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宫下三郎: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校译注
五脏色体表与十二原之表
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日]代田文志著承淡安承为奋译一、医理医论五脏色体表与十二原之表6月10日的早晨,我同千原夜霞氏赴泽田先生寓所,经千原氏介绍,得蒙先生接见。
上午8时,在治疗室候见之际,看见墙上贴着大字楷书写出的“五脏色体表”和“十二原之表”,但看不懂是两张什么表。
正在疑惑的时候,泽田先生出来了,圆圆的面庞,不太高的身材,和善的眼中含着微笑,态度从容。
虽在1923年3月曾见过先生一面,但那时只像尊敬普通人似的尊敬先生。
这次见面后,略事寒暄,就直接向先生请教说:“我稍微懂得一些针灸医学,也取得了行医证书,可是在治疗中很难获得预期中的效果,虽然也全是照书施术,但总不易医好患者的疾病,因而不敢自信,特来请教!”先生说:“现在能自信的人很少,能够自信的,恐怕只有我吧!”这并不是先生的夸大,事实确是如此,是学者的风度,权威者自然流露出的语句。
我非常钦佩,坚信除先生外更无他人,乃决心拜先生为师。
当时我毫不考虑地指着:“五脏色体表”及“十二原表”请先生指示,谁知先生竟严词指责说:“这是针灸的精华,不是随便就能说清楚的,即使写一万页书,也是说不完的。
”我又问先生:“要怎样才能学会呢?”先生说:“天天去看它,到了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先生又说:“你可在侍诊中学习。
”从此,我提起精神,在侍诊中时时以此两表来对照。
先生在说明病情时,也常指着表来教导,如“青色是肝”、“红色是心”等。
这两张表是我入先生门后,印象最深的事,以后从这两张表中受益多多,故先将此两表录下。
每早对六十六难图,默坐省察原气流行,荣卫之往来,而知身中之一太极,则自有贯穿万象之妙契。
昭和二年三月吉日吞气堂主人敬书注:此“五脏色体表”及“十二原表”,与先生晚年时之排列方式不同,对照起来,可以看出来先生进步的迹象。
吞气堂主人是先生当时之别号,先生后来又号简秀、龙头彦,晚年时改号春彦。
1.病因病机经穴和内脏先生说:“身柱系于肺,大肠属肺,身柱能治大肠的松弛。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9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9【原文】: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注家曰: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又曰: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
(谓天突穴也,阴维、任脉之会,刺一寸,灸三壮)罗注:七疝,指七种疝病:七种疝所包括的具体病名则历代医家各有不同的记述。
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㿗疝也。
”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癓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
”3.《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㿗疝,是谓七疝。
”4.《医宗必读》卷八:“所谓冲疝、狐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疝,分言七疝之状也。
”5.《素问识》卷七:“(丹波元)简按:七疝,考经文,其目未明显,姑从马、张之意。
王永辅《惠济方》以石、血、阴、气、妒、肌疝、癖为七疝,亦未知何据。
李中梓《医宗必读》别立七疝之名,分㿉与㿗,误甚。
”脉经曰: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
又曰:横寸口边,脉丸丸者,任脉也。
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注家曰:疝瘕,病名。
或因风热与湿相结而致小腹热痛,溺窍流白色黏液;或因风寒气结,腹皮隆起,腹痛牵引腰背。
《素问·玉机真藏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
《金匮要略·水气病》:“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
”。
任脉的问题从太阴上下手。
任脉行于前,贯少腹,任脉为病致疝瘕,可治从太阴脾,因知疝瘕乃太阴脾传之于肾相类也。
义疏曰:任为阴脉之海,阴脉者,脉之内营五藏而总领阴经者也。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8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8【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文】: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
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罗按:“夏月盛热,欲著复衣”,这是一个外热里寒的情况;“冬月盛寒,欲裸其身”外寒里热的情况。
注家曰:人身之脉,阴阳相抱,荣卫如环。
伤寒病起之后,脉见阳微阴涩,知为医之所累,大汗大下,两伤其荣卫,以故恶寒发热无休止时,乃至夏月反毗于阴,冬月反毗于阳。
各造其偏,经年不复,其为累也大矣,即阳脉之微,以久持而稍复,而但阴脉迟涩,亦为亡血,以阴血更易亏难复耳,设其人平素脉微且涩,医误大汗大下,死不终日矣。
此论病时汗下两伤,所以经年不复之脉也。
成无已曰:微为亡阳,涩则无血。
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故曰:阳微则恶寒。
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阴气弱,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故曰:阴弱则发热。
气为阳,血为阴,阳脉以候气,阴脉以候血,阴脉迟涩,为荣血不足,故知亡血。
经曰: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张令韶曰:夫血有淡渗皮毛、充肤热肉之血,有流行经络、荣周肠胃之血。
阴血虚少则脉微涩,然其本病,乃医汗下失宜之病也。
汗之则皮肤之血亡,下之则肠胃之血亡,亡于外则恶寒,亡于内则发热,寒热相继,尤休止时也。
夏月盛热之时欲着复衣,寒之极矣。
冬月盛寒之时欲裸其身,热之极矣。
又申言所以恶寒发热者,乃阴虚阳无所附,阳微阴弱之故也。
其所以阳微阴弱者,又医汗下之故也。
五月一阴生,阳在外而阴在内,故欲着复衣。
十一月一阳生,阴在外而阳在内,故欲裸其身。
独言胃中虚冷、胃中烦热者,四时以胃气为本也。
田合禄: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二
⽥合禄: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纲之⼆太阳之外、太阴主内——仲景创作伤寒论⼤纲之⼆导读摘要摘要:太阳主表,救表就是救太阳。
太阴主⾥,救⾥就是救太阴。
救表救⾥都以扶阳为主。
《素问·⾦匱真⾔论》说:夏秋病在阳,位于背,太阳⼼阳明肺主之;冬春病在阴,位于腹,太阴脾少阳三焦主之。
《伤寒论》云“病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阳明,“病发于阴”就是发于太阴少阳。
如此才能明⽩为什么“病发于阳”误下⽽成结胸及“病发于阴”误下⽽成痞的病理变化,以及太阳阳明合病、并病的道理。
⼀、太阳主外,太阴主内《灵枢·营卫⽣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针对“⽇中⽽阳陇为重阳,夜半⽽阴陇为重阴”说的,这从六经欲解时图看得清清楚楚,太阳主巳午未盛阳三时,阳在外,故主外;太阴主亥⼦丑盛阴三时,阴在内,故主内。
可知此“内、外”乃是《素问·阴阳应象⼤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阴阳的“内、外”。
太阳主夏,盛阳主表,主外。
即“⼼部于表”(《素问·刺禁论》)之谓。
太阴主冬,盛阴主⾥,主内。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为⽗……三阴为母。
”⽗主外,母主内。
《素问·⾄真要⼤论》说:“病之中、外何如?岐伯⽈: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后治其外,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太阳主外,太阴主内,治外就是治太阳,治内就是治太阴。
《素问·五常政⼤论》说:“根于中者,命⽈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则化绝。
”《素问·六微旨⼤论》说:“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孤危。
故⾮出⼊则⽆以⽣、长、壮、⽼已,⾮升降则⽆以⽣、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器不有。
故器者⽣化之宇,器散则分之,⽣化息矣。
故⽆不出⼊,⽆不升降。
化有⼩⼤,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贵常守,反常则灾害⾄矣”⼜说:“⽓之升降,天地之更⽤也……升已⽽降,降者谓天;降已⽽升,升者谓地。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伤 寒 杂 病 论汉 张仲景桂林古本,即经后人完整修订过的版本,修正了原 本中因传抄致误的地方,并作了少许增加,包括有杂病部分,对于入门学习伤寒的后辈,此本甚佳.本书是在桂林古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并附录了一些古中医常识和内经的几篇重点原文,以便学习Kf701 排版整理 已丑年丁卯月于合肥内容目录伤 寒 杂 病 论 (1)平脉法第一 (3)平脉法第二 (6)六气主客第三 (10)伤寒例第四 (11)杂病例第五 (17)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18)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21)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23)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24)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26)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7)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7)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62)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64)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66)辨疟病脉证并治 (68)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8)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70)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76)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78)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79)附录 河图洛书 (84)附录 天十地支五行 (84)附录 易卦 (85)附录 主客相得 (85)附录 十八反 十九畏 (86)附录 方药用量转换 (86)附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86)附录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87)附录 阴阳离合篇第六 (88)附录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9)附录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99)平脉法第一【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1588•光明中医 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 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经典温课】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王玺李培润摘要:《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到敦煌盗掠经卷,而《辅行诀》幸免于难,被守洞道士王园箓转移他 处,1918年被河北省威县张偃南先生以高价购得,后传其子张耸云,耸云又传其子张大昌。
该书与《伤寒论》渊源颇深,对其解读一 直是国内外中医界一大难题。
此文从《辅行诀》辨病用药体系,汤液经法图,该书作者考及“伤寒、金匮”4个方面,对该书作一分析, 为认识和了解这一医籍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辅行诀》;《伤寒论》;《汤液经法》图;张仲景;陶弘景;敦煌遗书d o 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21.10.015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10-1588~04Analysis of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W A N G X iLI P e i r u n(O rthopedics D epartm ent, Ningxi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 C hina)A bstract :The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Cave of Dunhuang but later was transferredto another place by a Taoist priest named Wang Y uanlu, the Cave keeper, spared f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 plundering by French missionary Paul Pelliot Dunhuang in 1908. Later it was purchased by Mr. Zhang Dainan who came from We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t a high price, and later passed on to his son, Zhang Z hayun, and grandson, Zhang Dachang. It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reatise on Febrile D iseases, however, its interpreta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TCM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way for the TCM fiel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is medical book from four aspects of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 actic, The Tangyejing m ethod,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 and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Golden Cabinet.Key words : Fu Xing Tactic ;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Tangye Jingfa m ap ; Zhang zhongjing ; Tao Hongjing ;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方剂构成及汤液经法图义理深奥,外界亦有质疑该书 真伪的言论。
敦煌张仲景《五脏论》部分药对研究
敦煌张仲景《五脏论》部分药对研究葛政;李鑫浩【摘要】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中记载的药对,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记载.出土于敦煌的张仲景《五脏论》一卷共计4种写本,以敦煌P.2115卷子为原本,其所载药对12对,选取4对为例简述.对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的药对内容进行了4个写本的比较,选取保存最完善的P.2115卷子,对其中记载的四组常用药对进行了理论探讨.【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敦煌医学;药对;张仲景【作者】葛政;李鑫浩【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20;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约成书于隋唐时期,对于该书撰者,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大多数学者从书名出现的年代、避讳字、药名等内容认为该书系伪名之著,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该书系张仲景之作。
张仲景《五脏论》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医理部分,二为本草论述部分。
书中所记载的药对内容精细不繁杂,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对书中药对内容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写本的比较、具体药对内容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
1 药对概述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姊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1]。
其组成虽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故为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褚澄《褚氏遗书·除疾》[2]中有云:“制剂独味为上,二味次之,多品为下。
”说明古人以单行治病为上策,以药对治病为中策,以复方治病为下策。
药对作为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主干,也是配伍的基础。
药对理论起源于《神农本草经·序例》[3]中的药物七情合和理论,书中有载:“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伤寒论序两汉-张仲景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对照翻译:论曰:论是这样写的: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3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3【原文】: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注家曰:阙庭,两目之中也。
用手推之,其色各异,此病在心;其色红,推而更红,病在小肠。
《义疏》曰:肝主色,入心为赤。
赤者心火之色也,心病则本藏之色独见,故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
赤而沉细者,心气内陷而络脉束也。
推之参差不齐者,手大指之推力,与络脉相动荡,则血行于络者乍进乍退,而现参差不齐之象也。
血以循环为用,故不能推之不移。
推之不移,则血死,血死则色黑矣。
赤如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横戈以象形言,赤色宽大而横见眉间,色之抟聚者也。
推之愈赤,为络盛血瞒,色见于外。
以内外分府藏,故曰病在小肠。
在府在藏,仍当合脉证辨之。
盖心气不可外溢,外溢则精华浮越,病不可为。
虚劳内损,每见面似微酣,色泽愈美,此心气外溢之候,经所谓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精微象见,其寿不久矣。
【原文】: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注家曰:阙庭者,两目之中也。
色黄者脾之本色也。
脾胃者,表里也,推之如水停留,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义疏》曰:黄为土,主运化之色,血水相和之色也。
色黄则血淡,病由中气运化之力不足,故黄色之见,属于脾胃。
推之如水停留者,推力与脉络相荡,其血气之流行也缓,故象如水停留,主病在脾,脾病则运化力弱而气行缓也。
推之如水急流,则络气满而力充,旋推旋复,故见如水急流之象,主病在胃。
此条脾胃同主运化,盖以中州之虚实有余不足分府藏,以脾病多虚而不足,胃病多实而有余。
色黄以明润者为佳,黄而微赤者为实、为热,黄而色淡者为虚、为寒。
若色黄如土,推之不移,中气绝矣。
【原文】: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注家曰:阙庭者,两目之中也。
色白者,肺之本色也。
肺与大肠相表里也,表病必及里,是以肺色白,或病在大肠。
《义疏》曰:白为肺金之色。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3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3【原文】: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
温毒,病之最重者也。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
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注家曰:此异气者,一说,所谓感异气者,行流时气也,感之则成坏病证,即诸如“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我觉得应当是泛指引起疾病的诸多因素,包括饮食不节,房室内无度等等。
“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和“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相通,大意就是依据脉证,按本书所说的坏病的治法去治。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成无己曰:脉阴阳俱盛者,伤寒之脉也。
《难经》云: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
则为前病。
热未已,再感于寒,寒热相搏,变为温疟。
王三阳曰:阴阳俱盛者,伤寒脉也。
十三日以上,寒已传里,变为热病矣,脉当沉数,今复见伤寒脉,岂非重感于外寒乎?寒热相搏,故曰变为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
成无己曰:此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
《难经》云: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风来乘热,故变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之最重也”。
成无己曰:此前热未已,又感温热者也。
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
两热相合变为温毒。
以其表里俱热,故为病最重。
王朴庄曰:此温毒与《金匮》阳毒阴毒同。
洪数者,气之热;实大者,血之热。
温热之气挟毒戾而入阳明变为温毒,凡一切斑疹皆其类也。
毒之陷伏者即不治,故云为病最重也。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王朴庄曰:温疫,即湿温。
(按湿温,即湿温时疫,非《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之湿温也)时行之气,不外寒、热、燥、湿四者。
敦煌石窟秘藏“张仲景五臟论”
敦煌石窟秘藏“张仲景五臟论”闲在居士按:为保持原貌,书中错愕未做修改。
《五臟论》一卷张仲景撰藥名之部,出本於醫王,黄帝與造《针灸经》,曆有一千餘卷。
耆婆童子,妙闲藥性,況公私等凡夫,何能備矣。
天有五星,地有五岳,运有五行,人有五臟。
所以肝为将军,脾为大夫,心为帝王,肺为丞相,肾为列女,肝與胆合,脾以胃通,小肠连心,膀胱合肾,是以肝盛则目赤,心热则口乾,肾虚则耳聋,肺風则鼻塞,目是肝候,舌是心观,耳作肾思,鼻为肺应。
心主血脉,肺主皮肤,肝主于筋,肾主於骨。
骨假筋立,肉假皮存,面肿关脾,皮因骨长。
故知骨患由肾,筋患出肝,肉患则伤心,皮患则由肺。
只是十二经上下巡還,八脉寄经,内外流转。
三燋六府,四海七神,(月荒)膈咽喉,唇舌牙齿,臂肘指爪,膝胫脚踝,背肋项股,颔额鼻主,鬓眉须发,俱有患处,并有所因。
莫不内积虚劳,外缘风袭者也。
察其颜色,即辨寒温,听之音声,便知益损。
戲言者心病,多欠者肾耶。
啼哭者患肝,声吟者脾疾。
痛白者是冷,皮青者是風,颜黑者是温,面黄者是热。
心风者则好忘,脾虚则喜饥,肾冷则腰疼,肺实则多怒,声细者患冷,声沉者患風,声轻者患虚,声粗者患热,视毛则知骨,见爪则知筋,看目则知肝,察齿则知骨,骨伤则齿黑,血伤则皮焦,筋绝则爪乾,声嘶则气少,声亦能发。
血餘是患者植表其原,寻原而作医疗,察外而知臟腑。
如此委细,乃是良医。
又须巧制医方,妙闲藥性,应病与藥,无病不除。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
天地之内,人最为贵。
头圆法天,足方法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臟。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七星,人有七孔。
天有八风,人有八節。
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經。
天有二十四氣,人有二十四俞。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骨節。
天有晝夜,人有睡眠。
天有雷电,人有嗔怒。
天有日月,人有眼目。
地有泉水,人有血脉。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地有山石,人有骨齿。
地有草木,人有毛发。
四大五蔭,假合成身,一大不調,百病俱起。
经曰《神農本草》,辯土地以显君臣;陶景注经,说酸醎而陈冷热;雷公妙典,咸述刨炙之宜;仲景其方,委说根茎之用;雷公药对,虚谈犯触之能;宋侠正方,直说五风之妙;扁鹊能回丧车起死人,眛后并是神方;华佗割骨除根,患者悉得抽愈;刘涓子秘述,悉在鬼邊;徐百一之丹方,偏疗小儿之効;淮南葛氏之法,秘要不傅;《集验》之方,人间行用。
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外感天行与张仲景伤寒探讨
姜; 小玄武汤与张仲景真武汤, 主治及方药皆相同; 因唐避玄宗之讳 而改玄武为真武; 大玄武汤组成即为张仲景真武汤与理中汤之合方; 小勾陈汤为张仲景理中丸, 仲景易大枣为白术: 大勾陈汤为张仲景甘 草泻心汤, 仲景易生姜为干姜; 小腾蛇汤其证治似同张仲景小承气 《法要 》 汤, 仲景易芒硝为大黄去甘草( 或疑 中脱失大黄) ; 大腾蛇汤 《法要 》 类同张仲景大承气汤, 仲景去甘草、 葶苈及生姜。 此正应 作 “外感天行, 者提出的 经方之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 《伤寒论》 : “阳旦 依此诸方, 撰为 一部” 之语。法要作者还总结云 机, 者, 升阳之方, 以黄芪为主; 阴旦者, 扶阴之方, 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 宣发之方, 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 收重之方, 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 清滋 “勾 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 温渗之方, 以附予为主; ( 此处当脱 之方, “腾蛇者 ” 陈者” 三字) 补寒之方, 以人参为主; ( 此处当脱 三字) 泻通 之方, 以大黄为主( 疑小腾蛇汤中脱失大黄) , 此八方者, 为八合之正 精, 升降阴阳, 交 互金木, 即 济水火, 乃 神 明之剂也。 张 机撰《伤 寒 , 论》 避道家之称, 故 其 方皆非 正 名 也, 但以 某药名 之, 以推主为识 ” 《汤液经法 》 《伤寒杂 也就是作者明确指出张仲景是参考了 而成 耳。 , 病论》 至于方名的改变, 是由于仲景为了避道家之讳或突出方剂君 药而以药物命名。 5 结语 《汤液经法 》 , “外感天行 ” 二旦、 六神汤源自 是用来疗 之专方。 《伤寒论浅注补正》 :“ 《神农本草经》 唐容川在 中云 明药性也, 未尝有 。《灵枢 》 、 《素问》 配合之方 明造化阴阳之理, 原其得病之由, 除鸡矢 。《难经》 《内经 》 醴、 半夏秫米汤等方外无方 八十一章, 阐明 之旨, 以 《内经》 《汤液经 》 , 《伤寒 补 所未言, 亦无方。至汉张仲景得商伊圣 著 》 、 《金匮要略》 论 二书, 专取伊圣之方, 而立三百九十七法, 法以方而 ” 《法要 》 行, 方以法而定, 开千百年之法眼, 不可专谓为方。 从 可知, 《神农本经》 《桐君采药录》 《汤液经法》 商伊尹依 及 撰 一书, 而张仲景 《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 , 依 而成 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 《汤液经法》 善了 中的方剂。可见伊尹与张仲景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 。《法要 》 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组方规律、 五脏生理病理、 预防 为主等学术思想还有待医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 1] 马继兴 . 敦煌古医籍考释 .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115. [ 2]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郭郡浩, 蔡辉 . 敦煌遗书 探 2003 , 22 ( 3 ) : 3. 究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3]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再探敦煌遗书 2008 , 15 ( 4 ) : 315. 煎药及服药规律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4]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敦煌遗书 与陶 2010 , 32 ( 3 ) : 433. 弘景考 . 河北中医, [ 5] 张永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以敦煌遗书 校 《内经》 2009 , 16 ( 1 ) : 77. 条文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6]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以敦煌遗书 考 《汤液经法》 . 河北中医, 2009 , 31 ( 6 ) : 926. 已佚古书 [ 7] 张永文, 《伤寒杂病论 》 沈思钰, 蔡辉 . 医圣张仲景生平事迹及 2010 , 32 ( 2 ) : 270. 方源考 . 河北中医, ( 收稿: 2011 - 06 - 13 ) [ 11] Stoenoiu MS,Ni J,Verkaeren C,et al. Corticosteroids induce expression of aquaporin - 1 and increase transcellularwater transport in rat peritoneum. J Am Soc Nephrol, 2003 , 14 ( 3 ) : 555. [ 12] 郭明阳, 闫翔, 罗勇. 补益中药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研究 . 西 2009 , 19 ( 1 ) : 144. 南国防医药, [ 13] 沈丕 安. 中 药 药 理 学 与 临 床 运 用.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6 : 179. ( 修回: 2012 - 05 - 17 )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皇汉医学》
鲁迅《三闲集》杂文集:《皇汉医学》鲁迅《三闲集》杂文集:《皇汉医学》引导语:“皇汉医学”,日本应用中医原理来治病的医学。
下文是有关鲁迅先生的《三闲集》杂文集中的《皇汉医学》原文,我们一起看看了解相关知识吧。
“皇汉医学”〔1〕革命成功〔2〕之后,“国术”“国技”“国花”“国医”闹得乌烟瘴气之时,日本人汤本求真做的《皇汉医学》〔3〕译本也将乘时出版了。
广告〔4〕上这样说——“日医汤本求真氏于明治三十四年卒业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后应世多年觉中西医术各有所长短非比较同异舍短取长不可爱发愤学汉医历十八年之久汇集吾国历来诸家医书及彼邦人士研究汉医药心得之作著‘皇汉医学’一书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我们“皇汉”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外国人论及我们缺点的不欲闻,说好处就相信,讲科学者不大提,有几个说神见鬼的便绍介。
这也正是同例,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卒业者何止数千人,做西洋医学的也有十几位了,然而我们偏偏刮目于可入《无双谱》〔5〕的汤本先生的《皇汉医学》。
小朋友梵儿〔6〕在日本东京,化了四角钱在地摊上买到一部冈千仞作的《观光纪游》〔7〕,是明治十七年(一八八四)来游中国的日记。
他看过之后,在书头卷尾写了几句牢骚话,寄给我了。
来得正好,钞一段在下面:“二十三日,梦香竹孙来访。
……梦香盛称多纪氏〔8〕医书。
余曰,‘敝邦西洋医学盛开,无复手多纪氏书者,故贩原板上海书肆,无用陈余之刍狗〔9〕也。
’曰,‘多纪氏书,发仲景氏〔10〕微旨,他年日人必悔此事。
’曰,‘敝邦医术大开,译书续出,十年之后,中人争购敝邦译书,亦不可知。
’梦香默然。
余因以为合信氏医书(案:盖指《全体新论》〔11〕),刻于宁波,宁波距此咫尺,而梦香满口称多纪氏,无一语及合信氏者,何故也?……”(卷三《苏杭日记》下二页。
)冈氏于此等处似乎终于不明白。
这是“四千余年古国古”〔12〕的人民的“收买废铜烂铁”脾气,所以文人则“盛称多纪氏”,武人便大买旧炮和废枪,给外国“无用陈余之刍狗”有一条出路。
五脏别论篇注解
原文
曰地也此骨岐
奇
, 故
, 皆
六 者
、 脉
伯 对
恒藏藏,、曰 而于地胆:
之不阴气、脑
府
写 ,
而 象
之 所
女 子
、 髓
。名于生胞、
,
译文
这气那精是脉岐 叫以样血感、伯 作濡。,受胆回 奇养它像地和答 恒机们地气女说 之体的之而子: 腑而作厚生胞脑 。不用能的,、
泄,盛,这髓 于是载都六、 体藏万能者骨 外精物藏,、 ,
分体们五一,膀
别内受脏样它胱
,
,
,
原文
藏六也脏谷魄 ,府,者不门 故者故,得亦 实,满藏久为 而传而精藏五 不化不气。藏 能物能而所, 满而实不谓使 也不。写五水 。
收充满是糟魄 、实,藏粕门 输。却精不也 泻六不而能属 出腑像不长于 去是肠泻久五 ,要胃的留脏
把那,存。 食样所在它 物,以体的 消被虽内作 化水常。用 、谷常五是 吸所充脏使
写此名此天所此肠夫
不曰受,生五、胃
者能传五故也者三、
久化藏写,,焦大
也留之浊而其天、肠
,府气不气气膀、
。输。,藏象之胱小
,
,
输经纳的所们这像
送过水浊以的五胃
和分谷气是作者、
排化浊,泻用,大
出,气叫而,是肠
。要以作不像感、
把后传藏天受小
精,化,之天肠
华不之它健气、
和能腑们运而三
糟久。受不生焦
粕停它纳息的、
而曰肠肠入所
不
实 而
实 而
虚 ;
口 ,
以 然
实不胃食则者
也
满 ,
虚 ,
下 ,
胃 实
伤寒论129条诸家深度解释
伤寒论129条诸家深度解释
《伤寒论》第129条原文内容是:“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
诸家深度解释:
1. 张仲景原意:
本条描述了“脏结”的病证特点,与结胸相似,但又有所区别。
脏结表现为虽然胸部症状类似结胸,但不影响饮食,且伴有间歇性的腹泻(下利),脉象则为寸部浮脉,关部脉细而沉紧。
同时,舌苔呈现白滑状态。
这种病症的治疗较为困难。
2. 后世医家注解:
1)李中梓认为,“脏结”主要病位在脏腑,尤其是脾胃和大小肠,病情深重且缠
绵难愈,因为脉象反映脾肾阳气受损,湿邪内阻。
2)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到,脏结乃邪气深入于里,结于五脏,导致阴
阳不调,气机郁滞,所以既有结胸之状,又有下利之实。
3)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等在解读时指出,脏结一证属于虚实夹杂,寒热错
杂,阴阳失衡的表现,治疗需审慎辨证施治。
3. 现代中医理解:
现代临床研究结合古代医家论述,认为脏结是邪气深入脏腑,与痰饮、瘀
血等病理产物相互胶结,形成的一种复杂病证。
其特点是既有结胸类似的胸胁苦满等表现,又有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下利等症状。
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温中散寒、化痰逐饮或活血化瘀等方法。
总之,《伤寒论》第129条对脏结病证的描述极具临床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及现代中医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丰富了对这一病证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九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九本期目录治中恶卒死方(论一条,方五首)[52]点眼以通肝气方;[53]吹鼻以通肺气方;[54]着舌以通心气方;[55]启喉以通肺气方;[56]熨耳以通肾气方。
【原文】陶隐居云:治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
仙人有开五窍救卒死之法五首,录如左。
【校注】[1]中恶:古人所谓邪恶鬼祟而致病者。
【讲疏】本条系陶弘景为救卒死开窍五方所作的小序。
中恶卒死诸证,都是脏腑之气被突然发生的原因阻塞其中,致使气机闭塞,不能出入而与外界隔绝,需要的空气、食物、水饮等不能纳入,需要排泄的废气、二便等不能排出,新陈代谢停止而死亡。
正如《内经》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应?孤危”,但是此处所说的“死”,必然不是真正的死亡,古人的死亡标准并非如现代的死亡标准。
见到昏迷不省人事,或呼吸停止就认为是已死,这是当时医疗条件所形成的概念,即使近代,偏僻地区仍有不少病人“死”而复生的说法,甚至有“死”后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又“复活”的病人,当然这些病人的“死”,肯定都不是“脑死亡”的死,甚至连临床死亡的标准也达不到,不过,所谓之卒死,必然是急证,可包括现代的晕厥、昏迷、休克等。
此五方出自神仙家,神仙家为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倡导于齐·邹衍,发展于西汉,即术士、方士之类,以行施巫术、符咒为主要手段,也用药物治疗疾病,为东汉建立的道教之前身。
他们多活动在民间,在心理、精神治疗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药物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内容的充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神仙家的倡导人邹衍是一位精通阴阳五行的哲学家,他倡导阴阳五行合流,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该开窍五方,启喉(咽)方与吹鼻方,均见于著名道士葛洪的《肘后方》,且其熨耳方所治(梦魇)为心神之疾,当与具有神仙家思想的《素问·金匮真言》(后熨耳方条下将详述)“心开窍于耳”说有关,陶氏又明言“神仙有”三字,其方出自神仙术士是可信的。
中医药文化的日本之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
中医药文化的日本之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1.在遣唐使带回的大量药材中,唐朝的香药,全部用作防病治病的药物。
()答案:错2.将“韩医方”带入日本的金武、德来、王有陵陀等人和吴人知聪一样,是流亡到朝鲜的中国医生。
()答案:错3.隋唐时期,日本的医学教科书为学习我国医书后自编的教材。
()答案:错4.大多数中国医师赴日定居或暂居行医授徒的时间集中在17世纪中叶和18世纪初期,前者多是因明朝灭亡而前往日本避难,而后者则与当时日本幕府大量招聘有经验的医师有关。
()答案:对5.目前日本实行的是医药分离的制度。
()答案:对6.药师惠日的职业是药师,故被人称为“药师“惠日。
()答案:错7.荣西带回的茶种在日本得到传播,使得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故又以“茶祖”闻名。
()答案:对8.《大宝律令》中,把关于刑法的条文称为律,把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条文称为令,共包括律十一卷,令六卷。
()答案:错9.宋元时期,中日两国官方交往一如既往地密切,民间贸易更是成了保持并发展中日两国经济交流的桥梁。
()答案:错10.《本草纲目》对于日本本草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江户时代前期,随后逐渐减弱。
()答案:错11.日本医学将中国传统医学精髓和日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独自发展,出现了汉方医学是从江户中期开始。
()答案:对12.《吃茶养生记》是讲日本茶道历史的一本书。
()答案:错13.日本汉方医学是日本独创的民族遗产,与中国传统医学没有直接关联。
()答案:错14.汉兰折衷派的代表人物华冈青洲创制了中药口服全身麻醉剂——通仙散,并进行了世界首例乳癌切除术。
()答案:对15.日本医药界对鉴真极为崇敬,在《皇国名医传》、《日本医学史》等书里,鉴真均被列在重要的地位。
()答案:对16.关于渡来人,下列哪些说法正确?()答案:渡来人的子孙也在后来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十分活跃。
###遣隋使遣唐使中也有不少渡来人。
###渡来人指主要从中国、朝鲜半岛迁移到日本的移民。
敦煌医药文献《张仲景五脏论》校读拾遗
敦煌医药文献《张仲景五脏论》校读拾遗
彭馨;袁仁智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1(024)007
【摘要】以P.2115原卷照片为底本,参校敦煌医药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其他S.5614、P.2755、P.2378、Дx01325V4种抄本,综合文理与医理知识就马继兴等先生《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中P.2115的校录做一补正。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彭馨;袁仁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俄藏敦煌文献中新发现Дx01325V《张仲景五脏论》录校
2.敦煌张仲景《五脏论》部分药对研究
3.敦煌卷子《张仲景五脏论》研究概况与探析
4.敦煌医药文献《张仲景五脏论》校读拾遗
5.敦煌写本《张仲景五脏论》校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题:《仲景全书》医源世界
主题:《仲景全书》医源世界《仲景全书》由美归台始末北京国家图书馆1949年前称“北平图书馆”,该馆所藏的《仲景全书》运藏美国及拍摄为缩微胶卷情况,《中国善本书提要》刘修业《后记》有翔实记载。
《仲景全书》为明代赵开美于1599年(万历27年)翻刻,内收《伤寒论》、《注解伤寒论》、《伤寒类证》、《金匮要略》四书,其中《伤寒论》据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伤寒论》原刻本翻刻,逼真原貌,人称赵开美翻刻之《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今已成国宝文献。
北京大学王重民教授及其夫人刘修业在保存及拍摄《仲景全书》中起到重大作用。
王重民(1903年-1975年),字有三,我国著名目录版本学家。
他对目录版本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中国善本书提要》一书。
该书写于1939年~1949年之间。
他的夫人刘修业在《中国善本书提要·后记》中写道:一九三四年,北京图书馆派有三去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辑伯希和(P·Pelliot)劫去的敦煌卷子的目录,不久我亦随之赴法,帮助他抄录敦煌卷子的材料并搜集现藏于巴黎图书馆的古典小说、戏曲罕见本中的资料,这些书籍大都是来华传教士带回去的。
一九三七年,我去英国伦敦大学进修,一九三八年,有三亦赴伦敦辑录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中的斯坦因(A·Stein)劫去的敦煌卷子。
至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我们原拟经美国回国,但由于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远东部主任恒慕义(A·W·Hummel)邀请有三整理鉴定该馆所藏的一批中国善本古书,因之我们就留居美京华盛顿。
以后有三撰成《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著录了中国古籍一千六百余种。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图书馆为了保证古籍善本的安全,曾选出馆中所藏珍贵的书籍二千七百二十余种,先运存上海,后又秘密运往美国,寄存于国会图书馆远东部。
有三不仅为这批书籍全部照了显微胶卷,而且撰写了提要。
一九四六年,有三又应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邀请,去整理鉴定该馆所藏葛思德(G·M·Gest)文库的中国善本书,他又撰写成一千种书籍的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