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0b3b7f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b.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XX 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开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 XX 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交融的道路开展,再放异彩。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
XX 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 5 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
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 XX 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人文旅游资,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如何将 XX 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交融开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课题。
一、 XX 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XX 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包括大禹文化、蜀文化、江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季节、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 13 个领域。
假设干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族山歌等。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困境有哪些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困境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c16904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3.png)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困境有哪些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石窟艺术到宏伟的古建筑群,从精湛的传统技艺到珍贵的历史文献,山西的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山西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威胁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决心。
资金短缺是山西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首要困境。
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文化遗址的环境整治等。
然而,由于地方财政的有限,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在资金分配中的优先级相对较低,导致资金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以一些偏远地区的古建筑为例,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年久失修,甚至面临倒塌的危险。
人才匮乏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文物修复师、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
但在山西,这类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尤其是在基层地区。
一方面,由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
这使得一些文化遗产在保护和研究方面缺乏专业的指导,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保护意识淡薄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困境。
在一些地方,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些居民在古建筑内随意搭建、改造,破坏了原有结构和风貌;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文化遗址进行过度开发,导致其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遭到破坏。
此外,部分游客在参观文化遗产时,不遵守相关规定,乱扔垃圾、乱刻乱画,也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给山西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文化遗产的产权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在保护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8aa9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b.png)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遗”,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 知识与实践技能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非遗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将非遗元素融入到旅游开发之中,以提升当地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出发,探讨相关的策略和对策。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1.商业化过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将非遗文化过度商业化,为了吸引游客,将传统文化变成了娱乐化的节目,忽略了其历史和内涵。
这导致了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的丧失,给非遗传承带来了不可逆的损害。
2.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不够扎实,导致非遗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由于旅游带来的挤压效应,一些非遗文化更受到了威胁。
3.游客理解不足在非遗旅游开发中,游客对于非遗文化的理解不足,只停留在表面的观赏和体验,很少有人真正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髓。
1.建立保护机制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挖掘力度,确保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得以传承。
2.强化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游客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其历史渊源,增进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3.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旅游文化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e954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9.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保护。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他们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得以促进,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在于丰富和丰满世界人文地理图景,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
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承的环境和条件,将会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造成严重损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关全人类的未来,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旅游的发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许多地方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开始重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来参与和体验,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
旅游业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创造了新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使他们更加有动力和信心传承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旅游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这样,旅游业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支持,同时还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路径发展。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也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获取经济利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分商业化,忽视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
这不仅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纯粹性,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陷入了功利和市场化的困境。
如何通过旅游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开发,同时又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e4f4fe81c758f5f61f6743.png)
Hale Waihona Puke . 文化 综合 .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丁梦玲 ( 四川 美 术学 院美 术学 系 4 0 1 3 3 1 )
摘要 :近年 来 ,随着世 界非 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热潮 的兴起 ,我 国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也有 了快速 的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热带动 了 遗 产 地 经 济 文化 的发 展 ,但 随之 引发 的 问 题 也 不 容 忽 视 ,如 遗 产 地 商 品过度 商品化现 象、对遗产地环境承载力的破坏等 ,这些使得文化遗 产的真 实性遭到 了进 一步的破 坏和扭 曲,由此 引发 了学术界的争议和 思 考 。本 文 立足 于后 现 代 背 景 下 的 遗 产 旅 游 热 引发 的种 种 问题 ,对 文 化遗 产与旅 游的双向关 系进行分析探讨 ,同时提 出在原真性视野 下的 遗 产 旅 游保 护和 开发 策略 。
到 :保 护 、美 化 和 改善 人类 环境 的 各个 组成 部 分是 协调 发 展旅 游 业 的最根 本 条件 之一 。同样 ,合 理 地管 理旅 游 业 能够 大大 促进 对 物 质 环境 和 文化 遗产 的保护 和 开发 ,也 有利 于 提 高生 活质 量 。从 《 声 明 》 中可 以看 出 ,旅游 业 的发 展与 文化 遗 产保 护 开发 有 着 向互 动 关系 。文化 遗产 不被 发 现 ,其价 值 可 能会被 自然 的尘 埃所 淹没 ;文化 遗产 被 发现 ,其 价 值得 到认 同,但 被 人 为的破 坏 的可 能性 也 加剧 。因而 ,文 化遗 产 一 旦发现 ,防 止人 为地 破 坏也 成 为 了保 护 中的重 要 问题 。 关键 词 :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遗 产旅 游 ;原 真 性 三 、原真 性视 野下 的 遗产 旅游保 护 开发策 略 1 . 在文 化遗产 的开发 和利 用 中范 围要 明确 文 化遗 产 旅游 热 潮 的 兴起 , 带来 的诸 如 实物 资料 保 存 不 善 在 实 际 中,单 纯地 一 味追 求 “ 封 闭式 的原 生态 保护 ”足不 埘 导致 的缺 失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继承 人 “ 后 继无 人 ” 的尴 尬窘 境 , 的 ,也是 不切 实 际 的,单 纯 地强 调 “ 大 规模 的 开发 保护 ”也 是不 这些 问题使 得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真 实 性遭 到 了进 一 步的 破坏 和扭 对 的,这 样会 对 文化 遗产 造 成致 命 性 的破坏 ,因此 ,在 对 文化 遗 曲, 由此 引发 了学 术 界 的争议 和 思考 。而 争 议 的主 要焦 点在 于对 产 进行 旅 游 开发 时 ,要有 一 个 “ 度 ” 的把握 。在 文化遗 产 旅游 胜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 原真 性 ”的 问题 上 以及 实证 分 析方 面 。随着 演 中, “ 防 火墙 ”的建 立是 有效 保 护文 化遗 产 原真 性 与完 整 性 的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关注 度 的逐 渐 攀升 ,各方 利益 都 介入 其 中 , 自 方 法 。在 东 t t - 人转 的 表演 舞 台 ,将展 演 与生 活通 过 “ 防火 墙 ” 然 引发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开发 与保 护 的 问题 ,尤其 是 对 “ 原真 性 ” 隔 开 。通 过 把 “ 演 员 ”的生 活 隔离 为后 台, 东道 丰在 游 客到 来历 的 理解 更加 激烈 。 通过 这 种方 式来 保 护和 隔离 他们 的文化 。在后 台 ,他 们避 开 游 客 在 这样 的背景 下 ,尤 其 是 中国这 样 一个 拥有 丰 富非 物质 文 化 的注 视 ,仍 旧过 着 他们 充满 意 义 的传 统生 活 ,而 在前 台 ,他 们将 遗 产 资源 和广 大 客源 市场 的国家 ,正确 认识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开 提供 此前 存在 的文 化遗 产更 为真 实 的表现 。 发 问题 ,研 究原 真性 视 角下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旅游 开 发就 具有 了 2 . 在 文化 遗产 的开 发和 利用 中速 度要 适度 现 实意 义和 紧 迫感 。 从研 究 的角 度 讲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和 利 用涉 及 的领 域众 多, 后 现代 背 景下 的遗产 旅 游热 内容复 杂 ,覆 盖面 广 ,许 多优 秀 文化 传 统 的价值 ,我 们 还没 有 认 1 . 遗产 旅 游 中的怀 旧旅游 识 到或 者认 识 不深 刻 ;从 投入 的 角度 讲 ,需 要投 入 巨大 的财 力 、 在 大 众旅 游 盛行 的 今天 ,遗 产 与旅 游 就好 像 一对 连体 婴 儿总 物 力和 人 力 ,要在 短 期 内完 成或 取得 重 大 的突破 都 是很 艰难 的, 是相 伴相 生 ,不 可 分割 ,并形 成 了特色 的遗产 旅游 。遗产 旅 游是 因此 ,在 开 发 利 用 文 化遗 产 时 ,不 能急 功 近 利 ,要 有 科 学 的 方 种 人们 自觉地 将 自己 的休 闲活动 与 记忆 中 的或 是认 定 的过 去联 法 。很 多遗产 地 政府 为 了配 合旅 游 ,迎 合游 客 的 “ 时 尚 口味 ” 系起 来 的行 为 ,其 中最 突 出 的体现 就 是 “ 怀 旧旅 游 ” 。怀 旧旅游 对 遗产 进 行 改造 、装 饰 等 ,使之 成 为名 副其 实 的 “ 创造 遗 产 ”的 是2 O 世 纪末 2 1 世 纪 初 的流 行社 会 现象 ,与现 代化 、技 术 与社 会 的 行 为 ,使 得遗 产 的主 人 常常 处于 “ 失语 ”状 态 ,对 遗产 的 原真 性 急剧 变 迁造 成 的心 里 紧张 与精 神焦 虑 有 关 。这也 就是 现 代社 会 下 造 成极 大 的破坏 。 越来 越 多 的人热 衷 于 去有 历 史感 的古 镇旅 游 的原 因 。社 会 的急剧 3 . 在文 化遗 产 的开 发和利 用 中政府 要主 导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2e4b2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7.png)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远离城市喧嚣的古村落,寻找传统的民俗风情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古村落民俗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和解决。
本文将从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现状中国拥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这些古村落不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传统的民俗风情。
古村落民俗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景观价值而备受游客关注。
许多古村落逐渐开发成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古村落旅游业也因此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古村落的开发建设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随着投资者的进入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一些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给古村的原始风貌带来了破坏。
一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过于商业化,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模式化的开发所淹没,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魅力。
一些古村落的开发过度依赖景区和旅游业,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一旦旅游市场出现波动,就会给古村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面对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发展困境,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式和理念。
传统的古村落应当在保留原有文化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不应该简单地进行景区化、商业化的开发,否则将失去了古村落的原生态和民俗文化特色。
我们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古村落旅游应当注重生态环保,并且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与当地的村民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实现古村落旅游的良性发展。
我们也需要反思古村落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古村落旅游不能仅仅依赖于景区和旅游业,还应当发展其他产业,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思路和建议,推动古村落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强化古村落旅游的规划建设,注重古村落旅游的生态环保。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596266c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1.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沉淀。
然而,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出路。
一、困境1. 缺乏资金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维护、展览陈列、研究保护等方面。
然而,很多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导致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无法及时修复和保护的困境。
2. 城市化进程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拆迁或改建的命运。
城市化的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威胁。
3. 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困境。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盗窃、抢劫等人为破坏行为都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严重损失,使其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出路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应加大资金投入,优先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和管理。
2. 引入社会资本政府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资金来源,还可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3. 加强教育与宣传教育与宣传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培养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4. 制定保护计划与措施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措施。
这包括修复维护计划、展览陈列计划、传承与研究计划等,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5. 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经验的共享和资源的互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困境。
结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困境,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好我们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https://img.taocdn.com/s3/m/f93e1d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1.png)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受人们青睐的旅游方式。
文化遗产旅游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历史的风采和文化的底蕴,更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成为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载体。
在文化遗产旅游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分歧和争议,即真实性问题。
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问题是指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和争议,从而影响到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和效果。
为了解决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需要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真实性的概念与特点真实性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可以被认为是某一对象或事物的真实程度。
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真实性通常指的是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所展现的文化和历史的真实性。
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景点本身的真实性,即景点所呈现的文化和历史是否真实、完整;二是游客的真实性,即游客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认知和体验是否真实、深刻。
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元性,真实性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取决于时空背景和个体认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体验,因此真实性具有多元性;二是易变性,真实性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体验也会不断变化,因此真实性具有易变性。
二、真实性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影响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对于旅游的体验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真实性是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价值之一,它代表了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历史的痕迹,是人们了解和认知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
如果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和争议,将影响到游客对于景点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影响到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和效果。
三、真实性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需要寻找真实性的理论基础。
真实性的理论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真实性,二是文化的真实性。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5e50bc3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e.png)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
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很多的困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足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由于保护意识的不足,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仍然状况堪忧。
例如,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由于“文革”等事件的影响,多少文化遗产被毁坏,流失,或是失落,这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虽然现在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意识还需要加强。
只有当每个人都重视、热爱和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才能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机制良好,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但是目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各地基层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缺陷。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也不够,难以有效地预防、抵御和减少风险。
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上,需要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应保护机构和体制,增强监管力度,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执行能力。
三、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过度近年来,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商业化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能过度追求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一些文化旅游项目过于商业化,甚至可以说是把“文化”这个词都糟蹋了,很多文化景点成为赚钱的工具,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是对文化遗产的不尊重和破坏。
文化遗产应该受到妥善保护而不是虚与委蛇,而商业利益也应该在保护之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四、古建筑维护困难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也是面临很多困难。
古建筑的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而一些古建筑的维护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哪些困境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哪些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44dad84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c.png)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哪些困境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然而,在当今社会,这些珍贵的遗产在保护与利用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且严峻的问题。
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
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财政预算有限,无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例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堡、古老的寺庙,由于长期缺乏维护资金,逐渐破败不堪。
此外,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社会资本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的局面。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许多文化遗产所在的区域被纳入了新的建设规划。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古老的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
这种盲目追求发展而忽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导致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
比如,一些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传统村落,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打破。
再者,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往往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
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在遗产周边大量建设商业设施,破坏了遗产的原有环境和氛围。
同时,游客数量的过多也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文物的磨损、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比如某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由于游客过多,导致景区拥堵不堪,文物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另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一大困境。
虽然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情况。
一些违法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处,使得法律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同时,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无法可依。
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研究
![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b580b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b.png)
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它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对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在实践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许多古老的建筑、遗址、手工艺品等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和管理。
比如,对历史建筑进行定期的检测和修复,确保其结构的稳固和外观的完整性。
其次,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也是关键所在。
通过教育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地,培养他们从小就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再者,创新保护手段也是时代的需求。
利用现代科技,如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保存。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研究领域,文化遗产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的演变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历史建筑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的建筑技术、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
例如,研究故宫的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能够了解明清时期的皇家制度和文化内涵。
而对传统手工艺品的研究,则能够展现出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
比如,研究苏绣的针法和图案,能够领略到江南地区的细腻风情。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文化遗产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为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
例如,通过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对照研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文化遗产的年代和背景。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策划与开发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策划与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3a9d1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5.png)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策划与开发研究引言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以游览或体验历史、文化、自然遗产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因其具有文化内涵、感染力强、启发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但是,文化遗产旅游不同于普通旅游,它需要更加谨慎的策划和开发,因此,其策划与开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旅游的现状中国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因此,中国也成为了一个文化遗产旅游大国。
根据《中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白皮书(2019)》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文化遗产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9.9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了9.05%。
文化遗产旅游也成为目前中国旅游市场最重要、最热门的板块之一。
但是,文化遗产旅游也遭遇着许多问题。
例如,文化遗产展示不够真实、特色不突出、营销手段不尽完善等等。
二、1.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策划策划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第一步,他的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和开发方向。
在策划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性,为游客提供带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内容和服务。
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因为不同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适合不同的人群,例如年轻人,长者,学生等等。
其次,应该制定详尽的目标制度,包括景区规划、营销手段制定、旅行路线规划等。
最后,应做好销售模块的计划,例如推销方案、主题路线分配、各种平台的在线销售规划等。
2.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从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角度,真实的再现历史文化,多角度地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推出真正有特色和品质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为了保持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真实性,开发时应该模拟市场需求和个性化的消费者需要。
只有通过提供先进的服务和真实的文化场景,才能为消费者带来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其次,在文化遗产旅游中,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旅游市场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文化价值体现在旅游产品中。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93293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4.png)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地点、建筑和自然景观。
维护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于后世的传承与演进至关重要。
因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都对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综述进行梳理,旨在促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
一、世界遗产原真性研究1. 定义与内涵世界遗产原真性是指世界遗产地在历史、文化和自然方面保持其最初状态、真实性和独特性的程度。
原真性的保护要求尊重遗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确保其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时间推移中,都能够真实地展示和传达其独特的价值。
2. 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评价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学者们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历史真实性、文化对比性、整体性和传统技艺等。
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3. 保护与传承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例如修复和恢复古建筑、保护文物和推行传统技艺等。
同时,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社区的参与度和对遗产的认同感,以促进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遗产完整性研究1. 定义与内涵世界遗产完整性是指世界遗产地所包含的遗址、建筑和景观等方面的完备性和完整性。
完整性的保护要求保存遗产地的原貌、结构和环境,以确保其整体完整呈现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评价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学者们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遗存完整性、功能完整性、环境完整性和认知完整性等。
这些指标能够测定世界遗产的各个方面的完整性,为合理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
3.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世界遗产的完整性需要平衡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止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对遗产的侵害;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为世界遗产提供必要的保护和管理。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d4658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e.png)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展开研究。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引出主体内容。
在将深入探讨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策略,探讨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剖析非遗在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推广策略。
结论部分将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促进非遗文化在旅游领域的推广和传承。
【关键词】非遗、旅游开发、问题、策略、传承、结合、挑战、推广、结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与商业化开发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如何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实现旅游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外来文化冲击的挑战,"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对"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为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1. 分析非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所遇到的困境,包括传承机制的不完善、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的平衡难题以及市场化运作与文化传统的矛盾等问题;2. 探讨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有效策略,包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加强非遗文化的市场推广以及结合当地资源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等方面;3. 探讨非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结合方式,探索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实现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4. 分析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推广策略,包括运用社交媒体、举办文化活动、加强文化教育传播等途径,拓展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306d2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1.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遭受到破坏和遗忘,导致文化资源浪费。
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措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缺乏吸引力,无法有效吸引游客。
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和产品创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研究还旨在为政府部门和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1.3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通过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发创新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目的地,增加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全球合作与发展。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符号、象征、表演、节日等的总和,是人类智慧和创意的结晶。
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
![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db08cdd9240c844769eaee7d.png)
维普资讯
广西民族研究 2 0 06年第 3 ( 期 总第 8 期) 5
rl m .On t eo h rh d O o ra t rbe s u h a h eain b t e a u aim d cr . ai s h t e a ,Smei n mp t o l ,s c st er lt ewe n n t rl n p m o s a o n n me eai t n a d t er lt nb t e t nch r a ea d tu im ,aewel i u sd i h t l . ri z i n h eai ewen eh i e i g o rs l ao o t n r l ds se n t ea i e c r c Ke wo d :eh i c l rl ei g ; tu i ; n tr l m ; c mm ecai t n y r s t n c ut a rt e o rs u h a m au ai s o ril a i z o
・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一般项 目。项 目编号 :0 B 0 4 5 MZ 2 。
维普资讯
・
16 ・ 8
广 西 民族 研究
20 0 6年第 3期 ( 总第 8 ) 5期
博物馆所收藏的艺术品是否真品,或者是否是它们所宣称的那件物品,判断该物品与其要价是否相
・15 ・ 8
国外 民族 文 化 遗 产 旅 游 原 真性 问题 研 究 述 评
马 晓 京
【 摘
要】原真性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英文文献中的热点与难点 问题。本 文一方面梳理其概念、主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从分离到互动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从分离到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1b65cad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4.png)
一、文化遗产旅游的定义
文化遗产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和了解文化遗产,从而深入了解一个国 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址、博物馆、文化景 观、传统建筑和艺术作品等。文化遗产旅游的主要特征是文化性和不可替代性, 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产,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 念
最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 管理政策,并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以及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同时,也需要提高 游客的文化素养和意识教育水平。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的探讨和研究,以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促进游客 与文化遗产的互动,以提高游客的体验和认知效果。这些研究可以为文化遗产 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1、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及其重要 性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文化 遗产是经过历史沉淀和积累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因 此,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化遗产旅游中,游客往往会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 价值进行深入了解。如果文化遗产失去了其真实性,游客就无法获得真实的体 验和认知,从而影响文化遗产旅游的质量和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表 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说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传 统知识和技艺等。这些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 多样性有着积极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1、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的,它反映的是 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2f84a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2.png)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非遗旅游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旅游方式,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非遗在旅游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探讨。
非遗旅游所涉及的文化传承者数字不足,专门人才匮乏,导致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难度提高。
传承人数量少,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旅游需求,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和旅游商业的追求,一些地方采取了仿制和彩票等方式,暴力扩大自身的非遗旅游产品。
这种做法破坏了非遗的传承性质,瞬时收益挤占了长期发展的空间。
非遗旅游存在诸多“旁门左道”行为,包括一些旅游景点将虚假、无趣味、经济性质的环节放在非遗项目的前面,导致游客在参观非遗项目的时候感觉疲惫,乏味。
这种“避风港蹄”的做法,破坏了非遗旅游项目的真实性和美感性质,同时也被视为欺骗和消费者欺骗行为。
非遗旅游项目的商业化、市场化推广也导致了其的商业性越来越强,社会实际上更看重的是生产和消费,而不是文化本身。
非遗旅游项目的消费价格越来越高,抢占了正常的市场需求,成为了一种掠夺性的经济活动。
这种趋势有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但同时也造成了非遗的沦陷、非遗文化的低质化。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切实加强非遗旅游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上,通过传承人的转移,扩大非遗传承的规模,并使非遗传承现代化,以更好的贡献非遗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应该加强非遗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推广真正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旅游景点,弱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推广,保证非遗旅游项目的正常运作。
非遗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守非遗传承的原则,尊重文化自身的灵魂。
做好非遗文化保护的同时也要利用市场力量,发挥非遗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总之,对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策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
作者:吴晓隽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刊名:
思想战线
英文刊名:THINKING
年,卷(期):2004,30(2)
被引用次数:27次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 1998
2.威廉·瑟厄波德;张广瑞全球旅游新论 2001
3.Bruner E M Transformation of Self in Tourism 1991
4.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 1999(01)
5.联合国教科文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6.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2000(05)
7.联合国教科文;关世杰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 2000
8.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2000
9.蒋原伦传统的界限厂 1998
10.陈志华屋满为患--文化遗产保护困难重重 2001
1.张金玲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2.董培海.施江义.李伟关于旅游产品符号价值的解读[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9)
3.李娜.张捷旅游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变迁的空间分异——基于公众感知的九寨沟案例分析[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4.李胜利.顾韬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9(11)
5.吴丽云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与泰山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 2009(4)
6.王延彬.乔学忠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9(7)
7.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下)[期刊论文]-图书馆 2008(6)
8.易小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9.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8(1)
10.陈伟凤.陈钢华.黄远水遗产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及其塑造途径研究[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1.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期刊论文]-旅游科学 2008(1)
12.冯淑华.沙润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真实感-满意度"测评模型初探[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7(6)
13.李燕妮博物馆旅游的符号意义及体验价值初探[期刊论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4)
14.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15.王晓晓.张朝枝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期刊论文]-旅游科学 2007(1)
16.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期刊论文]-学术探索 2006(6)
17.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 --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6(5)
18.李燕妮旅游者视角下的中国博物馆旅游探索[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9.匡阗民俗旅游村真实性的调查与研究——以京西爨底下村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0.王伟伟.吴成安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05(36)
21.熊理然.骆华松人口生态生产:人地作用机制下"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视角[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6)
22.任媛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探析[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23.倪用玺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模式比较研究——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4.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研究——以落水村旅游发展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5.胡海燕世界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以布达拉宫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6.张祖群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7.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xzx200402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