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d0ca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1.png)
器材与试剂的选用原则
03
如无菌操作、适用性、经济性等
02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细菌培养及形态特征
01
02
03
细菌培养方法
包括需氧培养、厌氧培养 和兼性厌氧培养等,不同 种类的细菌需要不同的培 养条件。
细菌菌落特征
观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 形成的菌落,了解其形状、 大小、颜色、透明度等特 征。
细菌细胞形态
05
微生物代谢活性测定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直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并计数微生物数量,适用于较大微生物如细 菌、酵母菌等。
比浊法
利用微生物生长引起培养液浊度变化来测定生长曲线,操作简便 但易受杂质干扰。
平板菌落计数法
将待测样品稀释后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后计数形成的菌 落数,适用于可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原理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 殖,通过提供适宜的细胞环境, 使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并产生子代
病毒。
病毒检测技术及应用
免疫学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荧光技术等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病毒核酸的特异性,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扩增 并检测病毒核酸。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实验基础知识 • 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 真菌形态与结构观察 • 病毒培养与检测技术 • 微生物代谢活性测定 •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研究 • 微生物生态学及环境因子影响研究
01
实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学概述
类生活中的作用:如 生态平衡、发酵工业 等
生理生化鉴定
利用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如营养需 求、代谢产物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鉴定。
微生物的培养(共34张PPT)
![微生物的培养(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1ebc0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1.png)
㈢.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培养12h与24h后的大肠杆菌菌落的大小会有明显不同,及时 观察记录的同学会发现这一点,并能观察到其他一些细微的 变化。
代谢类型
营养类型 能源 氢的供体 基本碳源
光能无机营养( 光能自养型)
光
无机物 二氧化碳
微生物举例
蓝细菌
绿色硫细菌
藻类
光能有机营养( 光
光能异养型)
几 种 菌 落 及 其 形 态
: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病毒的结构
吸附
注入
合成
释放
组装
病毒的增殖一般可分五个阶段,即:
吸附→注入核酸→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组装→释放
:寄生
㈡.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微生物需要的五大类营养要素物质是:
⑴.概念 :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 营养物质。
⑵.来源: ①无机碳源:CO2;NaHCO3等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单个或者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2d后观察平板,无杂菌污染才可用来接种。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 坏。
③高压蒸气灭菌:100kPa、121 ℃下维持15-30min.
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二.实验操作(以培养大肠杆菌为例)
㈠.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称量
4.灭菌:
将锥形瓶放入高压蒸气灭菌锅,在压力为 100kPa、温度为121℃,灭菌15~30min。 5.倒平板:
培养12h与24h后的大肠杆菌菌落的大小会有明显不同,及时 观察记录的同学会发现这一点,并能观察到其他一些细微的 变化。
代谢类型
营养类型 能源 氢的供体 基本碳源
光能无机营养( 光能自养型)
光
无机物 二氧化碳
微生物举例
蓝细菌
绿色硫细菌
藻类
光能有机营养( 光
光能异养型)
几 种 菌 落 及 其 形 态
: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病毒的结构
吸附
注入
合成
释放
组装
病毒的增殖一般可分五个阶段,即:
吸附→注入核酸→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组装→释放
:寄生
㈡.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微生物需要的五大类营养要素物质是:
⑴.概念 :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 营养物质。
⑵.来源: ①无机碳源:CO2;NaHCO3等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单个或者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2d后观察平板,无杂菌污染才可用来接种。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 坏。
③高压蒸气灭菌:100kPa、121 ℃下维持15-30min.
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二.实验操作(以培养大肠杆菌为例)
㈠.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称量
4.灭菌:
将锥形瓶放入高压蒸气灭菌锅,在压力为 100kPa、温度为121℃,灭菌15~30min。 5.倒平板: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https://img.taocdn.com/s3/m/ba35996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4.png)
个人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服与护目镜
进入实验室需穿着实验服,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防止试剂飞溅或粉尘刺激。
手套与口罩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 接触有害试剂或吸入有害气体。
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产生气溶胶或飞溅物,减少 交叉污染的风险。
实验废弃物处理及环保要求讲解
废弃物分类处理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 整版x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 • 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01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微生物营养
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类。
02 03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增加 细胞数量的过程称为生长。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四个时期。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 分析,了解其基因组成和功能, 为微生物的鉴定和分型提供准确
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探针固定在芯 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DNA杂
交来鉴定其种类和型别。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 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了解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为环 境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提供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尿常规检查
动物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动物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7210e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4.png)
培养结果分析包括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菌落形态观察等方面。通过对 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生长特性。
例如,在选择培养基时,可以选择适合某一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通过观察菌落 形态和颜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分离结果分析
微生物分离是动物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另 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离可以得到较为 纯净的微生物样品,以便进行后续的实
验和分析。
分离结果的分析包括分离效率的评价、 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种类的鉴定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评估分离
方法的优劣和分离效果的好坏。
例如,在评价分离效率时,可以采用计 数法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数量进 行统计,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从而判
断分离效率的高低。
微生物鉴定结果分析
微生物鉴定是动物微生物学实验中的核心环节,通过鉴定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地位。
微生物分离
微生物分离是将混合菌样中的 不同微生物分离出来,获得纯 培养的过程。
分离方法包括划线分离、稀释 分离、选择性分离等,根据不 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 离方法。
分离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交叉污染,确保分离得到 的微生物纯度高、无杂菌。
微生物鉴定
微生物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 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特征, 对其种类进行鉴别和分类的过程。
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
实验器材
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试 管等
04
试剂
染色剂、抗生素等
实验步骤
样本采集
采集动处理,如离心、过 滤等。
微生物分离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
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在选择培养基时,可以选择适合某一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通过观察菌落 形态和颜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分离结果分析
微生物分离是动物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另 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离可以得到较为 纯净的微生物样品,以便进行后续的实
验和分析。
分离结果的分析包括分离效率的评价、 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种类的鉴定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评估分离
方法的优劣和分离效果的好坏。
例如,在评价分离效率时,可以采用计 数法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数量进 行统计,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从而判
断分离效率的高低。
微生物鉴定结果分析
微生物鉴定是动物微生物学实验中的核心环节,通过鉴定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地位。
微生物分离
微生物分离是将混合菌样中的 不同微生物分离出来,获得纯 培养的过程。
分离方法包括划线分离、稀释 分离、选择性分离等,根据不 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 离方法。
分离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交叉污染,确保分离得到 的微生物纯度高、无杂菌。
微生物鉴定
微生物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 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特征, 对其种类进行鉴别和分类的过程。
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
实验器材
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试 管等
04
试剂
染色剂、抗生素等
实验步骤
样本采集
采集动处理,如离心、过 滤等。
微生物分离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
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件)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6fb1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9.png)
详细描述
分批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到一定量的培养基中,在一 定时间内完成生长繁殖的过程。该方法可以控制微生 物的生长环境,便于观察和控制。连续培养则是让微 生物在恒定条件下持续生长繁殖的方法,通过不断地 补充新鲜的培养基和排除老的培养基,使微生物在恒 定的条件下快速生长繁殖。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工业 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微生物培养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 pH等条件下,将纯化 的微生物菌株接种到培 养基中,让其生长繁殖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 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培养
基类型。
微生物观察与检测
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 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记录生长曲线、菌落形 态等数据,并进行相关 的检测和鉴定,如生化 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等
。
微生物保藏与利用
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培养基的pH值
培养基的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具 有重要影响,不同微生物对pH值 的要求不同,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
培养基的灭菌
灭菌是培养基制备的重要环节,通 过高温或高压灭菌,消除培养基中 的杂菌,保证微生物纯种培养。
实验室设备与器材
显微镜
观察微生物形态和生长情况,是微生物实验 室的基本设备。
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如灭火器、急救箱、洗眼器等,
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实验室应保持通风良好,确保空 气流通,以降低感染和污染的风
险。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确保实验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与环保要求
实验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和处 理,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
培养获得的微生物可以 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如生产生物制品、进 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等。 同时,对于有价值的菌 种可以进行长期保藏,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a07b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3.png)
谢谢观看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中的水样、 土壤样、空气样等, 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 代表性。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 环境条件等信息,以 便后续分析。
使用无菌容器或薄膜 采集样品,避免交叉 污染。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使微生物分 散。
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的 数量。
对样品进行过滤或离心,使微生物与 杂质分离。
结果应用
环境监测
实验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依 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
数量,评估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
实验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领域提 供参考,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
风险。
科学研究
实验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 据支持,深入探究环境中微生物
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05
实验总结
实验不足与改进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还不够熟练,有 时会出现观察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我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
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计划在课后多加练习使 用显微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要加强学习数 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技巧。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 课件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01
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和计数,以评估环境卫生状况和 潜在的健康风险。
02
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 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原理,能够对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高中生物选修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ppt(共54张PPT)
![高中生物选修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ppt(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a07e1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8.png)
稀释涂布平板法
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都应在火焰附近进行。结 合平板划线与系列稀释的无菌操作要求,想一想, 第2步应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应从操作的各个细节保证“无菌”。例如, 酒精灯与培养皿的距离要合适、吸管头不要接触 任何其他物体、吸管要在酒精灯火焰周围等等。
微生物的恒温培养
微生物的恒温培养
微生物的恒温培养
3类。
(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
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 调整pH
(6)右表中各成分重量确定的原则
是 依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确定 。 (7)若右表培养基用于菌种鉴定,应该
增加的成分
琼脂(或凝固。剂)
一、课题目标:
了解有关微生物及培养基的基础知识,进 行无菌技术的操作,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二、课题重点和难点:
如图是酵母菌电子显微 镜下的形态结构
青霉
生殖 孢子生殖
直立菌丝 营养菌丝
腐生生活
(二)培养基
培养基(培养液)是由人工方法配制
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
液。
1.培养基的类型
(1)按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2)按功能分: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3)按成分分: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
芽孢又小又轻,可以随风飘散。
平板划线的操作方法
C是正确的,因为与发酵有关的所有设备和物质都要灭菌;
且体内一般不含有叶绿素.
寄生菌 大部分病原菌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2)若不慎将过量NaCl加入培养基中。
有的碳源同时是能源,如葡萄糖;
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气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72af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4.png)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微生物检验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和鉴定的一种技术,通过特定 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物质等进行 分析和研究。
。
04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
01
利用可见光和光学透镜成像,可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
态和结构。
电子显微镜
02
利用电子束成像,能够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如病毒、细菌的超
微结构等。
相差显微镜
03
利用光的相位差原理,可观察无色透明的微生物,如支原体、
衣原体等。
培养基制备技术
01
补体结合试验
利用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 应,形成复合物并激活补 体系统,用于检测微生物 抗原或抗体。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PCR技术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 增微生物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快速 、灵敏的微生物检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 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种 类、进化关系等信息。
脱羧酶试验等。
酶活性检测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定酶活性 ,如过氧化氢酶试验、氧化酶
试验等。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检测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用药。
微生物的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应用特异性抗体与微生物 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 集现象,用于鉴定微生物 种类。
目 录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微生物检验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和鉴定的一种技术,通过特定 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物质等进行 分析和研究。
。
04
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与操作
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
01
利用可见光和光学透镜成像,可观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形
态和结构。
电子显微镜
02
利用电子束成像,能够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如病毒、细菌的超
微结构等。
相差显微镜
03
利用光的相位差原理,可观察无色透明的微生物,如支原体、
衣原体等。
培养基制备技术
01
补体结合试验
利用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 应,形成复合物并激活补 体系统,用于检测微生物 抗原或抗体。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PCR技术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 增微生物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快速 、灵敏的微生物检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 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种 类、进化关系等信息。
脱羧酶试验等。
酶活性检测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定酶活性 ,如过氧化氢酶试验、氧化酶
试验等。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检测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指导临床用药。
微生物的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应用特异性抗体与微生物 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 集现象,用于鉴定微生物 种类。
微生物限度检验PPT课件
![微生物限度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29bc3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9.png)
- 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 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 时。
-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 供试液的体积:100ml。
13
稀释剂( 中国药典2005版)
(1)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 (2)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3)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中国药典2005版
菌株名称
CMCC编号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
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 aureus) CMCC(B)26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 subtilis)
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an. albicans) 黑曲霉菌(Asp. niger)
CMCC(F)98001 CMCC(F)98003
一次检出为准
第一次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复 试两次,三次结果平均报告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一次检出为准
测定结果在规定的限度标准5 倍以内均为合格
6
验证目的
- 在于确认(寻找)一种有效的检验方法,如果样 品(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存在,那么采 用此法可以使得样品(药品)中的微生物得以检 出。
过滤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菌种组: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过滤
空白样品组:
过滤
计数A 计数B (阴性对照) 计数C (阳性对照) 计数D
- 充分验证样品(药品)本身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
验证目的
确认一种检验方法。 验证实验 检验条件
-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 时。
- 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 供试液的体积:100ml。
13
稀释剂( 中国药典2005版)
(1)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 (2)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3)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中国药典2005版
菌株名称
CMCC编号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
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 aureus) CMCC(B)26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 subtilis)
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an. albicans) 黑曲霉菌(Asp. niger)
CMCC(F)98001 CMCC(F)98003
一次检出为准
第一次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复 试两次,三次结果平均报告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不符合标准规定,取大于25g的 样品复试
一次检出为准
测定结果在规定的限度标准5 倍以内均为合格
6
验证目的
- 在于确认(寻找)一种有效的检验方法,如果样 品(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存在,那么采 用此法可以使得样品(药品)中的微生物得以检 出。
过滤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菌种组:
5x102 cfu/ml菌悬液 0.1 ml
过滤
空白样品组:
过滤
计数A 计数B (阴性对照) 计数C (阳性对照) 计数D
- 充分验证样品(药品)本身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
验证目的
确认一种检验方法。 验证实验 检验条件
最新微生物学基础实验PPT课件
![最新微生物学基础实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492c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6.png)
实验完毕后的处理
1)观察完毕,关闭电源,下降载物台,将油镜头转出,将浸过液 体石蜡的镜头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至干净。注意擦镜 头时向一个方向擦拭。 2)观察完毕,擦净标本玻片上的石蜡油。 3)将各部分还原,将显微镜用专用套罩好,以免沾污灰尘。 4)观察完毕,将所观察的长有菌落的培养皿盖好放于以原处。。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一)
注意事项
显微镜观察细菌涂片(细菌三型涂片、枯草杆菌涂片)
使用油镜: 低倍镜(10× ) (100× )
高倍镜(40× )
油镜
显微镜观察放线菌、曲霉示菌丝及孢子、匍枝根霉、
有隔菌丝与无隔菌丝等装片时:
低倍镜(10× )
高倍镜(40× )
用油镜观察时,观察完毕应将镜头、玻片标本上的液 体、实验原理、涂片观察结果绘图、菌落观察结果填 表。 观察平皿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各种微生物的菌落,简单分类,详细 记录其特征填入下表。细菌、真菌、放线菌,以下以细菌为例记 录指标。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菌落观察记录指标
(注意选取单个菌落,进行目测观察,描述菌落特征) 1)大小:大、中、小、针尖状,可用米尺测量菌落的直径(mm). 2)颜色:黄、浅黄、乳白、灰白、红、粉红等。 3)干湿:干燥、湿润、粘稠。 4)质地:腊状、液滴状、皱褶状。 5)形态:圆形、不规则、同心圆状、丝状、假根状、棉絮状、网 状、疏松或紧密、同心轮纹、放线状的皱褶等。 6)表面:扁平扩展或蔓延生长、隆起、凹、凸、脐状、凸脐状、 乳头状、褶皱凸面。 7)透明: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8)边缘:整齐、不整齐、圆锯齿状、裂叶、不定形、边缘波状。
《微生物实验技术》课件
![《微生物实验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e822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2.png)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
通过染色技术,使微生物细胞着色,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染色观察
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将其归入相应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鉴定
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种、属、种的鉴定,确定其具体分类地位。
03
微生物实验技术方法
总结词
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了解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
基因组序列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了解其进化关系。
系统发育分析
通过预测基因功能,了解微生物的代谢和生命活动特点。
功能基因预测
04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应用案例
微生物检测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验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
微生物治理
05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安全与防护
A
B
C
D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格和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实验室准入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内务管理,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实验室内务管理
根据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等级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生物安全等级管理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应急处理措施
01
03
02
04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在实验过程中,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口罩、手套等。
避免直接接触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及其培养物,如需接触,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显微镜观察
通过染色技术,使微生物细胞着色,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染色观察
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将其归入相应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鉴定
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种、属、种的鉴定,确定其具体分类地位。
03
微生物实验技术方法
总结词
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了解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
基因组序列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了解其进化关系。
系统发育分析
通过预测基因功能,了解微生物的代谢和生命活动特点。
功能基因预测
04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应用案例
微生物检测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验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
微生物治理
05
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安全与防护
A
B
C
D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确保只有具备相应资格和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实验室准入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内务管理,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实验室内务管理
根据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等级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生物安全等级管理
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应急处理措施
01
03
02
04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在实验过程中,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口罩、手套等。
避免直接接触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及其培养物,如需接触,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物学r footer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 生物,他们很小,人们用肉眼看不到,将他们在一定 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可繁殖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 细胞群体,就可以进行鉴别。
接种是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某种微生物的纯种 移接到适合微生物其生长的新鲜培养基中或生物体内 的一种操作过程。
分装时不要将培养基沾在管(瓶)口上,以免引起污 染。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与灭菌 思考题
1.思考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何种培养基?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表面(根霉点一点,曲霉、酵母可点3-4点)。 (2)平板接斜面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目的
掌握各种微生物接种的基本操作技术; 初步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 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形态特征。
穿刺接种
用接种针挑取菌种后,插入固 体培养基内(不要刺到底部), 再沿原路拔出。 此法用于厌气性细菌接种、检 查细菌的运动能力。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方法
平板接种
(1)斜面接平板 a.划线法:见平板划线分离法。 b.点种法:常用于观察霉菌和酵母细胞,轻点在平板的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与灭菌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与灭菌 实验目的
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液体接种
斜面
接种环
液体培养基
将接种环送入液体培养基中时使环在液体与管壁接 触的地方轻轻磨擦,使菌体分散,然后塞上棉塞,再 轻轻摇动均匀,即可培养。如果菌种是培养在液体培 养基中时,一般用移液管或滴管接种。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方法
培养基的种类繁多,根据培养基的成分、物理性状 不同,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 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灭菌是指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表面和 内部一切微生物营养体、芽孢和孢子。有干热灭菌法 和湿热灭菌法。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蛋白胨极易吸湿,称取动作要迅速;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先将其他药品加热溶解到快沸 时,再将称好的琼脂加入,继续加热至琼脂完全熔化, 要求不断搅拌,以免糊底,并防止沸腾外溢;
分装量根据试管大小和实际需要而定,固体培养基 装量约为管高的1/5,液体培养基约为管高的1/4,三角 瓶不超过瓶体的1/2 ;
实验室常用的接种方法有斜面接种、穿刺接种、三 点接种和液体接种。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器材
菌种:
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大肠杆菌、酿酒酵母、放线菌及霉菌。
培养基:
马铃薯固体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高氏一号固体培养 基
中心实验室提供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件
目录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和灭菌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菌落识别 实验三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实验四 细菌染色法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五 微生物的间接计数法——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六 放线菌和真菌的培养和形态观察 实验七 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实验八 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九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和生长曲线的绘制 实验十 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十一 细菌鉴定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十二 食用菌菌种的分离和制种技术 实基础验生物十学三实验教环学中境心中细菌教师分:姚离璐晔鉴定综合实验
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了解几种常用灭菌方法。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与灭菌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需 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一种基质。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与灭菌 实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 121℃灭菌20分钟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与灭菌 注意事项
称取药品时严防药品混杂,一把牛角匙称一种药品;
实验一 培养基的配置、分装与灭菌 实验器材
药品和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NaCl、10%NaOH溶液、10%盐 酸溶液。
器材: 天平、药匙、瓷缸、玻璃棒、电炉、 PH试纸、试管、 三角瓶、分装漏斗、牛皮纸、棉花、线绳、干燥箱、 高压锅。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其他:
无菌培养皿、无菌棉签、火柴、超净工作台及恒温培养箱。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方法
斜面接种
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师:姚璐晔
Here comes your footer
实验二 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与菌落识别 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