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人的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人的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首选内容。

本单元以“人的呼吸和消化”为主题,通过测量、体验、模拟、探究等活动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逐步解开“人体暗箱”,在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后再认识消化系统,实现学习的迁移,发展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人体的其他系统奠定基础。

作为认识呼吸的起始课,本课按照“体验——明示——探究”的思路设计,分四个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感受呼吸的存在。

此环节聚焦活动,丰富对呼吸活动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活动奠基。

第二部分,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呼吸器官作用及工作流程,对呼吸系统建立初步认识。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比较吸进和呼出气体成分的不同。

第四部分,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简单认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

二、学情分析因为呼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毫不费力地自然完成,通常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呼吸器官作为“人体暗箱”隐藏在身体内部而不易被观察到,三年级学生对于这些器官及主要功能在认知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和偏差,他们不清楚这些器官是如何“工作”的,更不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建立清晰、完整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个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检验的方法,验证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之间的不同。

科学态度: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STSE目标:了解人的呼吸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思。

四、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个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难点:通过实验检验吸进和呼出气体之间的不同。

五、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直观演示法,通过推理猜测解暗箱法,通过分组合作实验验证法,来学习和认识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时《 食物和营养》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时《 食物和营养》教案

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非常熟悉,知道饮食要荤素搭配,不能偏食、挑食,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背后涉及到的营养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所以本节课关注重点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食物,回忆一下我们吃过的食物,你能给我们常吃的食物分类吗?将食品分类按照表格记录下来。

展示分类:主食类、肉食类、蔬菜类、水果类、豆制品类、其他类。

这些食物有什么营养,你知道吗?这些营养对人体健康有什么作用?板书《食物与营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填写表格。

从学生熟悉的食物入手,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通过问题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一、认识营养素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叫营养素。

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

播放视频《七大营养素你知道吗?》营养学家认为,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如下表所示。

学习七大营养素观看视频认真听讲记录通过了解科学家对食物的分类,可以更清楚、具体地了解食物的七大营养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二、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播放视频《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检测食物中淀粉实验材料:碘酒、滴管、土豆、萝卜、青菜、米饭、馒头、肥肉等。

实验步骤:(1)用滴管在各种食物上滴1~2滴碘酒。

(2)观察各种食物的表面颜色的变化。

要点提示:滴碘酒时。

滴管头不能触碰到食物,防止碘酒被污染;在各种食物上滴1~2滴碘酒即可,不要滴太多。

要把被检测食物分开放置,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因此把碘酒滴在食物上观察其是否变色,以及变色的深浅,就可以大体检测出该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通过观察发现土豆、米饭、馒头滴上碘酒后很快就会变色且颜色较深,说明它们含有较多的淀粉。

萝卜、青菜、肥肉滴上碘酒后没有变化,说明它们几乎不含淀粉或含量极少。

实验结论:土豆、米饭、馒头中含有大量淀粉。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 第五单元 全部教案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 第五单元 全部教案

1.人的呼吸【教材分析】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以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能尝试将学习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本课是本单元的首课,重点研究人的呼吸系统,并以此来组织相关内容,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序列。

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初步建立呼吸系统的概念。

第二,利用澄清石灰水,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是不同的,发现呼吸的意义。

第三,知道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认识“氧循环”。

【学情分析】学习者为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科学课及相关科目的学习,对周围的自然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于自己的身体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如身体的结构、骨骼、肌肉等,而对身体内部有些什么器官,有些什么功能,学生的认识还是零星和模糊的。

但是学生对研究自己的身体是非常感兴趣的。

五年级学生基本能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研究方案,但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存在一些差距,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科学探究:会用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科学态度: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类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懂得爱惜植物,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教学难点】用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呼吸模型、课件。

学生材料:澄清石灰水两半杯、吸管、针筒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伸出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有什么感受?伸出你的双手,放在你的胸前,深呼吸一次,有什么感觉?2.谈感受。

探索植物的功能——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探索植物的功能——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探索植物的功能——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第一课:植物和我们的生活在本课中,学生将了解到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我们将启发学生意识到植物为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提供了氧气,使我们能够呼吸和生存。

我们将讨论植物如何成为我们膳食中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我们将探讨水果、蔬菜和种子等植物部分的营养和特点,并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储存它们。

我们还将提到在某些文化中,植物在传统和宗教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课:植物的基本需求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不同功能。

我们将探讨植物的五个基本需求:水、光、温度、氧气和肥料,包括如何确保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我们将让学生参与到种植和照顾一盆植物的实践中,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会植物的需求。

第三课: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特点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特点。

我们将从根、茎、叶、花和果实开始,并探究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我们还将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

这将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并对植物的不同部分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课:植物的生态意义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植物的生态意义。

我们将探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作用链,包括它们如何为其他生命形式提供所需的食物和栖息地。

我们还将讨论植物如何影响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并探索影响生态系统的植物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保护植物数量和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总结植物是我们周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探究植物的功能和特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生态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实践和观察等方式深入地了解植物,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保护环境和生态的主力军。

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教具、学具】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粉笔)今天老师想学学魔术大师刘谦,用这几根粉笔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想)2、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魔术表演后要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往水里放粉笔)3、谁起来说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交流:粉笔里面往外冒气泡。

)4、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面冒出来的气泡是什么?(交流:空气)5、不错,从粉笔里面冒出来的气泡确实是空气。

小小的粉笔里面竟然藏有空气,那么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谁能起来说一说,你认为空气还会藏在哪里?(自由交流)2、大家认为这么多地方都会藏有空气,那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找出空气。

比如,刚才我们利用将粉笔放入水中的方法发现粉笔里面有空气,你可以利用哪些方法也找到空气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

下面小组同学开始合作找空气吧。

(小组合作)3、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空气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大家感觉一下。

(交流)4、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可以怎样验证一下?(吹头发,飘起来,吹纸也会飘起来)5、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找到了空气。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教室里、瓶子里、气球里、粉笔里、方便袋里、我们的身体里等等都有空气。

那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总结一下,空气究竟在哪里?(交流:到处都有)6、小结:的确,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板书:到处都有)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青岛版(五四制)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常见的力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改变浮和沉的一般方法。

2、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认识到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怎大火减小摩擦里的一般方法。

科学探究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玩推、拉同学游戏等活动中观察、比较后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2、在教师引导下,能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关于浮力、弹力、摩擦力的探究计划,并运用感官和恰当的工具、仪器去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浮力、弹力、摩擦力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初步了解浮力、弹力、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浮力、弹力、摩擦力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单元设计构想第四单元《常见的力》由第15课《浮和沉》、第16课《弹簧里的学问》、第17课《鞋底花纹的启示》三课组成。

本单元包涵一下教学环节: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在水中下沉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万弹力玩具有什么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弹力?设计一个鸡蛋保护装置。

玩一玩推拉游戏,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摩擦力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建议授课时间:3课时15 浮和沉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课时《种子的旅行》。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了解种子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探究种子传播的原理。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种子、植物标本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不同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种子传播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讨论种子的传播方式。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植物种子的传播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种子传播的原理。

5. 巩固知识: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种子传播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种子的传播方式1. 风力传播2. 动物传播3. 人类活动传播4. 自我传播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并记录下来。

答案:如杨树的种子通过风力传播,桃树的种子通过动物传播等。

2. 讨论一下,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

答案:如分组进行实验,设置不同环境条件,观察种子传播情况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全部教案(共3课)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全部教案(共3课)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全部教案18《河流和湖泊》授课教案【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河流和湖泊为例,通过对各种水体类型的对比,让学生认识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家乡的河流和湖泊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搜集家乡河流和湖泊的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介绍家乡的河流和湖泊,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初步认识地球上的不同水体类型。

再观察其他类型水体的特点,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活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了解当地的水体情况,以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常见水体的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水体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但学生对水体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不同类型的水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保护家乡水体的意识。

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初步认识地球上的不同水体类型。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家乡水体的资料、图片等。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1-2 出示]通过家乡河流与湖泊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某一条河流与某一个湖泊,引入课题。

2.学生介绍。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节,学生通过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演出活动的乐器声等体验活动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缺乏比较系统的思考,那本节课内容就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奇妙的声音》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学生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活动中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乒乓球、直尺、皮筋、小动物飞行翅膀发声视频(动画)。

四、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引入新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先跟老师做一个互动“跟着老师动起来工老师先来考考你,刚才跟着老师动起来的时候,都有什么地方发出了声音?生:拍手、肩脐、跺脚、拍桌子师:那么生活中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生回答。

师: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声音?真棒!你是一个细心爱发现的孩子。

其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婉转,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回答。

师:真棒,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那我们想要研究声音,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律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可能有敲、拍、撕、打、喊、叫(随机板书)等不同答案,一些学过乐器的孩子也可能会对振动产生声音有所认识,但并不是太了解更深刻的原因)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勇于大胆的猜测真是好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来研究研究。

要研究声音的产生就要先来制造声音,看一看声音是被怎样制造出来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水体的性质和水的用途。

- 掌握水的源头和水的循环。

- 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

2.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的性质及用途- 水的源头- 水的循环3. 教学重点- 了解水的性质及用途。

- 掌握水的源头和水的循环的基本概念。

4.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水的实物样本5. 教学过程5.1 导入- 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与水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水的了解和经验。

5.2 水的性质及用途- 通过幻灯片和实物样本,向学生介绍水的常见性质和各种用途。

- 激发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5.3 水的源头- 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源头,如自然湖泊、江河、地下水等。

- 利用图片和简单的动画,向学生展示水的源头的特点和重要性。

5.4 水的循环- 通过教师讲解和简单的实验,向学生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蓄水等。

-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5.5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水的珍惜意识的培养。

- 展望下节课将进一步研究水的污染和保护。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观察家中使用水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 预告下节课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关于水污染和保护的知识。

7.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水的源头和循环。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出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

下节课将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水的污染和保护,以增强其环保意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秀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第16 课《人的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呼吸是生命体存在的重要特征,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呼吸。

本课《人的呼吸》是《人的呼吸和消化》的首课,更是研究人体秘密的基础。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体内部,他们都会感到新奇。

说到人的呼吸,学生会很想知道“我们用什么呼吸”“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 “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等等的问题。

但此时人体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大大暗箱,要想解释他们的疑问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手段让学生对呼吸系统及呼吸器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第一,感知呼吸: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时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此课之前学生并没有留意过这些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知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第二,呼吸器官:些器官在帮助我们人进行呼吸呢?本部分通过视频及图文让学生对生命体的呼吸器官有详细的认识。

第三,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人体呼入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呢?本部分利用澄清的石灰水对吸入和呼出的气体进行试验,吸入的气体也就是空气不能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边浑浊,验证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进一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增多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他们对科学学科很感兴趣。

经过两年多科学学科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有了一些的探索精神。

三年级的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大多都知道人类是用肺呼吸的,但是除了肺这个器官外他们说不清还有哪些器官帮助我们呼吸。

更深层次的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他们更是没有思考过。

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科学探究:利用澄清石灰水,通过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是不同的。

科学态度: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类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动植物的重要性,要懂得爱惜植物,保护环境。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案第一课知冷知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

2.科学探究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科学态度、STSE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难点: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介绍相关科技史。

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

(3)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二)新课学习1.感知冷热(1)出示实验材料: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

(2)体验活动:请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

(3)汇报感受:活动中我们对冷热程度的判断一样吗?(4)小结:虽然我们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难免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5)设问: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原来,我们可以采用借助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学习使用温度计(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观察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①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

研究植物生长环境——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研究植物生长环境——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研究植物生长环境——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1.能够明确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叶、花等结构。

2.知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它们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3.掌握不同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4.了解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5.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尝试使用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引入活动让学生们看一下班里里有哪植物,大家一起分享它们长得如何以及需要哪些条件。

2.学习基本植物结构展示教科书中的一些图片,带领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以及花的结构。

可以尝试用一些小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结构,如将实物植物的叶子拿下来观察。

3.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让学生们自己想一下,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和环境。

然后让他们图示出来,并就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这里,可以提供一些提示,比如光线、水分、土壤、温度和空气等。

4.掌握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在这里,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常见的植物,可以让他们查阅资料,了解哪些环境是适宜它们生长的。

就这些环境的特点进行探讨,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5.我们的环境里有哪些植物让学生们阅读一些资料,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蔬菜、水果、鲜花、木材和草药等。

6.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个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每组实验条件下,植物成长的差异。

比如,研究不同类型植物对不同植物肥料的反应,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7.活动总结通过活动总结,让学生们能够总结出课程所学的重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应用这些知识。

8.科学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在班级或学校展示科学展示活动,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新见解。

总结:在学科学中,学习植物生长环境这个主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植物与我们环境的关系,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

因此,这个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工具,适合学龄段的孩子们进行学习。

小学科学三上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小学科学三上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小学科学三上第五单元单元备课【小学科学三上第五单元备课】科学三上第五单元是关于"光"的知识,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光是如何传播的,光的特性,以及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将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下面是备课的几个环节:一、导入导入环节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实验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太阳的图片,提问学生关于太阳和光的问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太阳的认识和体验。

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太阳光的传播方式,开启对光传播的探究。

二、概念讲解在概念讲解环节,我们将向学生介绍关于光传播和光特性的基本知识,通过图像、实物或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直观展示和解释。

1. 光的传播我们可以使用投影仪或手电筒等形象地展示光的传播过程,通过观察光的传播路径以及障碍物对光的遮挡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并引发他们对光折射和反射等现象的思考。

2. 光的特性在介绍光的特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张白纸和凸透镜。

首先,将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然后让光线通过凸透镜,观察纸上的光斑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经过凸透镜后的聚焦效果,了解光的汇聚特性。

三、实验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光的认识。

1. 照明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光源,实验不同类型的照明材料。

可以用家庭灯具、手电筒、手机等常见光源,然后让学生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照亮比较,观察和记录哪种材料透过光亮度最大。

2. 光的折射利用一块透明的玻璃杯,并加满水,我们可以将一根直尺放入玻璃杯中,观察直尺在水中的形态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感受到光的折射现象。

四、生活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取一些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教案

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提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问。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在怀疑流行说法中提出问题。

能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玻璃杯、水、硬纸板。

学生自备彩纸。

问题记录纸。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课前观看动画片。

)刚才的动画片你们喜欢吗?喜欢动画片里的谁?为什么喜欢?(小男孩,爱动脑筋。

)你是不是爱动脑的孩子呢?让我来做个检测。

2.大家坐正了,保持安静。

给你们看个东西。

杯子装满水,盖上纸,纸不会掉落。

3.交流。

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举手)4.过渡: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

“爱提问是人类好奇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出示课题)二、问题从哪里来?怎样才能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科学问题都从哪里来呢?(一)方法一:观察中提问1.让我们走进厨房,一起去看一看。

指名读要求。

(仔细观察厨房中的现象,看你能提出多少问题?)给你一些时间观察和思考,将你想提的问题写在记录纸上。

比比谁提的问题多!2.交流。

(1)你想提几个问题?是哪些问题?你呢?你注意到了锅里在冒热气,提出了问题。

(2)你观察到小女孩在搅动锅里的食物,想知道为什么,也提出了问题。

真棒!(3)你还看到锅下的火焰并不是红色,而是蓝色的,又一个问题出现了,观察真够细致的。

(4)你连小朋友的表情都注意到了,真是不肯放过任何细节呢。

问题就这样诞生了……(5)刚才同学们细致观察图片中的每一个细节,结合生活经验,想到了许多许多问题。

(6)看来细致观察能帮助我们提出问题。

(板书:细致观察)科学家法布尔就是这样做的,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7)法布尔在对大自然尤其是昆虫的细致观察中,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8)所以我们今天才能读到有趣的《昆虫记》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1、探访蚯蚓的家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

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

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

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

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

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

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

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5)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动态观察动物习性——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动态观察动物习性——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

动态观察动物习性——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五单元教案作为一位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作为科学老师,我深知动物学是让孩子们学习生物的最佳方式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三年级实施《动态观察动物习性》教案时,我会尽我所能去提供最好的学习材料和方法,以便孩子们获得最好的教育。

本文旨在讨论三年级科学课程的第五个单元,也就是“动态观察动物习性”。

这个单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观察动物在他们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习惯。

通过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知识,以及加强他们的科学技能。

需要介绍一下这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和学习目标。

这个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动物的体型和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动物如何寻找食物,并理解些动物吃什么,吃多少,这是有多大影响事物。

3.动物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动物繁殖、休息、和逃避危险的方式。

现在,我们将对于这种类型的科学实验如何进行进行讨论。

教师需要首先考虑到的是对于时间的安排,例如需要了解每个实验的耗时情况,以及如何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实验的过程。

因此,合适的实验场地和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确保该场地符合教育设施需求,例如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工作资源,例如基础实验用品和相关设备。

学生需要能够以舒适的和安全的方式进行实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对实验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解释。

实验1:观察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体型和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应该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例如长颈鹿和狮子。

这些组将要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动物的身体状况包括外形、饮食、和环境。

学生需要比较并分析他们观察到的动物与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此信息运用到他们生活所处的环境之中,进行深入认知。

实验2:观察动物的食量以及动物捕猎和逃避危险的方式。

同样,教师需要将孩子们分成小组,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小学垃圾分类教案

小学垃圾分类教案

小学垃圾分类教案【课题名称】小学垃圾分类教案【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垃圾》【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垃圾,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2.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

2.如何将垃圾分类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1.教材使用和准备准备幻灯片、PPT和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探究。

2.教学环境准备准备好教学道具,卫生垃圾桶、可回收物桶、有害垃圾桶和湿垃圾桶3.学生准备带好文具,做好听课准备。

二、教学过程1.了解垃圾1.1 讲解垃圾的定义和种类,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通常包括食物残渣、纸张、电器、玻璃、金属或者塑料等等不需要的物品。

”1.2 举例常见的垃圾种类:纸张、塑料袋、瓶子和罐、菜叶和果皮、餐余、废电器和卫生纸等2.垃圾分类2.1 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制作海报或PPT2.2 根据垃圾的性质和用途分类2.6 课堂练习:将不同的垃圾放到正确的分类垃圾桶里。

3.垃圾处理3.1 引导学生理解对于垃圾的处理方法——回收利用、焚烧和填埋,制作pPT或海报3.2 根据垃圾的种类,介绍如何处理不同的垃圾。

3.3 观看视频,了解垃圾分类的实践4.评价与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感受和理解程度做出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反思小学垃圾分类的教育是有挑战性的,因为它涉及面广,并且每个学生的背景和社会背景都不同。

此外,如果希望此类教育能够持久,教材须以有趣,环节须有趣味性。

因此,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感兴趣并真正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是本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次教学采用了多媒体工具,结合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法,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

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

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

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

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

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

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