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案)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15e810525c52cc58bd6be8a.png)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农业布局的方法,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国情,加深对第一产业—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三、教学难点农业的耕作制度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有关农业的问题。
一、农业的概念和特点1、展示投影片:三江平原麦田、南方水田、青藏高原羊群、水产养殖、海南岛的芒果生产,请学生说出他们分属什么类别?并概括出共性的内容: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特点:(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地域性(2)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季节性和周期性为何农业有这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研究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读“中国温度带”回答,中国有几个温度带,不同的温度带热量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熟制的不同。
2、填表究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填出下表。
3、读图表“主要作物生理行动的基本温度范围”,了解不同的作物所需要的不同温度条件。
4、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图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形成了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或种植业。
总结:气候因素中的热量、光照和降水等条件,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不同的动植物生长也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5、出示投影片“主要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理解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高中地理 3. 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高中地理 3. 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7d9c14482fb4daa58d4b5b.png)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案重点]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教案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
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点拨】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
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M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edb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c.png)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案标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1.教材:普通高中地理教材。
2.多媒体设备。
3.图表和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农业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区域差异,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梳理(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并列举常见的农业区位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并解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师通过板书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介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如以农业为主导的农区、农牧交错区、农牧复合区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展示具体案例图表,让学生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该地区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并探讨其特点和原因。
3.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并点评。
四、巩固拓展(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针对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组研究,整理各地区的特点和分布图。
2.学生代表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和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原因,并解释其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
五、反思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代表及其发展情况。
2.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对比和分析其与中国的异同。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146a3687c24028915fc39b.png)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分布
难点: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
【知识梳理】
一.季风区水田农业:
1、概况: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洲的季风气候区,农业以为主,作物以为主,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
2、特点:①,②,
③,④。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等国。
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以经营的,而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和等地,经营方式是的。
2、农作物:以和为主。
3、区位条件:①,②,
③,④,⑤,⑥。
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主要气候类型为,这里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商品化农业生产地区。
主要特点是、和。
5
小结:商品谷物农业和季风区水田农业的特点的比较。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635b6a5c77da26924c5b008.png)
问题: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及耕作制度有何不同,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观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通过材料可知,我国南北方的农作物不同,南方主要种植喜热的甘蔗、橡胶等作物,而北方则主要是喜温的大豆、苹果等。同时,作物熟制也不同,南方水稻可达一年三熟,而东北则为一年一熟。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学用具
学习用具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第1课时
(承转)农作物的旺盛生长,不仅需要光照,而且也必须满足一定的热量条件。请同学们看相关内容并讨论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何重要影响。
生(合作探究,讨论并回答)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方式也不同。
师(总结)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师(出示材料)①我国北方市场上销售着南方的热带水果。②春节期间南方的鲜花装点着北方家庭的居室。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生(讨论后回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师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另外,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一般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பைடு நூலகம்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我国三江平原的国营农场,就是在我国政策的指导下产生的。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6f0b09b89680203d825e3.png)
课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的基本分类并能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2)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区域农业生产;(3)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生产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展现思维过程,明确农业区位的分析思路,培养地理理性思维,,增强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能力;(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理解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图文判读,培养、提升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关注区域农业的发展现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进而分析归纳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①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②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农业的分类(板书)引导学生回顾不同标准下的农业划分类型,并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混合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板书)学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思考并写出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我检测】以某区域为例,要求学生根据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并说出安排的理由。
【活动探究】以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为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对区域限制性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交通等)对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的影响。
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板书)(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板书)【活动探究】展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地区分布图以及亚洲的气候、地形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落实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并探究其形成条件与生产特点。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b87607cc1755270722084c.png)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3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落实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重点、难点】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知识链接】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光照越多,热量不一定丰富,热量越丰富,光照不一定多。
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热量条件好,但光照不足。
【自主学习】1、什么是农业?按照生产对象可分为哪些生产部门?2、列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3、积温的概念及意义。
4、理解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含义,了解种植方式和作物熟制的主要类型。
【思考探究】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1、教材P60、P61、P62活动。
2、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乡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的,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
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
3、《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5、我国将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北纬22度,将双季水稻的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国家棉花收购指导价影响农民棉花生产的规模。
【小结】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特别提醒】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有区别的,如南疆光照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生产的,而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
【拓展】1、阅读教材P61“绿色农业”,思考讨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2、其它的新型农业“白色农业”又称“白色工程农业”或“工厂农业”,由于其劳动者身着白色工作服而得名。
3.2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复习教案
![3.2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6e2f3b4431b90d6c85c79a.png)
3.2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运用案例阐述其时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分析案例,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教学难点(1)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2)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3)运用有关图文资料分析各地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那什么是农业,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点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请同学思考什么是农业?点击:农业的概念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初二时学过的农业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概念提问:师: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从农业概念中我们能够注意到农业生产对象是什么?是动植物,正因为农业生产对象是动植物,所以农业并不是我们这里大多数人认为的种植业。
还包括其他,因此,农业又分为广义农业,狭义农业。
点击:广义农业狭义农业教师总结:广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狭义农业:种植业学生回答:狭义农业教师: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农业是广义农业,那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https://img.taocdn.com/s3/m/7257a962caaedd3383c4d3d7.png)
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地理教学案 必修Ⅰ 设计者:王迪 审核者: 领导签字: 班级: 姓名:1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 导学案【预习导学】: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相关内容;参考导学案,预习相关知识,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预习目标】: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学习难点】: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习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探究材料:课本59页正文 探究问题:1、农业是直接从____________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_________密切相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探究材料:课本59-61页正文 探究问题:边学边练: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1)、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2)、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3)、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4)、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3、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来说,___________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要大于________,种植水稻的劳动力 需求又要___________种植小麦。
4、阅读教材60—61页阅读部分,了解农业技术经济因素边学边练: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 (1)、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2)、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 (3)、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5、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随着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广泛推进,_________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38d89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d.png)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与作用1.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1.2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1.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1.4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2.1 气候因素2.2 地形因素2.3 土壤因素2.4 水资源因素2.5 自然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1 市场需求因素3.2 交通运输因素3.3 政策与支持因素3.4 劳动力与人口因素3.5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与特征4.1 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4.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4.3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4.4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分析5.1 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5.2 旱作农业地域类型5.3 畜牧业地域类型5.4 林业地域类型5.5 渔业地域类型第六章: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与优化6.1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意义6.2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方法6.3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原则6.4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策略第七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7.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7.2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7.3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7.4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八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政策的关系8.1 农业政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8.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政策制定的影响8.3 农业政策调整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8.4 案例分析:我国农业政策与农业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九章: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9.1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挑战9.2 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9.3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成功案例9.4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前景与趋势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农业区位因素调查与分析10.1 活动目标与意义10.2 活动内容与步骤10.3 活动成果的评价与反思10.4 活动拓展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补充和说明: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时,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案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7451d7ce2f0066f5332280.png)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导学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三、基础知识构建————抓牢主干,知识网络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物的选育、 、 、优化而发展起来的,与 条件关系密切。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编号(1)因素:农业对其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地形、、水分等。
(2)因素:包括、、生产技术、、耕作制度。
(3)因素: 、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不同地区,利用当地条件,发展农业,并在地区间开展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组合。
2、农业类型(1)自给型农业:自给自足为主,主要分布在的国家和地区。
(2)密集型农业: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和比较多,以增加产量。
(3)混合型农业:和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
(4)商品化农业:农作物的商品率比较高(5)地中海式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6)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
3、水稻种植业(1)生长习性: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尤其需要大量的(2)水稻生产属于密集型农业。
(3)分布于、、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四、重点难点突破————深入探究,过程案例化。
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的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东北、西南以及东南部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回答:材料中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此类因素还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材料二:橡胶树,原产于热带丛林的巴西亚马逊河谷。
英国《大英百科全书》曾断言:南北纬15度以外的地区为植胶禁区。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通过研究,解决了抗寒植胶和优良品种推广等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在北纬21—25度地区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成功。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fc5c1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1.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科:高中地理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难点:如何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思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掌握程度。
八、板书设计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2. 社会经济条件3. 技术条件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2. 旱地农业3. 畜牧业4. 林业5. 混合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影响。
2. 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动态。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案例分析:稻米生产与消费活动设计:教师提供稻米生产与消费的案例,例如日本稻米产业。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f7287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教学难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判断。
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实物模型。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好奇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3.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农业区位因素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
第二课时5. 讲解农业地域类型教师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包括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6.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7.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讨论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9.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区位因素。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d1901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d.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 课程性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3.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作用b.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c.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关系d.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1. 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2课时)a.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b.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c.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2. 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2课时)a. 气候因素b. 地形因素c. 水资源因素3. 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2课时)a. 市场需求因素b. 交通运输因素c. 政策因素4. 第四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特点(2课时)a. 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b. 畜牧业地域类型c. 混合农业地域类型5. 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2课时)a.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b. 农业地域类型案例分析c. 实际问题解答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推荐】第3.2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Ⅱ)
![【推荐】第3.2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Ⅱ)](https://img.taocdn.com/s3/m/6c4fa89889eb172ded63b7c0.png)
第3.2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及限制性因素。
2.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借鉴意义。
3.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1.自然条件光照、热量、地形、土地和水分等。
2.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3.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特别提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对自然因素可以适度改造,但有个“度”的问题。
如陡坡不宜修梯田;在现代农业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重点分析】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4.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2)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述(1)概念:不同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必修Ⅱ专题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教学案(学生版)1
![必修Ⅱ专题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教学案(学生版)1](https://img.taocdn.com/s3/m/108012af240c844768eaee67.png)
【2014考纲解读】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知识梳理】一、农业区位因素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
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自然因素地形坡度大于15°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变化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自然因素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质地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自然因素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且快捷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影响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水稻种植业需要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发展技术因素机械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良种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评价某地发展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应该从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来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预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
2、说明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自主预习】
1、填下列表格
2、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发展各具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它是农业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3、农业生产要按照办事,遵行的
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4、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到,从“小而全”到,从
分散到,从“千篇一律”到,从粗放型到,代表着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
5、农业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是各地区农业的。
【合作探究】
看P65页《世界水稻、小麦、玉米主要产区》图,思考:
在世界上,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典例评析】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自然条件、气候资源
B、热量、光照、水分
C、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D、气候、市场、交通
教师点拨:农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局。
答案【C】
2、以下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
A、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
B、发达国家的农业均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D、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教师点拨:季风区主要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我们知道并不都是水田农业,如我国的北方就是旱地农业;日本是发达国家,但它的农产品需要进口,并不是商品化的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是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即热带、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正确选项为D。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它要求对世界农业分布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
对于题目中有“都”、“均”等字眼的选项只要举出一个否定的特例,就可以判定该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D】
班级姓名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A、运费少
B、质量高
C、科技含量高
D、生产资料投入多
6、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7、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8、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9、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
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
……同时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
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另外,水稻种植业还有自己的特点,如要大幅度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1)水稻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分属于业,按投入状况分属于农业,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产品用途分属于农业,今后提高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应是加大投入。
(2)分析我国水稻的分布规律:。
世界上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3)中国历史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扩大耕地面积,今天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你认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12、读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选项填入图中适当方框内:
①土壤②地形③政策④市场⑤交通运输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
(黄爱萍)
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案)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填下列表格
2、优势条件特色生产分工
3、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商品化生产专业化集中地域分工集约型
5、商品化生产
合作探究:
小麦: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
原因是小麦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热条件。
水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降水丰富的地区,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的一些地区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水稻。
原因:水稻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这些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
玉米:多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地。
这是因为这里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适合玉米生长。
巩固练习:
1、A
2、B
3、C
4、C
5、A
6、D
7、C
8、A
9、A 10、A
11、(1)种植集约型自给科技
(2)水稻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有零星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
(3)不可行,因为我国可垦耕地面积有限。
提高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办法是运用生物技术等,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2、(1)B A C E D(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3)E(4)地形、气候(热量)、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