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发展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一、主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由政府或学校等机构来组织和进行的,学生或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达,受教育者更多地成为主体。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获取和传播信息,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这种主体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受教育者更加活跃和参与,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这也提醒着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防止他们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和负面影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往往比较单一和有限。
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互动。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受教育者传达信息,而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互动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也更有利于检验和完善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和观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统一的和标准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差异不大,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和获取信息,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更有利于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和吸引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加强调网络化。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进行思想交流和教育活动,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也更有利于扩大教育的影响和覆盖面。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主体化、互动化、个性化和网络化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特点。
而这种新特点不仅有助于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吸引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法的发展趋势2019-08-31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法是随着经济、政治、⽂化等⽅⾯不断向前发展的,是思想政治的教育主体实现对教育客体有效作⽤的桥梁和中介。
当今时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法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提⾼思想政治教育⼯作的效率,同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法发展的内外因改⾰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因此⽽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坏境带来巨⼤冲击。
阶层差异、利益冲突、思想动荡,这些危机和困惑都值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度重视,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上寻找突破⼝,⽽不是形式上的重视;需要从环境的变化及其表现⼊⼿,不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新⽅法。
①显然,社会坏境的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法发展的外因之⼀。
思想政治教育⽅法发展的外因之⼆在于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络的普及使信息得到及时传递,⽹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及时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段。
但是由于⽹络的虚拟特征容易导致⼈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模糊以及交往障碍,这⽆疑给思想政治教育⼯作者提出了更⾼要求。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其缺陷与不⾜,真正利⽤⽹络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法并结合⾃⾝的特点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法发展的内因,也就是最重要的⼀点在于思想政治⼯作中受教育者思想⽔平的提⾼。
⼀些受教育者的思想⽔平在很⼤程度上远远低于社会所要求达到的⽔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能⼒素质以及思想⽔平的培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制定出更好的教学⽅法与计划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作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法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论体系。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才能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法的不断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教育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的传播方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
学校作为我国网络教育的前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分析了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并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措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网络教育方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即学校根据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网络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科学掌握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和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引导网络信息,使大学生全面、客观的接触信息,正确、合理的选择和吸收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1.1教育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和资料主要来至于大量理论类、政策类、时事类的报刊和书籍,其缺点信息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吸引力。
而在网络时代,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实时动态信息和全面深入的数据库。
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对其它媒体的整合作用。
现有的教育媒体,如报刊、电视等,形式上是相对独立的。
而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的结合,从而扩展信息来源;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弊端。
此外,网络具有信息共享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就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案例、专家讲座、教育专题片等都可以搬上网,进入网络课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出现,全方位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互动性、广阔性。
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复杂性,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不利的影响。
高校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途径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已经深入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思维方式。
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了解社会信息和学习专业知识,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同时,网络的普及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我们需要兴利除弊,采取合理的措施把网络变为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声色俱全等特点,通过网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真实。
在网络上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网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上,大学生能够手、眼、耳并用,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习效果要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明显。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在网络上没有身份、地位、年龄等因素的约束,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可以充分自由地展开交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达他们在思想政治学习当中的看法,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 思想政治教育
2 网络无序性的威胁 从互联网的硬件结构与软件程序 而言,网络总体是有序的。但从实际上看在网络的实际 运作过程中却有许多无序现象。由于网络空间没有物理 边界,网络社会可以说是“无界限”的社会,没有一个 真正的权威性机构来统筹,造成信息污染及信息欺诈, 因此网络是有序与无序、控制中存在无控制,进而影响 社会舆论和人们的思想。 3 网络价值观念的渗透及双重人格的形成 网民一般是 以独自的隐形人的身份在虚拟的网络中操作缺乏慎笃的 道德自律,加上语言的虚拟性,网民容易丧失真实明确 的价值观,自己的网上性格与网下性格有时形成明显的 反差,造成双重人格的倾向。
小结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特点 二、 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 对策略
3 从效果上来分析,针对性、协作性、可选择性 在网络中可以因材施教,可以针对被教育者实施 个体化的教育方案,网络的出现增强了教育的针 对性。网络便捷的形式也决定了其可以开展协作。 通过联机讨论,或者在论坛中协作,大家可以致 力于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展开深入的交流,各抒 己见,共同解决某一问题。某些软件也为网络协 作提供了平台,大家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完成某项 工作,共同进行创作、娱乐、经济活动等等。另 外,网络有着可选择性,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内容浏览学习,可以针对自己的强项选择 大量的内容给自己充电。
2 改进技术措施 技术层面上要加强创新,将科 技手段用到网络教育中来。例如说学校设置硬件 或软件的防火墙,在大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时可以 自动屏蔽。防火墙可以实现不良信息的定位筛查, 由网络管理员对不良网站在校园网中加以屏蔽, 并可以对上网浏览不良信息者加以定位后通知上 网者加以注意,甚至可对劝告后无效的大学生通 知其所在院系。技术上可行的方法还有强制实名 制上网、实名制发言制度。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 的言行负责的态度,防止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 的世界中不负责任,肆意发泄。
浅析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浅析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大学生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善于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但也面临着网络环境下的思想理性困境。
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极快,网上的宣传诱导也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从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受到不良影响。
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理性水平。
其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网络环境下,网络暴力、信息泄露、欺诈等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就容易陷入网络陷阱,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环境下的法律规定和安全常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再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社交网络的兴起,让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交到更多的朋友,分享更多的信息,但同时也让一些大学生追求虚幻的网络名利,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引导大学生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努力追求真正的人生意义,同时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
最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
网络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这样的素养。
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掌握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法律、安全、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素养。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在大学校园和社会网络中加强相关教育,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不断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和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和社会竞争力。
浅析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定》 《 、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暂 势 , 断 钻 研 各 种 先进 的教 育 方 式 , 高 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效 率 。 思 想 不 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借助 网络 ,针对网络对社会和人们 的影 育 为 主 , 大 学 生产 生 了很 好 的 影 响 。 对 网络 专题 网站 的建 设可 以通 过 响 , 目的 、 计 划 、 组 织 地 对 网 民施 加 思 想 观 念 、 有 有 有 政治 意 识 、 德 道 网 上 专题 论 坛 、 开展 网上 心理 咨询 、 时 性专 题 网站 来进 行 。 网 上 专 临 规 范 等教 育 方面 的 影 响 ,使 他 们 能 够 形 成 符 合一 定 社 会 发 展所 需要 题 论 坛 就是 通 过 建 立 讨 论 的 方式 让 广 大 的 教育 主 体 与 教 育对 象 可 以 的 思 想 品德 。 络 时代 的到 来 给 人们 的生 活 、 习和 工 作 带 来 了许 多 就 某 一 理 论 问题 进 行 讨 论 、 互 交流 , 互 启 发 。 网络 心理 咨 询 是 心 网 学 相 相 的 影 响 , 起 人们 生活 方式 、 想 方式 、 会 行 为 等 方面 的显 著 变 化 。 理 咨 询 工作 者 通 过 网 络 帮 助 求询 者 摆 脱 心理 危 机 、 引 思 社 克服 情 绪 障碍 、 增 丰 富 了 高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容 ,开 拓 了 高校 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 文化 强 自信 心 的一 种 手 段 。 临 时性 专 题 网 站 是就 许 多临 时 性 的影 响 大 的 事业 , 是 网 络 也给 高 校 的思 想 政治 教 育 工 作 带 来 了 巨 大 的挑 战 。 但 高 事 件 , 人 们 提供 的 一种 讨 论 的 空 间 。 高职 院校 一 般都 有 自 己的校 给 各 职院校 的学生 自控力差、 习成 绩不好 , 学 许多学生 网民失去辨别和驾 园 网 , 充 分 的 发挥 校 园 网 的优 势 , 照 “ 近 学 生 , 近生 活 , 近 要 按 贴 贴 贴 御 能 力 , 期 沉 迷 于 虚 拟 世 界 之 中 , 略 现 实 的道 德 规范 , 想 和 价 实 践 ” 长 忽 理 的原 则 , 校 园 网 上 建 立专 题 网站 。 在 值 观淡 漠 , 会责 任 感 缺 失 , 对 高 职 院 校 的 发展 及 其 不 利 。 社 这 因此 , 高 5 加 强 思想 政 治 教 育 队 伍建 设 职 院校 要 加 强 网络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加 强 网络 法制 教 育 、 实现 技 术 管 要 想增 强 高 校 网 络 思 想政 治 教 育 效 果 , 必须 建 设 一支 高 素 质 的 网 、 高 学 生 的 自律 能 力 , 时还 要 建 立 各 种 专 题 网站 、 分 发 挥 家 网 络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工 作 队伍 。作 为一 名 网 络思 想 政 治 教育 者 ,既要 提 同 充 “ 庭 、 校 、 会 三 方面 的作 用 , 建 三 位 一体 的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合 有 深厚 的政 治 理 论 水 平 , 列 主 义理 论 修 养 和 思 想政 治 工 作 艺术 , 学 社 创 马 又 力 网络 。 后还 要 创 建 一 个 优 秀 的思 想政 治 教 育 队 伍 , 最 为网 络 思 想政 能 熟 练 使用 网络 , 要 有 快 捷 的 反 映 能 力和 强 烈 的 开拓 进 取精 神 。 ” 还 治教 育 创 造 坚 实 的 人 力 条件 。 首 先 , 高 思 想 政治 教 育 工 作 者 的政 治 素 质 。 想政 治 教 育工 作 者 只 提 思 1加 强 网络 法 制教 育 有 具 有 较高 的政 治 素质 才 能培 养 学 生 学 会 选择 、 分析 、 别 网上 浩繁 辨 网络 环 境 下 的违 规 、 法 现 象 仅 仅 依 靠 技 术 上 的 “ 违 防火 墙 ” 远 信 息 的 能 力 。 络思 想政 治 教 育 工作 者 要 系统 学 习马克 思 列 宁主 义、 是 网 远不够 的, 必须 加 强 学 生 的 法 制 观念 , 强 网络 法 制 教 育 。 为 了保 护 毛 泽 东 思 想 、 小平 理 论 、三 个代 表 ” 要思 想 , 合 实 际情 况 , 分 加 邓 “ 重 结 充 网络 的正 常 运 行和 规范 上 网行 为 ,我 国 先后 制定 了~ 系列 的 网络 法 发 挥 马 克思 主义 理 论 的 战 斗 力和 号 召 力 。 二 , 第 不断 探 索 改进 新 的 教 律 法规 ,如 :中华人 民共 和国计算机信 息网络 国际互联 网暂行规 育 方 式 。 校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工 作 者 要 充 分 的利 用 网络 , 挥 网络 的优 《 高 发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在新时代下的新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发生了新的变化。
本文将对这一新变化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之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变化在于,原来的主体(如政府、学校、教师等)将更加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即每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实施者。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往往是国家政府、学校、教师等机构和个人,而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主体,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范围大大扩展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影响。
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它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得学生和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它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及时、灵活和有效。
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之策。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健康发展和传播,防范和杜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能存在的混乱和不良现象。
教师和专业人士应该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效果,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广大网络用户应该自觉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意识形态,发挥自己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作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真 正 培 养 一 批 年 龄 结 构 、 识 结 构 和 梯 队 层 次 合 理 的 网络 思 知 想 政 治 教 育 队伍 .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专 职 人 员 逐 渐 实 现 具 使
有 硕 士 及 以上 学 历 、 高 级 职 称 比 例 达 5 %以上 的 目标 。另 中 0
弱. 又很 少 外 出培 训 交 流 。 乏 实 践 工作 经验 。而 年 龄 大 的教 缺
充 实 网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队伍 的力 量 一方 面 . 校 要 严 格 按 高
照 教 育 部 规 定 的 本 、专科 生 一 线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师 资 h 0 2 0的
比例 .对 原 有 的思 想 政 治工 作 队伍 进 行 必 要 的调 整 及 充 实 . 选 拔 一 批 既 具 有 较 高 的政 治 理论 水 平 、 悉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规 熟 律 , 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 、 又 熟悉 网 络 文化 特点 、 够 在 能
懂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人 不 懂 得 网 络 技 术 . 网 络 技 术 的人 懂
参 与 的过 程 中不 仅 提 高 了运 用 网络 知 识 的能 力 和 水 平 . 强 增 了政 治 意 识 和 责任 意 识 . 锻 炼 了 组 织 管 理 能 力 . 网 络 道 还 对
教 育 研 究
詈
高 校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队 伍 建 设 的 若 干 思 考
郝 俊 康
随 麓
计 报告》 显示 , 截至 2 1 0 1年 1 2月底 , 国的网民总人数 突破 我
5亿 人 . 中 网 民 的 最大 构 成 群 体 是 学 生 . 到 了 3 . 。 由 其 达 02 %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向网络环境转移。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网络环境对其影响两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措施,包括建设良好网络舆论环境和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在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的紧迫性,以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现状分析、问题、挑战、措施、舆论环境、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质量、效果。
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的阶段,思想观念易受外界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习惯,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使命与责任的集中体现。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2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网络环境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网络环境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有利于开阔其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网络环境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环境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开放、多元的平台,有利于吸纳全球化的理念,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浅析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浅析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但是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谣言、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和负面价值观等。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各种被歪曲、扭曲的信息和观点,如果大学生无法正确识别,不具备辨别能力,就很容易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从而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偏见。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道德观念的提高。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一些违法违纪的网上行为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老师及家长应该教育他们对网络上的各种行为负起责任。
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推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建设。
再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增加社会责任感。
网络上的信息不仅仅涉及到个人,也涉及到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
因此,向大学生介绍网络国情和信息安全,培养大学生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思维,加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信任度,才能更好地推动网络安全和稳定发展。
最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形成,培养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的渐进式引导,建立与完善法律自觉遵守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了解、认识和掌握,也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一种保障。
总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信任度,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网络思政教育的探讨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网络思政教育的探讨1. 引言1.1 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展示个性的主要平台,因此网络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已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斗争场所,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在这一战场上进行思想文化引导,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网络思政教育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激发人们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加大力度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引领广大网民积极向上、文明理性的网络文化风尚。
1.2 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拥护,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还在于推动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引领人们正确使用网络工具,防范网络风险,提高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
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可以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净化网络空间,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体现在提高广大网民的自我约束意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促进网络行为规范化,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和民族文化传统,推动网络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 正文2.1 网络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网络思政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通过传播思想理论、培育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教育活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调查浅析
0本刊重稿o
SO GY I N F OR MAT I O N
2 0 1 3年
第2 3期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调查浅析
李 彦 晶 雷于佳 唐 良虎 ( 西南 科技大 学 政治 学 院 , 四川 绵 阳 6 2 1 0 1 0 )
【 摘 要】 随着互联 网的迅猛发展, 它在人们的 生活中 已经变得必不可 少, 大学生则是 中国互联 网的 网民主体, 网络 日益成为他们 学 习、 交
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 网 络 思想政 治教 育 已经 日 益 成为思想政 治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如何 建设有效平 台使得其适应新形势 、 新技术的发 展, 充分发挥其作用 , 是广大教 育主体 需要进 一步深思的问题 。 本文通过调 查研 究, 分析 了 目 前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 台中存在的问题 , 探 讨 了加强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有效平 台的方法措施 。
【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平台
1 )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加强高校 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 网站建设 . 就 是要“ 以精彩 的内容 吸 我们选择 了十四所 高校 的网站进行访 问研究 包括重点院校六所 引人 , 以新颖的知识教育人。 ” 一是 。 开辟 网上党 团活动专栏 。 吸收学生 ( 2 1 1 、 9 8 5 ) 、 一般本科 院校 四所 、 高职院校 四所 , 经过研究 , 我们 发现如 党员及优秀人才进行网站建设 . 以更贴 近学生 的内容来吸引学生 。二 下特点 : 是. 专职教师进行监 管 . 学生 可以参与建设但 总体的方 向须 由教师抓 1 . 1 关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 在 1 0 所本 科高校 的网站中 好。 三是 . 专 门人员加 大相关 网络专栏 的互动力度 . 这样的 网站对于学 有8 所都有关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但其 中 7 所都将其设置 为 生才有参与 的兴趣 与意义 同时学校才能真 正的了解学生 的思想动 学生工作 处的子 网页 . 仅有 1 所学校在 主页上直接设 置链 接 . 并且对 态 , 达到隐性教育的 目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进行 了有效的整合 . 高职院校 中仅有两所建 2 ) 重视校 园 B B S 论坛 的建设管理 立 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页 . 也是设 置为学生工作 处的子 网页 。在对学 B B S 论坛在学生交流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也是各 高校 了解学生 生的调查 中了解 到 . 这样 的位置设 置不 明显 . 不利于学生 快捷便利 的 思想动 态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在高职院校 中这一平台的建设相对落 进行访问 . 学校网站基本无法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后. 要充分重视 并加强校 园 B B S的建设 。 发挥其 “ 舆论 引导与思想 引 1 . 2 关于 网页的版块设置 . 各高校均 进行 了诸 如“ 形 势与政 策” 、 “ 专 领” 的作用 。 题教育 ” 、 “ 创先争优 ” 等有效 的分类 。 这些专题 主题鲜 明, 内容 积极 向 同时 . 高校要进一步 发挥主动性 . 充 分利用这一舆 论阵地对学 生 上, 但 由于其 内容过 于严 肃 、 空洞 . 且 多为单纯 的新 闻报 道 , 缺 乏与学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组织协调大型讨论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 的积极 生的互动, 所以吸引力不大, 学生很 少访 问, 不能充分发挥其实效性 。 性。 让学生发起话 题进行讨论 . 建立学生话 题评 比机 制, 鼓励 更多 的学 1 . 3 网站 的内容 . 多 以文 件的发布 、 会 议 的报 道及通 知为主 , 网络思 生参 与进来 . 同时也要对 学生的舆论导 向有积极正确 的引导 . 建立健 想 政治教育的 内容也 只是将传统思 想政治教育 的内容直接搬 到网络 全学生教 师共 管机制 . 突 出教 师的监管作用 . 教师一定要做 好话题 的 上, 教 育内容不 够生 动活泼 . 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 网络 的优 势 , 并且更 把关和监督 引导 . 这样既加强 了学生对 时事 的关注 . 增 强了论坛 的吸 新速 度很慢 . 内容滞 后 . 不 容易引起受教育者 的关注 。 引力和影 响力 , 又能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 1 . 4 关 于校园 B B S . 版块设置简洁明 了, 内容 以娱 乐为主 。部 分高校 3 ) 加大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 和普及 如 中山大学的 “ 逸 仙天地 ” 、 北京 大学的 “ 未名 B B S ” 等设计 比较 温馨 、 目前大学生 心理问题较 为普 遍 . 但是 面对外界环境 . 他 们不敢或 简洁 , 突出了人性化 的特点 。 另有部分高校设有诸如“ 本周人气之星” 、 者不愿意直接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而网络 的虚 拟性、 隐匿性可 以减 “ 热 门话题排行 ” 等容易调动积极性的版块 但是大部分还是仅仅停留 少他们各方面的顾虑 。大学 生网络 心理教育 是一个 系统 化教育工程 . 在监 管阶段 . 并未主 动利用此平 台进行显性或隐性思想政 治教 育的活 具体可 以从两个层面进行 : 一是 . 在网上普及 心理 健康教育 . 举办 网上 动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 座 。 使大学 生学习心理健 康教育知识 . 正确认识 1 . 5 关 于心理 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等实用 网络 平台的建设 .重视程 和科学对待 自己的心理问题 。如在 网上开设心理学相关课 程 . 开展心 度不一 . 部分高校 已经意识到 网络在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及就业指导方 理健康 检测活动等。二是 , 在 网上 开展心里咨询工作 , 网络 不分时间 、 面的重要性及优势 . 积极进行建设 。 如在调查的十四所高校 中 , 就有 九 地点和没有强制性的特点容 易被接受 . 更易 于进行 心理健 康教育 , 学 所高校都设置 了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网站 但 是这些网站内容不 生也能更好的接受 够完整 . 缺乏互动性 . 而就业指导也并未形成系统的体系。 加 快建立 网络就业 指导平 台 针对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特点进 行平 台的分层 次建设 . 专业教师进行系统 的指导并形成切实 可行的长 2 完善与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 台的措施探析 效 机制 . 让大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有科学 的职业指导 。其方 式方法可 2 . 1 加强高校 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的 网下环境建设 . 创造 有利于发挥 与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类 似. 采取针对全体 的讲座宣传 与针对个 体的单 网络平台教育作用的条件 独辅导相结合 的方法 1 ) 营造有利于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的校 园文化氛 围 2 . 3 高度重视 和利用流行 的网络平 台 是. 在新 生的入学教育 中加入校 园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的宣传并 1 ) 重视利用 Q Q 群、 飞信 群等 即时聊 天工具进行引导和教育 重点突出. 激发学生接受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的热情并鼓励 学生参与 : 开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这一平台 . 积极 主动 的 占 领 这 二是 。 学校相关部门要进一 步整合资 源. 形成合力 。 共 同进行宣传及相 块阵地 。一是 , Q Q群 、 飞信群 等即时聊 天工具具有及时性 、 广泛性 、 关 内容设计 活动. 扩大利用 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影 响力 , 加大覆盖 平等性 、 隐匿性且方便快捷等特点 . 各成员可以 自由的发表言论 , 可 以 面. 真正 的推进校 园网络文化建设 。 三是 . 利用技术手段对学生浏览学 了解掌握群成员 的思想动态。 二是 , Q Q群 、 飞信群是 熟人世界 , 一些共 校 网站进行监管 . 对 学生的浏览次数及 时长进行要求 . 以使学 生逐渐 性 问题 、 热点问题 的言论更 具有煽动性 . 因而教育 引导 就显得尤为必 形成访 问学 校网站 的习惯 要 。三是 . 发言时注重技巧 . 既要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 又不至 于引 2 ) /  ̄ D 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的硬件设施建设 起学生 的逆反心理 . 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达 到 重视 网络硬件平 台建设 .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 , 加强计算机 的普及 、 隐l 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光纤入寝室 、 无线 WI F I 等建设 。 这样 才能方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双方 2 ) 吸收和利用 Q Q空间 、 飞信空 间、 人人 网 、 博客等平台进行思想 随时关注 、 利用 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 2 . 2 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这一 平台相较 于前文 中的群 聊工具 、 Q Q空间等 ( 下转第 7 5页 )
浅析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为随处可见 , 尤其是说谎 。网络 中这些不 道德 行为如果进一
信任关系 , 大学生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认 同辅导员 的工作 。理
长 1. 网络 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获取信息 的主要渠道 , 7 %。 5 在
校 大学 生中 9 %以上 的学生是 网民。 5 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文化
建设 的重要基地 , 如何在网络大发展 的时代背景下 .以社会
主 义核 心价值观 为指导 ,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主要 作用 . 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 注而且无法 回避 的
严峻的挑战。文章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 战出发 , 结合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 、 品质、 道德 身心健康产生的具
体影响 。 出解决 问题的对策。 提
[ 关键词】网络 ; 高校 ; 思想政 治教 育
【 中图分类号】 6 1 G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 9 82 1 ) — 0 4 0 6 15 1 (0 2 0 0 5 - 2 4 【 本刊网址】 t :/ w. x . t ht /ww h b e p b n
(N I) C N C 在京发布的《 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 第 9次 告》数据显示 ,截至 2 1 年 1 0 1 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 突破 5 亿, 达到 51 亿 , .3 全年新增 网 民 5 8 5 0万 , 互联 网普及 率进一 步提升 , 达到 3 . 83 %。我国手机 网民规模达到 35 , . 6亿 同比增
乏 自我 约束和 管理 的能力 , 又容易受 到新奇 、 激性东 西 的 刺 诱惑 和吸引 , 一上 网就控制 不住 , 迷其 中无可 自拔 。据 了 沉 解, 大学生 中长期熬夜上 网的不在少数 , 特别是周 末 、 假 日 节 网吧常常爆满。长期过度上 网, 不仅身体受不 了 , 精神状态也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针对高校学生特点和社会变化的趋势,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实践。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以时代需求为导向,积极拥抱新科技,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一、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时代需求为导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成长需求等等。
在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发挥学习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练就更加全面的素质,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以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需求。
二、积极拥抱新科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积极拥抱新科技。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课堂等先进科技手段的优势,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活泼。
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网络辅导、在线交流、微信答疑等,让学生更加接近社会。
三、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推动教育环境的变革。
高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加注意,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打造积极向上、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学生将会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整体的素质水平。
四、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
学校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对教学过程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制定和落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完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取新时代社会的最新信息,形成深入实践的能力和特点。
五、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性,不良网络文化很容易腐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因此,网络
内容及运行的监管,学生网络道德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强 制度建设,强化监管机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媒体网 站和ICP站点的统一管理,构建网络“防火墙”和“过滤网”,有效抵 御恶意攻击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络媒体站点也应建立一整套严格 的自律机制,对所拥有的网站进行实时监控翻。二是培养学生的网络 道德,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树立正确的 网络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大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鉴 别能力,加强学生自律和自控能力,使学生由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自 觉行动,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扰。 3.3创新网站形式,丰富信息内容按照“内容丰富、特色性强, 追踪热点、实效性强,图文并茂、吸引力强,宫教于乐、参与性强,你来 我网,互动性强”的原则,建好门户网站。建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红色网站”141。集中力量开发一批集 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大学生网民喜闻 乐见的多媒体德育软件。建立网上团校、党校、BBS、电子信箱、心理 咨询、新闻在线点评、热线服务、勤工助学在线、毕业生就业指导网、 科技创新网、创业网、教学服务网等,通过这些指导性、服务性、交互 性强的全面多维网络体系建设,形成校园网络主流声音,牢牢把握网 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总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积极采取 应对措施,结合过去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克服其不利影 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新的内涵,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 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维模式。
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互联网+”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浅析,探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互联网+”。
其实,“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并创新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媒介和平台,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
“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等渠道获取更广泛、更多样的学习资料。
无论是经典的著作,还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互联网上都能够找到。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许多学者、专家也会选择在互联网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术资源,有利于扩展其知识面和思维广度,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专业论坛等渠道,学生可以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其他同学、专家进行交流与互动。
这种跨地域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和观点,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丰富自己的思想世界。
“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纸质书籍、课堂讲授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往往是比较单一和受限的。
而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直播课程、移动应用等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而且,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找到更多的互动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资源,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新的主客体关系也在网络中悄然展开。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已经扩展到了全体公民。
传统教育中,政治教育是由政治领导层和教育机构共同开展的,主要面向学生和群众。
而在网络时代,政治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少数精英和教师,而是全体公民。
任何一个拥有网络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接收者。
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公民的信息获取和思想传播,积极引导公民从网络中获取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变得更加丰富,传统的教育内容难以满足公民的不同需求。
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客体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
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深入观察公民的需求,结合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发出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公民在网络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价值。
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存在信息交互的双向互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单向传授,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通过信息交互实现的双向互动。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政策和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双向交互使政府和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公民对政策和服务的需求和意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够推动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并与公民进行双向交互,以更好地促进公民的政治素质提升,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发展
摘要:网络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文章从网络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入手,分析当前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力求探索出网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切合的可行之路,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网络对许多人来说已不再陌生。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它已经作为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标志而深深地浸入到人们的心中。
它系统地、全方位地、彻底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同时也对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些挑战面前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契机。
一、网络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网络上充斥着太多好与坏的信息。
在这些网络信息中,不乏一些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但一些虚假、低级、庸俗甚至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信息也在网络上得以流传,极大地扰乱了人们的视线。
受其影响,人们必然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困惑与迷惘,比如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
网络的信息数量之大、内容之广泛、层次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
人们在浏览信息时大抵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别人的推荐或者是一种从众心理来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
同时,他们在选择信息时很少也很难对网络上信息的质量及真伪进行甄别。
其次,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性合群。
互联网络使得人们的生活舞台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被急剧压缩,人们有机会突破任何地理的限制进行交往。
网络可以打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因而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扩散自己的信息,这其中必然有消极甚至反动的不良信息。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的合群机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趋同性,即人们在网络中按照性格、爱好、心理素质等因素划分为一系列的生活群体。
这种心理趋向的群体没有地域性的群体表现得那么稳定,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这种流动性使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短期的,暂时的。
最后,网络使信息的“屏蔽”消失。
在网络信息出现之后网络信息已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突破这种权威的限制。
时间上的快捷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可以使得“屏蔽”作用无法迅速地在第一时间里做出反应,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
因此信息的这种“屏蔽”作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这必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更大的麻烦。
二、网络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它改变了过去主要以单纯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
在原先的教育方式中更多的是教育者一方把教育内容“灌输”给被教育者。
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在双向互动中被教育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得以加强,使得教育在充分交流中得以完成。
“多媒体”技术的多重感官刺激功能使受教育者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是通过创造真实的受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能在虚拟的声音、感触及仿真的三维图像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效果是传统的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网络具有广阔的运用范围。
表现在:第一,网络没有时间、地理上的
界限。
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
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受到教育,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
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
借助网络,受教育者可以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
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或与其它人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
受教育
者的自主性极大地得以加强。
第二,网络具有对其它媒体的整合作用。
现有的宣
传教育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相、户外宣传等,形式上相对
独立。
而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传播媒介的结合互补,从而扩展
信息来源。
并结合对现实中问题的理性分析,提高人们对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的
分析、鉴别能力,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第三,网络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使教育突破了原先相
对分离的状况而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
最后,网络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的重要特征。
网络
使信息可以做到实时同步,这样,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信息能够尽快地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获知。
相应地,教育者可以尽快地
做出分析判断,并通过信息的整理、发布,适时地把含有一定价值观和导向性的
教育信息加以发送、传播,以影响、引导受教育者。
而受教育者也能尽早地通过
网络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帮助自己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决定相应的行为。
这样,通过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教
育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三、网络发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合的建议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显得停滞不前。
总结起来,其
重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重视不够,不愿投入资金与精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网络与传统的固有矛盾等。
因此,要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重大进步,就
必须采用一些新模式,比如说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培养一批专业
人才队伍等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加强思想
政治教育的同时,突出考察和培养学习人员的网络管理技能。
拓宽的研究视野,
不断吸纳相关学科的核心力量,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逐步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不断地分层分
批的进行学科分析与研究,探索学科前沿,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体系。
积极研究,努力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探寻网络思
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
其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队伍专业化管理模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所以它
必须严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社会主义服务。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
伍的考核激励机制,全方位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道路。
第一,必须严
格准入机制,为专业化道路把好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单一性学科,它更要求从事人员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
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必须拥
有网络或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少一个的专业能力,并具备在工作后不断向另一方向
延伸的素质,使得两者相互融合。
同时必须对从事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进
行考察,严格从源头上把好关。
第二,建立评估考核机制,激励与惩罚并行,提
高工作积极性。
将思想教育、网络教育与管理综合起来,并结合工作态度、基本
素质与成绩,尽可能量化,做到目标具体、优劣评比公平,客观评价,实事求是。
并依法保障工作队伍的权益,激发工作队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
网络技术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教
育借助于网络化使其在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思想
政治教育势必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困境与破解研究[J]. 思想理论
教育导刊. 2010(06) .
[2] 朱志刚.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学理论. 2010(13).
[3] 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12).
[4] 丁慧民.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