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税 ” 为严重 , 较 城市 维护 建设税 相 应受 到影 响 。 同
普 遍 较 大 。 的城 市 政 府 向市 民承 诺 举 办若 干城 有 市 建 设 重 点 工 程 , 而 其 财 力 仅 为 投 资 需 求 的
5 %;9 0 5 %的 资金 缺 口要 靠 借 贷 、 派 来 弥补 。 摊 城 市 财 税体 制 不 尽 完善 。城 市税 收零 星 、 分
我 国 中心 城 市 的实 际情 况 , 在完 善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功 能进 程 中 , 遵 循 以下 基本 原 则. 应 。
因此 , 以城 市 体 系 为依 托 , 善 不 同级 别 、 同类 完 不
型 的 中心 城 市 功能 , 加 快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发 展 是 的 基本 原 则 。在 一 定 区域 范 围 内的城 市 体 系 中 , 城 市功 能 不仅 反 映 每个 城 市 在 区域 政 治 、经 济 、 社 会 、 化 中所 具 有 的地 位 和发 挥 的 作 用 , 且 文 而 通 过各 个 城市 的有 机 组合 , 同构 成 具有 各 有 优 共 势, 相互 补 充 , 具 特 色 的城 市 体 系及 多 层 次 、 各 纵 横 交错 的 以中心 城 市为 核 心 的区域 经 济 网络 。 ( )遵循 城 市 经 济 功 能 的形 成 机制 与 演 化 三
经 济 发展 状 况 和 财力 需 要 , 这些 税 种 的税率 征 对
时, 由于城市 维护 建设 税对 三资 企业 免征 , 随着 三 资 企 业 的增 多 , 然 企 业 实 际缴 纳 的 “ 税 ” 入 虽 三 收 在 增长 , 是城 市 维护建 设税 的增 长却 受到 制 约 。 但 二 是城 市公用 事业 附加 征收标 准 是2 世纪6 年代 0 0 制 定 的 , 17 年 作过适 当调整外 , 除 98 已有二 十多 年 未作 改变 。近 几年 , 企业 经济 效益 不好 , 拖欠 城 市 公用 事业 附加 现象较 严 重 , 同时 , 国家 为减轻 企业

浅析泸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泸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区域引领能力欠缺
泸州经济总量小,不足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定位,GDP在川滇黔渝9市中排第3位,在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中排名第6位,泸州生产总值处于中间位置,和绵阳、遵义等城市有较大差距,体现出泸州经济总量不足,经济引擎作用不明显,尚不能发挥在区域中的发展带动作用,在川滇黔渝毗邻区域中首位度不高,经济资源和人口聚集流入还很弱,集聚力步加强。
二是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商贸会展、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总部经济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泸州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发展内涵质量。
三是结合城市发展和工业用地转型的政策,加强对创新的支持,发展嵌入式创新载体,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成长空间,提升泸州创新能力。
心城市,实现跨越发展,本文通过问题导向原则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而泸州真正要实现这一跃升,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原则,紧扣泸州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符合泸州城市发展特征的规律性、本质性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准症结,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鸣明.区域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常德市医疗服务城为例[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7)
3对策研究与探讨
3.1“一枢纽四中心”,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依托长江沱江等的自然资源禀赋,深入推进长沱两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着力提升“两江四岸”环境品质,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充分利用泸州港、云龙机场、自贸区、西南商贸城、医教园区、西南医疗康健中心等优势资源集聚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旅会展“一枢纽四中心”。
1.3经济发展
泸州经济增速强劲,近年来GDP增速连续排全省前例,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6.2亿元,同比增长9.1%,总量居川南第2位,全省第6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

舟山中心城市新城功能强化的瓶颈及对策

舟山中心城市新城功能强化的瓶颈及对策
这 城市人 口规模来 考量 , 山中心城 市属 中等规模 城市。随着 城市 聚 效 益 和 规 模 效 益 难 以形 成 , 将 明 显 地 阻 碍 临 城 新 区 的 功 能 培 舟 化进 程的快速 推进 , 定海 区与普 陀区在发展 过程 中都 遇到用地 紧 育进 程 。
张 、 口密集且人 口急需疏 散 的问题 , 些 问题 严 重遏 制 了舟 山 人 这
郭 涤 寰
摘 要 : 出新城建设 是影响 区域 与城市发展 的重大战略决策 , 指 新城 功能 的完善绝非 一蹴 而就 , 中等规模城 市舟 山为 以
例 , 讨 了影 响 其 新 城 功 能 强化 的瓶 颈 问 题 , 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 期 为 相 似 城 市 的新 城 发 展 奠定 基 础 。 探 并 以 关键词 : 新城 发 展 , 能 强 化 , 颈 , 策 功 瓶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 U9 4 1 1 T 8 . 1 文献标 识码 : A
中政 府 的 引导 非 常 重 要 。 以 往 新 城 的研 究 大 多着 眼 于 大 城 市 , 对 3 7亿元 , 均位 于浙江省 1 个 地级 市 的末 位 ;0 7年上 述指 标分 1 20 于中等规模城市的新 城建设 问题 相对 较少 涉及 。本文 以 中等规 别 为 4 7亿 元 、2 5 元 , 列 全 省 末 位 I 。相 对 弱 小 的 中心 城 0 5 .6亿 均 l J
新城 建设 是一项影响区域与城市 发展的重 大战略 决策 , 卓有 主 要 有 以下 几个 方 面 : 成效 的新城建设将 提升相应 区域与城 市的整体 实力 和竞争力 , 反 1 中心城 市经 济 总量 相 对较 小 , 城 功能 强化 缺 乏产 业 支 ) 新 之则会成 为区域与城市发展的 巨大包 袱 , 成难 以估 量 的浪 费和 撑。受地 域范 围和 区域 人 口的限 制 , 山 市 的经济 总 量相 对较 造 舟 损失 。新 城 从 基本 建设 到 功 能 日臻 完 善 有 一 个 过 程 , 这 个 过 程 小。2 0 在 0 6年舟 山市 地 区生 产 总值 为 3 5 2 3 . 0亿 元 , 财政 收 入 为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区功能优化的对策与建议r——以西宁市城东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区功能优化的对策与建议r——以西宁市城东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区功能优化的对策与建议r——以西宁市城东区为例李毅【摘要】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通过对西宁市城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区功能优化问题的调研,发现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区功能并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优化和完善城区功能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城区功能完善目标,制定城市功能完善的支持政策;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城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四是有序完善经济功能;五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功能;六是强化就业功能的完善.【期刊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西宁市城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功能;优化;对策建议【作者】李毅【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国务院狠抓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有关部门制定了分工方案和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各项工作正在开展。

青海省如何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区功能,美化人居环境,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本文以西宁市城东区为样本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系统研究旨在为城东区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优化城区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可以为青海省其他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通过调研发现,城东区在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完善城区功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改造难度大城东区情况特殊,如果采用一刀切政策,不利于城东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利于城区功能的优化和完善。

调研发现,由于城东区没有决策规划权,政府统一规划又没能完全结合城东区实际,导致规划不利于城东区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完善。

加之,城东区拆迁任务重、难度大,涉及老百姓多,拆迁经费补偿标准低,老百姓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城东区城区改造进度。

另外,城东区排水设施老化,城市管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排水需要。

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存在5大差距: 一是发展水平不高。除涪陵区和永川区外,其他4 区人均GDP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个体规模偏小。特别是与四川省同等规模的 大城市相比,主要经济指标占比有一定的差距(见表 4)。
表4 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四川省有关大城市规模比较(2008年)
(二)“三大行动”助推
实施“产业布局优先、资源要素保障、城市功能强 化”三大行动计划,每年滚动推出若干政策措施,予以
强有力的具体支持。
产业布局优先行动计划:
——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招商项目选址由市级平衡 时,同等优先布局在区域性中心。 ——建立并滚动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重大产业项目库, 每年区域中心都有产业发展项目纳入全市重点建设名单。 ——积极支持园区建设,加大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园区承接产业入驻的综合能力。 ——市新型工业化、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小企业发
提升发展战略定位。积极支持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战
略定位,按照市委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结合即将全 面开展的“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深化研究战略定 位。 引导特色化发展。加强规划引领,引导产业分工、特色
化发展。同时,根据发展条件差异,引导选择不同发展模
式,支持江津区融入都市区发展,支持涪陵区、合川区、 永川区打造与都市区功能互补的卫星城市,提升万州区、 黔江区在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
(三)改革创新先行
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作为激发发展活力的根本举措,国
务院3号文件关于改革试验、开放试点等优先放到区域性中心
城市,在提升其经济辐射力的同时,也为区县经济加快发展 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模式。 ——集中梳理可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率先试点的改革创新 事项,分解责任,加强部门指导,强力推进实施。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放一批行政管理权限, 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提供高效的体制运 行环境。

经营城市——安阳市营造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

经营城市——安阳市营造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

经营城市 ●安阳市营造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
安 阳 市市 长 靳瑶 东
中华 民族 先 民们 所 崇 拜 的 君 王 。 在 今 内黄 县 南 三 扬 庄 一 带 建 有 纪 念 颛 顼 、 帝喾 的 = 帝陵 。 早 期商 民族 是 一 个 迁徒 不 定 的 民
族 。据 史 料 记 戴 , 他们 一共 经 历 了l 发 3 迁 徒 . 商 王 盘 庚 时 . 从 山东 “ “ 在 才 奄 迁
维普资讯
中的路 心发 城展 市思
口 文/ 太龙 刘 景格 民 摄影 / 牛献 军
安 阳 是 国 家 历 史 文 化 名城 、 中 国 七 大 古 部 之 一 , 甲 骨 文 的 故 乡 . 是 是 也
《 易经) 的发祥地。安阳的历史就是一
部 浓 缩 的 中华 民族 发展 史 。
骨 文 、上 万 件 青 铜 器 、0 座 宫殿 遗 8余 址 . 现 有 宫殿 区 、 陵 区 、 民区 、 发 王 平 铸 铜遗址 、 手工 作 坊 厦 大型 祭 祀 场 等 。 经 营城 市是 个 关于城 市 规划 、
变投 资 主 体 , 打破 原 来 由 政 府 包 揽 的
格 局 ,利 用 市 场 机 制 建 立 起 多元 投 资 体 系
了7 o 多件 ^ 类 使 用 过 的 石 器 工 具 , 00
还有 动物 骨髂 化石等 ,著名历史学家
郭 沫 若 先 生称 之 为 南海 文 化 ” 小 。 大 约 4o 多年 前 , 中 国上 古 时 代 o0 “ 皇 五 帝 “ 的 颛 顼 、 喾 二 位 帝 王 三 中 帝
在 安 阳 境 内 建 都 , 别 在 位7 多年 , 分 0 是
翼的模什发 也文像发国的提城度亮 道而提地古,的、、,捷方市 的水快济 是化羞文 市, 市, 发与对一 岳在护其 生只的了 瓣体择的 庙我源下 定便通城城 城平于十 飞 发里峰 宣高知提做 聚式幺展 中观头. 品,做升 化,经王 人保 在 交 , 路加高区 国,。些 位把美 台选样化 等源城塔 传城名吸 市 有 羹重阳何身 际游都定 资,发为 要市蛄特力州为然 引,加。 的理膏自 国市具的 力外、 、 关安如制 内场有吸市力快作 文等1发 。红主风 的 才公城 化各,有 以旗的光 ,乎展特 、种 定 林渠自引 源 : 设 。是告展 旅上一也 有能共 地鼎 采 活土 旋 不地 捶目东c靳:特展是阳许城告和的 靳长简长极取标台 营的可名 安展以设 目为旅龙东和益营, 阳目安成 实的航。 键市许冠 标市下市 安,个业 关告等的 的标阳为 有成就所 经位和档 发 建 , 结说 看 广权权 绥 将 )阳可空为 。名以作 ?是称豫际发以安 西冠可运 争搞 头 广 城次 前目 以 识效市 色一游的 像杈经和 还 麦区,这省 的性市、 ,更来营 域城其政豫:何金 来会的能 所中也的 北由。各 响哪钱经 对怔,就 记物城种十你很能 北一市委 区心济流影具力如 谓 是共 汇、 的人影大你 安十,是 ,安把融 城备,果 区心 省府 域流市 市响,起 阳定我识 集城流有 们吸就吸 域城 一 流经 的位们。 ^ 、 性市实十 者如 的 如 多可这 中 阳 不力. 机引不引 果 可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乡 , 中有 乡 , 城 乡中有 城 ” 的现象 。
得 到 很好 地 体 现 。 9 7 宁 波第 三 产 业就 业 比重 19 年 2 -% , 仅 低 于 国际水 平 , 低 于 我 国平 均水 平 33 不 也
( 64 31 百 分点 ( 3 。 2. %) .个 表 )
表 1
从 业 人 员 比重
4 . 73 4 3 2.
6. 0 6. 2
4 4 7. 5 . 15
4 6 6. 4 3 2.
西 部
27 .
5 . 12
4 . 61
49 .
5 . 05
4 . 46
资 料 来 源 : 中 国 城 市 统 计 年 鉴 》 中 国统 计 出 版 社 2 0 《 , 0 0年 。
地 区级城 市 产 业结 构 比较
占G DP比重

第 一 产 业
全 国 4. 6
第 二 产 业
5 . 02
第 三 产 业
4 2 5.
第 一 产 业
5. 7
第 二 产 业
4 8 9.
第 三 产 业
4 5 4.
东 部 中部
5. 4 5. 6
4 . 73 5 1 2.
人 员 净 增 8 万 人 ,其 中第 一 产 业 减 少 1 .万人 , 7 09
第 二 产业 增 J 5 _万人 , 三 产 业增 J 4 .万人 , j 33 n 第 j 45 n 第 三 产业 容 量 大 , 纳劳 动 力 就业 多 的特 点没 有 吸
生 产 总值 的 比重 高达 5 .%,第 二 产 业 和第 三 产 25 业 分 别 为 1 .%和3 % , 65 l 出现 “ 不 像 城 , 不像 城 乡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就与问题,进而在深化认识、完善制度、提高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上是一个新概念,在实践上是一个新事物,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有良好开端,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提出的过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和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发表讲话时,强调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社会治理重在基层,要实现重心下移。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总体部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其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重要成果之一。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提出,“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宋贵伦张汉梁家祺*【摘要】近年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理论认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实际成效仍然比较少。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思想、理论和学科三个方面,深化认识,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认识完善制度*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梁家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项目“关于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编号Wa2021014)的成果。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

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发表时间:2010-05-07T09:58:36.467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江生郑智星[导读]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非农人口和工商业等非农产业集中的地方——以东京、伦敦等国际中心城市为例摘要: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家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中心城市职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创新功能不足、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并结合国际上先进城市在相关问题上的处理经验,探讨突破这些瓶颈的办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国际经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建立若干个国家中心城市的阶段。

那么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突破哪些客观存在着的瓶颈呢?一、国家中心城市的界定、特征和功能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非农人口和工商业等非农产业集中的地方。

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化和进步,并逐渐确立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位。

中心城市是城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决定的。

中心城市在一定的范围内,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条件获得优先发展,并在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其集聚的同时,又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影响力的不同,可将中心城市分为以下几种:国际中心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洲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之一,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①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一般是在国家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

它聚集了一定区域内各种要素资源和相应的经济活动,是国家生产力布局的中心与枢纽,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开放性和枢纽性特征。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摘要:黔江区既是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武陵山片区的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重庆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而且关系到重庆直辖市在湘、鄂、黔跨省界武陵山片区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笔者从走特色发展之路、发挥生态优势、承接产业链延伸、做强做特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

关键词:黔江;区域性中心城市;路径探讨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26-02重庆市黔江区既是全市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武陵山片区的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重庆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而且关系到重庆直辖市在湘、鄂、黔跨省界武陵山片区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因此,加强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要求的理解,探索黔江在区域中实现错位竞争、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意义。

一、黔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区域竞争犹如百舸争流的新形势下,抢占发展先机,已成为各区县共识。

从黔江发展的现有基础条件来看,黔江在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开放水平、区位条件等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开放程度不高,距主城的距离相对较远,物流运输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黔江也有其他城市不具备的“特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峡谷峡江城市风貌独特,建设“宜居城市”条件好;从旅游景点分布看,黔江北有“长江三峡”,西有武隆“喀斯特”地貌景观,南有铜仁“洞天福地”梵净山,东有张家界旅游胜地,借助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整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潜力大;占据全市“一大两小”机场之其一,为对接主城高技术新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黔江作为渝东南“翼”的中心,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政策“洼地”成为吸附资源要素的强大磁场。

因此,黔江不能走传统的发展老路,必须立足区情实际,走一条符合自身特色、错位发展的道路。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城 区 ) 展 , 是 大 城 市 , 要 承 担 起 全 市 乃 至 西 部 地 区 的 主 发 越 越
不断加大 ,渝 东南翼地带第 二产业 比重 近几年大 幅度 上升 , 渝 东北翼与渝东南翼 与一小 时经济圈也逐渐的缩小 了。 于第 ■ ,对 产业 , /, - J , 时经济 圈 、 渝东南翼 、 东北翼 一个地带 都在持续 增 渝 长 , 以- J / 济圈地带 增长 的幅度 最大 , 尤 - b ̄ 经 ' 已经成 为影响 经 济增长的重要 因素 。 重庆市 的社会 经济建设不 可能使每个 区县平均发 展 , 建设 以万州 、 陵和黔 江这三个域性 中心城市是符合 重庆市整体 利 涪 益, 是重庆 市城 乡统 筹 中贯 彻“ 圈一 两翼 ” 一 战略 的具 体化 , 是 增长极理论在重庆市 的又一 次实践。
碓 醐 舢排
年重庆市的第二 、 了产业人 口将 达到 8 %, 0 这时 , 乡统筹 的 } 城 ] 标就会实现 了。 乡镇 , 是统筹城 乡的第 四极 , 是末稍极 , 这是统 筹城 乡中最 关 健 的一 极 , 目前 在 乡镇 的土 地 里 还 有 大 量 的 劳 动 力 和 土 地 需 要通过制度的力量 、 市场的力量把他们解放 出来 .目前 , . 只有他 们 自己的力量 是不可能 的 , 只有通 过大 中城市 的引领将 …定 的


形 成 以“ 工补农 , 以城带 乡” 的统筹城 乡的 良好 局面 , 为此 , 我们 提出 了以区域性 中心 城市一方 面承接 主城的都市经 济产业带 , 另 一方 面 , 区域性 中心城 市 引领周 边 区县经 济带 , 这样 统筹 安 排 资金 、 术 、 技 人力资源 , 重庆市政府 提 出的“ 圈两翼” 对 一 的统 筹城 乡战 略实施 的推 动 , 为全面实现 重庆市统 筹城 乡起 到引领 导作 用。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02真情 教育探索291(三)增强国民消费疫情期间人们以少出门,不出门为常态,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餐饮企业纷纷倒闭,中小企业亦受影响,因此,在疫情得到缓和以后,国家采取措施刺激国民消费,例如进一步扩展消费空间、实施和完善并且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推广、推出消费券等。

重视新科技的发展,致力于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条件,进而进一步增强国民消费。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全球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之间的对外贸易断增加,也由此连成了一个经济整体。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可取,会导致国家与国际脱轨、经济落后。

改革开放之初,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功说明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家应当提升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改善对外贸易的条件,提升区域合作力度,促进国内国外贸易经济互相促进。

此外国家还要重视企业的良性发展,致力于构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真正成为有实力担当的经济支柱。

四、结束语基于我国与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密切交流,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的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全球供应链短缺、全球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融资困难、经济贸易问题严峻等问题,造成中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易量下滑,以及经济市场的不稳定。

但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的很好,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完善有关加强疫情防控的法律,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处罚制度等措施;中国政府始终对与疫情有关的信息,秉承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回应各方人士的关切,并努力加深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通国际社会同舟共济、一起抗击新冠疫情。

为此,我国成为第一个走出疫情危机的国家,但国际经济与贸易还需加大力度提升交易量。

本文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存在问题,研讨出一系列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策略,制定防止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战略,并不断完善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国民消费支出,从而促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逐步提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与优势。

促进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用 地 。 基 本 的 功能 区如 农 田保 护 区 、 对 商贸 区 , 化 区 、 宅 区等 做 绿 住 好 规 划 , 注 意各 功 能 区 之 间 的协 调 发 展 。 并 f 规 划 体 现 本 土性 。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有 创 新 思 想 , 现 本 土 地 3 ) 体 方特色。 综 上 所述 , 强 区域 小 城镇 规 划 , 而 从 规划 上 与 区 域 经济 发 加 从 展相协调。
2 25

l —
;。 ;


秘 | 。 瓣

促进小城镇建设 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对策建议
福建省云霄县村镇建设管理站 吴丽燕


概 述
般 来说 .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到一 定 阶段 之后 形 成 小城 镇 。 城镇 小 是 农 村— — 城 市 的边 缘 地带 ,它 的地 理 位 置 一 般 在城 市 建 成 区 和 外 围的 纯 农业 腹 地 之 间 。另 外 , 它不 仅 有 着城 市 的 一些 基 本 特 征 , 比 如人 口的 密度 明显 低 于城 市 的 中心地 区 ,又 比周 围 的农 村 地 区 要高 , 它是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 一 个重 要 支 撑 。那 么 , 城 镇 它 的 发 展 小 怎样 与 区 域 经济 相 协 调 .怎 样 更 好 的发 挥 小 城镇 在 区域 经 济 中 的 作 用 。这 些都 是 以下 本 文所 要 探 讨 的 问题 。
社会 的不 断 进 步 , 市场 经 济 体 质 的建 立 和 不 断发 展 完 善 , 籍 制 度 户 与 社会 的发 展也 已越 来 越不 协 调 。这些 都 给 建 立 全 国统 一 完 善 的 劳 动力 市 场 带来 了较 大 的 困难 。 所 以 , 当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改 革 , 应 以保 证 劳 动 力 的合 理 、 效 有 流 动 。可 以考 虑逐 步 地 取 消户 籍 管 理制 , 身份 证 制 来 代 替 , 府 用 政 指 导和 引 导居 民 自愿 选 择就 业 地 和居 住 地 ,并 制定 购 房 、移 民政 策, 进一 步 促 进 城 乡统 一 的 劳 动力 市 场 的形 成 。 些改 革 最 初 可 以 这

关于下步推进城市建设工作的思路2

关于下步推进城市建设工作的思路2

关于推进下步城市建设工作的汇报李雪荣(2011年11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形势恶化以及国内银根缩紧、拆迁难度加大、土地指标短缺等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因素,继续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按照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总体思路,下一步我市城建工作的重点就是在“精、细、好”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打造精品项目、细化城市管理、做好民生工程。

初步的思路和想法是:以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为主题,坚持“绿色、科技、人文、统筹”四种理念,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发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全面推动城市由扩张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由面貌大变样向品质上水平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更多群众的“幸福感观”向“幸福感受”转变,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在建设繁荣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抓好园林绿化,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实现绿色崛起,首要的就是要搞好园林绿化。

当前,中心城区绿量不足、品位不高、效果不好,是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步及明年的园林绿化工作,就是要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地考查组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在现有创园成果的基础上,以主城区为主战场,构建以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沿河沿路绿地为骨架、绿地广场为中心、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一是要增加城市绿量。

绿化面积不等于绿量,树叶量是决定生态效应的第一要素。

为此,利用今年秋冬时节,重点实施“万株大苗进城区”活动。

按照“挖大坑、种大树、施大肥、浇大水”的技术要求,在中心城区清水河两侧道路、市府大街、胜利路、古宏大街等28条主要街道戴冠种植2万株胸径在15—20厘米以上的大乔木,有效增加城市绿量,达到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的效果。

二是要打造节点景观。

以中心城区植物园、夕阳红公园、柳洋河湿地公园、大境门广场等10个城市公园广场和9个游园为主,精心打造公园广场绿地景观;以滨河路、胜利路、清水河路、古宏大街等11条主次道路和五一路、朝阳大街等5个城市出入口为主,精心打造城市林荫式道路景观;以30个驻街单位和6个住宅小区位为主,继续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绿化示范达标活动,精心打造城市附属绿地景观。

深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

深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

深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导读:本文深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建设,国民经济实力快速增加,已形成我国区域性的金融、贸易、运输。

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雏形。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生产、生产资料的流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纽带。

为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

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密切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联系,使物流产业与工业生产规模以及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同步,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把深圳健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一、深圳建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深圳市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应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

l、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深圳也连续多年在国内进出口贸易中位居全国之首。

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国际贸易中形成的有利地位和各种优势,借助毗邻香港这一国际转口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力争把深圳建成与香港互补的面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转日贸易中心。

近期应立足华南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使深圳成为东南亚货物转运的分流中心。

2、面向珠江三角洲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深幼怖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配送中心奠定了基础,而京九铁路的开通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因此,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时,深圳应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为基础,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

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使深圳成为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3、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航空运输中心两港起飞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力争使深圳成为面向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中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
对策建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通过对区域性城市发展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的规律和趋势。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扩散效应聚集效应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镇化的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讨的热点。

关于城镇化的道路最早的理论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而特.克离思塔特(Waiter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理论的主要焦点是市区或中心地区的存在给它们周围的地区提供了商品与服务,于是诸如零售、批发、银行业务、保险和闲暇等服务业的生产者都要为他们的设施确定区位,以赢得消费者的支出。

同时他指出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原因:1)生产厂家必须选择地址以便得到最低限度的需求;2)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而愿意走的距离。

这个理论被公认是有效的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
在,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地区和国家里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理论。

最近一个时期,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构想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是: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地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的道路。

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界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义与其功能;其次,分析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些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二)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界定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中心城市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

具体地讲,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势力强。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可观,整体实力比较雄厚,其GDP和人均GDP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

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的基础。

2)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化生产程度高,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是专业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

另外,这种分工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的内部,而且蔓延到周围的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与其他的城市的分工和协作增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3)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

区域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等聚集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水平高的高等院校,而且有先进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与先进的科研设备。

4)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
施;同时是经济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基于以上的认识,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下面的功能:1)聚集与扩散功能:先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富特指出:城市作为一个封闭型的本质功能是将各种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为它们提供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

对于聚集的功能,英国城市理论学家艾别日泽.霍华德形象地称之为“磁力”。

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源于它的规模效应,市场效应,信息效应,以及人才效应。

其次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扩散功能,磁力理论是这样解释城市的扩散功能的:通过城市的磁场的作用磁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换言之被磁化的载体即使离开了城市,进而到了偏远的小山村,他仍然带有城市的“烙印”,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的媒介物。

这样区域中心城市在不断地聚集成为发展极的同时,也存在着扩散效应。

聚集与扩散效应是有一定的规律,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聚集与扩散随着中心城市的综合势力的提高而提高,关于这一点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一样,区域中心城市对外界的作用是随着城市的“质量”的提高而增强,然而“质量”在一开始是模糊不清的,但是随着专家的多年的探索已经变得比较清晰了,“质量”是城
市的综合实力。

其次聚集和扩散效应是随着传输费用的提高而呈现衰退的趋势。

最后,聚集与扩散的效应趋向于生产力布局的优区位,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综合性的最优区位点,所以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生产力的指向目标,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并由此吸引着更为广泛的经济活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新的聚集;这种新的聚集由提高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区位功能,增强了聚集与扩散力。

2)区域中心城市的多方面功能与作用:首先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企业是市场的主题,区域中心城市的活力是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活力紧密正相关的;其次,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外向度高,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合作,它是工业和各种服务业的聚集地,因而具有综合经济功能,产业结构层次和外向度高,主导产业基本是输出产业,域中心城市拥有大量的资本,同时它也可以吸引外地的资本;再次,基础设施是发挥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基本保证;最后,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科技创新与扩散作用,同时它的管理机构健全,具备经济调节的功能。

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主要增长点,所以发展和完善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历程中,总体而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期间仍然有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来分析我国的现实。

首先从内在方面来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多数的地区级的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完善和发挥。

总体而言我国的地区级的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以及科教文化等各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特别是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

2)一批资源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和市区分散带来的经济转型,转变城市功能的巨大压力,资源型城市是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资源型的产品以及初加工产品的城市,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大约有100多个,在整个城市群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城市在过去曾经辉煌过,但是随着资源枯竭和经济效益滑坡,面对科技的进步其经济发展水平每况愈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尤为紧迫;同时资源型城市的职能比较
单一,多数是“先有工业,后有城市”,这样它们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存在先天不足。

3)一些地区级城市经济实力与辖区的面积不相适应,从而制约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地区级的城市发展定位不明确,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调。

在我国,各级政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体,由于政府的参与其结果是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其它功能。

4)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从而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同时地区级城市规模相差很大,地域分布极为不平衡。

目前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城市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详见《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五十二期)
其次从外在的方面来看,我们又可以从下面的两方面说明:
一)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这表明我国的城市政策是“规模政策”。

二)城市行政区划改革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相
脱节,地区级城市的设置是行政区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这些城市既受制于宏观经济区划的制约又有自身的特点。

另外城市的基础资金缺口大,资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