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是优点还是缺点

合集下载

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

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

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从自恋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自恋者,是指自我中心、过度自负并追求自身重要性和优越感的人。

他们对自己持有极高的评价,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常常排在其他人之前。

虽然自恋者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但是理解他们的自我中心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们相处和应对他们的行为尤为重要。

关于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他们常常隐藏内在深处的自卑情感,通过追求表面上的自身优越感来掩盖这种不安全感。

在自恋者看来,只有将自己置于所有人之上,别人才能够认同和尊重自己。

这种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次,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对于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也有一定影响。

现代社会追求个人主义和竞争,给予了自恋者实现他们自我优越感的机会。

媒体、社交网络等平台也进一步鼓励了自我吹捧和展示。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自恋者更容易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追求。

此外,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往往也伴随着对他人关系的困扰。

他们难以真正关心他人,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常常导致他们被认为是自私和不懂得关心他人。

然而,我们在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局限性。

自我中心并不一定代表自恋者毫无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法改变。

虽然自恋者对他人的感受缺乏敏锐度,但是他们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积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与自恋者沟通,或许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改变的可能性。

最后,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其相处。

相比于批判和指责,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去探究自恋者内心的需求和动机,或许可以为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理解自恋者的自我中心视角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关注他们内心的动机和需求。

自恋是优点还是缺点

自恋是优点还是缺点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妈妈常常要给孩子喂奶,对孩子拍着、呵护着,让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亲情与关注。这时,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良好的照顾,孩子能够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
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时,好妈妈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时,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
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3.对赞美的无限需求是就是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4.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 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 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注意事项
病症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 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 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 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 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4.坚信他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概念介绍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 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 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 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 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自恋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自恋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自恋是以自身为性恋对象的一种心理障碍, 常表现为影恋, 即以自己的影像 为性爱对象, 但有时也可以过去的自我或稍变形的自我表象为对象。

按霭理士的 观点, 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恋, 其中影恋是自 恋的最典型的现象。

自恋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请参考! 自恋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自恋是贬义词。

自恋造句 (1)“我真的对别人喜欢不起来。

”你大概自恋于这样的一个自己吧? (2)人没有美丑,只有特色,自恋总比自卑好!罗志祥 (3) 自恋是源于对于生活的极端热爱, 对于细节以及享乐主义的不断追求。

(4)也许要越过青春,才能知道青春是多么自恋的一段时期。

(5)我觉得,不自恋就不痛苦。

不少朋友都有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 疾病,有些人总对我说:应该得抑郁症的是你。

但我有一种心态,就是不找理由 推卸问题,不骂自己,也不骂别人。

(6)我的在别人眼中的自恋,我的轻狂,我的不自知。

我永远的容易满足, 爱笑,我在生活中,他们说,我像开心果一样,但愿是。

给自己,给周遭,带来 快乐。

(7)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

但绝对不能自恋! (8)也许要越过青春,才能知道青春是多么自恋的一段时期。

有时候想, 爱情之所以要兜那么大圈子,付出惨烈代价,是因为他生不逢时。

拥有它的时候 我们缺乏智慧,等我们有智慧的时候,已经没有精力去谈一场纯粹的恋爱。

(9)你该学习自恋的纳瑟斯,他迷恋自己的影子,终日与影子纠缠玩耍, 不知疲倦。

(10)从自信到自恋,凤姐说这不是距离;从神马到浮云,看开之后失去了 距离;从我到你,祝福泯灭了距离。

愿你幸福零距离! (11)楚雨荨:"我见过自恋的,没见过你这么自恋的,我告诉你,我 上辈子下辈子,上下八百辈子都不会喜欢你这个自恋狂!"。

(12)男:我喜欢了一个女生女:她一定很漂亮男:你太自恋了。

(13)人多少都有点自恋,如果程度从 1 到 10,那我的自恋指数可能在 9 左右,呵呵,所以我把这理解成"自爱",自己爱自己,知道爱自己别 人才会爱你。

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

虽然彻头彻尾的自恋型人格较为罕见,但我们很多人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不健康的自恋所带来的影响。

当你同自恋者交往时,他们不切实际地看待现实会让你对自己和自己的感觉产生疑问。

他们毫无羞耻心,傲慢自大,认为自己理应享受特权,令你愤愤不平。

他们贬低你,让你感觉自己一文不值。

他们脾气糟糕、自私霸道,让你提心吊胆,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受到侵犯。

有时我们会被他们的自大感和优越感吸进去,自恋者通过我们身上自恋的弱点抓住我们。

如果我们的自尊心稍有不坚定,如果我们人格当中缺少一点什么,自恋者就会趁机上位。

假如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你觉得更充实更有意思,你也许会选择付出代价实现它。

可这样一来,结果往往是你牺牲了自我只换来镜花水月和满身伤痕。

一旦走进自恋者的世界,你必将失去自我。

自恋者是从来没有过充实感的个体,除了对完美的幻想、对他人的嫉妒,以及害怕羞耻感以外,他们内心空空。

他们的家门口挂着这样的条幅:放弃自己都可进入。

自恋者只利用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能吹捧他们的人,另一种是他们能将之比下去的人。

正常的互惠关系在他们看来好像是被侵犯和利用一样,他们会用甜言蜜语诱骗你、用小恩小惠勾引你、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操纵你、用怒火冲天的架势恐吓你。

唯一的目的就是抹去他人的独立性,从而继续自己融合的错觉。

但没有界限一切将变成混乱一片,毫无现实意义。

对自恋者来说,选择那些高看他们、认可他们有特别之处,并让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的人是很重要的。

自恋者往往偏好那些有身心缺陷或没有权力的人,因为便于操纵控制。

要把奴隶当成体面的人来看待是件很难的事。

健康的人际关系不期待完美,不期待需要的彻底满足和愿望的彻底实现。

好朋友让我们内心更丰富、更坚强,让我们敞开内心但不会抛弃自我。

但自恋者认为自己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然而这种极端自私的付出完全不考虑别人是否需要,这其实是变相的索取,只是他们自我欺骗、自我膨胀的做法罢了。

除受虐狂外,没有人愿意和自恋者交朋友,他们贬低别人、侮辱别人,甚至把别人当做替罪羊。

自恋领导者的一把双刃剑

自恋领导者的一把双刃剑

73自恋:领导者的一把双刃剑刘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助理教授张梦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研究助理刘鑫 张梦怡 | 文及商业领域中自恋的领导者,你会想到谁呢?是公开嘲讽对手、将自己列为103项公司专利“共同发明者”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是想要拯救人类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或是“鸡汤”教父马云?还是各种疯狂“自拍”的雷军?又或许是为自家产品代言的董明珠……没错,虽然他们成长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个人经历、身处不同的行业、引领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但是他们都一样的“自恋”:他们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擅长通过各种方式(如演谈自恋的领导者,非常接近“卓越领导者”这一人设,几乎是魅力型领导的代名词。

毋庸置疑,自恋能成就领导者;然而,自恋也能摧毁一切。

讲、出版书籍等)来传播自己的或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他们会竭尽所能地运用各种方式来为他人描绘美好的愿景和未来,激励他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进;他们一个人就能够代表整个企业,是企业的形象符号。

事实上,不只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商界领袖拥有“自恋”这种特质,在我们身边,随处可以见到自恋的领导者。

一方面,他们自信、果敢、有远见,极具个人魅力,特别擅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或是在逆境中,果断地做出决策,鼓舞员工的士气,让大家相信最终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而获得成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自恋:领导者的一把双刃剑极其自负、固执、自私,从不关心也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更不会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甚至最终可能将企业引入歧途,给员工和企业带来灾难。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自恋特质对于领导者们来说就是如此这般谜一样的存在。

领导者应该如何去看待自恋这种特质?自恋特质为何是领导者的一把双刃剑?自恋的领导者应当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避祸就福,更好地利用自恋特质的潜在优势、克服其潜在不足,从而成为更加优秀的领导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来回答以上问题。

水中的倒影:关于自恋人格

水中的倒影:关于自恋人格

水中的倒影:关于自恋人格英语中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

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西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的课题,而且也许是最有趣的课题之一。

我们可以把自恋分成一般性的自恋和病态的自恋。

一般性自恋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点。

以下我们就看一看两个可以反映自恋倾向的行为。

首先是写日记。

从效果上看,写日记确实可以起到记录重大事件、练习写作能力的作用。

但从动机层面看,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恋。

有一组外国漫画,名叫《一个女孩的一天》,精细地描绘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一天的经历:起床,照镜子,打扮,与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一起玩,男孩送给她一朵花,还吻了她,然后回家、写日记,最后在写完美好日记的美好心情中甜蜜地睡着了。

可以想见,这个小女孩对自己是如何满意,白天的经历又何等清楚地证明了她对自己满意是何等的正确。

这样的事当然应该用有着最温馨的颜色的日记本记下来,以便将来在需要一遍遍满足自恋的时候一遍遍地重读。

如果日记是一本书,那这本书通常只有一个读者,就是作者本人。

那些把日记拿出来公布发表的人,是把他们的自恋扩大化了。

不过,虽然写日记可能是自恋的表现,但小学生们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写日记,则与自恋无关,而可能与施虐受虐有关。

其次是照镜子。

我们就这一点谈谈男女在自恋上的差异。

男人和女人谁更自恋一些?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有一则幽默:一个人问,爬在镜子上的一只蚊子是公的还是母的?另一人答曰:肯定是母的,因为母的才喜欢照镜子。

这是用女人的行为特点来推测母蚊子的行为,所有读了的人都会会心一笑,看来女人喜欢照镜子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有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结果却完全相反。

他们在路边摆了一面大镜子,然后观察谁会照上一照。

他们的发现令他们自己都大吃一惊:男人比女人更喜欢照镜子。

你应知应会的“自恋”知识

你应知应会的“自恋”知识

“自恋”——作为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心理学上关于它的研究由来已久。

弗洛伊德把自恋列为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爱他人型、守旧型和自恋型)之一。

爱他人型人格把爱与被爱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作为管理者,他们关心、支持他人,躲避冲突,愿意让他人依靠自己。

他们是弗洛伊德所称的潜意识外向的人。

守旧型人格与爱他人型人格相反,是内向的。

他们谨慎自律、自我依靠、遵守规范,合适做基层操纵性管理者。

高成效者可成为好的调和者和团队成员,低成效者则会变成画地为牢的官僚。

自恋型人格独立意识强,自信心强,难以被说服,有强烈的寻求权利和荣誉的欲看。

他们是事业上的创新者,常常成为所从事行业的专家。

与爱他人型人格不同的是,他们渴看被崇拜而不是被爱;与守旧型人格不同的是,他们具有雄心壮志,想尽办法到达自己的目的。

自恋者轻易成为杰出领导一个领导者的成功与否,和他的人格特点存在很大的关系。

爱他人型人格过分看重他人的赞成,看他人的脸色行事,缺少魄力,难以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守旧型人格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稍好一些,严谨和细致可使他们成为操纵型的管理者,但进进到决策层面时,他们就显得缺少创见。

只有自恋型人格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他们常常具有两个重要的领导特质——远见卓识和感化力。

自恋者由于不喜欢循规蹈矩,而是喜欢创造游戏规则,因此他们对未来有强烈的发展导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常常更强。

高回报对他们的***也让他们乐于往支付高风险的代价。

心理学家指出,很多自恋者都会往从事高压力、高回报的工作,有可能成为传奇的领袖。

这类工作可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更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无尚荣誉。

心理学家迈克尔·麦科比在研究了很多自恋型领导者后发现,在商界,随着职位的升高和压力的增大(收进和名望的回报也愈来愈高),这类自恋型领导者也就越多。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著名“情商”专家丹尼尔·戈尔曼将自恋型领导者分为了“健康”和“不健康”两个类型。

健康的自恋型领导者善于检讨,并且乐于接受现实的检验。

自恋时代你自恋吗?

自恋时代你自恋吗?

自恋时代你自恋吗?作者:简•M.腾格来源:《世界博览》2017年第18期导语:自我欣赏听起来很棒,并且是现代美国文化的一条核心原则。

但是,过度的自我欣赏却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自恋,以及随之而来的消极行为。

“自恋”虽然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但即使是从未上过心理学课程的人,在看到这个词时也会知道它的含义。

关于自恋,一些其他常见的名称包括傲慢、自负、虚荣、浮夸以及自我中心。

自恋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自以为是,爱吹牛,只喜欢倾听自己的声音,或者自认为是个传奇人物。

许多自以为是的混蛋都是自恋者,但是不少圆滑、表面光鲜、非常迷人的人(遗憾的是,后来发现这些人实际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不诚实的)也是自恋者。

自恋者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就像那张流行海报中的小猫看见自己是一头狮子一样。

自恋者不只是自信,而且是过度自信。

简而言之,自恋的人过于欣赏自己。

过度自我欣赏的顽疾英文中的“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一位想要寻找真爱的长相迷人的年轻人。

美丽的仙女厄科(Echo)爱上了他,并且不断重复着他所说的话,但是那耳喀索斯最终还是拒绝了厄科,从此厄科便渐渐消失了。

那耳喀索斯仍在继续寻找自己的完美伴侣,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自己水中的倒影。

那耳喀索斯爱上了自己的倒影,一直凝视着它,直到死去。

后来,在他死去的河岸边,长出了一朵鲜花,也就是现在的水仙花。

那耳喀索斯的神话讲述了自我欣赏的悲剧——那耳喀索斯被自我欣赏所禁锢,无法与自我以外的其他人建立联系,而且他的自恋也伤害到了别人(这里指的就是厄科)。

这则神话映射出了真实生活的情况,即自恋可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最严重的后果。

今天,受弗洛伊德和其他学者的著作影响,我们开始用希腊神话中的那耳喀索斯来描述自恋的人格特质。

自恋的核心特点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膨胀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自恋程度较高的人——我们称其为“自恋者”——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外貌、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方面都比其他人优秀。

社会上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社会上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社会上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无意识地表现出自我意识,比如说自恋、自欺欺人、自卑等情况,这些情况都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而自我概念则是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了身份、价值、目标、自我形象等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表现出自我意识。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自恋。

自恋者往往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出色,更优秀,更有价值。

他们常常自我夸大,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同时也会看低别人,觉得别人没有自己出色。

自恋者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把自己看作最重要的,别人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而自欺欺人则是指自己对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错误的判断,过度自信或过分悲观都会表现出这种情况。

自卑则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自信,缺乏自尊心。

二、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自我概念的形成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个人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

比如说,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形成对自己的高度期望和自信心,而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和压抑。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会对个人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比如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更受重视,而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和集体的价值观念更为突出,个人的独立性则不太被提倡。

三、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个人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正确的自我概念包括了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认知。

那么,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呢?1. 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前提,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发展。

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来更好地了解自己。

2.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建立正确自我概念的另一重要方面,自信心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属于心理自我中的自我认知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属于心理自我中的自我认知

篇一:《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主讲老师朱丽君一、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健康1.对健康认识的发展(1)几个世纪前——不死亡(2)20世纪以来——无病即健康(3)近二三十年来——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定义包括四个维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对健康的总知觉。

(1)生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的生理功能状态,即个体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

个体从事的活动可以分为六类自我护理活动、运动、体力劳动、角色活动、家务劳动、休闲活动。

(2)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的心理、心理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状态。

(3)社会健康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活动。

如与朋友的交往、参加集体活动以及据此的自我评价、是否与他人合得来等。

(4)对健康的总知觉指的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健康。

它包括自己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健康的看法,对自己抗病能力的看法,以及健康在自己生活中占多大比重的看法。

3.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9)头发光洁,无头屑(10)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二)什么是心理1.心理的本质(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现象(1)个体心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属于心理自我中的自我认知}.①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②情绪和动机③能力和人格(2)行为不同于心理,与心理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自信与自恋的区别

自信与自恋的区别

自信与自恋的区别*导读:自信与自恋的区别有哪些?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但是自恋却不同,如果太过自恋反而影响心理健康。

那么自信与自恋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小编现在就来告诉各位,大家必须引起重视。

*一、自信与自恋的区别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有充足的自信,那么不论是在工作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肯定会特别优秀。

但是,如果过度的自信那么就形成了一种自恋心理,这是十分令人讨厌的。

过分自恋总是让人感觉特别的厌烦,那么,如何区分自信与自恋呢?1、在谈话的时候,自信的人会关注你,专注的倾听你,不打断你。

而自恋的人会打断你,会说我也如何如何,他们更期待你来关注他。

2、当然,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而言,自恋是自信的基础。

在我们的生命早期,当我们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照料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感,这也是我们获得对这个世界安全感、信任感的基础。

心理学上将婴儿的这种无所不能的状态称之为原始自恋。

原始自恋是健康自恋的雏形,也是成年后人际安全感、自信、自尊、自爱的基础。

3、婴儿随着成长,慢慢的发现,除了自己之外,外面还有一个更丰富、并且自己不可能掌握的别人和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合适的挫折中逐渐明白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也是不完美的。

即便这样,每个人都是有价值和可爱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真正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欣赏,心理学上把这种自我价值和自我欣赏称之为继发自恋,一个人只有完成这个心理发育发展过程,才能完成健康的自恋,在后续的生活中才可能获得充分的自尊、自爱与自信。

4、如果心理发育出了状况,一直停滞在原始自恋的需求中,这样的人就是一种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只看得到自己,看不到他人和世界,很难同情或共情、理解别人;表达中我字灰常多;很容易认为别人的任何一个眼神或者外界的任何一种声音都和自己有关;时而自信到天堂,时而自卑到地狱;极度需要外界的认同和崇拜;更严重的一点的,为了保持自己虚弱的自尊,需要不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各种自我激励才能生存或者与人相处。

浅析中学生的自卑、自恋、自负、自残

浅析中学生的自卑、自恋、自负、自残

浅析中学生的自卑、自恋、自负、自残永宁中学张胜霞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性格、智力、知识积累和品德培养的良好时期,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在此阶段,学生能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美好的人生会打下扎实基础,幸福生活将指日可待,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然而,任班主任多年,我痛心地发现,一部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烦躁、多变,未能健康快乐成长。

因为多种原因,他们自卑、自负、自恋、自残,令人痛心,极端的表现令人担忧。

自卑者,潜意识里或公开总是认为自己是低贱卑下的人。

具体表现在于:害怕主动与社会接触,或不自觉表现出畏缩,自我贬低的样子。

小海父母在外打工,从小就是由爷爷奶奶一手一足带大,家里就他一个独子,一家人对他宠爱有加。

每次爸爸、妈妈回来更是他最幸福的时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妈很久不回来了。

在三年前的春节回来时,爸妈大吵一架之后,妈妈独自一人离家了,留下孤独的父亲整日借酒浇愁,对孩子不管不问,爷爷奶奶也整日唉声叹气,无心管他,小海的生活也从此失去欢笑、关爱。

想起以前的生活,他经常自言自语地说,什么时候才回到原来的时光啊!在郁闷中,小海渐渐找到精神寄托,成天沉迷于电子游戏、网吧,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

老师的教育,劝告都已无法挽回努力向上、快乐开朗的他。

事实上,小海内心伤心、难过、悔恨,但意志力薄弱的他无法控制住自己,长期撒谎在外游荡。

在独自一人时他总是有意无意咬自己的指甲,和别人说话总是不敢正视对方,更严重的是连走路都是弯着腰,驼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小海,产生了畸形的心理。

萨科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希望,小海能走出家庭的阴影,健康、快乐起来,勇敢面对人生。

拉﹒洛克福库德说过:“自恋是比世界上最善于欺骗的人更加善于欺骗”。

自尊、自爱是我们中学生应具备的良好品质,然而部分中学生却将其发展为自恋,像极了湖南台“变形计”上的易虎臣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是两个相反的极端,更多的人是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们需要真心实意爱自己。只有真诚地爱自己,才能真诚地爱他人和
理论奠基人:那西赛斯
那西赛斯,古希腊的一位英俊王子,据说他爱上了小溪里自己的影子,不屑于美丽多情的少女ECHO的爱慕。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恋”和“他人恋”成反比。人的力必多(心理能量)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当然就会多一些。其实,好色也好,爱情也罢,它的本质就是寻找“美丽的我”,只不过多数人被表象欺骗在恋人身上找“化妆的我”;少数人洞明世事在自己身上找“纯粹的我”。
结论:你爱着的人只不过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里放着的,是你自己!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当然小其不是这样的自恋喽)。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自恋是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或者知道,却把自己的优点在自己的心中扩大化,且忽视自己的缺点任其发挥。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一词还有一种另外的说法: 自控.
自恋的人格特征
[编辑本段]
1.认定自身的优越:
自恋型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认定自身的优越,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缺乏共情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出于一种对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不现实的意识,自恋者过分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所以有权率性而为。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而不管自己平日是多么的漠视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看着别人,实际上眼里还是那个需要被满足的自己。寻求优越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幻灭的梦想,只有这梦想才能给生活赋予一种闪闪发光的意义。
乐嘉老师在非常勿扰里说;人比自恋而后才能恋人!
以下是一些关于自恋的资料希望能有所帮助: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个人过分自恋!”“那个人自我感觉太良好!”这其中,自恋是什么意思?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呢?
健康的自恋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并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不管别人评价如何。这样的人首先对自己有一种基本的信任,认为自己就是值得喜欢的,即使有人批评我,也肯定是关心爱护我。而不健康的自恋,则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如果遇到批评,则一定会认为自己不好,别人是在对我进行恶意攻击。
由此可见,在幼年持续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心中充满理想,同时又能够立足眼前、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这样的自恋,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一种。
而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渴望别人的爱,永不满足地寻求着他人的赞美,却不敢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给自己树立极高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实现的。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健康自恋的人,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他们爱自己,也爱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希望自己过得好,也愿意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自己与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们自尊心很强,而实际上,却是因为无法相信自己。他们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地步,他们在夸奖别人的同时,总是要表明自己更优秀,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标榜自己。
然而,在这条通往无上优越的路途上,人的灵魂势必要受到一次次的考验,每一次挫败实际上都会造成自我鄙视和自我折磨,而人为了保全自己,不可避免要放弃那个真实的自我。
自恋是用过度美化和拔高生活细节来粉饰平庸,同时向他人塑造理想中的自己。自恋是心理上的化妆品,抹上它不只是为了给人看,也是为了哄自己高兴。久而久之,自己都看不见自己的真面目,不知自己青面獠牙。自恋者其实时刻需要一面镜子来观赏自己。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所谓自信是指一种内在的气质,是不用刻意去体现别人就能够发觉的。而自恋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并且具有很强的表象性,例如,刻意去表现自己,十分渴望关注,并且具有娇揉造作之嫌,太过做作,自信建立在自身的资本也就是能力之上,而自恋则是恃才放旷并有将优身有点自以为是的无限放大的嫌疑,自信加上过分的相信自己,骄傲,有点忽视周围的人的感受,急于表现自己等负面情绪就是自恋。轻微自恋是好事哦!但是不要过分的自恋,那就是自负了》 自信是知道自已的优点和缺点,并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妈妈常常要给孩子喂奶,对孩子拍着、呵护着,让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亲情与关注。这时,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良好的照顾,孩子能够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
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时,好妈妈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时,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健康的自恋,能够区分自己的想像与现实的差别,在面对理想的同时,立足于现实。对世界、对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符合实际,能够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凡事凭主观想像。他们要求现实一定要达到“绝对美好”的程度,沉醉于自己的幻想。对他人强求,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却又不停地抱怨、感叹人心叵测、生不逢时,在讨好他人的同时,却不信任他人,甚至对他人充满深深的敌意。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