁 150 15-24岁
100
50 0 北京 上海
广州
45-54岁
25-34岁
35-44岁
集中度:北京地区25-34岁较高;上海地区55-64岁集 中度较高;广州地区45-54岁集中度较高。
注:资料来源 Infosys+ (118城市,P4+,17:00-23:30)
导师阵容: “亲”、“善”、“严”、“准”
“亲” 黄晓明:著名 演员,歌手; 节目定位:全 能偶像。
“善” 李玟Coco: 著名华人女歌 手,亚洲流行 天后; 节目定位:国 际天后。
“严” 韩红:中国大 陆优秀的唱作 型歌手,嗓音 极具特点; 节目定位:实 力天后。
“准” 王伟忠:综艺 教父,《康熙 来了》等著名 综艺节目制作 人; 节目定位:造 星大师。
最新 《美国偶像》的品牌营销策略-精品
《美国偶像》的品牌营销策略目前,全球有三大唱歌选秀节目模式,即《美国偶像》、《thevoice》和《X 元素》。
截至2015年,《美国偶像》已经连续举办了14季,虽然该节目近两年收视率有所下滑,但依然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唱歌真人秀节目。
2013年开始,三大选秀模式植入中国,变身为《中国梦之声》(东方卫视)、《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和《中国最强音》(湖南卫视),竞争日益白热化。
下面,笔者从品牌营销的角度解析《美国偶像》的经验,希望对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有所启发。
一、《美国偶像》品牌营销策略分析(一)产品策略产品策略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定位,同时保证其质量。
《美国偶像》节目的优势:1.贴合受众需求的节目定位。
《美国偶像》开创了唱歌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先河,其价值定位是展示个性,追逐梦想。
其价值定位触动了美国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该节目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专业的制作团队。
节目制作方FremantleMedia,是全球最大的娱乐品牌缔造者之一。
旗下品牌包括“偶像”系列“、达人秀”系列“、X元素”“、墙来了”等等。
它创作了一系列在英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连续保持第一收视率的节目。
①专业的制作班底保证了其节目内容和包装的高水准。
3.与定位高度统一的形象包装。
就节目Logo来说,深蓝色的蛋形中间是白色、手写体的AmericanIdol,整个设计简洁明快,无不透露出青春张扬的气息。
其舞台布景也充满青春、梦幻色彩。
主持人、评委、选手的外形、服装等也是看点。
(二)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制定合理而灵活的价格。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其价格策略主要体现在节目销售价格和广告定价两方面。
该节目的价格策略有:1.随收视率浮动的插播广告价格。
随着比赛的白热化,收视率节节攀升,广告价格也随之浮动。
2.灵活多样的植入式广告。
评委面前摆放可口可乐饮料的道具植入;主持人口播的台词植入;参赛选手演唱福特广告歌曲的音乐植入。
3.差异化的版权销售。
《美国偶像》拥有在其他30多个国家的播出版权,还将版权售卖给其他国家。
美国偶像历届冠军
美国偶像历届冠军第一季冠军:凯莉·克莱森出生日期:1982年4月24日出生地:德克萨斯州,沃思堡市所获奖项:2006年第48届格莱美“最受欢迎女歌手”奖和“最受欢迎成人现代音乐艺人”奖在成为歌手之前,凯莉·克莱森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她上7年级的时候,其歌唱天赋被学校合唱队领队发现,于是Kelly 就加入了学校的唱诗班,高中时她把大部分的时光都花在了唱歌上,在音乐剧《Brigadoon》中的演出,令凯莉成为州立唱诗班一员。
之后她经历了一些挫折和打击,这些都令她的精神和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都一蹶不振。
终于,在好友杰西卡的鼓励下,凯莉参加了《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大赛并一跃成为总冠军。
随后她的事业发展顺利。
2003年4月15日首张专辑《Thankful》发行,第一周即登顶排行榜冠军,并且创下了双白金的销量。
2004年11月30日,凯莉的第二张专辑《Breakaway》成功发行,全球总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连续五度夺得MTV音乐台TRL排行榜冠军,风光地抱走四座美国音乐大奖、三座美国MTV音乐大奖、11座美国公告牌音乐奖和美国著作权协会(ASCAP) 两座奖项。
她最新的专辑是2007年6月发行的《My December》。
第二季冠军:鲁本·史坦德出生日期:1978年9月12日出生地: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尽管鲁本·史坦德是个外型肥硕的黑人小伙,但他憨厚的笑容和平静从容的台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那标志性的205运动衫。
凭借着自身细腻的嗓音特点,鲁本被苛刻挑剔的评委们亲切地称为“天鹅绒般的泰迪熊(Velvet Teddy Bear)”,并成为第一位赢得《美国偶像》冠军的黑人歌手,因此登上了《滚石》杂志封面。
他擅长于演绎R&B和黑人灵歌风格的音乐,迄今为止已发行了《Souful》、《I Need An Angel》、《The Return》等多张专辑。
【格里芬-美国偶像】 格里芬
【格里芬/美国偶像】格里芬有人说他传承了威尔金斯的华美,也有人认为格里芬身体里有坎普那种淋漓尽致的血液,然而再过几年之后,那些历史的人物势必要被格里芬所掩盖。
某一天他们可能会通过网络看见当年坎普和威尔金斯的扣篮,然后惊讶地大叫着说:“看,那个时候竟然有人能像格里芬那样扣篮。
”美国人向来需要英雄,在各个领域都有可以聊以自慰的偶像。
据说美国漫画至今已经描述了不下7000位英雄人物,从家喻户晓的超人,到各种侠客的穿梭往来,美国英雄从蜘蛛侠开始进入了一个亲民超人的路线。
至此,那些看似平凡,但是更容易贴近人心的拯救者成为了现今最受热捧的英雄。
但对于格里芬而言,我们现在无法将那些邻家男孩的基因突变和他扯在一起,在整个联盟甚至全美,格里芬刚劲迅猛的球风正在席卷各个角落。
和霍华德那种享受进发的快感不同,格里芬对于篮球飞翔和扣篮本身的需要,更如同是本能一样。
有人说他传承了威尔金斯的华美,也有人认为格里芬身体里有坎普那种淋漓尽致的血液,然而再过几年之后,那些历史的人物势必要被格里芬所掩盖。
某一天他们可能会通过网络看见当年坎普和威尔金斯的扣篮,然后惊讶地大叫着说:“看,那个时候竟然有人能像格里芬那样扣篮。
”格里芬重新定义偶像标准对于崇尚英雄偶像的美国人而言,格里芬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和格里芬球风相仿的斯塔德迈尔和德怀特・霍华德在新秀赛季,甚至在成名之后也没有在联盟掀起如此热浪,每个人都争相恐后地来观看格里芬的比赛,这让人多少有些费解,即便他在不停创造各种纪录,但是格里芬本身给联盟带来的冲击之大,或许连专家们和他自己都始料未及。
最关键的是,在快船这支历史悠久的烂队中,格里芬如同沙子中的金块,不仅仅闪耀,而且夺目。
实际上,美国正在步入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因精神紧张而罹患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最主要的是,美国失业率在不断攀升。
而更关键的问题是,NBA在1984年由斯特恩接手进入国际化之后,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高开低走的路途。
《美国偶像》与美国文化的价值观
《美国偶像》与美国文化的价值观《美国偶像》实际是美国的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源于由英国金牌经理人富勒构思的“流行偶像”Pop Idol节目。
两年前,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见节目大有可为,便以近亿美元买入版权,制成了美式的偶像节目。
节目于2002年播出第一季,2005年已进入第四季,几乎每一季都能够超越热播电视剧,登上美国收视榜首,可谓是罕见的高收视节目。
提供“三合一”的娱乐今年超过10万名选手的参与,5亿张选票,也可一窥节目的影响力。
来自全国各地逾万名参赛者经过一连串的初试、复试,最后由评委及观众投票,选出心目中的“偶像”。
听起来虽然平常无奇,但是麻雀变凤凰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
尤其对于无数做着好莱坞梦的年轻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在全国观众(当然包括无数星探眼前)展示自己歌唱和表演才华的好机会。
强大的评委会阵容也是三年来《美国偶像》节目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比如,担任这档节目评委的好莱坞明星宝拉·阿布杜尔,其唱片销量曾达3000万张,是格莱美音乐奖的得主。
而制片人兰迪·杰克逊从业20载,曾与麦当娜、惠特尼·休斯顿、席琳·迪翁等携手合作过。
现年45岁的塞门·克威尔是现代流行音乐先河的开创者。
还在唱片业巨头BMG公司担任资深顾问时,他就曾为爱尔兰歌唱组合“西城男孩”进行指导,使之成为红遍世界的偶像歌唱组合。
如此耀眼的明星评委,也难怪成千上万的“灰姑娘”和“青蛙王子”即使面对克威尔的冷嘲热讽,仍旧趋之若鹜了。
“观众收看《美国偶像》,是因为我们提供的是‘三合一’的娱乐。
” 节目制作人肯·沃维克如是说。
试听阶段因为参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各种搞笑场面令观众捧腹不已。
中间的遴选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话等方式参加评选,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手。
最后决赛阶段的激烈竞争也是扣人心弦。
集娱乐、参与和艺术为一体。
价值观契合美国文化《美国偶像》的持续成功,还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与价值观完美地契合了美国传统,宣扬通过自我奋斗与竞争取得成功,这一点从节目的三个阶段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American Idol节目分析
American Idol——走进八年风雨之《美国偶像》一.节目概况作为一档历时八年并且已经开始它的第十季的经典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相信它的影响力已经足以让每一个关注音乐,关注时尚的人们所熟知。
《美国偶像》于2002年1月开播,是目前美国的一档电视节目,以打造乐坛新一代的流行偶像而闻名。
很多美国年轻人都追捧这个节目,不少人都希望通过参与电视上的层层选拔最终一夜成名。
《美国偶像》的原型是英国的《流行偶像》(Pop Idol),其开创着西蒙·福勒是音乐制作人和经纪人出身,曾经担任巅峰时期的“辣妹”组合的经纪人。
《美国偶像》的三大评委之首西蒙·柯维尔在《流行偶像》时期就是西蒙·福勒的合作伙伴。
《美国偶像》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榜首,每周平均吸引3000万观众,凭着这样的王牌节目,开播不到20年的FOX已经是目前美国18至49岁人群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网。
二.赛制设计《美国偶像》从第四季开始采用最新的赛制,从海选到产生冠军的过程是漫长的:通常剧组会到美国七八个大城市进行海选,电视上播出的是精编后的录像。
参赛选手必须是美国公民,前三季的年龄限制是16到24岁,第四季开始年龄放宽到了28岁。
参赛选手不能有唱片或者经纪人合约在身。
海选场面状况,气氛十分热烈,各种怀揣音乐或者成名梦想的年轻美国人纷纷来到海选现场,通过几小时的等待,直至出现在评委面前,将自己最自信的一面展现给他们看,获得他们的青睐,只为得到那一张金黄色的前往好莱坞的通过券。
几轮海选之后,拿到通过券的选手们来到梦想的圣地——好莱坞。
在好莱坞,评委们会在极其短的时间内把参赛选手淘汰到24位,男女各半,他们将参加半决赛。
从此开始,节目就完全是现场直播了。
选手只跟同性选手竞争,此时评委的作用缩小为仅仅为观众提供建议,选择权完全掌握在观众的手中。
在长达11周的决赛里,每周每位选手要延长一至两首歌曲,选歌不再是完全自由,而是“命题作文”。
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美国偶像》要完结了
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美国偶像》要完结了商业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美国偶像》要完结了James Poniewozik 3 小时前“《美国偶像》已经成为了自己诞生时所对抗的东西:老旧的音乐商业模式。
”灯光调暗,音乐响起,《美国偶像》这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谢幕时刻。
本周三,这个曾一度具有丰碑意义的音乐比赛将开启它的第15 季、也是告别季的节目,而首集完全由曾经的参赛者来献上演出。
和节目中很多黯然落败的选手一样,它也将在毁誉参半的评价中唱着告别曲离开这个舞台。
《美国偶像》的完结标志着电视的最后一个现象级节目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人们依然对奥斯卡和超级碗趋之若鹜,此外也还有一些像《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和《嘻哈帝国》(Empire)这样(相对)大热的节目。
但它们没有一个能和巅峰时期的《美国偶像》比肩:那可是所有年龄层以及各种口味的人群每周一次的大聚会。
通过建立具象化的矛盾对立,这一系列节目在小众节目的汪洋大海中成为了一座主流化的岛屿。
它把来自不同流行亚文化的歌手带到一起,由此便抓住了一个广泛的观众群。
随后再让他们互相厮杀,如乡村音乐对阵泡泡糖歌曲,R&B 对阵摇滚乐,并把这一切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口味大争斗。
此设定既邪恶又感性,既能将人联合,同时又能使之分裂。
它改变了打造流行明星的规则。
之后,社交媒体又再次改变了那些规则,让音乐人们有了比真人秀节目更能直接获取受众的渠道,而这也成为了该节目最终式微的原因之一。
以英国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为原型,《美国偶像》在2002 年夏天登陆美国。
当时正值电视真人秀方兴未艾之时。
节目的主推手是身兼评委、制片和创作者的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他把自己包装成了穿着黑色紧身 T 恤的撒旦。
考威尔的身边坐着联合评委兰迪·杰克逊(Randy Jackson)和宝拉·阿卜杜勒(Paula Abdul)。
关于《美国偶像》背后的文化动因
关于《美国偶像》背后的文化动因引言《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是一档美国的才艺竞赛电视节目,自2002年上映以来,一直备受欢迎。
本文将接着探究背后的文化动因。
竞争文化美国是一个竞争文化强烈的国家,这种文化根深蒂固,贯穿于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竞争的环境下,美国人一直被灌输着胜者为王的观念。
《美国偶像》作为一档赛制明显的电视节目,自然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节目中,选手们不仅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艺,更要经得起评委的考验和观众的投票。
每一轮比赛都是一次生死战,败者会被淘汰,只有胜者才能进入下一轮比赛。
透过这种选秀模式,观众们可以看到每个选手之间的比较,还有冠军和其他选手之间实力的差距。
同时,这种比赛模式也符合美国人“谁能胜出谁是王”的文化心理。
名利文化除了竞争文化之外,美国还有着名利文化的影响。
这种文化可以从很多电视节目和电影中得到印证,例如《好莱坞星光大道》和《公主日记》等。
这种文化认为,只有成为名人并赚取大量金钱才能达到成功的标准。
《美国偶像》的成功正是受益于这种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节目中,选手们短时间内就有机会成为明星,并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而一旦成为冠军,选手们就能签约唱片公司,发行专辑,参加巡回演唱会,赚取大笔的金钱和名声。
同时,这个节目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对于那些一直梦想成为艺人的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平台。
选手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目得到广泛的观众认可和传播,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美国文化自信心美国是一个自信心强烈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这种自信心在美国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美国电影总是把正义和自由的理念第一时间放在电影故事的中心,同时美国电影也往往打造出强大的英雄形象和敌人形象。
《美国偶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自信心。
在这个节目里,唱歌、音乐才华并不是唯一的重点,选手们的个人魅力和表现力也是评判依据之一。
而这些元素正好可以展现选手和美国文化的自信心。
AmericanIdol
《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 )的原型是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
2001年英国电视台推出选秀鼻祖节目《流行偶像》,首届落幕便挖掘出了三名歌坛优质偶像:威尔-扬(Will Young)、葛瑞-盖斯(Gareth Gates)和达拉斯(Darius),一时间偶像旋风席卷全球。
FOX 广播公司慧眼识珠,以7000多万美元买下节目版权并加以适当改编,从2002年起每年主办一届,目的是发掘新一代的美国歌手,获得当季冠军的选手即为当年度的美国偶像,获得一纸价值百万美元的唱片合约。
美国偶像》的制作方是贝塔斯曼北美分公司FremantleMedia,经纪方是19 Entertainment。
所有决赛阶段选手均需与19 Entertainment签有经纪约。
2012年起偶像唱片合约由Sony Music Entertainment转为Interscope Records负责。
多年来《美国偶像》一直是FOX春季档的收视利器,曾因播出调整进驻过不同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均能位列当日收视榜首。
更连续十一年高居季度收视统计榜单前列,被誉为“美国真人秀之王”。
《美国偶像》曾在2007年首集创出了3730万的单集收视峰值记录,更在此集后半个小时上探超过4100万收视人数。
之后数年由于赛制陈旧,加之其他新兴真人秀的冲击,收视优势逐渐收窄,2012年更是陷入缠斗状态,数次被剧集《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超越,连带2013美偶广告收益也大幅跳水,但仍具较强统治力。
相较其他各国相继停办的偶像属性节目,《美国偶像》依旧以“远古化石”般的存在,更被制作方预估办到2018年。
“偶像”是如何炼成的
“偶像”是如何炼成的作者:来源:《新财富》2012年第12期尽管面临后起之秀的猛烈冲击,但作为同类节目的鼻祖,已经走过了10年的《美国偶像》依然是史上最值钱的节目模式。
依靠广告赞助、海外版权销售、衍生品开发等多渠道收入来源,19娱乐公司、 FremantleMedia以及福克斯电视台三家联手,打造了一个总价值高达80亿美元的《偶像》王国。
2013年1月,《美国偶像》第12季将拉开帷幕。
而半年之前,它刚刚过完了自己的十周岁生日。
以单季表现来看,这个生日过得并不舒心。
面对后起之秀《X元素》和The Voice的夹击,第11季《美国偶像》2000万的平均收视率比上一季下跌了1/4,连带下一季30秒35万美元的广告报价足足比全美橄榄球联赛(NFL)的低了20万美元有余,从蝉联多年的最贵广告宝座上跌落,年度总收入更是因此而下滑了6%(表1)。
但不可否认,作为选秀类节目的鼻祖,《美国偶像》依然是史上最值钱的模式节目,依靠广告赞助、海外版权销售、衍生品开发等多渠道收入来源,19娱乐公司、 FremantleMedia以及福克斯电视台三家联手,打造了一个总价值高达80亿美元的《偶像》王国。
模式节目的偶像《美国偶像》是一档真人歌唱娱乐节目,其前身是由《偶像》之父西蒙·福勒(Simon Fuller)于2001年推出的《流行偶像(Pop Idol)》。
《流行偶像》在英国本土仅播出两季即中止,可版权被引入美国所打造的《美国偶像》,却就此开始了其迄今11年的“偶像”生涯。
讲述参赛选手的个人故事、由观众投票选出优胜者,再加上三位评委或温情或辛辣的点评,这些独特的节目设计糅合在一起,《美国偶像》一开播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第1季的收视水平自首播之日的990万急速攀升至决赛日的2300万。
此后,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电视节目之一,《美国偶像》史无前例地连续7年(2005-2011年)收视率独占鳌头,累计收到观众投票逾40亿次,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美国偶像经久不衰的原因
It sounded like cats jumping off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听上去像一只猫从帝国大厦跳下来。
)That was extraordinary. Unfortunately, extraordinary bad!(你的表演很特别。
不幸的是,特别地差劲。
)这是看完《美国偶像》,麻辣犀利的评委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俩句话。
美国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是一款全民娱乐的电视选秀节目,是美国福克斯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的。
这个节目的参赛者必须是美国的公民,年龄必须在16岁到24岁。
到了2006年,参赛年龄的限制才被放宽到28岁。
2010年,参赛年龄下限被降低到15岁。
《美国偶像》这一风靡全美、延续了7年收视神话的腕级节目,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其中原因何在呢?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需要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而《美国偶像》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节目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加上成功的商业运作,铸就了这个成功的案例。
电视节目自身的独特风格
首先,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电视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保持外部形态的稳定性是长寿秘诀之一。
它坚持了开办之初的价值旨归,摒弃了油滑和奢华之气,保持了本真的特点,仅此一点足以在漫天飞舞的电视节目里独领风骚。
从标识、片头、片花、赛程设计到主持人(主角)和剪辑风格,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属于游戏节目的“真人秀”来说,还需要有一个稳定不变的游戏规则。
这是在尽最大努力照顾观众的观赏习惯,让观众在做出收看选择之前就已经对节目有了一个基本的预期,知道自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节目,也容易理解其中的细节。
第二,坚持平民大众的狂欢。
它拥有几乎不设门槛的全民参与性,只要你够自信,只要你敢秀,舞台就是你的。
麻雀变凤凰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
尤其对于无数做着好莱坞梦的年轻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在全国观众眼前展示自己歌唱和表演才华的好机会。
参赛选手是选秀节目的焦点,所以《美国偶像》在塑造节目草根特点上做足文章,来自各地的参赛选手,各行各业,个性十足。
形象上或美或丑,或艳或俗,或坦诚或做作,或彬彬有礼或粗鲁不堪,或矫情作态或大大咧咧,甚至有名男选手魔术般地从背后变出花来,半跪在女评委面前求爱。
节目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以真实打动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才华的,他们在尽情地展示和绽放平民明星的风采。
比如让中国人认识《美国偶像》的是孔庆祥。
2004年,时年21岁的他还是美国伯克利大学工程学系大三学生,这个长着龅牙、唱歌走调、舞姿拙劣的华裔青年,因为在《美国偶像》上“忘我”表演拉丁王子瑞奇·马汀的代表作《SheBangs》和“电臀”舞而一夜成名,他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竟然依靠这个节目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足以说明《美国偶像》是一场属于平民大众的比赛。
比如在初选阶段有大量的选手采访,包括选手表演之前和表演之后,往往被采访的选手都能在镜头前能够有出彩的表现,甚至出现大骂评委的情形,由此节目不仅有了“亮点”,而且有力突出了平民选手的参与性。
第三,评委和主持人的专业性。
就像我一开始即提到的俩句话,就是出自俩位评委之口,强大耀眼的明星评委阵容也是节目吸引眼球的原因之一。
现任的评审包括有:人称“毒舌”评审的西门·考尔(Simon Cowell),他是现代流行音乐先河的开创者。
他的牙尖嘴利、大胆直接、还有单刀直入的挖苦讽刺,都成为节目招牌式的夺目之术。
许多海选阶段就被淘汰下来的选手都对他恨之入骨,而更多的观众却爱他爱到疯狂,西蒙就是这样一位个性十足、棱角分明、褒贬不一的英国绅士,一口英国腔以适中偏缓的语速送出往往能达到震慑的效果,尤其是对那些不接受淘汰现实、喋喋不休的难缠选手,更显威力。
80年代美国流行巨星宝拉·阿巴杜(Paula Abdul) 他平易诙谐的亲民形象和临场发挥的机智圆滑都为这档最具人气的真人秀增添了许多乐趣。
评委席中既有格莱美音乐奖得主,也可能有好莱坞最大牌的制片
人,你的一个亮相,也许就能给自己赢得一个成就星梦的机会。
节目始终贯穿以选手为王的原则,主持人也只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不夸夸其谈,不喧宾夺主而是适时适地地出现在节目现场,简洁幽默,节目节奏明快,在比赛过程中适时介入,突出进展过程的即时性和现场感。
场下也全是选手的亲友,气氛真挚而热烈。
第四,全民的参与,公平投票。
《美国偶像》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大权在握”的主导时刻。
由于节目评审方式只评论,不打分,因此整个晋级过程直至“偶像”产生,都是由观众通过投票等方式直接参与制造的。
这样既符合观众们追新求异的心理,又满足了他们亲手打造“自己偶像”的欲望,进而引发全美民众的参与狂潮。
在美国偶像中,由专家评判产生决赛选手以后,节目宣布把最后的评选大权交给观众,但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观众拨打专设热线电话投票是免费的,短信投票资费和普通短信相同;而且“美国偶像”在每次节目结束后,投票通道开通,此时观众才可以投票,一个号码限投一个选手。
投票时间也作了设定,仅在节目结束后开放2个小时,两小时后通道关闭,之后的投票无效,此时段外不要投票。
此前的每轮晋级淘汰赛都与此类似。
这样的制度设计虽然无法完全避免有人拉票,但至少不会让投票变质成一种纯粹金钱操纵的游戏。
有人评论说参赛选手水平在逐渐降低,但是选手水平的降低或是提高并不妨碍《美国偶像》将自身的品位提升,收视率直逼总统大选,如此高的关注度成了选秀节目向年轻一代宣传传统的平台,让对亚当-兰伯特、克里斯-艾伦疯狂的小孩了解美国音乐的博大精深。
美国人证明爱国主义也可以做得很娱乐。
一项选秀有了社会意义档次就上去了,中国的选秀也很多,但不是太专业就是太娱乐,似乎都还在单纯做秀的阶段,美国人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娱乐也可以公益,可以传统,可以爱国。
《美国偶像》开辟了观众参与节目的先河,启动手机短信投票的方式不仅聚集了更多的人气,同时也更加客观的体现出潜在中唱片市场的真实反映,这一做法也为后来的诸多真人秀争相效仿。
抄袭也好模仿也罢,红遍全中国的超女就是活脱脱一个“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翻版。
从节目内容上看,徒弟已大有赶超师父之势;就商业运作来评判,“偶像”还真够“超女”好好顶礼膜拜一番。
环境科学102 叶帆
20100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