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六十年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17a00cce2f0066f53322ec.png)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个躁动不安的时代。
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革命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这种富裕社会还存在少数人的贫困,正是这种贫困使得美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虽然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结束,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创伤依然存在,西方世界陷入冷战状态,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势不两立,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政治背景。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变化,普通劳动人民开始崛起,民主意识越发强烈,黑人和妇女的主权意识逐渐觉醒。
黑人民权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民运动的主体,也是它的先导,一度达到高潮。
妇女解放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
黑人运动和妇女解放運动的风起云涌,反战运动的升级,使得整个美国社会陷入泥潭,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社会背景。
迷惘的人们精神信仰崩溃,价值观坍塌,似乎失去了方向,开始思考人类文明的前途。
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找不到信仰的出路,他们不再相信权威,主张追求自我,企图用另类方式寻找情感和心理宣泄口,反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
这是反英雄形象出现的文化背景。
从这些情况来看,反英雄形象是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反英雄形象的历史及其嬗变“反英雄(anti-hero)”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小说、戏剧或电影里的一种角色类型,他们兼具反派人物的缺点和英雄人物的气质。
“反英雄”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术语,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英雄主义的一种消解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新建构。
《朗曼20 世纪文学指南》(1981 年版)对反英雄的概念做了简要解释:反英雄否定行为的准则或先前被视为文明社会基础的社交行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小说的主人公逐渐从最初的伟人英雄和王子公爵演变成普通人。
早期的反英雄人物是指一些有理想有上进心的普通人,如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的男主人公。
60年代初美国人工资水平
![60年代初美国人工资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2061399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c.png)
60年代初美国人工资水平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037亿美元,美国平均工资是1883美元。
60年代10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60年代100万美元什么概念,60年代有100万美元算是一个富豪了,在中国大陆,年收入一万元RMB就算是非常有钱的人,是万元户了,而当时的RMB兑美元汇率官方兑换的大概是1:1,但黑市汇率绝对是超过了1:5,甚至更高,在中国香港,60年代人均年收入不到一万港币,当时港币兑换美元约为1:6左右,而且10万美元就能在香港买一栋私人别墅。
美国的工资规定和我们国家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工资不是公司规定的,而是一些政府规定的。
他们每个州的固定工资和小时薪水都不同。
比方说他们平均工资最高的就是外科医生,年薪可以达到平均219770美元。
精神医生可以达到21万美元年薪,护士平均年薪是10万美元。
会计师,审计师67430美元。
理财顾问94180美元。
电脑程序员74690美元。
电脑应用软件工程师90170美元。
小学教师53150美元。
初中教师53550美元。
大学教师分别是70550美元,83320美元,3320美元,76990美元。
消防员47270美元。
警察55180美元。
厨师44240美元。
理发师两万7650美元。
其二、美国华人的平均工资。
美国华人的平均工资也要按照职业类型划分,比方说餐馆洗碗一个月工资2000多美元。
餐馆厨师一个月薪资可以达到3000多美元,服务员工资在2500美元左右。
护工这类职业工资平均在两千美元以上。
如果在美国华人得到了护士执照,那么年薪可以大约70万人民币。
按摩师一个月收入2500元到4000美元之间。
装修师傅月收入3000美元之间。
律师医生分别是50万美元到20万美元之间。
火车司机有些收入比较低,年薪可在二到5万美元,如果拥有自己的车年收入可能达到8万美元。
其中仓库工工资最少,仓库工的月薪1400美元。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773b54d767f5acfa1c7cd6c.png)
学者:五十年代的基调是顺从一致,六十年代的标志是反叛与抵制权威。
评论家欧文豪在其《大众社会与后现代派小说》中精辟总结出战后是“大萧条时期焦虑的结束,焦虑时代的开始。
”
60年代: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年轻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印第安人的保留传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运动。
60年代的主导情绪:疏离感及与官方的敌对情绪
新自由主义是在30年代左派瓦解后演化出的一种立场,核心人物聚集在纽约学术界,他们不再信仰苏联与共产主义,但仍致力于社会改革,不再贬损美国文化而鄙夷其大众化的趋势。
存在主义:人有绝对的自由。
】,但要对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责,既自由又负责的状况导致巨大的焦虑,因为在进行选择时无理性标准可依。
同时人们都知道终究不免一死,因此存在就是虚无与恐惧绝望。
表现自我思考与分析,不在意社会行动。
疏离感不再是现代人的通病,而成为超越群众顺从心理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荒谬性无需也无法克服,而要以各种方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李明滨北大出版社
60年代时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主要倾向的一种手法
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价值观-相信崇拜权威
60年代:工业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的提高,金钱主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加深,两性关系及家庭关系的混乱。
犹太文化自身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
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美国评论界最重要的两大文学中心:一是以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为首的南方文学,另一个则是一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JD塞林格为代表的北方城市的犹太文学。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https://img.taocdn.com/s3/m/d7aa9e12fad6195f312ba66e.png)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
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
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
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
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
“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
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
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
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
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探析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的美学形态与实践路径
![探析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的美学形态与实践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2740a3f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5.png)
探析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的美学形态与实践路径探析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的美学形态与实践路径美国六十年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社会运动如井喷般涌现,反战、民权、女权等议题掀起了激烈的争论与抗议。
这个时代也出现了一批突破传统的电影创作者,他们试图通过电影来传达对现实的批判,探索新的美学形态和实践路径。
本文将从电影的美学形态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探析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的特点与意义。
首先,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在美学形态上表现出了多样性和突破性。
这些电影挑战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美学框架,通过非线性叙事、意识流、错综复杂的剪辑手法等方式,打破了观众对于电影固有结构的期待。
例如,《疯狂大赌场》(1963)由让·卢克·戈达尔执导,以碎片化的镜头描绘了一个美国社会的面貌,没有统一的故事线索,呈现出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效果。
同时,这些电影也运用了大量的实验性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美学的限制,探索了新的表现形式。
例如,《2001太空漫游》(1968)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运用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抽象的想象,将科幻与哲学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
其次,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在实践路径上反映了导演们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电影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关注电影本身的语言和形式。
导演们试图跳出商业片的桎梏,通过自主制作、低预算、独立发行等方式,展现他们对电影艺术的坚持。
例如,《黑人演员》(1964)由马尔科姆·X和诺曼·莱尔执导,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政治观点,讨论了黑人在电影界的地位和反对种族歧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部低成本自主制作的电影。
美国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电影不仅在美学形态和实践路径上具有突破性,更展现了它们对于当时社会风潮的回应和反思。
这些电影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战争等。
例如,《杀戮本能》(1967)由阿西罗夫斯基执导,描绘了一个反战士兵在越南称职的深情戏剧,通过对战争的揭露,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https://img.taocdn.com/s3/m/a263c62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0b.png)
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喧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不断地受到冲击。
此时的美国变成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
与这些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登上60年代美国政治舞台的,是一波采取不同于街头巷战、但同样表达着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的运动,这就是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hippies,特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美国社会中的青年群体。
他们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嬉皮士的:“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年轻人。
其特征是他们寻找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生活方式,偏爱奇装异服,常用致幻的麻醉剂或大麻。
”嬉皮士生活的四个主要元素——奇装异服、毒品、摇滚乐、群居——体现了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核:反叛,不满。
总的来说,嬉皮士作为一场文化反叛,它针对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嬉皮士们在60年代所努力争取的和平,友爱和自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现实的改变而失败,相反却是逐渐地深入人心。
“嬉皮士”的起源、发展及消亡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举起了反主流的大旗。
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暴力革命的风潮由此波及整个欧洲。
可是,美国却出现了相对平和的嬉皮士运动,其宗旨不是“暴力”,而是“爱”。
Hip这个词的本义是指人的髋部,后来有人用这个词描述吸鸦片者,因为这些瘾君子们通常是侧躺在床上吸烟,髋部总是高高突起。
在“垮掉派”的词典里,Hip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人,或者那些最有魅力的人。
Hip后面加上后缀“ie”就是指“小一号的Hip”,也可翻译成“业余垮掉派”。
从这个词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嬉皮士们的精神导师就是那些来自纽约的“垮掉派”诗人。
不同的是,加利福尼亚和煦的阳光让他们变得不再那么愤怒了。
1967年的美国出现了只有中国“文革”“大串联”时才能看到的景象。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
![美国60年代背景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773b54d767f5acfa1c7cd6c.png)
学者:五十年代的基调是顺从一致,六十年代的标志是反叛与抵制权威。
评论家欧文豪在其《大众社会与后现代派小说》中精辟总结出战后是“大萧条时期焦虑的结束,焦虑时代的开始。
”
60年代: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年轻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印第安人的保留传统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运动。
60年代的主导情绪:疏离感及与官方的敌对情绪
新自由主义是在30年代左派瓦解后演化出的一种立场,核心人物聚集在纽约学术界,他们不再信仰苏联与共产主义,但仍致力于社会改革,不再贬损美国文化而鄙夷其大众化的趋势。
存在主义:人有绝对的自由。
】,但要对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责,既自由又负责的状况导致巨大的焦虑,因为在进行选择时无理性标准可依。
同时人们都知道终究不免一死,因此存在就是虚无与恐惧绝望。
表现自我思考与分析,不在意社会行动。
疏离感不再是现代人的通病,而成为超越群众顺从心理的标志。
现代社会的荒谬性无需也无法克服,而要以各种方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李明滨北大出版社
60年代时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主要倾向的一种手法
中产阶级新教徒的价值观-相信崇拜权威
60年代:工业污染严重,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的提高,金钱主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加深,两性关系及家庭关系的混乱。
犹太文化自身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方面。
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与异化
美国评论界最重要的两大文学中心:一是以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为首的南方文学,另一个则是一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JD塞林格为代表的北方城市的犹太文学。
试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试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cd18979f46527d3240ce04f.png)
试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妇女运动的再度崛起,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运动之一。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解放女性的思想,帮助她们获得自由、取得普遍平等的社会地位。
运动着力地开展思想和理论建设工作,大规模地发展和建立组织,制定明确的斗争目标和策略,有力地推动了其本身的发展和深入,在改善美国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拟就这次运动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关键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原因1920 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美国适龄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后女权运动便转入低潮。
六十年代美国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如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权运动,史学界一般称为现代妇女运动的再度崛起。
本文拟就这次运动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一、40至60年代美国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地位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社会带来诸多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妇大批进入劳动力市场。
二战开始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男子走上战场,留守后方的妇女不得不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从1941年到1945年全美国有650万妇女加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就业增长率为57%。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H·查夫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经济地位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所能达到的。
”5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妇女有条件受到高等教育,获得大学毕业证书。
这样,大学里聚集了大量的年轻女性一起学习和生活, 这给她们提供了集体生活的场所,使她们树立起了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她们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促进了她们的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观念,在一个视男子为一等公民、女子为二等公民的社会中,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85ad10df5022aaea998f0f25.png)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196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经济由战后繁荣期转向了新一轮周期性衰退,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种族歧视导致了以黑人争取种族平等为目标的“民权运动”和女性群体以反对性别歧视为目标的“女权运动”。
而随着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50年代所谓沉默一代,已为抗议的一代所取代。
与这种普遍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特别是青年抗议浪潮相呼应,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靡—时。
可以说,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
其影响在美国至今还余音犹存。
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1]。
与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反文化运动绝不是凭空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
人们长久渴望的“丰裕社会”正在来临。
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精神需求和生命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报到了历史的前台。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调,科学技术和工艺制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威胁,既反衬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也加剧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2]。
特别是对于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青年来说,富足的生活更加加剧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担忧。
在失望和焦虑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走上了一条反抗正统社会规范的叛逆道路,这些人后来被称作“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
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
![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318420352d380eb62946d86.png)
运动的本质
青年“言论自由运动”
歌曲: “Let it all hang out!”(让我们畅所欲言吧) 青年运动的开端: 1964年10月 直接行动策略: 静坐。 青年运动的结果
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反文化”的形 成。
青年“言论自由运动”的成功。
Hippies:嬉皮士
Hip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s:嬉皮士
民权运动
直接行动策略——非暴力抗议
北卡罗莱纳的静坐
自由之行(1947) 选民登记 投票权 平等权 政治权
1963年8月28日在 华盛顿特区一次示 威游行中,发表演 说“我有一个梦 想”。
民权运动
民权运动的结果
种族隔离在南方结束。
南部黑人拥有选举权。 种族主义仍然存在。
青年运动
民权运动的延伸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
历史背景
美国黑人, 青年人 和妇女 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
在美国南部和 南部以外的地区,黑人 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 年轻人厌恶 美国社会中传统白人 男性价值观
二战中与二战后 妇女生活的变化
民权运动
禁止不同人种结婚 无选举权
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
什么是社会运动?
建构
自发
组织
自发行动
•社会变革的理念
必备要件 •意图造成变化的集体行动
•组织引导行动及吸引支持者
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youth movement
the youth antiwar movement
the anti-war movement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ccc66e31b765ce050814f1.png)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世界历史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2015 年5 月11 日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正文:(一)经济原因 (4)(二)政治原因 (6)(三)文化原因 (7)(四)军事原因 (9)参考文献 (10)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学生运动。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上,“麦卡锡主义”压抑了美国社会的民主与自由;文化上,美利坚民族久远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军事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方位对抗,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核武器的威胁之下,而越南战争的残酷也使得整个美国社会惶恐不安。
终于,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激进的社会活动。
Abstract:In the 1960s, the Students’ Movement erupted in US. This essay try to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it broke up in five aspects .After the SecondWor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has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rowth and wastransforming into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political dimension, McCarthyism deeplysuppressed democracy and freedom across the country. In cultural dimension, the UnitedState has a long-lasting tradition of rebel, which laid a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Student Movement in the 1960s.In military aspect, antagonism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viet Union make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uclear weapons.Besides, the Vietnam war made the whole American panicked and restless. It was in thefierce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that spawned a huge radical social idealism.Finally ,those complex factors resulted in the radical social movement.关键词: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Keywords: The American Students’ Movement ,concepts of consumption, the BabyBoom, McCarthyism ,tradition of radicalism, the Beat Generation, the Vietnam War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肆虐,查共、反共将整个社会都置身于红色恐怖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将这个世界置身于濒临毁灭的边缘。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2f06e8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8.png)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也被称为六十年代文化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掀起了社会风气的巨大变革,主要关注的是反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和传统制度,并试图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和政治改革。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时期。
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并没有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种族不平等、性别歧视和冷战带来的社会焦虑等。
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反文化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嬉皮士文化、民权运动、越战抗议和性革命等。
嬉皮士文化起源于旧金山,在美国和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嬉皮士以反对主流社会和道德观念为特点,倡导个人主义、和平与爱以及对于艺术和音乐的追求。
民权运动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运动中,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开始积极争取平等权利,包括消除种族隔离、结束种族歧视和争取选举权等。
民权运动的成功激发了其他群体争取权益的动力,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因素。
越战抗议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标志之一。
随着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一些年轻人开始反对战争,认为它是一场非正义战争。
他们抗议战争的方式包括示威游行、学生运动和纳税抗议等。
这种反战情绪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也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性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呼吁性别平等、性解放和反对传统的性道德观念。
性革命的象征包括使用避孕药物和安全套的普及、性别角色的重塑和同性恋权利的争取等。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产生了一系列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艺术和音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
音乐节和摇滚乐成为了年轻人聚会的场所和象征,同时也是宣扬和平、反战和自由的载体。
一些知名的音乐团体如披头士乐队和门多萨的吉米·亨德里克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反文化运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思潮组成。
美国六十年代
![美国六十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c788ebce7f1922791688e8ae.png)
时代印象
金
•
• •
• • • •
•
金斯堡的《嚎叫》
•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 歇斯底里浑身赤裸, 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 一剂, 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 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 他们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 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 士乐章彻夜不眠, 他们在高架铁轨下对上苍袒露真情,发现穆罕 默德的天使们灯火通明的住宅屋顶上摇摇欲坠, 他们睁着闪亮的冷眼进出大学,在研究战争的 学者群中幻遇阿肯色和布莱克启示的悲剧, 他们被逐出学校因为疯狂因为在骷髅般的窗玻 璃上发表猥亵的颂诗, 他们套着短裤蜷缩在没有剃须的房间,焚烧纸 币于废纸篓中隔墙倾听恐怖之声, 他们返回纽约带着成捆的大麻穿越拉雷多裸着 耻毛被逮住, 他们在涂抹香粉的旅馆吞火要么去”乐园幽径 “饮松油,或死,或夜复一夜地作贱自己的躯体
飞越疯人院
•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主人公 麦克墨菲为逃避苦役,假装精 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进行观 • 察,因不满医院的行为准则而 不断反抗护士长,结果遭到护 士长的报复,部分脑组织被切 除,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这 实际上是一群人格异常的病人 • 和人格应该正常的医生和护士 之间的故事,但是这些医生和 护士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格 变态,或是偏执,或是强迫, 反而不能容忍一个病人心理 • 正常,要强行把他变成白痴。
嬉皮士
• 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 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 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 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 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 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 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 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 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 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 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 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 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 为“陈府”。
第十章-世纪六七十代的美国经济
![第十章-世纪六七十代的美国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04734e4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6.png)
其次,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 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如通过立法 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30年代, 这些 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
第三,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 位,例如, 1961-1969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开 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
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 的。
第四节 美国的经济滞胀
一、滞胀的概念 所谓 “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 称,由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 (inf1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成,用以描述美 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 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 二、经济滞胀的表现
第三, 30年代前夕,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发展仅限于一些部门; 到了50-60年代, 美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而巩固地得到发 展。同时, 私人垄断资本、跨国公司也有新的 发展。
第四, 30年代时,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中立为特 征;而50-60年代美国的超级大国扩张主义态势, 使美国从一个反法西斯的盟主演变为谋求世界 霸权的国际宪兵。
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政策,都是美国统治阶级在 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 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 济的一种手段。在当时起在了积极的作用,但 是它是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 刺激总需求为代价的,这样一来,势必带来了70 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这表明新政式的改革 已经走到了尽头。
一、“新边疆”政策的内容
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从广义角度说包括对内和 对外政策两个方面,对外方面涉及粮食用于和 平计划、争取进步联盟政策、和平队计划。这 里主要论述国内新边疆政策。
美国20世纪60年代(改)1
![美国20世纪60年代(改)1](https://img.taocdn.com/s3/m/e67e7848f7ec4afe04a1dfba.png)
一天由此被定为“马丁·路德·金的日子”,之后,全美国会 在每年这一天庆祝,赞颂马丁·路德·金,表示对他的尊敬。
He was assassinated by the racist in June,1968, and this day was named "the 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afterwards and celebrated in the U.S. 他在1968年6月被种族歧视者暗杀,这
Historical Background (历史背景)
the conciousness of different Americans (美国人各种不同的意见)
Afro-Americans:They had a taste of life outside the south so that they know that life in the segregated south was not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Women:During WWII,women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in responsible jobs for good pays, but they don't have them in the 1960s. Youth: They resented traditional white male values in US society.
• Beginng Event: Freedom Speech Movement自由演讲运动
In Octomber 1964, a CORE organiser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and collected money at the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at Berkeley.在1964年 十月,种族平等的国会的组织者在伯克利( 美国加州西部城市)大学公布 消息并筹款。 The university police chief and deans came to stop him, and finally would arrest him. Then a large crowd of students spontaneously surrounded the car and protested so that 800 students were arrested. • However, the university was closed and the teachers voted to change the school rules. The movement was ended with students‘ success.警察局长和大学院长来阻止他,最后逮捕他。那一 大群学生自发地包围了车并且抗议,800名学生被逮捕。 • 然而,大学被关闭,老师们投票决定改变学校的规则。这个运动以学生们 的成功而结束。
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所带来的影响
![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所带来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8786d75a417866fb84a8e50.png)
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所带来的影响自1862年9月22日美国第十二届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以来已有147年,但实际上种族之间的隔阂一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存在。
这种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时有了极大的转变。
1964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1965年又通过了《选民登记法》、《移民改革法》和《公平宅地法》等一系列法律。
这些措施都旨在消除美国社会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隔离界限。
美国建国初始,黑人一直是以奴隶的身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干着最繁重的劳动但同时却要受到奴隶主的残酷欺压与剥削。
这种生活终于南北战争之后的1862年林肯总统的一纸法令下在法律上得到了解放,但实际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阶级观念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掉。
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隔离状况直到二战之后也一直存在,战后美国国内存在的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就是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在就业方面存在种族歧视,黑人一般从事笨重的和最受轻视的劳动职业,平均工资只有白人的1/3到1/2,失业比例很高。
在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种族隔离。
这一切矛盾在积累了多年之后终于爆发出来,反种族歧视斗争以小石城事件为标志蓬勃的开展开来了。
在小石城事件前后,黑人还开展了反对公共场所和共用事业中种族隔离的斗争,其中的马丁路德金博士是最杰出的一个领导者。
他领导了多项民权运动,例如1955年12月初由马丁路德金牧师在蒙哥马利市领导的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很快波及35个城市,起因是12月1日,黑人女裁衣工罗莎·帕可斯夫人在乘坐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时,因拒绝给白人让坐而被拘留。
12月5日法院以“擅占白人专座”、违反隔离法而被判处监禁14天。
在金牧师领导下,黑人高举“从今后不要乘坐公共汽车”的标语,抵制公共汽车,经过长期斗争,1956年11月13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即为违宪,在这之后金牧师又领导了一系列人权运动并获得了成功。
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继承了印度圣雄甘地的思想,反对以暴制暴。
美国60年代民权运动
![美国60年代民权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da36fff941ea76e58fa0464.png)
Movements
The U.S. Supreme Court(美国最高法院) claimed that schools in the Board of Education which insist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were illegal.
25,000,000 people got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apartheid(种族隔离制度) and the U.S.
√The strongest leadership, headed by Martin Luther King
√ Founded in 1957 to link southern negro churches
√ Collective leadership to organize activities for civil rights
♣ Black and white young people (some white professional men and women, and some white housewives)
Organizations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SNCC)学生非暴力统一行动委员会
The introduction on American writer
Alice Walker
America: Social background 1950s ——1960s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女权运动)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民权运动) the youth Movement(学生运动) the Anti-war Movement(反战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cb820dcd89eb172ded63b7b6.png)
反主流文化/社会革命、反战运动、女性主义的崛起、西班牙裔和奇卡诺运动、新左派、犯罪、太空探索,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状况的关键词。
其中反“主流文化运动”和“犯罪”与我们今天所评析的电影紧密相关。
[关键词]60年代;婴儿潮;反主流文化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
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
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
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
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上一页 下一页
专题:那个疯狂而令人着迷的时代--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碎片
二 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麦田守望者》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 “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政治
嬉皮士经常参加和平运动,包括反越战的游行和争取人权的游行。青年国际党是嬉皮士中特别政治活跃的亚群。
从2005年的观点来看,嬉皮士性别歧视相当大,但实际上嬉皮士很快就接受了女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原则。
一开始嬉皮士对同性恋不十分容忍,但随着运动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接受同性恋。
嬉皮士也通过“落出”社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实现他们所寻求的变化。回到农村去、合作企业、替代性能源、新闻自由运动和有机农业在嬉皮士运动开始时都受到青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毒品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滥用毒品的程度被支持越战的人夸张。他们用这个借口来反驳嬉皮士反对越战的理由。但实际上的确有许多嬉皮士使用毒品。他们尤其希望利用毒品所产生的幻觉来达到内心的修养。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够产生幻觉的药品如LSD和裸盖菇素。虽然也有许多嬉皮士不用毒品,但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个标志和他们不肯遵从社会守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