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发展与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发展与前景
大连海洋大学
12-1班
摘要:小水线面双体船的优良性能在近些年里得到验证和发展,在特殊作业和高舒适性上已经得到认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末,全球已建成的小水线面双体船
为57艘,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发展有足够的市场和潜力。
引言
近年来,随着海上运输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积极开发,对船舶性能的要求也逐渐发生变化。就海上运输来说,由过去只注重载荷性能和静水中快速性能而一味追求大型化和高速化的倾向,转为注重提高船舶在波浪中的性能。在客渡轮方面,为实现定期航行、高效运输以及舒适乘坐,提高船舶的耐波性和节能被摆在重要位置;在海洋开发方面,为了能在高海情下的广阔海域进行海洋调查、观测、作业以及海洋平台输送人员等,迫切需要在波浪中具有较高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的多用途船舶;在军舰方面,为了使舰艇在宽阔的海域和恶劣的海情下执行任务,也迫切需要有波浪中能达到高性能要求的舰船。小水线面双体船(small water-plane-area twin hull ,SWATH)正是这样一种耐波性能极其优良,中、高速下阻力小,甲板面积相当宽阔,可以完成多种使命,满足各种航海要求的新船型。
小水面双体船又称为半潜式双体船(semi-submerged catamaran ,SSC),其设计概念1905年由美国人Nelson提出,1932年Faust提出了SWATH船的初步设想、,1946年加拿大人Creed、1967年美国人Leopold进一步予以完善并申请专利。这些设计在低速和中速时性能是较好的,但是都没有解决纵向运动稳定性这个航行安全至关重要的问题。1971年兰Lang提出了一个接近于现有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设计方案,他用一根翼型剖面的横梁将两个片体连接起来,并借此保证船的纵向运动稳定性。1973年,世界上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船“卡玛林诺”号与此方案十分相似。一些近海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也应用了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概念
“卡玛林诺”号和“海鸥”号(标题)
1969年开始,美国海军船舶研究与发展中心DTNSRDC和美国海军船舶工程中心NAVSEC进行一系列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性能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私营公司做了不少小水线面双体船的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海军水下中心NUC于1970年开始了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设计并于1972年在马里兰州柯蒂斯海湾的海岸警卫队船厂开工建造。这艘双体船总长26.80米,甲板长23.43米,宽19.27
米下部主体长24.93米直径1.98米,吃水4.65米,排水量190吨(1976年改装后排水量增至217吨)有效载荷为30吨(改装后增至50吨),每一片体有二个支柱,支柱和主体用钢建造而横向连接桥的材料为铝,该船设计航速为25kn,由两台安装在连接桥两侧的燃气轮机通过链传动装置驱动,二只装于主体后的螺旋桨推动前进,主机功率为3090KW,该船是作为海军支援船设计的,于1974年服役。1975年,在夏威夷进行的一系列验证性实船试验,内容包括:结构应力测量、测速试验、回转、振动、波浪上的运动测量的重要项目。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三井造船公司在小水线面双体船性能及应用前途的研究工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三井公司是于1970年开始小水线面双体船的开发研究的,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0年至1972年,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第二阶段从1973年至1975年,期间对排水量为400t和2000t的小水线面双体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完成了部分流体动力性能方面的模型试验工作。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三井公司选定了排水量为400t航速为25kn的小水线面双体船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第三阶段从1976年至1978年。期间,三井公司对上述选定方案船的流体动力性能、结构应力、推进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船的总体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作为开发研究工作的一环,开始了中间型试验艇“海上能手”号(Marine Ace)的设计与建造工作。该艇长12m,为双支柱片体,全铝结构,与1977年10月完工,随即便开始了广泛的实船试验研究,后来该艇改建成单支柱片体后也做了各项实船试验研究,用来比较单、双支柱片体对流体动力性能的影响。第四阶段开始于1979年,主要的开发目标是:在“海上能手”号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研究446客位的小水线面双体客运渡轮。该船全长36m,最高航速为26.5kn,设计要求能在有义波高为3.5m的海况下航行。1979年1月该船下水,同年8月完工,9月份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海上试航,目的是为了验证以理论方法或模型试验为基础的性能预报。该船后来被命名为“海鸥”号(Sea Gull),自1981年2月至1982年7月共航行了4000nmile,仅6%的航次停航。“海鸥”号具有良好的耐波性,例如从1981年8月至1982年2月间,经统计,旅客中因船摇摆而晕船呕吐者只占旅客总数的千分之二。良好的耐波性也提高了船员的工作效率和减轻了他们的疲劳。
这两艘船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小水线面双体船的重视,80年代开始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挪威、英国、意大利等也开始设计了各种用途的小水线面双体船。
小水线面双体船的主要优缺点(标题)
小水线面双体船,以深置水下的双下片体,连接上体和下体的小水线面的双支柱,宽敞的高出水面的上船体三部分组成。
优点
1在高速航行时的静水阻力性能好。常规的排水量型单体船当傅汝德数超过0.45之后,急剧增加的兴波阻力是继续提高航速的主要障碍。小水线面双体船因为排水量集中于距水面深处的主体,水线面积大为缩小,有效地降低了兴波阻力,使其航行速度所对应的傅汝德数可提高到0.7~1.0。
2推进效率高。小水线面双体船螺旋桨轴线沉深较大;桨径受限较少,可采用直径较大的螺旋桨。再加上桨盘处伴流均匀而丰满,船身效率较常规船要高。这样,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推进系数一般均可达0.7以上。
3耐波性能优异。在波浪中运动的幅值和加速度均大大小于相当排水量的单体船(“卡玛林诺”号和“海鸥”号在航速为24kn时,铅垂向的运动加速度均小于0.1g。这是标志船员工作效率是否降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垂荡、纵摇、横摇运动的自然周期较长(“海鸥”号在航速为24kn时,以各种航向在4级海况下航行时,其横摇仅为长度相近的常规单体船的1/4;在波浪中失速小(排水量在250t~400t的SWATH在5~6级海况下仍能保持接近设计航速航行,而相当排水量单体船在5级海况下航速的下降幅度已经很明显了;比较易于使用较小面积的鳍消减纵摇(SWATH因为水线面积小而且水线长度小,故引起纵摇的波浪扰动力较小,可以利用稳定鳍消减其纵摇运动)。
4具有宽广的甲板面积和充裕而规整的使用空间,有利于总体布置。
5低速时,船的回转性好;航向稳定性不论低速还是高速都很好。
6船体表面外形简单,主体和支柱几乎是二维曲面,建造加工方便,降低建造成本。
7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完整和破舱状态下的稳性好,两套主辅机增加了可靠性,水下主体采用水密分舱和压载系统连接桥提供较大的储备浮力。
缺点
1摩擦阻力较大与相当排水量的单体船相比,SWATH的湿表面积大约70%,低速时静水阻力较大。加上共四个稳定鳍及其他附体,致使船的阻力增加。
2吃水小于相当排水量的单体船,当船的吨位增大时,有可能受到航道及船坞的限制。
3四个稳定鳍及其控制系统增加船的重量和建造成本,给设计工作带来新的内容,对设计人员素质要求高。
4水线面积小,每厘米吃水吨数TPC很小,载重量变化使吃水变化十分敏感:设计及使用过程中,要求船的重量及其分布精确控制,需要设置类似潜艇所设的压载调整补偿系统;破舱后小水线面双体船浮态相当恶劣。
5回转半径大:但相当排水量时,小水线面双体船船长比单体船小约70%,所以回转半径可以接受的。
6对小型小水线面双体船来说,主机安装在连接桥两侧,传动装置复杂且昂贵,推进器机械效率低,船体内布置造成困难。
7舾装辅机设备内容多,要求高,重量大。
8造价高。由于上述原因,SWATH无论从船体结构、主机-推进系统、辅机、设备系统、仪器等方面都比单体船复杂、技术要求高、数量多。因此SWATH的造价比较高。
综合小水线面双体船在性能、使用和造价等方面的优缺点,可以看出,这种船型的优势在于其优异的耐波性、宽阔的甲板面积和充裕的使用空间;其不足之处也许是它的船体结构、设备复杂而且重量较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小水线面双体船目前主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