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数学压轴题专题
七年级下期末真题精选(压轴60题19个考点专练)(原卷版)
七年级下期末真题精选(压轴60题19个考点专练)一.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共1小题)1.(2021春•西湖区校级期末)已知a,b,c为自然数,且满足2a×3b×4c=192,则a+b+c的取值不可能是()A.5B.6C.7D.8二.多项式乘多项式(共1小题)2.(2021春•鄞州区校级期末)若(x﹣3)(x+m)=x2+nx﹣15,求的值.三.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共2小题)3.(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将几个小正方形与小长方形拼成一个边长为(a+b+c)的正方形.(1)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边长为(a+b+c)的正方形面积,就可以得到一个等式,这个等式可以为(只要写出一个即可);(2)请利用(1)中的等式解答下列问题:①若三个实数a,b,c满足a+b+c=11,ab+bc+ac=38,求a2+b2+c2的值;②若三个实数x,y,z满足2x×4y÷8z=,x2+4y2+9z2=44,求2xy﹣3xz﹣6yz的值.4.(2017春•庆元县期末)如图所示,图甲由长方形①,长方形②组成,图甲通过移动长方形②得到图乙.(1)S甲=,S乙=(用含a、b的代数式分别表示);(2)利用(1)的结果,说明a2、b2、(a+b)(a﹣b)的等量关系;(3)现有一块如图丙尺寸的长方形纸片,请通过对它分割,再对分割的各部分移动,组成新的图形,画出图形,利用图形说明(a+b)2、(a﹣b)2、ab三者的等量关系.四.完全平方式(共1小题)5.(2022春•拱墅区期末)如图,用1块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4块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和4块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a>b),密铺成正方形ABCD,已知ab=2,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S,()A.若a=2b+1,则S=16B.若a=2b+2,则S=25C.若S=25,则a=2b+3D.若S=16,则a=2b+4五.整式的混合运算(共4小题)6.(2022春•宁波期末)如图,将两张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纸片按图1,图2两种方式放置,图1和图2中两张长方形纸片重叠部分分别记为①和②,正方形ABCD中未被这两张长方形纸片覆盖部分用阴影表示,图1和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记为S1和S2.若知道下列条件,仍不能求S1﹣S2值的是()A.长方形纸片长和宽的差B.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和面积C.①和②的面积差D.长方形纸片和①的面积差7.(2021春•镇海区校级期末)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a5+a5=2a10B.a3•2a2=2a6C.(a+1)2=a2+1D.(﹣2ab)2=4a2b28.(2020春•义乌市期末)如图,长方形ABCD的边BC=13,E是边BC上的一点,且BE=BA=10.F,G分别是线段AB,CD上的动点,且BF=DG,现以BE,BF为边作长方形BEHF,以DG为边作正方形DGIJ,点H,I均在长方形ABCD内部.记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分别为S1,S2,长方形BEHF和正方形DGIJ的重叠部分是四边形KILH,当四边形KILH的邻边比为3:4时,S1+S2的值为.9.(2019春•江北区期末)一张如图1的长方形铁皮,四个角都剪去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再四周折起,做成一个有底无盖的铁盒如图2,铁盒底面长方形的长是4a(cm),宽是3a(cm),这个无盖铁盒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称为铁盒的全面积.(1)请用a的代数式表示图1中原长方形铁皮的面积;(2)若要在铁盒的各个外表面漆上某种油漆,每元钱可漆的面积为(cm2),则油漆这个铁盒需要多少钱(用a的代数式表示)?(3)铁盒的底面积是全面积的几分之几(用a的代数式表示)?若铁盒的底面积是全面积的,求a的值;(4)是否存在一个正整数a,使得铁盒的全面积是底面积的正整数倍?若存在,请求出这个a,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六.因式分解的应用(共6小题)10.(2019春•嘉兴期末)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用“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方便记忆,原理是对于多项x4﹣y4,因式分解的结果是(x﹣y)(x+y)(x2+y2),若取x=9,y=9时,则各个因式的值是:(x+y)=18,(x﹣y)=0,(x2+y2)=162,于是就可以把“1801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对于多项式9x3﹣xy2,取x=10,y=10时,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是(写出一个即可).11.(2022春•金东区期末)通常情况下,a+b不一定等于ab,观察下列几个式子:第1个:2+2=2×2;第2个:3+=3×;第3个:4+=4×…我们把符合a+b=ab的两个数叫做“和积数对”.(1)写出第4个式子.(2)写出第n个式子,并检验.(3)若m,n是一对“和积数对”,求代数式的值.12.(2021春•婺城区校级期末)小刚同学动手剪了如图①所示的正方形与长方形纸片若干张.(1)他用1张1号、1张2号和2张3号卡片拼出一个新的图形(如图②).根据这个图形的面积关系写出一个你所熟悉的乘法公式,这个乘法公式是;(2)如果要拼成一个长为(a+2b),宽为(a+b)的大长方形,则需要2号卡片张,3号卡片张;(3)当他拼成如图③所示的长方形,根据6张小纸片的面积和等于大纸片(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把多项式a2+3ab+2b2分解因式,其结果是;(4)动手操作,请你依照小刚的方法,利用拼图分解因式a2+5ab+6b2=画出拼图.13.(2021春•婺城区校级期末)材料一:一个正整数x能写成x=a2﹣b2(a,b均为正整数,且a≠b),则称x为“雪松数”,a,b为x的一个平方差分解,在x的所有平方差分解中,若a2+b2最大,则称a,b为x的最佳平方差分解,此时F(x)=a2+b2.例如:24=72﹣52,24为雪松数,7和5为24的一个平方差分解,32=92﹣72,32=62﹣22,因为92+72>62+22,所以9和7为32的最佳平方差分解,F(32)=92+72材料二:若一个四位正整数,它的千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同,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相同,但四个数字不全相同,则称这个四位数为“南麓数”.例如4334,5665均为“南麓数”.根据材料回答:(1)请直接写出两个雪松数,并分别写出它们的一对平方差分解;(2)试证明10不是雪松数;(3)若一个数t既是“雪松数”又是“南麓数”,并且另一个“南麓数”的前两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与后两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恰好是t的一个平方差分解,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数t中F(t)的最大值.14.(2018春•鄞州区期末)教科书中这样写道:“我们把多项式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如果一个多项式不是完全平方式,我们常做如下变形:先添加一个适当的项,使式子中出现完全平方式,再减去这个项,使整个式子的值不变,这种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不仅可以将一个看似不能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还能解决一些与非负数有关的问题或求代数式最大值,最小值等.例如:分解因式x2+2x﹣3=(x2+2x+1)﹣4=(x+1)2﹣4=(x+1+2)(x+1﹣2)=(x+3)(x﹣1);例如求代数式2x2+4x﹣6的最小值.2x2+4x﹣6=2(x2+2x﹣3)=2(x+1)2﹣8.可知当x=﹣1时,2x2+4x﹣6有最小值,最小值是﹣8,根据阅读材料用配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分解因式:m2﹣4m﹣5=.(2)当a,b为何值时,多项式a2+b2﹣4a+6b+18有最小值,并求出这个最小值.(3)当a,b为何值时,多项式a2﹣2ab+2b2﹣2a﹣4b+27有最小值,并求出这个最小值.15.(2016春•慈溪市期末)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导出下面这个形式优美的等式:a2+b2+c2﹣ab﹣bc﹣ac=[(a﹣b)2+(b﹣c)2+(a﹣c)2]该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不仅保持了结构的对称性,还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简洁美.(1)请你说明这个等式的正确性;(2)若a=2014,b=2015,c=2016,你能很快求出a2+b2+c2﹣ab﹣bc﹣ac的值;(3)已知实数x,y,z,a满足x+a2=2014,y+a2=2015,z+a2=2016,且xyz=36.求代数式++﹣﹣﹣的值.七.分式的定义(共1小题)16.(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定义:如果一个分式能化成一个整式与一个分子为常数的分式的和的形式,则称这个分式为“和谐分式”.如==+=1+,==a﹣1+,则和都是“和谐分式”.(1)下列各式中,属于“和谐分式”的是:(填序号);①;②;③;④(2)将“和谐分式化成一个整式与一个分子为常数的分式的和的形为:=.(3)应用:已知方程组有正整数解,求整数m的值.八.分式的化简求值(共2小题)17.(2021春•鄞州区校级期末)已知abc=1,a+b+c=2,a2+b2+c2=3,则的值为()A.﹣1B.C.2D.18.(2019春•鄞州区期末)已知:a﹣b=m,b﹣c=n.(1)m=3,n=4,求代数式(a﹣c)2,a2+b2+c2﹣ab﹣bc﹣ca的值.(2)若m<0,n<0,判断代数式的值与0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九.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共1小题)19.(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给出下列结论:①当a=1时,方程组的解也是x+y=2a+1的解;②无论a取何值,x,y的值不可能是互为相反数;③x,y都为自然数的解有4对;④若2x+y=8,则a=2.正确的有几个()A.1B.2C.3D.4一十.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共3小题)20.(2019春•北仑区期末)宁波杨梅季,本地慈溪杨梅在宁波人的心中是一种家乡的味道.今年是杨梅大年,某杨梅种植大户为了能让居民品尝到物美价廉的杨梅,对1000斤的杨梅进行打包方式优惠出售,打包方式及售价如下:圆篮每篮8斤,售价160元;方篮每篮18斤,售价270元.假如用这两种打包方式恰好全部装完这1000斤杨梅.(1)若销售a篮圆篮和a篮方篮共收入8600元,求a的值;(2)当销售总收入为16760元时,①若这批杨梅全部售完,请问圆篮共包装了多少篮,方篮共包装了多少篮?②若杨梅大户留下b(b>0)篮圆篮送人,其余的杨梅全部售出,求b的值;(3)为了让更多的人及时吃到杨梅,几家种植大户联合,一起拼车用大、中两种快递送货车运送方形篮杨梅720篮,大车每车比中车每车多送30篮,若一半杨梅用大车送货,一半杨梅用中车装.运送完这批杨梅大中货车运送车次比为3:4,求每辆大、中货车各运送方形杨梅几篮?21.(2018春•宁波期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块木板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x厘米,y厘米和30厘米的长方体木箱,其中甲块木板锯成两块刚好能做箱底和一个长侧面,乙块木板锯成两块刚好能做一个长侧面和一个短侧面,丙块木块锯成两块刚好能做箱盖和剩下的一个短侧面(厚度忽略不计,x>y).(1)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这三块木板的面积;(2)若甲块木块的面积比丙块木块的面积大300平方厘米,乙块木块的面积为1800平方厘米,求x,y 的值;(3)如果购买一块长120厘米,宽为(x+y)的长方形木板做这个木箱,木板的利用率为,试求+的值.22.(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表:购票人数1~50人51~100人100以上票价10元/人8元/人5元/人(1)某校七年级甲、乙两班共100多人去该公园举行联欢活动,其中甲班50多人,乙班不足50人.如果以班为单位分别买票,两个班一共应付92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团体购票,一共只要付515元.问:甲、乙两班分别有多少人?(2)若有A、B两个团队共160人,以各自团队为单位分别买票,共用950元,问A、B两个团队各有多少人?一十一.解分式方程(共1小题)23.(2022春•宁波期末)我们把形如x+=a+b(a,b不为零),且两个解分别为x1=a,x2=b的方程称为“十字分式方程”.例如x+=4为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x+=1+3,∴x1=1,x2=3.再如x+=﹣6为十字分式方程,可化为x+=(﹣2)+(﹣4),∴x1=﹣2,x2=﹣4.应用上面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1)若x+=﹣5为十字分式方程,则x1=,x2=.(2)若十字分式方程x﹣=﹣2的两个解分别为x1=m,x2=n,求的值.(3)若关于x的十字分式方程x﹣=﹣k﹣1的两个解分别为x1,x2(k>0,x1>x2),求的值.一十二.分式方程的应用(共6小题)24.(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商家常将单价不同的A、B两种糖混合成“什锦糖”出售,记“什锦糖”的单价为:A、B两种糖的总价与A、B两种糖的总质量的比.现有两种“什锦糖”:一种是由相同千克数的A种糖和B种糖混合而成的“什锦糖”甲,另一种是由相同金额数的A种糖和B种糖混合而成的“什锦糖”乙.若B种糖比A种糖的单价贵40元/千克,“什锦糖”甲比“什锦糖”乙的单价贵5元/千克,则A 种糖的单价为()A.50元/千克B.60元/千克C.70元/千克D.80元/千克25.(2021春•婺城区校级期末)某工厂承接了一批纸箱加工任务,用如图1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加工成如图所示的竖式与横式两种无盖的长方形纸箱.(加工时接缝材料不计)(1)该工厂原计划用若干天加工纸箱200个,后来由于对方急需要货,实际加工时每天加工速度是原计划的1.5倍,这样提前2天超额完成了任务,且总共比原计划多加工40个,问原计划每天加工纸箱多少个;(2)若该厂购进正方形纸板1000张,长方形纸板2000张.问竖式纸盒,横式纸盒各加工多少个,恰好能将购进的纸板全部用完;(3)该工厂某一天使用的材料清单上显示,这天一共使用正方形纸板50张,长方形纸板a张,全部加工成上述两种纸盒,且120<a<136,试求在这一天加工两种纸盒时,a的所有可能值.26.(2021春•婺城区校级期末)“十•一”期间,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活动期间规定:商场内所有商品按标价的80%出售;同时,当顾客在该商场消费满一定金额后,按如下方案获得相应金额的奖券:200≤p<400400≤p<500500≤p<700700≤p<900…消费金额p(元)的范围3060100130…获得奖券金额(元)根据上述促销方法,顾客在该商场购物可获得双重优惠.例如,购买标价为450元的商品,则消费金额为450×0.8=360(元),获得优惠额为:450×0.2+30=120(元).设购买商品的优惠率=.试问:(1)购买一件标价为800元的商品,顾客得到的优惠率是多少?(2)若一顾客购买了一套西装,得到的优惠率为,已知该套西装的标价高于700元,低于850元,该套西装的标价是多少元?27.(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某服装店购进一批甲、乙两种款型时尚T恤衫,甲种款型共用了7800元,乙种款型共用了6400元,甲种款型的件数是乙种款型件数的1.5倍,甲种款型每件的进价比乙种款型每件的进价少30元.(1)甲、乙两种款型的T恤衫各购进多少件?(2)商店进价提高60%标价销售,销售一段时间后,甲款型全部售完,乙款型剩余一半,商店决定对乙款型按标价的五折降价销售,很快全部售完,求售完这批T恤衫商店共获利多少元?28.(2021春•南浔区期末)某商场在一楼至二楼间安装了一部自动扶梯,以匀速向上行驶.甲、乙两同学同时从扶梯上匀速走到二楼,且甲每分钟走动的级数是乙的两倍.已知甲走了24级到扶梯顶部,乙走了16级到扶梯顶部(甲、乙两同学每次只跨一级台阶).(1)扶梯露在外面的部分有多少级?(2)如果与扶梯并排有一从二楼到一楼的楼梯道,台阶数与扶梯级数相同,甲、乙各自到扶梯顶部后按原速再下楼梯到楼梯底部再乘扶梯,若楼梯与扶梯之间的距离忽略不计,问甲第1次追上乙时是在扶梯上还是在楼梯上?他已经走动的级数是多少级?29.(2015春•杭州期末)某工厂承接了一批纸箱加工任务,用如图1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加工成如图所示的竖式与横式两种无盖的长方形纸箱.(加工时接缝材料不计)(1)该工厂原计划用若干天加工纸箱200个,后来由于对方急需要货,实际加工时每天加工速度时原计划的1.5倍,这样提前2天超额完成了任务,且总共比原计划多加工40个,问原计划每天加工纸箱多少个;(2)若该厂购进正方形纸板1000张,长方形纸板2000张.问竖式纸盒,横式纸盒各加工多少个,恰好能将购进的纸板全部用完.一十三.平行线的性质(共15小题)30.(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AD∥BC,∠D=∠ABC,点E是边DC上一点,连接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H.点F是边AB上一点.使得∠FBE=∠FEB,作∠FEH的角平分线EG交BH于点G,若∠DEH=100°,则∠BEG的度数为()A.30°B.40°C.50°D.60°31.(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AB∥CD,CF平分∠DCG,GE平分∠CGB交FC的延长线于点E,若∠E=34°,则∠B的度数为.32.(2021春•乐清市期末)将一副三角板如图1所示摆放,直线GH∥MN,现将三角板ABC绕点A以每秒1°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同时三角板DEF绕点D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旋转,设时间为t秒,如图2,∠BAH=t°,∠FDM=2t°,且0≤t≤150,若边BC与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边DE,DF)平行时,则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为.33.(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AB∥CD,∠DCE的角平分线CG的反向延长线和∠ABE的角平分线BF交于点F,∠E﹣∠F=33°,则∠E=.34.(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直线AB 上.(1)∠1、∠2、∠3之间的关系为;(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1、∠2、∠3之间的关系为;(3)如果点P(点P和A、B不重合)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1、∠2、∠3之间关系为.35.(2022春•婺城区期末)如图,已知AB∥CD,直线MN交AB于点M,交CD于点N.点E是线段MN 上一点,P,Q分别在射线MA,NC上,连接PE,QE,PF平分∠MPE,QF平分∠CQE.(1)如图1,若PE⊥QE,∠EQN=64°,则∠MPE=°,∠PFQ=°.(2)如图2,求∠PEQ与∠PF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当PE⊥QE时,若∠APE=150°,∠MND=110°,过点P作PH⊥QF交QF的延长线于点H.将直线MN绕点N顺时针旋转,速度为每秒5°,直线MN旋转后的对应直线为M′N,同时△FPH绕点P逆时针旋转,速度为每秒10°,△FPH旋转后的对应三角形为△F′PH′,当直线MN首次落到CD上时,整个运动停止.在此运动过程中,经过t秒后,直线M′N恰好平行于△F′PH′的一条边,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36.(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直线AB∥射线CD,∠CEB=100°.P是射线EB上一动点,过点P作PQ∥EC交射线CD于点Q,连接CP.作∠PCF=∠PCQ,交直线AB于点F,CG平分∠ECF.(1)若点P,F,G都在点E的右侧.①求∠PCG的度数;②若∠EGC﹣∠ECG=40°,求∠CPQ的度数.(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形,使?若存在,求出∠CPQ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7.(2021春•镇海区校级期末)已知:直线a∥b,点A,B在直线a上,点C,D在直线b上,(1)连接AD,BC,BE平分∠ABC,DE平分∠ADC,且BE,D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①如图1,若∠ABC=60°,∠ADC=70°,则∠BED的度数为;②如图2,设∠ABC=α,∠ADC=β,则∠BED的度数为(用含有α,β的式子表示).(2)如图3,EF平分∠MEN,NP平分∠END,EQ∥NP,则∠FEQ和∠BME的数量关系是.(3)如图4,若∠BAP=∠BAC,∠DCP=∠ACD,且AE平分∠BAP,CF平分∠DCP,猜想∠E+∠F的结果并且证明你的结论;38.(2021春•慈溪市期末)如图,直线CD∥EF,点A,B分别在直线CD,EF上(自左至右分别为C,A,D和E,B,F),∠ABF=60°.射线AM自射线AB的位置开始,绕点A以每秒1°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射线BN自射线BE开始以每秒5°的速度绕点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当射线BN旋转到BF的位置时,两者停止运动.设旋转时间为x秒.(1)如图1,直接写出下列答案:①∠BAD的度数;②射线BN过点A时的x的值.(2)如图2,求当AM∥BN时的x的值.(3)若两条射线AM和BN所在的直线交于点P.①如图3,若P在CD与EF之间,且∠APB=126°,求x的值.②若x<24,求∠APB的度数(直接写出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的结果).39.(2021春•镇海区期末)已知直线AB∥CD.(1)如图1,直接写出∠BME、∠E、∠END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2,∠BME与∠CNE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点P,试探究∠P与∠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3,∠ABM=∠MBE,∠CDN=∠NDE,直线MB、ND交于点F,则=.40.(2020春•奉化区期末)已知EM∥BN.(1)如图1,求∠E+∠A+∠B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如图2,∠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①若∠A=120°,∠AEM=140°,则∠EFD=.②试探究∠EFD与∠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3)如图3,∠AEM与∠ABN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FG⊥BD交BN于点G,若4∠A=3∠EFG,求∠EFB的度数.41.(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已知,直线AB∥DC,点P为平面上一点,连接AP与CP.(1)如图1,点P在直线AB、CD之间,当∠BAP=60°,∠DCP=20°时,求∠APC.(2)如图2,点P在直线AB、CD之间,∠BAP与∠DCP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K,写出∠AKC与∠AP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点P落在CD外,∠BAP与∠DCP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K,∠AKC与∠APC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2.(2021春•越城区期末)如图1,已知直线CD∥EF,点A、B分别在直线CD与EF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1)求证∠APB=∠DAP+∠FBP;(2)利用(1)的结论解答:①如图2,AP1、BP1分别平分∠DAP、∠FBP,请你直接写出∠P与∠P1的数量关系是.②如图3,AP2、BP2分别平分∠CAP、∠EBP,若∠APB=80°,则∠AP2B的度数是.43.(2021春•婺城区校级期末)已知直线AB∥CD.(1)如图1,直接写出∠ABE,∠CDE和∠BE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BF,DF分别平分∠ABE,∠CDE,那么∠BFD和∠BE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3)如图3,点E在直线BD的右侧,BF,DF仍平分∠ABE,∠CDE,请直接写出∠BFD和∠BED的数量关系.44.(2016春•嵊州市期末)已知:直线a∥b,点A,B分别是a,b上的点,APB是a,b之间的一条折弦,且∠APB<90°,Q是a,b之间且在折线APB左侧的一点,如图.(1)若∠1=33°,∠APB=74°,则∠2=度.(2)若∠Q的一边与P A平行,另一边与PB平行,请探究∠Q,∠1,2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Q的一边与P A垂直,另一边与PB平行,请直接写出∠Q,∠1,2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一十四.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共7小题)45.(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如图,PQ∥MN,A,B分别为直线MN、PQ上两点,且∠BAN=45°,若射线AM绕点A顺时针旋转至AN后立即回转,射线BQ绕点B逆时针旋转至BP后立即回转,两射线分别绕点A、点B不停地旋转,若射线AM转动的速度是a°/秒,射线BQ转动的速度是b°/秒,且a、b 满足|a﹣5|+(b﹣1)2=0.若射线AM绕点A顺时针先转动18秒,射线BQ才开始绕点B逆时针旋转,在射线BQ到达BA之前,问射线AM再转动秒时,射线AM与射线BQ互相平行.46.(2022春•鄞州区期末)如图,已知CD平分∠ACB,∠1=∠2.(1)求证:DE∥AC;(2)若∠3=30°,∠B=25°,求∠BDE的度数.47.(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课题学习:平行线的“等角转化”功能.阅读理解:如图1,已知点A是BC外一点,连接AB,AC.求∠BAC+∠B+∠C的度数.(1)阅读并补充下面推理过程.解:过点A作ED∥BC,所以∠B=,∠C=.又因为∠EAB+∠BAC+∠DAC=180°.所以∠B+∠BAC+∠C=180°.解题反思:从上面的推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行线具有“等角转化”的功能,将∠BAC,∠B,∠C“凑”在一起,得出角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方法运用:(2)如图2,已知AB∥ED,求∠B+∠BCD+∠D的度数.提示:过点C作CF∥AB.深化拓展:(3)已知AB∥CD,点C在点D的右侧,∠ADC=70°,BE平分∠ABC,DE平分∠ADC,BE,D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点E在AB与CD两条平行线之间.如图3,点B在点A的左侧,若∠ABC=60°,则∠BED的度数为°.48.(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感知]如图①,AB∥CD,∠AEP=40°,∠PFD=130°,求∠EPF的度数.小明想到了以下方法:解;(1)如图①,过点P作PM∥AB,∴∠1=∠AEP=4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CD(已知),∴PM∥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PF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PFD=130°(已知),∴∠2=180°﹣130°=50°(等式的性质),∴∠1+∠2=40°+50°=90°(等式的性质).即∠EPF=90°(等量代换).[探究]如图②,AB∥CD,∠AEP=50°,∠PFC=120°,求∠EPF的度数.[应用]如图③所示,在[探究]的条件下,∠PEA的平分线和∠PFC的平分线交于点G,则∠G的度数是°.49.(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1)如图1,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线段AB上,则∠1,∠2,∠3之间的等量关系是;如图2,点A在B处北偏东40°方向,在C处的北偏西45°方向,则∠BAC=°.(2)如图3,∠ABD和∠BDC的平分线交于E,BE交CD于点F,∠1+∠2=90°,试说明:AB∥CD;并探究∠2与∠3的数量关系.50.(2020春•诸暨市期末)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E,F三点分别在AB,AC,BC上,过点D的直线与线段EF的交点为点M,已知2∠1﹣∠2=150°,2∠2﹣∠1=30°.(1)求证:DM∥AC;(2)若DE∥BC,∠C=50°,求∠3的度数.51.(2019春•拱墅区期末)如图,AD∥EC.(1)若∠C=40°,AB平分∠DAC,求∠DAB的度数.(2)若AE平分∠DAB,BF平分∠ABC,试说明AE∥BF的理由.一十五.平移的性质(共2小题)52.(2022春•西湖区校级期末)如图,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G、H,∠EHD=α(0°<α<90°).小安将一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PMN按如图①放置,使点N、M分别在直线AB、CD上,且在点G、H的右侧,∠P=90°,∠PMN=60°.(1)填空:∠PNB+∠PMD∠P(填“>”“<”或“=”);(2)若∠MNG的平分线NO交直线CD于点O,如图②.①当NO∥EF,PM∥EF时,求α的度数;②小安将三角板PMN保持PM∥EF并向左平移,在平移的过程中求∠MON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53.(2017春•上虞区期末)如图1所示,已知BC∥OA,∠B=∠A=120°(1)说明OB∥AC成立的理由.(2)如图2所示,若点E,F在BC上,且∠FOC=∠AOC,OE平分∠BOF,求∠EOC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若左右平移AC,如图3所示,那么∠OCB:∠OFB的比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这个比值.(4)在(3)的条件下,当∠OEB=∠OCA时,求∠OCA的度数.一十六.频数(率)分布直方图(共1小题)54.(2018春•嘉兴期末)某市抽查部分家庭每月水电费的开支(单位:元),得到下面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一组含前一个边界值,不含后一个边界值).请根据该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1)被抽查的家庭共有多少户?(2)自左至右第二组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3)小明同学说:“由图中信息可知,被抽查家庭的每月水电费最低开支至少是100元”你认为小明的说法对吗?为什么?一十七.条形统计图(共4小题)55.(2021春•奉化区校级期末)某中学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知识预赛,学生会把成绩x(分)分成五组:A组:50≤x<60;B组:60≤x<70;C组:70≤x<80;D组:80≤x<90;E组:90≤x<100.统计后绘制成如下两个统计图(不完整).(1)直接填空:①m的值为;②在图2中,C组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2)在图1中,画出60≤x<70所对应的条形图;(3)若学生会计划从预赛中选拔前30名进入复赛,则进入复赛的成绩应不低于多少分?56.(2018春•拱墅区期末)以下是某网络书店1~4月关于图书销售情况的两个统计图:某网络书店1﹣4月销售总额统计图绘本类图书销售额占该书店当月销售总额的百分比统计图(1)求1月份该网络书店绘本类图书的销售额.(2)若已知4月份与1月份这两个月的绘本类图书销售额相同,请补全统计图2.(3)有以下两个结论:①该书店第一季度的销售总额为182万元.②该书店1月份到3月份绘本类图书销售额的月增长率相等.请你判断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57.(2021春•镇海区期末)牡丹江管局教育局为了解九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随机抽样调查某校九年级学生一个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天数,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了下面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求出该校九年级学生总数;(2)分别求出活动时间为5天的学生人数和7天的学生人数,并补全图②;(3)求该校九年级学生一个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天数在5天以上(含5天)的人数是多少?58.(2022春•南浔区期末)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学生到学校交通工具类型”为主题对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项目有:公共汽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其它(每位同学仅选一项).根据调查。
期末复习(压轴题49题)—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考点(北师大版)(解析版)
z 期末复习(压轴题49题20个考点)一.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共1小题)1.为了求1+2+22+23+…+22011+22012的值,可令S =1+2+22+23+…+22011+22012,则2S =2+22+23+24+…+22012+22013,因此2S ﹣S =22013﹣1,所以1+22+23+…+22012=22013﹣1.仿照以上方法计算1+5+52+53+…+52012的值是( )A .52013﹣1B .52013+1C .D . 【答案】D【解答】解:令S =1+5+52+53+ (52012)则5S =5+52+53+…+52012+52013,5S ﹣S =﹣1+52013,4S =52013﹣1,则S =.故选:D .二.同底数幂的乘法(共1小题) 2.阅读材料:求1+2+22+23+24+…+22013的值.解:设S =1+2+22+23+24+…+22012+22013,将等式两边同时乘2得:2S =2+22+23+24+25+…+22013+22014 将下式减去上式得2S ﹣S =22014﹣1即S =22014﹣1即1+2+22+23+24+…+22013=22014﹣1请你仿照此法计算:(1)1+2+22+23+24+…+210(2)1+3+32+33+34+…+3n (其中n 为正整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设S =1+2+22+23+24+ (210)将等式两边同时乘2得:2S =2+22+23+24+…+210+211,将下式减去上式得:2S ﹣S =211﹣1,即S =211﹣1,则1+2+22+23+24+…+210=211﹣1;z (2)设S =1+3+32+33+34+…+3n ①,两边同时乘3得:3S =3+32+33+34+…+3n +3n +1②,②﹣①得:3S ﹣S =3n +1﹣1,即S =(3n +1﹣1),则1+3+32+33+34+…+3n =(3n +1﹣1).三.多项式乘多项式(共1小题)3.如图,正方形卡片A 类,B 类和长方形卡片C 类若干张,如果要拼一个长为(a +2b ),宽为(a +b )的大长方形,则需要C 类卡片 张.【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2b )(a +b )=a 2+3ab +2b 2.则需要C 类卡片3张.故答案为:3.四.完全平方公式(共3小题)4.已知a ﹣b =b ﹣c =,a 2+b 2+c 2=1,则ab +bc +ca 的值等于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b =b ﹣c =,∴(a ﹣b )2=,(b ﹣c )2=,a ﹣c =, ∴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ac =, ∴2(a 2+b 2+c 2)﹣2(ab +bc +ca )=++=, ∴2﹣2(ab +bc +ca )=, ∴1﹣(ab +bc +ca )=, ∴ab +bc +ca =﹣=﹣. 故答案为:﹣.z 5.请看杨辉三角(1),并观察下列等式(2):根据前面各式的规律,则(a +b )6=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b )6=a 6+6a 5b +15a 4b 2+20a 3b 3+15a 2b 4+6ab 5+b 6故本题答案为:a 6+6a 5b +15a 4b 2+20a 3b 3+15a 2b 4+6ab 5+b 66.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x 2+=(x +)2﹣ =(x ﹣)2+(2)若a +=5,则a 2+= ;(3)若a 2﹣3a +1=0,求a 2+的值.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2、2.(2)23. (3)∵a =0时方程不成立,∴a ≠0,∵a 2﹣3a +1=0两边同除a 得:a ﹣3+=0,移项得:a +=3,∴a 2+=(a +)2﹣2=7. 五.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共1小题)7.如图,边长为m +4的正方形纸片剪出一个边长为m 的正方形之后,剩余部分可剪拼成一个矩形,若拼成的矩形一边长为4,则另一边长为.z【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设拼成的矩形的另一边长为x ,则4x =(m +4)2﹣m 2=(m +4+m )(m +4﹣m ),解得x =2m +4.故答案为:2m +4.六.整式的混合运算(共1小题)8.7张如图1的长为a ,宽为b (a >b )的小长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不重叠地放在矩形ABCD 内,未被覆盖的部分(两个矩形)用阴影表示.设左上角与右下角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差为S ,当BC 的长度变化时,按照同样的放置方式,S 始终保持不变,则a ,b 满足( )A .a =bB .a =3bC .a =bD .a =4b 【答案】B 【解答】解:左上角阴影部分的长为AE ,宽为AF =3b ,右下角阴影部分的长为PC ,宽为a ,∵AD =BC ,即AE +ED =AE +a ,BC =BP +PC =4b +PC ,∴AE +a =4b +PC ,即AE ﹣PC =4b ﹣a ,∴阴影部分面积之差S =AE •AF ﹣PC •CG =3bAE ﹣aPC =3b (PC +4b ﹣a )﹣aPC =(3b ﹣a )PC +12b 2﹣3ab ,则3b ﹣a =0,即a =3b .解法二:既然BC 是变化的,当点P 与点C 重合开始,然后BC 向右伸展,设向右伸展长度为X ,左上阴影增加的是3bX ,右下阴影增加的是aX ,因为S 不变,∴增加的面积相等,z ∴3bX =aX ,∴a =3b .故选:B .七.函数的图象(共4小题)9.如图,某电信公司提供了A ,B 两种方案的移动通讯费用y (元)与通话时间x (分)之间的关系,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1)若通话时间少于120分,则A 方案比B 方案便宜20元;(2)若通话时间超过200分,则B 方案比A 方案便宜12元;(3)若通讯费用为60元,则B 方案比A 方案的通话时间多;(4)若两种方案通讯费用相差10元,则通话时间是145分或185分.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解答】解:依题意得A :(1)当0≤x ≤120,y A =30, (2)当x >120,y A =30+(x ﹣120)×[(50﹣30)÷(170﹣120)]=0.4x ﹣18;B :(1)当0≤x <200,y B =50,当x >200,y B =50+[(70﹣50)÷(250﹣200)](x ﹣200)=0.4x ﹣30,所以当x ≤120时,A 方案比B 方案便宜20元,故(1)正确;当x ≥200时,B 方案比A 方案便宜12元,故(2)正确;z 当y =60时,A :60=0.4x ﹣18,∴x =195,B :60=0.4x ﹣30,∴x =225,故(3)正确;当B 方案为50元,A 方案是40元或者60元时,两种方案通讯费用相差10元,将y A =40或60代入,得x =145分或195分,故(4)错误;故选:C .10.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用弹簧秤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不考虑水的阻力),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下图能反映弹簧秤的读数y (单位N )与铁块被提起的高度x (单位cm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 .B .C .D . 【答案】C 【解答】解:因为小明用弹簧秤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露出水面前读数y 不变,出水面后y 逐渐增大,离开水面后y 不变.故选:C .11.“龟兔首次赛跑”之后,输了比赛的兔子没有气馁,总结反思后,和乌龟约定再赛一场.图中的函数图象刻画了“龟兔再次赛跑”的故事(x 表示乌龟从起点出发所行的时间,y 1表示乌龟所行的路程,y 2表示兔子所行的路程).有下列说法:①“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②兔子和乌龟同时从起点出发;③乌龟在途中休息了10分钟;z ④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都填上)【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故①正确;兔子在乌龟跑了40分钟之后开始跑,故②错误;乌龟在30﹣﹣40分钟时的路程为0,故这10分钟乌龟没有跑在休息,故③正确;y 1=20x ﹣200(40≤x ≤60),y 2=100x ﹣4000(40≤x ≤50),当y 1=y 2时,兔子追上乌龟,此时20x ﹣200=100x ﹣4000,解得:x =47.5,y 1=y 2=750米,即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故④正确.综上可得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③④.12.小高从家门口骑车去单位上班,先走平路到达点A ,再走上坡路到达点B ,最后走下坡路到达工作单位,所用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班后,如果他沿原路返回,且走平路、上坡路、下坡路的速度分别保持和去上班时一致,那么他从单位到家门口需要的时间是 分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先算出平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速度分别为、和(千米/分),z 所以他从单位到家门口需要的时间是(分钟).故答案为:15.八.二次函数的图象(共1小题) 1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P 、Q 分别是CD 、AD 的中点,动点E 从点A 向点B 运动,到点B 时停止运动;同时,动点F 从点P 出发,沿P →D →Q 运动,点E 、F 的运动速度相同.设点E 的运动路程为x ,△AEF 的面积为y ,能大致刻画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当F 在PD 上运动时,△AEF 的面积为y =AE •AD =2x (0≤x ≤2),当F 在AD 上运动时,△AEF 的面积为y =AE •AF =x (6﹣x )=﹣x 2+3x (2<x ≤4),图象为:故选:A .z 九.平行线的性质(共2小题)14.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线段EF 折叠到EB 'C 'F 的位置,若∠EFC '=100°,则∠DFC '的度数为( )A .20°B .30°C .40°D .50°【答案】A【解答】解:由翻折知,∠EFC =∠EFC '=100°,∴∠EFC +∠EFC '=200°,∴∠DFC '=∠EFC +∠EFC '﹣180°=200°﹣180°=20°,故选:A .15.珠江流域某江段江水流向经过B 、C 、D 三点拐弯后与原来相同,如图,若∠ABC =120°,∠BCD =80°,则∠CDE = 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过点C 作CF ∥AB ,已知珠江流域某江段江水流向经过B 、C 、D 三点拐弯后与原来相同,∴AB ∥DE ,∴CF ∥DE ,∴∠BCF +∠ABC =180°,∴∠BCF =60°,∴∠DCF =20°,∴∠CDE =∠DCF =20°.故答案为:20.z十.三角形的面积(共4小题)16.在如图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A 、B 是方格纸中的两个格点(即正方形的顶点),在这个5×5的方格纸中,找出格点C 使△ABC 的面积为2个平方单位,则满足条件的格点C 的个数是( )A .5B .4C .3D .2【答案】A【解答】解:满足条件的C 点有5个,如图平行于AB 的直线上,与网格的所有交点就是.故选:A . 17.如图,△ABC 三边的中线AD 、BE 、CF 的公共点为G ,若S △ABC =1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方法1解:∵△ABC 的三条中线AD 、BE ,CF 交于点G ,∴S △CGE =S △AGE =S △ACF ,S △BGF =S △BGD =S △BCF ,∵S △ACF =S △BCF =S△ABC=×12=6,z ∴S △CGE =S △ACF =×6=2,S △BGF =S △BCF =×6=2,∴S 阴影=S △CGE +S △BGF =4.故答案为4.方法2设△AFG ,△BFG ,△BDG ,△CDG ,△CEG ,△AEG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S 5,S 6,根据中线平分三角形面积可得:S 1=S 2,S 3=S 4,S 5=S 6,S 1+S 2+S 3=S 4+S 5+S 6①,S 2+S 3+S 4=S 1+S 5+S 6② 由①﹣②可得S 1=S 4,所以S 1=S 2=S 3=S 4=S 5=S 6=2,故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故答案为:4.18.如图,A 、B 、C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C 1A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是1,那么△A 1B 1C 1的面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如图,连接AB 1,BC 1,CA 1,∵A 、B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的中点,∴S △ABB 1=S △ABC =1,S △A 1AB 1=S △ABB 1=1,∴S △A 1BB 1=S △A 1AB 1+S △ABB 1=1+1=2,同理:S △B 1CC 1=2,S △A 1AC 1=2,∴△A 1B 1C 1的面积=S △A 1BB 1+S △B 1CC 1+S △A 1AC 1+S △ABC =2+2+2+1=7.故答案为:7.z 19.如图,对面积为s 的△ABC 逐次进行以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A 1、B 1、C 1,使得A 1B =2AB ,B 1C =2BC ,C 1A =2CA ,顺次连接A 1、B 1、C 1,得到△A 1B 1C 1,记其面积为S 1;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A 1B 1、B 1C 1、C 1A 1至点A 2、B 2、C 2,使得A 2B 1=2A 1B 1,B 2C 1=2B 1C 1,C 2A 1=2C 1A 1顺次连接A 2、B 2、C 2,得到△A 2B 2C 2,记其面积为S 2;…;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可得到△A n B n ∁n ,则其面积S n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连接A 1C ;S △AA 1C =3S △ABC =3S ,S △AA 1C 1=2S △AA 1C =6S ,所以S △A 1B 1C 1=6S ×3+1S =19S ;同理得S △A 2B 2C 2=19S ×19=361S ; S △A 3B 3C 3=361S ×19=6859S ,S △A 4B 4C 4=6859S ×19=130321S , S △A 5B 5C 5=130321S ×19=2476099S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延长各边后得到的三角形是原三角形的19倍,所以延长第n 次后,得到△A n B n ∁n , 则其面积Sn =19n •S .十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共3小题)20.已知△ABC,(1)如图1,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2)如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3)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上述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答案】C【解答】解:(1)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BC=∠ABC,∠PCB=∠ACB则∠PBC+∠PCB=(∠ABC+∠ACB)=(180°﹣∠A)z在△BCP中利用内角和定理得到:∠P=180﹣(∠PBC+∠PCB)=180﹣(180°﹣∠A)=90°+∠A,故成立;(2)当△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时,结论不成立;(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BC=∠FBC=(180°﹣∠ABC)=90°﹣∠ABC,∠BCP=∠BCE=90°﹣∠ACB∴∠PBC+∠BCP=180°﹣(∠ABC+∠ACB)又∵∠ABC+∠ACB=180°﹣∠Az 在△BCP 中利用内角和定理得到:∠P =180﹣(∠PBC +∠PCB )=180﹣(180°+∠A )=90°﹣∠A ,故成立.∴说法正确的个数是2个.故选:C .21.已知△ABC 中,∠A =α.在图(1)中∠B 、∠C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 1,则可计算得∠BO 1C =90°+;在图(2)中,设∠B 、∠C 的两条三等分角线分别对应交于O 1、O 2,则∠BO 2C = ;请你猜想,当∠B 、∠C 同时n 等分时,(n ﹣1)条等分角线分别对应交于O 1、O 2,…,O n ﹣1,如图(3),则∠BO n ﹣1C = (用含n 和α的代数式表示).【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在△ABC 中,∵∠A =α,∴∠ABC +∠ACB =180°﹣α,∵O 2B 和O 2C 分别是∠B 、∠C 的三等分线,∴∠O 2BC +∠O 2CB =(∠ABC +∠ACB )=(180°﹣α)=120°﹣α;∴∠BO 2C =180°﹣(∠O 2BC +∠O 2CB )=180°﹣(120°﹣α)=60°+α;在△ABC 中,∵∠A =α,∴∠ABC +∠ACB =180°﹣α,∵O n ﹣1B 和O n ﹣1C 分别是∠B 、∠C 的n 等分线,∴∠O n ﹣1BC +∠O n ﹣1CB =(∠ABC +∠ACB )=(180°﹣α)=﹣. ∴∠BO n ﹣1C =180°﹣(∠O n ﹣1BC +∠O n ﹣1CB )=180°﹣(﹣)=+.z 故答案为:60°+α;+.22.如图,在△ABC 中,∠A =m °,∠ABC 和∠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得∠A 1;∠A 1BC 和∠A 1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得∠A 2;…∠A 2012BC 和∠A 2012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013,则∠A 2013= 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 1B 平分∠ABC ,A 1C 平分∠ACD ,∴∠A 1BC =∠ABC ,∠A 1CA =∠ACD ,∵∠A 1CD =∠A 1+∠A 1BC ,即∠ACD =∠A 1+∠ABC ,∴∠A 1=(∠ACD ﹣∠ABC ),∵∠A +∠ABC =∠ACD ,∴∠A =∠ACD ﹣∠ABC ,∴∠A 1=∠A ,∴∠A 1=m °,∵∠A 1=∠A ,∠A 2=∠A 1=∠A , …以此类推∠A 2013=∠A =°. 故答案为:.十二.全等图形(共1小题)23.如图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其中∠1+∠2等于( )A.150°B.180°C.210°D.225°【答案】B【解答】解:在△ABC与△EDC中,,∴△ABC≌△EDC(SAS),∴∠BAC=∠1,∠1+∠2=180°.故选:B.z十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共3小题)24.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AD、AB于点E、O、F,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A.1对B.2对C.3对D.4对【答案】D【解答】解:∵AB=AC,D为BC中点,在△ABD和△ACD中,,∴△ABD≌△ACD;(SSS)∵EF垂直平分AC,∴OA=OC,AE=CE,在△AOE和△COE中,,∴△AOE≌△COE(SSS;在△BOD和△COD中,,∴△BOD≌△COD(SAS);在△AOC和△AOB中,,∴△AOC≌△AOB(SSS);故选:D.25.如图EB交AC于M,交FC于D,AB交FC于N,∠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④CD=DN.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①②③(填序z号).【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B+∠BAE=90°,∠C+∠CAF=90°,∠B=∠C∴∠1=∠2(①正确)∵∠E=∠F=90°,∠B=∠C,AE=AF∴△ABE≌△ACF(ASA)∴AB=AC,BE=CF(②正确)z ∴△ACN ≌△ABM (ASA )(③正确)∴CN =BM (④不正确).所以正确结论有①②③.故填①②③.26.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DE ∥BC ,如图①,然后将△ADE 绕A 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图②,然后将BD 、CE 分别延长至M 、N ,使DM =BD ,EN =CE ,得到图③,请解答下列问题:(1)若AB =AC ,请探究下列数量关系:①在图②中,BD 与CE 的数量关系是 ;②在图③中,猜想AM 与AN 的数量关系、∠MAN 与∠BAC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①BD =CE ;②AM =AN ,∠MAN =∠BAC ,∵∠DAE =∠BAC ,∴∠CAE =∠BAD ,在△BAD 和△CAE 中∵∴△CAE ≌△BAD (SAS ),∴∠ACE =∠ABD ,z ∵DM =BD ,EN =CE ,∴BM =CN ,在△ABM 和△ACN 中,∵∴△ABM ≌△ACN (SAS ),∴AM =AN ,∴∠BAM =∠CAN ,即∠MAN =∠BAC ;十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共12小题) 27.如图,AE ⊥AB 且AE =AB ,BC ⊥CD 且BC =CD ,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是( )A .50B .62C .65D .68 【答案】A【解答】解:∵AE ⊥AB 且AE =AB ,EF ⊥FH ,BG ⊥FH ,∴∠EAB =∠EF A =∠BGA =90°,∵∠EAF +∠BAG =90°,∠ABG+∠BAG=90°,z ∴∠EAF =∠ABG ,在△EF A 和△AGB 中,,∴△EF A ≌△AGB (AAS ),∴AF =BG ,AG =EF .同理证得△BGC ≌△CHD 得GC =DH ,CH =BG .故FH =F A +AG +GC +CH =3+6+4+3=16故S =(6+4)×16﹣3×4﹣6×3=50.故选:A .28.如图,点E 在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且EC =2AE ,直角三角形FEG 的两直角边EF 、EG 分别交BC 、DC 于点M 、N .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a ,则重叠部分四边形EMCN 的面积为( )A .a 2B .a 2C .a 2D .a 2【答案】D【解答】解:过E 作EP ⊥BC 于点P ,EQ⊥CD 于点Q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D=90°,又∵∠EPM=∠EQN=90°,∴∠PEQ=90°,∴∠PEM+∠MEQ=90°,∵三角形FEG是直角三角形,∴∠NEF=∠NEQ+∠MEQ=90°,∴∠PEM=∠NEQ,∵AC是∠BCD的角平分线,∠EPC=∠EQC=90°,∴EP=EQ,四边形PCQE是正方形,在△EPM和△EQN中,,∴△EPM≌△EQN(ASA)∴S△EQN=S△EPM,∴四边形EMCN的面积等于正方形PCQE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AC=a,z∵EC=2AE,∴EC=a,∴EP=PC=a,∴正方形PCQE的面积=a×a=a2,∴四边形EMCN的面积=a2,故选:D.29.如图,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E和CD,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接PQ,BM,下面结论: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④MB 平分∠AMC ,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z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答案】D【解答】解:∵△ABD 、△BCE 为等边三角形,∴AB =DB ,∠ABD =∠CBE =60°,BE =BC ,∴∠ABE =∠DBC ,∠PBQ =60°,在△ABE 和△DBC 中,, ∴△ABE ≌△DBC (SAS ),∴①正确;∵△ABE ≌△DBC ,∴∠BAE =∠BDC ,∵∠BDC +∠BCD =180°﹣60°﹣60°=60°,∴∠DMA =∠BAE +∠BCD =∠BDC +∠BCD =60°,∴②正确;在△ABP 和△DBQ 中,, ∴△ABP ≌△DBQ (ASA ),∴BP =BQ ,∴△BPQ 为等边三角形,∴③正确;∵∠DMA =60°,∴∠AMC =120°,∴∠AMC +∠PBQ =180°,∴P 、B 、Q 、M 四点共圆,z ∵BP =BQ ,∴,∴∠BMP =∠BMQ ,即MB 平分∠AMC ;∴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4个;故选:D .30.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如果AF =BE ,那么∠AOD 的度数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由ABCD 是正方形,得AD =AB ,∠DAB =∠B =90°.在△ABE 和△DAF 中,, ∴△ABE ≌△DAF (SAS ),∴∠BAE =∠ADF .∵∠BAE +∠EAD =90°,∴∠OAD +∠ADO =90°,∴∠AOD =90°,故答案为:90°.31.如图,△ABC 和△EBD 中,∠ABC =∠DBE =90°,AB =CB ,BE =BD ,连接AE ,CD ,AE 与CD 交于点M ,AE 与BC 交于点N .(1)求证:AE =CD ;(2)求证:AE ⊥CD ;(3)连接BM ,有以下两个结论:①BM 平分∠CBE ;②MB 平分∠AMD .其中正确的有 ② (请写序号,少选、错选均不得分).z【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1)证明:∵∠ABC =∠DBE ,∴∠ABC +∠CBE =∠DBE +∠CBE ,即∠ABE =∠CBD ,在△ABE 和△CBD 中,,∴△ABE ≌△CBD ,∴AE =CD .(2)∵△ABE ≌△CBD ,∴∠BAE =∠BCD , ∵∠NMC =180°﹣∠BCD ﹣∠CNM ,∠ABC =180°﹣∠BAE ﹣∠ANB ,又∠CNM =∠ANB ,∵∠ABC =90°,∴∠NMC =90°,∴AE ⊥CD .(3)结论:②理由:作BK ⊥AE 于K ,BJ ⊥CD 于J .z∵△ABE ≌△CBD ,∴AE =CD ,S △ABE =S △CDB ,∴•AE •BK =•CD •BJ ,∴BK =BJ ,∵作BK ⊥AE 于K ,BJ ⊥CD 于J ,∴BM 平分∠AMD .不妨设①成立,则△CBM ≌△EBM ,则AB =BD ,显然不可能,故①错误.故答案为②.32.(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9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BAD .求证:EF =BE +FD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BAD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ADC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 =∠BAD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延长EB 到G ,使BG =DF ,连接AG .z∵∠ABG =∠ABC =∠D =90°,AB =AD ,∴△ABG ≌△ADF .∴AG =AF ,∠1=∠2.∴∠1+∠3=∠2+∠3=∠EAF =∠BAD .∴∠GAE =∠EAF .又∵AE =AE ,∴△AEG ≌△AEF .∴EG =EF .∵EG =BE +BG .∴EF =BE +FD(2)(1)中的结论EF =BE +FD 仍然成立.(3)结论EF =BE +FD 不成立,应当是EF =BE ﹣FD . 证明:在BE 上截取BG ,使BG =DF ,连接AG .∵∠B +∠ADC =180°,∠ADF +∠ADC =180°,∴∠B =∠ADF .∵AB =AD ,∴△ABG≌△ADF.∴∠BAG=∠DAF,AG=AF.∴∠BAG+∠EAD=∠DAF+∠EAD=∠EAF=∠BAD.∴∠GAE=∠EAF.∵AE=AE,∴△AEG≌△AEF.∴EG=EF∵EG=BE﹣BG∴EF=BE﹣FD.33.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 ,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①正方形ADEF中,AD=AF,∵∠BAC=∠DAF=90°,∴∠BAD=∠CAF,又∵AB=AC ,∴△DAB≌△F AC,∴CF=BD,∠B=∠ACF,∴∠ACB+∠ACF=90°,即CF⊥BD.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度.∵∠BAC=90°,∴∠DAF=∠BAC,∴∠DAB=∠F AC,又∵AB=AC,∴△DAB≌△F AC,∴CF=BD,∠ACF=∠ABD.∵∠BAC=90°,AB=AC,∴∠ABC=45°,∴∠ACF=45°,∴∠BCF=∠ACB+∠ACF=90度.即CF⊥BD.(2)当∠ACB=45°时,CF⊥BD(如图).理由: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GAC=90°,∵∠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AC=AG,∵∠DAG=∠F AC(同角的余角相等),AD=AF,∴△GAD≌△CAF,∴∠ACF=∠AGC=45°,∠BCF=∠ACB+∠ACF=45°+45°=90°,即CF⊥BC.z34.(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 在△ABC 中,∠ACB =90°,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 =AD +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 =AD ﹣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①∵∠ADC =∠ACB =∠BEC =90°,∴∠CAD +∠ACD =90°,∠BCE +∠CBE =90°,∠ACD +∠BCE =90°. ∴∠CAD =∠BCE .∵AC =BC ,∴△ADC ≌△CEB (AAS ).②∵△ADC ≌△CEB ,∴CE =AD ,CD =BE .∴DE =CE +CD =AD +BE .解:(2)∵∠ADC =∠CEB =∠ACB =90°,∴∠ACD =∠CBE.又∵AC =BC ,∴△ACD ≌△CBE (AAS ).∴CE =AD ,CD =BE .∴DE =CE ﹣CD =AD ﹣BE .(3)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D 、DE 、BE 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 =BE ﹣AD (或AD =BE ﹣DE ,BE =AD +DE 等).∵∠ADC =∠CEB =∠ACB =90°,∴∠ACD =∠CBE ,又∵AC =BC ,∴△ACD ≌△CBE (AAS ),∴AD =CE ,CD =BE ,∴DE =CD ﹣CE =BE ﹣AD .35.(1)如图1,已知:在△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证明:DE =BD +CE .(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 =∠AEC =∠BAC =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 =BD +CE 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与应用:如图3,D 、E 是D 、A 、E 三点所在直线m 上的两动点(D 、A 、E 三点互不重合),点F 为∠BAC 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 和△ACF 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 、CE ,若∠BDA =∠AEC =∠BAC ,试判断△DEF 的形状.【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证明:(1)∵BD ⊥直线m ,CE ⊥直线m ,∴∠BDA =∠CEA =90°,∵∠BAC =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DE=AE+AD=BD+CE;(2)成立.∵∠BDA=∠BAC=α,∴∠DBA+∠BAD=∠BAD+∠CAE=180°﹣α,∴∠CAE=∠ABD,∵在△ADB和△CEA中,,∴△ADB≌△CEA(AAS),∴AE=BD,AD=CE,z∴DE=AE+AD=BD+CE;(3)△DEF是等边三角形.由(2)知,△ADB≌△CEA,BD=AE,∠DBA=∠CAE,∵△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ABF=∠CAF=60°,∴∠DBA+∠ABF=∠CAE+∠CAF,∴∠DBF=∠F AE,∵BF=AF在△DBF和△EAF中,,∴△DBF≌△EAF(SAS),∴DF=EF,∠BFD=∠AFE,∴∠DFE=∠DF A+∠AFE=∠DF A+∠BFD=60°,∴△DEF为等边三角形.36.在课外小组活动时,小慧拿来一道题(原问题)和小东、小明交流.原问题:如图1,已知△ABC,∠ACB=90°,∠ABC=45°,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ABD与△BCE,且DA=DB,EB=EC,∠ADB=∠BEC=90°,连接DE交AB于点F.探究线段DF与EF的数量关系.小慧同学的思路是:过点D作DG⊥AB于G,构造全等三角形,通过推理使问题得解.小东同学说:我做过一道类似的题目,不同的是∠ABC=30°,∠ADB=∠BEC=60°.小明同学经过合情推理,提出一个猜想,我们可以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请你参考小慧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这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1)写出原问题中DF与EF的数量关系;(2)如图2,若∠ABC=30°,∠ADB=∠BEC=60°,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如图3,若∠ADB=∠BEC=2∠ABC,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DF=EF.(2)猜想:DF=FE.证明:过点D作DG⊥AB于G,则∠DGB=90°.∵DA=DB,∠ADB=60°.∴AG=BG,△DBA是等边三角形.z ∴DB =BA .∵∠ACB =90°,∠ABC =30°,∴AC =AB =BG .在Rt △DBG 和Rt △BAC 中,∴Rt △DBG ≌Rt △BAC (HL ).∴DG =BC .∵BE =EC ,∠BEC =60°,∴△EBC 是等边三角形.∴BC =BE ,∠CBE =60°.∴DG =BE ,∠ABE =∠ABC +∠CBE =90°.∵∠DFG =∠EFB ,∠DGF =∠EBF ,在△DFG 和△EFB 中,∴△DFG ≌△EFB (AAS ).∴DF =EF .(3)猜想:DF =FE .过点D 作DH ⊥AB 于H ,连接HC ,HE ,HE 交CB 于K ,则∠DHB =90°.∵DA =DB , ∴AH =BH ,∠1=∠HDB .∵∠ACB =90°,∴HC =HB .在△HBE 和△HCE 中,∴△HBE ≌△HCE (SSS ).∴∠2=∠3,∠4=∠BEH .∴HK ⊥BC .∴∠BKE =90°.∵∠ADB =∠BEC =2∠ABC ,z ∴∠HDB =∠BEH =∠ABC .∴∠DBC =∠DBH +∠ABC =∠DBH +∠HDB =90°,∠EBH =∠EBK +∠ABC =∠EBK +∠BEK =90°.∴DB ∥HE ,DH ∥BE .∴四边形DHEB 是平行四边形.∴DF =EF .37.(1)操作发现:如图①,D 是等边△ABC 边BA 上一动点(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 上方作等边△DCF ,连接AF .你能发现线段AF 与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 与BD 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深入探究:Ⅰ.如图③,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上运动时(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 和等边△DCF ′,连接AF 、BF ′,探究AF 、BF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探究的结论.Ⅱ.如图④,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z 【解答】解:(1)AF =BD ;证明如下:∵△ABC 是等边三角形(已知),∴BC =AC ,∠BCA =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理知,DC =CF ,∠DCF =60°;∴∠BCA ﹣∠DCA =∠DCF ﹣∠DCA ,即∠BCD =∠ACF ;在△BCD 和△ACF 中,, ∴△BCD ≌△ACF (SAS ),∴BD =A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证明过程同(1),证得△BCD ≌△ACF (SAS ),则AF =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AF =BD 仍然成立;(3)Ⅰ.AF +BF ′=AB ;证明如下:由(1)知,△BCD ≌△ACF (SAS ),则BD =AF ;同理△BCF ′≌△ACD (SAS ),则BF ′=AD ,∴AF +BF ′=BD +AD =AB ;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 =AB +BF ′;证明如下:在△BCF ′和△ACD 中,,∴△BCF ′≌△ACD (SAS ), ∴BF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又由(2)知,AF =BD ;∴AF =BD =AB +AD =AB +BF ′,即AF =AB+BF ′.z 38.操作:如图①,△ABC 是正三角形,△BDC 是顶角∠BDC =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边于M 、N 两点,连接MN .探究:线段BM 、MN 、NC 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说明:(1)如果你经历反复探索,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你把探索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至少写3步);(2)在你经历说明(1)的过程之后,可以从下列①、②中选取一个补充或更换已知条件,完成你的证明.注意:选取①完成证明得10分;选取②完成证明得5分.AN =NC (如图②);②DM ∥AC (如图③).附加题:若点M 、N 分别是射线AB 、CA 上的点,其它条件不变,再探线段BM 、MN 、NC 之间的关系,在图④中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BM +CN =MN证明:如图,延长AC 至M 1,使CM 1=BM ,连接DM 1由已知条件知:∠ABC =∠ACB =60°,∠DBC =∠DCB =30°,∴∠ABD =∠ACD =90°.∵BD =CD ,∴Rt △BDM ≌Rt △CDM 1,∴∠MDB =∠M 1DC ,DM =DM 1∴∠MDM 1=(120°﹣∠MDB )+∠M 1DC =120°.又∵∠MDN =60°,∴∠M 1DN =∠MDN =60°.∴△MDN ≌△M 1DN .∴MN =NM 1=NC+CM 1=NC +MB .z (2)附加题:CN ﹣BM =MN证明:如图,在CN 上截取CM 1,使CM 1=BM ,连接MN ,DM 1∵∠ABC =∠ACB =60°,∠DBC =∠DCB =30°,∴∠DBM =∠DCM 1=90°.∵BD =CD ,∴Rt △BDM ≌Rt △CDM 1,∴∠MDB =∠M 1DC ,DM =DM 1∵∠BDM +∠BDN =60°,∴∠CDM 1+∠BDN =60°.∴∠NDM 1=∠BDC ﹣(∠M 1DC +∠BDN )=120°﹣60°=60°.∴∠M 1DN =∠MDN . ∵ND =ND ,∴△MDN ≌△M 1DN . ∴MN =NM 1=NC ﹣CM 1=NC ﹣BM,即MN =NC ﹣BM .z 十五.角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39.如图,△ABC 的三边AB 、BC 、CA 长分别为40、50、6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 ,则S △ABO :S △BCO :S △CAO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过点O 作OD ⊥AB 于点D ,作OE ⊥AC 于点E ,作OF ⊥BC 于点F ,∵OA ,OB ,OC 是△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OD =OE =OF ,∵△ABC 的三边AB 、BC 、CA 长分别为40、50、60,∴S △ABO :S △BCO :S △CAO =(AB •OD ):(BC •OF ):(AC •OE )=AB :BC :AC =40:50:60=4:5:6.故答案为:4:5:6.十六.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共1小题) 40.如图,△ABC 中,AB =AC ,∠BAC =54°,点D 为AB 中点,且OD ⊥AB ,∠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 ,将∠C 沿EF (E 在BC 上,F 在AC 上)折叠,点C 与点O 恰好重合,则∠OEC 为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z 【解答】解:法一:如图,连接OB 、OC ,∵∠BAC =54°,AO 为∠BAC 的平分线,∴∠BAO =∠BAC =×54°=27°,又∵AB =AC ,∴∠ABC =(180°﹣∠BAC )=(180°﹣54°)=63°,∵DO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OA =OB ,∴∠ABO =∠BAO =27°,∴∠OBC =∠ABC ﹣∠ABO =63°﹣27°=36°,∵AO 为∠BAC 的平分线,AB =AC ,∴△AOB ≌△AOC (SAS ),∴OB =OC ,∴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又∵DO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点O 是△ABC 的外心,∴∠OCB =∠OBC =36°,∵将∠C 沿EF (E 在BC 上,F 在AC 上)折叠,点C 与点O 恰好重合,∴OE =CE , ∴∠COE =∠OCB =36°, 在△OCE 中,∠OEC =180°﹣∠COE ﹣∠OCB =180°﹣36°﹣36°=108°.法二:证明点O 是△ABC 的外心,推出∠BOC =108°,根据OB =OC ,推出∠OCE =36°可得结论.故答案为:108.z 十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共4小题)41.如图,在△ABC 中,AB =20cm ,AC =12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点A 运动,点Q 从点A 同时出发以每秒2cm 的速度向点C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APQ 是以PQ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时,运动的时间是( )A .2.5秒B .3秒C .3.5秒D .4秒 【答案】D【解答】解:设运动的时间为x cm ,在△ABC 中,AB =20cm ,AC =12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点A 运动,点Q 从点A 同时出发以每秒2cm 的速度向点C 运动, 当△APQ 是等腰三角形时,AP =AQ ,AP =20﹣3x ,AQ =2x即20﹣3x =2x ,解得x =4(cm ).故选:D .42.如图,∠BOC =9°,点A 在OB 上,且OA =1,按下列要求画图: 以A 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 于点A 1,得第1条线段AA 1; 再以A 1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B 于点A 2,得第2条线段A 1A 2;再以A 2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 于点A 3,得第3条线段A 2A 3;…这样画下去,直到得第n 条线段,之后就不能再画出符合要求的线段了,则n = 9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O =A 1A ,A 1A =A 2A 1,…,则∠AOA 1=∠OA 1A ,∠A 1AA 2=∠A 1A 2A,…,∵∠BOC =9°,z ∴∠A 1AB =18°,∠A 2A 1C =27°,∠A 3A 2B =36°,∠A 4A 3C =45°,…,∴9°n <90°,解得n <10.由于n 为整数,故n =9.故答案为:9.43.如图所示,AOB 是一钢架,且∠AOB =10°,为了使钢架更加坚固,需在其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 ,FG ,GH …,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 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 根.【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 相等,∠AOB =10°,∴∠GEF =∠FGE =20°,…从图中我们会发现有好几个等腰三角形,即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10°,第二个是20°,第三个是30°,四个是40°,五个是50°,六个是60°,七个是70°,八个是80°,九个是90°就不存在了.所以一共有8个.故答案为:8.44.如图,△ABC 中AB =AC ,BC =6,点P 从点B 出发沿射线BA 移动,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沿线段AC 的延长线移动,已知点P 、Q 移动的速度相同,PQ 与直线BC 相交于点D .(1)如图①,当点P 为AB 的中点时,求CD 的长;(2)如图②,过点P 作直线BC 的垂线垂足为E ,当点P 、Q 在移动的过程中,线段BE 、DE 、CD 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请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如图,过P 点作PF ∥AC 交BC 于F ,∵点P 和点Q 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BP =CQ ,∵PF∥AQ,∴∠PFB=∠ACB,∠DPF=∠CQD,又∵AB=AC,∴∠B=∠ACB,∴∠B=∠PFB,∴BP=PF,∴PF=CQ,又∠PDF=∠QDC,∴证得△PFD≌△QCD,∴DF=CD=CF,又因P是AB的中点,PF∥AQ,∴F是BC的中点,即FC=BC=3,∴CD=CF=;(2)分两种情况讨论,得ED为定值,是不变的线段,如图,如果点P在线段AB上,过点P作PF∥AC交BC于F,z∵△PBF为等腰三角形,∴PB=PF,BE=EF,∴PF=CQ,∴FD=DC,∴ED=EF+FD=BE+DC=BC=3,∴ED为定值,同理,如图,若P 在BA的延长线上,z作PM ∥AC 的延长线于M ,∴∠PMC =∠ACB ,又∵AB =AC ,∴∠B =∠ACB ,∴∠B =∠PMC ,∴PM =PB ,根据三线合一得BE =EM ,同理可得△PMD ≌△QCD ,所以CD =DM ,∵BE =EM ,CD =DM ,∴ED =EM ﹣DM =﹣DM =+﹣DM =3+DM ﹣DM =3, 综上所述,线段ED 的长度保持不变.十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共1小题)45.图①是一块边长为1,周长记为P 1的正三角形纸板,沿图①的底边剪去一块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纸板后得到图②,然后沿同一底边依次剪去一块更小的正三角形纸板(即其边长为前一块被剪掉如图正三角形纸板边长的)后,得图③,④,…,记第n (n ≥3)块纸板的周长为P n ,则P n﹣P n ﹣1的值为( )zA .B .C .D . 【答案】C【解答】解:P 1=1+1+1=3,P 2=1+1+=,P 3=1+++×3=,P 4=1+++×2+×3=, …∴P 3﹣P 2=﹣==, P 4﹣P 3=﹣==,则Pn ﹣Pn ﹣1==.故选:C .十九.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共3小题)46.如图,点P 是∠AOB 内任意一点,OP =5cm ,点M 和点N 分别是射线OA 和射线OB 上的动点,△PMN 周长的最小值是5cm ,则∠AOB 的度数是( )。
七年级下数学压轴题
七年级下数学压轴题一、相交线与平行线。
题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OF平分∠COE,∠AOD:∠BOE = 4:1,求∠AOF的度数。
解析:设∠BOE = x,因为OE平分∠BOD,所以∠BOD = 2∠BOE=2x。
又因为∠AOD + ∠BOD = 180°,且∠AOD:∠BOE = 4:1,所以∠AOD = 4x。
则4x + 2x=180°,6x = 180°,解得x = 30°。
所以∠COE = 180° - ∠BOE = 150°。
因为OF平分∠COE,所以∠COF=(1)/(2)∠COE = 75°。
∠AOC=∠BOD = 60°,所以∠AOF=∠AOC+∠COF = 60°+ 75°=135°。
题2:已知直线l_1∥ l_2,直线l_3和直线l_1、l_2交于点C和D,在C、D之间有一点P。
(1)如果P点在C、D之间运动时,问∠PAC,∠APB,∠PBD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2)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试探索∠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解析:(1)过点P作PE∥ l_1,因为l_1∥ l_2,所以PE∥ l_2。
∠PAC = ∠APE,∠PBD=∠BPE。
所以∠APB = ∠APE+∠BPE = ∠PAC + ∠PBD。
(2)当点P在l_1上方时,过点P作PF∥ l_1,因为l_1∥ l_2,所以PF∥ l_2。
∠PAC = ∠APF,∠PBD + ∠BPF=180°,所以∠PBD = 180°-(∠APB - ∠PAC),即∠PAC=∠APB + ∠PBD。
当点P在l_2下方时,过点P作PG∥ l_2,同理可得∠PBD = ∠APB+∠PAC。
二、实数。
题3:已知a、b满足√(2a + 8)+| b - √(3)|=0,解关于x的方程(a + 2)x + b^2=a - 1。
数学初一超难压轴题
数学初一超难压轴题一、若a、b、c为实数,且a = x2 - 2y + π/2, b = y2 - 2z + π/3, c = z2 - 2x + π/6,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b、c都大于0B. 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C. a、b、c都小于0D. a、b、c中至多有一个大于0(答案:B)二、甲、乙两人进行象棋比赛,约定先连胜两局者赢得比赛。
若甲在每局比赛中获胜的概率均为2/3,乙在每局比赛中获胜的概率均为1/3,且各局比赛结果相互独立,则在甲获得比赛胜利时,比赛进行的局数X的期望是?A. 2B. 5/2C. 8/3D. 3(答案:C)三、已知关于x的方程x2 + 2(k - 1)x + k2 - 1 = 0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
若x1和x2满足0 < x1 < 1 < x2 < 2,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A. -1 < k < 0B. 0 < k < 1C. 1 < k < 2D. 2 < k < 3(答案:A)四、已知线段AB的长度为1,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 > BC),则AC的长度为?A. (√5 - 1)/2B. (3 - √5)/2C. (√5 + 1)/2D. (3 + √5)/2(答案:A)五、在△ABC中,∠BAC=90°,AB=AC,D为BC的中点,AE⊥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E。
若BD=2,则△ADE的周长为?A. 2 + √2B. 4C. 4 + √2D. 4 + 2√2(答案:C)六、已知多项式x2 + ax + b与2x2 - 3x + 1的乘积不含x的一次项,也不含x的三次项,则a、b的值为?A. a = -3, b = 2B. a = 3, b = -2C. a = -3, b = -2D. a = 3, b = 2(答案:D)七、已知a、b、c为非负实数,且满足3a + 2b + c = 4,2a + b + 3c = 5。
七年级绝对值压轴题
七年级绝对值压轴题一、绝对值压轴题。
1. 已知| a - 2|+| b + 3| = 0,求a + b的值。
- 解析:因为绝对值一定是非负的,要使两个非负的数相加等于0,则每一项都必须为0。
- 即| a - 2|=0,解得a = 2;| b+3| = 0,解得b=-3。
- 所以a + b=2+( - 3)=-1。
2. 若| x|=3,| y| = 5,且x>y,求x + y的值。
- 解析:- 因为| x| = 3,所以x=±3;因为| y|=5,所以y = ±5。
- 又因为x>y,当x = 3时,y=-5,此时x + y=3+( - 5)=-2;当x=-3时,y=-5,此时x + y=-3+( - 5)=-8。
3. 化简| x - 1|-| x - 3|,(x<1)- 解析:- 当x<1时,x - 1<0,x - 3<0。
- 则| x - 1|=1 - x,| x - 3|=3 - x。
- 所以| x - 1|-| x - 3|=(1 - x)-(3 - x)=1 - x - 3+x=-2。
4. 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求(| a +b|)/(2m^2+1)+4m - 3cd的值。
- 解析:- 因为a,b互为相反数,所以a + b = 0;因为c,d互为倒数,所以cd = 1;因为m的绝对值是2,所以m=±2。
- 当m = 2时,(| a + b|)/(2m^2+1)+4m-3cd=(0)/(2×2^2 + 1)+4×2-3×1=0 + 8 -3=5;- 当m=-2时,(| a + b|)/(2m^2+1)+4m - 3cd=(0)/(2×(-2)^2+1)+4×(-2)-3×1=0-8 - 3=-11。
5. 若| a|=5,| b| = 3,且| a - b|=b - a,求a + b的值。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一、压轴题1.(理解新知)如图①,已知AOB ∠,在AOB ∠内部画射线OC ,得到三个角,分别为AOC ∠,BOC ∠,AOB ∠,若这三个角中有一个角是另外一个角的两倍,则称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1)一个角的角平分线______这个角的“二倍角线”(填“是”或“不是”)(2)若60AOB ∠=︒,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则AOC ∠的大小是______;(解决问题)如图②,己知60AOB ∠=︒,射线OP 从OA 出发,以20︒/秒的速度绕O 点逆时针旋转;射线OQ 从OB 出发,以10︒/秒的速度绕O 点顺时针旋转,射线OP ,O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条射线回到出发位置的时候,整个运动随之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求t 的值;(4)若OA ,OP ,OQ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边组成的角的“二倍角线”,直接写出t 所有可能的值______.2.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以“线段与角的共性”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发现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类似,甚至它们在计算的方法上也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的题目可以转换,解法可以互相借鉴.如图1,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图1 图2 图3(1)问题探究①若6AB =,2AC =,求MN 的长度;(写出计算过程)②若AB a ,AC b =,则MN =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2)继续探究“创新”小组的同学类比想到:如图2,已知80AOB ∠=︒,在角的内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③若30AOC ∠=︒,求MON ∠的度数;(写出计算过程)④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3)深入探究“慎密”小组在“创新”小组的基础上提出:如图3,若AOB n ∠=︒,在角的外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3.已知线段AD =80,点B 、点C 都是线段AD 上的点.(1)如图1,若点M 为AB 的中点,点N 为BD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2)如图2,若BC =10,点E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F 是线段BD 的中点,求EF 的长; (3)如图3,若AB =5,BC =10,点P 、Q 分别从B 、C 出发向点D 运动,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移动1个单位和每秒移动4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 秒,点E 为AQ 的中点,点F 为PD 的中点,若PE =QF ,求t 的值.4.如图1,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OD ,使射线OC 平分∠AOD . (1)当∠BOD =50°时,∠COD = °;(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当三角板MON 的一边OM 与射线OC 重合时,如图2.①在(1)的条件下,∠AON = °;②若∠BOD =70°,求∠AON 的度数;③若∠BOD =α,请直接写出∠AON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5.数轴上有两点A,B,点C,D分别从原点O与点B出发,沿BA方向同时向左运动.(1)如图,若点N为线段OB上一点,AB=16,ON=2,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求CD的长;(2)若点C在线段OA上运动,点D在线段OB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在点C,D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若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求AB OM的值.6.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Q在射线OA上,另一边OP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1)如图2,经过t秒后,OP恰好平分∠BOC.①求t的值;②此时OQ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POQ?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平分∠POB?(直接写出结果).7.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 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8.已知:∠AOB=140°,OC,OM,ON是∠AOB内的射线.(1)如图1所示,若OM平分∠BOC,ON平分∠AOC,求∠MON的度数:(2)如图2所示,OD也是∠AOB内的射线,∠COD=15°,ON平分∠AOD,OM平分∠BOC.当∠COD绕点O在∠AOB内旋转时,∠MON的位置也会变化但大小保持不变,请求出∠MON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以∠AOC=20°为起始位置(如图3),当∠COD在∠AOB内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秒,若∠AON:∠BOM=19:12,求t的值.9.点O为直线AB上一点,在直线AB同侧任作射线OC、OD,使得∠COD=90°(1)如图1,过点O作射线OE,当OE恰好为∠AOC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BOD,则∠EOF的度数是__________度;(2)如图2,过点O作射线OE,当OE恰好为∠AOD的角平分线时,求出∠BOD与∠COE 的数量关系;(3)过点O作射线OE,当OC恰好为∠AOE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COD,若∠EOC=3∠EOF,直接写出∠AOE的度数10.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C⊥AB,△ODE中,∠ODE=90°,∠EOD=60°,先将△ODE一边OE与OC重合,然后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与OB重合时停止旋转.(1)当OD在OA与OC之间,且∠COD=20°时,则∠AOE=______;(2)试探索: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的旋转过程中,若∠AOE=7∠COD,试求∠AOE的大小.11.射线OA、OB、OC、OD、OE有公共端点O.(1)若OA与OE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72),OB平分∠AO E,OD平分∠COE(如图2),求∠BOD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绕点O在∠AOD内部旋转(不与OA、OD重合).探求:射线OC从OA转到OD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2.设A、B、C是数轴上的三个点,且点C在A、B之间,它们对应的数分别为x A、x B、x C.(1)若AC=CB,则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已知C是AB的中点.①若x A=1,x B=5,则x c=;②若x A=﹣1,x B=﹣5,则x C=;③一般的,将x C用x A和x B表示出来为x C=;④若x C=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重合,则x A=;(2)若AC=λCB(其中λ>0).①当x A=﹣2,x B=4,λ=13时,x C=.②一般的,将x C用x A、x B和λ表示出来为x C=.【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是;(2)30︒或40︒或20︒;(3)4t =或10t =或16t =;(4)2t =或12t =.【解析】【分析】(1)若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AOB AOC ∠=∠,由二倍角线的定义可知结论;(2)根据二倍角线的定义分2,2,2AOB AOC AOC BOC BOC AOC ∠=∠∠=∠∠=∠三种情况求出AOC ∠的大小即可.(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180POQ ︒∠=,即180POA AOB BOQ ︒∠+∠+∠=或180BOQ BOP ︒∠+∠=,或OP 和OQ 重合时,即360POA AOB BOQ ︒∠+∠+∠=,用含t 的式子表示出OP 、OQ 旋转的角度代入以上三种情况求解即可;(4)结合“二倍角线”的定义,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04t <<,410t ≤<,1012t <≤,1218t <≤4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解:(1)若OC 为AOB ∠的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AOB AOC ∠=∠,由二倍角线的定义可知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是这个角的“二倍角线”;(2)当射线OC 为AOB ∠的“二倍角线”时,有3种情况,①2AOB AOC ∠=∠,60,30AOB AOC ︒︒∠=∴∠=; ②2AOC BOC ∠=∠,360AOB AOC BOC BOC ︒∠=∠+∠=∠=,20BOC ︒∴∠=,40AOC ︒∴∠=;③2BOC AOC ∠=∠,360AOB AOC BOC AOC ︒∠=∠+∠=∠=,20AOC ︒∴∠=,综合上述,AOC ∠的大小为30︒或40︒或20︒;(3)当射线OP ,OQ 旋转到同一条直线上时,有以下3种情况,①如图此时180POA AOB BOQ ︒∠+∠+∠=,即206010180t t ︒︒︒︒++=,解得4t =; ②如图此时点P 和点Q 重合,可得360POA AOB BOQ ︒∠+∠+∠=,即206010360t t ︒︒︒︒++=,解得10t =;③如图此时180BOQ BOP ︒∠+∠=,即1060(36020)180t t ︒︒︒︒︒⎡⎤+--=⎣⎦,解得16t =, 综合上述,4t =或10t =或16t =;(4)由题意运动停止时3602018t ︒︒=÷=,所以018t <≤,①当04t <<时,如图,此时OA 为POQ ∠的“二倍角线”,2AOQ POA ∠=∠,即6010220t t ︒︒︒+=⨯,解得2t =;②当410t ≤<时,如图,此时,180,180AOQ AOP ︒︒∠>∠>,所以不存在;③当1012t <≤时,如图此时OP 为AOQ ∠的“二倍角线”,2AOP POQ ∠=∠,即360202(201060360)t t t ︒︒︒︒︒︒-=⨯++-解得 12t =;④当1218t <≤时,如图,此时180,180AOQ AOP ︒︒∠>∠>,所以不存在;综上所述,当2t =或12t =时,OA ,OP ,OQ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边组成的角的“二倍角线”.【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正确理解“二倍角线”的定义,找准题中角之间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1)①3;②12a ;(2)③40︒;④40;(3)12n 【解析】【分析】(1)①先求出BC ,再根据中点求出AM 、BN ,即可求出MN 的长;②利用①的方法求MN 即可;(2)③先求出∠BOC ,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AOM ,∠BON ,即可求出∠MON ; ④利用③的方法求出∠MON 的度数;(3)先求出∠BOC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分别求出∠AOM ,∠BON ,再根据角度的关系求出答案即可.【详解】(1)①∵6AB =,2AC =,∴BC=AB-AC=4,∵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112AM AC ==, 122BN BC ==, ∴MN=AB-AM-BN=6-1-2=3;②∵AB a ,AC b =,∴BC=AB-AC=a-b ,∵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 ∴12AM b =,1()2BN a b =-, ∴MN=AB-AM-BN=11()22a b a b ---=12a , 故答案为:12a ; (2)③∵80AOB ∠=︒,30AOC ∠=︒,∴∠BOC=∠AOB-∠AOC=5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AOM=15︒,∠BON=25︒,∴∠MON=∠AOB-∠AOM-∠BON=40︒;④∵80AOB ∠=︒,AOC m ∠=︒,∴∠BOC=(80-m)︒,∵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AOM=12m ,∠BON=(40-12m )︒, ∴∠MON=∠AOB-∠AOM-∠BON=40︒, 故答案为:40;(3)∵AOB n ∠=︒,AOC m ∠=︒,∴∠BOC=∠AOC-∠AOB=(m-n)︒,∵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分别是OM ,ON ,∴∠AOM=12m ,∠CON=1()2m n -, ∴∠MON=∠AOC-∠AOM-∠CON=111()222m m m n n ---=, 故答案为:12n .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计算,角度的和差计算,线段中点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中注意规律性解题思想的总结和运用.3.(1)MN =40;(2)EF=35;(3)509=t 或t =12. 【解析】【分析】(1)由MN =BM+BN =1122AB BD +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EF=AD﹣AE﹣DF,可求出答案;(3)可得PE=AE﹣AB﹣BP=52t+,DF=752t-,则QF=55722t-或75522t-,由PE=QF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M为AB的中点,N为BD的中点,∴12BM AB=,12BN BD=,∴MN=BM+BN=1122AB BD+=11804022AD=⨯=;(2)∵E为AC的中点,F为BD的中点,∴12AE AC=,12DF BD=,()()1111352222EF AD AE DF AD AC BD AD AD BC AD BC =--=-+=-+=-=∴(3)运动t秒后,AQ=AC+CQ=15+4t,∵E为AQ的中点,∴115222AE AQ t==+,∴1552522PE AE AB BP t t t =--=+--=+,∵DP=DB﹣BP=75﹣t,F为DP的中点,∴175222t DF DP==-,又DQ=DC﹣CQ=65﹣4t,∴755576542222tQF DQ DF t t =-=--+=-,或75522 QF DF DQ t=-=-,由PE=QF得:52t+=55722t-或52t+=55722t-解得:509=t或t=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线段的中点,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4.(1)65°;(2)①25°;②35°;③1 AON a2∠=【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COD=1AOD2∠,∠AOD=∠AOB-∠BOD.(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②同①可得,∠AOC=∠COD=55°,∠AON=90°﹣∠AOC=35°③根据(2)可直接得出结论.【详解】解:(1)∠AOD=180°﹣∠BOD=130°,∵OC平分∠AOD,∴∠COD=12AOD∠=65°.故答案为:65°;(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故答案为:25°;②∵∠BOD=70°,∴∠AOD=180°﹣∠BOD=110°,∵OC平分∠AOD,∴∠AOC=1552AOD∠=︒,∵∠MON=90°,∴∠AON=90°﹣∠AOC=35°;③1 AON2∠α=.【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角的和差问题,根据所给图形找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1)9;(2)53或1.【解析】【分析】(1)根据C,D分别为AO,BN的中点,可得ND=12BN,CO=12AO,再根据CD=CO+ON+DN,将ND,CO代入可得出结果;(2)根据OD=4AC,BD=4CO,可得出OA:OB=1:4.由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点M在线段AB上,先由已知等量关系得出AO=BM,设AO=x,再用x表示出AB,OM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M在B点右侧时,由. AM-BM=AB=OM可得出结果.【详解】解:(1)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得ND=12BN ,CO=12AO , ∴CD=CO+ON+DN=12AO+ON+12BN=12(AO+BN)+ON=12(AB-ON)+ON , 又AB=16,ON=2,∴CD=12×(16-2)+2=9. (2)∵C,D 两点运动的速度比为1:4,∴BD=4CO.又OD=4AC ,∴BD+OD=4(CO+AC ),∴OB=4OA ,即OA:OB=1:4.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①点M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AM-BM=OM ,∴AO+OM-BM=OM ,∴AO=BM ,设AO=x ,则BM=x ,由OA:OB=1:4,得BO=4x ,AB=5x∴OM=BO-BM=3x ,∴55=33AB x OM x . 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如图,∵AM-BM=OM ,∴AB=OM ,∴=1.AB OM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53或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运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6.(1)①5;②OQ 平分∠AOC ,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 平分∠POQ ;(3)t =703秒. 【解析】【分析】(1)①由∠AOC =30°得到∠BOC =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 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AOQ和∠COQ度数比较判断即可;(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3t,∠AOC=30°+6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详解】(1)①∵∠AOC=30°,∴∠BOC=180°﹣30°=150°,∵OP平分∠BOC,∴∠COP=12∠BOC=75°,∴∠COQ=90°﹣75°=15°,∴∠AOQ=∠AOC﹣∠COQ=30°﹣15°=15°, t=15÷3=5;②是,理由如下:∵∠COQ=15°,∠AOQ=15°,∴OQ平分∠AOC;(2)∵OC平分∠POQ,∴∠COQ=12∠POQ=45°.设∠AOQ=3t,∠AOC=30°+6t,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解得:t=5,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解得:t=65,∴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3)设经过t秒后OC平分∠POB,∵OC平分∠POB,∴∠BOC=12∠BOP,∵∠AOQ+∠BOP=90°,∴∠BOP=90°﹣3t,又∠BOC=180°﹣∠AOC=180°﹣30°﹣6t,∴180﹣30﹣6t=12(90﹣3t),解得t=70 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7.(1)∠MEN=90°;(2)∠MEN=105°;(3)∠FEG=2α﹣180°,∠FEG=180°﹣2α.【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2)根据∠MEN=∠NEF+∠FEG+∠MEG,求出∠NEF+∠MEG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详解】(1)∵EN平分∠AEF,EM平分∠BEF∴∠NEF=12∠AEF,∠MEF=12∠BEF∴∠MEN=∠NEF+∠MEF=12∠AEF+12∠BEF=12(∠AEF+∠BEF)=12∠AEB∵∠AEB=180°∴∠MEN=12×180°=90°(2)∵EN平分∠AEF,EM平分∠BEG∴∠NEF=12∠AEF,∠MEG=12∠BEG∴∠NEF+∠MEG=12∠AEF+12∠BEG=12(∠AEF+∠BEG)=12(∠AEB﹣∠FEG)∵∠AEB=180°,∠FEG=30°∴∠NEF+∠MEG=12(180°﹣30°)=75°∴∠MEN=∠NEF+∠FEG+∠MEG=75°+30°=105°(3)若点G在点F的右侧,∠FEG=2α﹣180°,若点G在点F的左侧侧,∠FEG=180°﹣2α.【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8.(1)∠MON的度数为70°.(2)∠MON的度数为62.5°.(3)t的值为20.【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和差倍关系转化求出角的度数;(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求得:∠MON=12(∠AOB+∠COD)﹣∠COD,代入数据即可求得;(3)由题意得∠AON=12(20°+3t+15°),∠BOM=12(140°﹣20°﹣3t),由此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1)∵ON平分∠AOC,OM平分∠BOC,∴∠CON=12∠AOC,∠COM=12∠BOC∠MON=∠CON+∠COM=12(∠AOC+∠BOC)=12∠AOB又∠AOB=140°∴∠MON=70°答:∠MON的度数为70°.(2)∵OM平分∠BOC,ON平分∠AOD,∴∠COM=12∠BOC,∠DON=12∠AOD即∠MON=∠COM+∠DON﹣∠COD=12∠BOC+12∠AOD﹣∠COD=12(∠BOC+∠AOD)﹣∠COD.=12(∠BOC+∠AOC+∠COD)﹣∠COD=12(∠AOB+∠COD)﹣∠COD=12(140°+15°)﹣15°=62.5°答:∠MON的度数为62.5°.(3)∠AON=12(20°+3t+15°),∠BOM=12(140°﹣20°﹣3t)又∠AON:∠BOM=19:12,12(35°+3t)=19(120°﹣3t)得t=20答:t的值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转化,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1)135°;(2)∠BOD=2∠COE;(3)67.5°.【解析】【分析】(1)由∠COD=90°,则∠AOC+∠BOD=90°,由OE平分∠AOC,OF平分∠BOD,得∠COE+∠DOF=45°,即可求出∠EOF的度数;(2)由题意得出∠BOD+∠AOC=90°,∠BOD=180°-∠AOD,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果;(3)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OC=∠COE,∠COF=∠DOF=45°,再由∠BOD+∠AOC=90°,设∠EOF=x,则∠EOC=3x,∠COF=4x,根据题意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如图:∵∠COD=90°,∴∠AOC+∠BOD=90°,∵OE平分∠AOC,OF平分∠BOD,∴∠COE+∠DOF=11()904522AOC BOD∠+∠=⨯︒=︒,∴∠EOF=∠COE+∠COD+∠DOF=45°+90°=135°;故答案为:135°;(2)∠BOD=2∠COE;理由如下:如图,∵∠COD=90°.∴∠BOD+∠AOC=90°,∵OE平分∠AOD,∴∠AOE=∠DOE=12∠AOD,又∵∠BOD=180°-∠AOD,∴∠COE=∠AOE-∠AOC=12∠AOD-(90°-∠BOD)=12(180°-∠BOD)-90°+∠BOD=12∠BOD,∴∠BOD=2∠COE;(3)如图,∵OC为∠AOE的角平分线,OF平分∠COD,∴∠AOC=∠COE,∠COF=∠DOF=45°,∵∠EOC=3∠EOF,设∠EOF=x,则∠EOC=3x,∴∠COF=4x,∴∠AOE=2∠COE=6x,∠DOF=4x,∵∠COD=90°,∴4x+4x=90°,解得:x=11.25°,∴∠AOE=6×11.25°=6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角的互余关系、邻补角定义以及角的计算;熟练掌握角平分线定义,得出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1)130°;(2)∠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AOE=131.25°或175°.【解析】【分析】(1)求出∠COE的度数,即可求出答案;(2)分为两种情况,根据∠AOC=90°和∠DOE=60°求出即可;(3)根据∠AOE=7∠COD、∠DOE=60°、∠AOC=90°求出即可.【详解】(1)∵OC⊥AB,∴∠AOC=90°,∵OD在OA和OC之间,∠COD=20°,∠EOD=60°,∴∠COE=60°-20°=40°,∴∠AOE=90°+40°=130°,故答案为130°;(2)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①如图1、∵∠AOD+∠COD=90°,∠COD+∠COE=60°,∴∠AOD-∠COE=90°-60°=30°,②如图2、∵∠AOD=∠AOC+∠COD=90°+∠COD,∠COE=∠DOE+∠DOC=60°+∠DOC,∴∠AOD-∠COE=(90°+∠COD)-(60°+∠COD)=30°,即△ODE在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如图1、∵∠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解得:∠COD=18.75°,∴∠AOE=7×18.75°=131.25°;如图2、∵∠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COD=25°,∴∠AOE=7×25°=175°,即∠AOE=131.25°或1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能根据题意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11.(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 =88°,∠BOD =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 =6∠BOC+6∠COD=4(∠AOE ﹣∠BOD )+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 、∠BOD 和∠BOD 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2.(1)①3;②-3;③2A B x x +;④-1.5;(2)①421λλ-+;②11λ+x A +1+λλx B . 【解析】【分析】(1)①②分别按所给的关系式及点在数轴上的位置,计算即可;③根据①②即可得到答案;④根据平移关系用x A +5表示出x B ,再按③中关系式计算即可;(2)①根据AC =λCB ,将x A =﹣2,x B =4,λ=13代入计算即可; ②根据AC =λCB ,变形计算即可.【详解】(1)C 是AB 的中点,①∵x A =1,x B =5, ∴x c =512+=3, 故答案为:3; ②∵x A =﹣1,x B =﹣5,∴x C =512--=﹣3 故答案为:﹣3;③ x C =2AB x x +, 故答案为:2A B x x +; ④∵将点A 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 重合,∴x B =x A +5,∴x C =2A B x x +=52A A x x ++=1, ∴x A =﹣1.5 故答案为:﹣1.5;(2)①∵AC =λCB ,x A =﹣2,x B =4,λ=13, ∴x C ﹣(﹣2)=λ(4﹣x C )∴(1+λ)x C =4λ﹣2,∴x C =421λλ-+, 故答案为:421λλ-+; ②∵AC =λCB ∴x C ﹣x A =λ(x B ﹣x C )∴(1+λ)x C =x A +λx B∴x C =11λ+x A +1λλ+x B 故答案为:11λ+x A +1λλ+x B . 【点睛】此题考查是线段类规律题,通过探究得出数轴上两点间的任意点的坐标的规律,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期中解答题压轴必刷常考题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期末满分必刷常考压轴题人教版
解答题压轴必刷常考题【压轴题题必考】1.(安溪)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AO∥BC,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20,点B表示20,点C表示36.动点M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同时,动点N从点C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的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填空:点A和点C在数轴上相距56个单位长度;(2)当t为何值时,点M与点N相遇?(3)当t为何值时,M、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N、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答案】(1)56 (2)t=(3)t的值为4或13或22或34【解答】解:(1)∵点A表示﹣20,点C表示36,∴点A和点C在数轴上相距36﹣(﹣20)=56(个单位长度),故答案为:56;(2)由题意知,N从C到B需16s,M从A到O需10s,∴M、N在OB段相遇,根据题意得:20+(t﹣10)+16+2(t﹣16)=56,解得t=,答:t为时,点M与点N相遇;(3)分四种情况:①当点M在AO上,点N在CB上时,OM=20﹣2t,BN=16﹣t,∴20﹣2t=16﹣t,解得t=4,②当M在OB上,N在CB上时,OM=t﹣10,BN=16﹣t,∴t﹣10=16﹣t,解得t=13,③当M在OB上,N在OB上时,OM=t﹣10,BN=2(t﹣16),∴t﹣10=2(t﹣16),解得t=22,④当M在BC上,N在OA上时,20+2(t﹣30)=20+(t﹣26),解得t=34,综上所述,t的值为4或13或22或34时,M、O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N、B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2.(朝阳)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按如图1方式叠放在一起,其中∠A=60°,∠D=30°,∠E=∠B=45°.(1)若∠1=25°,则∠2的度数为;(2)直接写出∠1与∠3的数量关系:;(3)直接写出∠2与∠ACB的数量关系:;(4)如图2,当∠ACE<180°且点E在直线AC的上方时,将三角尺ACD固定不动,改变三角尺BCE的位置,但始终保持两个三角尺的顶点C重合,这两块三角尺是否存在一组边互相平行?请直接写出∠ACE角度所有可能的值.【答案】(1)65°(2)∠1=∠3;(3)∠2+∠ACB=180°(4)30°或45°或120°或135°或165°.【解答】解:(1)∵∠1=25°,∠ACD=90°,∴∠2=∠ACD﹣∠1=65°,故答案为:65°;(2)∵∠1+∠2=∠ACD=90°,∠2+∠3=∠BCE=90°,∴∠1+∠2=∠2+∠3,∴∠1=∠3,故答案为:∠1=∠3;(3)∵∠ACD=∠BCE=90°,∴∠ACB+∠2=∠1+∠2+∠3+∠2=∠ACD+∠BCE=180°,即∠2+∠ACB=180°,故答案为:∠2+∠ACB=180°;(4)存在,①当BC∥AD时,∵BC∥AD,∴∠BCD=∠D=30°,∴∠ACB=90°+30°=120°,∴∠ACE=∠ACB﹣∠BCE=120°﹣90°=30°;②当BE∥AC时,如图,∵BE∥AC,∴∠ACE=∠E=45°;③当AD∥CE时,如图,∵AD∥CE,∴∠DCE=∠D=30°,∴∠ACE=90°+30°=120°;④当BE∥CD时,如图,∵BE∥CD,∴∠DCE=∠E=45°,∴∠ACE=∠ACD+∠DCE=135°;⑤当BE∥AD时,如图,过点C作CF∥AD,∵BE∥AD,CF∥AD,∴BE∥AD∥CF,∴∠ECF=∠E=45°,∠DCF=∠D=30°,∴∠DCE=30°+45°=75°,∴∠ACE=90°+75°=165°.综上所述:当∠ACE=30°或45°或120°或135°或165°时,有一组边互相平行.故答案为:30°或45°或120°或135°或165°.3.(淇县)如图(1),AB∥CD,猜想∠BPD与∠B、∠D的关系,说出理由.解:猜想∠BPD+∠B+∠D=360°理由:过点P作EF∥AB,∴∠B+∠BP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B∥CD,EF∥AB,∴EF∥CD,(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EP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BPE+∠EPD+∠D=360°∴∠B+∠BPD+∠D=360°(1)依照上面的解题方法,观察图(2),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观察图(3)和(4),已知AB∥CD,猜想图中的∠BPD与∠B、∠D的关系,不需要说明理由.【答案】(1)∠BPD=∠B+∠D(2)∠BPD=∠B﹣∠D.【解答】解:(1)∠BPD=∠B+∠D.理由:如图2,过点P作PE∥AB,∵AB∥CD,∴PE∥AB∥CD,∴∠1=∠B,∠2=∠D,∴∠BPD=∠1+∠2=∠B+∠D;(2)如图(3):∠BPD=∠D﹣∠B.理由:∵AB∥CD,∴∠1=∠D,∵∠1=∠B+∠P,∴∠D=∠B+∠P,即∠BPD=∠D﹣∠B;如图(4):∠BPD=∠B﹣∠D.理由:∵AB∥CD,∴∠1=∠B,∵∠1=∠D+∠P,∴∠B=∠D+∠P,即∠BPD=∠B﹣∠D.4.(西乡塘)如图,已知DC∥FP,∠1=∠2,∠DEF=30°,∠AGF=70°,FH平分∠EFG.(1)求证:DC∥AB;(2)求∠PFH的度数.【答案】(1)略(2)∠PFH的度数为20°【解答】解:(1)∵DC∥FP,∴∠C=∠2,又∵∠1=∠2,∴∠C=∠1,∴DC∥AB;(2)∵DC∥FP,DC∥AB,∠DEF=30°,∴∠DEF=∠EFP=30°,AB∥FP,又∵∠AGF=70°,∴∠AGF=∠GFP=70°,∴∠GFE=∠GFP+∠EFP=70°+30°=100°,又∵FH平分∠EFG,∴∠GFH=∠GFE=50°,∴∠PFH=∠GFP﹣∠GFH=70°﹣50°=20°.答:∠PFH的度数为20°.5.(海勃湾)如图1,直线MN与直线AB、CD分别交于点E、F,∠1与∠2互补.(1)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EP与CD交于点G,点H是MN 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K是GH上一点使∠PHK=∠HPK,作PQ 平分∠EPK,求∠HPQ的度数.【答案】(1)AB∥CD(2)PF∥GH(3)∠HPQ的度数为45°【解答】解:(1)AB∥CD,理由如下:∵∠1与∠2互补,∴∠1+∠2=180°,又∵∠1=∠AEF,∠2=∠,∴∠AEF+∠CFE=180°,∴AB∥CD;(2)由(1)知,AB∥CD,∴∠BEF+∠EFD=180°.又∵∠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EPF=90°,即EG⊥PF.∵GH⊥EG,∴PF∥GH;(3)∵∠PHK=∠HPK,∴∠PKG=2∠HPK.又∵GH⊥EG,∴∠KPG=90°﹣∠PKG=90°﹣2∠HPK.∴∠EPK=180°﹣∠KPG=90°+2∠HPK.∵PQ平分∠EPK,∴.∴∠HPQ=∠QPK﹣∠HPK=45°.答:∠HPQ的度数为45°.6.(黔江)(1)如图1,已知AB∥CD,则∠AEC=∠BAE+∠DCE成立吗?请说明理由;(2)如图2,已知AB∥CD,BE平分∠ABC,DE平分∠ADC,BE、DE所在直线交于点E,若∠F AD=60°,∠ABC=40°,求∠BED的度数;(3)如图3,已知AB∥CD,BE平分∠ABC,DE平分∠ADC,BE、DE所在直线交于点E,若∠F AD=α,∠ABC=β,请你求出∠BED的度数(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答案】(1)成立(2)∠BED=50°(3)【解答】解:(1)成立,理由:如图1中,作EF//AB,则有EF//CD,∴∠1=∠BAE,∠2=∠DCE∴∠AEC=∠1+∠2=∠BAE+∠DCE;(2)如图2,过点E作EH//AB,∵AB//CD,∠F AD=60°,∴∠F AD=∠ADC=60°,∵DE平分∠ADC,∠ADC=60°,∴,∵BE平分∠ABC,∠ABC=40°,∴,∵AB//CD,∴AB//CD//EH,∴∠ABE=∠BEH=20°,∠CDE=∠DEH=30°,∴∠BED=∠BEH+∠DEH=50°.(3)如图3,过点E作EG//AB,∵BE平分∠ABC,DE平分∠ADC,∠ABC=β,∠ADC=∠F AD=α,∴,,∵AB//CD,∴AB//CD//EG,∴,,∴.7.(拱墅)小明同学在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的线上学习后,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他解决一下.(1)如图1,已知AB∥CD,则∠AEC=∠BAE+∠DCE成立吗?请说明理由.(2)如图2,已知AB∥CD,BE平分∠ABC,DE平分∠ADC,BE、DE所在直线交于点E,若∠F AD=50°,∠ABC=40°,求∠BED的度数.【答案】(1)∠AEC=∠BAE+∠DCE.(2)∠BED=45°【解答】解:(1)∠AEC=∠BAE+∠DCE成立,理由:过点E作EF∥AB,如图,∵EF∥AB,∴∠A=∠AEF.∵EF∥AB,AB∥CD,∴FE∥CD.∴∠C=∠CEF.∵∠AEC=∠AEF+∠CEF,∴∠AEC=∠BAE+∠DCE.(2)过点E作EH∥AB,如图,由(1)的结论可得:∠BED=∠ABE+∠EDC,∵BE平分∠ABC,∠ABC=40°,∴∠ABE=∠ABC=20°.∵∠F AD=50°,AB∥CD,∴∠ADC=∠F AD=50°.∵DE平分∠ADC,∴∠EDC=∠ADC=25°.∴∠BED=20°+25°=45°.8.(宜兴)如图①,已知PQ∥MN,且∠BAM=2∠BAN.(1)填空:∠PBA=°;(2)如图(1)所示,射线AM绕点A开始顺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按原速度回转至AM 位置,射线BP绕点B开始顺时针旋转至BQ便立即按原速度回转至BP位置.若AM转动的速度是每秒2度,BP转动的速度是每秒1度,若射线BP先转动30秒,射线AM才开始转动,在射线BP到达BQ之前,射线AM转动几秒,两射线互相平行?(3)如图(2),若两射线分别绕点A,B顺时针方向同时转动,速度同题(2),在射线AM到达AN之前,若两射线交于点C,过C作∠ACD交PQ于点D,且∠ACD=120°,则在转动过程中,请探究∠BAC与∠BCD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数量关系;若改变,请说明理由.【答案】(1)120(2)AM转动30秒或110秒(3)∠BAC=2∠BCD【解答】解:(1)∵∠BAM=2∠BAN,∠BAM+∠BAN=180°,∴∠BAM=120°.∵PQ∥MN,∴∠PBA=∠BAM=120°.故答案为:120;(2)设射线AM转动t秒,两射线互相平行,当0<t<90时,如图,AM′和BP′为经过t秒后AM,BP旋转的位置,则∠MAM′=2t°,∠PBP′=(t+30)°,∵PQ∥MN,∴∠BM′A=∠MAM′=2t°,∵AM′∥BP′,∴∠AM′B=∠PBP′.∴2t=t+30.解得:t=30;当90<t<150时,如图,AM′和BP′为经过t秒后AM,BP旋转的位置,则∠MAM′=(360﹣2t)°,∠PBP′=(t+30)°,∵PQ∥MN,∴∠BM′A=∠MAM′=2t°,∵AM′∥BP′,∴∠AM′B=∠PBP′.∴360﹣2t=t+30.解得:t=110.综上所述,当射线AM转动30秒或110秒时,两射线互相平行.(3)∠BAC与∠BCD的数量关系不会发生变化,∠BAC=2∠BCD.理由:设射线AM,BP转动时间为m秒,∴∠BAC=(2m﹣120)°,∠ABC=(120﹣t)°,∴∠ACB=180°﹣(2m﹣120)°﹣(120﹣m)°=(180﹣m)°.∵∠ACD=120°,∴∠BCD=120°﹣(180﹣m)°=(m﹣60)°.∵2m﹣120=2(m﹣60),∴∠BAC=2∠BCD.∴∠BAC与∠BCD的数量关系不会发生变化,∠BAC=2∠BCD.9.(仁寿)如图①.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点B,过点B作BD⊥AM于点D,设∠BCN=α.(1)若α=30°,求∠ABD的度数;(2)如图②,若点E、F在DM上,连接BE、BF、CF,使得BE平分∠ABD、BF平分∠DBC,求∠EBF的度数;(3)如图③,在(2)问的条件下,若CF平分∠BCH,且∠BFC=3∠BCN,求∠EBC 的度数.【答案】(1)30°(2)45°(3)97.5°.【解答】解:(1)延长DB,交NC于点H,如图,∵AM∥CN,BD⊥AM,∴DH⊥NC.∴∠BHC=90°.∵∠BCN=α=30°,∴∠HBC=90°﹣∠BCN=60°.∵AB⊥BC,∴∠ABC=90°.∴∠ABD=180°﹣∠ABC﹣∠HBC=30°;(2)延长DB,交NC于点H,如图,∵AM∥CN,BD⊥AM,∴DH⊥NC.∴∠BHC=90°.∵∠BCN=α,∴∠HBC=90°﹣α.∵AB⊥BC,∴∠ABC=90°.∴∠ABD=180°﹣∠ABC﹣∠HBC=α.∵BE平分∠ABD,∴∠DBE=∠ABE=α.∵∠HBC=90°﹣α,∴∠DBC=180°﹣∠HBC=90°+α.∵BF平分∠DBC,∴∠DBF=∠CBF=∠DBC=45°+α.∴∠EBF=∠DBF﹣∠DBE=45°+α﹣α=45°;(3)∵∠BCN=α,∴∠HCB=180°﹣∠BCN=180°﹣α.∵CF平分∠BCH,∴∠BCF=∠HCF=∠HCB=90°﹣α.∵AM∥CN,∴∠DFC=∠HCF=90°﹣α.∵∠BFC=3∠BCN,∴∠BFC=3α.∴∠DFB=∠DFC﹣∠BFC=90°﹣α.由(2)知:∠DBF=45°+α.∵BD⊥AM,∴∠D=90°.∴∠DBF+∠DFB=90°.∴45°+α+90°﹣α=90°.解得:α=15°.∴∠FBC=∠DBF=45°+α=52.5°.∴∠EBC=∠FBC+∠EBF=52.5°+45°=97.5°.10.(邵东)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作AB.当A、B 两点中有一点为原点时,不妨设A点在原点.如图①所示,则AB=OB=|b|=|a﹣b|.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1)如图②所示,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不妨设点A在点B的左侧,则AB=OB﹣OA=|b|﹣|a|=b﹣a=|b﹣a|=|a﹣b|(2)如图③所示,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不妨设点A在点B的右侧,则AB=OB﹣OA=|b|﹣|a|=﹣b﹣(﹣a)=a﹣b=|a﹣b|(3)如图④所示,点A、B分别在原点的两边,不妨设点A在点O的右侧,则AB=OB+OA =|b|+|a|=a+(﹣b)=|a﹣b|回答下列问题:(1)综上所述,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2)数轴上表示2和﹣4A和B之间的距离AB=.(3)数轴上表示x和﹣2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AB=| ,如果AB=2,则x的值为.(4)若代数式|x+2|+|x﹣3|有最小值,则最小值为.【答案】(1)AB=|a﹣b|(2)6 (3)0或﹣4 (4)5【解答】解:(1)综上所述,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2)数轴上表示2和﹣4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AB=2﹣(﹣4)=2+4=6;(3)数轴上表示x和﹣2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AB=|x+2|,如果AB=2,则x的值为0或﹣4;(4)若代数式|x+2|+|x﹣3|有最小值,则最小值为5.故答案为:(1)|a﹣b|;(2)6;(3)|x+2|;0或﹣4;(4)511.(广安)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在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例如:数轴上表示﹣1与﹣2的两点间的距离=|﹣1﹣(﹣2)|=﹣1+2=1;而|x+2|=|x﹣(﹣2)|,所以|x+2|表示x与﹣2两点间的距离.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数轴上表示点x的数满足|x﹣1|=3,那么x=.(3)若数轴上表示点x的数满足﹣4<x<2,则|x﹣2|+|x+4|=.【答案】(1)76(2)﹣2或4(3)6【解答】解:(1)根据题意知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为5﹣(﹣2)=7,故答案为:7;(2)∵|x﹣1|=3,即在数轴上到表示1和x的点的距离为3,∴x=﹣2或x=4,故答案为:﹣2或4;(3)∵|x﹣2|+|x+4|表示在数轴上表示x的点到﹣4和2的点的距离之和,且x位于﹣4到2之间,∴|x﹣2|+|x+4|=2﹣x+x+4=6,故答案为:6.12.(兴宁)如图,在数轴上有两个长方形ABCD和EFGH,这两个长方形的宽都是3个单位长度,长方形ABCD的长AD是6个单位长度,长方形EFGH的长EH是10个单位长度,点E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且E、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4.(1)填空:点H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2)若线段AD的中点为M,线段EH上一点N,EN=EH,M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N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原点为O.当OM=2ON时,求x的值.(3)若长方形ABC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长方形EFGH固定不动,设长方形ABCD运动的时间为t(t>0)秒,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当S=12时,求此时t的值.【答案】(1)15;﹣15(2)或.(3)t的值为9或13.【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点H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5+10=15;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5﹣14﹣6=﹣15.故答案为:15;﹣15.(2)∵点M是线段AD的中点,∴点M表示的数为5﹣14﹣=﹣12,又∵EN=EH,∴点N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5+(15﹣5)=,由题意可得,x秒时,点M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2+4x,点N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3x,∴OM=|4x﹣12|,ON=|3x﹣|,∵OM=2ON,∴|4x﹣12|=2|3x﹣|∴4x﹣12=2(3x﹣)或4x﹣12=﹣2(3x﹣),解得x=或x=.故答案为:或.(3)当CD与EF重合时,所用时间为=7秒,由题意得:AD与EH重合的部分为=4,如图1所示,设长方形ABCD从EF运动到AD与EH重叠部分为4时,所用的时间为t1秒,∴t1==2,∴第一次重叠面积为12时,时间t为2+7=9(秒);当AD与EH重叠部分为4时,如图2所示,设长方形ABCD从EF运动到AD与EH重叠部分为4时,所用的时间为t2秒,∴t2==6,∴第二次重叠面积S=12时,时间t为6+7=13(秒);∴当长方形ABCD与长方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2时,t的值为9或13.13.(宣化)如图,一只蚂蚁从点A沿数轴向右爬了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点A表示﹣,设点B所表示的数为m.(1)实数m的值是;(2)求|m+1|+|m﹣1|的值;(3)在数轴上还有C、D两点分别表示实数c和d,且有|2c+d|与互为相反数,求2c﹣3d的平方根.【答案】(1)2﹣(2)2 (3)±4.【解答】解:(1)m=﹣+2=2﹣;(2)∵m=2﹣,则m+1>0,m﹣1<0,∴|m+1|+|m﹣1|=m+1+1﹣m=2;答:|m+1|+|m﹣1|的值为2.(3)∵|2c+d|与互为相反数,∴|2c+d|+=0,∴|2c+d|=0,且=0,解得:c=﹣2,d=4,或c=2,d=﹣4,①当c=﹣2,d=4时,所以2c﹣3d=﹣16,无平方根.②当c=2,d=﹣4时,∴2c﹣3d=16,∴2c﹣3d的平方根为±4,答:2c﹣3d的平方根为±4.14.(锦江)阅读下面材料: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AB|=|OB|=|b|=|a﹣b|;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如图3,当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如图4,当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B|+|OA|=|a|+|b|=a+(﹣b)=|a﹣b|.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1和6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2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数轴上若点A表示的数是x,点B表示的数是﹣4,则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若|AB|=3,那么x为.(3)当x是时,代数式|x+2|+|x﹣1|=7.(4)若点A表示的数﹣1,点B与点A的距离是10,且点B在点A的右侧,动点P、Q 同时从A、B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B、P、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请写出必要的求解过程).【答案】(1)5,5(2)﹣1或﹣7 (3)﹣4或3 (4)运动或或5秒【解答】解:(1)数轴上表示1和6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6﹣1|=5,数轴上表示2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3)|=5.(2)数轴上若点A表示的数是x,点B表示的数是﹣4,则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x+4|,若|AB|=3,则|x+4|=3,解得x=﹣1或﹣7.(3)当x>1时,|x+2|+|x﹣1|=x+2+x﹣1=7,2x=6,x=3,当x<﹣2时,|x+2|+|x﹣1|=﹣x﹣2+1﹣x=7,﹣2x=8,x=﹣4,当﹣2≤x≤1时,|x+2|+|x﹣1|=x+2+1﹣x=3≠7,∴当x=﹣4或3时,代数式|x+2|+|x﹣1|=7.(4)设运动t秒后,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由题意,得①点B为线段PQ中点时,,解得,②点P为线段BQ中点时,,解得,③点Q为线段BP中点时,,解得t=5.答:运动或或5秒后,B、P、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15.(宣化)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大家知道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完全地写出来,于是小明用﹣1来表示的小数部分,你同意小明的表示方法吗?事实上,小明的表示方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的整数部分是1,用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差就是小数部分.请解答下列问题:(1)求出+2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2)已知:10+=x+y,其中x是整数,且0<y<1,请你求出(x﹣y)的相反数.【答案】(1)3,﹣1 (2)﹣14【解答】解:(1)∵1<<2,∴3<+2<4,∴+2的整数部分是1+2=3,+2的小数部分是﹣1;(2)∵2<<3,∴12<10+<13,∴10+的整数部分是12,10+的小数部分是10+﹣12=﹣2,即x=12,y=﹣2,∴x﹣y=12﹣(﹣2)=12﹣+2=14﹣,则x﹣y的相反数是﹣14.16.(靖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点P(x,y),若点Q的坐标为(ax+y,x+ay),则称点Q是点P的“a阶派生点”(其中a为常数,且a≠0).例如:点P(1,4)的“2阶派生点”为点Q(2×1+4,1+2×4),即点Q(6,9).(1)若点P的坐标为(﹣1,5),则它的“3阶派生点”的坐标为;(2)若点P的“5阶派生点”的坐标为(﹣9,3),求点P的坐标;(3)若点P(c+1,2c﹣1)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后得到了点P1.点P1的“﹣4阶派生点”P2位于坐标轴上,求点P2的坐标.【答案】(1)(2,14)(2)(﹣2,1);(3)(0,﹣15)或(,0).【解答】解:(1)3×(﹣1)+5=2;﹣1+3×5=14,∴点P的坐标为(﹣1,5),则它的“3级派生点”的坐标为(2,14).故答案为:(2,14);(2)设点P的坐标为(a,b),由题意可知,解得:,∴点P的坐标为(﹣2,1);(3)由题意,P1(c﹣1,2c),∴P1的“﹣4阶派生点“P2为:(﹣4(c﹣1)+2c,c﹣1﹣8c),即(﹣2c+4,﹣7c﹣1),∵P2在坐标轴上,∴﹣2c+4=0或﹣7c﹣1=0,∴c=2或c=﹣,∴P2(0,﹣15)或(,0).17.(黄山)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P,Q两点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到x、y轴的距离中的最大值等于点Q到x、y轴的距离中的最大值,则称P,Q两点为“等距点”.下图中的P,Q两点即为“等距点”.(1)已知点A的坐标为(﹣3,1),①在点E(0,3),F(3,﹣3),G(2,﹣5)中,为点A的“等距点”的是;②若点B的坐标为B(m,m+6),且A,B两点为“等距点”,则点B的坐标为;(2)若T1(﹣1,﹣k﹣3),T2(4,4k﹣3)两点为“等距点”,求k的值.【答案】(1)①E、F;②(﹣3,3);(2)1或2【解答】解:(1)①∵点A(﹣3,1)到x、y轴的距离中最大值为3,∴与A点是“等距点”的点是E、F.②当点B坐标中到x、y轴距离其中至少有一个为3的点有(3,9)、(﹣3,3)、(﹣9,﹣3),这些点中与A符合“等距点”的是(﹣3,3).故答案为①E、F;②(﹣3,3);(2)T1(﹣1,﹣k﹣3),T2(4,4k﹣3)两点为“等距点”,①若|4k﹣3|≤4时,则4=﹣k﹣3或﹣4=﹣k﹣3解得k=﹣7(舍去)或k=1.②若|4k﹣3|>4时,则|4k﹣3|=|﹣k﹣3|解得k=2或k=0(舍去).根据“等距点”的定义知,k=1或k=2符合题意.即k的值是1或2.18.(延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过点A(8,6)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B,交x轴于点C,点P是从点B出发,沿B→A→C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的一个动点,运动时间为t(秒).(1)直接写出点B和点C的坐标B(,)、C(,);(2)当点P运动时,用含t的式子表示线段AP的长,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3)点D(2,0),连接PD、AD,在(2)条件下是否存在这样的t值,使S△APD=S,若存在,请求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四边形ABOC【答案】(1)0、6,8、0 (2)AP=8﹣2t(0≤t<4);AP=2t﹣8(4≤t≤7).(3)当t为3秒和5秒时S△APD=S四边形ABOC【解答】解:(1)B(0,6),C(8,0),故答案为:0、6,8、0;(2)当点P在线段BA上时,由A(8,6),B(0,6),C(8,0)可得:AB=8,AC=6∵AP=AB﹣BP,BP=2t,∴AP=8﹣2t(0≤t<4);当点P在线段AC上时,∵AP=点P走过的路程﹣AB=2t﹣8(4≤t≤7).(3)存在两个符合条件的t值,当点P在线段BA上时∵S△APD=AP•AC S四边形ABOC=AB•AC∴(8﹣2t)×6=×8×6,解得:t=3<4,当点P在线段AC上时,∵S△APD=AP•CD CD=8﹣2=6∴(2t﹣8)×6=×8×6,解得:t=5<7,综上所述:当t为3秒和5秒时S△APD=S四边形ABOC,19.(齐齐哈尔)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x轴上,AB⊥BC,AO=OB=2,BC=3(1)写出点A、B、C的坐标.(2)如图②,过点B作BD∥AC交y轴于点D,求∠CAB+∠BDO的大小.(3)如图③,在图②中,作AE、DE分别平分∠CAB、∠ODB,求∠AED的度数.【答案】(1)A(﹣2,0),B(2,0),C(2,3);(2)90°(3)45°【解答】解:(1)依题意得:A(﹣2,0),B(2,0),C(2,3);(2)∵BD∥AC,∴∠ABD=∠BAC,∴CAB+∠BDO=∠ABD+∠BDO=90°;(3):∵BD∥AC,∴∠ABD=∠BAC,∵AE,DE分别平分∠CAB,∠ODB,∴∠CAE+∠BDE=(∠BAC+∠BDO)=(∠ABD+∠BDO)=×90°=45°,过点E作EF∥AC,则∠CAE=∠AEF,∠BDE=∠DEF,∴∠AED=∠AEF+∠DEF=∠CAE+∠BDE=45°.20.(随县)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2),B(4,0),C(4,3)三点.(1)求△ABC的面积;(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m,1),且四边形ABOP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两倍;求满足条件的P点坐标.【答案】(1)6(2)P(﹣8,1)【解答】解:(1)∵B(4,0),C(4,3),∴BC=3,∴S△ABC=×3×4=6;(2)∵A(0,2)(4,0),∴OA=2,OB=4,∴S四边形ABOP=S△AOB+S△AOP=×4×2+×2(﹣m)=4﹣m,又∵S四边形ABOP=2S△ABC=12,∴4﹣m=12,解得:m=﹣8,∴P(﹣8,1).。
专题2.2 图形规律问题(压轴题专项讲练)(人教版)(原卷版)
专题2.2 图形规律问题【典例1】国庆节期间,人民广场的一个公共区域用盆栽进行了美化,盆栽按如图的方式摆放,图中的盆栽被折线隔开分成若干层,第一层有1个盆栽,第二层有3个盆栽,第三层有5个盆栽,第四层有7个盆栽,…,以此类推.请观察图形规律,解答下列问题:(1)第10层有 个盆栽,前5层共有 个盆栽;(2)观察图计算1+3+5+7+⋯+17= ;(3)拓展应用:求51+53+55+⋯+2023的值.(1)后面一层比前面一层多2个盆栽,结合图形,根据规律可求出其值;(2)图形刚好构成正方形的面积,求面积即可;(3)先算出1+3+5+…+49+51+…+2023的和,1+3+5+…+49的和,再求它们的差即可.(1)解:根据题意可得,2×(10−1)+1=19,∴第10层有19个盆栽,5×5=25,∴前5层共有25个盆栽,故答案为:19;25.(2)解:观察图形可得,第9层盆栽数量为:2×9−1=17,∴1+3+5+7+⋯+17=92=81,故答案为:81.(3)解:根据题意可得,第1012层盆栽数量为:2×1012−1=2023,∴1+3+5+⋯+49+51+53+55+⋯+2023=10122,第25层盆栽数量为:2×25−1=49,∴1+3+5+⋯+49=252,∴51+53+55+⋯+2023=(1+3+5+⋯+51+53+55+⋯2023)−(1+3+5+⋯+49),=10122−252=1023519,∴51+53+55+⋯+2023的值为1023519.1.(2022秋·江苏·七年级期中)观察下列一组图形中点的个数,其中第一个图形中共有4个点,第2个图形中共有10个点,第3个图形中共有19个点,…按此规律第6个图形中共有点的个数是( )A.38B.46C.61D.642.(2022秋·浙江·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按下列方法将数轴的正半轴绕在一个圆上(该圆周长为3个单位长,且在圆周的三等分点处分别标上了数字0,1,2)上;先让原点与圆周上0所对应的点重合,再将正半轴按顺时针方向绕在该圆周上,使数轴上1,2,3,4,…所对应的点分别与圆周上1,2,0,1,…所对应的点重合,这样,正半轴上的整数就与圆周上的数字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若数轴绕过圆周99圈后,数轴上的一个整数点刚好落在圆周上数字1所对应的位置,则这个整数是( )A.297B.298C.299D.3003.(2023春·全国·七年级开学考试)观察图中正方形四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可知第506个正方形的左上角标的数是( )A.2020B.2021C.2022D.20234.(2022秋·湖南·七年级期末)如图是由边长为1的木条组成的几何图案,观察图形规律,第一个图案由1个正方形组成,共用的木条根数S1=4,第二个图案由4个正方形组成,共用的木条根数S2=12,第三个图案由9个正方形组成,共用的木条根数S3=24,以此类推…那么第100个图案共用的木条根数S100为( )A.19600B.20400C.20200D.200005.(2023秋·贵州毕节·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如图,甲、乙两动点分别从正方形ABCD的顶点A、C同时沿正方形的边开始移动,甲点依顺时针方向环行,乙点依逆时针方向环行.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3倍,则它们第2022次相遇在边( )上.A.CD B.AD C.AB D.BC6.(2022秋·湖南娄底·七年级统考期中)观察如图所示图形构成的规律,根据此规律,第42个图中小圆点的个数为.7.(2023秋·全国·七年级课堂例题)观察并找出如图图形变化的规律,则第2025个图形中黑色正方形的数量是个.8.(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如图,第(1)个多边形由正三角形“扩展”而来,边数记为a3,第(2)个多边形由正方形“扩展”而来,边数记为a4,……,依此类推,由正n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记为a n(n≥3),当1a3+1a4+1a5+⋯+1a n的结果是6712022时,n的值为.9.(2022秋·全国·七年级期中)正整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排列,则第29行第30列的数字为.10.(2023·全国·七年级假期作业)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1)图5有多少颗黑色棋子?(2)若第(n+2)个图形比第n个图形中多2021颗棋子,试求n的值.11.(2022秋·安徽合肥·七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每一幅图都是由单位长度均为1的小正方形(包含白色小正方形和灰色小正方形)按某种规律组成的.(1)根据规律,第4个图中共有___________个小正方形,其中灰色小正方形共有___________个.(2)第n个图形中,白色小正方形共有___________个.(用含n的式子表示,n为正整数)(3)白色小正方形可能比灰色小正方形正好多2024个吗?如果可能,求出n的值;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12.(2023秋·安徽六安·七年级统考期末)用火柴棒按如图的方式搭图形.(1)按图示规律完成下表:图形12345…火柴棒根数5913 …(2)按照这种方式搭下去,搭第n个图形需要 根火柴棒.(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3)小静同学说她按这种方式搭出来的一个图形用了200根火柴棒,你认为可能吗?如果可能,那么是第几个图形?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13.(2022秋·安徽滁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以下是一幅幅平面镶嵌图案,它们由相同的灰色正方形和白色等边三角形排列而成,观察图案,如图1,当正方形只有1个时,等边三角形有4个;如图2,当正方形有2个时,等边三角形有7个;以此类推……(1)第5个图案中正方形有______个,等边三角形有______个.(2)第n个图案中正方形有______个,等边三角形有______个.(3)若此类图案中有2023个等边三角形,该图案中正方形有多少个?14.(2023秋·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图形是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按上述规律排列,第⑤幅图中,图形的周长为______﹔(2)按上述规律排列,第n幅图中.图形的周长为______;(3)按上述规律排列,是否存在第n幅图形的周长为60,请说明理由.15.(2023春·四川成都·七年级成都外国语学校校考开学考试)某餐厅中,一张桌子可坐6人,有以下两种摆放方式:(1)有4张桌子,用第一种摆设方式,可坐多少人?用第二种摆设方式,可坐多少人?(2)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有n张桌子,用第一种摆设方式可坐多少人?用第二种摆设方式,可坐多少人?(3)一天中午,餐厅要接待80位顾客共同就餐,但餐厅只有20张这样的桌子可用,且每4张拼成一张大桌子.若你是这家餐厅的经理,你打算选择哪种方式来摆放餐桌,并说明理由.16.(2023·全国·七年级假期作业)如图,某链条每节长为2.8cm,每两节链条相连接部分重叠的圆的直径为1cm,按这种连接方式,完成下面各题.(1)2节链条的总长度为______cm;3节链条的总长度为______cm;4节链条的总长度为______cm;(2)根据上述规律,n节链条的总长度为多少cm;(用含n的式子表示,不用说理)(3)一根链条的总长度能否为73cm?若能,请求出该链条由几节组成;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7.(2022秋·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1)有一列数1、3、5、7……有无数项(无数个数),请观察其规律后写出其中第20项(从左往右数第20个数)是,第n项是;(2)二算法是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用二算法可以得到许多很重要的数学公式.请观察下图,用二算法推导出1+3、1+3+5、1+3+5+7的计算结果,猜测1+3+5+7+……+(2n-1)的计算结果;(3)由(2)推导出2+4+6+……+2n的结果.18.(2022秋·广西北海·七年级统考期中)某矩形人行道由相同的灰色正方形地砖与相同的白色等腰直角三角形地砖排列而成,图1表示此人行道的地砖排列方式,其中正方形地砖为连续排列.【观察思考】当正方形地砖只有1块时,等腰直角三角形地砖有6块(如图2):(1)当正方形地砖有2块时,等腰直角三角形地砖有________块(如图3);(2)以此类推,人行道上每增加1块正方形地砖,则等腰直角三角形地砖增加________块;(3)【规律总结】若一条这样的人行道一共有n(n为正整数)块正方形地砖,则等腰直角三角形地砖的块数为______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4)【问题解决】现有2022块等腰直角三角形地砖,若按此规律再建一条人行道,则需要正方形地砖多少块?19.(2023春·四川自贡·七年级四川省荣县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用火柴棒按图中的方式搭图形:(1)按图示规律填空:图形编号①②③④⑤火柴棒根数712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2)按照这种方式搭下去,请写出搭第n个图形需要的火柴根数;(3)小明发现:按照这种方式搭图形会产生若干个正方形,若使用2022根火柴搭图形,图中会产生多少个正方形?20.(2022秋·北京通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现有一个长方形ABCD的宽为1,长为a(a>1)的纸片,先剪去一个正方形,余下一个长方形,在余下的长方形纸片中再剪去一个正方形,又余下一个长方形……,依此类推,如图是剪3次后余下的长方形恰好是正方形的其中一种示意图及相应a的值,请画出(与示意图不同)剪3次后余下的长方形恰好是正方形的示意图,并写出相应a的值.21.(2022秋·安徽滁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图①是由若干个小圆圈堆成的一个形如正三角形的图案,最上面一层有一个圆圈,以下各层均比上一层多一个圆圈,一共堆了n层,将图①倒置后与原图拼成图②,如果图①-④中各有所示的形状,这样我们可以算出图①中所有圆圈的个数为1+2+3+⋯+n=n(n1)211层.(1)图①中共有___________个圆圈:(2)我们自上而下,在圆圈中按图③的方式填上一串连续的正整数1,2,3,4,…,则最底层最左边圆图的数是___________.(3)我们自上而下,在圆圈中按图④的方式填上一串连续的整数−23,−22,−21,⋯求图④所有圆圈中各数的绝对值之和.22.(2023·全国·七年级假期作业)(1)为了计算1+2+3+⋯+8的值,我们构造图形(图1),共8行,每行依次比上一行多一个点.此图形共有(1+2+3+⋯+8)个点.如图2,添出图形的另一半,此时共8行9列,有8×9=72个点,由此可得1+2+3+⋯+8=12×(1+8)×8=36.用此方法,可求得1+2+3+⋯+20=(直接写结果).(2)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如图3),解答问题:填空:①1+3+5+⋯+49=;②1+3+5+⋯+(2n+1)=.(3)请构造一图形,求12+122+123+⋯+122023(画出示意图,写出计算结果).。
初一数学考试压轴题
1、在一个班级中,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如果班级总人数是45人,那么男生有多少人?A. 15人B. 20人C. 30人(答案)D. 35人2、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公里,他每天步行上学,往返一次。
一周五天上学,他总共步行多少公里?A. 10公里B. 20公里C. 30公里(答案)D. 40公里3、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10米,宽是4米。
现在要在花坛周围铺一条1米宽的小路,这个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A. 24平方米B. 32平方米C. 40平方米(答案)D. 48平方米4、小红和小华一起去买书,小红带了40元,小华带了50元。
他们买了一本书,共花了60元,那么他们一共节省了多少元?A. 20元B. 30元C. 40元(答案)D. 50元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64平方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米?A. 16米B. 24米C. 32米(答案)D. 40米6、小明有20本书,他送了5本书给小华,剩下的书他又分成了两份,每份有多少本书?A. 5本B. 7本C. 10本(答案)D. 15本7、一桶水重50公斤,如果倒入一个空桶中,两桶水的重量是100公斤。
如果只倒出一半的水,那么两桶水的重量是多少公斤?A. 75公斤B. 80公斤C. 90公斤D. 95公斤(答案)8、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
小明给小红2个苹果后,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个苹果?A. 小明有3个,小红有5个(答案)B. 小明有2个,小红有6个C. 小明有4个,小红有4个D. 小明有1个,小红有7个。
期末复习专题压轴题精选(1)-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原卷)(浙教版)
选择题与填空题
1.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一次方程 x + a = 2023x 的解是 x = 2022 ,关于 y 的一元一次方程
2023
b + 2023c = -a 的解是 y = -2021(其中 b 和 c 是含有 y 的代数式),则下列结论符合条件的是
.
16.已知有理数 a , b , c 满足 a + b + c = a + b - c ,且 c ¹ 0 ,则 a + b - c + 2 - c -10 =
.
17.已知数轴上三点 M,O,N 对应的数分别-3,0,1,如果点 O 以每分钟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
向左运动,点 M 和点 N 分别以每分钟 1 个单位长度和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且三点同
n = 449 ,则第 449 次运算结果是(
)
A.1
B.2
C.7
D.8
6.由 1、2、3、4 这四个数字组成四位数 abcd (数字可重复使用),要求满足 a + c = b + d .这样
的四位数共有(
)
A.36 个
B.40 个
C.44 个
D.48 个
7.将一个正方形剪成 n 个小正方形,第一次操作按照图 1 所示,分割出 4 个正方形.第二次
操作按如图 2 所示,分割出 6 个正方形,第三次操作按如图 3 所示,按照上述规律,则第 n 次
操作,正方形的个数为(
)
A. (n +1)2
B. 3n +1
C. 2n
D. 2n + 2
8.如图,已知在矩形 ABCD 内,将两张边长分别为 5 和 3 的正方形纸片按图 1,图 2 两种方式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一、有理数运算相关压轴题。
1. 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求(a + b)/(m)+m - cd 的值。
- 解析:- 因为a、b互为相反数,所以a + b=0。
- 因为c、d互为倒数,所以cd = 1。
- 因为m的绝对值是2,所以m=±2。
- 当m = 2时,(a + b)/(m)+m - cd=(0)/(2)+2 - 1=1。
- 当m=- 2时,(a + b)/(m)+m - cd=(0)/(-2)-2 - 1=-3。
2. 计算:1 - 2+3 - 4+·s+99 - 100- 解析:- 可以将相邻两项结合,(1 - 2)+(3 - 4)+·s+(99 - 100)。
- 每一组的结果都是-1,一共有100÷2 = 50组。
- 所以结果为-1×50=-50。
二、整式加减相关压轴题。
3. 已知A = 3x^2-2x + 1,B = 5x^2-3x + 2,求2A - 3B。
- 解析:- 2A=2(3x^2-2x + 1)=6x^2-4x + 2。
- 3B = 3(5x^2-3x + 2)=15x^2-9x+6。
- 则2A-3B=(6x^2-4x + 2)-(15x^2-9x + 6)- =6x^2-4x + 2 - 15x^2+9x - 6- =(6x^2-15x^2)+(9x - 4x)+(2 - 6)- =-9x^2+5x - 4。
4. 若关于x的多项式ax^3+bx^2-1与3x^3-2x^2+cx的和中不含x^2和x项,求a、b、c的值。
- 解析:- 首先求出两个多项式的和:(ax^3+bx^2-1)+(3x^3-2x^2+cx)=(a + 3)x^3+(b-2)x^2+cx - 1。
- 因为和中不含x^2和x项,所以b - 2 = 0,解得b = 2;c=0。
- 又因为a+3是x^3的系数,与x^2和x项无关,a+3可以取任意值,这里我们只需要求出b和c的值,a的值不确定,若从多项式恒等的角度看a可以为任意实数。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含解析)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含解析)一、堆放仪器箱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堆放仪器箱,使得每层仪器箱的个数与层数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已知每层堆放仪器箱的个数an=n²−32n+247,其中n为整数且1⩽n<16.1) 当n=2时,an=187,则a5=5²−32×5+247=162,a6=6²−32×6+247=181.2) 第n层比第(n+1)层多堆放的仪器箱个数为an−a(n+1)=(n+1)−(n+1)²+32(n+1)−247.3) 假设每个仪器箱重54牛顿,每个仪器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60牛顿,并且堆放时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压力是均匀的。
若仅堆放第1、2两层,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为(2×54)/(2×160)=0.675.在确保仪器箱不被损坏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堆放4层。
因为当堆放第5层时,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压力将超过160XXX,可能会被损坏。
二、数轴问题考虑数轴上点A、B、C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数值。
1) a=-2,b=4,c=2.2) 点A与点C不能重合。
3) 设t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3t,点B到原点的距离为2t,点C到原点的距离为c。
则AB=-t,BC=t+2,因此AB=-3t/3,BC=(t+2)/3.4) 3AB-B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因为3AB-BC=-3t-2,是一个关于t的一次函数,其斜率为-3,即不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
三、求a、b、c问题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c满足c-5+a+b=0.1) 根据条件可得a=-b+c+5,因此a、b、c不唯一。
2) x(1/x+1/x^2+5)=(x+1+2x^2)/x,化简过程如下:x(1/x+1/x^2+5)=(x+1)/x+2=(x+2x^2)/x。
3) 在条件a=-b+c+5和b=4下,设点A、B、C的坐标分别为a、4、c,点P的坐标为x。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压轴题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压轴题一、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
1.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 5,(1)/(3),0.62,4,0,-1.1,(7)/(6),-6.4,-7,(22)/(7)- 正整数集合:{4};- 负整数集合:{-5,-7};- 分数集合:{(1)/(3),0.62,(7)/(6), - 1.1,-6.4,(22)/(7)};- 非负数集合:{(1)/(3),0.62,4,0,(7)/(6),(22)/(7)}。
- 解析:正整数是大于0的整数;负整数是小于0的整数;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非负数是正数和0的统称。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
- B. 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 C. 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
- D. 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答案:B。
- 解析:A选项,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C选项,有理数包括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D选项,一个数还可能是0。
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3. 比较大小:-(2)/(3)与-(3)/(4)。
- 答案:-(2)/(3)>-(3)/(4)。
- 解析:先求出两个数的绝对值,|-(2)/(3)|=(2)/(3)=(8)/(12),|-(3)/(4)|=(3)/(4)=(9)/(12),因为(8)/(12)<(9)/(12),根据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所以-(2)/(3)>-(3)/(4)。
4.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比较a,- a,b,-b的大小。
- (数轴上a在原点左侧,b在原点右侧,且| a|>| b|)- 答案:a < - b < b < - a。
- 解析:因为a是负数,所以-a是正数,b是正数,所以-b是负数,又因为| a|>| b|,所以a离原点的距离比b离原点的距离远,所以a < - b < b < - a。
七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动点问题压轴题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1.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解析:因为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PA = PB。
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 a b|(d为两点间距离,a、b为两点对应的数),则| x-(-1)|=| x 3|,即| x + 1|=| x-3|。
当x≥3时,x + 1=x 3,方程无解。
当-1时,x + 1=-(x 3),x+1=-x + 3,2x=2,解得x = 1。
当x≤-1时,-(x + 1)=-(x 3),方程无解。
所以点P对应的数为1。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 = 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距离公式PA=| x+1|,PB=| x 3|,则| x + 1|+| x-3| = 5。
当x≥3时,x + 1+x 3=5,2x-2 = 5,2x=7,解得x=(7)/(2)。
当-1时,x + 1-(x 3)=5,x + 1-x + 3=5,4 = 5,方程无解。
当x≤-1时,-(x + 1)-(x 3)=5,-x-1-x + 3 = 5,-2x+2 = 5,-2x=3,解得x=-(3)/(2)。
所以存在点P,x=(7)/(2)或x =-(3)/(2)。
2. 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2,点B对应的数为1,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求x的值。
解析:由题意得| x-(-2)|+| x 1|=5,即| x + 2|+| x-1| = 5。
当x≥1时,x + 2+x 1=5,2x+1 = 5,2x = 4,解得x = 2。
当-2时,x + 2-(x 1)=5,x + 2-x + 1=5,3 = 5,方程无解。
当x≤-2时,-(x + 2)-(x 1)=5,-x-2-x + 1 = 5,-2x-1 = 5,-2x = 6,解得x=-3。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习(解析版)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专题练(解析版)一、压轴题1.[问题提出]一个边长为$n$ cm($n\geq 3$)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切成边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木块,没有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只有一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两面涂上颜色的有多少块?有三面涂上颜色的多少块?问题探究]我们先从特殊的情况入手:1)当$n=3$时,如图(1)。
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体的表面“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1\times 1\times 1=1$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1个,共有6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1个,共有12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共有8个。
2)当$n=4$时,如图(2)。
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体的表面“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2\times 2\times 2=8$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每个面上有4个,正方体共有6个面,因此一面涂色的共有24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每个棱上有2个,正方体共有12条棱,因此两面涂色的共有24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每个顶点处有1个,正方体共有8个顶点,因此三面涂色的共有8个。
问题解决]一个边长为$n$ cm($n\geq 3$)的正方体木块,没有涂色的:把这个正方体的表面“剥去”剩下的正方体,有$$(n-2)^3$$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的:在面上,共有$$6(n-2)^2$$个;两面涂色的:在棱上,共有$$12(n-2)$$个;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共有$$8$$个。
问题应用]一个大的正方体,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把它切成棱长1 cm的小正方体,发现有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96个,请你求出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
解:设大正方体的边长为$n$ cm,则根据问题解决部分的公式,$$12(n-2)=96,$$解得$n=8$,因此大正方体的体积为$$8^3=512\text{ cm}^3.$$答案:512 $\text{cm}^3$。
七年级初一数学压轴题
七年级初一数学压轴题1. 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某一点A ,向左跳一步,再向右跳两步;之后,再向左跳三步,向右跳四步,依次类推,跳100次之后到B ,且B 的位置在19.94,试求A 。
2. 数轴上电子青蛙,停在原点,先向左跳一个单位长度到点1A ;再向右跳两个单位长度到点2A ,继续向左跳三个单位长度到达3A ,按以上规律跳下去。
(1)求五步后所在的示数(2)那一百步后所在的示数?(3)若青蛙不是从原点出发,在一百步后到达2010,请问,青蛙所在的初始示数是多少?3. 将直线上的点A 以每秒钟2cm 的速度,按下列方式在直线上移动;先移动1cm 再向相反方相方向移动2cm ,又向原方向(指第一次移动的方向,下同)移动3cm 再向相反方向移动4cm ,又向原方向移动5cm 再向相反方向移动6cm ,…,依此下去;(1)5秒钟时,点A 离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2)点B 在直线上,且100AB cm =.A 点按上述速度和方式,从起始位置在直线上移动,能与点B 点重合吗?如果能,求出A 点从出发到它们第一次与B 点重合所用的时间;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4. 已知A 处于20,B 处于10-,现有动点P 从原点出发,第一向左移动一个单位,第二次向右移三个单位,第三次向左移动五个单位,再向右移动七个单位,以此规律向下移动下去,请问P 能否跟,A B 重合?若可以请求出位置,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5. 数轴上一只青蛙,从原点出发,每次跳跃一个单位长度,然后开始进行跳跃,先向正方向跳跃一次,再向负方向跳跃两次;转身向正方向跳跃三次,再向负方向跳跃四次,依次类推,经过100次跳跃后,我们的青蛙停在哪里?6. 数轴上两点,A B 分别在2,4-,其中P 为数轴上一个动点,对应为x :(1) P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试求其位置(2)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到,A B 的距离和为10 (3)当P 在原点时,三点同时向左运动,速度分别为1,10,2试问几分钟后P 为AB 中点?7. 数轴上,A B 两点,分别位于91,17-+。
202X长沙市七年级数学压轴题专题
202X 长沙市七年级数学压轴题专题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1.如图,已知∠AOB =120°,射线OP 从OA 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 以每秒6°的速度,从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 旋转,到达射线OA 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 返回并与射线OP 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 秒.(1)当t =2时,求∠POQ 的度数; (2)当∠POQ =40°时,求t 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POQ =12∠AO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已知数轴上的A 、B 、C 、D 四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 、b 、c 、d ,且(a +16)2+(d +12)2=﹣|b ﹣8|﹣|c ﹣10|.(1)求a 、b 、c 、d 的值;(2)点A ,B 沿数轴同时出发相向匀速运动,4秒后两点相遇,点B 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点A 的运动速度;(3)A ,B 两点以(2)中的速度从起始位置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 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数轴正方向开始运动,若t 秒时有2AB =CD ,求t 的值; (4)A ,B 两点以(2)中的速度从起始位置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A 点运动到C 点时,迅速以原来速度的2倍返回,到达出发点后,保持改变后的速度又折返向C 点运动;当B 点运动到A 点的起始位置后停止运动.当B 点停止运动时,A 点也停止运动.求在此过程中,A ,B 两点同时到达的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3.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 ,且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 (1)线段AB 的长= ;(2)如图,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是每秒4个单位长度,当BQ =2BP 时,点P 对应的数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点M 从原点与点P ,Q 同时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是每秒x 个单位长度(24x <<),若在运动过程中,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x 的值.4.如图,已知点A 距离数轴原点2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A 先向右平移10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点P 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1)在数轴上标出A 、B 的位置,并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 (2)当点P 在数轴上移动,满足2PA PB =时,求P 点表示的数;(3)动点P 从数轴上某一点0K 出发,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 ①若0K 在原点处,按以上规律移动,则点P 第n 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 ②若按以上规律移动了(21)n +次时,点P 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恰是32n -,则动点P 的初始位置K 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5.已知,如图,实数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点分别是点A 、B 、C ,且a 、b 、c 满足22(8)(2)|3|0a b c ++++-=.(1)求a 、b 、c 的值;(2)若点A 沿数轴向左.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点B 和点C 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分别是2个单位/秒、3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 (秒). ①2秒后,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 , , ;②运动t 秒后,求点B 和点C 之间的距离(用“BC ”表示)和点A 和点B 之间的距离(用“AB ”表示);(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③在②的基础上,请问:3×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变化,求这个不变的值;若变化,求这个值的变化范围;(3)若点A 沿数轴向右.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点B 和点C 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分别是2个单位/秒、3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 (秒).是否存在某一时刻,满足点A 和点B 之间的距离是点B 和点C 之间的距离的12?若存在,直接写出时间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6.点A ,B 为数轴上的两点,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3,a 3=﹣8. (1)求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点C 为数轴上的一个动点,其对应的数记为x ,试猜想当x 满足什么条件时,点C 到A 点的距离与点C 到B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3)若P ,Q 为数轴上的两个动点(Q 点在P 点右侧),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m ,当点P 到A 点的距离与点Q 到B 点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4时,m 的值为 . 7.如图,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在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a b 请你利用数轴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2和6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2)数轴上表示x 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数轴上表示x 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3)若x 表示一个实数,且53x -<<,化简35x x -++=________. (4)12345x x x x x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5)13x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8.如图:在数轴上A 点表示数a ,B 点表示数b ,C 点表示数c ,且a ,c 满足|a +3|+(c ﹣9)2=0,b =1.(1)a = ,c =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 点与点C 重合,则点B 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 (3)在(1)的条件下,若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求当x 取何值时代数式|x ﹣a |﹣|x ﹣c |取得最大值,并求此最大值.(4)点P 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Q 从点C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点Q 到达点B 后,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求第几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C 、Q 之间距离的2倍?9.已知:b 是立方根等于本身的负整数,且a 、b 满足(a+2b)2+|c+12|=0,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直接写出a 、b 、c 的值:a=_______,b=_______,c=_______.(2)a 、b 、c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点D 是B 、C 之间的一个动点(不包括B 、C 两点),其对应的数为m ,则化简|m+12|=________.(3)在(1)、(2)的条件下,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B 、点C 都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A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请问:AB−AC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AB−AC 的值.10.如图,两条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且∠AOC=∠AOD ,射线OM (与射线OB 重合)绕O 点逆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15°/s ,射线ON (与射线OD 重合)绕O 点顺时值方向旋转,速度为12°/s ,两射线,同时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本题出现的角均指小于平角的角)(1)图中一定有______个直角;当t=2时,∠MON 的度数为_____,∠BON 的度数为_____,∠MOC 的度数为_____;(2)当0<t <12时,若∠AOM=3∠AON -60°,试求出t 的值. (3)当0<t <6时,探究72COM BONMON∠+∠∠的值,在t 满足怎样的条件是定值,在t 满足怎样的条件不是定值.11.如图,已知120AOB ∠=︒,COD △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OM 平分BOC ∠.(1)如图1,当30AOC ∠=︒时,DOM ∠=_________; (2)如图2,当100AOC ∠=︒时,DOM ∠=________;(3)如图3,当()0180AOC αα∠=<︒<︒时,求DOM ∠的度数,请借助图3填空. 解:因为AOC α∠=,120AOB ∠=︒, 所以120BOC AOC AOB α∠=∠-∠=-︒, 因为OM 平分BOC ∠,所以MOC ∠=________BOC ∠=_________(用α表示), 因为COD △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60DOC ∠=︒,所以DOM MOC DOC ∠=∠+∠=_______(用α表示).(4)由(1)(2)(3)问可知,当()0180AOC ββ∠=︒<<︒时,直接写出DOM ∠的度数(用β来表示,无需说明理由)12.已知:160AOD ∠=︒,OB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当射线OB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度数.(2)OC 也是AOD ∠内的射线,如图2,若20BOC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当射线OB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13.已知,O 为直线AB 上一点,射线OC 将AOB ∠分成两部分,若60BOE ∠=︒时,(1)如图1,若OD 平分AOC ∠,OE 平分COB ∠,求DOE ∠的度数;(2)如图2,在(1)的基础上,将DOE ∠以每秒3︒的速度绕点O 顺时针旋转,同时射线OC 以每秒9︒的速度绕点O 顺时针旋转,设运动时间为()020t t ≤≤. ①t 为何值时,射线OC 平分DOE ∠? ②t 为何值时,射线OC 平分∠BOE ?14.已知()()32162025a x x b x -++++是关于x 的二次二项式,A ,B 是数轴上两点,且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a ,b .(1)求线段AB 的中点C 所对应的数;(2)如图,在数轴上方从点C 出发引出射线CD ,CE ,CF ,CG ,且CF 平分∠ACD ,CG 平分∠BCE ,试猜想∠DCE 与∠FCG 之间是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已知∠DCE =20°,∠ACE =30°,当∠DCE 绕着点C 以2°/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 秒(065t <<)时,∠ACF 和∠BCG 中的一个角的度数恰好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求t 的值15.如图1,在平面内,已知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C 、OE 均在直线AB 的上方,AOC α∠=(030α︒<<︒),2COE α∠=,OD 平分COE ∠,DOF ∠与AOC ∠互余.(1)若:1:5AOE BOE ∠∠=,则α=________°;(2)当OF 在BOC ∠内部时①若20α=︒,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求EOF ∠的度数; ②判断射线OF 是否平分BOD ∠,并说明理由; (3)若4EOF AOC ∠=∠,请直接写出α的值.16.如图 1,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图中共有 3 个角:∠AOB 、∠AOC 和∠BOC ,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则称射线OC 是∠AOB 的奇妙线.(1)一个角的角平分线这个角的奇妙线.(填是或不是)(2)如图 2,若∠MPN = 60︒,射线PQ 绕点P 从PN 位置开始,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当∠QPN 首次等于180︒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s) .①当t 为何值时,射线PM 是∠QPN 的奇妙线?②若射线PM 同时绕点P 以每秒6︒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并与PQ 同时停止旋转.请求出当射线PQ 是∠MPN 的奇妙线时t 的值.17.(学习概念)如图1,在∠AOB的内部引一条射线OC,则图中共有3个角,分别是∠AOB、∠AOC和∠BO C.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则称射线OC是∠AOB的“好好线”.(理解运用)(1)①如图2,若∠MPQ=∠NPQ,则射线PQ∠MPN的“好好线”(填“是”或“不是”);②若∠MPQ≠∠NPQ,∠MPQ=α,且射线PQ是∠MPN的“好好线”,请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MPN;(拓展提升)(2)如图3,若∠MPN=120°,射线PQ绕点P从PN位置开始,以每秒12°的速度逆时针旋转,旋转的时间为t秒.当PQ与PN成110°时停止旋转.同时射线PM绕点P以每秒6°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并与PQ同时停止.当PQ、PM其中一条射线是另一条射线与射线PN 的夹角的“好好线”时,则t=秒.18.已知150AOB ∠=︒,OD 为∠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1)如图(1),若60BOC ∠=︒,OD 为∠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13COD BOC ∠=∠,OE平分∠AOB ,求∠DOE 的度数;(2)如图(2),若OC 、OD 是∠AOB 内部的两条射线,OM 、ON 分别平分∠AOD ,∠BOC ,且MOC NOD ∠≠∠,求AOC BODMOC NOD∠-∠∠-∠的值;(3)如图(3),C 1为射线OB 的反向延长线上一点,将射线OB 绕点O 顺时针以6°/s 的速度旋转,旋转后OB 对应射线为OB 1,旋转时间为t 秒(0<t 35),OE 平分∠AOB 1,OF 为∠C 1OB 1的三等分线,11113C OF C OB ∠=∠,若130∠-∠=︒C OF AOE ,直接写出t 的值为_________.19.综合与探究:射线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若12C A BO O C ∠=∠,则我们称射线OC 是射线OA 的伴随线.例如,如图1,60AOB ∠=︒,20AOC COD BOD ∠=∠=∠=︒,则12AOC BOC ∠=∠,称射线OC 是射线OA 的伴随线;同时,由于12BOD AOD ∠=∠,称射线OD 是射线OB 的伴随线.完成下列任务:(1)如图2,150AOB ∠=︒,射线OM 是射线OA 的伴随线,则AOM ∠= ︒,若AOB ∠的度数是x ,射线ON 是射线OB 的伴随线,射线OC 是AOB ∠的平分线,则NOC ∠的度数是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3,如180AOB ∠=︒,射线OC 与射线OA 重合,并绕点O 以每秒6︒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射线OD 与射线OB 重合,并绕点O 以每秒10︒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射线OD 与射线OA 重合时,运动停止.①是否存在某个时刻t (秒),使得COD ∠的度数是20︒,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当t 为多少秒时,射线OC ,OD ,OA 中恰好有一条射线是其余两条射线的伴随线.请直接写出结果.20.已知数轴上点A 对应的数为6-,点B 在点A 右侧,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8.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点C 在原点位置.(1)点B 的数为____________;(2)①若点P 到点A 的距离比到点B 的距离大2,点P 对应的数为_________; ②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的距离是点P 到点B 的距离的2倍?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已知在数轴上存在点P ,当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C 的距离之和等于点P 到点B 的距离时,点P 对应的数为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1.(1)∠POQ =104°;(2)当∠POQ=40°时,t 的值为10或20;(3)存在,t=12或或,使得∠POQ=∠AOQ . 【分析】当OQ ,OP 第一次相遇时,t=15;当OQ 刚到达OA 时,t=解析:(1)∠POQ =104°;(2)当∠POQ =40°时,t 的值为10或20;(3)存在,t =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 =12∠AOQ . 【分析】当OQ ,OP 第一次相遇时,t =15;当OQ 刚到达OA 时,t =20;当OQ ,OP 第二次相遇时,t =30;(1)当t =2时,得到∠AOP =2t =4°,∠BOQ =6t =12°,利用∠POQ =∠AOB -∠AOP-∠BOQ 求出结果即可;(2)分三种情况:当0≤t ≤15时,当15<t ≤20时,当20<t ≤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3)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2t+6t=120,t=15;当OQ刚到达OA时,6t=120,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2t6t=120+2t,t=30;(1)当t=2时,∠AOP=2t=4°,∠BOQ=6t=12°,∴∠POQ =∠AOB-∠AOP-∠BOQ=120°-4°-12°=104°.(2)当0≤t≤15时,2t +40+6t=120, t=10;当15<t≤20时,2t +6t=120+40, t=20;当20<t≤30时,2t=6t-120+40, t=20(舍去);答: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当0≤t≤15时,120-8t=12(120-6t),120-8t=60-3t,t=12;当15<t≤20时,2t–(120-6t)=12(120 -6t),t=18011.当20<t≤30时,2t–(6t -120)=12(6t -120),t=1807.答:存在t=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12∠AOQ.【分析】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2.(1)a=﹣16,b=8,c=10,d=﹣12;(2)点A的运动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3)t的值是秒或秒;(4)A,B两点同时到达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0或9或10.2.【分析】(1)根据解析:(1)a=﹣16,b=8,c=10,d=﹣12;(2)点A的运动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3)t的值是703秒或265秒;(4)A,B两点同时到达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0或9或10.2.【分析】(1)根据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出结论;(2)设点A的运动速度为每秒v个单位长度,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结论;(3)根据题意,画出对称轴,然后用t表示点A、B、C表示的数,最后分类讨论列出方程即可求出结论;(4)求出B点运动至A点所需的时间,然后根据点A和点B相遇的情况分类讨论,列出方程求出t的值即可求出结论.【详解】(1)∵(a+16)2+(d+12)2=﹣|b﹣8|﹣|c﹣10|,(a+16)2+(d+12)2+|b﹣8|+|c﹣10|=0,∴a=﹣16,b=8,c=10,d=﹣12;(2)设点A的运动速度为每秒v个单位长度,4v+4×2=8+16,v=4,答:点A的运动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长度;(3)如图1,t秒时,点A表示的数为:﹣16+4t,点B表示的数为:8+2t,点C表示的数为:10+t.∵2AB=CD,①2[(﹣16+4t)﹣(8+2t)]=10+t+12,2(﹣24+2t)=22+t,﹣48+4t=22+t,3t=70,t703 =;②2[(8+2t)﹣(﹣16+4t)]=10+t+12,2(24﹣2t)=22+t,5t=26,t265 =,综上,t的值是703秒或265秒;(4)B点运动至A点所需的时间为()8162--=12(s),故t≤12,①由(2)得:当t=4时,A,B两点同时到达的点表示的数是﹣16+4×4=0;②当点A从点C返回出发点时,若与B相遇,由题意得:10164+=6.5(s),10168+=3.25(s),∴点A到C,从点C返回到出发点A,用时6.5+3.25=9.75(s),则2×4×(t﹣6.5)=10﹣8+2t,此时A ,B 两点同时到达的点表示的数是8﹣9×2=﹣10;③当点A 第二次从出发点返回点C 时,若与点B 相遇,则8(t ﹣9.75)+2t =16+8,解得:t =10.2;综上所述:A ,B 两点同时到达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0或9或10.2.【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与动点问题,掌握平方、绝对值的非负性、行程问题公式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3.(1)36;(2)6;(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解析:(1)36;(2)6;(3)83【分析】(1)根据多项式求出a ,b 的值,然后计算即可;(2)设运动时间为ts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然后即可求出点P 所对应的数; (3)首先根据题意得出2MP−MQ ,然后根据2MP -MQ 的值与运动的时间t 无关求解即可.【详解】(1)∵多项式261224x y xy -+的二次项系数为a ,常数项为b ,12,24a b ∴=-=,()2412241236AB ∴=--=+=;(2)设运动的时间为ts ,由BQ=2BP 得:4t=2(36−2t),解得:t=9,因此,点P 所表示的数为:2×9−12=6,答:点P 所对应的数是6.(3)由题意得:点P 所表示的数为(−12+2t),点M 所表示的数为xt ,点Q 所表示的数为(24+4t),∴2MP−MQ=2[xt−(−12+2t)]−(24+4t−xt)=3xt−8t=(3x−8)t ,∵结果与t 无关,∴3x−8=0,解得:x=83.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结合,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4.(1)数轴见解析,A 、B 之间的距离为6;(2)2或10;(3)①(-1)n•n ;②4【分析】(1)根据数轴的定义得到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从而得到A 、B 之间的距离;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表示解析:(1)数轴见解析,A 、B 之间的距离为6;(2)2或10;(3)①(-1)n •n ;②4【分析】(1)根据数轴的定义得到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从而得到A 、B 之间的距离;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表示出PA 和PB ,令PA=2PB ,得到方程,解之即可; (3)①根据点P 前几次表示的数找出规律即可得出结论;②设动点P 的初始位置K 点所表示的数是m ,根据①中所得规律,列出方程即可求出m 值.【详解】解:(1)∵点A 距离数轴原点2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点A 表示的数为-2,将点A 先向右平移10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 ,∴点B 表示的数为:-2+10-4=4,数轴如下:A 、B 之间的距离为:4-(-2)=6;(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PA=2x +,PB=4x -,∵PA=2PB , ∴224x x +=-,若点P 在点A 左侧,228x x --=-+,解得:x=10,不符合;若点P 在A 、B 之间,228x x --=-,解得:x=2;若点P 在点B 右侧,228x x +=-,解得:x=10,综上:点P 表示的数为2或10;(3)①∵0K 在原点处,第一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0-1=-1,第二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0-1+3=2,第三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0-1+3-5=-3,第四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0-1+3-5+7=4,...∴第n 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1)n •n ;②设动点P 的初始位置K 点所表示的数是m ,由①可得:第n 次移动后点P 表示的数为:m+(-1)n •n ,∵移动了2n+1次时,点P 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恰是3-2n ,∴m+(-1)2n+1•(2n+1)=3-2n ,即m-(2n+1)=3-2n ,解得:m=4,即点P 的初始位置K 点所表示的数是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两点之间的距离,数字型规律,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同时要善于总结规律.5.(1);(2)① ,;②, ;③不变,这个不变的值为;(3)存在,,.【分析】(1)根据平方与绝对值的和为0,可得平方与绝对值同时为0,可得a 、b 、c 的值,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可得答案;(2)①解析:(1)8,2,3a b c =-=-=;(2)①10,- 2,9;②36AB t =+,5BC t =+ ;③不变,这个不变的值为9;(3)存在,75t=,177t =. 【分析】(1)根据平方与绝对值的和为0,可得平方与绝对值同时为0,可得a 、b 、c 的值,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可得答案;(2)①2秒时A 计算-8-2,B 计算-2+2×2,C 计算3+2×3即可,②t 秒时,点A 表示-8-t ,点B 表示-2+2t ,点C 表示3+3t ,根据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BC=3+3t-(-2+2t),AB=-2+2t-(-8-t),③计算3×BC-AB=3(5+t )-(8+3t)即可;(3)分类讨论.先把A 、B 、C 用t 表示,点A 表示-8+t ,点B 表示-2-2t ,,点C 表示3-3t ,BC=3-3t-(-2-2t)=3-3t+2+2t=5-t ,AB=-2-2t-(-8+t)=-2-2t+8-t=6-3t ,t 2<时5-t=2(6-3t), 2t 5≤<时5-t=2(3t-6), t≥5时,t-5=2(3t-6)即可. 【详解】(1)依题意,8a +=0,2b +=0,3c -=0.所以=-8a ,=-2b ,=3c .(2)①2秒后,点A表示-8-2=-10,点B表示-2+2×2=-2+4=2,点C表示3+2×3=3+6=9,2秒后,点A、B、C表示的数分别是-10,2, 9;②t秒时,点A表示-8-t,点B表示-2+2t,点C表示3+3t,BC=3+3t-(-2+2t)=3+3t+2-2t=5+t,AB=-2+2t-(-8-t)=-2+2t+8+t=6+3t,③3×BC-AB=3(5+t)-(6+3t)=15+3t-6-3t=9不变化,这个不变的值为9;(3)t秒时,点A表示-8+t,点B表示-2-2t,点C表示3-3t,BC=3-3t-(-2-2t)=3-3t+2+2t=5-t,AB=-2-2t-(-8+t)=-2-2t+8-t=6-3t,t2<时5-t=2(6-3t),t=752t5≤<时5-t=2(3t-6),t=17 7t≥5时,t-5=2(3t-6),t=75舍去存在,时间t的值为75或177.【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非负数的性质,列代数式,整式的加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类构造方程是解题关键.6.(1)5;(2)当﹣2<x<3时,点C到A点的距离与点C到B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5,见详解;(3)1或9【分析】(1)先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出a,再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2)当解析:(1)5;(2)当﹣2<x<3时,点C到A点的距离与点C到B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5,见详解;(3)1或9【分析】(1)先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出a,再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解;(2)当点C在数轴上A、B两点之间时,点C到A点的距离与点C到B点的距离之和最小,依此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点P在点A的左边,点P在点B的右边,进行讨论即可求解.【详解】解:(1)∵a3=﹣8.∴a=﹣2,∴AB=|3﹣(﹣2)|=5;(2)点C到A的距离为|x+2|,点C到B的距离为|x﹣3|,∴点C到A点的距离与点C到B点的距离之和为|x+2|+|x﹣3|,当距离之和|x+2|+|x﹣3|的值最小,﹣2<x<3,此时的最小值为3﹣(﹣2)=5,∴当﹣2<x<3时,点C到A点的距离与点C到B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5;(3)设点P所表示的数为x,∵PQ=m,Q点在P点右侧,∴点Q所表示的数为x+m,∴PA=|x+2|,QB=|x+m﹣3|∴点P到A点的距离与点Q到B点的距离之和为:PA+QB=|x+2|+|x+m﹣3|当x在﹣2与3﹣m之间时,|x+2|+|x+m﹣3|最小,最小值为|﹣2﹣(3﹣m)|=4,①﹣2﹣(3﹣m)=4,解得,m=9,②(3﹣m)﹣(﹣2)=4时,解得,m=1,故答案为:1或9.【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绝对值的性质,读懂题目信息,理解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7.(1)4,3;(2)|x-1|,|x+3|;(3)8;(4)6;(5)4【分析】(1)(2)直接代入公式即可;(3)实质是在点表示3和-5的点之间取一点,计算该点到点3和-5的距离和;(4)解析:(1)4,3;(2)|x-1|,|x+3|;(3)8;(4)6;(5)4【分析】(1)(2)直接代入公式即可;(3)实质是在点表示3和-5的点之间取一点,计算该点到点3和-5的距离和;(4)可知x对应点在3时,|x-1|+|x-2|+|x-3|+|x-4|+|x-5|值最小;(5)分当-1<x<3时,当x≤-1时,当x≥3时,三种情况分别化简,从而求出最大值.【详解】解:(1)|6-2|=4,|-2-1|=3,答案为:4,3;(2)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知: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1|,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3|,故答案为:|x-1|,|x+3|;(3)x对应点在点-5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时|x-3|+|x+5|的值都是8,故答案为:8;(4)|x-1|+|x-2|+|x-3|+|x-4|+|x-5|表示数x到1,2,3,4,5的距离之和,可知:当x对应点是3时,|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6,故答案为:6;(5)当-1<x <3时,|x+1|-|x-3|=x+1+x-3=2x-2,-4<2x-2<4,当x≤-1时,|x+1|-|x-3|=-x-1+x-3=-4,当x≥3时,|x+1|-|x-3|=x+1-x+3=4, 综上:13x x +--的最大值为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数轴等知识,用几何方法借助数轴来求解,非常直观,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点.8.(1)-3,9;(2)5;(3)当x≥9时,|x -a|﹣|x ﹣c|取得最大值为12;(4)第秒,第秒,第28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C 、Q 之间距离的2倍.【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方的非解析:(1)-3,9;(2)5;(3)当x ≥9时,|x -a |﹣|x ﹣c |取得最大值为12;(4)第125秒,第367秒,第28秒时,点P 、Q 之间的距离是点C 、Q 之间距离的2倍. 【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方的非负性求解即可.(2)根据折叠点为点A 与点C 的中点,列式求解即可.(3)将(1)中所得的a 与c 的值代入代数式|x ﹣a |﹣|x ﹣c |,再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关系可得出答案.(4)先求得线段BC 的长,再求得其一半的长,然后分类计算即可:当0<t ≤4时,点P 表示的数为﹣3﹣t ,点Q 表示的数为9﹣2t ;当t >4时,点P 表示的数为﹣3﹣t ,点Q 表示的数为1+2(t ﹣4).【详解】解:(1)∵|a +3|+(c ﹣9)2=0,又∵|a +3|≥0,(c ﹣9)2≥0,∴a +3=0,c ﹣9=0,∴a =﹣3,c =9.故答案为:﹣3,9.(2)∵将数轴折叠,使得点A 与点C 重合,∴折叠点表示的数为:392-+=3, ∴2×3﹣1=5,∴点B 与数5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5.(3)∵a =﹣3,c =9.∴|x ﹣a |﹣|x ﹣c |=|x +3|﹣|x ﹣9|,∵代数式|x+3|﹣|x﹣9|表示点P到点A的距离减去点P到点C的距离,∴当x≥9时,|x+3|﹣|x﹣9|取得最大值为9﹣(﹣3)=12.(4)∵BC=9﹣1=8,∴8÷2=4,当0<t≤4时,点P表示的数为﹣3﹣t,点Q表示的数为9﹣2t,∴PQ=9﹣2t﹣(﹣3﹣t)=9﹣2t+3+t=12﹣t,CQ=2t,∵PQ=2CQ,∴12﹣t=2×2t,∴5t=12,∴t=125.当t>4时,点P表示的数为﹣3﹣t,点Q表示的数为1+2(t﹣4),∴CQ=|9﹣[1+2(t﹣4)]|,PQ=1+2(t﹣4)﹣(﹣3﹣t)=1+2t﹣8+3+t=3t﹣4,∵PQ=2CQ,∴3t﹣4=2|9﹣[1+2(t﹣4)]|=2|16﹣2t|,∴当3t﹣4=2(16﹣2t)时,3t﹣4=32﹣4t,∴7t=36,∴t=367;当3t﹣4=2(2t﹣16)时,3t﹣4=4t﹣32,∴t=28.∴第125秒,第367秒,第28秒时,点P、Q之间的距离是点C、Q之间距离的2倍.【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与偶次方的非负性及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运算性质及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键.9.(1)2;-1;;(2)-m-;(3)AB−A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AB-AC=【分析】(1)根据立方根的性质即可求出b的值,然后根据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出a和c的值;(2解析:(1)2;-1;12-;(2)-m-12;(3)AB−A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AB-AC=1 2【分析】(1)根据立方根的性质即可求出b的值,然后根据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出a和c 的值;(2)根据题意,先求出m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出m+12<0,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去绝对值即可;(3)先分别求出运动前AB和AC,然后结合题意即可求出运动后AB和AC的长,求出AB−AC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b是立方根等于本身的负整数,∴b=-1∵(a+2b)2+|c+12|=0,(a+2b)2≥0,|c+12|≥0∴a+2b=0,c+12=0解得:a=2,c=1 2 -故答案为:2;-1;12 -;(2)∵b=-1,c=12-,b、c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B、C,点D是B、C之间的一个动点(不包括B、C两点),其对应的数为m,∴-1<m<12-∴m+12<0∴|m+12|= -m-12故答案为:-m-12;(3)运动前AB=2-(-1)=3,AC=2-(12-)=52由题意可知:运动后AB=3+2t+t=3+3t,AC=52+2t+t=52+3t∴AB-AC=(3+3t)-(52+3t)=12∴AB−AC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AB -AC=12.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立方根的性质、非负性的应用、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掌握立方根的性质、平方、绝对值的非负性、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和行程问题公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0.(1)4;144°,114°,60°;(2)s 或10s ;(3),当0<t <时,的值不是定值,当<t <6时,的值是3【分析】(1)根据两条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AOD ,可得图中一定 解析:(1)4;144°,114°,60°;(2)107s 或10s ;(3),当0<t <103时,72COM BON MON ∠+∠∠的值不是定值,当103<t <6时,72COM BON MON ∠+∠∠的值是3 【分析】(1)根据两条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AOD ,可得图中一定有4个直角;当t=2时,根据射线OM ,ON 的位置,可得∠MON 的度数,∠BON 的度数以及∠MOC 的度数;(2)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0<t≤7.5时,当7.5<t <12时,分别根据∠AOM=3∠AON-60°,列出方程式进行求解,即可得到t 的值;(3)先判断当∠MON 为平角时t 的值,再以此分两种情况讨论:当0<t <103时,当103<t <6时,分别计算72COM BON MON ∠+∠∠的值,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即可. 【详解】解:(1)如图所示,∵两条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AOD ,∴∠AOC=∠AOD=90°,∴∠BOC=∠BOD=90°,∴图中一定有4个直角;当t=2时,∠BOM=30°,∠NON=24°,∴∠MON=30°+90°+24°=144°,∠BON=90°+24°=114°,∠MOC=90°-30°=60°;故答案为:4;144°,114°,60°;(2)当ON 与OA 重合时,t=90÷12=7.5(s ),当OM与OA重合时,t=180°÷15=12(s),如图所示,当0<t≤7.5时,∠AON=90°-12t°,∠AOM=180°-15t°,由∠AOM=3∠AON-60°,可得180°-15t°=3(90°-12t°)-60°,解得t=107;如图所示,当7.5<t<12时,∠AON=12t°-90°,∠AOM=180°-15t°,由∠AOM=3∠AON-60°,可得180°-15t°=3(12t°-90°)-60°,解得t=10;综上所述,当∠AOM=3∠AON-60°时,t的值为107s或10s;(3)当∠MON=180°时,∠BOM+∠BOD+∠DON=180°,∴15t°+90°+12t°=180°,解得t=103,①如图所示,当0<t<103时,∠COM=90°-15t°,∠BON=90°+12t°,∠MON=∠BOM+∠BOD+∠DON=15t°+90°+12t°, ∴72COM BON MON ∠+∠∠=()()7901529012159012t t t t ︒︒︒︒︒︒︒-++++ =810812790t t ︒︒︒-+(不是定值), ②如图所示,当103<t <6时,∠COM=90°-15t°,∠BON=90°+12t°,∠MON=360°-(∠BOM+∠BOD+∠DON)=360°-(15t°+90°+12t°)=270°-27t°,∴72COM BON MON ∠+∠∠=()()790152901227027t t t ︒︒︒︒︒︒-++- =8108127027t t ︒︒︒︒--=3(定值), 综上所述,当0<t <103时,72COM BON MON ∠+∠∠的值不是定值,当103<t <6时,72COM BON MON∠+∠∠的值是3. 【点睛】本题属于角的计算综合题,主要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相关的角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进行求解,以及进行分类讨论,解题时注意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11.解:(1);(2);(3),,;(4).【分析】(1)根据,,得到,再根据OM 平分,即可求解;(2)求得,,再求出即可;(3)表示出,,,为等边三角形,即可求解;(4) )当时,,最后得出解析:解:(1)15︒;(2)50︒;(3)12,1602α-︒,12α;(4)12DOM β∠=. 【分析】(1)根据120AOB ∠=︒,30AOC ∠=︒,得到30BOD ∠=︒,再根据OM 平分BOC ∠,即可求解;(2)求得20BOC ∠=︒,40BOD ∠=︒,再求出DOM BOM BOM ∠=∠+∠即可;(3)表示出AOC a ∠=,120AOB ∠=︒,120BOC a ∠=-︒,COD ∆为等边三角形,即可求解;(4) )当(0180)AOC ββ∠=︒<<︒时,12DOM β∠=,最后得出结论. 【详解】(1)∵120AOB ∠=︒,30AOC ∠=︒,∴1203090BOC ∠=︒-︒=︒, 906030BOD ∠=︒-︒=︒,又∵OM 平分BOC ∠, ∴1452BOM BOC ∠=∠=︒, ∴453015DOM ∠=︒-︒=︒,(2)∵100AOC ∠=︒,120AOB ∠=︒,∴12010020BOC AOB AOC ∠=∠-∠=︒-︒=︒,又∵OM 平分BOC ∠, ∴11201022BOM BOC ∠=∠=⨯︒=︒, 又∵60COD ∠=︒,20BOC ∠=︒,∴602040BOD ∠=︒-︒=︒,∴401050DOM BOM BOM ∠=∠+∠=︒+︒=︒,(3) ∵AOC a ∠=,120AOB ∠=︒,∴120BOC AOC AOB a ∠=∠-∠=-︒,∵OM 平分BOC ∠, ∴111(120)60222MOC BOC a a ∠=∠=-︒=-︒, ∵COD ∆为等边三角形,∴60DOC ∠=︒, ∴11606022DOM MOC DOC a a ∠=∠+∠=-︒+︒=, (4)当(0180)AOC ββ∠=︒<<︒时,12DOM β∠=, 综合(1)(2)(3)可得12DOM AOC ∠=∠.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相关计算,正确读懂题意是解题的关键.12.(1);(2)【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和,然后根据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和,然后根据计算即可得解.解:(1)∵平分,∴∵平分,∴解析:(1)80︒;(2)7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OM ∠和BON ∠,然后根据MON BOM BON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MOC ∠和BON ∠,然后根据MON MOC BON BOC ∠∠∠∠=+-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1)∵OM 平分AOB ∠, ∴12MOB AOB ∠=∠ ∵ON 平分BOD ∠, ∴12BON BOD ∠= ∴11116080222MON MOB BON AOB BOD AOD ∠=∠+∠=∠+∠=∠=⨯︒=︒ (2)∵OM 平分AOC ∠, ∴12MOC AOC ∠=∠, ∵ON 平分BOD ∠, ∴12BON BOD ∠=∠ ∴MON MOC BON BOC ∠=∠+∠-∠1122AOC BOD BOC =∠+∠-∠ ()12AOC BOD BOC =∠+∠-∠ =()12AOD BOC BOC =∠+∠-∠ ()116020202=⨯︒+︒-︒ 7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要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13.(1)90°;(2)①s ;②12s(1)由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平角的定义可直接求解;(2)①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列方程,解方程结可求解;②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列方程解析:(1)90°;(2)①52s;②12s【分析】(1)由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平角的定义可直接求解;(2)①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列方程,解方程结可求解;②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列方程,解方程结可求解.【详解】解:(1)∵OD平分∠AOC,OE平分∠COB,∴∠COD=12∠AOC,∠COE=12∠BOC,∵∠AOC+∠BOC=180°,∴∠DOE=∠COD+∠COE=90°;(2)①由题意得:∵∠DOE=90°,∴当OC平分∠DOE时,∠C′OD′=∠C′OE′=45°,45°+60°-3t+9t+60°=180°,解得t=52,故t为52s时,射线OC平分∠DOE;②由题意得:∵∠BOE=60°,∴当OC平分∠BOE时,∠C′OE=∠C′OB=30°,30+3t+90°+2(120-9t)=180°,解得t=12,故t为12s时,射线OC平分∠BOE.【点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轴题专题
1.(1)如图,点E 是AB 上方一点,MF 平分∠AME ,若点G 恰好在MF 的反向延长线上,且NE 平分∠CNG ,2∠E 与∠G 互余,求∠AME 的大小。
A
C
D
(2)如图,在(1)的条件下,若点P 是EM 上一动点,PQ 平分∠MPN ,NH 平分∠PNC ,交AB 于点H ,PJ//NH ,当点P 在线段EM 上运动时,∠JPQ 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求出其值;若改变,请说明你的理由。
D
2.如图,已知MA//NB ,CA 平分∠BAE ,CB 平分∠ABN ,点D 是射线AM 上一动点,连DC ,当D 点在射线AM (不包括A 点)上滑动时,∠ADC+∠ACD+∠ABC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说明理由,并求出度数。
N
A
D
3.如图,AB//CD ,PA 平分∠BAC ,PC 平分∠ACD ,过点P 作PM 、PE 交CD 于M ,交AB 于E ,则(1)∠1+∠2+∠3+∠4不变;(2)∠3+∠4-∠1-∠2不变,选择正确的并给予证明。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5,0),B (
5.0),D (2,7), (1)求C 点的坐标;
(2)动点P 从B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A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Q 从C 点出发也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y 轴正半轴方向运动(当P 点运动到A 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
设从出发起运动了x 秒。
①请用含x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P,Q 两点的坐标; ②当x=2时,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AQE 的面积与△AP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x
x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a ,0),C (b ,2),且满足(a+b )²+|a-b+4|=0,过C 作CBx 轴于B 。
(1)若过B 作BD//AC 交y 轴于D ,且AE 、DE 分别平分∠CAB ,∠ODB ,如图,求∠AED 的度数。
(2)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
ABC 和ACP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2
a b m b a-+b+3=0=14.
ABC
A S 如图,已知(
0,),B (0,),C (,)且(4),
o y =DC FD ADO ⊥∠∠∠(1)求C 点坐标
(2)作DE ,交轴于E 点,EF 为AED 的平分线,且DFE 90。
求证:平分;
(3)E 在y 轴负半轴上运动时,连EC ,点P 为AC 延长线上一点,
EM 平分∠AEC ,且PM ⊥EM,PN ⊥x 轴于N 点,PQ 平分∠APN ,交x 轴于Q 点,则E 在运动过程中,MPQ
ECA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
7.如图,A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B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C (0,-2),D (-3,-2)。
(1)求△BCD 的面积;
(2)若AC ⊥BC ,作∠CBA 的平分线交CO 于P ,交CA 于Q ,判断∠CPQ 与∠CQP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你的结论。
(3)若∠ADC=∠DAC ,点B 在x 轴正半轴上任意运动,∠ACB 的平分线CE 交DA 的延长线于点E ,在B 点的运动过程中,E
ABC
∠∠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
8.如图,已知点A (-3,2),B (2,0),点C 在x 轴上,将△ABC 沿x 轴折叠,使点A 落在点D 处。
(1)写出D 点的坐标并求AD 的长;
(2)EF 平分∠AED ,若∠ACF-∠AEF=15º,求∠EFB 的度数。
x
x
x
9.(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1,将线段AB平移至线段CD,连接AC、BD。
已知A(-3,0)、B(-2,-2),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点D在第一象限内,且=5,求点C、D的坐标;
x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已知一定点M(1,0),两个动点E(a,2a+1)、F(b,-2b+3),请你探索是否存在以两个动点E、F为端点的线段EF平行于线段OM且等于线段OM。
若存在,求以点O、M、E、F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特变电工集团经济、技术合同评议、审批表(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