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合集下载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兴起原因探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兴起原因探析
关键词 20 世纪 60 年代 美国 青年学生运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为 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这一社会转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
主体,为了彻底改造美国社会,以激进运动的方式,针对美国的 一场由经济变革引发的文化和价值观的革命。
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
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深入展开对这一运动的研究,对认识战 “清除共产主义”为名,在国内大搞政治迫害。“忠诚宣誓”和调查
后美国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内部敌人”的特务活动搞得人人自危。因此,几乎整个 50 年代,
一、步入“丰裕社会”
美国都笼罩在由其带来的高压气氛中。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沉默的一代”。“沉默的一代”
的 1940 年只有 1/6 不到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到 60 年学生运动。
年代后期,近一半的高中毕业生可继续到大学深造。
研究认为,这一运动的经济根源在于,战后美国步入“丰裕
因此,60 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招 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引发了美国人对传统清教价值观及工业社
生规模急剧扩大,入学人数剧增,大学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 会的重新审视和批判;政治根源在于,学生要求恢复美国社会对
统秩序,按照新左派的激进理论建立一个现代乌托邦社会是左 运动。
翼青年学生运动追求的目标。
50 年代,在新左派理论在青年学生中逐渐流行的同时,以金
五、社会问题
斯堡的作品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文学开始盛行。1955 年秋,当
时还是伯克利大学研究生的金斯堡发表了他的长诗《嚎叫》,开启 了一个疯狂文学的时代。《嚎叫》一反传统的审美观,其内容荒诞 不经,以一种颠覆正常思维的、疯狂的语调表达思想,但是在渴望 在成年人面前展现自我的青年人看来,它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自由 意志、自由行动的向往。无论有多大文学价值,《嚎叫》成为一代文 化反叛运动的里程碑,被青年反叛学生们视为“向着外表华丽而 底部腐朽的社会进攻并且提供了作为替代的感觉方式、表达方式 和生活方式”。金斯堡则被青年学生捧为英雄。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

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

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中文名赫伯特·马尔库塞外文名Herbert Marcuse国籍美国民族犹太人出生地柏林出生日期1898年逝世日期1979年职业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代表作品《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人物生平编辑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

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

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

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

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爱欲解放论编辑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

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

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

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世界史专业论文)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

(世界史专业论文)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

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从经济上来看,它已进入“福利国家”和“丰裕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在其他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种族歧视和青年反叛运动等。

校园反叛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针对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问题发动的一场批判运动。

青年走上了历史舞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起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他们或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高呼“民主、自由、平等”,掀起了校园革命的浪潮;或通过音乐、服饰等生活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来对抗传统,激烈地抨击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场校园反叛运动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与其说它是一场政治、经济变革,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和价值观革命。

它在意识形态方面动摇了美国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在现实政策方面迫使美国政府从对越战争的升级转向撤军,在人权方面,促进了美国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

虽然这场反叛运动最后化作过眼云烟,但它使美国社会及其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反对派所建构的“60年代精神”为60年代和60年代之后的社会运动提供了一种范式,作为制度化的社会批判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70年代以后的美国社会改革。

换言之,学生反叛精神并未随着政治运动的消失而消亡,它已悄悄渗透到学术界政界等领域以及社会基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六十年代;青年学生;校园反叛;反抗ABSTRACTThe 1960s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it has entered the “Welfare country”and “Affluent society”, whic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reatly improved.But in other areas there were a number of problems such as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Youth rebelling,etc.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refers to a critical campaign which was launched b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gainst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problems.The Youth appeared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launched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values with a variety of methods. They engaged in the radical political movements, shouting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setting off a wave of campus revolution, and combated the traditional lifestyle through music, clothing, etc, fiercely criticised the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which has curbed and destroyed humanity.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had a strong Utopian color and anarchical tendency. It was a r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values rather than a political , economic reform. In the area of ideology, it has shakened American traditional puritanical values, in the asrea of real policy, it has forced the U.S government from the Vietnam escalated to withdrawal, in the area of human rights, it h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ampaign against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Although this movement was transient as blowing winds, but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have been changed. The “spirit of the 1960s” builded by the students opposition has provided a typical example for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 This social criticism of institutionalized pow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romoted social reforms after 1960s. In other words, the rebelling spirit never dies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political movements, which quietly infiltrates the acade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fields, and imperceptibly influnces Ameriacan society now and the future.Key words: The 1960s; Young students; Campus revolt; RebelII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引言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当中国的红卫兵在中华大地上“破四旧、立四新”,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进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场同样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的校园反叛运动也在美国全面爆发。

60年代美国反叛学生成长背景透视

60年代美国反叛学生成长背景透视
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充分证明学生抗议者普 遍具有中上等家庭背景 。理查德 ·弗莱克斯在对芝 加哥大学的一项早期研究发现 ,根据学校交给征兵委 员会的有关资料 ,参加静坐抗议的学生大都有较高的 家庭收入和较高教育层次的父母 ,他们普遍感觉自己 是“上层中产阶级” (upper2middle class) ( R. Flacks , 1967 : 65) 。而威廉 ·瓦茨 (William Watts) 和魏斯特拜 等人对伯克利大学自由言论运动参加者和宾夕法尼 亚大学左翼和平组织参加者的调查同样证明上层中 产阶级背景的广泛性 。与此同时 ,卡拉奇还进一步发 现 , SDS 女性成员家庭背景的优越性比男性成员要明 显 , 她们的父母几乎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 而且她们在 幼年时母亲都出去工作 (卡拉奇 ,2001 :30) 。母亲参加 工作所体现出的独立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小的心 灵 。相比之下 ,男生家长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比例要低 一些 , 有一些男生父母的职业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 , 如售货员 、邮政职员等 。
家庭政治文化的熏陶
通过家庭背景比较的结果可知 , 60 年代学生运 动的主体是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子女 , 大多出身于 知识分子家庭 ,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出自工人阶级等 中下社会阶层 ,后者在 60 年代基本上不是站在激进 运动的对立面就是对运动漠然置之 。独特的阶级和 家庭背景塑造出独特的一代人 。
成长过程中家庭世界观的扩展 (卡拉奇 , 2001 : 28) 。 换句话说 ,年轻反叛者不只是一味造父辈的反 ,代际 间既是冲突性关系 , 又是传承性关系 。学生出身背 景的不同决定着政治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因 此 , 以“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DS) 成员为代表 的学生行动主义者赖以成长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在其 政治文化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本源性的意义 。从 早期家庭生活和社区背景中所接受的价值观对组织 和运动的兴衰所起到的影响是无可辩驳的 。

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

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

数 的激 增导致大学现有 资源相对不足 , 校 园内部各种矛盾层 出
不穷, 引发了大学生对大学 的诸 多不满。
发 展 过程 :
步恶化 , 五月危 机变成了威 胁戴高乐统治 的政 治危 机 。 为防
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 法国政府决定让步, 政府与工会代表谈判 , 基本 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 之后虽然 仍有一些 工人 、 学生游行 示


各 国学 生运 动 概 览
1 9 6 8 年3 月2 2 日, 巴黎学生举行 了声势浩大 的反 战游行, 时
1 . 美国
任教育部长阿兰 ・ 佩雷 菲特指令警 察驱赶学 生, 事 态平息。5 月 3 日, 大批学生聚集在 索邦 本部 进行抗议 , 学生与警察发 生激 烈 的冲突 , 全 国各地大学师生纷纷指责政府和大学的暴力行为, 使
在1 9 6 8 年6 月1 5 E t 占据 了东京大学的象征— —安 田讲堂。 随后事 态不断 升级 , 1 9 6 9 年1 月1 8 日 警 察开始使 用武力驱散 占据东京大 学安 田讲堂 的学生。 安 田讲堂事件以后 , 整个学生运动的中心从
威, 但都没有造成大 的影响力。
3 . 日本
1 9 6 4 年9 月, 一位叫马里奥 ・ 萨维奥 的伯克 利哲 学系学生指 责大学董 事会 把伯克利 变成 培养技术人员的职 业学 校。 这场 以
“ 言论 自由” 为名的学生运动拉 开了6 0 年代 美国大规模 学生运
动的序幕。
日本 的学生运动也是在 国际、国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
得局部 的学潮发展成 为全 国范围的学生运动。
社会 背景: 2 0 世 纪6 0 年代 , 二战给人们心灵带来 的伤痛还 未消去, 越 南战争又接踵而至 , 这引发了向往和平人们的强烈反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是思想文化转型的探针——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1968年5 月的巴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在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危机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其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社会运动。

上百万的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在国际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当时法国思想界的巨擘萨特和福柯,不仅以自己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思想引导学生,还身体力行地走在运动的前列。

这场为期约10 年的学生运动来势汹涌,几乎席卷所有西方国家,但又倏然消逝,整个世界归于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此时也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运动,学生在其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两者有很多不同。

美国“迷惘一代”的文艺思潮对中国八九十年代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与美国作家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相呼应:“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这也是那个“以梦为马”、“白衣飘飘”80年代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使得60年代的西方中产阶级学生集体反叛社会,为何又群体回归社会主流?持续多年的学生运动本质是什么?这场学生运动为什么样的思想所指引?它给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和印记?研读历史,照耀未来;研究西方,反思东方。

清教伦理与世俗精神的冲突。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社会的常态是资金与物质的普遍匮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虽充满着血腥与掠夺,但是精打细算、谨慎持家、能吃苦、敢于背井离乡基本上是整个商业社会初期崇尚的精神。

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催生了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从而使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

战后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与物质诱惑,生产大于消费,投资多于购买,使得强调花销、赞美富足、讲究实惠、注重感官和心理满足的享乐主义,“笑贫不笑娼”被“去道德化”,堂而皇之地获得伦理上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

这种新旧思想文化的冲突,使得年轻人,一方面贪图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束缚,乃至思想的混乱。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研究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研究

收稿日期:2007205228作者简介:马崇刚(19732),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杨超(19782),女,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研究马崇刚1,杨 超2(1.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陕西西安 710086)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高校校园爆发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学生骚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骚乱事件的举例,分析骚乱产生的内部原因及外部原因,指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关系的疏离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引起骚乱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校园骚乱平息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美国;20世纪60年代;校园骚乱;平息措施中图分类号:G 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154(2007)0420089203 一、骚乱事件举例美国高校校园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颇不平静的,学生骚乱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例如:1964年秋加州伯克莱分校发生学生骚乱[1],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骚乱[2],1968~1969年旧金山州立学院发生持续两年的学生骚乱[3],1970年肯特州立大学发生学生骚乱[4]……二、骚乱原因分析美国60年代中后期高校校园骚乱不断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骚乱的内部原因(1)学生与学校关系疏离的影响。

1964年秋加州伯克莱分校发生学生骚乱的直接原因是学校禁止学生散发与政治有关的传单,禁止发表政治言论,禁止学生出于政治原因进行募捐活动。

间接原因是复杂的,一般认为在于大学规模扩大后,学生感到大学的管理变得冷漠和缺乏人情味[5]。

该大学在50年代规模较小,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沟通容易,教师和学校领导有较多机会了解学生的情况,能够给与学生较多的关心,彼此间矛盾较少。

可是当60年代高校规模扩大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虽然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高校规模是属于过大型的,但是与以前比,其规模的确是大了许多。

马尔库塞自然解放论之背景解析

马尔库塞自然解放论之背景解析
运动, 正因为如此 , 马尔库塞被奉为“0 6 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
马尔库塞说 (84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 ( 《 手稿》是一种革命理论的基础, ) 并进而最终涉及革命的实 践。 在他看来, 认清《 手稿》 所确立的基本的哲学基础, 才能真 正领会《 手稿》 作为革命理论基础的真正价值, 所以马尔库塞 从马克思关于“ 人是类存在物” 这一定义中推演出“ 对象性” 、
对马 尔库塞 的 自然解放论 之 背景 进行 分析 , 对理解 这一 思想有 所裨 益 。
关 键词 : 学生运 动 ;手稿》 压抑性 文 明观 《 ; 中图分类 号 : 8.2 B 2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9 37 (0 10 —4 0 10 —8 72 1 )17 -3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中, 资本集中和社会化进 程急剧加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
生运动之际, 马尔库塞在学术上再攀高峰。94年, 16 他的批判 性著作《 单向度的人》 面世, 然而, 也因此布兰戴斯大学拒绝
与他续签教师合同。 马尔库塞便以知识分子独具的方式参与
到学生运动中: 他没有直接参加或教唆学生参加运动, 但他 通过对美国社会 、 政治、 外交、 军事等方面的批判参与了学生

7 4
环 ( 93 )女 , 京 师范 大 学 公 共管 理 学 院 2 0 硕 士 。 18 一 , 南 0 7级
21 年 2 01 月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i j ngr o ee o ra o Ta i Maa e C l g nn l
总 危机的 进一步加深,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中 都 可以看到对私有制基础的彻底否定。在北美和西欧, 学生们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社会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社会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社会影响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一场旨在改变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学生运动,青年学生以自由主义为信条,试图摆脱理性的枷锁,批判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压抑。

运动中青年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予社会以启迪,西方社会以此为契机通过自身的调整而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60年代的青年学生运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类型,在后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关键词:学生运动;理性危机;文化批判;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g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现代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二战之后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左右这次危机的是一群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

他们波澜壮阔的行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成了众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社会运动的开展,开创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给“后现代文明”刻下了明显的痕迹。

一、“6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60年代西方社会的学生运动不是产生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

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好地愈合了战争对各国的创伤。

在美国1950至1973年间,总的物质生产即经过价格变化调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约3.75%的速度增加。

可以说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发生在经济形势异常美好的时期,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青年学生却找到批判的对象,那就是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二战的浩劫中获得重生之后,整个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欲望,原本就没有过多少坎坷经历的青年学生根本就不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懂得珍视现实的美好生活,在他们眼里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根本就是“不得好死”。

战后经济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特别是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极度不满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开始躁动不安。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doc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doc

有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哲学观点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马尔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主将,“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是十分曲折复杂的,思想轨迹经历了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由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阶段。

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说到底就是对“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现象的分析批判。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一、马尔库塞简介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哲学博士,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

1898年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917-1919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1922年在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指导下写成博士论文,《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获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以后任海德格尔的高级助手。

马尔库塞是最早把存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在一起的哲学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早诠释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将、“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制定者,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的主要理论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60年代末西欧、北美学生造反运动的主要“精神”领袖,“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是十分曲折、复杂的。

马尔库塞的思想轨迹经历了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阶段。

1979年7月29日在联邦德国慕尼黑附近的斯塔克谢世。

然而,马尔库塞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相反,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马尔库塞的热潮。

传播学代表人物

传播学代表人物
6.克劳德·香农(1916-2001),电子工程师、数学家,二战期间,他在贝尔实验室从事密码研究时提出了信息论。香农的信息论包括信息的定义、对于信息的熵的度量,也有关于传播的论述。
7.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专栏作家和理论家。他在1922年出版的著作《舆论》一书中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可以说他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8.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传播学者,他强调媒介的决定性作用,写作了很多畅销书,不仅使得全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理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使得传播学的众多概念深入人心。
9.伯纳德·贝雷尔森(1912-1979),美国社作者。他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他在二战期间将群体动力学应用到军队士气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食品习惯的研究中。卢因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法,技巧与能力等。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他们形成了“耶鲁学派”。他最早将心理试验方法引如传播学领域,大大拓展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枪弹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16马尔库塞

16马尔库塞
论解放》 ),法兰克福学派 情报局工作后来进入国务院。离开政府工作后法兰克福学派 情报局工作后来进入国务院。离开政府工作后,在哥伦比亚 历史唯物主义现象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现象摘要》 Herbert《论解放》 ), , 赫伯特·马尔库塞( Marcrse), 赫伯特·马尔库塞( Marcrse 《 世纪60年代末, 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末, 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20从富裕社会中解放出来》 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 世纪60年代末 《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 从富裕社会中解放出来》 美国德籍哲学家社会学家。 的左翼代表人 物,美国德籍哲学家社会学家。 他积极支持 五篇讲演》 西方青年学生的造反运动,被誉为“新左派之父”1917年加 西方青年学生的造反运动,被誉为“新左派之父”、“青年 哲学与批判理论》 《哲学与批判理论》 1898年生于德国柏林1916—1918年在军队服役 年生于德国柏林1916 《五篇讲演》 年在军队服役, 1898年生于德国柏林1916—1918年在军队服役,1917年加 《 1964年任耶鲁大学历史系客 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 造反者的明星和领袖” 1963—反革命与造反》 —反革命与造反》 造反者的明星和领袖”。19631919年起在柏林、弗莱堡大学 入社会民主党,两年后退役。 1964年任耶鲁大学历史系客 年起在柏林、 入社会民主党,两年后退役。1919年起在柏林 革命还是改良? 《革命还是改良?》 理性与革命》 《理性与革命》 座教授。1954—1965年担任布兰代斯大学政治学和哲学教授 年担任布兰代斯大学政治学和哲学教授, 座教授。1954—1965年担任布兰代斯大学政治学和哲学教授, 攻读哲学。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当了海德格尔的助手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当了海德格尔的助手, 攻读哲学。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当了海德格尔的助手, 《 爱欲与文明》 《爱欲与文明》 并取得第一个终生教授的职务,批判的哲学研究》 并取得第一个终生教授的职务,批判的哲学研究》 此间还在巴黎高等学校任过 但不久因观点分歧,两人分道扬镳。1932年他与霍克海默相 但不久因观点分歧,两人分道扬镳。1932》 时代的测定》 《时代的测定 年他与霍克海默相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布兰代斯大学退休后,艺术的永恒性》 职。参加了法兰克福研究所。1934年随研究所前往美国 他在布兰代斯大学退休后,艺术的永恒性》 年随研究所前往美国, 识,参加了法兰克福研究所。1934年随研究所前往美国,先 《 担任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 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 学的哲学教授。1966年获柏林大学荣誉教授称号 1979年 年获柏林大学荣誉教授称号。 美学方面—— 学的哲学教授。1966年获柏林大学荣誉教授称号。1979年7月 《美学方面—— 后在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任教。 后在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任教。 对纯粹宽容的批判》 《对纯粹宽容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 29日 批判的理论论文集》 29日,在赴联邦德国讲学期间,逝世于施塔恩贝格,终年81 否定:批判的理论论文集》 《否定:在赴联邦德国讲学期间,逝世于施塔恩贝格,终年81 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世界历史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2015 年5 月11 日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正文:(一)经济原因 (4)(二)政治原因 (6)(三)文化原因 (7)(四)军事原因 (9)参考文献 (10)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学生运动。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上,“麦卡锡主义”压抑了美国社会的民主与自由;文化上,美利坚民族久远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军事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方位对抗,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核武器的威胁之下,而越南战争的残酷也使得整个美国社会惶恐不安。

终于,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激进的社会活动。

Abstract:In the 1960s, the Students’ Movement erupted in US. This essay try to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it broke up in five aspects .After the SecondWor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has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rowth and wastransforming into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political dimension, McCarthyism deeplysuppressed democracy and freedom across the country. In cultural dimension, the UnitedState has a long-lasting tradition of rebel, which laid a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Student Movement in the 1960s.In military aspect, antagonism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viet Union make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uclear weapons.Besides, the Vietnam war made the whole American panicked and restless. It was in thefierce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that spawned a huge radical social idealism.Finally ,those complex factors resulted in the radical social movement.关键词: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Keywords: The American Students’ Movement ,concepts of consumption, the BabyBoom, McCarthyism ,tradition of radicalism, the Beat Generation, the Vietnam War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肆虐,查共、反共将整个社会都置身于红色恐怖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将这个世界置身于濒临毁灭的边缘。

新感性与新世界

新感性与新世界

新感性与新世界新感性理论是马尔库塞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社会革命的有力武器。

新感性理论既渊源于德国古典美学、弗洛伊德的本能结构理论,也是马尔库塞对当代工业社会分析的必然结果。

生命本能、审美想象力、政治性、实践性是马尔库塞新感性的几个重要特征,它们的全然恢复,意味着通过艺术与审美对新感性的造就,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将重新达成。

标签:马尔库塞;新感性;艺术;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当代美籍德裔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纵观其一生的学术思考,从初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到中期的心理学、社会学,晚期又回归到美学领域。

历经多个领域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人类解放”这一问题展开。

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于1969年在其著作《论解放》中提出。

本文拟从理论渊源、内涵界定、新感性生成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其新感性理论作较系统的评析。

一、新感性理论的孕育回顾马尔库塞的整个学术探索历程,我们都不难见到其新感性理论的端倪。

甚至可以说,他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的学术价值取向,预示了晚期新感性思想出现的必然性。

作为在德国资产阶级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马尔库塞在哲学、历史方面都受到过典型德国文化的熏陶。

众所周知,美学在18世纪中叶确立之初,兼有“感性学”之称。

自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美学传统,都致力于以审美为中介,去调和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也正是这样一种统一理性与感性的历史要求,决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走向。

康德的整个哲学、美学思想,就是在探寻人的主体性,力求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跨越理性与感性的鸿沟,使自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

席勒更是站在“人性完整”的高度,把感性作为人的基本构成要求。

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指出,人类文明的弊病,就在于两种基本冲动(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之间的冲突,只有通过艺术审美活动,完全恢复感性的权利,才能重塑“人性完整”,获得彻底解放,走向自由。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在西方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历史内涵的词汇, 它代表一个特定的时代。从时间上来看, 它以 5 T h e S i x t i e s 0 ① 年代末新左派运动兴起为起点, 以7 年代初黄金时代终结、 各种社会运动衰退为标志, 时间跨越三个年代, 不再是 0 通常意义的年代界限。国内学者具体表述不一, 有的翻译为 6 年代, 有的则为 2 世纪 6 年代。笔者认为, 用“ 六 0 0 0 十年代” 这个表述更为妥当, 因为它不仅能够突出特殊的年代涵义, 还能与通常意义的年代表述相区别。
一、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出现的背景
世纪 6 年代上半期, 美国战后规模庞大的婴儿潮一代即将陆续成年, 但这一现象并未为好 2 0 0 莱坞重视, 青年没有成为电影叙述的主题。直到 1 年及前后, 它才表现出对青年文化与大学生 9 6 7 激进政治的浓厚兴趣, 开始推崇青年伦理和同情学生激进政治。这种变化, 是由以下一系列内外因 素综合促成的。 从内部因素来看, 好莱坞陷入生存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影业格局变化, 是促使其走向新好莱坞的 主要动因。 世纪 6 年代, 与美国丰裕社会的繁荣和兴盛相悖的是, 好莱坞影业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 0 0
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丹尼斯霍珀迈克尼科尔斯阿瑟佩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约翰卡萨维斯特萨姆佩金帕彼得波格丹诺维奇罗伯特阿尔特曼马丁斯科西斯维廉弗里特金等人组成了美国电影界的文化左派主导整个影坛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胡小芬
摘要: 六十年代, 好莱坞与大学生运动、 反文化运动一度结缘, 这给好莱坞与运动造成了很深的 影响。它使好莱坞走出了危机, 又因追随运动时尚而面临风险; 好莱坞向体制内叙事的回归中, 运 动烙上的“ 青年印记” 仍无法消除。对于运动来说, 年开始, 好莱坞以青年文化、 学生政治为创 1 9 6 7 作主题, 赋予了运动合法性, 对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 1 年及其后, 好莱坞回归“ 安全叙 9 7 0 事” , 将大学生激进政治及反文化置于质疑之下。这种新转向促进了运动的快速退潮。 关键词: 六十年代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 美国大学生运动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阿多诺与哈贝马斯O.内格特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编辑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

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

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

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阿多诺进而赋予“否定的辩证法”以否定任何肯定事物的普遍否定性的地位,认为它是一切可能的社会认识之基本原理,从而在哲学上为法兰克福学派确定了认识论根据。

在这些基本原理中,批判理论同社会理论,归根结底把认识批判和文化批判看成一回事;它既提出了总体性的理论认识的要求,同时又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认识的可能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兴起原因探析(1)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兴起原因探析(1)

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深入展开对这一运动的研究,对认识战 “清除共产主义”为名,在国内大搞政治迫害。“忠诚宣誓”和调查
后美国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内部敌人”的特务活动搞得人人自危。因此,几乎整个 50 年代,
一、步入“丰裕社会”
美国都笼罩在由其带来的高压气氛中。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沉默的一代”。“沉默的一代”
歧视运动的发展。
上处于一种极端僵化压抑的时代。由于冷战的原因,40 年代末
尽管这场青年学生运动随着 60 年代的逝去已烟消云散,但 50 年代初美国政治领域非常保守,出现了践踏美国自由民主原
它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使美国社会及其文化发 则的麦卡锡主义。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以
因此,50、60 年代兴起的反对现行文化体制的新左派理论 SDS)是 60 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组织之一,成立于 1959 年。该
在成人社会中间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但是它的个人主义和理 组织 1965 年以前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反对大学制度的种种弊
想主义却赢得无数青年学生的青睐并被付诸实施。寻求颠覆传 端,在校园内发起反对大学当局剥夺学生政治权利的言论自由
国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汽车等高档商 会变为爆发和反叛。
品纷纷进入普通人家。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迅速而彻底地改变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黑人反对种族隔离的民权运动兴起,
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节俭朴素的清教主义传统美 标志着美国政治领域的解冻。校园的大学生也打破了“沉默”,许
暴露。盲目鼓吹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开始用审慎 “在校园恢复基本的言论自由并保障学生谈论公共问题不再有
的眼光重新权衡科技革命和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最令人忧虑 危险。”该组织通过其所办的《学生自由通讯》刊物,反对忠诚宣

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

生平: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

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

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

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

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理论观点: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

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

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

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主要著作马尔库塞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的消逝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的消逝

作者: 钱永祥
出版物刊名: 当代青年研究
页码: 86-90页
主题词: 马尔库塞;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工业文明;单面人;二十年;浪漫主义;工业社会;社会理论
摘要: <正> 全面的抗议、全面的反叛、全面的否定、全面的希望——这是六○年代西方世界千万青年人的情绪和信念,也是二十年后的我们几乎无法理解的一段历史骚动的最直接写照。

六○年代已成既往。

今天或许仍有人愿意肯定六○年代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已经无法用对我们有意义的语言来陈述,或许有人仍在缅怀当年空气中弥漫的叛逆精神和乐观心态,但又有谁能在历史的嗤鼻冷笑声中,重新为这种叛逆和乐观提供任何真实而具体的内容?二十年前激进抗奋、如火如茶的抗议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成了一段不闻声息、不见光热的历史轶事。

马尔库塞——精选推荐

马尔库塞——精选推荐

马尔库塞⽣平:1898年7⽉19⽇出⽣于柏林⼀个资产阶级犹太⼈家庭。

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

1922年获哲学博⼠学位,1933年进⼊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

1940年加⼊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学任教。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影响。

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种⿊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

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理论观点:他认为现代⼯业社会技术进步给⼈提供的⾃由条件越多,给⼈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活,没有精神⽣活,没有创造性的⿇⽊不仁的单⾯⼈。

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种理性的⽂明和⾮理性的爱欲协调⼀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压抑升华”。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单向度的⼈》中,他指责艺术的⼤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具,从⽽导致⼈和⽂化的单向度。

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的再⽣。

在《反⾰命和造反》⾥,他强调艺术既是⼀种美学形式⼜是⼀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

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量同时也是否定这⼀肯定性的⼒量。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命可统⼀于改造世界和⼈性解放的活动中,它⽤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性,以唤来⼀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主要著作马尔库塞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生在德国,长在德国。

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实行排犹主义政策,他随法兰克福学派流亡到了美国,从此便扎根美国。

他加入战略情报服务局、秘密服务局为反法西斯战争工作。

1951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而马尔库塞则开始了他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生涯。

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53)、哈佛大学(1954-55)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布兰戴斯大学(1954-196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5-1970)执教。

虽然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尔库塞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但他的社会影响颇为有限。

随着西方各国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批判理论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马尔库塞也声名鹊起。

他被奉为“青年造反者之父”、“新左派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Marx、Mao、Marcuse)。

“他的书已经成为美国革命学生的工作手册”。

本文立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研究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和一场伟大的运动——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即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将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大背景,马尔库塞思想与学生运动宣言纲领之间的文本联系,马尔库塞与学生运动事件上的联系,媒体对马尔库塞“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地位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四章
论述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着重从宏观背景来考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

在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从造福人类的福娃变为压迫人的上帝,社会从生产时代过渡到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从被压制状态到拥有第四权,生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政治思维逐渐从分裂对抗转向和平共处。

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大学从“象牙塔”变成了“社会轴心”,人文主义教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接受高等教育从少部分人的特权发展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社会问题和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的交织是六十年代社会动荡的温床。

《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首先分析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出现相对微观的背景,即在二战后形成的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围。

在这个批判群体中,既有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保罗·古德曼,也有来自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诺曼·O.布朗,还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法农、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毛泽东;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理论批判,也有从垮掉派到荒诞派的离经叛道的文学批判,还有来自摇滚乐的大众文化批判。

马尔库塞依托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名声,并以其与时俱进的政治批判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群体中耀眼的明星。

其次介绍轰轰烈烈的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从“学生权力”和“学生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因和诉求,分析这场带有诗化特征的学生运动的批判性质。

最后,探讨马尔库塞通过教学、演讲、参加集会等形式介入六十年代美国学
生运动的概况,并通过他特殊的身份背景、公共事件的焦点人物、有争议的思想几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媒体为什么要把他建构成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的。

《第三章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中的马尔库塞精神》认为对人存在的关怀,对异化的批判,对人解放的追寻,“革命”的话语引起了马尔库塞和左翼学生心灵的共鸣。

单向度社会和消费社会是马尔库塞和学生共同批判的目标。

新感性、新人、新社会则是他们超越单向度的共同目标,而否定性思维则是批判和超越的基础。

马尔库塞对新工人阶级的批判,把青年学生当作解放单向度社会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学生的强烈认同。

爱欲解放论、大拒绝的革命方式、制度内的长征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这也是马尔库塞和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共同特质。

《第四章运动终结、批判继续》首先从美国学生运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角度论述这场运动面临的困境,然后从这场运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转向,“沉默的多数”态度的转变,学生思想的流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由于实践的“革命”运动已经终结,马尔库塞遁向了指向精神和未来的革命:自然革命、艺术革命。

他也对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虽然终结,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美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及六十年代批判精神的延续,以妇女运动和生态运动为代表的各种批判运动在六十年代后却仍然在继续。

这也体现了马尔库塞和六十年代学生等对发达资本主义批判的意义。

余论尝试对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阐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思考了三个问题:一、社会批判理
论何以能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二、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运动有何关系?三、社会批判理论对社会实践有何价值?【关键词】:马尔库塞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7.12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2导论12-30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30-61第一节转型进程中的西方社会30-50第二节静悄悄的美国高等教育革命50-61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61-138第一节战后美国社会批判群体的出现61-79第二节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79-93第三节诗化的批判:论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93-116第四节马尔库塞:建构的六十年代学生运动精神领袖116-138第三章美国学生运动中的马尔库塞“精神”138-179第一节对人存在的关怀:马尔库塞和左翼学生心灵的共鸣138-149第二节批判与超越:马尔库塞和学生运动共同的目标149-161第三节谁来解放单向度的社会:学生对马尔库塞解放力量的认同161-170第四节乌托邦的大拒绝:马尔库塞和学生运动共同的特质170-179第四章运动终结、批判继续179-216第一节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终结179-194第二节运动终结影响下的马尔库塞194-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