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A.doc
611马哲背诵笔记
611马哲背诵笔记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一、马哲的总体特征
1.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 马哲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马哲的物质观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马哲的意识观
1.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3. 意识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四、马哲的实践观
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3.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马哲的社会观
1. 社会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体。
2.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
3.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4.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 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
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诵率澜绻鄄那疤?一方面,以往哲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益探讨积累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以往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
在近代哲学中,法国唯物主义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代表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的方向,它们对于新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是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给哲学提供了新的知识源泉。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和知识源泉的哲学,反过来又给予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是哲学所特有的功能。
三、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
文明的创造与演进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创造和演进的产物,它又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不可缺少的制约和导向作用。二者的惯技实际上也就是哲学与其时代特征的关系。有如下内涵:
第一,哲学理论地把握文明创造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的辩证法。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活的灵魂,就是这种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它反过来又对于促进文明的创造和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哲学的批判推进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演进。哲学的批判并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同时包含着建设、创造,是破与立的统一。因此,哲学的自我批判和对文明诸形态的批判,才能对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哲学与文明共同进步的机制。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
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是哲学上的党派性)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主文哲学的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马克思主文哲学的创立与发展2.1 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任何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1)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内在矛盾的逐渐暴露,以及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向世界性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屡遭失败,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有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1)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时间为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主要成就包括数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根据、实验方法的确定、近代的生产本身成为自然科学的工艺学运用。
(2)“搜集材料的科学”过渡为“整理材料的科学”时期这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基础。
(3)启蒙运动近代社会科学起源于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
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其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
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既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从对这两方面的批判继承中产生的。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1 复习笔记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①哲学与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1)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马哲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一、基本概念:1、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的物质内容和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社会形态还包括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了解社会形态的全貌,才能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2、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术语并赋予他历史唯物主义含义。
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舞台”。
这里已清楚表明,这里所讲的市民社会就是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国家和观念即意识形态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交往形式:亦称“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马恩早期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用语。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使用表示人的社会关系。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按照马恩理解,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
交往关系受制于生产力。
在不久后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用生产关系来概括。
4、《德法年鉴》: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在巴黎主编出版的德文刊物。
1844年2月底在巴黎出版第一、二期合刊号。
这一期刊有马克思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还发表了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
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实现了两个转变。
5、异化: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第一章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特色哲学的特色即它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其次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3、哲学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意义~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认识论意义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基本派别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1、哲学的历程2、科学的分化和哲学的发展3、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适应历史时代的的根本性转折,在哲学上也必须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新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世纪在社会科学方面获得的重要进展对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以住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阶段的标志是《神圣家族》~第三阶段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实践以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以观点~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它公开申明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它本身内在的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实践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它的内存的本质规定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总结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前苏联和中国都出现过对西方自然科学新发展予以排斥的情况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差异~阶段属性不同~理论实质不同~社会作用不同~发展形态不同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存需要和本质特征之一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1、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既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整理⼀共六课,第⼀课为唯物论第⼆课、第三课为辩证法第四课为认识论第五课、第六课为价值观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价值观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1、⼈类从事两项基本活动,即认识世界(想问题)和改造世界(做事情)2、哲学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世界观决定⽅法论,⽅法论体现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引申:唯物主义发展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上学)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课:⼀切从实际出发包括四组世界观和⽅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世界观: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性,意识第⼆性,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承认⾃然界的客观性是⼈类有意识地处理⼈与⾃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然、改造⾃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然,顺应⾃然,保护⾃然,学会与⾃然和谐相处。
2、马哲把不依赖⼈的意识,并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可知性是指:能为⼈的意识所反映2)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客观实在⾃然界客观存在⾃然界⼈类社会⼈类社会整个世界⼈的意识3、意识1)起源:是物质世界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2)本质:是客观存在在⼈脑中的反映(产⽣意识的物质器官是⼈脑;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3)意识根源于物质(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脑中的反映)⽅法论⼀切从实际出发1、含义:⼀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部出发点,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动。
2、为什么要⼀切从实际出发?1)是做好各项⼯作的起码要求-具体的⼯作2)是⽆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路线、⽅针、政策的前提-党的⼯作⼤局3)是⼈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点-⼀般的哲学原理3、怎样做到⼀切从实际出发?1)对主观主义,深⼊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2)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把握全⾯的、变化了的实际3)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4)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能动地反映并反作⽤于客观实际,不能消极地适应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嘿,朋友,今天咱们来唠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这可不是个枯燥的事儿,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可是热闹得很。
康德就像一个严谨的建筑师,精心构建着他的哲学大厦。
他提出的那些概念,什么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之类的,就像一块块形状独特的砖块,试图拼凑出对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完整解释。
可是康德的哲学就像一座半完工的建筑,有些地方还透着神秘和模糊。
这时候黑格尔登场了。
黑格尔就像一个魔法大师,他的辩证法就像魔法棒一样,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矛盾的过程。
他的绝对精神像一个巨大的幕后操控者,世间万物都在这个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中演变。
我和我的哲学伙伴聊天的时候,有个小伙伴就打趣说:“黑格尔这绝对精神,是不是有点像一个看不见的超级导演,指挥着所有的剧情发展呢?”不过黑格尔的哲学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太抽象了,普通老百姓看着就像看天书一样。
费尔巴哈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这有些沉闷的哲学氛围。
他说要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关注现实的人。
这可太对胃口了。
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直观,就像他在告诉大家:“嘿,别老在空中楼阁里想事儿,看看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啊。
”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他对人的理解还是有点片面。
马克思呢,他就像是一个超级智慧的融合者。
他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又拿过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然后开始了一场哲学革命。
马克思觉得,哲学不能只是在书斋里空谈,得用来改变世界。
我记得在一次讨论会上,有人问:“马克思的哲学到底和以前的有啥本质区别呢?”我就激动地说:“这区别可大了去了。
以前的哲学很多时候是解释世界,马克思的哲学可是要用来改造世界的。
这就像你知道房子哪里坏了,马克思不是光分析这坏的原因,而是要拿起工具去修房子,去建新房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列宁也是一个重要人物。
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那叫一个复杂。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一哲学与世界观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宝贵的,有些常识也包含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具有某种世界观的意义。
哲学与常识常识也包含着世界观,但这样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哲学的世界观是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4 宗教: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中的神的形象特别是一神教中的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
哲学与宗教宗教也是系统的世界观,但宗教的世界观以某种信仰为前提,不是彻底的理性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世界观则是具有彻底批评精神的理性世界观。
5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应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有些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并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哲学与艺术艺术也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但是艺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哲学则用概念、逻辑来表达。
6 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以未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中科学与哲学哲学与科学以不同形式把握世界。
科学更注重实证研究,用量化的方法描述世界;而哲学更注重与抽象研究,用思辨的方法解释世界。
哲学以科学为基础,可以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
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
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
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侧重从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原理以至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并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正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从根本上说,它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又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的。
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理论升华和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有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理论思维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实现出来的。
表面上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思想发展史,实际上它是由历史发展必然性决定的理论思维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史就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历史发展和理论思维发展内在逻辑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实践活动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是辨证的唯心论者。
他们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和他们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同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发展,是和他们批判研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密切相关的,也是他们深入实际斗争参加革命实践密切相关的。
他们用批判研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所获得的新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实际斗争的深入,又参加实际斗争所取得的新认识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成果。
他们能够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正是他们的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844年至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离开了费尔巴哈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这为他们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原理奠定了基础。
对哲学和经济学文献的批判研究在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对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后果的研究则在恩格斯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凡真实的⼈⽣总是相遇。
(——马丁布伯)第⼀章什么是哲学⼀、“哲学”⼀词的词源Philos(爱)+Sophia(智慧)哲学的基本性质: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类智慧①哲学研究的不是某个特定领域,它关注的不是细枝末节②研究⼈与世界的关系(⼈对待世界的⽅法、态度),⼈和世界打交道⼆、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1、智慧不等同于具体的实证知识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science 科学;wissenschaft学问,科学,学术,知识。
既包括⾃然科学在内的世界上的所有的科学)是以⼈与世界关系为中⼼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把握2、哲学问题:总体(普遍)的问题哲学:客观地研究世界,研究⼈们对待世界的⽅式、⽅法、态度,是⼀种有关境界的学问。
⾃然科学:天为什么下⾬哲学:什么是因果关系⼈为什么会死⼈如何对待死亡三、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1、为了让⽣活⽐⽣活更多(为了更好地在世界中⽣活)“边缘境况”:科学技术⽆能为⼒领域。
例如:感动是内⼼的真实情感,油然⽽⽣。
(雅斯贝斯提出)为了解决“边缘境况”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哲学。
2、哲学是⼀门“life work”①⼈只要活着,就需要哲学,需要哲学智慧。
哲学区别于宗教:哲学——⼊世(更好地⾯对与解决问题);宗教——出世(逃避问题)②哲学总是源⾃于⼈们的现实⽣活。
⼈⼈都有⾃⼰的哲学。
(这⾥的哲学指的是常识,是⾃发的、发散的,未经思考的。
)真正的哲学:系统化、理论化;哲学家的哲学:⾃觉地经过理论的加⼯和反思的、系统的③具有⼀种实践的定向哲学不是纯粹理论的东西,真正的智慧来源于⽣活,⼜⾼于⽣活,扎根于⽣活。
Life work:⽣命的劳作,在⽣命的劳作中所⽣产出来的有关⽣命的作品四、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的批判性(是哲学的根本特征)1、哲学是⼀种⾃由思想(⾃由思想≠主观思想=批判地思想)苏格拉底:批判的⽜虻⿊格尔:所谓⾃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任何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7)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9)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8)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8)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9)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20)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2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5)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5)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7)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1)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31)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33)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5)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8)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8)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9)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40)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2)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43)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45)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4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51)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53)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3)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54)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6)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8)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58)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60)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期末终极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定与偶然、缘由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相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相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相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靠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靠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其次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分于物的特点。
详细3表现①相识世界;②指导实践、变更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限制和调整。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通用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通用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一.哲学的起源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二.哲学的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特点:第一,哲学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一种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在哲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大科学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崭新的世界观第一次公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有着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哲学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出现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第三, 唯物历史观的出现,一方面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统治,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科学;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新鲜经验以及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二是对敌对思想以及国际工人运动中错误思想的批判和斗争;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疑的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提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指导我们完成民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万物共同的本原或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的基本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经受了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 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 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 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二.运动及其基本形式恩格斯说:“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永恒的、不灭的,因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第一, 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互相依赖;第二,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总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三.时间和空间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既不能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的;因此,时间空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可变性,也事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空间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它们的有限性是辨证统一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类从自身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科学结论;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第一,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必要条件;第二, 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第三, 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成功的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一定如此的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物质运动规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规律具有稳定性;第二, 规律具有普遍性;第三, 规律具有可重复性;第四, 规律存在于物质运动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物质运动过程的前途和方向;第五, 规律具有绝对性,是客观的;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事物质运动合乎规律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到生物的反应,低等生物的反应到高等生物的反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造成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本质区别的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劳动;人类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第二, 思维的工具——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第三, 劳动改造了人类自身身体状况,特别是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日益完善;第四, 劳动不仅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而且使意识的产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二.意识的本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上,而且表现在意识的本质上,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意识是由各种彼此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认识因素和情感意志因素等构成的复杂体系;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或内在联系;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够运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能动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物质的东西,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这就是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第三,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第四, 意识对人的大脑和人体的生理过程有能动的反作用;总之,意识的能动性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同时又认为意识的能动性是依赖于物质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第一, 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物质条件在思维中的反映,是由客观物质条件决定的;第三,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回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世界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的问题;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以科学发展所提供的大量系统是实为根据的;哲学证明P93-P94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解放思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是统一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和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也是一致的;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和根据;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方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它们自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又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或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或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并且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二.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事物之间或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方面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复杂的、多样的;三.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坚持“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法则;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真正终极原因;二.发展的普遍必然性所谓“发展”,就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是无条件、普遍的,因而是绝对的、永恒的;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发展的普遍必然性,具体表现为宇宙间永无止境的新陈代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一, 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第二, 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第三,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及其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科学形态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第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全面的看问题,形而上学则把事物看成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在认识和实践中片面的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形而上学则把事物看作是静止不变的;第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形而上学则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并不否认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强调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不否认事物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并不否认相对静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由其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前者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后者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可能性和现实,本质和现象等等;科学范畴的科学规律是相互区别的;科学范畴即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科学规律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关系的概括和反映;科学范畴和科学规律又是相互联系的;从逻辑形式上看,科学规律即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关系,概念或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也就是科学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由其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即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焦点;第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乃至整个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钥匙;第三, 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章普遍联系的辨证图景第一节原因和结果一.原因和结果及其客观普遍性原因和结果就是反映事物或现象间的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一般总表现为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是科学研究的客观基础;二.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否则,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统一表现在:第一, 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第二,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第三, 因果联系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掌握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 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探索事物的内部联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重要环节;第二, 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科学预见的基础;第三, 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一般途径,即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结果揭示其原因,或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原因探讨其未来必然引起的结果;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确定不移、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由事物自身不同的原因和根据引起的;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引起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矛盾引起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第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一.可能性和现实的相互区别现实是标志当前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哲学范畴,现实是和必然性联系着的;现实着眼于事物发展的当前,是已经实际存在着的东西;可能性作为与现实相对立的范畴,反映的是存在于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是在现实中有一定的条件和根据的;二.可能性和现实的辨证统一可能性和现实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可能性是事物内部蕴涵着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现实着眼于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性则着眼于事物发展的未来;可能性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第一, 可能性和现实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第二, 可能性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和现实的辨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节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向现实转化的过程,就是内容和形式辨证统一的过程;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内容和形式是揭示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联结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和表现事物内容的方式;事物的内容是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二.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在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中,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的变化决定形式的变化;形式对内容有能动的反作用;内容和形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推动着形式和内容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中,新内容要求革除旧形式,建立新形式;第五节本质和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一.本质和现象的相互区别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它的外在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第一,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二,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第三,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是人们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的,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二.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原背诵笔记
马原背诵笔记一、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理论。
同时,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不满足于工人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革命意识,开始产生创立理论的迫切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结合起来,而是以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批判地吸取了它们合理的内核,在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哲学的批判不能停留在纯思辨的领域,而必须深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去。
他们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强调哲学家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它以人类社会的解放为己任,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它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