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章节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章节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

3.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确定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浓度变化。

章节三: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浓度的定义: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溶液的可能性越大。

3.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形成。

章节四: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本质区别。

2.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解释它们的本质区别。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判断方法:加热或加入溶质,观察溶液是否发生变化。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

八、课后作业:1. 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2. 描述如何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 讨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化学专家或行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3)学会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溶液的概念和知识,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3.实验演示(15分钟)(1)饱和溶液的制备:取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溶解完全,再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至再也无法溶解,即得到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的制备:取另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食盐溶解,即得到不饱和溶液。

4.实验操作(2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回答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不同?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结果和操作的正确性。

6.拓展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完成相应的题目和问题。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7.归纳总结(5分钟)四、板书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五、教学反思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化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延伸,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广泛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在探究过程中引导他们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即饱和溶液的概念。

本节课活动设计为两个层次,即探究饱和溶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以及可以应用于哪些实际问题。

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9-6),来达到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性。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学生在对溶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是对只有固体溶质的溶液进一步认识。

在概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定性的实验扩展到定量的资料分析,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标要求: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大的,物质(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反而降低的。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区别。

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滴管、滤纸等。

2.实验试剂:硝酸钠、水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溶液有什么特点?”二、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

2.教师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还可以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三、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

2.实验法: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能溶解。

四、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实验一:将硝酸钠加入烧杯中的水中,搅拌至不能再溶解为止,得到饱和溶液。

2.教师演示实验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钠,观察是否能溶解。

五、学生分组实验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滴管、滤纸等实验器材。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课堂讨论七、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八、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判断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导入1.教师拿出两杯看似相同的溶液,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两杯溶液有什么不同吗?”2.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起来一样,不知道有什么不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溶液的分类:1)单一溶液:只有一种溶质1.3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特点对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图片,分析其区别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教学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未达到最大限度,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1)溶质的溶解量不同2)溶液的状态不同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变化第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3.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3)改变溶质的颗粒大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1)减少溶剂2)降低温度3)增加溶质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1)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状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际应用:1)生活中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2)工业上的例子:如烧碱生产、硫酸铜生产等4.3 教学活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和实验观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5.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第六章: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6.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的曲线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6.3 教学活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判断饱和溶液中的应用第七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7.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1)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原因第八章: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8.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1)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8.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第九章:饱和溶液的工业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掌握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1)提取金属:如硫酸铜、硫酸锌等2)制造化工产品:如烧碱、纯碱等3)制糖工业:如蔗糖的结晶提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0.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定方法、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10.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重点和难点解析2.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五、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来举例说明(如盐水、糖水等)。

2.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区别和性质,包括:(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被达到时,所得到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之间,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最大溶解量是否达到。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3.实验演示(1)实验材料: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溶剂和溶质,无水碱酸纸,实验盘等。

(2)实验步骤:②在每个溶液上方分别放置一片无水碱酸纸,观察无水碱酸纸上是否有溶液残留。

(3)实验结果: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不会产生结晶,而不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会产生结晶。

(4)实验分析和解释:饱和溶液中已经凝聚了最大的溶质量,再加入溶质无法使溶质继续溶解,因此不会产生结晶。

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没有达到最大的溶解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可以继续溶解,当溶液中的溶剂挥发后,其中的溶质就会逐渐结晶。

4.总结与反思通过分享学生的实验心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饱和溶液最大溶解量区别性质溶解度八、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仪器、试剂等。

九、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掌握程度;2.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来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稀溶液和浓溶液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重点、难点、疑点和解决方案1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和“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2.难点:通过实验与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难点:如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1)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步解决问题的同时,建立和分析非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三、教学过程[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板书】:I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有变化吗?水量会变化吗?这个实验显示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加入时摇匀,直到试管中有不再溶解的残余固体。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黑板摘要】:饱和溶液:某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不能溶解在一定量溶剂中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定性的解决方案。

[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3、7-4。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和总结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正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适用学科化学适用年级初三适用区域通用版课时时长(分钟)60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影响溶液是否饱和的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液浓稀和溶液饱和与否的关系。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教学难点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换;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二、知识讲解考点 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加同种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加溶剂、升温注意:此处通过改变温度实现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之间转化的情况,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 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 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微格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

2. 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

难点:1. 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 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溶液的本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温度下,同质量的溶剂中溶解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4. 分析讨论:学生对比实验结果,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点,总结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例,如海水、糖水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自主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化学教案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化学教案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区别。

2.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溶液是什么吗?溶液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

(二)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2.举例说明:比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氯化钠小于36g,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三)学习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

如果有,说明溶液未达到饱和;如果没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未达到饱和的溶液。

2.实验法: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如果溶解,说明溶液未达到饱和;如果不溶解,说明溶液达到饱和。

(四)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1.升温法:将不饱和溶液加热,使溶质溶解度增大,从而转化为饱和溶液。

2.降温法:将饱和溶液冷却,使溶质溶解度减小,从而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3.加溶质法: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使其达到饱和。

4.减溶剂法:蒸发溶剂,使溶液浓度增大,从而转化为饱和溶液。

(五)课堂小结2.强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解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5g氯化钠。

(2)20℃时,100g水中溶解了40g氯化钠。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反思1.加强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介绍判断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介绍溶解度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联系。

3. 举例说明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晶体生长、制药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器材:准备溶质、溶剂以及实验所需的烧杯、量筒等器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1. 教[设问]1 、用量筒量取10mL 水,2 、向三只816 24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 ,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怎样使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的问题,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3. 讲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通过实验,向已经溶解了较多溶质的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4. 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等方法,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或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并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溶质(如食盐、糖等),溶剂(如水、酒精等),烧杯,试管,搅拌棒,温度计等。

2. 课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如食盐水、糖水等)和不饱和溶液(如清水、酒精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让学生分别取一定量的溶质(如食盐、糖等)放入不同容量的溶剂(如水、酒精等)中,观察溶解情况。

(2)引导学生发现:当溶质在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时,形成的是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时,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3. 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2)加热法:对溶液加热,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4. 实验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溶质和溶剂,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2)记录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工业生产等。

2. 举例说明:食盐水在腌制过程中的作用,糖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

3. 学生能够运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难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药品和器材。

2. PPT课件和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2. 做好实验操作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溶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从而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的转化,总结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应用: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完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应用实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
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
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
[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
学生一:可以;
学生二:不可以;
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
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
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

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
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讲解: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把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和溶液,如溶液③即为蔗糖饱和溶液,溶液①即为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实验:如何使溶液③中的蔗糖继续溶解?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水至固体全部溶解、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剂。

实验设计:如何使溶液①变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入蔗糖至不再溶解、蒸发水至固体析出、降低温度至固体析出。

引导:冰水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小结: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设问: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方案,
演示实验:向②中继续添加蔗糖,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如果蔗糖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蔗糖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该溶液的溶质。

设问:现在溶液②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了,那么它还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吗?
学生一:不能,因为它是饱和溶液。

学生二:能,因为对蔗糖来说它是饱和溶液,它应该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演示实验:向实验②中加入少量食盐,搅拌,观察是否溶解。

小结:所谓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溶质而言。

讲解:在一定条件下,溶液根据能否继续溶解溶质可以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所含溶质的多少粗略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设问: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学生:思考、讨论、举列子。

小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没有直接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但是,在相同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2. 主要板书
七、教学反思
通过经历“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怎样使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的问题,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
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

峨堡寄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一)
3月19日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主讲人李海霞
主要内容教师如何精心备课
活动记录
新的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备课的内容也有所变革。

那么教师备课需要备什么呢?
备课时,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警醒语。

备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要备到“点子”上。

教具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有一个怎么使用、怎么用好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对使用的教具不熟悉,上课时手忙脚乱,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耽误了时间;有的教师由于教具摆放位置不当,学生过早地看见,待使用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或用完随意一放,牵扯分散了学生继续学习其他内容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过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上,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