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策略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2、掌握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文化和军事斗争。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关注和分析历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其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难点:了解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特点以及它们的主要领袖人物。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探究法。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Ⅰ. 导入新课
1. 教师简单地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2. 观看三国演义经典片段,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好奇和兴趣。
Ⅱ. 分组竞赛
1. 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
2. 某名队员到中央抽取任务,然后向团队呈现即可。
Ⅲ. 讲解中央任务进行总结
1. 教师同学总结任务到壁画上
2. 阐述不同任务的关键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政治、文
化背景、独特的历史事件等。
3. 强调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特点。
4.介绍三国时期的几位著名人物,及其生平事迹等。
Ⅳ. 总的讲授结束,小组讨论及补充
1. 在壁画上,三个小组就讨论的任务及时项思考并反应自
己的组的观点。
2.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三国鼎立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Ⅴ. 作业布置
1. 反思历史。
2. 如何写朝代名称。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
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
【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
武力(战争)。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答案提示:曹操。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和学法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国鼎立》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互动。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深入探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空白。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提高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料;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三国鼎立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三国鼎立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讨论加深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过程】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从背景、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多方面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方法指导二:让学生明白战争胜败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战略战术等,应全面分析综合归纳。
方法指导三:让学生掌握三国各自发展的特点;对于台湾,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方法指导四:200年,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北方统一归曹操。
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企图一举统天下,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赤壁之战少胜多。
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继汉业,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
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官渡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74~75内容,完成第1~2题。
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三国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2.难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时代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图片、地图、故事等辅助材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朝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三国鼎立吗?它是什么时代的故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1)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现象。
(2)讲解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崛起和各自势力的形成。
3.讲解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1)赤壁之战: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官渡之战:讲解官渡之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讲解三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分析三国时期的人物(1)曹操: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2)刘备:讲解刘备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3)孙权:讲解孙权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5.讲解三国鼎立的意义和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为后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课堂小结(2)强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7.作业布置(1)熟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分析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详细。
2.在分析三国时期人物时,未能充分挖掘人物性格和事迹的教育价值。
3.课堂互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2.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分析三国时期重要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和人物性格。
初中人教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初中人教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汉末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重要人物。
2.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国的特点。
3.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情况。
2.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
1.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变化。
2.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教学准备:
教材、教学PPT、图片资料、板书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汉末乱世,三国鼎立的背景。
二、学习(30分钟)
1.介绍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格局,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发展。
2.分析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3.讲解三国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三、讨论(15分钟)
展示相关图片或材料,让学生就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四、总结(5分钟)
通过总结讨论内容,强调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并让学生领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启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优秀5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优秀5篇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可能掌握不全面。
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把握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深入分析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规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资料:准备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课件和教具:制作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和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鼎立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让学生对三国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
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收集这一时期主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如诸葛亮、周瑜等,引导学生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将空白处的谚语补充完整。
(可小组合作回答)
1.三个臭皮匠,;
2.司马昭之心,;
3.过五关,;
4.万事俱备,;
5.周瑜打黄盖,。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谚语引出这些谚语所属的时代,引出本课要学习的三国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官渡之战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官渡之战”一目,自主学习以下问题:
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
2.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让同学们谈一谈“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等几个概念,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
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下曹操的《蒿里行》: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请大家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形势图,大家认为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学生:打仗。
(由此引入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互相混战。
在北方,袁绍和曹操实力最强。
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依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势力日益强大;占据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影响: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路线图,简单讲述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阅读教材;结合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强调,突出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赤壁之战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75─P76“赤壁之战”一目,小组合作学习以下问题:
1.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2.赤壁之战爆发于哪一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这次
战役的结果怎样?
3.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教师:曹操统一北方前后,孙权占据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并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势力也逐渐扩大。
多媒体播放曹操的几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
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曹操想一统全国的壮志。
教师:赤壁之战爆发于208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吞并南方,统一天下。
结果是孙权、刘备结成联军,以少胜多,重创曹军。
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路线图,并简单讲述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以官渡之战为范例,小组合作学习赤壁之战,归纳战役学习的基本要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袁绍的一个谋士曾劝他派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另一个谋士许攸建议他派兵去偷袭。
袁绍都不采纳。
后许攸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出袭击袁军屯粮处的计策。
材料二赤壁之战前,曹操考虑到将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就下令把战船连锁在一起,以便平稳。
孙刘联军经过商议,让黄盖假意降曹,最后火烧曹营。
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之后教师总结提升答案要点)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实力、战略战术等方面来分析)
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3.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加以巩固,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与记忆力。
并且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
同类问题比较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
教师:作为优秀军事将领的曹操,为什么会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失败呢?同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骄兵必败,这个是一个规律性的道理,鲁迅先生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但是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人,骄傲也会失败的,我们要吸取曹操这个教训,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应该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阐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国鼎立
我国在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
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定都建业,国号为吴,229年称帝。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在统治区内努力经营,北方地区的经济比汉末有所恢复,东南和西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以后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1)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2)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3)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小组合作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几个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用图示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2)《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由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把他写成了一个篡夺汉室天下的奸臣。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试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结合历史人物的具体事迹分析)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有一个客观地认识,并对三国鼎立的历史有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
使学生了解到文学作品很多时候是反
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品往往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出发,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虚构,有时候和历史真实是有区别的。
我们对历史和文学作品要加以区别,并对人物的评价也要有一种客观的眼光。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