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与美国偶像
对超女现象的几点分析
问题少年与民主精神——对超女现象的几点分析湖南卫视的歌唱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于2004年推出,在2005年达到顶峰,3年来“超女”热不仅席卷几乎所有媒体,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现象,更因为对其关注的人群遍布社会各个层面,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
对超女现象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经济学、营销学……这或许也是超女的最大魅力。
在对超女现象的分析中,超女热反映出的青少年心理特点是最常见的切入口。
有许多分析文章不约而同地认为,超女节目之所以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是因为其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例如,认为这项活动满足了青少年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使青少年获得了与成人平等表达、竞争的权利;给了青少年自我表现与认知他人的机会,“海选”还极大满足了青少年对他人的外在形象、现场反应、心理素质的窥视欲望。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以对他人进行心理观察和如此大规模的类比,青少年观众通过对参赛选手的个体借鉴和比较,对自我形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相对客观的心理认知,认知他人与自我表现两种心理在参与和观看中很好地得到了平衡。
也有的文章认为,超女给青少年提供了群体的归属和认同感。
参加“超级女声”有助于青少年在群体中得到相互认同,以达到精神上的安慰与稳定。
“超女迷”"们在观看和参与投票的过程中,培养了一种特定的群体认同和归属。
类似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把对超女现象中包含的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分析转化为对这些心理特点的过度担忧,进而上升到因为所谓低俗文化毒害青少年身心而对超女展开道德批判,在笔者看来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前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大声疾呼超女节目应该停办,据说在网络民意调查中得到了90%的支持率。
姑且不论这个调查数据是否可信,也姑且不论网民数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而导致其民意代表性有多高,在我看来,认为超女热助长了青少年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明星梦想,是一种杞人忧天。
有人搬出一些极端的例子,例如某个女生为了参赛而减肥,最终导致厌食死亡;例如某些学生为了报名而逃课;例如某些支持者包机赶场为超女拉票,然后由此批判超女节目传递了有害的价值观念,导致青少年过度攀比而产生拜金主义,认为这个节目使青少年陶醉于一夜成名而放弃了正常的学业。
《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歌唱选秀节目对比研究
标题:《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歌唱选秀节目对比研究姓名:李方学号:200921020017专业:远程教育指导老师:郑老师时间:6月28日【摘要】选秀真人秀”节目因其互动性和全民参与性成为真人秀节目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
2004年“选秀真人秀”由西方植入中国,经历了初期的火爆,2008奥运年的整顿和沉寂,从2009年至今再次风起云涌,现在的选秀真人秀正在欣赏性与价值观之间做出平衡,逐渐发展为一种健康的文化消费,这一切证明了“选秀真人秀”这种全面娱乐草根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可或缺。
关键词:真人秀美国偶像超级女声对比正文:世界上最早的真人秀音乐选秀节目是2001年英国的《流行偶像》,该节目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巨资买入版权,制成了美国首档“选秀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
节目推出当年,在2002年9月4日决赛那天,共有2280万观众收看了节目,在最后的候选人比赛过程中,累计有1.1亿人进行了投票,创下了空前纪录,《美国偶像》至今名列全美收视排行榜之榜首,拥有电视选秀教母之称。
2004年,湖南娱乐频道的策划人夏青,受风靡全球的平民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启发,以《美国偶像》为蓝本,促使湖南娱乐频道和湖南卫视联手推出了《超级女声》节目,这次尝试大获成功,出人意料的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国内“选秀真人秀节目”的先锋。
2005年,伴随着第一届的余温,第二届《超级女声》打着“零门槛”的旗号,风风火火的把赛事持续半年之久,其收视率一度超过央视新闻联播。
随之,选秀真人秀节目开始从一枝独秀的“超女”形成了蝴蝶效应般的“超级大秀场”。
同时让“超女”成为从2004年延续至今的流行关键词。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为“美国偶像”而疯狂,在中国,从《超级女声》到《快乐女声》,选秀真人秀节目是营造当年最热点话题人物的节目,《超级女声》是学习借鉴《美国偶像》制作思路、组织方式和营销模式的大型的无门槛的音乐选秀活动。
2005雪碧我型我秀
篇一:《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栏目》摘要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在商业范畴上讲,他已经成为有个出色的品牌节目。
而随着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迅速的迅速发展,《我行我秀》已经越发趋于成熟。
07年的赛前推广,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文选择了06年《我型我秀》的两大竞争对手《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市场态势分析,并对07年赛前推广做了宏观上的战略规划及策略的实施安排。
望通过对一系列的推广活动能使我秀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打造平民选秀的首选.成就其品牌价值。
关键词品牌收视率整合传播事件营销恶搞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经历了价格,质量,服务等各方面较量之后,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新阶段。
品牌不等于产品,他是有个系统概念,是企业加质量技术,服务,宣传等个方面的优势的综合体现。
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
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栏目已经成功举办两届。
从栏目本身来说包括评委设置,邀请嘉宾的模式,对于获奖选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都已经趋于稳定,并且在大众心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06年的收视率更是领先与《梦想中国》和《超级女生》。
对于07年《我型我秀》的品牌推广,承袭东方卫视独特的频道定位,同时和赞助商实现互动双赢,让更多有梦想的人来参加比赛,从而在众多的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大灶平民明星选秀的首选。
推广品牌,建立《我型我秀》良好的美誉度,将事故此次活动策划围绕的主题。
本策划书,首先对国内的选秀市场进行较为深入的市场细分,对《我型我秀》这一选秀节目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市场机会点进行较深入全面的把握,对其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品牌推广方案框架,向全国乃至全球华人进行整体传播,从而打造《我型我秀》的国际化品牌,为《我型我秀》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背景分析自04年《我型我秀》全国偶像歌手大赛的圆满成功后,05年《莱卡我型我秀》由东方卫视,上腾娱乐以及莱卡品牌斥资千万,联手主办并得到环球唱片,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的全力支持,以及指定航空公司---港龙航空,光明上茶的联合赞助。
比较全面的真人秀节目介绍
比较全面的真人秀节目介绍01 《美国偶像》国内2005火爆的《超级女声》节目美国原版。
起源于英国的《流行偶像》,实际是美国的业余歌手大奖赛。
节目自2002年6月在FOX播出以来一直是美国 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短期内即红遍美国。
节目每周两期。
节目形式是:三位评委Simon Cowell、Randy Jackson、Paula Abdul 和主持人Ryan Seacrest在全美国寻找“美国偶像”--流行天皇、天后。
节目前部分为为三位评判和一位嘉宾(都是流行音乐界的大腕儿)到各地挑选人才,被选中的参赛者可以到好莱坞参加下一轮的比赛。
他们从上千名选手中,选出30名选手,每周10名选手表演,观众通过电话给他们认为可以进入下一轮比赛的选手投票,裁判再进行一轮挑选,接着观众再通过电话确定最后谁将成为“美国偶像”,会有唱片公司和她签约。
此节目的看点有很多:首先,选手选择的歌曲都是非常著名的,而且很多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美国流行乐;其次,很多选手都有很多故事,关于他们为什么想成为美国偶像,为了参加节目下了多少功夫等等;再次,每次宣布投票结果都扣人心弦,选手的态度也差异很大;最后,三位评判对选手的评述或幽默、或尖刻。
《美国偶像》在美国非常流行的原因是美国人有一种美国梦的说法,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寻着这个梦,节目正是为那些想成为明星的人提供了一个向全国观众展示自己的舞台。
02 《与明星共舞》《与星共舞》是ABC2005年6月推出的选秀节目,是2005夏季美国收视率最高节目,播出两周即获得美国电视黄金时段收视率排名第一的骄人成绩,与风靡全世界的《美国偶像》成为世界最炙手可热的娱乐选秀节目。
游戏规则是:每期选6位二线明星和6位专业舞蹈演员组成搭档,当着现场评委和全国电视观众的面展现舞技,由评委打分和观众投票排出名次,每周淘汰得分最低的一对儿。
比赛内容包括拉丁风格的恰恰和古典风格的华尔兹,前者考验女方技巧,后者则看重男方表现。
超级女声——超级营销200509
超级女声——超级营销由湖南卫视及其旗下的上海天娱传播娱乐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超级女声选秀大赛已经进入总决选,这场由媒体主导的大众狂欢即将进入高潮,整个比赛历时半年(从2005年3月到2005年8月26日),如同一个肥皂剧一样高潮迭起,将喜剧、悲剧与无厘头闹剧一网打尽,成为2005年最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超级女声的营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使用的营销手段也是包罗万象,简直像一本文化营销百科全书,本文试图做的就是提供一个不完全的目录。
目标市场和定位超级女声的构思源于英国的“流行偶像”节目以及对其形式发扬光大的“美国偶像”,属于“真实电视”或者“真人秀”的一种,其特点是对参赛者的无限制、无门槛制度,号称“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只要是女性,都可参加,这才有了很形象的“海选”之名。
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有一句名言:“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
在中国,则时间更短,“每个人都能出名30秒钟”。
在大众面前展示一下自己,在媒体上露露脸,过一把明星瘾,是超级女声的宗旨,主题歌“想唱就唱”恰恰表达了这种心态。
于是就出现了15万人(据说年龄跨度从4岁到89岁)参加“海选”的盛况。
超级女声给普通人造了一个明星梦,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更有机会选出自己心中的偶像,使观众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由此可知,超级女生作为一个产品,其目标市场覆盖了社会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旨在影响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但其中最坚实的基础仍是爱做明星梦并且爱追星的小女生们(主力是“80年代后”),其定位则是一个由大众参与、让大众快乐的娱乐节目,它的宣传口号“快乐中国”印证了这一点。
产品超级女声的舞台异常简陋:一个麦克风,一台摄像机,一张桌子,仅此而已。
超级女声不请大腕,演员全部来自观众,谁都能来亮一嗓子。
那么,它凭什么那么火呢?比赛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约略相当于NBA的常规赛和季后赛。
在这两个阶段,卖点是完全不同的。
移花接木?新瓶旧酒?——“超女”的本土化攻略
场短信投票数. 都是史无前例的。 不过.对于一档电 视节目来说. 后者的意义显然更为
重大。
第三 出是 励志剧 。随着 比赛 的深入 . 观众 们关注 的
短信投票成了近几年来不少娱乐节目收视率的风向标。
早已不是李宇春是不是又把歌唱跑了调 . 超女们的集体
舞 是不是 又出了岔子一一 比赛 的内容 已不重要 .重要 的
在这一规则中 . 专家与大众评 审的数量是 固定的 . 无 限开放的是作为大众参 与者的报名歌手与短信投票人。与 此对应的两个数字 . 5 1 万人 的报名数量 . 以及8 50 4 13 5 单
而更像是 场为了告别的聚会 最后几场超女妈妈们的 出场, 在友情戏中又加入了亲情戏的剧目. 进3 5 一场中 张靓颖为张妈妈唱的一曲 < 草帽歌> 不知赚取了观众多 .
解答问题的关键在于制作方所提厦的三个字: 本土化.
也正 是这三个宇. ’ 些好奇于 。 为那 超女神话 的电 视节目 策捌人提供了一 个极富 价值的参考答案.
节且 制作公司F m nl M d 新闻发言 r a t e i e e a 人对媒体透露.
他们已对 超级女声 。提起法律 诉讼——号称中国版 ( 美
几百万 ” 不 签约不让进 1 强 ” 超女集 体要求解 约 ” 0
等纷争不断的天娱合约事件。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
不热 闹。
全国人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除了春晚,就是常播
人海战术是 本土攻骑第一着. ,
在各项本土资源 中 人 无疑是一方可供无限开掘韵 ’
维普资讯
51
经济人文 4 1 -
金矿。那些指挥着遥控器大军的操盘手.既是节目要去吸 引的对象. 也是节目 必须去利用的资源。
蒙牛—超女成功公关案例
一:蒙牛—超女成功案例蒙牛通过出资打造“超女”平民偶像,已经打破了品牌=美女的营销怪圈。
酸酸乳“酸酸甜甜”的滋味与“想唱就唱”的率性黏结在一起,改变了人们心中的主流观念。
“蒙牛酸酸乳”把销售系统和媒介系统进行了一次整合。
从产品的包装、售点的宣传单页、终端的路演推广均和媒体宣传步调一致,把消费者的关注度集中到一点,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公关案例。
2005年中国的演出市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湖南卫视的“第二届超级女声大赛”了。
然而湖南卫视举办的第一届超级女声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可这一次却达到了轰动全国的地步。
除了早期的春节联欢晚会,估计还没有哪一个电视节目会像“超级女声”这样,让那么多的中国家庭的电视机同时集中到一个电视台,让那么多媒体跟踪报道,成为全国城乡那么多百姓时尚的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
就因为在第二次大赛的背后,出现了一个中国商界的巨人——“蒙牛乳业集团”,造成了两届超级女声大赛如此大的差异,第二届超级女声大赛与蒙牛的联手带来了他们的共赢,三个同样渴望获取更大辉煌的品牌在各自领域各司其职、相互作用,结果也使得此次活动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1.蒙牛的老总目标决策明确,实现了产品的创新。
液态奶的发展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同时也迎来了多事之秋,越来越白热化的价格战、渠道战、促销战使得部分企业开始透支了自己的资源。
摆脱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泥潭,成为更多乳品企业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怎样快速发展才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
而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认识到:“思路决定出路,把目光从餐桌放开,也许可以找到答案”、“牛奶饮料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时尚饮品,就像可口可乐一样被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喜爱和引用呢?”年轻人这一群体的定位,是蒙牛酸酸乳打入市场的前提,为蒙牛的市场提供了保障。
2.蒙牛看准了机会,敢于投资。
第一届超级女声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其波及的范围还不是很大,但蒙牛却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它潜在的巨大影响力,在第二届中成为了其幕后赞助者。
美剧介绍
国有四家全国性质的公共电视台分别是ABC、NBC、CBS、FOX,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质的或付费的或大或小小台,比较知名的有HBO、SHOWTIME等。
ABC电视台是和迪斯尼一家公司的电视台。
说起ABC大家一定不陌生,经典的剧集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就是ABC出品的。
近几年ABC的公众频道出品的国内知名剧集有Desperate Housewives、Ugly Betty、Grey's Anatomy、LOST以及舞蹈类真人秀Dancing With The Stars,其他反响不错的剧集还有Samantha Who?、Private Practice等。
ABC公众频道的剧集风格比较多样,涵盖了喜剧、剧情剧、言情剧、犯罪题材等,ABC公众台制作的剧集基本上都比较“正”,弘扬的都是真善美,所以ABC的剧集很容易被全世界接受,流行也比较广。
ABC电视网的另一个著名频道是ABC家庭频道,最近出品的优秀剧集有KYLE XY、The Secret Life of the American Teenager。
这个频道主打家庭,剧集很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我看Desperate Housewives的时候父母都看不下去,但是看KYLE XY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每天晚上坐在客厅等着我刷完碗给他们放,他们则带着老花镜盯着字幕看得津津有味。
所以ABC 家庭频道的剧,特别是KYLE XY强烈推荐给刚刚开始看美剧的人,不光情节好看,关键是可以和他人分享。
ABC热播剧介绍:Desperate Housewives(绝望的主妇、欲乱绝情妻、疯狂主妇):美国中产阶级社区里中年妇女的中年危机。
(已播出1-4季,2008.9.26日第五季回归)Ugly Betty(丑女贝蒂、丑女也有出头天):轰动全球的青春励志喜剧片美国版。
Grey's Anatomy(实习医生葛雷、葛雷的解剖):某医院外科医生间的风流韵事外加各种奇怪的外科病患。
浅论“超女-文化现象解读
浅论“超女"文化现象解读论文关键词:“超女”现象文化工业后现代论文摘要:“超女”现象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符合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美学特征;“超女”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后现代文化机密,是科技发展、市场驱使以及意识形态进行权力控制的结果,超女和文化资本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和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后现代文化语境。
有学者指出:“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不能将它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等同起来,但它毕竟在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显山露水。
}.t}7ysz}如果说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文化工业”的出现,而“文化工业”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化、商业化的必然结果,那当下便可称为商业化时代,“超女”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应运而生。
从2005年到2006年,“超女”在娱乐节目中遥遥领先,到目前为止,在一片裹挟着谩骂与赞美、唾弃与追捧、抵御与张扬、漠然与狂热的声浪之中,超女依然红红火火,其范围之广阔、声势之浩大、参与之热烈,比20年前的摇滚热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文化领域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奇迹。
要揭示超女现象背后的本质,窥见这一被闹得沸沸扬扬、如火如茶的文化现象的所有秘密,就必须以对当代审美文化基本矛盾的审视为前提。
当代审美文化是在现代商品社会形成的、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与以往相比,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的对立,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抗衡”。
m o z2n0“当代审美文化正处于经济与文化、科技与人文这多种冲动力的拉扯、争抢和劫夺之中,它被扭曲、变形和撕裂,显得进退失据、摇摆不定,表现出种种特有的文化现象”,(224)“超女”这一文化事件正是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在后现代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文化的商品化或商业化倾向以及科技理性对文化理性的侵蚀成逐渐扩大之势。
传媒经济案例分析_超女营销模式
赞助企业 —— 蒙牛乳业集团
作为“超级女声”的赞助企业,某乳业集团(蒙牛)不仅对该节目 进行冠名赞助,而且在“超级女声”播出期间, 为了提升公众注意力, 先后又投放了8000 万元后期宣传费用,以“超级女声”为标志的“酸 酸乳”广告布满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和平面媒体,并在其产品的包装上, 对“超级女声”节目进行广泛宣传。其宣传费用累计超过了1 亿元,但 该企业从市场上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已经远远超过了上述费用。
超女就是这样,借助媒体和大众主动传播的力量,将超女迅速上升为 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只一个电视节目。事件营销能信息干扰,可以 迅速抓住公众的“眼球”,使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最大化。
超女和载覆她们的时代七年后他们再当评委
超女和载覆她们的时代七年后他们再当评委柯以敏第一次见到周笔畅,并不是后来人所周知的“超级女声”舞台。
“那时候她参加了华娱电视的另外一档的选秀,被黑楠老师给刷下来了。
但是后来呢,她的声音一直在我的脑海当中,后来我做超女节目的时候,我就让主办单位给她打电话让她来参加比赛。
她本来是非常的拒绝,但是后来她终于肯了。
”她对《人物》记者回忆说。
那时候,柯以敏觉得周笔畅很单纯,唱歌很棒,没什么可以挑剔的。
“至于说现在染了头发啊,有些作风啊,等等,我觉得这些情有可原,因为人都不断的长大嘛。
我们总不能期待进入这个圈子以后她们还像之前的参赛者。
那不可能。
”“超级女声”也成就了她们“到现在我都很感谢,我是2005年超女的评委”,柯以敏说。
从此之后,她的私人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作量越来越大,“到现在都不断,然后也交了很多的朋友啊。
因为那年,我出的唱片,我自己的唱片销量都有增加。
”宋柯第一次见李宇春是在总决赛尘埃落定之后的事儿了。
2005超女十强来北京做拼盘演出,记者会后一起去吃饭,唱片公司老总们坐一桌,10个女孩坐一桌,“打了个招呼,她们给评委敬酒表谢意。
我在偷偷观察那10个女孩,张靓颖周笔畅我以前就评过,女孩们都很兴奋,唯独李宇春比较淡定,气场挺强大的,跟日常碰到的其他新人不太一样,肯定跟本身性格有关系,残酷的选秀也给她们带来了锤炼。
”即便当年已经身为唱片公司的高层,宋柯也坦言,2005年的超女节目改变了他的工作轨迹,“当评委,今年还又接了两个,我觉得每年的评委工作,带来了好处。
提高了知名度。
也有助于我对新人的观察。
比如今年的《向上吧,少年》,都是90后,甚至00后,看新的一代人,看他对于作品的选择,舞台上个人的魅力,个性展现。
挺受益的。
”“最大的改变,我们和李宇春的合作,让公司、团队有了成长,学了很多东西。
”宋柯说。
“内心纯洁的人前途无量。
”2005年,31岁的科尔沁夫写下这句话。
那一年,他从辞职在家的前媒体人,成为超女成都赛区评委。
《超级女声》:制造消费偶像引发的狂欢
草根民主→审美民主
女性歌迷为何钟爱中性选手?
女性主义说/跨性别主义说
“超女的盛宴 说到底是女性的自我释放 玉米军团在这以过程重完成了对传统女性审 美的定位 玉米缔造新平民偶像李宇春 让李宇春作为新文化符号对抗传统审美 颠覆弱势女性形象 推动潮流不断向前”
嫉妒说 移情说
解读《超级女声》(二)
恶俗阴影下的狂欢
娱乐至上。魏文彬:中国传媒的娱乐功能曾 经长期被忽视甚至被弱化。我们在恰当的时 候,率先改变观念,强化了传媒的娱乐功能, 赶在许多同行之前,开始为中国人大批生产 “快乐”。 娱乐至死(尼尔· 波兹曼)
狂欢
全民参与 颠覆常规 平等外壳
恶俗
低俗 vs 恶俗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绿色收视率 (叫座又叫好)
赛程 评委
孔庆祥:《美国偶像》的“走音 王”
《超级女声》模式分析(一)
“海选”实况播出 什么是“海选”? 摄像机前移 “海选”实况的吸引力 禁播——“海选”实况的命运
“海选”也让人们看到另一个城市不为人知 的细节:你一下就能看到女孩子的生活。她 们是不是懂得选择穿衣和化妆,知道自己应 该要什么样的发型;她们在日常生活里是怎 样站和走,怎么跟陌生的人说话;她们有没 有基本的音乐修养,对品质参差的流行歌曲 又有没有自己的判断……细枝末节当中,不 同城市间生活质量、民众消费力、大众文化 形态和文化状况,在“海选”中如此生动直 接地体现出来。(袁蕾,2005)
消费偶像带来的财富盛宴
生产偶像vs.消费偶像 (洛文塔尔,1961)
消费偶像:媚悦于消费者的商品;推动消费 湖南卫视:冠名赞助、节目广告、手机短信 天娱公司:全国巡演、《美丽分贝》、唱片 蒙牛乳业:分赛区的选择,“蒙牛在其中获 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其他媒体
美国偶像 操作模式
《美国偶像》:《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是福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歌手选秀赛,英国电视节目《流行偶像》(Pop Idol)的美国版。
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榜首。
《美国偶像》的制作方是FremantleMedia,隶属于德国的贝塔斯曼公司;经纪方是19 Entertainment。
《美国偶像》是发掘新一代美国歌手的比赛,同是亦是歌手迅速成名的好机会。
赛制:海选阶段和超女快男一样,美国偶像也是从走遍全国的海选开始了一年的大幕。
通常片方会挑选美国东西海岸以及中部的6到8个城市举行海选。
各地的报名人数基本上在8000到20000人。
每次开始前,制作方都会把所有的海选选手集中在当地的体育场,或者体育馆(三条线),展示出参与人员众多的效果,然后鼓励大家同唱一首歌,再加上美国人特有的热情,那气势的确是相当的惊人。
几乎每一个参加海选的人都是抱着见上三位评审一面的心态来的,但事实上能够见到他们的人少之又少,主办方会请来唱片公司的从业人员或者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来进行初审,显然只有两类人可以得到见面西蒙,宝拉,兰迪三人团的机会,特别好的,或者,特别让人无语的。
事实上,相当多有实力的唱将,会因为无星象的原因被初审团一一筛过。
每个获得面对三人团机会的选手,有机会在5分钟的时间里用各种方式展现自己的实力,三位评委只要有两位获得通过,选手就有机会拿到通往好莱坞参加好莱坞周的金色入场券。
通常,西蒙会扮演那位不给票的黑脸评委,而宝拉从来都是手最松的一个。
每个选区经过两天的海选,大概会有10人到30人不等的选手会获得去好莱坞的机会。
好莱坞周好莱坞周对于所有参赛选手来说是最刺激的一周,因为在一周的时间他们将经历从欣喜万分到沮丧绝望或者更加欣喜万分的感情变化。
好莱坞周的结果完全由三人团来控制,他们通常会把近200人的海选过关选手先筛选到99人,再筛选到50人,最终筛选到男女各12人的半决赛名单。
超级女声VS莱卡我型我SHOW--“炒作”是表现,功夫在策划
超级女声VS莱卡我型我SHOW--“炒作”是表现,功夫在策划很奇怪,原本视流行音乐为“幼稚文化”而深恶痛绝的老父亲,居然关心起了“超级女声”这个“小儿科”的综艺节目。
那天傍晚我出差回家,看见他竟一改多年饭后百步走的习惯,坐在了电视机旁边,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今天晚上有超级女声,并且是“6进5”的淘汰赛。
天哪!我惊在原地3分钟,没有合上张大的嘴巴!本来我也对这类综艺节目不太感兴趣的,一直觉得比较肤浅。
但是这次,我却再也不能因为个人爱好而无视它的存在了,因为多年从事营销策划与实践的经验告诉我,超级女声(以下简称超女)在营销运作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否则它凭什么让一个60多岁,根本不懂流行音乐的老头子来关注它!在与朋友、同事聊过此事,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更加惊讶了!因为就在超级女声接受全国无数观众,不分大小、不分男女的顶礼膜拜,并如火如荼地赚取眼球经济的时候,居然还有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和超级女声非常类似的综艺节目——“莱卡我型我SHOW”。
从火爆程度来看,这个由东方卫视同期推出的节目却比之超女相去甚远!在分析了两者的运作模式后,我个人认为超级女声绝对是一场空前成功的营销案例,“炒作”起了很大作用,但不是绝对力量,注重传播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也为此立下汗马功劳。
越单纯越易于表现,超女从选题上抢占先机从参赛要求及比赛内容上看,莱卡我型我SHOW(以下简称莱卡)不限制性别,选手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或演奏乐器,而超女限制为女性,参赛内容只有唱歌。
从表面上看,似乎莱卡男女同台竞技,可以运用一切表现方式,内容应该更加精彩,而超女只有唱歌,台面表现应该比较枯燥。
但是,我们知道,两者的优胜者都必须过无数关斩无数将,才可以走到最后的什么“几进几”的阶段。
由于唱歌的难度远远小于跳舞,这实际上莱卡已经为许多唱得很好但跳功一般的选手设置了心里障碍,可能有人就因此胆怯而不参加比赛。
参加超女只要唱得好就可以,舞台表现及跳舞等只是点缀,虽然到决赛阶段这也是重要内容,但经过专业人员的强化训练,这方面会很快学会的,这也是超女的评委们常常发出类似“哇,没想到你进步这么快”、“最让我感动的是,你很努力,我们都看到了你的进步”等这样的夸奖。
翻译风波
f流 亩 ,
/ 一—
度。一般外国人名长则三字,短则两字 ,实 翻译风波 在短不了,就给安一绰号。荷兰前锋范尼斯
不 是里皮 。
韩国一个演妈妈演得极其和蔼可 亲、
特鲁伊 ( a i e oi , V n Ns l o )港译 云 ( 如文 ) 像足了我妈妈的中年女演员,名字被翻成 tr j 读
尼斯杜莱,被唤作 云佬。罗纳尔多叫大 哨, “ 高头心” 跟韩国人自己把首都翻成 “ , 首尔”
我 一个朋友 来广东几 年 , 广州话 “ 对 识 罗纳尔迪尼奥叫细 ( 同小 )哨。哨, 意 哨牙, 有一拼。泰国前总理,在东南亚华文传媒译 听不识 讲 ” ,也 习惯 了看 香港 和 本地 电视 。 暴 牙也 。叫起 来像邻 家男孩 一样 亲切 。 作达 信 ,差 一字 就成 “ 达雅 ” 信 ,不说 有没
叫波,边锋叫翼锋 ,点球叫十二码,脑子能 带而过,就是从鼻子里哼哼完事。不知道 抛开国粤语发音的差别,用字的偏好, 哥的大列巴和红菜汤中炼成的,总脱不 了
更主要 的原 因在 于两地 的翻译 准则 、翻译 风 “ 大笨重”的味儿。
格、趣味大相径庭。港台继承了三四十年代
范思哲刚进入 内地的时候 ,考察时尚
但一到世界杯,他就一阵阵犯晕要说鲁
内地翻译平等对 待音标 中的每一个音 有国家领导人的范儿,听着至少像个人名。
一
尼 叫 朗尼 ,菲 戈 叫费 高 ,卡 福 叫 卡富 ,国 节,完整呈现,像保卫阵地一样保卫音节。
到中国就成了我不信你不信就他 自己信。
文 /江 乙
粤双通 ,容易理解。可 贝克汉姆叫做碧成 贝克汉姆的 “ 克、姆” ,维埃拉的 “ ,皮 不过, 埃” 他信不用太郁闷, 前面还有—个差猜。 ( 读如含) 罗纳尔多叫做朗拿度 ( , 读如铎) , 尔洛的 “ ,一个都不能少。关键就算把 尔”
“超女”潮起潮落到“快女”与常青树“美国偶像”对比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Comparison of Super Girls Rise and Fall into Happy Girls with the Evergreen
American Idol
作者: 朱柳敏
作者机构: 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陇东学院学报
页码: 79-8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超女;快女;美国偶像;对比;思考(Reflections)
摘要:2005年"超级女生"登上它的顶峰,2009年改头换面的"快乐女生"没有出现主办方期待的卷土重来,而通常被认为"超级女声"、"快乐女生"模板的"美国偶像"却一如既往的延续着辉煌。
通过多角度、多形式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了超女、快女与美国偶像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超女、快女与美国偶像外部社会结构情境的差异,并从三个方面对差异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思考。
[观《美国偶像》和《快乐女声》有感]美国偶像
《[观《美国偶像》和《快乐女声》有感]美国偶像》摘要:同时,按“尊卑”来论,评委处于尊位,选手处于卑位,所以即使评审有错误,评价过于尖刻,选手也不会当面指出,即使指出媒体也不会公布,这是媒体的力量,也是文化的顾忌,胡先缙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金耀基用“面子”统称胡氏的“脸”和“面子”,将“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早从上世纪末英国娱乐节目Pop Idol走红以来,全球便掀起了一股平民选秀热潮,诞生了一批批“草根偶像”。
近年来,中国大陆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不少平民偶像脱颖而出,选秀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些中国独有文化。
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现在人们也可以同时观看到美国的娱乐节目。
此文中笔者将要对中美两国最热的两个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和《美国偶像》(American Ido1)进行比较,试图从面子文化角度得出一些启示。
一、节目简介(一)《快乐女声》是中国湖南卫视主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现今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
它引起极高的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专家评委一般由华语流行乐坛歌手、资深电视人或其他明星担任,在海选中,他们给选手打分,并可现场颁发通过卡,允许选手参加下一轮比赛。
在晋级赛中,他们要提名选手参加PK赛,并且能直接让选手晋级。
在媒体上能听到对选手评价最多的声音来自评委,他们对比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选手有深刻的影响。
(二)《美国偶像》是美国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真人秀节目。
该节目开播八年来一直是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
四位评判Simon Cowell,Randy Jackson II,Paul Abdul和Kara DioGuardi在全美寻找未来美国偶像。
在这个节目中,评委意见至关重要,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判,同时其极富特色的点评也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因此薪酬极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之异“美国偶像”的英文全称为:“American Idol”,但“美国偶像”并不是自主开发的产品,它的前身来自英国的系列电视真人选秀栏目“流行偶像(Pop Idol)”,当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费了近亿元美元购得版权。
和“超级女声”一样,“美国偶像”也是在“流行偶像”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和加工。
孰料,一经推出,收视率暴涨,最后连美国总统都要接见获奖的“美国偶像”。
那么,“超级女声”和“美国偶像”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第一,“美国偶像”起始于2002年,而“超级女声”起始于2004年。
很显然,“美国偶像”是走在时间前面的。
第二,“美国偶像”的年龄有着严格的限制,最初的年龄必须是16岁到24岁之间,低于和超过这个年龄都不能参加这个活动。
直到2006年,“美国偶像”的年龄才放宽到了28岁。
而“超级女声”最初没有最低和最高的年龄限制,也是2006年,“超级女声”设置了最低年龄限制,即不能低于18岁,上不封顶。
第三,“美国偶像”实际上是美国平民的一场业余歌手大奖赛,其遴选工作方式灵活多样,观众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初试,初试之后进入复试,最后由评委和观众投票。
而“超级女声”的海选则是在规定时间排队报名,然后一个一个在评委面前接受考验。
第四:“美国偶像”当中的评委大都是好莱坞巨星及王牌制作人、音乐人等,如宝拉?阿布杜尔、兰迪?杰克逊、塞门?克威尔等。
最重要的区别是“美国偶像”没有大众评委一说。
虽然“超级女声”的也有不少专业评委,但影响力是否够大,读者自辨。
“超级女声”增设了31名大众评委,他们有权在两人当中决定选手的去留。
第五:“美国偶像”重在参与,而不是比赛。
舞台上的主角绝对是参赛选手,而不是主持人。
选手参赛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向全国播放(插播一句,“梦想中国”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就是主持人李咏(blog)永远是中心)。
为此,它的参与性甚广,仅选票就可以收到5亿张。
而美国的总人口还不到3亿人,即便是美国总统竞选得到的选票也不过5054万张。
而“超级女声”再火,其参与面也没有如此的深度和广度。
第六:“美国偶像”是双性别选秀活动,也就是说男女都可以参加,同台竞技,而“超级女声”则是单性别选秀,只能女性参加。
第七:“美国偶像”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演唱,而“超级女声”有组合,还有合唱表演。
第八:“美国偶像”表演完之后,等待选票,等待淘汰,但没有选手间的PK。
“超级女声”则把PK发挥到了妇孺皆知。
第九:“美国偶像”只有冠军,根据选票的多与寡,只评选出获得观众投票数最高的冠军。
冠军将获得和唱片业巨头BMG公司签约、成为其签约歌手的机会。
大概程序是:评委到全国各地挑选中意的选手,被选中的参赛者到好莱坞参加下一轮的比赛,从这些选手中选出24名选手(12男12女)参加最后复赛(一般都是12名,只有本年度第4季是24人),复赛时每个人在电视上向全国人民演唱,然后由观众投票,得票最低者被淘汰,前3周每周淘汰2男2女,后面都是每周淘汰1人,最后的胜出者就是美国偶像。
而“超级女声”则和“美国偶像”的程序不同,不仅有晋级赛,比如10进7、7进5、5进3,而且还要选出10强、5强、三甲等等名头。
第十:“美国偶像”并不是所有比赛都要播出,而“超级女声”的每场比赛,包括预选赛等等,都会播出。
《美国偶像》pk《超级女声》《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公司2002年在英国系列电视真人秀节目《POP IDOL》基础上通过改编播出真人秀节目。
开播7年以来这档节目受到了全球极大关注,屡屡创下收视神话,开播第五季,收视人群超过全球人口的二分之一。
CBS、NBC、ABC电视台纷纷将《美国偶像》播出时段本台的主打节目调整时间以免与其正面交锋。
CBS高管凯力卡尔这样形容《美国偶像》“有一年,一个庞大怪兽横在路上,我们无能为力,无疑,他是这条路上的终极王者。
”《美国偶像》节目参与性甚广、年年仅选票、就收到5亿张,而美国人口仅有3亿人。
即使是美国总统竞选也不过5054万张,这档真人秀节目受观众欢迎度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这样一档“王牌”节目是怎样策划的呢?首先,对于FOX电视台来说《American Idol》的播出营造出“帐篷式”编排。
1节目播出时间:每年1月份开播,每周二、三黄金时段播出《美国偶像》会有半年的休眠期。
2赛制:(1)海选:每年选8个城市左右,评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直接给出通行证,选出的人数不一定,最终180人左右进入“好莱坞周”(2)复赛:第一天,有伴唱钢琴伴奏唱指定歌,淘汰180人中的90人,被淘汰的90 人游好莱坞。
第二天,定歌曲,将头一下淘汰的90人中挑一小半,两天共有百来人左右进入下一轮。
第三天,小组唱,在淘汰小半。
第四天,无伴唱伴奏清唱,之后选手被分配到4个房间,房间里的选手或全部淘汰或全部进入下一轮,评委当面宣布。
第五天:评为考察选手自海选以来的所有表现,衡量出24名选手(12名男,12名女)让观众投票,当面告之结果,之后进入观众投票淘汰阶段。
前三周,每周淘汰2男2女,最后选出前12.之后每周淘汰1人直到冠军产生。
3投票:观众一直有很大的参与性,尤其是进入投票阶段,观众执掌“生杀大权”4评委设置:评委各有千秋(笔者不得不逐一介绍)Paula漂亮性感、有激情、性格果敢。
常常直接就说:“I like this . I hate that .”Randy是一名很受观众喜爱的“黑人音乐人”以其独特评语而闻名,最具特点的是Simon,这位英国人貌似名人选手他都讨厌,一般选手也不容易从他手里获得认可,如果有选手听到Simon对自己说:“You did perfet”那么这选手一定会疯狂。
5主持人设置:帅气的主持人Ryan风味幽默,在主持人《American Idol》前就深受欢迎,当然主持这一节目会成为他事业的辉煌。
Fox采用“全明星”战略,无论评委还是主持人都很具魅力和影响力。
也许国内很多人不是很了解《美国偶像》但相信你一定看过《超级女生》。
当2004年“超女”在中国风靡的时候,《美国偶像》已成功开播两年了。
但是超女没播几期就“销声匿迹”了,而“美国偶像”则到2009年这期势头依然不减。
笔者比较了解这两档节目的区别,也许其中可参出一些原因。
“超女”和“美国偶像”到底有什么不同呢?1前者只选女生,而后者男女均可参加。
2前者“海选规定时间排队报名,然后一个个在评委面前接受考验,而后者更像美国平民的一场业余歌手大奖赛,其海选方式灵活多样,观众甚至可以电话等方式初试。
3前者评委虽然也有专业的,但影响力不够大(笔者认为)而且还设了31位大众评委,他们有权在两者间选择去留。
但是31人能代表所有观众吗?这一点上来说观众参与性就弱了。
而后者评委都是好莱坞巨星及王牌制作人、音乐人。
观众参与度非常高。
4主持人的作用:“美国偶像”一向把选手放在第一位,是舞台主角,因而使观众们更了解到节目对选手的重视程度。
5前者把选手间的pk发挥到“淋漓尽致”而后者没有选手间的pk,打出的是选手间的感情牌。
6前者选出10强、5强、3强等等名次。
令人想记住“入强”选手的名字都有些困难,而后者仅选出冠军成为真正的“美国偶像”冠军会获得唱片业巨头BMG公司签约的机会。
当然前几名都有丰厚报酬,而且在此过程中他们早已“声名远扬”了。
7前者每场比赛甚至预选赛都播出,而后者只挑出有代表性、有意义的播出。
8对选手包装与宣传力度,从这点来说“超女”与“美国偶像”相差甚远,当然其中也有资金投入多少的原故,就赞助商来说“超女”是“蒙牛酸酸乳”而且还在节目播出中特别显现赞助商位置,而美国偶像的赞助商是名牌汽车、可口可乐等,节目播出中并不是场场必提,赞助商是谁(在此例举2009年这一季节目中一个很有创意广告:将钱十二名选手影像投射到十几层,几十层的高楼表面。
街上就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大厦上有和大厦一样高的选手们忘情唱歌,然后街上是满街沸腾)“美国偶像”的选手们为赞助商做广告的同时火了自己,火了“美国偶像”不得不佩服美国精明的人们。
9“美国偶像”常常打出“亲情牌”最成功的属第五季,苦情选手Elliott 这个来自于奇蒙市27岁小伙子,长相平凡。
一只耳朵几乎失聪,从小就有糖尿病,还有一个和他一样悲情的单亲妈妈。
而Elliott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乐感进入了前三名。
虽然没有成为最后的Idot,但是他的音乐之门被“美国偶像”打开了,而“超女”就显得苍白些。
《美国偶像》取得的成就应该让我国电视人深思一下,他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巨额财富那么直观的表现,而是娱乐文化,在此,我还想说一下“美国偶像”几乎无孔不入的经营,唱片发行、广告收入、授权纪念品、演唱会门票收入、版权费用、网站收入甚至各种生活用品、商业卡、玩具等等。
目前由“美国偶像”为选材的“网络游戏”也大行其道,而且金牌经纪人富勤又开发了一档“美国偶像”的衍生节目。
“美国偶像”的经纪人富勤第一时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上“挂号”而我国曾红及一时的“超女”商标却被别人抢先注册。
不知道“美国偶像”原封不动搬到中国会不会一样火,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超女’搬到美国一定不会有在中国一样火,更不能根由世界影响力的“美国偶像”相比。
“美国偶像”几乎赚尽娱乐产业链条上的每一分钱。
“美国偶像”早已被美国的电视人们研究着,希望中国的电视人,尤其是真人秀节目的策划人也研究一下当前的“娱乐巨人”我只能从表象上谈“美国偶像”的理解。
美国偶像VS超级女声2006年无疑成了中国电视业的集体选秀年。
美国那边更是热闹,就在前些天,经过长达近5个月的激烈角逐,福克斯电视网一年一度的热门歌唱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落下帷幕。
决赛当晚,观众以电话和手机短信的方式投出了6300万张选票,这个数字高出美国历史上任何一届总统选举的投票数。
事实上,与中国形形色色的电视选秀活动相比,美国的电视选秀发展过程更长,商业模式也更成熟。
在中国人气最旺的的“超级女声”节目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模仿“美国偶像”的痕迹。
对于中国正处发展过程中的选秀节目而言,电视海选节目之母《美国偶像》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考察“超级女声”的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有节目冠名及广告、短信收入等。
2005年获得“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的蒙牛乳业相关投放超过了1亿元。
而在决赛节目播出时,15秒广告费以11.25万元一举超过央视“新闻联播”后{1万元的“标王价”。
短信方面,保守估计收入也在3000万元之上。
需要指出的是,观众要给其支持的选手投票,首先要花1元定制短信,收到回复后才能投票,每投一票另需要0.1元。
而短信利润的大头,是之后向观众发送的有关“超级女声”及卫视节目信息。
一旦用户发送投票短信,就被sp默认参与接收关于“超级女声”各类资讯与花絮的增值服务,基本服务费为6元。
定制之后每月发送15条“超级女声”花絮,每条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