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72011

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是一个时代最为精致、最为深刻的思想。我们的社会愈是向前发展,我们的实践就会愈是复杂,我们的生活也就愈是丰富多彩,我们的时代变革也就更加深刻与剧烈,我们也就愈是需要哲学,需要对哲学投入更多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发展与创新哲学。本文主要从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社会工程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内容三个方面,简要阐述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程哲学的逻辑起点

纵观整个哲学史,每一个哲学体系的存在都必须以其逻辑起点的存在为前提。逻辑起点的存在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展开推演与论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合理地表达哲学思想、更有效地完善哲学思想的体系性。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以“第一实体”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中世纪时期的托马斯·阿奎那以“上帝”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近代的笛卡尔以“我思”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尽管出发点有所不同,但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从没有忽视“人”的存在,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关于人的问题,是一个不仅涉及到人的理性而且还涉及到人的情感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大课题。自苏格拉底首次提出“认识你自己”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对“自己”这个问题的探索、争论与研究。笔者认为,对“人”这个问题的展开,应该是人类认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永恒性的转向。

马克思哲学也是以“人”作为其体系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个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3因此,我们要关注人、关心人、研究人、讨论人、追问人。社会工程哲学应该把“人”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

首先,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应该是一个作为现实存在的感性的实体,具有现实性的特点。经典作家也曾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工程哲学作为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哲学学科,理应把人理解为实体,而不只是一个简单而抽象的概念。

其次,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是十分自然的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2]2再次,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具有矛盾性的特点。人一方面是一种自在的或自然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觉的或自为的存在,是作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统一体。人一方面统一于自然物质直接之中,以物质世界作为生产与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人又创造了属人世界,人以自身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根据。

最后,社会工程哲学视角下的“人”是一个自为的实体,具有自为性的特点。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具有极其强烈的实践性,人自身的存在与人的世界,都是要从人的实践性去理解的。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产劳动使自己成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于是也就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了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

徐晓,梁玉坤

摘要:社会工程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工程哲学应该把人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它所要研究的并非是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而主要是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工程哲学;逻辑起点;研究对象;人;社会;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1)07-0027-02

作者简介:徐晓(1987-),山东新泰人,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社会学;梁玉坤(1987-),甘肃陇西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区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1-01-21

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的方法、原则向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性转化”[3]4的社会工程哲学,其研究对象应该为“社会世界”。对于“社会世界”有很多的理解,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有反历史决定论的理解,还有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反对现代性的理解,等等。

后现代社会理论家布尔迪厄,置身于西方社会、文化和社会科学急剧变化的时代,以完全崭新的方法和态度来面对社会。他把社会理解为可感受到的实际结构和不可感受的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体,是一种确定性的框架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构成的综合复杂体。他以反思性为基本的原则,通过反思来逐渐接近社会现实,通过反思批判与重构社会现实。布尔迪厄还指出,社会的象征性结构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生命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更新中。有象征性的场域和在其中具有象征性生存心态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世界中相互交错的社会结构和心态结构。

作为胡塞尔精神现象学研究专家的许茨从现象学的维度来理解“社会世界”。许茨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构想与他们所观察到的事件向对应的类型行动过程模式,然后构想一种与这些类型行动过程模式相适应的人格类型,一种他们想象成与意识一起被给定的行动者模型。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发展一种方法,他提出了构造与常识的思维客体保持一致性的思维客体的三种假设,即关于逻辑连贯性的假设、关于主观解释的假设、关于适当的假设。在许茨看来,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有一个共同的世界,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同伴共享的世界。

与上述两位更注重哲学思辨的思想家相比,丹尼·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更具有实证性,他首先把社会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领域,然后分别进行研究。他认为只有把握了各自的发展规律,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贝尔还提出了“智力技术”的概念,认为后工业社会能够计划和指导技术的增长,现代西方社会为了其自身利益创造了一种新的“智力技术”,从而可以更好地去应对社会的复杂性。

以上三位的社会世界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首先,与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相比较,他们的理论更具实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论的进一步解释;其次,这些理论更具有时代性,更能反映出当代社会或者后现代社会的新特点;第三,这些理论更直接地分析与揭示了当代社会生产的复杂性。

三、社会工程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内容

社会工程哲学与自然工程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世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自然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程哲学所要研究的并非是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而是以研究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为主要内容,这就是社会工程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内容。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以人的本质就是自然本质为理论前提,在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则用理性、一直来说明社会。其中的代表人物爱尔维修,一方面从感受性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然的本性,于是产生了环境决定人的环境决定论;另一方面,他还试图用天才的理性来说明法律,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于是就有了人决定环境,从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环境决定人与人决定环境的恶性循环中。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较为充分地论述了人的社会性,他的“精神哲学”较为充分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他的理论形式却是唯心的。与黑格尔充分发挥理性决定环境的一面不同,费尔巴哈则充分发挥了环境决定理性的一面,他认为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人的社会性就是团体、就是人和人的统一。他把人的社会性与动物的“类”混淆了。比较二者,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只是把社会与思维联系起来,而费尔巴哈只是将社会与自然联系起来,都具有片面性。

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的哲学,一直未能较为科学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哲学家们都只是单一的从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来理解人的本质,他们的思想处于人与自然、人与思维、人与社会的单一性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产的表现,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绝对独立的个人或者是个人的活动都是不存在的。人的活动,虽然在其直接的表现形式上是个人的活动,但从本质的深层次角度上仍然是从事的社会活动。此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本质也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性,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要从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来理解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表明,人是人与社会的统一体。这里所指的“社会”,是现实社会,即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形态;这里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米盛)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 博指导与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博资讯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01: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是唐伟。 研究方向02:政治人类学。导师是刘夏蓓。 考试的科目: (1)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或1105德语(100%)。 (2)2235马克思主义哲学B(100%)。 (3)336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00%)。 (二)专业课部分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02 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意识的能动性 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否定之否定规律 本质与现象 目的和手段 意识的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和会关系的总 阶级实质 材料分析: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2003 名词解释:哲学 简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水岭

可能与现实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列宁对哲学物质概念 相对静止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必然王国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真理和谬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目的和手段 价值和评价的尺度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2004 名词解释:劳动是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 简答:世界观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规律 质和质变 意识的本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一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论述:需要和利益的关系 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2005 名词解释:实践 简答: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生产方式” 非理性因素在实践和认识辩证运动中的作用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真理 杰出人物的作用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摘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理论创新 一、和谐社会的概述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内部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关系着我国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和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即在于对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等和谐社会理想的弘扬。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要对和谐社会的特征进行准确的理解。具体而言,和谐社会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首先,民主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将民主法治加以充分发扬,在此基础上,促使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得以确切落实,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其次,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即指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确切维护及实现。再者,诚信友爱。即和谐社会要求整个社会能够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实现全体人民之间的平等友爱与和谐相处。 二、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辩证唯物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上世界应当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应。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进而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这构成了人们准确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过程。基于该认识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当唯物的,而且也应当是辨证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普遍联系于一体,是永恒发展的。这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分析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揭示了社会的结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辨证关系。 (二)矛盾观 1.矛盾观 矛盾是对立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期间的矛盾不同。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统一。社会的基本矛盾,构成了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的性质不同,其基本矛盾也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新的,社会的机构、内涵、构成也是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其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并不是私有制,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方面,构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应当是对抗性的,而应当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社会学概论》笔记三

第三章:文化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文化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范畴,文化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必须要知道它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本章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二、课前准备 1、阅读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一章; 2、观看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主要演员:梁家辉蒋文丽); 3、就你所了解的其他社会里人们的风俗习惯或日常行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是怎样的,试举一、两例; 4、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社会状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2、请尽量阅读本章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著述将拓展我们的视野并提高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文化②亚文化③种族中心主义④文化相对性 四、学习重点 1、掌握文化的界定、构成; 2、文化分析的三个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 3、文化的本质,文化变迁的方式; 4、亚文化。 重要概念 1、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2、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3、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什么呢? 是语言,它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 4、那语言对于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①通过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 ②没有语言,大部分的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小孩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了其父母、老师及朋友对他们的期待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被置身于一个无人与其交流的环境中,他(她)就不会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总之: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建设和传递文化。 5、物质文化能折射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的人造制品,考古学家们就能重构当时社会中非物质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中的规范。

康德社会哲学翻译

3. Social Contract Kant provides two distinct discussions of social contract. One concerns property and will be treated in more detail in section 5 below. The second discussion of social contract comes in the essa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n a priori restriction on the legitimate policies the sovereign may pursue. The sovereign must recognize the “original contract” as an idea of reason that forces the sovereign to “give his law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arisen from the united will of a whole people and to regard each subject, insofar as he wants to be a citizen, as if he has joined in voting for such a will” (8:297). This original contract, Kant stresses, is only an idea of reason and not a historical event. Any rights and duties stemming from an original contract do so not because of any particular historical provenance, but because of the rightful relations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contract. No empirical act, as a historical act would be, c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any rightful duties or rights. The idea of an original contract limits the sovereign as legislator. No law may be promulgated that “a whole people could not possibly give its consent to” (8:297). The consent at issue, however, is also not an empirical consent based upon any actual act. The set of actual particular desires of citizens is not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could possibly consent to a law. Rather, the kind of possibility at issue is one of rational possible unanimity based upon fair distributions of burdens and rights in abstraction from empirical facts or desires. Kant's two examples both exemplify this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rational unanimity. His first example is a law that would provide hereditary privileges to members of a certain class of subjects. This law would be un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irrational for those who would not be members of this class to agree to accept fewer privileges than members of the class. One might say that no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could cause all individuals to agree to this law. Kant's second example concerns a war tax. If the tax is administered fairly, it would not be unjust. Kant adds that even if the actual citizens opposed the war, the war tax would be just becaus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ar is being waged for legitimate reasons that the state but not the citizens know about. Here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might cause all citizens to approve the law. In both these examples, the conception of “possible consent” abstracts from actual desires individual citizens have. The possible consent is not based upon a hypothetical vote given actual preferences but is based on a rational conception of agreement given any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Kant's view is similar to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of Hobbes in a few important respects.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does not involve a historical act. In fact it can be dangerou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to even search history for such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of state power (6:318). The current state must be understood,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 to embody the social contac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a rational justification for state power, not a result of actual deal-making among individuals or between them and a government. Another link to Hobbes is tha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voluntary. Individuals may be forced into the civil condition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有史以来的哲学理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是哲学的存在论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哲学”,则是指哲学的价值论形态。 2、关于哲学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当首推爱智慧说。 3、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4、现实的主体形式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5、学说的内容常常超出纯粹科学和知识的范畴,而表现为一定的多样化,例如, 各种人文社会学说体系中,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学术系列的内容,即关于学科公共内容的叙述和问题解答;二是属于价值系列的内容,即反映特定主体 的现实立场、生活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特殊性的内容。 6、中国传统的学科设置,曾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莱划分的“孔门四科”,或以“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词章之学”为内容的“儒学四门”,或以“经、史、子、集”为对象的四大部,等等。经学或经史之学,历来被看作是中国的哲学。 7、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哲学,正式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内容分解到史学、哲学及文学等门类之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确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BCD )、美学等,阐述了哲学的核心 问题和框架,奠定了哲学大厦的基本蓝图。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伦理学 D.政治学 2、培根认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相应地,人类知识也可分为( ABC )。 A.史学 B.诗学 C.哲学和科学 D.文学 3、通常构成哲学对象的有下列基本视域。( ABD ) A.物的世界 B.人的世界 C.神的世界 D.概念世界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从哲学的视域与维度出发理解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内蕴着的价值目标,对这一价值目标的“意义”表达是“社会理想”的实质所在。其次,“和谐社会”是评价“现实”、导引“现实”的标准,一方面它是对现存状况的“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未来”状况的“揭示和确立”。 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等,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综合练习(1-4单元) 九中政治组 一、单选题 1.在大型工程的建设中,工程师更需要有哲学的思想,并将哲学思维充分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用以指导工程建设。这说明() A.任何哲学都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B.哲学为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都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对实践的追问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选项中与以上说法相一致的是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气者,理之依也D.万物运动皆为心动 3.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论断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 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④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 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 4.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5.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人类再次克服地球引力,把宇宙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这说明 A.人们可以发现规律,并认识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w.w.w.k.s.5 u.c.o.mD.在一定的条件下,规律也是可以被人所改变的 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8.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坚持不断降低GDP的速度④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无数青年学生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当代青年学生是能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修正自己认识、提高精神境界的。青年学生要坚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 ①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课件名称: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斗争哲学讲的是矛盾斗争性,和谐哲学讲的是矛盾统一性或同一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加强管理就会失去和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以人为本就是人人和谐,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建立和谐社会,就不能讲矛盾,不能讲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和谐哲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和谐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只提倡阶级斗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发展和进步。(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革命不能直接解决国家发展的问题,只是为国家发展创造一个前提。(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和谐哲学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状况目前发展的()。(单选题)(分值:3) A.斗争性 B.知识经济时代 C.阶段性 D.实用性 第12题、“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是()的具体表现。(单选题)(分值:3)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管理科学 第13题、本质上说,管理就是搞()。(单选题)(分值:3) A.和谐 B.创新 C.变革 D.守旧 第14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应该包括()。(单选题)(分值:3) A.黑格尔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 C.现代文明 D.科学技术 第15题、在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是( )。(单选题)(分值:3) A.改革 B.和谐 C.开放 D.发展 第16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单选题)(分值:3) A.以人为本 B.改革开放 C.邓小平理论 D.统筹兼顾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有影响的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的三类问题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知识论分为经验论和理性论。 (马克思单列) 主要两大纠结点 经验论 在经验论与理性论(即唯理论)的长期论争中,经验论由盛而衰,理性论有抬头的迹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验论(见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运动,力图恢复理性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而对经验论最沉重的打击,是来自心理学方面。蓬勃发展起来的认识心理学派,给理性论提供了反驳经验论的最有力证据。按照认知学的看法,心灵完全不是一块白板,即使最简单的知觉也受认知作用的影响,决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意象更是信息储存与检索的复杂操作,经验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存在,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中,认知的模式或范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学概论作业1-5

社会学概论作业1-5

2010年社会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一词源于(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3、“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 )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6、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C ) 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7、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一个社会学家( C )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韦伯 D.吴文藻 9、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B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11、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12、社会保险是(B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13、“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那种理论的观点。( A )

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节社会学的意义 一、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生活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其主要特点是:(1)生活社会化。现在社会不管是中国还是别国,都普遍存在着这点。人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封闭、闭塞的情况了,也没有人去过那种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生活了,即使他们想也很难做到了。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更是加剧了这种形势。 (2)社会生活变动速度加快。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的生活变动速度开始加快。但如今的我们赶上了发展迅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的换代也非常迅速,这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与革新,这使得社会生活变动速度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3)社会生活多样化。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的革新,以使各国有能力生产出更多和品类更多的商品。再加上全球化,已经使得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品都有可 能在全球的其他地方被发现。 (4)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面对面才可以交谈,只有道学校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一些生活习惯,使本来就很乏咋的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化。 二、提供科学管理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学在这方面的意义有以下方面: (1)社会学可以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 (2)社会学可以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的研究地解决社会问题,科社会学地治理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社会事实。 三、社会学在学科发展和研究上也发挥重要作用 1.它是发展边缘学科的基础。它对社会整体及各部分联系的研究,为各专门学科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为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基础和事实根据。同时,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大量涌现也促进了其他边缘学科的产生、 发展。 2.它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骨干。社会学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特点使它在对某一现象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中,可以把各学科联合起来,把它们的研 究成果综合起来。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并且着这一基础上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还着眼于此来研究社会。基于此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关系。就拿哲学和一些单科性社会科学作例子,社会学涉及整个社会系统,而他们只是涉及某一方面、某一个或几个系统,因此,社会学既是哲学和单科性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有时其他社会科学一起成为哲学 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中介。 【本章小结】

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troduction 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授课老师:唐世平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周一晚,18.30-21.00 对社会科学哲学有基本的了解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基础。本课程为那些需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和准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硕士生提供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训练(即,本体论和认知论)。学生将不仅将了解到目前社会科学哲学的前沿理解,还会有机会理解目前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哲学原因。 课程的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读完150页左右的材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一次课,老师都会事先给出几个问题。每一节课开始,老师会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之后是学生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15-20分钟)。然后是讨论。 “Adopt a shallow philosophy and you’ll engage in superfi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基于肤浅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你就只会从事肤浅的科学研究。”】 (Mario Bunge 1997, p. 425) 必读书目(如果你想做好的研究,请购买这些书的中译本,先翻一翻) 1.Karl Popper. 1959.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London: Routledge, 200 2. (卡尔·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2.Thomas Kuhn,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Imre Lakatos. 1978.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5770093.html,rry Laudan, 1977.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5.Paul Feyerabend, 2010. Against Method. 4th edition, London: Verso.(保罗·法伊 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周忠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6.Paul Feyerabend, 1979. Science in a Free Societ y. London: Routledge(保罗·法 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兰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7.Peter L.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Penguin.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面对新的社会面貌,权衡各种社会矛盾而适时提出来的。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在不断地解决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前进的,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新矛盾,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综合把握各种因素,权衡各种存在的矛盾,才能促进和谐因素的产生。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辨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辨证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性质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有根本性的区别。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要依靠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能积极化解存在的矛盾,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矛盾不会消失。因此,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矛盾则无和谐可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其实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第四,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