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33
横波在通过A面时,
60
波速 变大,通过B面时,
B
400
波速 突然消,失
⑥
说明B面以下的⑥物质接近
2900
于 液体 状态。
⑦ 6000
③是 软流层 ; ①和②合起来是 岩石圈;⑦ 是 内核; 岩浆发源于 ③ 。
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答案】B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 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圈层划分
速度/km.s-1
0
3
6
9
12 15
33
990000
1000
2000
地面
35千米 上地幔 下地幔
地S 壳P
S、P增加
地 S
幔P
固体 莫霍界面
固体
2900 深3000 度
4000
海洋水
冰川水
由地球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
上
河流水
圈层的,水圈大处气于水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水
地表水
湖泊水
陆地水
地下水
生物水
水圈(不断循环运动)
生物圈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A
②
①
(km) 0
图中字母A、B分别是 莫霍 面、 古登堡面;
③ ④ ⑤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无明显的界限?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大气圈与水圈的循环过程等。
4.结合实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阐述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调查地球圈层结构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担任指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力量,激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地球仪等教具,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直观认知。
3.利用实际案例,如地球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讨论交流等方式,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确保讨论的深入进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圈层及特点 1.地壳: 1.地壳: 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17km 大陆部分厚, 大陆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2.地幔 2.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 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2)平流层图(对流层顶至 )平流层图 对流层顶至50-55km) )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晴朗
(3)高层大气图 )高层大气图 80-500km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 的高空有电离层, 的高空有电离层
二、意义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生物圈 组成: 一、组成:地球上所以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 圈和地壳上层 核心: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 水面以下200米 核心:地面以上 米 水面以下 米 二、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同心圈层的分布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依据: 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特点
二.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消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名称 特征
界面
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地壳厚薄不一,
H地壳 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
地壳会更厚
C 莫霍 界面;
G地幔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的部存在 D
一个 软流层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面
古登堡
界
E+F 地核
厚度约3 400千米,分外核和内核两层
3.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 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 岩石 组成。 微思考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哪一 圈层?该层的物质组成及特点是什么? 提示:属于地壳。该层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厚度分布不均。
到达地面时 人的感觉
较慢
只能通过 固体 传播
左右摇晃
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 体、气体传播
上下颠簸
(2)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名称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位置 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 在地下约 2 900 千米处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速度 的变化。
(2)圈层结构。
B.古登堡界面下部
C.上地幔上部
D.地核内部
4.塞梅鲁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流凝固后位于( )
A.地球的外部圈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软流层被认为是火山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幔 的上部。第4题,火山喷发,岩浆凝固转化为岩浆岩,成为岩石 圈的一部分。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1张PPT)
地震波的分类 纵波(P波) 横波(S波)
速度快, 固、液、 气介质
速度慢, 固介质
共性
传播速度都 随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 变化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 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横波和纵波哪个对地表 的破坏程度大?
地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球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
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的 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
圈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同时也和其内部圈层有密切联系
1、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BD)
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由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多种水体组 成的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 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同时也和其内部 圈层有密切联系
小结:
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
水 圈 水、生物水等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些位置叫什么名称? 1、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
发生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
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 2、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解析:当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 横波表现为 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 度比横波快,所以先感到上下跳动。
高一地理必修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9张PPT)
软流层在此!
注:可以将蛋壳和蛋白间的
膜连同蛋壳一起看作岩石圈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P28[活学巧用]1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
考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联想: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
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 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我们怎么办???
1、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地圈震层来了的,依陆 据
(1)概念:
地上的人先感
(2)分类:
觉到什么震动, 后感觉到什么
震动?海洋上
纵波VS横波
的人呢?
primary
sec快ondary固、液、气 上下震动划分依弱据
慢
固态
左右晃动 强
速度都随物 质性质的变
化而变化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显增加
1000
深 度 2000
横波
千
米 3000
莫霍界面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思考?
[课件]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拼)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 A是 莫霍 界面, B 古登堡 界面,B界面地震波的传 播特点是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 (2)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 称是:① 地壳,①+②岩石圈 , ③下地幔 ,D 外核 ,E 内核 。 (3)D层物质状态是 液 态, 横波消失、纵波速 。 其判断理由是
地壳
莫霍 界面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古登堡 界面
上地幔顶部
上地幔 下地幔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下地幔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2900
外核
古登保界面
地核
内核
图表总结:
圈层 名称
地壳 (莫霍面) 平均17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 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典型例题一: 例1 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 发生显著的变化是 ( A)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都完全消失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典型例题二 例2读“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 (1)左图中表示纵波的是 实 线,表示横波的是 虚 线。 (2)右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 是 莫霍 界面, b 是 古登堡 界面。内部圈层A 是 ,B 地壳 是 ,C 是 。 地幔 地核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目前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依据是什么?分哪两种形 式?在传播时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 续面?在这两个面上地震波传播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哪三层?各有什么特 征?什么是岩石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连
续
古登堡界面:地下
面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24
8
(二)地幔
软流层 上地幔
下地幔
莫霍界面 地幔:由富含镁铁
岩石圈 的硅酸盐类组成
由上而下,铁镁含
地幔
量渐增呈固态
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可能是岩 浆的主要发源地
9
(三)地核
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 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 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 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 原因.
内核:呈固态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想想一一想想::地地震震发发生生时时,,海陆上地航 行上的的船人员们又有有什什么么感感觉觉??
纵波 固、液、气态
(P波)primary
速度快
共同点 在不同的介质,传播的速度也不同
横波 固态
(S波) secondary
速度慢
2
两个现象
①地震时陆地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②地震时海洋上的船只只会上下颠簸,而不左右摇摆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 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 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14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地球外部主要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地球外部圈层主要特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一)地震波
1、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是地震时,从震源向四周扩 散的弹性波。是人们探究地球内部的手段。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年人教版(新),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与过程: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通过讲授、讨论、总结等环节,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年人教版(新),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这是人教版(新)第一册第一章的内容。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以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构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发他们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接着,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介绍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接着,我详细讲解了各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运用了地球仪、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展示了地球圈层结构。在此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见解。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 内部圈 层结构 示意图 怎么画?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壳 古登堡界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名称
不连续 深度
面
(km)
地 壳
大陆地壳
平均17
大洋地壳
莫霍界面 33
地 幔
上地幔
软流层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古登堡界面 2900
内核
6370
特征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氧、 硅、铝)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 厚,平均厚17千米
水
成云致雨
分层依汽据: 主要根据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变
厚度化的情况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运动形式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2000~3000K M
无线电短波通讯
分 层
50—55KM
平流层 17~18KM(赤 道)
O3层吸收 紫外线
地面
升高
降低
平流 对流
8~9KM(极地
)
高层大气
O3吸收紫外线 有利于飞机飞行
最活跃的因素。
外部圈层的相互联系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外 部圈层结 构示意图 怎么画?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地壳
内部
地
地球的同心
圈层
地幔
球 圈层 的
地核
物质组 成和特 点
圈
外部 大气圈
层
圈层
结
人类生活在
范围
水圈
范围和 特点
构 地球表层
生物圈
③大陆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 硅镁层)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 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40分)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A. 地质钻探B. 研究地震波C. 地层和化石D. 理论建模2.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A. A为水圈B. B为生物圈C. C为大气圈D. E,F合为岩石圈(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下地幔B. 软流层C. 图中D层D. 图中G层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震波就是横波B.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D. 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4.如图,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题.(1)图中表示地壳与地幔间界面的数字以及界面名称是()A. ③一古登堡界面B. ⑤一莫霍界面C. ⑤一古登堡界面D. ③一莫霍界面(2)从图中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点分析,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A. ⑥一地壳B. ④—地幔C. ①一内核D. ②一外核5.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题(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F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2)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它的构成是()A. C+E的上部B. C+EC. E+GD. G+H6.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P波,虚线为S波)()A. B. C. D.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B.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8.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主要发源地是()A. 地壳B. 地幔C. 软流层D. 地核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B. 岩石圈是由地壳组成的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10.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B. 软流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C. 地震波通过软流层时速度加快D. 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发源地11.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题。
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A. 17千米B. 5千米C. 33千米D. 2900千米12.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序号依次是()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1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A.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 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C. 地壳和地幔D. 地壳和地核14.读图,完成下题(1)北美洲的西部有高大的山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张裂处B. 山脉位于南极洲块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张裂处C. 山脉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D. 山脉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2)我国地震灾害频繁,原因是位于()①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②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③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④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②④15.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完成下题.(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P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km左右深度时完全消失B. P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C. P波和S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km深度时同时减慢D. P波传播速度较S波快(2)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厚度最大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B.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C. 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二、综合题(共3题;共19分)16.日本当地时间2013年10月26日凌晨2时10分(北京时间1时10分),东北地区福岛县以东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距地面10公里。
结合图9“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发生时,在福岛的居民会感觉到()A. 只上下颠簸B. 只左右摇晃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地震波通过A界面时,速度均降低B. ①为硅镁层,②为硅铝层C. ⑤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不能传播横波D. ①+②+③为岩石圈17.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________波,(P)表示________波(2)图中各层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3)S、P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Km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________不连续面.(4)在2900km深处,S波________,P波波速________,从而发现了E________不连续面.18.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④是________面.(3)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答案】(1)B(2)B【解析】【分析】(1)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为地幔、G为地核.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故选:(1)B.(2)B【点评】(1)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为地幔、G为地核.3.【答案】C【解析】【分析】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两种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故答案选C。
4.【答案】(1)B(2)D【解析】【分析】(1)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故结合图中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判断⑤莫霍界面、③古登堡界面.(2)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由题中图可以看出,横波在②外围处消失,可知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②一外核.故答案为:(1)B.(2)D.【点评】(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2)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5.【答案】(1)D(2)A【解析】【分析】(1)A、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所以横波是可以通过岩浆的,故不符合题意.B、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是物质的状态而不是温度,故不符合题意.C、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所以与题干中2900千米深处不符,故不符合题意.D、地震波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速度也不同,地震波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说明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故正确.(2)A、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据图分析C地壳E地幔,所以岩石圈的构成是C+E的上部,故正确;B、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据图分析C地壳E地幔,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而不是整个地幔,故不符合题意;C、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而E地幔G外核,故不符合题意;D、G外核H内核,G+H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故选:(1)D.(2)A【点评】(1)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D莫霍界面,F 古登堡界面,C地壳,E地幔,G外核,H内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6.【答案】A【解析】【分析】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不能通过流体物质。
分析上面四幅图可知,②图显示在地面下一定深度横波继续存在而纵波消失了,表明②图错误;③图显示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同步均匀增加,③错误;④图显示横波、纵波速度在某一深度突然降低,而后又同步增加,④错误。
①图显示在某一深度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而后纵波继续传播,①正确。
故A为正确选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横波、纵波的特点,意在考查了学生对地震波经过古登堡界面的变化和利用此原理来寻找海底油。
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需要同学们掌握地震波中横波、纵波传播特点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