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docx

合集下载

G显带

G显带


实验三
人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观察G显带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掌握各号染色 体G显带特征。

掌握G显带核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G显带是指以Giemsa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显 带的技术。Giemsa染料是由噻嗪和曙红组成
的,着色时DNA 先与2个噻嗪分子结合,然后
再与一个曙红分子结合,形成沉淀物,而DNA
的某些部位对染料不敏感,由此形成明暗相
间的条带。
三、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和各号染色体的带型 特点。 对正常人G显带中期染色体相片中每条染色体分 组列号,根据G带特点明确区分各号染色体。 分析核型,写出结论:正常女性46,XX或正常 男性46,XY。


正常人女性G显带核型分析:46,XY

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

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

染色体G带制备详细流程及核型分析(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体细胞的染色体是46个,23个,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

一对是性染色体。

男性一对XY。

女性为XX。

染色体的形态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metaphase chromsome)。

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呈赤道状彼此分离。

只有着丝粒处相连。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分为三种类型,中部着丝粒型,亚中部着丝粒和端着丝粒型(图21-1)。

图21-1 正常人体细胞的三种染色体1.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1.非显带染色体特征分为七组A组(1~3):为最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相互间很易区别。

第1号和第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唯第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第3号染色体较1、2号染色体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4~5):为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2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和长度上较难区别。

C组(6~12号和X):为中等大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这组染色体较难区分,其中第6、7、11号和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9、10和1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女性为2个X染色体。

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

D组(13~15号):为中等大小的具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在其短臂上有随体。

与他组染色体有明显区别。

但3对染色体之间较难区别。

E组(16~18号):为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第16号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7号和18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不过,着丝粒位置第18号较第17号染色体更近端部。

F组(19~20号):为更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2对染色体之间,形态上很难区别。

G组(21~22号和Y):为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第21号和2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且短臂上常连有随体。

Y染色体常比第21和22号染色体大、染色深。

且无随体。

Y染色体长臂2个染色单体比较靠拢,长臂末端也较模糊。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分子医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G 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及原理三、实验结果二、操作步骤 四、讨论分析一、 实验目的及原理熟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标本培养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G带标本制备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G 带分裂相。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染色体的结构不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细长的丝状结构,分散于细胞核中,且交织成网状,难以识别其数目和每个染色体特有的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凝缩形成短的棒状结构,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所以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在人类遗传分析中,普遍采用外周血培养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0期,因而外周血细胞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 ,可以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将细胞阻断在有丝分离中期。

再通过离心、低渗、固定和滴片,就可以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相。

最后通过染色就可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有许多显示G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将已经过老化的染色体制片放到37℃胰酶中进行处理,然后用Giemsa 染色。

胰酶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特定的组成部分。

通过胰酶处理使G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由此可见在G带区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蛋白。

关于显带机理有多种论点,总的来说,还不能完全解释显带的机理问题。

二、操作步骤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1、采血2、培养RPMI1640培养液,37℃ 0.5℃恒温中培养72小时。

3、秋水仙素(colchicine)处理在终止培养前2-3小时,加入秋水仙素。

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与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与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纸上,并书写核型。
G显带染色体的主要特征带型
1秃 2蛇 3蝶飘 4均匀 5黑腰 6号小白脸 7似戴帽 8三长两短 9细颈长两条 10三条带型好 11低 12高 X染色体一担挑 13、14、15 四二一、低中高 16 深带连着点17深带跑得远18人小肚子大 19点黑腰 20 头重脚轻 21 似像角 22 戴小帽
G显带染色体的命名
染色体号---臂的符号---区号---带号--亚带---次亚带 如:1q34 5p23.3 14q22.23
三、实验报告
人类染色体G显带染色体照片 核型分析图
3、染色:入37℃预温的Giemsa染液中染色 10min
4、冲洗:用自来水流水冲洗2min,晾干。 5、镜检:显微镜下观察
二、人类染色体G显带照片核型分析
照片来源:取外周血---体外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固定---制片---老化处理---胰酶处理----染色---观察--显微摄影。
人类染色体 G显带标本制备与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制备 2、掌握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方法 实验内容: 1、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制备 2、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
一、人类体玻片1张置于37℃预
温的PH7.0-7.2的0.025%胰蛋白酶缸中处理 15s、30s、45s、60s。 2、漂洗:快速入0.85%的生理盐水中漂洗两次。
18 21
5
14
6
5
13
13
22
X
X
16
9
15
20
7
16 11
9 21
12 8
8 12
7
15
19
3
11

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摘要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可以帮助鉴定染色体异常,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的原理、操作步骤和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意义。

引言人类染色体是一条条长短不一的DNA分子,其中包含了人类遗传信息的全部。

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不同的遗传疾病和癌症的发生。

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染色体检测方法,利用一种特殊染色技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从而鉴定染色体异常。

方法样本采集与培养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需要获取患者的外周血、羊水或胎盘组织等样本。

对于外周血样本,使用抗凝血管采集一定数量的血液。

对于羊水或胎盘组织样本,可以在妊娠期间进行采集。

采集的样本需要进行细胞培养,目的是获取足够数量的细胞进行分析。

细胞处理细胞培养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和药物对细胞进行处理,停止细胞分裂并保留染色体的形态。

常用的方法包括用胆碱能抑制剂停止细胞有丝分裂、用高渗溶液进行裂解和固定等。

染色体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经过处理的细胞用一种特殊染料(一般为吉姆萨染料)进行染色。

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可以对染色体进行鉴定,并进行核型分析。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得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信息。

根据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复或染色体结构异常等。

根据结果,可以进行遗传辅助诊断,帮助确定疾病诊断和预后。

临床应用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应用包括:遗传疾病的诊断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的关系。

例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和Patau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都与特定的染色体异常有关。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准确诊断这些疾病,为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

复杂遗传疾病的研究对于一些复杂的遗传疾病,人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可以帮助鉴定潜在的遗传因素。

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

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

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G带显示的正常人显带核型特征(见附图1.1、1.2、1.3)A组染色体:包括1~3号染色体。

长度最长,1号和3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2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号染色体短臂:在320条带左右的分裂相上,近侧段有两条深带,第2条深带稍宽;在处理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34条浅染的深带。

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的第1深带为2区1带,第2深带为3区1带。

长臂:副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深浅不一,其远侧为一宽的浅带,近中段与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中段两条深带稍靠近,其中第2条染色较浓。

此臂分为四个区,副缢痕远侧的浅带为2区1带,中段第2深带为3区1带,远侧段第1深带为4区1带。

2号染色体短臂可见四条深带,中段的两条深带较靠近。

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 1带。

长臂:有 7条深带,第 3和第4深带有时融合。

此臂分为 3个区.第2和第3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第4和第5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3号染色体着丝粒区浓染短臂:在近侧段可见一条较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两条深带,其中远侧的一条较窄,且着色较浅,这是区别3号染色体短臂的重要特征。

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

此臂分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带。

长臂:一般在近侧和远侧段各有一条较宽的深带。

在显带好的标本上,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三条深带。

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带。

B组染色体:包括4~5号染色体,长度次于A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短臂较短。

4号染色体短臂:可见两条深带,近侧深带染色较浅,短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可见均匀分布的四条深带,在显带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两条深带可各自再分为两条较宽的深带。

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段第1和第2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远侧段的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15号染色体短臂:可见两条深带,其中远侧的深带宽而且色浓,短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近侧段有两条深带,染色较浅,有时不明显;中段可见三条深带,染色较深,有时融合成一条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二条深带,近末端的一条着色较浓。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G显带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G显带核型分析
9. 弃上清,重复固定1次。 10.弃上清,根据沉淀量多少加入适量滴数新鲜固定
液,轻轻混匀,制成磨砂状悬液。 11.制片:取上述悬液1~2滴,滴至沾有冰水或干燥的
洁净载玻片上,吹散,过火,空气干燥。 12.37℃温箱放置3~4天或70℃烘烤2 h进行老化处
理,以备显带分析用。
【(二实)人验类染方色法体和的G步显带骤】
染色体的带纹是染色体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每条 染色体上沿纵轴显示出的一定数量、着色程度不同、 宽窄不等的横纹。染色体带是染色体固有的、稳定 的特征。染色体G显带是多种显带技术中的一种,是 将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再用吉姆萨 (Giemsa)染液染色。G显带技术因其方法简便, 重复性好,带纹清晰且可长期保存而应用最为广泛。
2. 超净工作台内将抗凝血加入RPMI-1640培养液中,
每 瓶加0.3~0.5 ml全血。轻轻混匀。 3. 37℃恒温培养箱静置培养72 h左右(培养24 h后水平 轻摇培养瓶一次,以悬浮混匀血细胞)。 4. 培养至68~72 h(即终止培养前2~4 h),每瓶加秋 水仙素(20 μg/ml)至终浓度0.1~0.2 μg/ml,轻摇 培养瓶混匀,继续培养2~4 h。 5. 终止培养,将培养物吹打混匀后转移到10 ml玻璃离 心管,配平,1800 rpm 离心6 min。
2. G显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胰蛋白酶的作用时间、 温度、pH等。其中胰蛋白酶溶液应37℃充分预热,溶 液pH应维持在6.8~7.2,以保证酶活性的发挥。另外 消化要适度,消化不足则带纹不清晰或不显示,消化过 度则带纹模糊甚至损失。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人类染色体制备的操作过程和基本原理。 2.总结人类染色体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注意
植 物血凝素(PHA)、秋水仙素(20μg/ml)、 0.075 mol/L氯化钾低渗液、0.85%生理盐水、 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现配现用)、 Giemsa原液、0.25%胰蛋白酶溶液、磷酸盐缓冲 液。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核型: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 karyotype )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面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 idiogram )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2带染色技术也称为改良的 iemsa 染色法。

因用 iemsa 染色,所以称为带。

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

染色体标本放到37℃胰酶中是带显示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它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质特定的成分,从而经 iemsa 染色后获得良好一致的分带类型。

带的形成与 iemsa 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分不开。

iemsa 染料即噻嗪-曙红染料,染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同DNA 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它们结合一个曙红分子,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物积累的疏水环境。

通过胰前预处理可以使阴性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的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从而造成了染色体蛋白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明暗相间的染色体带。

染色体带技术为染色体遗传病诊断、杂种细胞检定、特殊细胞株标记、染色体的识别等开创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

○3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3个:描述染色体的三个参数: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人类染色体G显带

人类染色体G显带

人类染色体G显带1p短臂近侧1/2有两条宽阔和浓染的深带,远端有3-4条较窄较淡的带。

长臂有5条深带,中央有一条最亮最深的带。

q长臂的次溢痕深染。

1号染色体: 着短臂——近侧段和中段各有一条深带,其中段深带稍宽,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3~4条淡染的深带。

此臂分为3区,近侧的深带为2区1号带,中段深带为3区1号带。

长臂——次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浓。

其近侧为一宽的浅带,中段和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以中段第2深带染色较浓,中段两条深带稍靠近。

此臂分为4个区,次缢痕远侧的浅带为2区1号带,中段第2深带为3区1号带,远侧段第3深带为4区1号带。

短臂——可见4条深带,中段的两条深带稍靠5号染色体(亚中) p有1-2条深带,q中段有3条深带(有时为1条),远端有1-2条深带。

长臂——近侧段有两条深带,染色较淡,有时不显;中段可见3条深带,染色短臂——中段有一条明显而宽阔的浅带,近侧段和远侧着丝长臂——可见5条深带,近侧的一条紧贴着丝粒。

6p中段为一明显宽阔的浅带,这是6号染色体的特征。

远端和近端各有一条深带,后者紧邻着丝粒。

在质量较好的标本可细分q有6条深带7p上有3条深带,末端一条较宽且色深,有如“瓶盖”,q有3条明显的深带,远端一条较浅,着丝粒较短臂——有3条深带,中间的一条深带窄而且着色极淡,有时长臂——有3条明显的深带,远侧近末端的一条深且可分为两条。

8p 的两条深带被一条浅带隔开,最后一条深带宽浓,粗壮,这是8号染色体的特征,q 的3-5条带,近侧段内带和末端较浅的一条带常不明显8号末端有一条很深的带,9号末端是两条深带 8号短臂中间是浅区短臂——有两条深带,其间有一条较明显的浅带,长臂——近侧段可见2~3条分界不明显的深带,远短臂——远侧段可见两条深带,在长臂——可见明显的两条深带,次缢痕一般不着色,在有些标9号染色体(亚中)p有3条深带,远侧的两条深带有时融为一条。

q有2条较亮的间隔均匀的深带,远端的一条有时一分为二,次溢痕不着色,长度变异大,但可用c带等选择性染色。

实验G显带核型分析 实验课件

实验G显带核型分析 实验课件

1. 计数并剪切
5……
1 2 3
4
2. 排列分组

2. 配对成23对
3.排列分组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XX 18 19 20 21 22 返回
4.写出结果
46,XX
都有
中(16号) 亚中(17、18号)
中 近端 21、22号 有,Y无
正常人染色体G显带带型模式图
A组
包括1~3号染色体,长度最长:1、3号着丝粒约 在1/2处,2号着丝粒约在3/8处。
一秃二蛇三蝶飘
B组
包括4、5两对,体积大,着丝粒约在1/4处,亚中着丝粒。
四鞭炮五黑腰
C组
包括6~12号和X染色体,中等长度,6、7、11号和X着丝 粒约在3/8处,其他号着丝粒约在1/4处。
核型分析(karyotyping): 制作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 形态特征分析,确定正常与否,写出分析结果 的过程。
核型分析的类型? 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G显带
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命名标准 依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带纹 分组: A、B、C、D、E、F、G七组 编号:1~22号为常染色体,男女共有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电脑、打印纸
2、材料
人类中期染色体图片
四、内容及方法
G显带核型分析
1. 计数并剪切 2. 配对成23对 依据:同源染色体形态相同,带型一样 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带型各异 3. 排列分组编号 依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 随体有无和G显带带型 4. 写出核型分析结果 如:46,XX或46,XY

人类G显带核型分析

人类G显带核型分析

人类G显带核型分析简介人类基因组由一系列的染色体组成,其中包含有关个体遗传特征的信息。

通过分析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可以获取有关个体的核型信息。

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中,G带染色体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核型信息。

G带染色体技术G带染色体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核型分析方法,它能够显现染色体的带状结构。

该技术利用了染色体的染色质中富含的AT和GC碱基对的差异,通过特定染色剂的作用,可以将染色体分成明显的带状结构。

G带染色体技术通常与显微镜观察相结合,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染色体核型图。

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步骤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细胞培养:首先需要从个体的脐带血、外周血或骨髓等获得细胞样本,然后将其进行细胞培养,使细胞增殖到足够数量。

2.处理染色体:将细胞处理以使染色体展开,并进行固定。

通常通过加入适量的高渗液来使细胞膨胀,然后进行固定。

3.涂片制备:将处理后的细胞进行涂片制备,通常使用玻璃片或载玻片。

制备涂片时需小心操作,避免细胞损伤或重叠。

4.染色:将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剂包括吉姆萨染色剂或戈姆萨染色剂。

染色剂的选择会影响染色体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5.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涂片,通过对各染色体的形态和带状结构进行分析,得到染色体的核型信息。

G带染色体分析的应用G带染色体分析广泛应用于临床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检测染色体异常:通过G带染色体分析,可以检测到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或重排。

这些异常经常与遗传疾病相关,对于儿童发育异常或个体的生育能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遗传咨询和筛查:G带染色体分析可用于进行遗传咨询和筛查,帮助家庭了解染色体异常的潜在风险。

例如,在孕期通过羊水细胞或绒毛组织进行G带染色体分析,可以帮助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3.种群遗传学研究:G带染色体分析也可以用于种群遗传学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种群的染色体组成和遗传变异,可以揭示人类种群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历史。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G显带核型分析报告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G显带核型分析报告

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G显带核型分析报告概述核型分析是指通过对细胞的染色体观察,了解它们的数量、形态,从而判断个体的性别以及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本文将介绍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方法以及采用G显带染色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材料与方法标本制备:1.通过体内生长的细胞系培养得到细胞,并将它们发送至染色体形态捕获系统实验室。

2.将收到的细胞进行样品准备。

先加入均浆剂净水,并初次混合。

待与细胞量相等的5%高马尔谷酸(Na2HPO4)特性缓冲液和1%偏硫酸,最后混合。

3.轻轻转动管子,并且离开它说较长时间,使得细胞得以与溶液完全变淡。

4.通过四氯化碳进行固定,直至样品中的细胞结构都没有被损坏。

5.利用各种化学剂处理样本,以预处理出更好的结构。

G显带染色:1.将钟室内的标本压片,使细胞的核形成按制定的标准排序,并在有机玻璃片底部粘贴。

2.加入如下染料:a. Giemsa液:Giemsa指的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波尔多区Giemsa教授。

G显带染色技术将溶液中的Giemsa染色质直到他们的总量到达6倍于DNA总量。

Giemsa染料在滴定时间内还要使染色质呈现某些将染色质透过玻片清楚可见的颜色。

b. Sorenson’s Buffer:Sørensen’s缓冲液是一种被设计为模仿人类体液的缓冲液。

在G显带染色过程中,它发挥的作用是将不同颜色的细胞内组成分离出来,使得它们不会在一幅核型图像中混杂在一起。

3. 在加入染料后将玻璃片封起来,等待颜料与核相结合。

4. 将镜头放置在显微镜底座中,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

分析:我们使用的显微镜是能见度很好的显微镜,能够让细胞结构非常清晰可见。

我们可以在屏幕上观察到标本图像。

我们首先计算出图像中每个单独的染色体的数目以及它们的大小和形状。

在一张图像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区分每个单独的染色体,并根据它们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确定它们在细胞核中的位置。

结果我们的细胞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这个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目为46个。

[人体显微形态学]_实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

[人体显微形态学]_实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

[人体显微形态学]_实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
人体显微形态学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是实验室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

它主要是
为了研究人体染色体G显带核型,以了解非常微小部分染色体结构和功能,从而可以准确
评估人体染色体安全性和染色体病变。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分子生物技术之一。

它包括
用荧光原子瞳(FISH)技术来检测和辨识人体染色体G显带上的特定片段,是按比例放大
微小结构的,目的是在极端放大的条件下观察其形状和染色体结构,以调查染色体G显带
核型的特征。

实验之前,需要准备染色体DNA样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技术,提取
染色体DNA样本。

取染色体DNA样本,用供体核酸进行探针结合,以染色技术对染色体进
行染色,并在特定稀释条件下进行配对图谱比较,以得出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结果。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过程中,要采用专业的放大技术,如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
镜等,来放大染色体核酸片段的结构,以准确观察染色体G显带核型。

采用特定稀释技术,给出多种图形,作为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依据。

最后,运用解剖切片、拍片、再加以染色,用荧光显微镜染色,最后才得出染色体G
显带核型分析的结论。

比较同一组DNA样本中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的结果,便可得出染
色体上显带特征的特点;进而确定人体染色体的安全性及疾病的分析结果。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是一种十分详细、复杂的实验,其实验步骤也十分耗时,但是
它为弄清染色体G显带的结构提供了最佳的依据,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实验备受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

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

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G带显示的正常人显带核型特征(见附图1.1、1.2、1.3)A组染色体:包括1~3号染色体。

长度最长,1号和3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2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号染色体短臂:在320条带左右的分裂相上,近侧段有两条深带,第2条深带稍宽;在处理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34条浅染的深带。

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的第1深带为2区1带,第2深带为3区1带。

长臂:副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深浅不一,其远侧为一宽的浅带,近中段与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中段两条深带稍靠近,其中第2条染色较浓。

此臂分为四个区,副缢痕远侧的浅带为2区1带,中段第2深带为3区1带,远侧段第1深带为4区1带。

2号染色体短臂可见四条深带,中段的两条深带较靠近。

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 1带。

长臂:有 7条深带,第 3和第4深带有时融合。

此臂分为 3个区.第2和第3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第4和第5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3号染色体着丝粒区浓染短臂:在近侧段可见一条较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两条深带,其中远侧的一条较窄,且着色较浅,这是区别3号染色体短臂的重要特征。

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

此臂分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带。

长臂:一般在近侧和远侧段各有一条较宽的深带。

在显带好的标本上,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三条深带。

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带。

B组染色体:包括4~5号染色体,长度次于A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短臂较短。

4号染色体短臂:可见两条深带,近侧深带染色较浅,短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可见均匀分布的四条深带,在显带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两条深带可各自再分为两条较宽的深带。

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段第1和第2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远侧段的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5号染色体短臂:可见两条深带,其中远侧的深带宽而且色浓,短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近侧段有两条深带,染色较浅,有时不明显;中段可见三条深带,染色较深,有时融合成一条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二条深带,近末端的一条着色较浓。

实验人类染色体

实验人类染色体
色浓此臂仅1个区。 长臂:近侧段2条深带,染色较淡,有时不
短臂:一般在近侧段可见1条较宽的深带,远侧段 可见2条深带,其中远侧1条较窄,且着色淡,这 是区别3号染色体短臂的显著特征。在处理较好的 标本上,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2条深带,此臂分2 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带。
长臂:一般在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1条较宽的深带, 在处理好的标本上,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2条深带, 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3条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 中段浅带为2区1带。该染色体的G带图有点象蝴 蝶结。
B组:4~5号染色体。 4号染色体 短臂:可见2条深带,近侧深带染色较浅,
短臂只有1个区。 长臂:可见均匀分布的4条深带,在处理较
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2条深带可各自分为2 条较宽的深带。此臂分为3区,近侧段第1和 第2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远侧段两条 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5号染色体 短臂:可见2条深带,其远侧的深带宽且着
D组染色体:包括13~15号染色体,具有近 端着丝粒和随体。 E组染色体:包括16~18号染色体,16号染 色体着丝粒在 3/8处,17号和 18号染色体着 丝粒约在 1/4处。 F组染色体:包括19号和20号染色体,中央 着丝粒。 G组染色体:包括21号、22号和Y染色体, 是染色体组中最小的,为近端着丝粒的染 色体。21号和22号染色体具有随体。
三、实验用品
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 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 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 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0.125%胰蛋白酶溶液、0.02% 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 0.85%生理盐水、蒸馏水、Giemsa原液、 Giemsa稀释液、1/15 mol /L磷酸缓冲液。

实验十 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十 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技术。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的带型特征。

实验用品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0.125%胰蛋白酶溶液、0.02%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0.85%生理盐水、蒸馏水、Giemsa原液、Giemsa稀释液、1/15mol /L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Q带、G带、C带、R带、T 带),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

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G带。

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

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等(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

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结构。

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

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

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GC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

实验三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

实验三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

实验三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实验目的】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方法。

【实验原理】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Q带、G带、C带、R带、T带),G 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

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 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G带。

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

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等(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

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结构。

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

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

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GC 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

总的来说,G显带的机理还未搞清。

【实验材料】人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在室温下存放三天以上或60℃烤箱中烤片2小时,未经染色)。

【实验器材】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温度计。

【实验试剂】0.02%EDTA溶液、0.85%生理盐水、2.5%胰蛋白酶溶液、5%Giemsa液、Giemsa稀释液。

0.5-1N NaOH溶液【实验步骤】1、将25ml生理盐水和25ml0.02%的EDTA溶液倒入立式染色缸中混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技术。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的带型特征。

实验用品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 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胰蛋白酶溶液、%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Giemsa 原液、 Giemsa 稀释液、 1/ 15mol / L 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

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 Q带、G带、C 带、R 带、T带),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

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 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 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 Giemsa 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 G带。

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 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

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 等( 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 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 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

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结构。

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

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

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 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 GC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

总的来说,G显带的机理还未搞清。

内容与方法一、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1、胰蛋白酶法①将常规制备的人染色体玻片标本(未染色的白片)置70℃烤箱中处理 2 小时,然后转入37℃培养箱中备用,一般在第3~7 天进行显带。

②取%的胰蛋白酶原液加生理盐水至50ml ,配成%的工作液并用NaHCO3调pH 值至7 左右。

③将配好的胰蛋白酶工作液放入37℃水浴箱中预热。

④将玻片标本浸入胰蛋白酶中,不断摆动使胰蛋白酶的作用均匀,处理 1~ 2 分钟(精确的时间自行摸索)。

⑤立即取出玻片,放入生理盐水中漂洗两次。

⑥染色。

将标本浸入37℃预温的Giemsa 染液( 1:10 的 Giemsa 原液和的磷酸缓冲液)中染色 10 分钟左右。

⑦自来水冲洗(用细水小心冲洗)、晾干。

⑧镜检显带效果。

在低倍镜下选择分散良好的长度适中的分裂相转换油镜观察,若染色体未出现带纹,则为显带不足;若染色体边缘发毛为显带过头,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减胰蛋白酶处理时间重新处理一张标本。

2、 EDTA一胰蛋白酶法①取 25ml 生理盐水和%的EDTA溶液倒入立式染色缸中混匀。

pH 值至7 左右。

置②取%的胰蛋白酶原液1ml加入到上液中混匀,并用5% NaHCO3调水浴箱预温至37℃。

③将染色体标本片浸入胰蛋白酶一EDTA溶液中处理5~20 秒,同时轻轻摇动玻片。

④取出标本立即浸入生理盐水中洗两次。

⑤浸入 37℃的 Giemsa 染液中染色5~ 10 分钟。

⑥细水冲洗后晾干、镜检。

二、正常人各染色体的G带特征A 组: 1~ 3 号染色体。

1 号染色体。

短臂:近侧段有 2条深带,第 2 深带稍宽,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3~ 4条淡染的深带。

此臂分为 3 个区,近侧的第 1 深带为 lp 21 ;第 2 深带为 1p31。

长臂:副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浓。

其远侧为一宽的浅带,近中段与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此中段第 2 深带染色较浓,中段两条深带稍靠近,此臂分为 4 个区,副缢痕远侧的浅带为lp21 号带、中段第 2 深带为 lp31 号带,远侧段第 1 深带为lp41号带。

2 号染色体。

短臂:可见 4 条深带,中段的 2 条深带稍靠近,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p21。

长臂:可见7 条深带,第 3 和第 4 深带有时融合。

此臂分为 3 个区,第 2 和第 3 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p21带,第 4 和第5 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p31 号带。

3 号染色体。

在长臂与短臂的近中段各具有 1 条明显的宽的浅带。

短臂:一般在近侧段可见 1 条较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 2 条深带,其中远侧 1 条较窄,且着色淡,这是区别 3 号染色体短臂的显着特征。

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 2 条深带,此臂分 2 个区,中段浅带为 2 区 1 带。

长臂:一般在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 1 条较宽的深带,在处理好的标本上,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 2 条深带,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 3 条深带,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浅带为 2 区 1 带。

该染色体的G带图有点象蝴蝶结。

B 组: 4~5 号染色体。

4 号染色体短臂:可见 2 条深带,近侧深带染色较浅,短臂只有 1 个区。

长臂:可见均匀分布的 4 条深带,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 2 条深带可各自分为2 条较宽的深带。

此臂分为3 区,近侧段第 1 和第 2 深带之间的浅带为 2 区 1 带,远侧段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 3 区 1 带。

5号染色体短臂:可见 2 条深带,其远侧的深带宽且着色浓,此臂仅 1 个区。

长臂:近侧段 2 条深带,染色较淡,有时不明显,中段可见 3 条深带,染色较浓,有时融合成 1 条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 2 条深带,近末端的 1 条着色较浓,此臂分为 3 个区,中段第 2 深带为 2 区l带,中段深带与远侧深带之间的宽阔的浅带为 3 区1 带。

C组: 6~12 号和 X 染色体6号染色体短臂:中段有 1 条明显宽阔的浅带,形如“小白脸”,是此染色体的特征,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 1 条深带,近侧深带贴着丝粒。

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

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的明显而宽的浅带为 2 区 1 带。

长臂:可见 5 条深带,近侧 1 条紧贴着丝粒,远侧末端的 1 条深带着色较淡;此臂分为2 个区,第 2 和第3 深带之间的浅带为 2 区 1 带。

7号染色体着丝粒着色浓。

短臂:有 3 条深带,中段深带着色较淡,有时不明显,远测深带着色浓,形似“瓶塞”。

此臂分为 2 个区,远侧段的深带为 2 区 1 带。

长臂:有 3 条明显深带,远侧近末端的 1 条着色较淡;第 2 和第 3 带稍接近。

此臂分为3 个区,近侧第 1 深带为 2 区 1 带、中段的第 2 深带为 3 区 1 带。

8 号染色体。

短臂:有 2 条深带,中段有 1 条较明显的浅带,这是与10号染色体相鉴别的主要特征。

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的浅带为 2 区 1 带。

长臂:可见 3 条分界极不明显的深带,此臂分 2 个区,中段的深带为 2 区 1 带。

9 号染色体着丝粒着色浓。

短臂:近侧段和中段各有 1 条深带,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中段可见 2 条较窄的深带。

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深带为 2 区 1 带。

长臂:可见明显的 2 条深带,次缢痕一般不着色,在有些标本上呈现出特有的颈部区。

此臂分为 3 个区,近侧的 1 条深带为 2 区 1 带,远侧的 1 条深带为 3 区 1 带。

10 号染色体着丝粒着丝浓。

短臂:近侧段和近中段各有 1 条深带,在有些标本上近中段可见2 条深带,但与8 号染色体短臂比较,其上深带的分界欠清晰。

此臂只有 1 个区。

长臂:可见明显的 3 条深带,远侧段的 2 条深带稍靠近,这是与8 号染色体相鉴别的一个主要特征,此臂分为 2 个区,近侧段的 1 条深带为 2 区1 带。

11 号染色体短臂:近中段可见 1 条深带,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这条深带可分为 3 条较窄的深带。

此臂只有 1 个区。

长臂:近侧有 1 条深带,紧贴着丝粒。

远侧段可见 1 条明显的较宽的深带,这条深带与近侧的深带之间是 1 条宽阔的浅带,这是与12 号染色体相鉴别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这条较宽的深带可分为 2 条较窄的浅带,两深带之间有 1 条很窄的浅带,一般极难辨认,但它是分区的一个界标,在有些标本上近末端处可见 1 条窄的淡染的深带。

此臂分 2 个区,上述远侧两条深带之间的那条很窄的淡带为 2 区 1 带。

12号染色体短臂:中段可见 1 条深带,此臂只有 1 个区。

长臂:近侧有 1 条深带,紧贴着丝粒,中段有 1 条宽的深带,这条深带与近侧深带之间有 1 条明显的浅带,但与11 号染色体比较这条浅带较窄,这是鉴别11 号与 12 号染色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中段这条较宽的深带可分为 3 条深带。

其正中一条着色较浓,在有些标本上,远侧段还可以看到l ~ 2 条染色较淡的深带。

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正中的深带为 2 区 1 带。

X 染色体其长度介于7 号和8 号染色体之间,主要特点是长臂和短臂中段各有 1 条深带,有“一担挑”之名。

1 条窄的着短臂:中段有一明显的深带,宛如竹节状。

在有些标本上远侧段还可以看见色淡的深带,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的深带为 2 区 1 带。

长臂:看见3~ 4 条深带,近中部 1 条最明显,此臂分为 2 个区,近中段的深带为 2 区1带。

D组: 13~15 号染色体,具有近端着丝粒和随体。

13号染色体着丝粒区深染。

长臂:可见 4 条深带,第 1 和第 4 深带较窄,染色较淡;第 2 和第 3 深带较宽,染色较浓。

此臂分为 3 个区,第 2 深带为 2 区 1 带,第 3 深带为 3 区 1 带。

14 号染色体着丝粒区深染。

长臂:近侧和远侧各有 1 条较明显的深带。

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中段尚看见1 条着色较浅的深带。

此臂分为 3 个区,近侧深带为2 区 1 带,远侧深带为3 区 1 带。

15 号染色体着丝粒区深染。

长臂:中段有一条明显深带;染色较浓,有的标本上近侧段可见l ~2条淡染的深带。

此臂分为 2 个区,中段深带为 2 区1 带。

E 组: 16 一18 号染色体16 号染色体短臂:中段有 1 条深带,在较好的标本上看见 2 条深带,此臂只有 1 个区。

长臂: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 1 条深带。

有时远侧段 1 条不明显,次缢痕着色浓;此臂分2 个区,中段深带为 2 区1 带。

17 号染色体短臂:有 1 条深带,紧贴着丝粒,此臂只有 1 个区。

长臂:远侧段看见 1 条深带,这条深带与着丝粒之间为一明显而宽的浅带,此臂分为2个区,这条明显而宽的浅带为 2 区 1 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