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fd79ff770bf78a652954d8.png)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5.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7.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8.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 耐力素质: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使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10. 遗传度:是指某一特定的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一般采用百分率表示。
二、填空题1. 竞技体育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部分组成。
2.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有(竞技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3. 运动训练学的的主要学科特征是(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4. 运动训练可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5. 竞技能力的遗传一般规律是(连续性)、(相关性)和(阶段性)。
6. 运动员选材可分(自然选材阶段)、(经验选材阶段)和(科学选材阶段)。
7. 骨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主要用于(发育类型的判定)。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41917402768e9951e73851.png)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的概念和意义(一)运动训练的概念: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的意义(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要构件(主体要素)。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和训练效应等多元途径,其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获得与提高竞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2、运动训练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
成功的选材的是成功的运动训练的前提。
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选手。
3、运动训练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1)每名运动员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
同时,运动员的选材必须注意训练的专一性。
(2)选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专项竞技水平。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1)无论哪一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构成。
(2)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1)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所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课时的训练过程,它总是连续发生和不断进行。
(2)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手段、负荷彼此相连又各具特点。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https://img.taocdn.com/s3/m/b37e315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b.png)
运动训练学结构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竞技能力: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这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五个方面。
训练理论体系: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行指导。
这个理论体系包括运动训练的主体构成(内容、负荷、方法、过程)和基本原则。
训练过程: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需要包括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六个基本环节。
以上三个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体系。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归纳一、运动训练学总论运动训练的定义与特点运动训练是指在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以达到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包括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2)鲜明的竞技性和竞赛性。
运动训练是一种竞技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训练过程中需要紧密围绕比赛进行,使训练尽可能接近比赛的要求。
(3)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运动训练是一项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的工作,需要有明确的训练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以确保训练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4)全面参与和科学指导。
运动训练涉及运动员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参与和指导,同时还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训练更加有效、科学、合理。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经验积累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积累和总结阶段,各种体育项目开始逐渐形成,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科学探索阶段(20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开始对体育训练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包括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48299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b.png)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名词解释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特征:不可分割性,不断发展的必然性,相对稳定与及时应变的统一性,个体差异性)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效率相对较高的技术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法特莱克:是一种速度游戏,在大自然中进行,由于地势变化,空气清新,训练方式手段丰富,可以调节运动员情绪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训练方法。
项间移植:指把某个运动项目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转移应用到其他项目上的做法(模仿型,改进型,发展移植型)选择三大供能系统:1,ATP-CP(100m)2,乳酸能系统(800m)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产生CO2,H2O,不产生乳酸)训练计划:时间:课,周,大周期,年度,多年对象人数:个人,队组训练内容:模拟,热身,赛前战术分类:体力分配,参赛目的,心理战术项群分类:疲劳:填空训练恢复手段:训练学(内容,环境,负荷),医学生物学(水浴,蒸气浴,电兴奋,红,紫外线),营养学,心理学(自我暗示,气功,生物反馈)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综合国力6.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准备活动种类:一般性专项性简答体能训练:A.动(离心向心超等长)B.静(等长)体能训练意义:A.基础(技战术训练提高运动成绩)B.条件(大负荷高强度)C.保证(良好心理状态)D.保障(增健预疾延寿)体能训练要求:A.合理安排(体能.专项体能)B.有机结合(技战术.心理智能)C.主要内容(运动素质)D.意识兴趣(针对枯燥疲劳.有效培养)运动成绩因素: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A.表现(对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比赛发挥)B.比赛结果评定(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运动训练原则:A.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目标,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式和手段)B.系统训练与周期排原则(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C.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D.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E.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三观教育,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训练当中如何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间的关系:特长技术(概念)在训练中。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8ed09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8.png)
人体运动科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教育科学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Ø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训练 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 织行为.
Ø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可在理论覆 盖领域以及构成要素这两个维度上 进行构建.
Ø 理论覆盖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 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第一章
INTRODUCTION TO SPORTS TRAINING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目录
CONTENTS
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概述
概念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目标
创造运动成绩.运动训练的结果只有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教练 员和运动员关注的具体目标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和提高。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 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运动训 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 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 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比水平.
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 动 训 练 学 的 主 要 学 科 特 征
分类
职业训练、专业训练、业余训练
活动
训练内容、运动员个人或训练团队
运动训练概述—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 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管理4个组成部分
运动员选材 竞
技
体
运动训练
育
管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总结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1a090d33687e21af45a9a5.png)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总结————————————————————————————————作者:————————————————————————————————日期: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第一章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4、试述依研究内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整理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55e364915f804d2b16c1e1.png)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 (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 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 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 技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 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二)基本内容: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体能又包含形 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影响比赛结果的基本因素是运动 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 中的发挥以及运动 竞赛结果的评定这样三个方面。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运动员在比赛国表现的竞技水平(内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 内因。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 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 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表现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 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17529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0.png)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通过针对身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和有计划的练习,以提高运动能力、技能和体格素质的过程。
以下是对运动训练的2000个名词解释,并补充了一些相关拓展内容。
1.身体素质:指身体各项基本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2.运动技能:指通过训练和练习熟练掌握的运动动作和技巧,如射门、传球、跳水等。
3.心肺耐力:是指经过长时间的运动活动时,心血管系统和肺功能的适应能力,常用于评估个体的有氧能力。
4.动作速度:指身体在运动中产生动作的迅速程度,可以是反应速度、加速度或最大速度。
5.柔韧性:指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好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并提高运动能力。
6.平衡能力:指保持身体在运动或静止时的稳定性,对运动技能和动作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7.力量训练:指通过负荷和反抗力的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能力。
8.速度训练: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表现。
9.灵敏度训练:通过训练改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10.协调训练: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提高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能力。
11.感知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运动情境。
12.策略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技能运用和应对策略为目标的训练。
13.应变能力:指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面对各种变化时,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能力。
14.自我控制能力:指个体在竞技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的能力。
15.注意力训练:通过不同的练习和技巧,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和持久性。
以上仅是对运动训练的一部分名词解释,总结了部分常见的运动训练概念。
在实际运动训练中,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c9ee962a45177232f60a2c4.png)
运动成绩 (竞技水平+名次)
教 练 员 的 指 挥 水 平
不 可 控 制 因 素
对手在比赛中的 表现
运动员在比赛中 的表现
比赛结果的评定 行为
竞技能力
比赛发挥
竞 赛 规 则
评 定 手 段
先天性
后天性
竞技状态
比赛条件
裁 判 员 道 德 业 务 水 平
形机素协战技心智 态能质调术术理能
训 练 安 排
生 物 节 律
返回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1、生物学因素 •2、个性心理因素 •3、社会学因素
基本动因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 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
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 化趋势
2、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 和补偿效应
1.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的意义
(1)状态诊断的概念: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 及目标状态的评价。分:起始、阶段、终结三段。 (2)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1 建立客观、准确的训练出发点。 2 对训练效果的及时检查与评价。 3 对训练实施有效的控制。
项目
第一个世界纪录
现在世界纪录
提高%
年度
100米 400米 1500米 10000米 跳高 撑杆跳高 铅球 铁饼 1912 1900 1912 1904 1912 1912 1909 1912
成绩
10.6 47.8 03:55.8 31:02.4 2 4.02 15.54 47.58
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回顾
![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8e08d3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9.png)
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回顾体育学是研究人类运动行为与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体育科学、运动训练学等。
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和掌握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本文将回顾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运动训练学是指运动员在各个训练阶段,通过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竞技技能和竞技成绩的科学体系。
2. 运动训练学的分类:运动训练学可以分为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四个方面。
3. 运动训练学的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逐渐逼近原理、阶段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等。
二、运动训练学的核心知识点1. 运动训练的目标与要求: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的训练阶段,运动训练的目标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主要包括提高运动员技能水平、提高竞技成绩、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等。
2. 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等。
每一项内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3. 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方法包括整体法、分解法、整体分解法、系统法等。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
4. 运动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手段包括多种多样的器械、设备和辅助材料。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运动训练手段对于训练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训练学的具体应用1. 运动员的生理适应与训练: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促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适应,提高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
2. 运动员的技术与技能训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对其竞技成绩至关重要。
运动训练学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 运动员的心理调控与训练:心理因素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提高竞技状态。
4. 运动队的管理与领导:了解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对于提高运动队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非常重要。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d6e8b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5.png)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的计划和组织,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其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使其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运动训练还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 渐进负荷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负荷,以适应运动员的身体和能力发展。
3. 过程性原则: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而不仅关注最终结果。
4. 系统性原则: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周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5. 可逆性原则:训练效果具有可逆性,不训练则退化。
6. 多样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的内容1.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以及比赛技术的训练。
2. 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 心理训练: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技巧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竞技状态。
运动训练的方法1. 分析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比赛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模拟方法:通过模拟比赛情境和对抗训练,提高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的应对能力。
3. 反馈方法:及时给予运动员关于训练表现和成绩的反馈,帮助其改进和提高。
4. 计划方法: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时长等,以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运动训练的评价与调整1. 评价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其训练效果。
2. 调整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以适应运动员的进步和变化。
以上是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点总结,简要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定义、重要性、基本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80d8c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02.png)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92807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f.png)
历年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为提高运发动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方案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说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4、项群训练理论:提醒具有共同特点的工程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发动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局部6、运动成绩:是指运发动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发动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发动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发动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发动在训练过程中所到达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反映训练中运发动竞技能力的开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构造的补偿效应:运发动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开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发动竞技能力非衡构造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构造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开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发动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鼓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发动主动从事艰辛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542ea0102020740be1e9b64.png)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682a0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9.png)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摘要:一、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1.运动训练学定义2.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二、运动训练原则1.系统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个体差异性原则4.周期性原则三、运动训练方法1.基本训练方法2.专项训练方法3.恢复训练方法四、运动训练体系1.基础训练阶段2.提高训练阶段3.竞技状态训练阶段五、运动训练与运动成绩的关系1.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2.运动成绩对运动训练的反馈正文: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
本文将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施过程等。
运动训练学不仅关注如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还关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个体差异性原则和周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运动训练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计划和方法,保证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适应性原则要求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个体差异性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地制定训练计划,满足不同运动员的需求;周期性原则是指运动训练要按一定的周期进行,包括训练周期、竞赛周期和恢复周期等。
三、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包括基本训练方法、专项训练方法和恢复训练方法。
基本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和技术训练等;专项训练方法是指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的训练,如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方面的训练;恢复训练方法是为了保证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主要包括物理恢复方法和心理恢复方法等。
四、运动训练体系运动训练体系是指运动训练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阶段进行组织,包括基础训练阶段、提高训练阶段和竞技状态训练阶段。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a346a4bcfc789eb172dc893.png)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第一章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4、试述依研究内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
但是,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实践中,不同项目的人们对运动成绩的解释和应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了保持理论表述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从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训练学的角度,我们将“运动成绩”这一概念定义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8276a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e.png)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运动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体育运动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改善运动技能水平的一种训练方式。
它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并通过适当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进行训练,使个体能够获得身体健康、身心舒适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运动训练学是指研究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和效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运动训练的规律和运动训练的优化途径,以提高运动表现和运动健康水平的学科。
运动训练学的目标是为运动者提供合理、科学的运动训练指导,促进运动员在运动中的成长和发展。
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学的定义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运动训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通过一系列的运动活动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训练需要按照科学规律进行,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2.科学性:运动训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指导训练的实践。
科学性体现在运动训练的制定、监控和评价过程中。
3.目标导向性: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训练目标,如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能素质、改善技术水平等。
运动训练需要针对具体的目标进行计划和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4.个体化:运动训练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体能和技术水平,所以训练计划应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适合个体的训练效果。
5.健康性:运动训练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心理状态。
健康性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运动训练的要求。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的核心是研究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提供合理的训练指导。
运动训练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运动训练的原理: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如适应性原理、超量原则、连续性原则等。
这些原理指导着训练的计划和安排。
2.运动训练的方法:研究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运动技术的训练、体能的训练、心理的训练等。
运动训练应考最全归纳记忆
![运动训练应考最全归纳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294b49dbc1c708a1284a443c.png)
一、名词解释: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专门的研究,从而形成系统性的理论。
状况的综合评定。
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能力的训练原则。
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进行训练的方法。
训练方法。
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作快慢等要素。
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特长技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运动技术评价: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诱导训练法: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模拟训练法: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参加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束部分组成。
一、竞技体育1 6答: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27答: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39答: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二、运动训练413答:成功的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第一章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4、试述依研究内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
但是,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实践中,不同项目的人们对运动成绩的解释和应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了保持理论表述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从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训练学的角度,我们将“运动成绩”这一概念定义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束时都必须要分出名次。
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不论是竞技水平,还是比赛名次,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训练负荷: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各种练习施加于运动员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训练刺激。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模式训练法: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叫做模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或工作的步骤叫做“程序”。
程序训练法是一种依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和训练过程的时序性特点,按照预定的程序安排前后衔接的练习内容,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完整训练法:对于一项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不分部分或环节,完整地进行训练的方法叫做完整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则叫做分解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即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叫做持续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即负荷与休息交替进行的训练方法则为间歇训练法或重复训练法。
如果分段(次)负荷之间的休息相对比较充分,则称为重复训练法,如;如果分段(次)负荷之间的休息明显地很不充分,则称为间歇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比赛训练法有两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一种是在类赛条件下进行训练,另一种是赋予某些比赛以训练的任务和意义。
变换训练法:是指通过变化负荷量度、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训练环境,提高运动员训练的趣味性和积极性或促进运动员疲劳后更快恢复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按照预定的路线和顺序,分站依次连续完成不同练习,组间间歇,多组进行的训练方法,称作循环训练法。
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活动在时间维上的表现,是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
思考题:1、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挥、参赛对手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挥以及成绩评定行为三个因素各对参赛运动成绩有什么影响?请以某一专项为例,提出获求理想参赛成绩的相应对策。
2、运动员竞技能力由哪些子能力构成?如何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3、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在运动训练负荷中各居什么地位?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基本理念有哪些?4、试述常用训练方法的分类。
5、试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6、试述运动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检查评定的程序和要点。
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称为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对于运动训练活动的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和规范,告诉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如何思考,如何操作,能够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是指以实现予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期待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组织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指运动员应该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思考题:1、试述我国运动训练原则三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2、试述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试述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试述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5、试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直接任务是根据各个项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
为此,亦须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并力求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适合运动项目的要求。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躯干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时,身体躯干部位有效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的能力。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快速运动反映着机体运动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
根据动力学公式f=m*a,机体加速度受到身体质量和力量的影响,因此,速度素质和力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协调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的能力。
灵敏素质:是指在突然变换条件情况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能力。
思考题:1.什么是体能?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什么?2. 什么是力量素质?力量素质的基本分类有哪些?3.什么是速度素质?试述移动速度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
4.什么是耐力素质?儿童少年耐力素质训练要注意什么问题?5.什么是协调素质?协调素质的好坏是由哪些影响因素决定的?6.什么是柔韧素质?试述拉伸练习的做法与要求?第五章运动技术: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
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运动技术的持续创新:是指特定创新主体在专项运动技术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不满足于单一运动技术的创新,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从创新中获取效益的过程。
运动技术创新缺损:是指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现创新的现象。
思考题:1、简述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构成。
2、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有哪几条?请详细叙述其中两条。
3、阐述运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4、结合所学专项,思考运动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关系。
5、结合所学专项,思考该专项的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第六章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和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竞技战术能力:是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术知识:战术知识是项目理论中有关战术规律和战术运用的知识体系。
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自成体系的项目理论,战术知识是项目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术知识包括战术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战术原则、战术内容、战术形式和方法、战术的运用以及比赛中技术的合理运用。
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运用技术和战术的思维决策活动。
它是指导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各种技战术行为,解决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构建和完善的特殊能力,亦可称为战术意识能力。
战术形式:战术形式指项目战术中具有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战术行为:战术行为是运动员为了完成预定战术目的和方案而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动作组合。
它是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以技术为基础、以战术形式和方法为手段,以运动员自身的战术知识、比赛经验为依据的行为表现。
竞技战术分类:战术分类是按照战术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目的、性质为依据,把战术分成不同的类别,以便于我们对战术的内涵有一个准确地认识,把握战术运用的规律,指导训练和比赛实践。